地方文献简论
浅谈图书馆地方文献的陈列

浅谈图书馆地方文献的陈列浅谈图书馆地方文献的陈列地方文献反映了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并且能够具体、深入地揭示出一个地区历史发展、地理沿革、风俗、特产、宗教、人物等内容,含有非常珍贵的史料。
为了便于将搜集到的各种类型的地方史志、本地区著名人物的专著、书画、手稿等不同载体的文献资料直观地向本地区各学科研究人员、党政部门及读者展示出来。
供他们作辅助性研究,充分发挥地方文献的作用,根据笔者所在的大理州图书馆多年来开展地方文献陈列实践,谈谈地方文献陈列工作在图书馆的必要性及所产生的作用。
1、地方文献陈列与读者的关系上所起的作用。
从揭示地方文献途径方面看,一般采取编制书目、索引、专题目录方式进行。
近年来,编制地方文献书目、索引方法在不断充实,并且已经日趋完善。
但是所编制出的书目、索引,不可能全面反映出地方文献内容和载体特征。
加上读者检索时处于被动形式,难以检索到所需资料。
通过地方文献陈列,能够使读者检索从被动式变为主动式。
读者通过地方文献的陈列能够直观地检索到所需要的资料。
例如:大理州图书馆1986年设立民族文献参考室以来,为了给读者提供检索方便,根据地方文献内容、形式、载体方面的不同特征。
从反映地方文献系统性、完整性出发。
结合本地区读者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将搜集、整理后的地方文献进行陈列。
在陈列过程中,为了给读者提供检索上的方便,采取既体现地方特点又必须处理好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将地方文献陈列编排为:地方史志专柜;地方宗教资料专柜;家谱、族谱专柜;拓片、画册、契约专柜;研究本地区各种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出版发行资料专柜;当代文化人著述专柜等。
这些不同内容、类型的地方文献陈列专柜设立后,扩大了读者的视野,提高了图书馆服务质量,为读者检索提供了极大方便。
2、地方文献陈列能够完整的反映出一个地区全貌。
通过陈列出的地方史志,可以反映出本地区历史沿革、地域、地方经济、文化特征、科学发展状况;从陈列的家谱、族谱中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家庭、婚烟、人口、族源等方面的资料;从宗教的陈列资料中可以得知宗教在该地区的产生、传播以及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当代文化人著述作品陈列能反映出各时代社会发展中研究成果和研究特色;作为画册、拓片、契约的陈列能够对于研究本地区生活、风俗、文化艺术是一项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
对民族地方文献收集的几点看法

对民族地方文献收集的几点看法对民族地方文献收集的几点看法(一)近年来对民族文献的概念上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其一,“民族地方文献指与一个民族地区具有历史价值的资料”;其二,“指一个民族地区过去和现在出版的图书资料总汇”。
从以上所述的概念中不难看出,在对民族文献概念理解上,没有根据民族特点来把握民族文献真正含义,而多数把《辞海》中对文献的解释“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亦指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用公式的方法进行机械的运用,即形成地方加文献,民族加地方再加文献,最后构成民族地方文献概念。
这样不根据民族文献实质、特点所作出的概念是不能真正说明问题的。
我国是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自古以来各民族的生存和繁衍,都与世代流传于各民族中的文献有着直接关系。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各民族之间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上是极不一致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如:彝族、傣族、朝鲜族、蒙古族等都有着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出现了许多能够反映本民族历史、经济、文化、政治、科学技术等方面较为完整的民族文献,这些民族文献代代相传成为民族的精粹,促进着一个民族的发展。
但是,在我国众多民族中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所占的比例不大,各个民族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使民族文献的形式、载体、范围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征。
当认真地把民族地区的文献类型、形式等各个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后,就会发现民族文献的概念不能局限于《辞海》对文献的解释及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的一般理解之中。
确定民族文献概念时,首先应该在“民族”上作理解。
民族的概念和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民族是民族共同体而言。
狭义的民族目前比较肯定的是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从斯大林民族定义可以得出,作为一个民族来讲必须要具备四个特征才能构成民族。
从民族构成的共同地域特征中,也能够清楚地说明,民族本身的定义已经具备有文献收集工作的地方性特点。
浅谈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利用

浅谈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利用1 导言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重点馆藏内容之一,也是显示馆藏特色的重要方面。
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
因此,文化部颁发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搜集整理与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是省级图书馆六项主要任务之一。
地方文献由于本身所具有的鲜明的地区性(记载反映了本地区和相关地区过去、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地理及重要人物、事件、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等),时代性(体现在某一时代的地方文献必然会反映那个时代该地区的历史或现实的发展动态),真实性(一般为当时人记当时事,或后朝人记前朝事,离事件发生的时间不远,较为真实可靠),使它在文献资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它是一个地方的人们长期以来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创造的结晶,是一个地方文明的体现。
因此,地方文献又能有效地服务于一个地方的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各方面,在地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越来越显示它的地位和作用。
地方文献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①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②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信息。
③为促进文化交流和推动学术研究服务。
④为编篡地方史志提供翔实的原始资料。
⑤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宝贵的乡土教材。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方文献的数量与日俱增,内容广泛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广大读者对地方文献的需要也日益迫切。
因此,作为文献收藏和传播中心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搜集和利用责无旁贷。
本人不揣浅陋,就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淡一点精浅的认识,以就教于同仁。
2 地方文献的搜集2.1地方文献的搜集范围确定适度的搜集范围,是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关键的一步。
范围定得过宽,很难办到,也会浪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务。
范围定得太窄,又会使文献出现缺漏。
因此,根据地方文献源远流长,内容宏富,品种繁多等具体情况,可以确定以下几个方面为地方文献的搜集范围。
①地方出版物。
包括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
对地方文献概念的思考

摘要在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概念探讨的基础上、就地方文献概念的“广义”说和“狭义”说及相关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近年来,随着地方文献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方文献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重视。
但由于我国不少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实际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有关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滞后,给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同志造成了一些思想上的混乱。
比如由于目前学术界对地方文献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因而各馆在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书目编制、数据库建设上各行其是、五花八门,直接影响了地方文献工作的质量。
因此,要搞好地方文献工作,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地方文献。
本人就目前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概念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1目前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概念的理解关于地方文献的定义,目前图书馆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以致我国权威的《图书馆学百科全书》的编著者也难以取舍,避而不录。
尽管如此,1998年5月在韶山举行的全国首次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还是基本上取得了共识,即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理解是: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出版物。
地方人士著述。
地方史料;“狭义”的理解是:地方文献指地方史料。
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广义”说和“狭义”说,究竟哪一种界定更能体现出地方文献的本质和特色呢?2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能否统统作为地方文献收藏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述属于“广义”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述都能作为地方文献进行收藏呢?2.1地方出版物地方出版物指某一地域范围出版的出版物,包括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等。
可以是印刷型的,也可以是缩微型、视听型、机读型的、地方出版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地域在某一时期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但由于其内容繁杂,涉及各个领域和学科,所以,多数地方出版物在内容上都不具备地方特色。
如2000年云南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47种期刊中,内容上涉及到云南的约24种,占51%;1996年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431种图书目录中,内容反映湖南特点的仅15种,不到4%。
新疆地方文献概述

新疆地方文献概述新疆地方文献概述地方文献是指不受载体、形式、出版方式限制,能反映一个地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自然资源、科学技术、文教卫生等各个方面,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历史和现代文献。
地方文献具有具体地方性、资料性、多样化的特点。
而少数民族自治区域或集聚地区的地方文献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一般统称民族—地方文献或地方(民族)文献。
新疆地方文献是中华民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疆地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大作用。
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更加明确了我们做好新疆地方文献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充分利用新疆地方文献去了解新疆地区的过去和现在,了解新疆当地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民情,了解当地的气候、地质、物产、矿藏,有利于我区的开发建设。
利用新疆地方文献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团结友爱的史实,各民族人民保卫祖国边疆的史实,对于宣传民族大团结,宣传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均大有裨益。
我区著名专家陈华指出:“新疆的历史是独特的”,新疆地方文献所体现出的民族特征,主要是由于我区独特的历史因素而决定的。
新疆最大的特点是多民族聚居。
在新疆现有人口中,汉族约占40%,各少数民族约占60%。
其中维吾尔族是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12个民族是新疆主要的少数民族。
在汉文典籍中,维吾尔族族源可上溯到“丁零”、“赤勒”、“苏勒”、“袁纥”、“回纥”、“回鹘”,在元代和明代称之为“畏兀儿”。
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经历了盛衰互间与相互融合的历史过程。
从现今看,东乡、壮、撒拉、藏、苗、彝、布依、朝鲜等34个民族大多是解放后迁入新疆的。
新疆地区过去和现在民族林立的状况自然决定了新疆地方文献的鲜明民族性特征。
新疆地方文献的民族特征既表现出文献的时代性(无论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又表现在其著作形式的多样化方面。
1.地方志和史书、史料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民族文献的记载,它是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源泉。
地方文献概况

谢 谢!
2、从文献的载体类型来区分 • 图书馆地方文献主要包括纸本、 光化学制品和磁记录品,几乎 包括了当代图书文献的所有载 体类型。
3、从文献的出版方式区分
• 地方文献中包括公开出版物、非公 区分 • 这类型的文献包括核心文献、 辅助文献和背景文献。
国内其他说法
“凡涉及本地区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内容的一切 出版物,不论其出版地为何处,均应属地方文献范围之内。”
“凡关于本地区自然的社会的一切史料记载均可以视为地方文献。 不论是文字的、录音、录像的或其他什么形式的‘信息载体’, 也无论其收藏管理单位为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或其他性质 单位,只要记载着与本地区有关的历史的现实的资料,都可视 之为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是指本地方的一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史料”
国外说法:
“凡是涉及一个地方的一切出版物,不管它们的出版 地是哪里,一概属于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包含某一地区生态变化的文献,这些变化 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人与变化中的环境和人与 一些政治行政集团权力范围的相互影响,以及人与 自然区域的相互影响”
综上得出
三、地方文献特征
1、地域性
在文献内容中体现出的鲜明的地域性,是地 方文献的最大特点。只要具备这一特点,文 献就具备了被确认为地方文献的基本条件。 至于文献形式、文献载体、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期乃至文种等等,都不是鉴别地方文献 的重要标准。
四、地方文献类型的划分
1、编纂方式 2、载体类型 3、出版方式 4、信息密度
1、从文的编辑出版方式来区分
地方文献可分为书籍、报刊、会议录、 文件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舆 图、谱录、统计图表、簿记、票据、 证劵、画册、印谱、相册、乐谱、文 告、传单、商标、戏剧说明书以及地 方文献专用的参考工具书等形式。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简论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简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简论[摘要]:文章阐述了地方文献的概念、范围和类型,在分析了地方文献工作的管理体制、收集方法后,对其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本人的观点。
地方文献既是各级公共图书馆为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各项事业服务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是公共图书馆藏书特色、服务特色的直接根源。
公共图书馆藏书和服务工作的地方性特色,取决于其馆藏的地方性特色。
而其馆藏的地方性特色基本上取决于它所收藏的地方文献。
基于此,各级公共图书馆唯有重视和积极做好地方文献工作,才能使自己以地方性特色立于图书馆界之林,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为一个地方的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服务的社会功能。
一、地方文献的概念、范围和类型地方文献是有关某一地域范围的所有文献的总称。
其内容范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1、地方出版物。
包括某一地方正式出版机构编辑出版的正式出版物(指具有ISBN、ISSN标准号的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机构编辑出版的非正式出版物。
2、地方人士著作。
包括原籍在某一地方以及曾在或正在本地方工作的一切人士的各种著作物,其著作形式可以是专著、文集、各类工具书,也可以是篇章文献、小册子、书画作品等。
3、地方志。
包括正式出版和非正式出版的某一地方的综合性方志,还包括本地方所属各部门、各行业的专业性、行业性志书。
4、有关某一地方的著作。
无论著作的编辑出版机构以及著作的责任者是否属于某一地方,只要著作的内容涉及到本地方的一切著作物,均属于地方文献(例如外国人所撰写的并且是在国外出版的有关辽宁的著作,应视为辽宁的地方文献。
按照地方文献的'形式标准划分,地方文献又可分为如下类型:图书、期刊、报纸、零散资料。
二、地方文献工作的管理体制各级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管理并没有统一的规范。
地方文献工作究竟由哪一个或哪几个部门负责,各图书馆也是自行其事。
如:1、一些图书馆专设地方文献部门,实行地方文献工作统一归口管理,即从地方文献的收集、加工整理、典藏保管到提供借阅、咨询服务的一系列业务程序的“一条龙”管理。
地方文献工作略述

地方文献工作略述省级(区)图书馆担负着为教育、科学研究服务与提高中华民族知识水平等任务。
作为一省藏书中心的省级图书馆来说,藏书的综合性无疑是它的重要属性。
然而,藏书的地方性也同样是省级馆务必首先考虑的。
地方文献的概念与范围要建立有地方特色的省馆藏书体系,以供社会利用。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地方文献。
其概念与范围各指什么。
随着人类文化与科技的进展,近代意义上的地方文献,已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地方性,即某一地方文献务必与该地有关。
二是资料性,即有关该地的地方文献务必是有某种参考价值与使用意义。
三是多样性,即形式上能够是载体多样、文字各异、版式不一。
以上三条即为地方文献的特点,也就是它的概念属性。
那么,毕竟什么资料属于地方文献,什么文字载体属于地方文献呢。
这能够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去划分:首先,从内容上可划分为。
(l)地方人士的著述。
所谓地方人士的著述,它首先是指籍贯是本地而又在本地工作的人士的著作,同时也包含籍贯虽非本地而在本地工作的人士的著作。
(2)本省区的地方出版物。
地方出版物是检验某一省(区)文化进展与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根据之一。
(3)与本省(区)有关的著述。
其次,从形式上可划分为。
(1)本省区历次编修的地方志与专志。
(2)本省(区)历代著名人物的著作及当代作者的著作。
(3)本省(区)的地方出版物。
除公开出版的报纸书刊外,要着意搜集那些非正式出版物。
(4)古今中外论及本省(区)的文章或者专著。
(5)本省区工厂企业的产品广告、商标、图案、产品目录、产品说明等。
(6)本省(区)人士的手稿、书信、日记、字画等。
(7)其他。
如历史照片、民间契约、旧时代帐薄、宗谱、碑记、志铭、褐文、民谣等。
地方文献的搜集方法地方文献搜集工作至关重要。
务必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措施。
假如靠图书馆传统的收集方法,大批的地方文献就会从我们手头漏掉,收集的文献可谓十不足一。
其搜集的方法为:第一、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度,用法律形式与地方行政手段来保证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地方文献书目简论.doc

地方文献书目简论ﻭﻭ所谓地方文献书目,即指以地域为记载中心,将该地治、经济、军事、文化、风土民情、名胜古迹、人物故事、山川物异以及疆域分界等内容的著作收录到一起而编成的。
ﻭ地方文献书目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集中提供一地的全面材料,反映其工农业生产与科学文化的历史及现实状况,以便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为主义服务。
我国编辑地方文献书目的历史非常悠久,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
它发端于北齐、北周之间,发展于两宋,壮大于明清,繁荣于建国后,其间许多学者如宋孝王、高似孙、祁承邺、曹学佺等都为它的产生、发展及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指出的是,地方文献书目在它的产生与发展时期,还一直没能的著作,大多仅依附于地方文献的某一篇目之中.以后随着的发展,文献的激增,它的重要作用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正因为如此,全面系统地总结一下地方文献书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史及历代学者所作的努力,已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宋孝王与地方文献书目的产生我国地方文献书目大约产生于北齐末及北周初,也就是公元五七七年左右。
北齐宋孝王撰《关风俗传》,被认为是我国地方文献书目的发端之作。
宋孝王生于宦之家,其父宋世良“强学,好属文,撰《字略》五篇,《宋氏别录》十卷”①。
孝王受父影响,自幼涉猎广泛.《北齐书·卷四十六》记载:“(孝王)好辑缀文藻,形貌短陋而好臧否人物,时论甚疾之。
……撰《别录》②二十卷。
会平齐,改为《关风俗传》”。
《北史》说:“(孝王)撰《朝士别录》二十卷,会周武灭齐,改为《关风俗传》"。
此书专记邺下(今洛阳)一带杂事,已佚。
ﻭ其中《坟籍志》一篇,则专录邺下一地之著作,仅列书名,而无内容。
唐刘知几于《史通·书志篇》中说:”近者宋孝王《关风俗传》亦有《坟籍志》,其所录皆邺下文儒之上。
仇校之司所列书名,唯取当时撰者”,是其佐证。
《关风俗传》体例近于传记与地之间。
专记一地人士的著作,即是从《关风俗传》始。
在学史上,它及其宋孝王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献 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学论考

文献地方文献地方文献学论考摘要:文章综论了文献的几种含义及其演变,阐述了地方文献的定义和内容,论述了地方文献学的学科属性以及它与文献学、图书馆学、目录学、方志学等学科的关系。
1 文献定义综论1.1文献简释。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这是国家标准局颁布的文献的概念。
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了档案馆、博物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1)“文献”二字的最初出处:《论语·八俏》载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全部的分歧是从理解孔子的“文献”二字的不同含义而形成的。
1. 2认为文献分别指典籍和贤人。
何晏《论语集解》郑玄注说:“献犹贤也,我不以成礼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注(1):杨燕起、高国杭,中国历史文献学。
北京:书面文献出版社,1989.9----------------------------------------------------------------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大。
”近人刘师培则说:“仪、献古通。
书之所载谓之文,即在人所谓典章制度也;身之所习谓之仪,即古人所谓动作威仪之则也。
……孔子言夏、殷文献不足,谓夏、殷简册不备,而夏、殷之礼又鲜习行之士也。
”①按刘说与郑说有小异,即贤指习行礼仪之贤人,但与郑说尚可基本代表一类。
1.3认为文指典籍,贤指贤人之言论,文献分别指较为正规的历史材料和时人的论证材料。
这以马端临《文献通考》为代表,并且后来很长时期人们一直沿用。
《文献通考·总序》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说之书,信而有征者得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进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各派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语一言,可以证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一、地方文献的意义和作用“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徵之矣。
”新版《辞海》对“文献”的解释有二,一曰:“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二曰:“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
我们通常所说的“文献”是指第一种,即“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而对于某一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等问题,具有史料性,有研究价值的图书资料,即为本地区的“地方文献”。
地方性加文献性,是地方文献的实质,二者缺一即不成为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与地方志不同,地方志只是地方文献中的一个类别,而地方文献包罗的内容则更为广泛、更为详尽。
诸如区域历史、区域地理、地方档案、地方文物、地方丛书,以及能反映一个地区史料的类书、笔记、杂著、文集、书目等,都属于地方文献的范围。
由于地方文献中详尽记载了本地区诸如矿藏、水源、作物的种植、气象的变化、文物的分布、特产的渊源等资料,以及地方上其他特殊问题,所以它对发展一个地区的科学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对于全国性的科学研究,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图书馆来说,加强地方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确是利用图书资料更好地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图书馆搜集地方文献的范围第一,“地方文献”,顾名思义,首先应当着眼于“地方”二字。
因此,确定“地方范围”,是有目标地搜集地方文献的先决条件。
“地方范围”不能局限于现在的行政划区,而应根据本地区的历史沿革,政治、文化等实际情况来确定,以郑州市来说,除现有的郑州市和荥阳县外,近几百年来,历史上还曾设立过荥泽、河阴、汜水、成皋等县治,这些县的全部或大部县境,都在现在郑州市属区内,因此上述各县的县志、人物志及其有关的历史图书资料等,都应属于郑州市的地方文献;再如现在的新乡地区,不仅在历史上拥有卫辉府和怀庆府两府的地域,而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乡市还曾作过平原省的省会,因此,新乡市的地方文献不仅要考虑到豫北的大部分地区,而且对于原平原省建制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料,也应注意加以搜集。
谈谈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谈谈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收集、整理与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是各地公共图书馆的共同任务。
而地方文献又是各地图书馆馆藏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开发和利用这一文献资源是很有意义的,本文拟对此谈点浅见。
一、地方文献的特点和作用首先,地方文献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它由本地区形成,其内容多涉及本地以及与之有关的具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一切知识载体。
这里所说的“一切知识载体”即地方文献的广意概念。
地方文献作为一种专门文献收藏,它具有存史、备查、资政、教育作用。
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产生及其发展的缩影和积淀,标志着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水准,对该地区的社会发展与进步,对继承和发扬优良文化传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文献还可以用来作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乡土教材。
从而进一步弘扬地方文化,促进人们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人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二、地方文献的范围和类型地方文献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它涵盖了一个地方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历史、地理、人物、物产、民俗、风情等诸多领域。
及时将其收集整理,即是一部地方百科全书。
这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地方文献的类型,根据其知识载体的不同可分为:1.传统的典籍资料(纸质印刷品),这是地方文献的主体;2.非书资料,即新型的电子出版物。
这类知识载体包括:缩微胶片、激光视盘等声像文献,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3.其它非纸质文献,如竹、绢、木刻、石刻以及有关实物等。
三、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地方文献具有地域特征,这就决定了各个地区在长期中所形成的大量丰富的文献资源有待开发。
地方文献作为一种社会资源,不仅具有现实的开发价值,而且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开发利用者的知识层次越高,其开发利用文献的效果就越显著。
在一些发达地区,人们对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意识是很强的。
如笔者在工作中就遇到过几位从上海、南京专程到我市进行实地考察,选择投资项目的外地企业家,他们首先来到图书馆,要求查阅有关本地的一些资料,通过查阅新版《芜湖市志》、1996和1997《芜湖年鉴》等综合资料,对芜湖的基本概况有了初步了解,再通过查阅本地的有关报刊,了解到大量的当地信息。
试论地方文献书目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各个地方都有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
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掘、利用这些资料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我们图书馆工作者的职责。
目前,随着全国地方志编纂工作的开展,地方文献书目的编制工作愈来愈频繁,不少图书馆编制了各种类型的地方文献书目、索引,提供社会使用,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
有些馆也打算着手编制,因为某些技术问题而尚未动手。
本文试就地方文献书目的编制问题,作些简要论述。
一、地方文献书目的意义和作用地方文献书目是反映有关地方全面情况的材料,包括该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各方面情况的各种图书资料目录。
它是图书馆一种重要的目录,对地方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有很大参考价值,其具体作用有三:1、为研究地方沿革发展提供历史资料。
研究一个地方的沿革变化,弄清它的发展规律,必须参考有关该地方的大量历史文献资料。
而这些资料只有地方文献书目收录最为全面。
它从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角度把有关该地方的历史史料尽可能详尽的揭示出来,反映它的全貌,使其收录的资料起到历史见证人的作用。
2、为研究地方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提供档案资料。
研究一个地方的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情况,除参考历史文献外,还要参考有关档案资料。
而地方文献书目中,就收录有相当数量的地方档案资料。
这些资料是十分珍贵难得的,大都散见于有关书刊或实物之中,有些甚至是“断简残篇”,“只字片言”。
如有关地方政府和组织的通令、文告、公牍以及流散在民间的私人信扎、手迹、照片等等。
它们对研究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作为某一时期,某一事件史实的说明及旁证材料。
3、为开发地方经济提供技术资料。
规划地方经济建设蓝图,开发某一重大资源或进行某一项重大施工,需要参考有关历史文献,查考原始技术资料和数据,掌握发展情况,以便正确进行设计和施工。
地方文献书目在这一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它收录地方各行业有关的原始技术资料、数据、图象等资料,忠实反映各个时期地方的生产斗争情况。
试论地方文献的特点

地方文献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缩影与积淀。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如何认识与开发地方文献资源,更好地为繁荣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服务,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此,探讨地方文献的特点,加深对地方文献功能的认识,是我们开发地方文献资源的前提。
那么,地方文献具有那些特点呢?一、区域性。
文献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不受时空的限制,是继承和传播人类知识和思想最灵活、最有效、最理想的形式。
然而,人类的出现首先就是划分区域的,他们可以按照自己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去创造自己的文化和文献。
因此,文献的产生和积聚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使各地域的文化和文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于是便产生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马坝文化以及关东文献、齐鲁文献、吴越文献、巴蜀文献、荆楚文献、岭南文献等。
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地球将可能以全球卫星所传送的信息为纽带而成为“全球村”,但仍存在着相对的地域界限,亦即由于民族、文字、语言、历史、习俗等差异原因,而存在相对的地域性文献,如华夏文献、东洋文献、中东文献、欧洲文献等等,只不过地域范围扩大罢了。
作为以区域为中心记载物的地方文献,它是某一地区文化发展的积淀,是文化的深层结构。
因此,它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与本区域有关,才能形成名副其实的地方文献。
表现内容与形式的文献主要有:(1)地方史。
这是记载特定区域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内容有综合性和专门性两种。
如王怀中《上海史话》、王芸生《台湾史话》、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霜崖《香江旧事》、芜湖市文化局《芜湖古今》等等。
专门性的主要指地区的经济史,教育史等。
(2)地方志。
这是以行政单位为范围,用一定的体例,对一定地域的建置沿革、自然现象、自然资源及政治、经济、文化、风情、人物等,分门别类整理记载的文献,由于地方志能展示一个区域历史与现状的概况,所以,又称“地方的百科全书”、“地方的全史”或“地方的古今总览”。
地方志在我国有悠久的编纂传统,至今仍经久不衰。
计算机毕业论文地方文献学论要

地方文献学论要一、何谓“地方文献学”要定义地方文献学,先从“文献”一字开始[1]。
《图书馆学百科全书》解释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地方文献则指记录有关某地区的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在图书馆实际工作中,对这一概念向来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铨释。
广义的概念泛指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等。
具体地分为史料、人物、出版三个组成部分。
狭义的概念是指内容上具有地方特点的一切出版物(无论出版形式、出版地和出版物的载体如何),只要反映本地社会政治、历史、地理等等情况,即使零张散页,也在收藏之列。
而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内容上无地方特色的,均不应作为地方文献处理[2]。
在实际探讨过程中,后一说便于更好地进行典藏、加工和利用。
由以上阐述,可以给地方文献学定义如下:地方文献学是研究地方文献产生和发展、征集、整序和开发利用的一门科学。
地方文献学的英译名,根据地方文献学的内涵、词义,可将英译名定为:The science of LocaI Document。
二、地方文献工作与地方文献学的关系地方文献工作是省级图书馆重要的业务工作之一,其主要内容分为资料工作和书目工作。
地方文献工作不只限于一次文献的借阅,而主要是二次文献并经过集中归类整理后的资料;地方文献工作需要通过书目索引集中揭示馆藏,向读者作宣传报导,以便读者利用。
地方文献工作的业务很杂,包括了采访、编目、藏书组织、流通阅览、书目咨询、情报资料服务等几乎图书馆全部业务工作。
地方文献学是适应地方文献工作而提出来的,是直接为着指导和决策地方文献工作的,是在地方文献工作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省馆重点工作、在实践中遇到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求助于专门的理论讨论的情况下产生的。
但应该明确把握的是,地方文献学和地方文献工作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前者重在对理论问题作宏观的粗线条的把握,后者重在对微观的具体工作的设计;是方向和行动的关系:前者须对地方文献工作的大的方向进行研究,没有好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地方文献工作迫切需要在正确的学术路线指导下做切实的工作。
地方文献简论_0

地方文献简论伟大祖国以文献名邦著称。
由于疆域广阔,各地流传着丰富的地方文献,素为人们所珍视。
建国以来,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为适应三大革命需要,曾编印有关地方文献目录,供党和政府、科研、设计、生产部门参考。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今天,图书馆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必须及时为实现四化供应科研资料,因此,更显示地方文献的重要性。
初步总结历年来对地方文献的采访、编订、收藏、利用的点滴经验,深切感到革命需要科学,而科学研究必须参考地方文献;通过实践认识,应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钻研有关地方文献的理论、方法,从历史学、地理学、目录版本校勘学以及科技情报学等多种学科,脱胎出一门边缘科学,姑且名为“地方文献学”。
本文试就一,地方文献之史的探讨;二,地方文献的具体内容;三,地方文献与科技情报;四,急切需要有关地方文献的工具书等题,提出浅见,作简要论述。
一早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刻在甲骨上的契文,已编汇组合收藏成库。
19世纪末,在河南殷墟发掘出大量的甲骨文库藏,提供了系统的殷商史料,这是当时的人以文字记载的有意留下的文献。
我们在20世纪还能利用这批文献研究古史,而春秋时期的孔子,反而致慨夏殷之礼缺失,杞宋文献不足征,是什么缘故呢?社会发展史可以答复这个问题。
由于阶级社会的奴隶主占有文献资料,使文化的流传受阻碍,甲骨文成库埋藏地下,而世上却形成“文献无征”。
这和解放前有人认为中国没有石油所发出的哀叹一样。
革命导师马克思曾指出:“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材料,分析材料的种种发展形态,并探究这种种形态的内部关系;不先完成这种工作,则对于现实的运动必不能有适当的叙述。
”[1]。
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要我们“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
”我们应以此为研究地方文献学的主导思想,即应用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对待历史遗产。
“文献”一词,在我国不但溯源甚早,而且有具体内容。
略谈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作为州图书馆,藏书的综合性无疑是很重要的,然而,所藏图书的地方性特色也是应当有所突出的。
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是强化图书馆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就地方文献的征集、收藏、开发和利用。
一、地方文献的概念及内容什么是地方文献呢?地方文献就是系统地揭示报导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山川,河流、人物、习俗、气候、物产资源等方面的情况,具有某种参考价值或信息价值,文字各异、版式不一、记录知识的载体。
简言之,地方文献是在内容上涉及某一地区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的具有地方研究性质的文献。
地方文献的内容又包含那些方面呢?根据地方文献的不同形式、内容、文种和学科,其内容大体包括:地方人士或长期在本地居住工作的有影响人物的著述、手稿、书信、日记、字画等,地方出版,既包含公开出版的报纸、书刊,也包含那些非正式的出版物,历次编修的地方志和专志,古今中外论及当地的专著、调查报告、研究资料;有关地方工矿企业的产品报告、商标、图案等,其它有关地方的历史照片、地图、民间契约、旧时代帐簿、宗谱、碑记、志铭、碣文、民谣等。
地方文献内容多,涉及面广,它上自天文,下及地理,旁至社会、人文诸事物的历史与现状。
“记地理则有沿革、疆域、面积、分野;记政治则有建置、职官、兵备、大事记;记经济则有户口、田赋、关税;记社会则有风俗、方言、奇观、祥异;记文献则有人物、艺文、金石、古迹”①,其涉及面非常广,包括了各种学科。
二、地方文献的征集地方文献的征集,是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基础和前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著述资料、信息显得更迫切,而地方文献正是当地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记录”,它为强化图书馆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必须搞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
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有以下几方面:1.争取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度。
图书馆要积极向地方政府汇报,说明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必要性,争取地方政府明文规定当地各种文献编撰机关、学校、科研单位、工矿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出版机关,有向图书馆呈缴的义务,应严格遵照政府规定主动呈缴各种地方文献,要争取当地政府对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视,请政府行文下发有关文件,指出征集地方文献的重要性及征集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文献简论地方文献简论伟大祖国以文献名邦著称。
由于疆域广阔,各地流传着丰富的地方文献,素为人们所珍视。
建国以来,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为适应三大革命需要,曾编印有关地方文献目录,供党和政府、科研、设计、生产部门参考。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今天,图书馆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必须及时为实现四化供应科研资料,因此,更显示地方文献的重要性。
初步总结历年来对地方文献的采访、编订、收藏、利用的点滴经验,深切感到革命需要科学,而科学研究必须参考地方文献;通过实践认识,应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钻研有关地方文献的理论、方法,从历史学、地理学、目录版本校勘学以及科技情报学等多种学科,脱胎出一门边缘科学,姑且名为“地方文献学”。
本文试就一,地方文献之史的探讨;二,地方文献的具体内容;三,地方文献与科技情报;四,急切需要有关地方文献的工具书等题,提出浅见,作简要论述。
一早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刻在甲骨上的契文,已编汇组合收藏成库。
19世纪末,在河南殷墟发掘出大量的甲骨文库藏,提供了系统的殷商史料,这是当时的人以文字记载的有意留下的文献。
我们在20世纪还能利用这批文献研究古史,而春秋时期的孔子,反而致慨夏殷之礼缺失,杞宋文献不足征,是什么缘故呢?社会发展史可以答复这个问题。
由于阶级社会的奴隶主占有文献资料,使文化的流传受阻碍,甲骨文成库埋藏地下,而世上却形成“文献无征”。
这和解放前有人认为中国没有石油所发出的哀叹一样。
革命导师马克思曾指出:“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材料,分析材料的种种发展形态,并探究这种种形态的内部关系;不先完成这种工作,则对于现实的运动必不能有适当的叙述。
”[1]。
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要我们“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
”我们应以此为研究地方文献学的主导思想,即应用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对待历史遗产。
“文献”一词,在我国不但溯源甚早,而且有具体内容。
周官分别掌握“方、策、版、简”,老聃为“周守藏室之史”,以及子夏等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都属于文献。
《隋书经籍志》标举“地理记”一目,收地理书139部、1400余卷,其中大部分是地方史和区域地理。
如《洛阳记》、《吴地记》、《荆州记》、《会稽古地记》、《南州异物志》、《三辅故事》、《隋诸郡土俗物产》等,这些书,可算是地方文献作品。
《隋志》说:“昔者先王之化民也,以五方土地、风气所生,刚柔、轻重、饮食、衣服各有其性,不可迁变;是故疆理天下,物其土宜,知其利害,达其志而通其欲,齐其政而修其教。
故曰:‘广谷大川异制,人居其间异俗’。
《书》录禹别九州,定其山川,分其圻界,条其物产,辨其贡赋,斯之谓也。
”这说明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了解和利用地方文献为他服务。
当时已体察到自然界和人事关系各地异宜,地方的具体情况不可以臆度,必须进行调查,还要经过“分析辨别”。
《隋志》介绍:“晋世挚虞依《禹贡》、《周官》作《畿服经》,其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郭、道里、土田、民物、风俗、先贤、旧好,靡不具悉。
凡一百七十卷。
”并列举齐代陆澄、梁代任(日方)、陈代顾野王等人以及隋朝所编地理官书,可作为我国中古时期地理文献的小结,其中大部分属地方文献。
唐初,李泰等撰《括地志》550卷,是空前的地理书巨制。
全书虽不传,但从各家辑佚本可窥见当时《隋志》所录各书具在,承先后后,《括地志》实为此后“方志”的先声。
现存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40卷,宋乐史《太平寰宇记》200卷等,以及此后的各朝《图经》、《一统志》,形成“方志”的体例。
宋元之间,马端临撰《文献通考》348卷,他区分“文”与“献”为“记事”与“论事”两大类。
全书分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等门类,网罗面宽,突破“地志”范围;归结于“考制度、审宪章”,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文献,而“舆地”只占一门。
明清之间,顾炎武撰《肇域志》40册,从《一统志》及各省、府、州、县志及其他文献编汇而成。
所根据的原书多已失传,赖此书保存。
以上两书虽属全国性的,但可作为利用地方文献的范例。
近人张国(氵金)编《中国古方志考》(中华版),采录元代以前的全国各地地志及地方史约4000余种,有现存的,有已亡佚的。
虽然佚失的占大多数,但被征引在其他古籍和类书里经过辑佚的本子不少。
如清代张澍辑《二酉堂丛书》,是我国西北各地的古代文献著述,收录有《凉州异物志》、《西河记》、《沙州记》等书的辑佚本,加以考释。
张氏的原稿本已流传到巴黎图书馆。
现在国内还可见到的刻本,有人对照稿本,所辑佚文及加按语,缺漏甚多[2],这说明善本的重要,地方文献也应选取善本。
宋元以来的方志,经朱士嘉两次编订《中国地方志综录》,据1958年版统计国内外收藏方志7413种,199143卷。
最近还进行调查增补,已超过1000种。
历史上留下来的地方文献是相当丰富的,不但有专书,还有的收入类书、笔记、杂著、总集、别集里,供我们采取。
地方文献的范畴应包括文物、图书、资料三项,而图书一项,又可分为区域史、区域地理、方志、地方档案、地方丛书、地方总集类书、各地笔记杂著、地方专著、外文书刊、地方书目等10类。
要如何深入发掘、系统整理呢?敬爱的周总理生前曾多次给我们指示:要我们除编印全国所藏方志目录外,还要有系统地整理县志中及其他古籍中有关科学技术资料,做到“古为今用”。
又指出: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服务,除编印全国性的总书目外,还要根据科学家的需要,进一步把历史文献中的科学技术等重要材料,用最新、最科学的方法,有系统地、迅速地整理出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回顾过去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做的太少;今天,整理利用地方文献,正是为了实现周总理交付给图书馆工作者的历史使命、重要任务,应该急起直追,刻不容缓。
二分类编辑地方文献的目录资料仅是基础工作,方国瑜曾比喻“犹之开发矿业之地质调查工作,先经勘探、测量、化验,作为施工依据”。
[3]以往史学家编写这类资料名曰“长编”,进一步探讨“地方文献学”的内容,应包括两部分,即“专论”与“方法论”。
先谈“专论”。
当前整理利用地方文献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不能打无准备之战,不能等待有关部门提问题,临渴掘井,应主动地先编辑若干专题文献目录及索引,进而编写地方文献的专论。
专论的内容似乎很广泛,从何着手?我认为以三大革命为纲,就能掌握重点,造车合辙。
(一)阶级斗争的知识以云南为例。
从古以来,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开发建设的。
历史上虽然有割据的朝代,但为时不长,各族人民要求统一,反对分裂,因而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水乳交融,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互相挹注,协力前进,这是主流。
而历代奴隶起义、农民起义反抗奴隶主、封建地主的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写地方史和民族史的文献,也必须掌握这客观存在的规律。
上年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会上,杜玉亭根据云南凉山彝族奴隶制的社会历史调查,以现代资料和历史资料相对照作为历史分期准则的参考;马曜、缪鸾和也根据傣族奴隶制与周秦社会作比较研究,他们对我国古代历史分期问题利用有关民族史的地方文献,提供有益的论证。
建国以来,历史工作者和民族工作者征引地方史料编写各少数民族的《简史》、《简志》,而这些成品又作为新的地方文献。
抗清斗争的大西军李定国历史和以李文学为首的哀牢山彝民起义,以杜文秀为首的回民起义,也经史学界采集专题资料编写出若干史料选辑、论文和专著。
李生勉选辑《清实录》、《东华录》有关云南史料,也收集了农民起义的档案记录。
云南是边区,近代史上,边区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留下很多可歌可泣的史料,于乃仁遗著《云南人民反帝斗争史资料选编》、《史稿》、《史话》,做了大量工作,也属地方文献。
(二)生产斗争的知识现仍以云南为例。
从考古工作者在云南各地地下发掘的遗址和实物,对证书本上的资料,了解到云南采矿冶金史应上溯春秋中早期,即在楚庄跷来滇三百多年前已有本地冶炼的铜器。
农田水利的开发也很早,《史记》记述“跷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说明不是楚人来此才开辟的。
清代王崧和近人秦光玉编辑的《云南备征志》及《续志》,从历代史籍节录有关云南矿冶和农业史料,还有若干专书,如《云南铜志》、《滇南矿产工器图略》、《茂隆厂记》、《云南水道考》、《六河图说》、《盘龙江水利图说》等,或提供现在生产和设计部门参考,或经外国人翻译传播。
云南开发盐田盐井也有悠久的历史,从盐矿的分布、质量、采煮、产量以及供销等均有文献记录。
还有富于地方与民族色彩的工艺,如大理石、永北棋子、乌铜走银等,也见于方志和笔记杂著中。
(三)科学实验的知识有人认为长期停滞在封建社会的中国没有科学,这是不符合事实的污蔑。
古代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并对客观世界有所认识。
许多科技的创造发明权经世界公认,归之中国。
英国李约瑟以毕生精力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他的'著作证明了这一事实,但李著是全国性的,各省地区蕴藏着不少的地区性的科技史料,有待发掘。
就云南省看,在方志和其他著作里,有自古以来当地的观察自然现象的记录。
例如,日食、慧星、飓风、地震、旱涝和气候变迁等。
我与陈一得曾辑录过这类资料,不但获得地区的自然记录历史事实,也借此学习到古人认识世界的思想与方法。
又如农家谚语,符合客观实际,也是因地而异。
陈一得编《云南气象谚语集》,秦光玉编《滇谚》都汇集了农民的宝贵经验。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图书馆配合有关单位采辑地震及气候资料,提供科研部门探索自然规律,大有潜力可挖。
数理化的文献,如清代宋演著《勾股一贯述》,李彪著《筹算法》均已收入《云南丛书》。
近代数学家熊庆来著《高等算学分析》和袁丕济的数学著作,是国际知名的。
浦汉英的《数学论稿》也是毕生精力的结晶。
明代葛中选著《泰律》,赵讽给予好的评价[4],不但有乐律上的见解,也涉及物理方面的声学。
云南古代人民对酿造、炼丹和化学制品等的卓越贡献有史料可查,生物方面更多。
明代兰茂的《滇南本草》和云南民间许多草药书,是记述药用植物的素材;清代吴其浚著《植物名实图考》,有在云南采到的一部分标本,也有云南文献中记载的植物资料。
此书很早传到日本,屡次整理传播。
云南植物王国,也是“文献有征”的。
植物分类学上许多植物种名、属名曾采用云南土名。
关于中医和地方病的著作,是写地方医药史的第一手材料。
从地方文献取材为写地方科学技术史备料,也是地方文献学的重要篇页。
当前,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发展旅游事业,介绍风景名胜古迹,也须取材于地方文献。
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文献,云南也很丰富,可从多方面选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