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论文:道家“虚静”思想与“以人为中心”理论在一例大学生抑郁情绪咨询案例中的应用
道家思想在心理治疗中实践应用的理论参考
道家思想在心理治疗中实践应用的理论参考作者:解子湫李飞霏来源:《健康护理》2019年第01期【摘要】心理学的本土化,考虑中国特色,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道家是其中重要的思想流派。
笔者在归纳综合文献基础上,分别从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与心理、道家心理治疗本土化及道家心理治疗的实例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道家思想在心理治疗中运用的可行性,作为提出利用道家思想进行心理治疗的操作性治疗手段和方法的背景参考资料。
【关键字】道家思想心理治疗心理本土化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心理治疗几乎完全借鉴西方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忽视了本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与极具本土特色的心理治疗思想。
不同地域、不同生活方式孕育下人们的价值取向、生存方式和心理特性各有不同,中国人习惯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接受方式与西方人有诸多的不同,心理行为的诊断和治疗,不能脱离文化背景,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人的心理特征,有助于分析、澄清在当代我国心理治疗求助者,诸多心理问题的成因、症结之所在;有助于找到影响或改变他们认知、情绪、行为方式的方法。
这就需要心理治疗的本土化。
本文力图在详实的归纳、综合文献基础之上对道家思想进行研究分析,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吸取、借鉴道家思想中对于心理治疗有用的核心理论,并从中发掘其现代价值,探索前人在发展和建立适合中国人的心理治疗模式上走过的道路,比较道家思想与现代心理治疗两者在的思想和方法的异同,使心理治疗中国化、本土化,为目前理论和方法都非常有限的中国心理治疗提供一种理论和技术支持,使源于西方的心理治疗顺利健康的在中华本土上成长,并作为进一步探索适应中国人特点的心理治疗手段或方法的理论背景参考依据。
1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家思考问题用否定性思考、负面的思考,是平面性的,水平性的思考,他很清楚给出的问题只是一个向度,而关联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向度,所以道可能不被给出的问题所限制。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作文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作文
天人合一,听起来有点虚无缥缈,不过却是古人对于宇宙自然规律的一种领悟。
道家认为,天地与万物都是由同一个"道"所生,所以天人是一体的,人应当顺应自然,与天地合一。
我觉得这种思想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忽视了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
现在的人太过于理性化和工具理性化了,整天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甚至连自己都看不清楚了。
我们对大自然的伤害也是有目共睹的,这种人为的"人"与"天"的分离,最终会伤及人自身。
也许我们应该回到道家的智慧,用一颗平常心去体会天地万物的本来面目。
倾听花草树木的呼吸,感受潺潺流水的温柔,凝视夜空中那片浩瀚的星河......在这些简单而美好的事物面前,人的心灵就会获得净化,也会发现自己与天地的内在联系。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在于超越自我,与万物合一。
这样的生活状态,才是道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也许有一天,当我们都放下了分别执著,就能与天地合而为一,达到返朴归真的彼岸吧。
清心寡欲、宠辱不惊的道家思想与现代人们生活压力的缓解
清心寡欲、宠辱不惊的道家思想与现代人们生活压力的缓解*导读:道教认为一切唯心造,心生则欲生,心静则欲灭。
强调人心多涣散,一念皆纯真道教认为一切唯心造,心生则欲生,心静则欲灭。
强调人心多涣散,一念皆纯真。
也就是说人既是道德的化身,也是一切罪过的制造者。
所以人们常常形象地形容天堂和地狱的分水岭就在善、恶一念之间。
一念天壤之别,动机万象攸分。
故正人必先正行,正行重在正心,正心要在养性。
道教《阴符经》认为天道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为人也。
阐述了天道即人道、人心化有无的思想,并进一步强调人道的核心就是要遵照天道自然之法度,做到起心动念、行为举止符合、顺从事物的本性与规律,不可虚动和妄为。
老子《道德经》亦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都是要求人应效法天地之德性,遵守事物之内在法则,摒弃妄念,清心寡欲,顺应自然,宠辱不惊。
当今社会科技发达、经济繁荣、文化多元,时代的快速发展与全面进步,使得人们一方面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物资文明同时,另一方面也因为过度地物欲贪图和社会整体分配不均等因素,导致了一部分人富裕有余,而另一部分人却较为贫困艰难的两极分化矛盾。
随之而来的是一部分富人因沉溺物欲忽略了精神修养,出现了心理上的极大空虚;一部分穷人出于物资生活条件低下,无力顾及思想品质方面的塑造,呈现出心态上的偏激与浮躁。
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生活境遇的人群却出现了生活背景各异、现实感受不同,但其精神表现结果往往相近的心理失衡问题。
从心理学讲,一个人不管处在何种环境状况下造成的心理空虚、偏激和失常,久之都必然会导致行为上的出轨、偏差,甚至是走向极端,若不及时纠正或引导不当,极易出现小则伤身伤神、大则可能上升为复杂严重的社会问题,破坏社会稳定和团结,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万物本一体,何来你我他。
我们的心之所以终日漂浮不定、惶惶不能安,那是因为自己想得太多、过于贪求与搁放不下所致。
我们应学会用感恩的心、平静的态度看待过去、面对当下、展望未来。
先秦道家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及其对心理咨询的启示
先秦道家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及其对心理咨询的启示作者:郭康伟赵慧莉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12期内容摘要:先秦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道家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的方方面面。
其中也蕴含着相当丰富的心理学思想,道家的经典著作中都有迹可循。
这些心理学思想能够给现代心理咨询带来一些启示,有些理念和方法可以运用到实际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去。
本文就道家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探讨了其对于心理咨询的启示,旨在为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帮助。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家心理咨询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起源于西方,脱胎于哲学。
自从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后,心理学就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心理咨询则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西方心理学家们通过种种科学研究使心理学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使心理咨询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诚然,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确实主要在西方兴起发展,但是中国其实在相当早的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心理学的思想。
在先秦时期,我国的哲学中就已经包含了心理学的思想,其中又属道家学说中研究的最为广泛深刻。
先秦道家思想中其实有很多方面都对现代心理咨询有所启示。
一.先秦道家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道家的许多专著如《道德经》、《庄子》中都很多有关心理学的思想。
比如说《道德经》中提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意思是“认识别人是智谋,认识自己是智慧。
战胜别人是有力,战胜自己是强大。
知道满足的人富有,顽强前进的人有志向。
不失所追随的人长久,身死而精神不灭的人长寿。
”这其实也是现代心理咨询中所倡导的,即认清自我,树立目标,知足常乐。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治疗核心便是探索来访者长期的隐藏的潜意识冲突,使其呈现出来,然后对其加以分析,使来访者对自我了解的更加透彻,从而解决现实心理冲突。
道家文化论文心理健康论文:浅谈道家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
道家文化论文心理健康论文:浅谈道家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摘要: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竞争和压力,造成现代人心理问题的高发。
而几千年前的道家思想通过阐述了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折射出有关心理健康的重要思想,这对解决当代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有着诸多的益处。
关键词:道家文化;老子;庄子;心理健康据有关专家预测,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如何正确对待挫折,以及保持心理的健康,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思想文化中包含了很多积极的成分,成为医治人们心理疾病的文化良药。
道家哲学是生命哲学,他可以为人们安顿心灵、提升精神境界提供智慧,这种智慧对现代人的心理调适、身心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不以物役的生活态度——达观避免心理障碍首先要处理好人与物的矛盾。
综观我国社会急剧转型的现实,经济市场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和竞争激烈化,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但是社会管理和服务却未能及时跟上这一步伐,这样人们心理受挫的可能性增大了,容易产生心理焦虑。
道家文化虽产生于先秦时期,但其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却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通用的。
在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上,他们主张人与物应当是和谐一体的,人不主宰万物,也不被万物所主宰、所奴役。
老子讲人应当过一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活,庄子说人应该“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
他们揭示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也暗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物物,是人驾驭物,这是人与物的自然和谐境界;物于物,则是人被物所役,正如马克思所说,人被异化了。
人驾驭物的人生是自由而逍遥的,他“不贵难得之货”,看淡名利,心理上当然就没有得不到的痛苦。
物于物的人生则会在过分追求声名财富的过程中迷失自己。
对于物的过分迷恋,必然会造成人与自我的分离,结果就是自己沦为物的奴隶,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精神疲惫和心理疾病,轻则烦恼、焦虑,重则颓废抑郁。
道家思想的心理学总结论
道家思想的心理学总结论道家思想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种重要流派,代表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精髓。
其核心思想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和运作规律。
在道家思想中,关于人的心理学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总结论。
在本文中,将围绕道家思想的心理学展开论述,总结道家心理学的重要观点。
首先,道家思想强调人的心境与心理的重要性。
道家认为,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宇宙的和谐。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无为而达到自然秩序的安定。
在心理学上,道家思想认为,内在的平静与宁静是人心的最高境界。
只有在心灵的平和状态下,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理解事物、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宇宙的契合。
其次,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相融合、相互影响。
在道家心理学中,人的心灵与自然界的联系是相当重要的。
道家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与共舞,顺应自然的规律。
只有与自然产生共鸣,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生活的满足。
这种理念在现代心理学中也有相应的论证,许多研究显示与自然接触可以带来放松和积极心态。
第三,道家心理学重视个体的自我实现与自我修养。
道家强调个体的人性与价值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道德观念和内在的天赋。
在个体心理学中,道家思想主张个人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与天赋,追求自我实现与完善。
同时,道家注重个体的修养,强调积极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与修养,追求内在的品德和智慧。
这种个体导向的心理观在现代心理学中也有所体现,许多研究着重于个体的自我发展与心理健康。
此外,道家思想对于情绪与心理的平衡也有着独特的观点。
道家认为,情绪是内心的波动,过度的情绪会干扰个体的心境与思考。
道家主张保持情绪的平和与稳定,通过修炼自己的心境来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宁静。
在现代心理学中,情绪管理被广泛研究,并被证明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最后,道家心理学还注重对治疗与修行的探索。
道家认为,修行可以提升个人的心理智慧与境界,同时也可以对心灵的创伤和痛苦进行治疗。
道家思想与心理咨询和治疗
INTELLIGENCE 人 文 论 坛171道家思想与心理咨询和治疗四川大学政治学院 张金洪摘 要: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华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思想所特有的超脱精神和豁达、无私无欲的人生哲学对当今陷于过分的欲望而无法摆脱的人,有特殊的治疗作用;道家思想所蕴含的特殊心理疗法对当今的心理咨询师有着深刻的启发。
关键词:道家思想 心理咨询和治疗 启示一、道家思想与心理治疗和咨询道家思想历来被认为是玄幻莫测的,道家的人生处世哲学、名利观、哲学人生观等常常被批为消极的,然而,我们仔细审视道家的整个思想就会发现道家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文化。
道家人生哲学总是能把人从逆境中解脱出来,重新认识人生价值;道家的养生处世之道历来给中国人提供心灵甘泉和精神慰藉。
可以说道家思想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用以心理自卫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二、道家思想的心理学要点1、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在老子的人生处世主张里,老子崇尚“虚静”,提倡“无为”,并进而“顺其自然”。
“清静”,即去私寡欲,心里没有杂念。
“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就是说“清静”是治理天下的最高准则,心清神静就可以治理天下。
对于个人修养来说“虚静守己”是最高的人生境界,一个人经常反省自己,剔除不自主地沾染上的邪念私心,做到内心平静,无疑是保持心理平衡的一个有效方法。
“无为”在道家思想中绝不是放任自由,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客观规律去做事,该做的就去做,不该做的就不做。
“顺其自然”,就是说做什么事情都应该顺着事物本来的发展规律去做,进而认识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现实中,我们要是能够做到尊重和保持自己的本性,实事求是,目标追求适当,对外审时度势,接纳他人,豁达开朗;对内,因性而动,量力而行,不勉强自己做力所不能及的事,不违背事物的本来规律而妄为,同时接纳自己,不求全责备。
这样,我们就会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挫折,对待他人和自己,保持人际和谐,维护身心健康。
道家思想审美心理及文化影响论文(共3篇)
道家思想审美心理及文化影响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心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研究多注重艺术创造经验的总结,较为忽视对其艺术审美经验的关注。
对此,著名园林学者陈从周曾多次从品园与造园关系的角度强调园林欣赏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能品园,方能造园,眼高手随之而高,未有不辨乎味能为著食谱者”[1]41;“造景自难,观景不易。
……不能品园,不能游园。
不能游园,不能造园。
”[1]56因此,探究园林艺术的品赏心理不仅有益于辅助艺术欣赏活动,而且也有助于园林艺术创造活动的开展。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主干之一,对中国古典艺术有着深远影响。
道家核心人物老子和庄子追求顺应“自然”,崇尚“无为”,敢于批判现实,关注个体精神自由。
由于他们“体道”、“得道”的过程与艺术创造的过程极其相似,其哲学思想(尤其是庄子思想)因此带有浓厚的美学色彩。
而传统文艺观对于艺术主体的内在修养、创作规律、艺术审美标准、接受经验的看法也的确多受道家思想之沾溉。
就中国古典园林而言,其审美心理与道家思想的关系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一、以情观物:庄子“知鱼”与园林“会心”在《庄子》中有一则著名的寓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秋水》)这是一个哲学认识论的经典案例,同时也是一个有关自然审美的典型个案。
庄子和惠子的分歧或者说导致分歧的根本在于二人对自然界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观照方式:庄子是审美的直觉式的,惠子则是理性的逻辑判断式的。
庄子以审美的眼光看待水中游鱼,因此在观赏的刹那之间,物我融为一体,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于是我的生命和物的生命往复交流,在无意之中我以我的性格灌输到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道家思想对于调治焦虑和抑郁心理的启示
Enlightenment of the Ideas of the Taoist School for Adjustment and Cure of One' s Anxiety Tendency and Depressed Psychology
作者: 吕锡琛[1]
作者机构: [1]中南大学哲学系,湖南长沙410083
出版物刊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3-98页
主题词: 道家;调治;焦虑;抑郁;顺应自然;安时处顺;祸福相倚
摘要:焦虑和抑郁是现代人心理健康的杀手,而生活压力是其共同的根源,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信念面对压力和生活事件是现代心理治疗的重要方法。
本文结合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以及弗兰克的意义治疗法等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阐释道家顺应自然、安时处顺、祸福相倚等思想对于缓解焦虑、抑郁心理的启示。
探析道家思想对心理咨询的启示
紧 张 刺 激 的 有 效 方 式 ,就会 表 现 出一 些 过 度 焦 虑 、 度 抑 郁 、 愤 过 悲 沮 丧或者 采取 一些 无效 的 行为 , 甚 至 不 由 自主 地 无 理 恐 怖 等 。这
… …
道 家 思 想 中 对 人 生 处 世 的 主 张里 , 子崇 尚“ ”提倡 “ 老 静 , 无 为 ”并 “ 从 自然 ” , 顺 。即所 谓 “ 宁 非 静 无 以致 远 ” “ 常 无 为 , 无 不 ;道 而
为 ”《 (道德经 》 第三十七章 ) 老 , 子 的“ 无为 ” 不是什么都不 做 , , 这
里 的“ 为” 与 “ 为 ” 对抗 。 无 是 妄 的
道 家 总是 与遁 世 绝 欲 ,幽 隐 山林 ,
“ 地 不 仁 ,以 万 物 为 刍 狗 ” 《 天 ( 道 德经 》第五章 , 地孕育万 物 , ) 天 使 万 物欣 欣 向 荣 , 是 自然 现 象 , 这 并
崇 尚 田园生活 , 修心养 身 , 抛弃一 切俗念等思想联系在一起 。 … ” 道家 的 自然 主 义 ,正 是 慰 藉 中 国 人 受
些 神 经 症 的 典 型 症 状 ,会 殃 及 原
力 而 行 , 性 而 动 , 违 背 客 观 规 因 不 律 和 主 观 条 件 强 作 妄 为 ,不 勉 强 做 自 己不 能 做 的 事 情 ,不 对 自 己 求 全 责 备 。这 无 疑 帮 助 个 体 以 豁 达的态度对待 挫折 , 待他人 , 对 保 持人 际和谐 , 维护身心健康 。 2利 而 不 害 , 而 不 争 —— 强 . 为 调 和谐 意 识 , 与人 为善 利而不害 , 指 只做利 己 、 是 利
道家的虚与静观念如何促进内心成长
道家的虚与静观念如何促进内心成长在道家的哲学思想中,“虚”与“静”是两个至关重要的观念。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思考,更是能够引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内心成长的智慧法门。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虚”。
道家所说的“虚”,并非是指空洞无物或毫无意义的虚无,而是一种包容、开放且不被固有观念和成见所束缚的心态。
它意味着内心如同一个广阔无垠的空间,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想法、感受和经历,而不会因为先入为主的判断而产生抵触或拒绝。
当我们拥有一颗“虚”的心时,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世界和他人。
不再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而是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接纳不同的意见。
这种心态让我们避免了狭隘和偏见,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事物。
比如,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如果我们能够以“虚”的心态对待,就不会因为对方与自己的观点不同而产生争执和冲突,而是会试图去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从而建立更加和谐、包容的人际关系。
“虚”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进步。
如果内心充满了自满和成见,就很难接受新的知识和观念。
但当我们保持“虚”的状态时,就如同一个空杯子,随时准备接纳新的水源,能够不断地吸收新的信息和智慧,从而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静”。
道家的“静”,是指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不为外界的纷繁复杂所干扰。
在现代社会,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诱惑,内心很容易变得浮躁和焦虑。
而“静”的观念则提醒我们,要在喧嚣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
当我们内心宁静时,能够更加清晰地思考问题。
纷乱的思绪和情绪就像一团迷雾,会让我们迷失方向,做出错误的判断。
而“静”能够驱散这团迷雾,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敏锐和准确。
比如,在面对重要的决策时,如果我们能够让自己先静下心来,排除外界的干扰和内心的杂念,就能够更加理性地分析各种可能性和后果,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静”也有助于我们发现自我。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事务所驱使,很少有时间停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老子的虚静人生议论文
老子的虚静人生议论文老子的虚静人生议论文老子的《道德经》曰:“至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道德经》中讲到人生在世心灵要达到一种“虚”和“寂”的状态,如此才能忘却烦恼,抛弃一切私心杂念。
尽量使心灵达到虚寂状态,牢牢地保持这种宁静。
保持心态的平衡,无论在家庭或在单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
"虚"、"静"都是老子认为的心灵应该保持的状态,即一种没有心机、没有成见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消除了利欲的引诱和外界的纷扰而得到的空明宁静。
“宁静致远,淡泊名志。
”乃是我们对人生的正确理解和感悟“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则讲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我因此观察到了循环往复的规律。
世间万物皆规律,一个人只有遵循了这些规律和道德的准则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犹如理解《庄子》的“大道合乎自然”的法则一样。
可以说世间万物,合乎规律为最好。
什么是真正的大道呢?大道也无非是一种规则而已。
大而言之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法度,小而言之一个集体也要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才能,这样才能合乎道的法则。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则讲世间的芸芸众生无论如何发展,最终都要回归本源。
根,根本,指事物本来具有的性质。
复归其根,回归本原,即返回自然的本性。
犹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悠然闲适之境,忘却人间的私心杂念,回归天然的自然本性。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归回本原叫“静”,静叫做“复命”。
复归本性,这里指回到虚静的本性。
老子认为,"道"的本质是虚静的,天地万物(包括人类)是由"道"这个根本所产生的,因此它们回归本原便是回到“虚静”的状态。
老子的"复命"思想,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宋代"复性"思想,便可从老子这里找到根源。
道家和儒家价值观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
不同人群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年龄段人 群在生活事件 与心理健康关 系上存在显著 差异
不同性别人群 在生活事件与 心理健康关系 上存在一定差 异
不同教育程度 人群在生活事 件与心理健康 关系上存在显 著差异
不同职业人群 在生活事件与 心理健康关系 上存在一定差 异
01
02
03
04
04
讨论
道家和儒家价值观对心理健康的独特贡献
道家价值观强调 顺应自然、无为 而治,有助于缓 解焦虑和压力, 提高心理韧性。
添加标题
儒家价值观强调 中庸之道、仁爱 礼义,有助于培 养积极心态和人 际关系,增强心
理幸福感。
添加标题
道家和儒家价值 观在面对生活事 件时,可以相互 补充,共同调节
心理健康。
添加标题
在现代社会中, 道家和儒家价值 观可以为心理健 康提供独特的贡 献,帮助人们更 好地应对生活挑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道家价 值观强调内心平静、自然顺 应和超越自我,这些理念有 助于减少焦虑、抑郁等心理 问题,促进心理健康。
道家和儒家价值观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道家价值观对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儒家价值观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研究结果:道家和儒家价值观的交互作用 研究结果:道家和儒家价值观对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
描述性统计分析
相关性分析
回归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
03
研究结果
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研究发现:道家价值观对 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 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能 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 理健康水平。
结果分析:在面对负性生 活事件时,具有道家价值 观的人能够更好地应对和 适应,减少心理问题的发 生。
道家的虚与静修养如何帮助我们内心平静
道家的虚与静修养如何帮助我们内心平静在如今这个快节奏、充满压力与诱惑的社会中,我们常常感到内心的浮躁与不安,渴望寻找一种能够让心灵得到安宁的方法。
道家所倡导的虚与静的修养,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内心平静的道路。
道家的“虚”并非是空洞无物,而是一种包容、开阔的心境。
它意味着摒弃杂念和偏见,不被固有的观念和经验所束缚。
当我们的内心处于“虚”的状态时,就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新的事物和观点,不急于评判和排斥。
想象一下,我们的内心就像一个杯子,如果杯子已经装满了水,那么就无法再容纳新的液体。
而“虚”就是将杯子中的水倒掉,让杯子有空间去接纳更多不同的东西。
这种“虚”的心态使我们能够摆脱先入为主的想法,以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从而减少因偏见和固执而产生的烦恼和冲突。
“虚”还能帮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平和。
当与他人意见不合时,如果内心能够保持“虚”的状态,就不会固执己见,非要争个对错输赢。
而是愿意倾听对方的观点,理解对方的立场,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争吵和矛盾。
这样的心态能够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减少因人际冲突带来的内心困扰。
道家的“静”则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外界的喧嚣和纷扰很容易让我们的心迷失方向。
而“静”就是让我们的内心在喧嚣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
当我们学会让内心安静下来时,就能更加清晰地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事务和责任推着走,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而“静”的修养让我们有机会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方向。
“静”还能够提升我们的专注力和洞察力。
在安静的状态下,我们能够更加专注于眼前的事情,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同时,也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
比如,在面对一项复杂的工作任务时,如果内心烦躁不安,就很难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当我们静下心来,专注于问题本身,往往能够发现其中的关键所在,从而顺利地完成任务。
关于道家思想的论文总结
关于道家思想的论文总结道家思想,又称为道教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之一,主张追求自然无为的生活方式。
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指的是宇宙的原始力量和本源。
在道家思想中,人应该顺应自然,放弃功利心和欲望,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以达到心灵自由和身心和谐的境界。
以下是对道家思想的论文总结。
首先,道家思想强调返璞归真,追求平和、自然的生活态度。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与儒家强调人伦道义不同,道家主张放下人为的规范和压力,返璞归真,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和。
它提倡“无为而治”,即不操之过急,顺其自然,它认为只有与自然相融合,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因此,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完善,以实现身心的和谐与自由。
其次,道家思想对于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具有深远的影响。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过度的行动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主张不干预自然的演化过程。
在个体行为方面,道家思想主张内敛、柔和、低调的处世态度,提倡放下私欲和功利心,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在社会关系方面,道家思想主张和谐、平等和互助的相处之道,反对权力斗争和竞争。
这种道家的人际关系观念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后来中国人际关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道家思想强调心性的培养和修养。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在的心灵自由和和谐,而不是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权力的争夺。
道家通过修养心性,追求无为的境界,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在修养方面,道家主张内外兼修,强调身心一体的修行方式,通过内观、冥想等方法,以培养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道家提倡“内圣外王”的修养方式,既注重个体内心的修养,也关注社会道德的发展。
第四,道家思想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由与平和,放下私欲和功利心,这对于当今社会追求物质欲望、功利主义的现象提供了反思。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压力导致人们普遍感到心灵空虚和焦虑,道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宁静、自由的生活方式。
道家“虚静说与文学创作中的“虚静”之关系(精)
道家“虚静说与文学创作中的“虚静”之关系论文关键词]虚静道家 文学[论文摘要]文学创作中的“虚静”说本为哲学命题,从《老-y)的“涤除玄鉴”到《文心雕龙-物色》中的“入兴贵闲”,也就是“虚静”命题从哲学领域进入文艺美学领域的过程。
由于在“虚静”状态下,文人与哲人会产生类似的思维活动,进入相同的精神状态,“虚静”的概念便被“采撷”到文苑中,并以其丰赡的内蕴逐渐成为一重要的美学命题。
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心境清明,思想集中,就可以达到创作佳境。
文学创作中的“虚静”说本为一哲学命题,这一命题始于《老子)。
(老子)一书中提到:“涤除玄鉴”,“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意为人们只有保持虚静的状态,泯灭是非,消除差异,才能观照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本质。
到了魏晋时期,“虚静”这一哲学命题被人们借用到文艺术领域。
如宗炳提出“澄怀观道”,主体只有以空明虚静的精神状态去观赏山水形象,才能获得怡身畅神的审美享受,从中领悟到宇宙的本体。
此后,刘璐也借“虚静”的命题阐述其文艺思想。
如《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出:“是以四序纷回,而人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哗哗而更新。
”其中“人兴贵闲”一语是说在闲逸轻盈的心态下,外物触发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兴。
此处刘樱表述了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即“虚静”之态。
从“涤除玄鉴”到“人兴贵闲”,也就是“虚静”命题从哲学领域进人文艺美学领域的过程。
一个哲学命题被赋予某种美学意义,成为某种美学特质的代名词,绝不仅仅是表面文字的借用,或者说不能靠文字上的生硬牵扯来实现这种演变,其中必定蕴含着更深刻的联系。
“虚”就是要求人们摒弃杂念和主观成见,以腾出足够的心理空间去容纳神思的活动;心绪宁静,恬淡闲适,不受外界干扰,是为“静”。
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
如:“载营魄报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老子·十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探析道家思想对心理咨询的启示
探析道家思想对心理咨询的启示作者:梅洪舟范晓玲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2期内容摘要:本文以《道德经》中的句子进行佐证,从四个方面来阐释道家思想对心理咨询的启示:1.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强调洞明世事,认识规律;2.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强调和谐意识,与人为善;3.少私寡欲,知足知止——强调节制物欲,调整期望值;4.知和处下,以柔胜刚——强调虚静恬淡,调整心态;5.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强调自我意识,正确评价自己。
关键词:道家思想道德经心理咨询我国的心理咨询是“舶来品”,它的起步与发展是从学习、移植、改良和借鉴西方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与方法开始的,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底蕴长达五千年之久的东方文明古国,能否在心理咨询中将西方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身上,并行之有效呢?笔者认为一种心理理论和方法只能适用于产生本理论和方法的文化背景中成长的人。
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主要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和道是两种本土的宗教哲学。
儒所坚持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所坚持的却是“自然、无为、无名、无妄”;儒的最高理想人格是圣人人格,而道的最高理想人格则是真人人格;儒是一种入世哲学,而道是一种出世哲学。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道家……在世事离乱时能为中国人分忧解愁……当肉体经受磨难时,道家学说给中国人的心灵一条安全的退路。
道家总是与遁世绝欲,幽隐山林, 崇尚田园生活,修心养身,抛弃一切俗念等思想联系在一起。
”[1]道家的自然主义,正是慰藉中国人受伤的心灵的止痛药膏。
笔者认为,中国的道家思想更适合中国本土的心理咨询,值得加以充分提炼和运用。
1.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强调洞明世事,认识规律心理疾病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受到不可抵挡的紧张刺激和缺乏应付能力。
一些人由于缺乏认识能力,不知道生活现实的严酷性,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应付紧张刺激的有效方式,就会表现出一些过度焦虑、过度抑郁、悲愤沮丧或者采取一些无效的行为,甚至不由自主地无理恐怖等。
道家“静”智慧及其对大学生修养的启示
摘要当代大学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产生浮躁的状态。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静”智慧所具有的精神内核对大学生的身心修养具有借鉴意义。
“静”在老子的思想中含有“不欲”“自然”“处下”的意思。
而“静”在庄子思想中是一种心灵修养境界,可以通过“心斋”和“坐忘”两种功夫对“静”进行体悟。
通过对道家“静”智慧的领悟和自我修养,大学生应该尽力做到恢复常态,减少欲望并时时自我反省,展现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道家静大学生修养The Taoist Wisdom of "Calmness"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College Students 'Self-cultivation //Li HanAbstrac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their lives,and they are easily influenced by the outside world,which may lead to an impetuous state.The spiritual core of the Taoist wisdom of "calmness"represented by Lao Zi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physical and mental accom-plishment.In Lao Zi's thoughts,"calmness"means "not wanting","being in a natural state",and "being in an inferior position".In Lao Zi's thoughts,"calmness"is a state of spiritual cultivation,which can be experienced through "inner purification"and "meditation".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and self-cultivation of the Taoist wisdom of "calmness",college students 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restore the normal state,reduce their desires and reflect on themselves from time to time,showing the spiri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Key words Taoism;calmness;college students;self-cultivation大学时期是人生的转折点,如何能够在这个转折点做出更好的选择是每个学生所面临的问题。
道家思想对大学生的心理调试探析
道家思想对大学 生的心理调试探析
林贵书 , 郭菁华 ( 广东商学院 华商学院 , 广东 广州 5 10 ) 13 0
摘要: 当代 中国大学生被社会、 家长赋 予过 高的期 望。 由于其心理发展还未成熟, 但 社会经验缺乏 , 加上为 了能 在社会竞争 中取得 先机 , 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 学习中, 因而其各项心理指标都显著高于国内其他人群 , 主要表现 在心理比较脆 弱, 社会适应能 力差 , 情绪稳定性不强 , 易产 生心理失衡和心理障碍 。道 家以其辩证思 维, 容 尊重个
-
老子解释 :知人者智 , 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 “ 自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 死而不亡者寿” 。 5清静无为 , 其 自然 ; . 顺 道家思想 中对人生处世 最 具特 色的主张就是 “ 无为” “ 和 顺从 自然 ” 。我们 不特意 去做 也不特 意不做 就能达 到“ 为而无不 为” 无 的境 界 。 老子 还告诉 我们 正确的处事方式 , : 即 掌握 事物的客观 发展规律 , 并对结 局进行 预测 , 方法上要 不急 于求成 , 不倒行逆施 , 拔苗助 长 , 因势利导 , 不 要 在精神 上时刻 准备面对最 坏的情况 。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近年来 , 者以北京 大学生 为例 , 用“ 神症 状 学 运 精 自评量表 ” “ 和 卡特尔 十六种 人格因素” 为测量 工具 , 对
性, 超脱风度与道法 自然的超脱思想与哲学态度 , 可对 某些大学生有特 别的辅导作 用, 文在此作 了一点探讨。 本
关 键 词 : 家思 想 ; 其 自然 ; 1 G 4
一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码 :6 4 9 2 (0 2 1— 12 0 17 — 3 4 2 1 )0 0 8 —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思想论文:道家“虚静”思想与“以人为中心”理论在一例大学生抑郁情绪咨询案例中的应用【摘要】道家“虚静”思想及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咨询理论各自在东西方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试图通过一大二学生因失恋而产生抑郁问题的咨询个案, 尝试将西方咨询理论进行本土化实践,探寻适合国人的心理治疗方法。
【关键词】道家思想;以人为中心;心理咨询;个案分析1 问题的提出道家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罗杰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他的人性观与老子的有很多共通之处,如:都认为人性是积极、自主的;他们都认为个体拥有能够自主变化、发展的能力等(柳圣爱,2008)。
正因为此,随着西方心理学的逐步引进,众多有识之士开始把目光聚焦到“罗杰斯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关系”这一话题上。
遗憾的是,大多停留在两者的异同对比上,并没有深入去做实质性的实践探究。
本文不揣冒昧,试图给两者之间搭上一个桥梁,并运用到咨询实践中,力图在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上起到抛砖引玉之效!2 理论基础2.1 人本主义:其核心在于要与求助者建立一个良好的咨询关系,并通过这种平等、互重、和谐的关系使相互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此外,在咨询中强调非指导式治疗,咨询者仅充当“助产婆”的角色,让来访者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2.2 道家“虚静”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无为,并通过“致虚”“守静”的功夫,使自己的身心进入自然放松、不受外界干扰的虚静状态。
此外,道家还提出了“性命双修”的养生原则。
性指精神,命指身体生命功能。
其要点有:①“性命”并重。
道家经典《性命圭旨》就提到:“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②“性命”相互升华。
即可从“命”入手,祛病健身,然后心神安定,提高精神境界。
又可从“性”入手,通过精神的升华改善身体健康!由此可见,道家身心整体观超脱了西方“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等学派强行分割人的“身”“心”的局限性,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 案例分析3.1 一般资料:王某,女,21岁,某大学大二学生。
父母分居后,母亲又与他人同居,且大人间经常有家庭暴力行为,母亲也经常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她。
由于长期生活在这种畸形的家庭中,她变得十分内向、敏感。
一周前,由于二次恋爱失败,变得更加抑郁。
3.2 来访者个人陈述:小时候,亲父好赌成瘾。
母亲毅然带着我到了扬州,后来的这位叔叔,他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生活环境。
可脾气很暴,经常打母亲。
我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没用,我是多余的。
母亲常因一些小事骂我,说我一点都不懂事。
可我觉得很委屈,我大多时都很努力的。
母亲应酬时常常喜欢把自己灌醉,然后抱着我哭,说她很苦,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
我觉得我应该快点长大。
到了大学,我谈了两次恋爱,一周前,男友突然提出分手。
我很奇怪他为什么要分手,因为他要什么我都满足他。
我对他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分手。
我觉得很失落压抑。
3.3 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初次见面时来访者满面愁容。
在交谈中唉声叹气,行为谨慎拘束。
回想起小时侯的经历忍不住哭泣。
同学反映她平时喜欢独来独往,十分敏感。
与人相处情绪不稳定,易发脾气。
3.4 诊断结果:为一般心理问题。
3.5 原因分析:家庭原因:首先,父母分居的经历使求助者变得十分内向和敏感。
其次,家庭教育方式欠妥。
母亲对求助者不鼓励、不认可使得求助者不自信。
最后,家庭氛围不和谐,求助者不敢表达自己真实想法。
心理原因:①存在认知错误。
求助者将失恋归因于自己单方的错误。
②在人际关系上,由于自卑而多疑使自己变得更孤单。
3.5.3 负性生活事件影响:两次恋爱失败,求助者归因于自己的无能,这种自我否定的态度是直接导致她产生抑郁情绪的原因。
3.6 咨询方案的制定3.6.1 咨询目标:具体目标:使来访者了解抑郁情绪根源所在,并培养其正确的人际交往观点,改变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最终目标:认知自我,完善人格。
3.6.2 咨询原理和方法:以道家“虚静”思想与“以人为中心”理论为咨询原理;以静修疗法、认知疗法为咨询方法。
3.6.3 咨询时间安排: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5周。
3.7 咨询过程记录与分析第一阶段目标: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设立咨询目标方法:摄入性谈话法。
过程:第一周。
通过摄入性谈话了解来访者的个人信息和所存在的问题,并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会谈中,来访者发现自己在恋爱中的姿态总是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把握自己的感情,在男友提出分手后,情绪很低落。
在此过程中,来访者情绪很不稳定,很难理清思绪,更不要说进行自我探索了。
于是,我向她介绍道家“虚静”思想,教她“静修”放松的方法,让她以后每天进行训练。
会谈摘录:l:你现在情绪比较混乱,需要放松、安静下来。
j:那我该怎么做?l:你要明白一个道家“虚静”思想的一个主旨,那就是只有你的身心处在自然放松虚静状态时,才能使你不受情绪的干扰,才能有效发现自身问题,而静修疗法则是进入“虚静”状态的“捷径”。
j:恩。
听上去有点道理的。
那我该如何静修呢?(下面教她学习如何静修。
)第二阶段目标:帮助来访者学习与领悟道家思想,改变不正确的认知。
方法:会谈法、静修训练法。
过程:第二周。
她的情绪与精神状态比上周明显提高。
在此基础上,再让她继续练习静修疗法,引导她在这个过程中领悟自身症状的根源所在。
咨询会谈摘录:j:他说分手是因为我们性格、爱好什么的都不一样。
l:你是不是觉得委屈呢?j:是,以往在一起的时候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就连他和他前女友当着我的面打电话我都容忍了。
可他还是说我们不合适!l:你觉得他提出分手是因为你做的不够好?j:也许吧。
我第一次恋爱也是这样,我想自己肯定有一些问题的。
我是不是不适合谈恋爱啊?……l:我想知道你为啥总迁就他呢?(引导其对心理问题进行自我剖析)j:我也不知道。
就像我跟班上同学相处一样,我其实很爱静,但因为班的气氛很活跃,我也不得不表现为很活泼的样子。
好像我总在满足别人的要求!l: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j:对了,这种感觉就像……因为怕做错事而遭批评。
l:害怕犯错?在家里你犯了错会受严厉的惩罚吗?(引导她探索问题根源)j:嗯,妈妈会骂我。
可……对于他,我不担心他会骂我,只是单纯的不想犯错……l:如果你违背了他的想法,会怎样呢?j:(想了一会)……最多就吵一吵吧。
l:既然没啥大问题,那你为什么害怕犯错?(继续深入挖掘问题原因)j:我想可能是怕被人否定吧,如果别人否定了我,我会非常难过,我会觉得自己很不自信。
(找到了“不自信”这个原因)随后,我表扬她自己已经找到了失恋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自信。
而这种不自信只是由于她的家庭成长环境引起的,家庭暴力的阴影让她不敢去否定别人和表现自己真实的情感.最后,我提出让她自己继续通过静修的方式去体会自己的这些问题及原因。
第三周。
我开始针对来访者在静修体验时发现的问题,用特定的道家思想去引导和改变其认知结构。
咨询会谈摘录:l:你觉得对自己认识的怎么样了?j:我觉得自己真的是不自信,恋爱中一直没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失去了自我。
我一直想努力的做好每件事,可是大多是失败的,这应该也是因为信心不够l:你说的很好,很高兴看到你的进步!那么接下来你想如何让自己变得跟妈妈所期待的一样更成熟呢?j:我还真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办?l:我知道你对中国传统文化也很感兴趣,下面我提供一些相关思路看能否对你有启发。
j:嗯。
l:你的性格比较内向,喜欢“不争”。
j:对,我总认为平静的生活挺好的。
l:可是,你也知道凡事都要自然。
老子就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另外,《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告诉我们人的自然就要像“天”一样自强不息。
就像在恋爱中,你应该要有所为,要敢于去表现自己,而不是一味顺从他!j:能说的更清晰些吗?l:你很清楚自己喜欢他,可是为什么他感觉不到呢?因为你把你的感情都隐藏起来了。
举个例子,他和他前女朋友通话时,你作为女友,表现出你不开心的想法和感受是天经地义的,这同时也是一个最好的方式表现你喜欢他。
所以,这就是顺应自然。
j:嗯,有点懂了。
l:当然这里面有个度的问题!j:?l:比如女生都爱闹点小脾气,可是如果一味蛮不讲理的索求和任性,那就是不正常了。
最后的结果也通常会以失败告终。
因为她失了道。
j:这好像很难把握哦……l:这就需要你时常使自己安静空明下来,多体验道的平和状态!j:对。
我发现,在安静时,自己就能够不受情绪的干扰,能清楚的判断和寻找事情的原因所在。
第四周,我提出她的家庭问题是她内向、自卑、敏感的根源所在。
并引导其认知同时如何让家庭的不利因素成为自己未来生活所追求的动力。
l:你恨你的家人吗?j:不恨,其实他们都各有各难,对我也都不坏!尤其是妈妈,她爱的只有我。
l:你有这样的想法我很高兴!如果你能应用下面的思想进一步升华自己那可能就更棒了!那就是你要明白你的很多问题其实是从小在家庭里潜移默化形成的, 但这些并非是不可改变的!道家认为,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所有的这些磨难、痛苦都可以转化为你前进的动力。
你的家庭背景并不是你的耻辱和负担,他反而给你带来了比同龄人更多的磨练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你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别人只会更敬佩你,羡慕你!j:万一情绪要出现反复的话,我该如何调整呢?l:第一,需要不断的加强“虚静”的锻炼,并保持和延伸这种状态到自己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去。
第二:注意每一个当下,当自己发现不静,不松,不自然时,就需要及时发现和调整回来。
第三阶段目标:巩固咨询效果,做好咨询总结,结束咨询。
方法:心理测验法。
会谈法。
过程:第五周。
我与她一起回顾了治疗要点,强化了其心理成果。
3.8来访者本人评估:我现在已经走出失恋阴影。
每天睡前我坚持静修练习,现在睡眠已恢复到正常状态了。
有了心理问题和矛盾时也能运用道家思想及时进行自我调试。
能够更理性和积极的看待这种家庭环境。
我现在比以前自信了,至少不会看不起自己3.9咨询师评估来访者在情绪和认知方面有了显著性的进步。
情绪上比以前更加沉自信,生活中,对家庭不再自卑和抱怨,对困难能够主动的制定和遵守学习计划。
已经做到对未来有希望和信心。
4 分析和讨论在以上的案例咨询中,我初步的尝试了把人文主义心理学和道家虚静思想结合起来的应用过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分析一下整个过程,我粗略的提取出以下几个观点用以讨论。
4.1 良好的咨询关系是整个咨询过程的基础:rogers认为,这种咨询关系比咨询的方法与技术更重要,并有治疗的功效。
在本次咨询中,来访者体验到咨询师对她的态度是尊重的、理解的、真诚的、关心的,这种宽松的舒适的氛围,较好的缓解其内心的焦虑、烦恼。
4.2虚静思想对人本思想的局部升华是整个咨询的关键4.2.1顺势而为是对“非指导性原则”的提升:“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治疗原则是“非指导性原则”。
而本案例中,由于求助者从小到大的生活模式都由父母安排好,很难有自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