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秋水重点笔记

合集下载

《秋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秋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秋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欣然:乐滋滋的)2、以天下之美尽在已(美:美景)3、至于北海。

(北海:北方的大海)4、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旋:掉转)5、望洋而若有叹曰(望洋:仰视的样子)6、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穷:尽)7、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危险)二、通假字1、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泾:径,直流的水波;辩:辨,清楚)三、古今异义1、于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古义:在这时候。

今义:表承接的连词。

)2、面目: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古义:面部。

今义:面貌)3、大方: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修养很高、见识很广。

今义:言行举止得体庄重)四、词类活用1、时:秋水时至(名作状,在这个时候)2、东: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之(名作状,向东)3、少: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形作动,小看)4、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作动,轻视)五、句式1、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2、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六、难句翻译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译:我将长久地被见识广的人取笑。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译:我要不是到达你的门前,就危险了。

作家作品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思想:唯心主义。

正面夸大事物的相对性,否认客观事物之间的差别。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生活态度:顺应自然。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二者为老庄。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秋水》知识点整理

《秋水》知识点整理
《秋水》
——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词类活用(14个) 时、美、东、面、少(2)、轻、穷、语、数、 号、多、盈、虚、博
二、通假字(5个) 泾、辩、虚、豪、卒 三、古今异义(9个) 1、河(黄河) 3、于是(在这时) 5、大方(大道) 7、江河 (长江黄河) 9、向(先前,刚才)
2、至于(到了) 4、东面(面向东) 6、丑(鄙;按时) 2、虚 (“墟”所居之处;枯竭) 3、闻(懂得;听说;见闻) 4、若 (海神名;比得上) 5、大(巨大;“太”;大道) 6、为(看成;认为;取得、获得) 7、以(把;因为;凭;认为) 8、而(表修饰;表转折;表并列;表承接) 9、于(从;到;比;来;) 10、少(看少;以……为少) 11、之(提宾标志;的;代词,代后面一句话;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特殊句式(余下的自己补上) 1、东面而视(宾语前置) 2、闻道百(定语后置)
3、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4、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6-8拘于虚也;笃于时也;束于教也(被动句 ) 9、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介词结构后置) 10、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被动句、宾语前置)
……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秋水》出自《庄子·外篇》,是一篇富有哲理和文学价值的文章。

以下为大家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倡导顺应自然、追求自由。

其作品想象丰富,文笔汪洋恣肆,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2、作品风格《庄子》一书在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上都有很高的造诣。

文章往往通过奇幻的寓言故事、生动的形象和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哲理。

二、重点字词1、实词(1)泾流之大:泾,同“径”,径直。

(2)两涘渚崖之间:涘,水边。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崖,高的河岸。

(3)不辩牛马:辩,同“辨”,分辨,辨别。

(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于是,在这个时候。

焉,语气词。

欣然,高兴的样子。

(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认为。

美,美景。

尽,都,全部。

(6)顺流而东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7)至于北海:至,到。

(8)东面而视: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9)不见水端:端,尽头。

(10)始吾弗信:始,开始。

弗,不。

2、虚词(1)野语有之曰:之,代词,代指后面所说的话。

(2)我之谓也: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且夫,况且。

少,轻视,看不起。

轻,轻视。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则,就。

殆,危险。

三、重点句子翻译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译文:秋天的洪水按时到来,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译文:在这个时候河伯高兴极了,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

3、“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译文:(河伯)顺着水流向东前行,到达了北海,面向东边望去,看不到大海的尽头。

4、“‘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文:“听说了许多道理,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秋水》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

《秋水》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

《秋水》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秋水》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水》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水》读书笔记1《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

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

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

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

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

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

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

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

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

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

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

“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

”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

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

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秋水》读书笔记2《秋水》是《庄子》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全文从河伯与海神若之间的对话开始,以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上的故事结尾,中间又杂以孔子和公孙龙的故事,貌似没有支点的和主题,延续了庄子一贯的'风格。

秋水知识点总结归纳

秋水知识点总结归纳

秋水知识点总结归纳秋水是指秋天水域的景色,往往有着独特的韵味和美感,它是秋季的一个特色景观。

秋水不同于春水和夏水,它在秋天才会展现出特有的色彩和情调。

秋水景色有着独特的魅力,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宁静、深邃和宽广,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秋水常常被用来描绘自然美景和抒发作者的情感,成为诗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源泉。

以下是关于秋水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 秋水景色的特点秋水的特点主要包括色彩、气息、意境等方面。

色彩:秋水的色彩往往以深沉的蓝色或青绿色为主,有时还夹杂着一些金黄色、橘红色等,展现出秋天的静谧和深沉。

气息:秋水的气息常常带有一种清冷凉爽的味道,让人感到清新怡人,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意境:秋水在秋天的环境中显得更加宁静深远,让人产生出一种超然的感觉,给人以心灵的安慰和鸿篇巨制。

2. 秋水诗词及其意境许多古代诗人在创作中都涉及到了秋水这一主题,他们通过对秋水的描写,表现出了自己对于秋天的理解和情感。

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写到:“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中描绘了秋夜的景色,透过秋水表现了诗人心中的淡定和从容。

又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一诗中写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中通过秋水描绘了江边渔船和水上的飘渺景象,展现了江南秋天的生活场景和氛围。

这些诗句所表现的秋水意境,不仅可使人们感受到秋天的美丽景色,更能引起人们对生活、情感和人生的思考。

3. 秋水的影响秋水不仅在文学中有重要地位,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自然景观方面,秋水代表了秋季特有的风景和气息,成为人们对秋天的重要记忆和体验之一。

在文学艺术方面,秋水被用作诗词、绘画等创作的题材,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和表现形式。

在文化传统方面,秋水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节庆、祭祀等活动中都有对秋水的独特礼仪和寓意。

总的来说,秋水所代表的秋天景色和意境,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情感寄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一、文学、文化常识1.庄子名周,时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2.《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著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

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庄子》中有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匠石运斤》、《庖丁解牛》等等。

二、词语解释(1)实词1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岸)之间2不见水端.(尽头)3河伯始.(才)旋.(掉转)其面目4始.(开始)吾弗.(不)信5今.(现在)我睹.(看到)子.(您)之难穷也6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7笃.(限制)于时.(季节)也8束.(束缚)于教也9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10尔将可与.(参与)语大理矣11不知何时止.(停息)而不盈12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流尽)13水旱不知.(觉,影响)14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15不可为量数.(计算)1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认为......多,夸耀)者17犹.(好像)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18方.(正)存.(存念)乎见少19不似豪末.(末梢)之在于马体乎20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乎21望洋..(抬头仰视的样子)向若而叹曰22泾.(直流的水)流之大(2)古今异义1百川灌河.(特指黄河)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专通某种学问)3计中国..之在海内(中原地区)(3)通假字1 不辩.牛马(“辩”同“辨”,辨识。

)2拘于虚.也(“虚”通"墟",所居之所)3人卒.九州(”卒”同”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4)虚词1于是焉.(语气词,相当于“乎”,无义)2河伯欣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自喜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动词,认为)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介词,凭)5伯夷辞之以.为名(连词,来)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7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的话)8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9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10顺流而.东行(连词,表修饰)11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然而)13于.是焉(介词,在)14至于.北海(介词,到)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介词,介入对象,不译)17莫大于.海(介词,比)18今尔出于.崖涘(介词,从)19方存乎.见少(相当于“于”,介词,在)20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语助词,表反诘)三、词类活用1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节)2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3今我睹子之穷.也(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4东面..而视(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名词作动词,面对)5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意动用法,认为……少,认为……轻;闻,动词用作名词,见闻)6不可为量.数(名词做状语,用量器。

文言文《秋水》知识点整理

文言文《秋水》知识点整理

一、【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秋水:秋天的洪水。

百川灌河:许多河流注入黄河。

灌,注入。

河,黄河。

不辩牛马:分辨不清牛和马。

辩,分辨,现在写作“辨”。

欣然:高兴的样子。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

己,自身。

东面而视:面向东观看。

面,面向,朝向。

视,看。

望洋:抬着仰望的样子。

野语:俗语,俗话。

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少仲尼之间:认为孔子的学识少。

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

方,道。

2.作家作品⑴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庄周的思想,是以老子为依归。

⑵《庄子》强调“全性保真”,舍弃任何世俗的知识和名誉地位,以追求与宇宙的抽象本质——“道”化为一体,从而达到绝对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

《庄子》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判。

不同于其他人只是从统治者的残暴来看问题,作者还更为透彻地指出,一切社会的礼法制度、道德准则,本质上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⑶背景链接本篇是《秋水》的节选,篇名为文章篇首的二字,与文章中心没有关系。

⑷《庄子》名言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

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

)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白马跳过缝隙),忽然(一晃而过)而已。

二、【文本解读】一、谋篇立意: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

二、文章脉络课文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文末),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弗如。

三、写作方法1、对比手法的运用。

《秋水》复习要点

《秋水》复习要点

• 第一段分两个层次。 • 第一层从开头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已,写何伯的自满。 •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到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到 海边后才认识到自己那种自多的观点是危险的。 • 第二段分为四层。
• 第一层从“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到“尔将可与 语大理矣”。阐述人们的见识受到各种限制,只有 对超越自己见识限制的人,才可以与他谈论大道理。
• • •

第二段第二层从“天下之水”到“又奚以自多”,海若阐述海 是比河大,但又比天地小,所以不能自多。 第二段第三层从“计四海在天地之间也”到“不似毫末之在于 马体乎?”,通过一系列的类力,阐述世界万物和人类都有大 小、多少之比,人是很渺小的。 第二段第四层从“五帝之所连”到最后,阐述人类社会上至三 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们所认识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为 名,以此为博都是自多。而这些也像河伯开始时一样,尚未超 越自己的局限表现。 本文的结构特色:本文的结构特色是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本 文的论证方法颇具特色。先由河与海比,从河水上涨,两岸不 辨牛马,到海水不可为量数。这是由小到大,说明事物的相对 性,河伯认识的局限性。那么海就是最大的吗?接下来就论述, 尽管海水无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绝对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间有 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间。接下来从反面论述,由大到小,四 海之于天地,中国之于海内,人之与万物,都是微不足道的, 自然界大小是相对的,那社会呢?人类社会中的人的作用,依 然是相对的。这样逐层论证,层层深入,论证透彻,充分地表 达地文章的主旨。

4.善用比喻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 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也是排比 句) (2)吾在天地之间,尤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 少,又奚以自多?(也是反诘句)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也 是反诘句)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也是反 诘句)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也是反 诘句) 5.排比句 (1)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 尽此矣。 (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 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秋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秋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引言概述:《秋水》是一篇古文名篇,作者是北宋的文学家苏轼,是他在题赠寿春秋水楼时所作。

本文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表达对友谊之美的赞美和追求,并以秋水的形象寄托人生的感悟。

下面将从词句运用、修辞手法、意象塑造、文化内涵以及艺术特色等五个大点来对《秋水》的文言文知识点进行归纳与阐述。

一、词句运用1.用词精确:文中运用的词语准确具体,洞察事物本质。

比如「涧」「萧」等词语,通过描绘水流声音和风景幽寂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秋水所带来的宁静与寂寥。

2.双音词运用:文中大量运用了双音词,增加了韵律和音乐感。

比如「纤纤」、「芊芊」等,使整篇文章有一种流动的节奏感。

二、修辞手法1.比喻:苏轼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秋水比喻为「窈窕淑女」,既形象地描绘出了秋水的婉约之美,又抒发了对友情的赞美之情。

2.排比: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了排比句式,如「微风过静水,光影皆已沉;匝路欹斜日,离人渐无心」等,通过呼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显得雄浑有力。

三、意象塑造1.水的意象:文章通过对秋水的描写,塑造了一种宁静、悠远的意象。

水作为秋天景色的一部分,不仅代表着季节的更迭,更寄托着人们内心的情感世界。

作者通过描写秋水,让读者感受到岁月沉淀后的宁静与深邃。

2.文化意象:文中出现了丰富的文化意象,如「渭城朝雨浥清明」、「宛转若为忧国忧」等。

这些意象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苏轼对国家、社会的思考和关切。

四、文化内涵1.友情与思乡:《秋水》中寄托了作者对友情和思乡的思考。

通过描写秋水的美景,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追求,并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对人生的思考:《秋水》通过对秋水的描写,抒发了对人生离别、相聚、别离的感悟。

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诸多变幻的态度,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反思。

五、艺术特色1.感觉与意境的结合:《秋水》以优美的词语对景物进行描写,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哲学思考展现了诗人的独特艺术风格。

2.音韵与节奏的运用:《秋水》运用了丰富的音韵和节奏,在诗意之外还融入了音乐的韵律,使整篇文章读来如歌如诗。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一、文学、文化常识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2.《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着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

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庄子》中有许多着名的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匠石运斤》、《庖丁解牛》等等。

二、词语解释(1)实词 1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岸)之间 2不见水端.(尽头) 3河伯始.(才)旋.(掉转)其面目 4始.(开始)吾弗.(不)信 5今.(现在)我睹.(看到)子.(您)之难穷也 6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 7笃.(限制)于时.(季节)也 8束.(束缚)于教也 9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 10尔将可与.(参与)语大理矣 11不知何时止.(停息)而不盈 12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流尽) 13水旱不知.(觉,影响) 14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 15不可为量数.(计算) 1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认为......多,夸耀)者 17犹.(好像)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18方.(正)存.(存念)乎见少 19不似豪末.(末梢)之在于马体乎? 20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乎? 21望洋.(……的样子)向若而叹曰 22泾.(直流的水)流之大(2)古今异义 1百川灌河.??(?特指黄河?)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专通某种学问) 3计中国..之在海内(中原地区)(3)通假字1 不辩.牛马 (“辩”同 “辨”,辨识。

)2拘于虚.也 (“虚”通"墟",所居之所)3人卒.九州 (”卒”同”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4)虚词1于是焉.(语气词,相当于“乎”,无义)2河伯欣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自喜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动词,认为)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介词,凭)5伯夷辞之以.为名(连词,来)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7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的话)8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9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10顺流而.东行(连词,表修饰)11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然而)13于.是焉(介词,在)14至于.北海(介词,到)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介词,介入对象,不译)17莫大于.海(介词,比)18今尔出于.崖涘(介词,从)19方存乎.见少(相当于“于”,介词,在)20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语助词,表反诘)三、词类活用1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节)2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3今我睹子之穷.也 (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4东面..而视????(?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名词作动词,?面对)5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意动用法,认为……少,认为……轻;闻,动词用作名词,见闻)6不可为量.数(名词做状语,用量器。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秋水知识点梳理秋水,作为一种天然景观,不仅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也寄托着人们深沉的情感和思考。

以下是对秋水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秋水的起源和形成秋水源于自然界的湖泊、江河和海洋等水体。

秋天的气候逐渐转凉,水温下降,空气中的湿度也逐渐降低,这些条件有利于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形成了秋水的雨滴和露水。

二、秋水的特点和表现形式1. 清澈透亮:秋水通常没有夏季那样的湖泊或河流湍急和激荡,呈现出一种清澈透亮的状态。

2. 反射明亮:秋水在阳光的照射下,会映射出明亮的色彩,如天空的蓝、太阳的金黄等。

3. 形态多样:秋水可以是湖泊的宁静,江河的潺潺流淌,也可以是海洋的浩渺和壮丽。

三、秋水的象征意义1. 宁静安详:秋水的平静和宁谧给人一种安详、舒适的感觉,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2. 深沉思索:秋水无边的广袤和寂静,让人不禁陷入沉思和反思,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 生生不息:秋水虽然平静,但水中的生物却在不停地繁衍和生长,象征着生命力的强大和生生不息的精神。

四、秋水的文学艺术表现1. 诗词歌赋:秋水是文人雅士们创作的常见题材,他们以秋水来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他们的思考和感悟。

2. 画作和摄影:秋水作为一种美丽景观,也是绘画和摄影作品的重要元素,艺术家们通过绘画和摄影来表现秋水的千姿百态。

五、人们与秋水之间的关系1. 情感寄托:秋水的美丽和宁静,让人们在疲惫和焦虑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和慰藉。

2. 心灵共鸣:秋水常常被用来喻指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思绪,与个体的内心产生共鸣和共通点。

3. 心情抒发:人们在欣赏秋水的同时也可以借此来表达对生活、对自然的感慨和情怀。

综上所述,秋水作为一种自然景观,不仅有其特有的形成条件和表现特点,还寄托着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不论是文学艺术作品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抒发,秋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让我们珍惜和欣赏秋水,体会其中的深意和美好。

《秋水》读书笔记(精选5篇)

《秋水》读书笔记(精选5篇)

《秋水》读书笔记《秋水》读书笔记(精选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水》读书笔记(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秋水》读书笔记1《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

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

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

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

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

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

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

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

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

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

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

“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

”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

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

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秋水》读书笔记2读庄子《秋水》,有一段很有感触,抄录于下:“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一虚一满,不位乎形。

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一、文学、文化常识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2.《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著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

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庄子》中有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匠石运斤》、《庖丁解牛》等等。

二、词语解释(1)实词1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岸)之间2不见水端.(尽头)3河伯始.(才)旋.(掉转)其面目4始.(开始)吾弗.(不)信5今.(现在)我睹.(看到)子.(您)之难穷也6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7笃.(限制)于时.(季节)也8束.(束缚)于教也9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10尔将可与.(参与)语大理矣11不知何时止.(停息)而不盈12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流尽)13水旱不知.(觉,影响)14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15不可为量数.(计算)1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认为......多,夸耀)者17犹.(好像)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18方.(正)存.(存念)乎见少19不似豪末.(末梢)之在于马体乎?20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乎?21望洋.(……的样子)向若而叹曰22泾.(直流的水)流之大(2)古今异义1百川灌河.(特指黄河)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专通某种学问)3计中国..之在海内(中原地区)(3)通假字1不辩.牛马(“辩”同“辨”,辨识。

)2拘于虚.也(“虚”通"墟",所居之所)3人卒.九州(”卒”同”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4)虚词1于是焉.(语气词,相当于“乎”,无义)2河伯欣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自喜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动词,认为)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介词,凭)5伯夷辞之以.为名(连词,来)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7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的话)8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9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10顺流而.东行(连词,表修饰)11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然而)13于.是焉(介词,在)14至于.北海(介词,到)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介词,介入对象,不译)17莫大于.海(介词,比)18今尔出于.崖涘(介词,从)19方存乎.见少(相当于“于”,介词,在)20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语助词,表反诘)三、词类活用1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节)2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3今我睹子之穷.也(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4东面..而视(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名词作动词,面对)5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意动用法,认为……少,认为……轻;闻,动词用作名词,见闻)6不可为量.数(名词做状语,用量器。

专升本秋水节选知识点

专升本秋水节选知识点

专升本秋水节选知识点
1. 节选背景:
- 作者: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
- 出处: 《爱莲说》
2. 主题思想:
- 追求高尚品格和境界,不被世俗利益所束缚
- 比喻修身养性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3. 主要内容:
- 形容莲花高洁、清净、不被污泥所染
- 勉励人应如莲花一般,保持高尚品德和操守
- 强调内心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和境界
4. 文学特色:
- 运用精美的比喻和夸张手法
- 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清新
- 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5. 名句赏析:
- "淡泊明志,宁静而不至于清?"
表达了修身养性、保持高尚品格的重要性。

- "浮沉自然,安能扰乎?"
形容莲花恬淡自在,不为外物所扰,体现了高尚的心境。

6. 人生启示:
- 保持高尚品德操守,远离世俗的利益诱惑
- 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保持恬淡自在的心境。

《秋水》知识点梳理45192教学内容

《秋水》知识点梳理45192教学内容

《秋水》知识点梳理一、文学、文化常识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2.《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著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

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庄子》中有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匠石运斤》、《庖丁解牛》等等。

二、词语解释(1)实词1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岸)之间2不见水端.(尽头)3河伯始.(才)旋.(掉转)其面目4始.(开始)吾弗.(不)信5今.(现在)我睹.(看到)子.(您)之难穷也6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7笃.(限制)于时.(季节)也8束.(束缚)于教也9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10尔将可与.(参与)语大理矣11不知何时止.(停息)而不盈12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流尽)13水旱不知.(觉,影响)14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15不可为量数.(计算)1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认为......多,夸耀)者17犹.(好像)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18方.(正)存.(存念)乎见少19不似豪末.(末梢)之在于马体乎?20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乎?21望洋..(抬头仰视的样子)向若而叹曰22泾.(直流的水)流之大(2)古今异义1百川灌河.(特指黄河)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专通某种学问)3计中国..之在海内(中原地区)(3)通假字1不辩.牛马(“辩”同“辨”,辨识。

)2拘于虚.也(“虚”通"墟",所居之所)3人卒.九州(”卒”同”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4)虚词1于是焉.(语气词,相当于“乎”,无义)2河伯欣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自喜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动词,认为)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介词,凭)5伯夷辞之以.为名(连词,来)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7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的话)8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9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10顺流而.东行(连词,表修饰)11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然而)13于.是焉(介词,在)14至于.北海(介词,到)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介词,介入对象,不译)17莫大于.海(介词,比)18今尔出于.崖涘(介词,从)19方存乎.见少(相当于“于”,介词,在)20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语助词,表反诘)三、词类活用1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节)2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3今我睹子之穷.也(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4东面..而视(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名词作动词,面对)5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意动用法,认为……少,认为……轻;闻,动词用作名词,见闻)6不可为量.数(名词做状语,用量器。

自考语文《04729大学语文》秋水(节选)重点及精选习题

自考语文《04729大学语文》秋水(节选)重点及精选习题

自考语文《04729大学语文》秋水(节选)重点及精选习题每天收获小进步,积累起来就是大进步;每天收获小幸福,积攒起来便成大幸福。

今天给大家带来了2020自考语文《04729大学语文》秋水(节选)重点及精选习题供大家练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秋水》(节选)【知识点1】作家作品基础知识P5☆☆作者:庄子,名周,战国人。

老子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与老子并称“老庄”。

政治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他承认事物的相对性,但又否认客观事物的差别。

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虚伪。

蔑视富贵利禄,拒绝和统治阶级合作。

代表作:《庄子》【知识点2】文体基础知识☆☆1.文体:以寓言方式说理(作者虚构了河伯和海若两个神话人物)、以对话方式展开的议论文。

知识点扩展:善用寓言说理的文章:《秋水》《种树郭橐驼传》(0910多)(1107单)2.中心论点:“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3.分论点:人的认识要受到空间、时间、后天教育的限制。

4.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善于类比);对比论证;例证法;演绎法【历年真题】【单选题】1.下列议论文中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是(B)P81107A.《寡人之于国也》B.《秋水》C.《五代史伶官传序》D.《论毅力》【知识点3】作品阅读分析☆☆☆1.说理特点: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

(1)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整体构思特点:虚构寓言故事)(2)文章开头采用景物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和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的渲染了主旨。

)(1510单)(3)善于援譬设喻(善用比喻或者善于类比)。

所用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

2.段落分析:第一段:因为河水上涨,河伯欣然自喜,觉得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

直到见到北海的宽广,才自叹不如。

第二段:海若告诉河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要受到地点、时间和教育的制约,因而是有限的。

宇宙浩渺无穷,人似毫末居于其中,并没有自夸的资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秋水重点笔记
1.作家作品
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

庄子和老子合成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庄子在哲学上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散文是先秦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多采用寓言形式。

2.文章主旨
在无限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有限的。

在客观上,这一主旨给今人的启迪是学无止境,认识无止境,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

3.寓言说理
《秋水》一文通篇采用了寓言的方式说理。

文中的主要人物北海若和河伯是庄子虚构出来的神话人物。

北海若是庄子思想的化身。

文章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4.比喻论证
在论证上,多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抽象道理。

在论述一个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环境的限制时,连用了“井蛙”“夏虫”“曲士”三个比喻,这是将同一类型的比喻集中在一起比较论证。

又如论述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这个问题时,连用了几个比喻:“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等。

也包含性质相反的对比论证,如将“曲士”与已自知浅薄的河伯对比。

在不同的层面上运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表现得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