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授课教案

合集下载

农业气象学授课教案

农业气象学授课教案

农业气象学授课教案开课专业:应用气象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开课学时:48(其中:讲课学时38 ,实验实习学时10)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农业气象学是应用气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应用气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本门课程从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入手,主要介绍农业气象要素(光、热、水、气)对农业生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影响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气象条件调控技术以及农业气象模式建立的基本方法,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本课程特点及实际情况,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并适当配以实习,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讲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介绍农业与气象的关系、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总体安排。

二、讲授的内容提纲:1、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1.1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1.2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1.3土壤-植物-大气系统2、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内容2.1农业气象学的定义2.2农业气象的目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知识3、农业气象学的诞生与发展3.1我国农业气象工作的建立与发展3.2国外农业气象学的主要进展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四、教学方法和实施的步骤:首先介绍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讲述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其研究对象,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大体的认识;然后,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安排,以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第2讲第二章第1节光的生物学意义与植物的光学特性一、教学目的:介绍了光的生物学意义、植物叶片的光学特性以及光合作用的能量平衡与转换。

二、讲授的内容提纲:1、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1.1光在生物体生命中的作用1.2植物单叶的光学特性1.3植物群叶的光学特性1.4植物叶片的能量平衡1.5光合作用的能量转换;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植物叶片的光学特性四、教学方法和实施的步骤:本讲首先介绍光在生物体生命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植物叶片的光学特性;最后讨论了植物在光合作用下能量平衡与能量转换等问题。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36 理论:26 实验:10 学分:2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种子、植保等先修课程:数学和物理等基础知识。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使用教材:刘江、许秀娟主编,《气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2.主要参考书:钱允祺主编,《农业气象学》,兴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马秀玲等主编,《农业气象》,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年陈端生、龚绍先主编,《农业气象灾害》,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年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气象学》本课程使选择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农业自然条件,农业天气,农业气候,农业小气候和基本气象观测为其主要内容,介绍它们形成的物理过程,变化规律和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农业气象时农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目的是为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学习专业课和参加毕业实习时提供必要的农业气象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与自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包括理论课与实习课两部分内容,其目的是便于学生掌握植物生产和环境等类所必须的气象学及农业气象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气象观测及农田小气候观测的基本方法,以及对观测所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技能。

使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实行科学种田,逐步实现农业高产稳产。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绪论 21 辐射 52 温度 33 水分 34 风和气压 25 天气及天气预报 26 气象灾害 47 气候 38 农田小气候 2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在教学中,应按大纲规定的目的要求,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进行。

2.绪论及第一、二、三章是本课程的重点基础理论部分,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切实掌握为以后各章奠定基础。

3.重点要深入介绍反复使用,难点要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接受。

4.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注意与实际相联系,其中重点内容必须到达大学基础课的要求,由于学时数少,与专业有关的内容应作适度的联系和启发。

小学气象农业课程设计

小学气象农业课程设计

小学气象农业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气象与农业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的气象知识,提高学生对气象变化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气象的基本概念、气象要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理解气候类型及我国的气候特点;掌握气象观测和预测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气象知识分析和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和数据处理的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报告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创新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气象科学在农业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象基本知识、气象要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气候类型及我国的气候特点、气象观测和预测方法等。

具体安排如下:1.气象基本知识:介绍气象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使学生对气象学有初步的认识。

2.气象要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介绍气温、降水、风力等气象要素对农业的影响,分析不同气象条件下农业生产的适应性。

3.气候类型及我国的气候特点:介绍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分析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4.气象观测和预测方法:介绍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包括地面气象观测、卫星气象观测等;介绍气象预测的基本方法,包括数值预测、统计预测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主要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系统地传授气象基本知识和气象要素对农业的影响。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提高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气象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气象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气象知识。

农业气象教案(54)

农业气象教案(54)

东北农业大学教案课程名称:农业气象学/Agrometeorology授课教师:***东北农业大学教案课程:农业气象学教师:孙彦坤职称:教授一、基本教材:1.《农业气象学》,段若溪、姜会飞主编,2002年气象出版社出版。

二、主要参考书:1.《农业气象》,刁瑛元、马秀玲主编,1993年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2.《黑龙江省农业气候》,白雅梅主编,2002年东北农业大学校内出版。

3.《农业气象试验指导》,孙彦坤、肖同玉主编,2000年东北农业大学校内出版。

I、课程(章、节):绪论、第一章大气II、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大气、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概念2.掌握农业气象的内容与任务3.大气的演化过程4.大气的组成及垂直结构5.大气污染III、重点和难点:1.大气科学、农业气象学概念概念3.大气的演化过程(三个阶段)4.大气的组成及垂直结构(三种成分五个层次)5.大气污染(四种污染源七种污染物)IV、基本内容(见讲稿)V、本章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气象学(大气科学)2.农业气象学二、填空农业气象习题集p1 1-5题。

三、简答题农业气象习题集p1 1-2题VI、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常规教学方法授课。

VII、学时:3学时。

VIII、授课后存在问题I、课程(章、节):第二章辐射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II、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辐射概念及度量单位。

2.掌握辐射的基本定律。

III、重点和难点:1.辐射概念。

2.辐射度量单位。

IV、基本内容(见讲稿)VI、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常规教学方法授课。

VII、时间分配2学时。

VIII、授课后存在问题I、课程(章、节):第二章辐射第二节太阳辐射II、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太阳高度角、时间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掌握时间的换算方法。

3.掌握太阳常数、大气透明度的概念。

4.掌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过程的削弱原因。

III、重点和难点:1.季节的形成。

2.时间的换算。

3.四季的形成。

4.日照时间随季节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农学\植保\园艺《农业气象学》教案

农学\植保\园艺《农业气象学》教案

农学\植保\园艺《农业气象学》教案教案名称:农业气象学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熟悉农业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掌握农业气象学在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土壤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内容:1.农业气象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2.农业气象要素的观测和测量方法。

3.农业气象要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4.利用气象信息进行农业生产的气象决策。

5.农业气象学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6.农业气象学在土壤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入:通过案例介绍农业气象学在农作物生产中的重要性。

2.概念讲解:介绍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3.农业气象要素的观测和测量方法:讲解常用的气象仪器和测量方法,如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等的测量。

4.气象要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介绍气象要素对农作物发育的影响,如温度对种子萌发、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等。

5.小结和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1.复习: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复习。

2.利用气象信息进行农业生产的气象决策:介绍如何利用气象信息进行农业生产的决策,如选择适合的播种期、施肥期等。

3.农业气象学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介绍气象要素对病虫害的影响,如温湿度对病菌和虫害的传播、云量对病虫害的发生等。

4.农业气象学在土壤管理中的应用:介绍气象要素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如降水对土壤水分的补给、温度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等。

5.小结和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1.复习: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复习。

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农业气象学在农作物生产中的应用。

3.学生讨论:让学生自由讨论农业气象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水稻种植、果树栽培等。

4.总结:总结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相关领域的知识。

5.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农业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论文。

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作业表现:检查和评价学生提交的作业质量和内容。

农业气象学课程讲稿

农业气象学课程讲稿

农业⽓象学课程讲稿第⼀章绪论§1.1⽓象学⽓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象学,⽓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我们知道,由于地球引⼒的作⽤,地球周围聚集着⼀个⽓体圈层——⼤⽓圈。

什么是⼤⽓?包围地球的空⽓称为⼤⽓。

在地表,⼤⽓分布⼴⽽厚。

我们⼈类⽣活在地球⼤⽓的底部,并且⼀刻也离不开⼤⽓。

就象鱼离不开⽔,⽠离不开秧⼀样。

表太阳⼤⽓圈地球上最⾼峰(珠峰)8848m,8.848/1200=7.5‰地球最低洼地(死海沿岸)-392m,⼤⽓最厚处1200km+392m=?⼤⽓组成:⽔,N2,O2,Ar, CO2 ,H2 ,O3 …..,太阳辐射是地球⼤⽓运动的驱动⼒,太阳辐射通过⼤⽓到达地⾯。

辐射⼤⽓地⾯1. 在地球⼤⽓中,不断地发⽣着各种各样的物理过程(辐射、冷却、蒸发、凝结)和物理现象(风、⾬、雪、电、雾、露、霜、雹)——⽓象。

⽓象学:研究⼤⽓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指导⽣产实践的科学。

⼤⽓中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可以⽤⼀些物理量来表⽰。

(1)⽤温度表⽰⼤⽓冷暖程度。

热量、积温。

候均温稳定通过10℃、22℃的时间划分春夏秋冬四季。

⽓候带划分指标:最热⽉⽓温=10℃为温带和寒带分界线,最冷⽉⽓温=18℃为热带和温带分界线。

(2)空⽓湿度表⽰⼤⽓⼲湿程度,⼈体最适的是50~70%,范围0~100%。

(3)降⽔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的液态或固态⽔,包括⾬、雪、冰雹等(mm)。

降⽔量表⽰降⾬/雪的多少。

年降⽔量400mm、800mm为⼲旱半⼲旱、湿润半湿润分界。

年降⽔量>400mm可植乔⽊;300~400mm耐⽤旱乔⽊,适于灌⽊;200~300mm灌⽊下限;<200mm植树难以成活。

西北⼲旱区年降⽔量<200mm,⽆灌溉便⽆农业,是天然的放牧畜牧业的集中分布区。

我国东部季风区,800mm(多⾬年900mm)年等⾬量线⼤致经过秦岭、伏⽜⼭、淮河⼀带,将东部分为半湿润的北⽅和湿润的南⽅(旱作不需灌溉),长江中下游以南年降⽔量1000mm以上。

农业气象课程设计方案

农业气象课程设计方案

农业气象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农业气象的基本概念,了解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2. 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气象灾害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了解应对措施;3. 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潜在影响,提高对未来农业发展的适应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气象数据分析和预测农作物生长状况的能力;2. 培养学生设计合理的农业气象观测方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农业气象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农业气象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科学的精神;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关注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3. 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心农村,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具体的学习成果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农业气象基本概念:天气、气候、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农作物生长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气象灾害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干旱、洪涝、台风、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教材章节:第二章3. 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对农作物生长、病虫害发生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三章4. 农业气象观测与数据分析:农业气象观测方法,气象数据整理与分析,预测农作物生长状况。

教材章节:第四章5. 农业气象实践操作:设计气象观测方案,进行实际观测,分析数据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章节:第五章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农业气象基本概念,天气、气候、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学习;第二周:气象灾害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分析防治措施;第三周: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第四周:农业气象观测与数据分析,学习观测方法和数据分析;第五周:农业气象实践操作,设计观测方案,进行实际观测和分析。

农业气象学课件PPT学习教案

农业气象学课件PPT学习教案

3.CO2浓度增高对植物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植物每获得一个分子的CO2,叶片将蒸腾失去水分的比值称为 光合水分利用率。
增加CO2浓度,可减少小麦蒸腾80%;玉米、高粱约68%
第31页/共34页
二、CO2增加后对农业计划与措施的调节
1. 作物类型的调整 增加CO2 浓度,块茎作物收益最大,其次是籽粒。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
◊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第每13上页升/共3140页0m,气温约下降0.65) ◊ 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 ◊ 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平流层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顶到距地面约50-55km的高度。
平流层的特征
◊ 上部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 ◊ 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比较平稳) ◊ 水汽、尘埃含量极少第,14大页/多共3数4页时间天气晴朗。
2. 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遭破坏
第25页/共34页
a. 酸雨 :PH<5.6时的降雨。
形成途径:二氧化硫在潮湿、污浊的空气中,被大气 中的金属离子催化氧化成硫酸而形成酸。
酸雨的危害:
使河流、湖泊酸化 危害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 使土壤酸化,降第低26土页/共壤3肥4页力 严重腐蚀城市建筑物、桥梁、机器等

CFCl3 自由Cl CFCl2
CF2Cl2 自由Cl CF2Cl
第28页/共3C4页l O3 ClO O2 O2 O O
ClO O Cl O2
大气污染的治理
合理布局工业,减少污染物排放
改进燃烧方法和燃料构成
采用区域采暖集中供热
减少交通废弃污染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造林绿化
第29页/共34页
中间层
中间层是从平流层顶到距地面85km的高度。 (顶部温度:-113~-83度)

农业气象学讲课稿

农业气象学讲课稿

农业气象学第一章地球大气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应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

(天气层)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或W/㎡。

(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l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lm/㎡)。

亦称为照度,单位勒克斯(lx)。

3、辐射的基本定律:(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

农业气象学授课计划

农业气象学授课计划
Ch.6-2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
Ch.6-3天气预报业务系统与服务
Ch.7-1灾害性天气
Ch.7-2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16
3
实验五农业气候资料的统计分析和整理
17
3
Ch.8-1气候及其形成原理
Ch.8-2气候带和气候型
Ch.8-3中国气候特征
Ch.8-4气候变化
17
3
实验六小气候测定
18
3
Ch.9-1农业气候和农业气候资源
Ch.9-2农业气候区划
Ch.10-1小气候和农业小气候
Ch.10-2几种不同类型的小气候及其特征
注:第13、17周的实验课需在学校实习农场或白云校区的气象观测站进行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授课计划
课程名称:农业气象学系部:农学院
班级
授课教师
教研室主任签名
系主任签名
农学101、102
冯颖竹
总课时数
讲授时数
实验时数
学分
45
27
18
2.0
周别
课时数
教学内容及方法
10
3
绪论气象学和农业气象学
Ch.1-1大气的组成、结构和作用
Ch.1-2大气环境与农业生产
11
3
Ch.2-1辐射基本知识
Ch.2-2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Ch.2-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12
3
Ch.2-4地面辐射平衡
Ch.2-5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发育
12
3
实验一太阳辐射强度的测定
133Ch.3源自1土壤温度的变化Ch.3-2空气温度的变化
Ch.3-3温度与作物生长发育
13

园林《农业气象学》教案

园林《农业气象学》教案
什么叫热特性?主要包括热容量(CV):概念
导温率(K):概念
三、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一)土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最高值出现在13h,最低值在天亮前,解释原因。
1.太阳高度角
2.导热率
影响土表温度日变幅大小的因素:3.土壤热容量
4.云量
5.地形
6.土壤颜色
(二)土温的年变化
最热月出现在7、8月,最冷月出现在1、2月。
1.纬度,高纬度年较差大,低纬度年较差小,举例说明。
2.距海远近,近海年较差小,远海年较差大。
3.海拔高度与地形,高海拔比低海拔年较差小,凸地比凹地年较差小。
4.云和降水,雨季年较差小,干季年较差大。
(三)气温的非周期变化
第四讲
二、对流层的逆温现象
晴天白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称逆温。
(一)产生逆温的主要原因有:
2.中国农科院农业气象研究室主编,《中国农业气象学》气象出版社出版,2000年
3.陈家豪主编,《农业气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1999年
第一章辐射
一、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是气象要素的重点章,通过1个学时的课堂讲授和2个学时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以及净辐射的变化规律。
1.辐射2.平流3.空气下沉,在山区常发生逆温。
(二)逆温在农牧业上的应用:(详细说明)
1.农副产品贮藏2.防治病虫害,喷药方法3.冬季熏烟防霜4.在山区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考虑逆温层的分布规律,充分利用冬季逆温现象,为家畜选择比较温和的冬营地。
三、气温的绝热变化
什么叫绝热变化,先举自行车打气的例子,再延伸到空气。空气上升、下降没有与周围发生热量交换的过程称绝热过程。
1.日变化

农业气象教案

农业气象教案

绪论教学目的:了解气象与气象要素的区别和关系,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农业气象学的意义,低层大气的各个组成成分及特点,大气垂直方向上的几个层次及特征。

教学重点:气象、气象要素的意义.天气、气候的意义。

农业气象学的意义。

低层大气的成分,大气垂直方向的分布。

教学难点:气象、气象要素的意义.天气、气候的意义。

农业气象学的意义。

低层大气的成分,大气垂直方向的分布及特征。

教学内容:第一节气象与农业(面授)一、气象与农业1、大气—地球表面被一层厚厚的气体包围着,这层气体通常称为地球大气2、气象—大气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就称为气象如:冷、热、干、湿、风、霜、雨、雪、雷、电等3、气象学—就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气象学的研究已经扩展到地球以外的行星和卫星大气。

如“神州六号”的诞生4、气象要素—用来表示大气中的物理过程、物理现象及其大气状态的各种物理量就称为气象要素。

主要气象要素有:气压、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云、能见度、日照、辐射以及各种天气现象各种气象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不同的地方和时间内错综复杂地结合在一起,就表现为不同的天气和气候5、天气—是指一个地区在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

它是短时间的、不稳定的、瞬间多变的6、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大气平均统计状态。

它既包括多年来正常的天气情况,也包括极端的天气特征研究气象学的目的就是利用有用的气象条件和防御有害气象条件,最终为人类服务、造福人民(二)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分支—了解二、农业气象学(一)农业气象学的概念1、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广义农学和气象学之间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2、农业气象要素—就是气象要素中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要素如:辐射、温度、降水、湿度和风等这些要素不仅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也是构成生物生育和产量形成的外界条件3、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①研究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条件的发生、变化和分布规律②研究受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的有关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二)农业气象学的任务农业气象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它一方面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反应,研究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研究农业对气象条件的影响,从而不断地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存在的气象问题,以保证农业丰产、稳产、低耗、优质,谋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7年农业气象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2007年农业气象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精选全文完整版
农业气象学教案第一教学周/第三、四节(第 1 次课)
农业气象教案
农业气象学教案
农业气象学教案
农业气象学教案
农业气象学教案
农业气象学教案
农业气象学教案
第五教学周/第一、二节(第8 次课)
农业气象学教案
第六教学周/第三、四节(第9 次课)
农业气象学教案
农业气象学教案第七教学周/第一、二节(第11 次课)
农业气象学教案第八教学周/第三、四节(第12 次课)
农业气象学教案第九教学周/第三、四节(第13 次课)
农业气象学教案第九教学周/第一、二节(第14 次课)
第九教学周/第一、二节(第14 次课)
农业气象学教案第十教学周/第三、四节(第15 次课)
农业气象学教案第十一教学周/第三、四节(第16 次课)
农业气象学教案第十一教学周/第一、二节(第17 次课)
第十一教学周/第一、二节(第17 次课)
农业气象学教案第十二教学周/第三、四节(第18 次课)
第十二教学周/第三、四节(第18 次课)
农业气象学教案
第十三教学周/第三、四节(第19 次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气象学授课教案开课专业:应用气象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开课学时:48(其中:讲课学时38 ,实验实习学时10)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农业气象学是应用气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应用气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本门课程从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入手,主要介绍农业气象要素(光、热、水、气)对农业生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影响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气象条件调控技术以及农业气象模式建立的基本方法,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本课程特点及实际情况,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并适当配以实习,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讲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介绍农业与气象的关系、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总体安排。

二、讲授的内容提纲:1、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1.1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1.2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1.3土壤-植物-大气系统2、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内容2.1农业气象学的定义2.2农业气象的目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知识3、农业气象学的诞生与发展3.1我国农业气象工作的建立与发展3.2国外农业气象学的主要进展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四、教学方法和实施的步骤:首先介绍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讲述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其研究对象,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大体的认识;然后,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安排,以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第2讲第二章第1节光的生物学意义与植物的光学特性一、教学目的:介绍了光的生物学意义、植物叶片的光学特性以及光合作用的能量平衡与转换。

二、讲授的内容提纲:1、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1.1光在生物体生命中的作用1.2植物单叶的光学特性1.3植物群叶的光学特性1.4植物叶片的能量平衡1.5光合作用的能量转换;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植物叶片的光学特性四、教学方法和实施的步骤:本讲首先介绍光在生物体生命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植物叶片的光学特性;最后讨论了植物在光合作用下能量平衡与能量转换等问题。

使学生对光的特性有个基本认识,也为下面介绍光在农业生产的作用奠基基础。

第3讲第二章第2节光合有效辐射一、教学目的:讲述了光合有效辐射的概念,重点讨论了光合有效辐射的计算方法。

二、讲授的内容提纲:1、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1.1光合有效辐射的定义1.2光合有效辐射的计算方法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光合有效辐射的计算方法四、教学方法和实施的步骤:在了解光的生物学意义与植物的光学特性的基础上,引出了植物的光合有效辐射。

首先给出光合有效辐射的定义,分析其特点,并阐述光合有效辐射在植物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最后,讨论光合有效辐射的计算方法,加深了学生对光合有效辐射的理解与掌握。

第4讲第二章第3节光照长度对植物的影响一、教学目的:介绍光周期现象基本内容、光周期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光长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二、讲授的内容提纲:1、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1.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1.2光长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1.3光周期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4光照长度与植物发育关系的解释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光长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四、教学方法和实施的步骤:首先介绍光周期现象的基本概念与内容以及植物光周期性所形成的生态条件;然后,重点介绍光周期中的光长因素对植物营养生长、开花等影响;最后,讨论光周期学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以及光照长度与植物发育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农业生产上的光周期性应用情况,尤其是掌握光照长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第5讲第二章第4节光照强度及其对植物的影响一、教学目的:介绍光强与光合作用的关系以及光强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重点介绍植物群体光合作用的积累。

二、讲授的内容提纲:1、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1.1光强与光合作用1.2植物群体的光合产量1.3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植物接受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四、教学方法和实施的步骤:首先回顾上讲光周期的重点内容;之后,介绍光强与植物生产关系、光强变化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等基本定义;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植物接受的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式;最后;阐述在植物生产发育过程中光照强度所起的作用,使学生重点掌握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

第6讲第二章第5、6节不同光谱对生物的影响+光能利用率及其提高一、教学目的:介绍到达地球表面的三种太阳辐射对生物的作用、光能利用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重点介绍了影响光能利用率的主要因素。

二、讲授的内容提纲:1、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1.1紫外线对生物的影响1.2可见光各个波段的作用1.3红外线的影响1.4光能利用率的概念与计算1.5影响光能利用的因素1.6光能利用率的提高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影响光能利用率的主要因素四、教学方法和实施的步骤:本讲首先介绍了不同光谱对地球生物的影响,分别是紫外线、可见光以及红外线,并且对于三种辐射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举例,让学生掌握不同光谱对生物生长发育中所起的作用。

之后,在总结前4讲重点知识的基础上,介绍光能利用率的基本内容与一些计算方法;最后,重点介绍影响光能利用率的主要因素以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光能利用效率对农业生产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第7讲第三章第1节温度的农业意义及温度指数的概念一、教学目的:介绍温度自身的农业意义、生物体体温的农业意义以及温度指数的农业意义。

二、讲授的内容提纲:1、热量条件与农业生产1.1温度表示热量的物理学基础1.2温度的农业意义1.3温度指数及其农业意义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土壤温度、动植物体温及水温在研究温度对农业生物的影响及其关系时的意义四、教学方法和实施的步骤从物理学意义上的温度定义出发,重点介绍了土壤温度、动植物体温及水温在研究温度对农业生物的影响及其间关系时的特殊意义;最后,介绍了一些主要农作物的温度指数及其计算公式。

使学生对温度的基本知识有个大体的了解,也为以下阐述温度在农业生产的作用奠基基础。

第8讲第三章第2节温度强度及其对农业生物的影响一、教学目的:介绍农业生物生命活动中的三基点温度与农业界限温度等基本概念;并介绍了温度对农业生物生长发育以及作物引种的作用。

二、讲授的内容提纲:1、热量条件与农业生产1.1农业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温度1.2温度与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1.3温度条件与作物引种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温度与农业生物生长发育的关系四、教学方法和实施的步骤:在了解温度的农业意义的基础上,介绍了农业生命活动中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三基点温度与界限温度的定义;重点介绍并讨论温度在农业生物生长发育中所起的作用,使学生对温度在农业生产中重要作用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第9讲第三章第3节温度的累积及其对农业生物的影响—积温学说及其应用一、教学目的:介绍积温的基本概念、积温种类与计算公式,重点介绍了积温的表达式改进途径以及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讲授的内容提纲:1、热量条件与农业生产1.1积温学说的发展及其原则1.2积温的种类与求算方法1.3积温的稳定性与改进措施1.4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积温表达形式与求算方法的改进四、教学方法和实施的步骤:本讲首先简单介绍了积温学说的发展历程及其定义;之后,介绍了农业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的计算公式;最后,重点讨论积温的不稳定原因以及积温表达式的改进途径与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举证几个实例,分析积温的不稳定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以便学生对积温能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第11讲第三章第4节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及其对农业生物的影响一、教学目的:介绍了作物的感温性、温周期现象等概念,极端的温度条件(即极端低温与极端高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重点介绍了气温日变化对农业生物的影响,近地层及土壤温度调控原理和技术等。

二、讲授的内容提纲:1、热量条件与农业生产1.1作物的感温性1.2温度的昼夜变化与作物的温周期现象1.3气温日变化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1.4气温日变化与农产品的品质1.5温度过低农业生物的危害1.6温度过高对农业生物的危害1.7近地气层温度与土壤温度的调节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气温日变化对农业生物的影响、近地层及土壤温度调控原理和技术四、教学方法和实施的步骤:本讲首先介绍作物的感温性以及温周期现象的基本定义,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气温日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农产品品质的影响,分析除了温度的周期性变化之外极端低温与高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介绍近地层及土壤温度调控原理和技术,分析土壤温度与近地气层温度的热量平衡方程式,并讨论改善地面附近温度状况的一些方法,并通过事例加深学生对气温日变化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与理解。

第11讲第四章第1节水分的农业意义第四章第2节土壤-植物-大气水分循环系统一、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水分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土壤-植物-大气水分循环系统二、讲授的内容提纲:1、水的基本性质及其生物学意义2、水的农业意义3、水分平衡3.1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分平衡方程3.2田间土壤水分平衡3.3降水后的分配4、水分进入土壤及再分布4.1水分进入土壤4.2土壤水分的再分布5、土壤水分类型6、土壤水分常数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水分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分平衡方程,水分进入土壤及再分布四、教学方法和实施的步骤:首先介绍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在此基础上说明水的生物学意义,在农业领域,介绍农业生产中水分所起的作用,介绍不考虑灌溉条件下的水分平衡方程,在此基础上讲解田间土壤水分平衡方程,之后介绍降水后水分的几个分配途径,接着阐述水分进入土壤后的渗透和再分布,最后分别介绍三种类型土壤水分的特性和作用以及七个常用的土壤水分常数。

第12讲第四章第3节土壤-植物-大气水分传输一、教学目的:介绍水分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内的传输二、讲授的内容提纲:1、土壤水势与水分传输1.1水势的概念1.2水分传输过程2、土壤水势的分布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3.1土壤水分特征曲线3.2土壤吸力与湿度3.3滞后作用4、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的气态水5、植物水分的散失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水分传输过程,土壤水势的分布,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四、教学方法和实施的步骤:先介绍水势的概念,接着详细讲解水分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内的传输过程,之后简要介绍组成系统中水势的各分水势,描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最后阐述土壤-植物-大气系统内气态水的运动及植物蒸散作用。

第13讲第四章第4节水分与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一、教学目的:介绍土壤水分对作物的影响及作物的需水量二、讲授的内容提纲:1、土壤水分与作物生长发育1.1土壤对植物的有效性1.2植物根部吸水过程1.3土壤水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2、作物的需水量2.1作物需水量2.2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2.3影响需水量的因素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影响需水量的因素四、教学方法和实施的步骤:首先介绍土壤有效水的概念,紧接着介绍植物根部吸水的过程,讨论土壤水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然后阐述作物需水量的概念及作物需水量随作物和生育期的不同而产生的变化,引出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最后讨论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