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课程设计
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1
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专业:植保10-1 姓名:学号:实验时间:2011年9月24日实验一、日照时数和光照强度的测定实验目的:1.了解使用天空辐射表的使用,正确观测太阳直接辐射、闪射辐射和净辐射。
2.掌握照度计的使用,测量光照强度。
3.计算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
实验原理:辐射表通过对光照强度的感应产生热效应,再转化为电动势,带动电流表指针偏转,显示在表盘上。
实验器材:天空辐射表、净辐射表、紫外线照度计实验步骤:1.用天空辐射表测量总辐射值。
2.用净辐射表测量净辐射值。
3.用照度计测量光照强度。
4.用紫外线照度计测量紫外线强度。
5.计算日照时数和光照百分率。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分析:1.下午随时间推移,净辐射、总辐射、直接辐射、紫外强度都逐步降低。
总辐射和直接辐射在之后显著降低。
2.光照强度与总辐射、净辐射成正比。
3.紫外线强度与总辐射和净辐射成正比。
4.云层的阻挡是影响各指标的直接原因。
5.太阳辐射是地面获得热量的最主要方式。
6.数据中有部分出现了净辐射大于总辐射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仪器的误差。
实验二、土壤温度、气温的测定实验目的:1.掌握干球温度及、湿球温度计和最高、最低温度计的原理。
2.掌握干球温度及、湿球温度计和最高、最低温度计的读数。
3.掌握差算空气温度的方法。
实验原理:农业气象学中的温度计分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及和最低温度计之分。
(1)最高温度及的构造特点是在球部和毛细管相连的地方有一个狭窄的通道。
当感应球部放入被测介质中,温度升高,液体膨胀通过狭窄的通道。
当被测介质温度又下降时,温度计中的液体收缩,液体在狭窄通道处被截断。
下部分液体继续收缩,而毛细管中的液体因与下部分液体分离而停留不下降。
即使温度再次上高,甚至超过前面的最高温度,原理类似,最高温度计始终保留最高温度示数。
为了测得下一次测试的准确度,必须用力将毛细管中的液柱甩回感应球中。
(2)最低温度计用于测定一段时间内的最低温度。
《农业气象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2664)自学考试大纲一、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重要的农业基础科学之一。
其特点是理论基础坚实、实践性很强,与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用十分广泛。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本课程是农业院校多个专业必修的一门承前启后的专业基础课,学习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和分析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与环境因素关系、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是学习各门专业课程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必要准备。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自学,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农业气象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较全面地掌握光、温、水、气、风等农业气象要素的意义、特征、变化规律及与农业生物的关系;初步弄清天气与农业天气、气候与农业气候的基本知识,掌握小气候与农业小气候的形成、变化规律及调节原理,学会基本的农业气象要素和小气候的观测原理、方法及气象资料的分析整理方法,明确气象条件在农业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以后分析农业生物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气象问题,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气候资源,调节和改善农业气象环境条件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农业气象学基础。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大气是农业生物最重要的生态环境条件之一,农业生物的各种生命生命活动与与气象条件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研究大气与农业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生物生态生理过程、制定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的基础。
因此,农业气象学是学习农业生态学、植物生理学、造林学、林木种苗培育等课程的基础和前导课程。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数学、物理方面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的学习重点是:光、温、水、气、风等农业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及与农业生物的关系;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的变化规律;气候的形成因素;中国农业气候的特征和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小气候与农业小气候的形成、变化规律及调节原理。
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二)2024
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二)引言概述: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二)旨在通过实验和观测,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将从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对病虫害的影响、气象因素对灌溉管理的影响、气象因素对施肥管理的影响以及气象监测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等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通过对这些关键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利用气象因素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正文:一、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象因素:1.1 温度的影响1.2 光照的影响1.3 降水的影响1.4 相对湿度的影响1.5 风速的影响二、气象因素对病虫害的影响:2.1 温度对病虫害的影响2.2 光照对病虫害的影响2.3 降水对病虫害的影响2.4 相对湿度对病虫害的影响2.5 风速对病虫害的影响三、气象因素对灌溉管理的影响:3.1 降水条件下的灌溉管理3.2 干旱条件下的灌溉管理3.3 高温条件下的灌溉管理3.4 风速对灌溉管理的影响3.5 相对湿度对灌溉管理的影响四、气象因素对施肥管理的影响:4.1 温度对施肥效果的影响4.2 降水对施肥效果的影响4.3 光照对施肥效果的影响4.4 风速对施肥效果的影响4.5 相对湿度对施肥效果的影响五、气象监测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5.1 气象监测仪器的选择5.2 气象数据的获取和分析5.3 气象预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5.4 气象监测对灾害防范的作用5.5 气象监测技术在精细化农业管理中的应用总结:通过实验和观测,我们可以发现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温度、光照、降水、相对湿度和风速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病虫害的防治。
合理的灌溉管理和施肥管理也需要考虑气象因素的影响。
因此,借助气象监测技术对气象因素进行实时监测与预报,对于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和提高农田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从本次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合理利用和应用气象因素能够帮助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农业气象学授课教案
农业气象学授课教案开课专业:应用气象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开课学时:48(其中:讲课学时38 ,实验实习学时10)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农业气象学是应用气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应用气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本门课程从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入手,主要介绍农业气象要素(光、热、水、气)对农业生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影响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气象条件调控技术以及农业气象模式建立的基本方法,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本课程特点及实际情况,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并适当配以实习,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讲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介绍农业与气象的关系、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总体安排。
二、讲授的内容提纲:1、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1.1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1.2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1.3土壤-植物-大气系统2、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内容2.1农业气象学的定义2.2农业气象的目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知识3、农业气象学的诞生与发展3.1我国农业气象工作的建立与发展3.2国外农业气象学的主要进展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四、教学方法和实施的步骤:首先介绍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讲述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其研究对象,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大体的认识;然后,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安排,以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第2讲第二章第1节光的生物学意义与植物的光学特性一、教学目的:介绍了光的生物学意义、植物叶片的光学特性以及光合作用的能量平衡与转换。
二、讲授的内容提纲:1、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1.1光在生物体生命中的作用1.2植物单叶的光学特性1.3植物群叶的光学特性1.4植物叶片的能量平衡1.5光合作用的能量转换;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植物叶片的光学特性四、教学方法和实施的步骤:本讲首先介绍光在生物体生命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植物叶片的光学特性;最后讨论了植物在光合作用下能量平衡与能量转换等问题。
气温和降水课程设计
气温和降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其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
2. 学生能够描述气温和降水在地理位置、季节变化中的分布规律。
3. 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气候资料等工具,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观测、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气温和降水在本地区的规律。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气象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增强探究自然现象的欲望。
2. 学生意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地理学科,结合学生所在年级,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实际技能的培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采用生动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和降水的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气温和降水的概念与特征- 气温的定义、计量单位及日变化、年变化特点- 降水的定义、类型及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 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气温和降水的地理位置分布规律- 季节变化对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影响3. 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气温和降水异常对自然灾害的影响4. 气温和降水的观测与分析- 气温和降水的观测方法及工具- 气温和降水数据分析的基本技巧5. 气温和降水的实际应用- 气温和降水对城市规划、农业种植等方面的影响- 气温和降水预报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气温和降水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课时: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第三课时: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第四课时:气温和降水的观测与分析第五课时:气温和降水的实际应用教材章节关联:《地理》六年级上册第四章“气候与气象”,教学内容与教材章节内容紧密关联,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小学气象农业课程设计
小学气象农业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气象与农业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的气象知识,提高学生对气象变化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气象的基本概念、气象要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理解气候类型及我国的气候特点;掌握气象观测和预测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气象知识分析和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和数据处理的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报告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创新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气象科学在农业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象基本知识、气象要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气候类型及我国的气候特点、气象观测和预测方法等。
具体安排如下:1.气象基本知识:介绍气象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使学生对气象学有初步的认识。
2.气象要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介绍气温、降水、风力等气象要素对农业的影响,分析不同气象条件下农业生产的适应性。
3.气候类型及我国的气候特点:介绍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分析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4.气象观测和预测方法:介绍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包括地面气象观测、卫星气象观测等;介绍气象预测的基本方法,包括数值预测、统计预测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主要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系统地传授气象基本知识和气象要素对农业的影响。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提高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气象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气象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气象知识。
《农业气象学》PPT课件 (2)
干热风 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主要气象灾害,是指引起作物大量 蒸腾的高温、低湿、较大风速的综合气象现象。 干热风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高温低湿型,雨后枯 熟型、旱风型。
40
(4)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
41
植物吸收利用CO2的状况,与周围空气的 CO2浓度有关。即浓度不同,CO2向叶内扩散 量不同,则光合速率不同。
的吸湿水和部分膜状水。 凋萎系数是作物可利用水量的下限,约为最大
吸湿量的1.5~2.0倍(p=1520 kPa)。 不同质地的土壤,凋萎湿度有明显差异,即随
着土壤砂性增加而减小,随着土壤粘性增加而增加。
32
表 不同作物的凋萎湿度(南京,%) —————————————————————— 作物名称 冬小麦 棉 花 向日葵 玉 米 大 豆 —————————————————————— 凋萎湿度 6.99 7.36 8.41 9.41 9.32 ——————————————————————
30 ~ 32 30 ~ 32 40 ~ 44 36 ~ 38
28
35
19
空气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00 相对速率
光合作用
0.75
作物生长 呼吸作用
0.50
0.25
0.00 0 10 20 30 40 温度℃
图 植物生长—温度曲线
20
空气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作物的生长,是有机物质的积累是在连续的、同时进 行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形成的。 即随着温度的升高, 作物的生命过程最初是加快的。当温度超过一定界限时,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就减弱下来。当温度更高时,作用 就停止了。也就是说,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有他们各 自的最低、最适和最高的温度。
34
(5)毛管断裂含水量 土壤中的毛管悬着水由于作物的吸收利用和土 壤的蒸发作用,其数量不断减少,当减少到一定程 度时,其连续状态断裂,从而停止了毛管悬着水的 运动,这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毛管断裂含水量。 毛管断裂含水量可视为土壤水分对作物有效性 的一个转折点。一般为田间持水量的65%左右,可 以此作为灌水的下限指标。
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
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引言: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与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和发展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测和分析气象要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农作物生长情况,从而加深对农业气象学的理解。
实验一:温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两种常见的农作物,小麦和玉米。
我们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
首先,我们将小麦和玉米分别种植在两个温室中,一个温室保持常温,另一个温室则提高了温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在常温条件下,小麦和玉米的生长速度较慢,植株矮小,叶片颜色较浅。
而在提高温度的温室中,小麦和玉米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植株高大茂盛,叶片呈深绿色。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温度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适宜的温度有助于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则会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实验二:光照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探讨光照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我们选择了两种常见的农作物,番茄和黄瓜,来观察它们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我们将番茄和黄瓜分别种植在两个温室中,一个温室提供充足的自然光照,另一个温室则限制了光照。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在充足光照的条件下,番茄和黄瓜的生长状况良好,植株茂盛,果实饱满。
而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番茄和黄瓜的生长速度减慢,植株瘦弱,果实数量和质量明显下降。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光照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充足的光照有助于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提高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效率,从而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实验三:降水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研究降水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我们选择了水稻和大豆作为研究对象,来观察它们在不同降水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我们将水稻和大豆分别种植在两个温室中,一个温室保持常规浇水,另一个温室则限制了水量。
农业气象课程设计方案
农业气象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农业气象的基本概念,了解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2. 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气象灾害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了解应对措施;3. 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潜在影响,提高对未来农业发展的适应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气象数据分析和预测农作物生长状况的能力;2. 培养学生设计合理的农业气象观测方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农业气象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农业气象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科学的精神;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关注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3. 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心农村,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具体的学习成果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农业气象基本概念:天气、气候、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农作物生长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气象灾害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干旱、洪涝、台风、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教材章节:第二章3. 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对农作物生长、病虫害发生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三章4. 农业气象观测与数据分析:农业气象观测方法,气象数据整理与分析,预测农作物生长状况。
教材章节:第四章5. 农业气象实践操作:设计气象观测方案,进行实际观测,分析数据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章节:第五章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农业气象基本概念,天气、气候、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学习;第二周:气象灾害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分析防治措施;第三周: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第四周:农业气象观测与数据分析,学习观测方法和数据分析;第五周:农业气象实践操作,设计观测方案,进行实际观测和分析。
农业气象学教学大纲-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农业气象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农业气象学》课程是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园艺、中药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草业科学等专业的科类基础课。
通过《农业气象学》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种基本气象要素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和天气学、气候学、农业小气候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与生物环境密切相关的气象条件的形成、演变规律和中国的主要天气、气候状况,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灵活应用。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气象学概述气象与气象学的概念,气象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分支学科、发展概况。
农业气象学的概念,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气象与气象学的概念,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农业气象学的概念,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
了解气象学的研究内容、分支学科、发展概况,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第一章地球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1. 干洁大气2. 臭氧和二氧化碳3. 水汽和大气杂质习题要点:大气中臭氧和二氧化碳的分布,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大气杂质在气象学上的意义。
第二节大气的铅直结构1. 大气的热力学分层2. 大气的其它分层方法及大气上界习题要点:大气热力学分层的依据及分层,各层在温度铅直分布和大气铅直运动上的基本特征,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气象要素习题要点:气象要素及天气现象的概念和分类。
本章重点难点: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大气杂质在气象学上的意义,大气热力学分层的依据及各层在温度铅直分布和大气铅直运动上的基本特征。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大气中臭氧和二氧化碳的分布,大气热力学分层的依据及分层,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征,气象要素及天气现象的概念和分类。
理解: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大气杂质在气象学上的意义,大气热力学分层各层在温度铅直分布和大气铅直运动上的基本特征。
了解:地球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大气中常见的光、电、声现象。
农业气象学——精选推荐
农业⽓象学农业⽓象学⾃学指导编写:普元春绪论第⼀节⽓象学与农业⽓象学⼀、⽓象学基本概念本节主要讲⽓象学与农业⽓象学的定义、⽓象学与农业⽓象学常⽤的⼀些基本概念。
譬如太阳辐射、温度、湿度、⽓压、蒸发、凝结、降⽔、风、云、⾬、雪、雾、雹、霜、露等定性的和定量的⽓象要素。
同学们在学习本课程的开始就遇到了这些⽓象学与农业⽓象学上常见的⼀些名词概念,这是学习本课程的基础,通过学习⼀定要明确掌握并能正确地应⽤这些概念。
为了进⼀步更深⼊具体的学习本课程打好基础。
⼆、农业⽓象学在这个标题下,课本第2页和第3页分别讲述了农业⽓象学的概念;农业⽓象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农业⽓象学的研究⽅法。
三、中国农业⽓象学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农业⽓象成就在采集和狩猎的古代农事活动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就意识到了⼈们采集和狩猎的对象与周围环境有随季节变化⽽变化的现象,从⽽产⽣了物候农时的概念并进⼀步明确了季节和节⽓的定义。
(⼆)中国近代农业⽓象科技的发展经历了1840年到1949年间⼀百多年很缓慢的发展时期。
(三)中国现代农业⽓象学的发展⼆⼗世纪五⼗年代以后的半个世纪,中国现代农业⽓象学开始建⽴,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尤其⼗80年代以来,电⼦计算机和遥感遥测技术在农业⽓象学中的应⽤,特别是微机在农业⽓象研究中的逐渐普及,给农业⽓象研究带来了新的活⼒。
学农业⽓象研究和业务服务提供了有⼒的⼿段。
第⼆节⼤⽓概论⼀、⼤⽓的组成(⼀)⼲洁空⽓⼤⽓由多种⽓体、⽔汽和悬浮在⼤⽓中的微粒杂质等混合组成。
⼤⽓中除去⽔汽和杂质外的整个混合⽓体称为⼲洁空⽓。
⼤⽓中与我们关系⽐较密切的成分主要有:氮、氧、臭氧、⼆氧化碳等。
(⼆)⽔汽地球表⾯江、河、湖、海等⽔⾯蒸发,⼟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中⽔汽的主要来源。
(三)杂质杂质是悬浮在⼤⽓中的各种固态或液态的微粒。
⼤⽓中的杂质也主要集中在3公⾥以下的⼤⽓中,并随⾼度的增加⽽减少。
空⽓中的杂质能削弱太阳辐射⼜能阻挡地⾯辐射;具有吸湿性的杂质可作为⽔汽凝结的核⼼物质,对成⽴致⾬起着重要的作⽤。
气象科普主题课程设计
气象科普主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气象基本概念,掌握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2. 学生能掌握并运用基本的气象观测方法和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等,了解气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3. 学生能结合地理知识,描述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对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设计并实施简单的气象观察实验,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 学生能运用图表、模型等工具,进行气象信息的表达和交流,提高信息处理和展示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探索自然现象的积极性。
2. 学生通过学习气象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认识到气象对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
3.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普主题课程,结合自然科学和地理学科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确保学生在课程中获得具体、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平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围绕气象科普知识,结合以下章节展开:1. 气象基本概念:气温、湿度、气压、风力等气象要素的定义和作用。
2. 天气现象的形成:介绍云、雨、雪、雾等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变化规律。
3. 气象观测方法:学习使用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常见气象观测工具,了解气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4. 气候类型与特征:结合地理知识,描述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
5. 气象观察实验:设计并实施简单的气象观察实验,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分析气象数据。
6. 气象信息表达与交流:运用图表、模型等工具,整理和展示气象信息,提高信息处理和展示技巧。
农业气象学试验
内容
观测场的选择与建立 太阳辐射的观测 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的观测 空气湿度的观测 蒸发和降水的观测 风向和风速的观测
实验一、观测场的选择与建立
实验一 观测场的选择与建立
实验目的: 掌握气象观测资料的要求, 掌握气象观测资料的要求,观测场的选择、 观测场的选择、 建立、 建立、仪器的布置, 仪器的布置,掌握气象观测的项目和 程序。 程序。
观测场的选择
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 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观测场边缘与四周孤立( 观测场边缘与四周孤立(从观 测场围栏外缘起量, 测场围栏外缘起量,视宽角≤ 视宽角≤22.5度)障碍物的距离至少 是该障碍物高度的3倍以上, 倍以上,两孤立障碍物最近的横向距离 不得小于30米; 距离成排( 距离成排(从观测场围栏外缘起量, 从观测场围栏外缘起量,视宽角≥ 视宽角≥22.5度)的 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10倍以上; 倍以上; 观测场四周10米内不能种植高秆作物, 米内不能种植高秆作物,以保证气流畅通; 以保证气流畅通; 气象站周围的工程设施边缘与气象站观测场围栏的距离要 求是: 求是:铁路路基必须为200米以远; 米以远;公路路基必须为30米以 远;水库等大型水体必须为100米以远; 米以远;对观测环境有害的 污染源, 污染源,其边缘与气象站观测场围栏的距离必须为500米以 远。 观测场周围不得有致使传感器观测值发生异常变化的各种 干扰源。 干扰源。
1. 浅 层 地 温 传 感 器 2. 日 照 计 3. 深 层 地 温 传 感 器 4.E-601型蒸发器 5.小型蒸发器 6.雨量器 7.雨量器 筒 8.雨量传感器(同排适当位置) 9.虹吸雨量计 10. 大百叶箱 11.小百叶箱 12. 大百叶箱(内装:通风干 湿球传感器、湿敏电容) 13.电接风仪 14.风向、风速 传感器
《农业气象学》课件
探讨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如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抗逆品种、改进农业管理等。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开发与农业气象相关的保险产品,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农民收益。
农业气象保险产品创新
智能化农业气象服务
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
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期平均的天气条件,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
气候定义与特征
天气系统类型
气候分类与区划
天气系统包括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对农业生产和作物生长有重要影响。
根据气候特征,可将全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如温带、热带、亚热带等。
03
02
01
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有重要影响,不同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总结词
分析该地区农业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应对措施。
要点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的农业气候也发生了变化,如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等。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病虫害加重等。为了应对这些影响,提出了多种应对措施,如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病虫害防治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适应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详细描述
农业气候区划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进行调查和分析,确定各地区的农业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潜力,为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气候区划的意义
农业气候区划有助于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气候区划的方法
农业气候区划的方法包括气象观测、气候分析和区划指标确定等步骤,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植被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大国农业气象万千:《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一、课程基本情况(一)课程名称:《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是应用气象专业(含公共气象服务)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之一,属于专业核心课程,总学时数为32。
课程在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作用基础上,结合我国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的发展和需要,主要介绍农业气象情报的种类、编制原则和步骤,农业气象预报的理论依据、农业气象预报的统计学方法、天气学方法、气候学方法、数值模拟技术等方法,为学生掌握分析和预测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产量预测的方法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应用气象、农业气象、农学等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业务技能,对现代农业气象预报预测工作及开展农业气象服务的重要性有深入认识,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自觉地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更有利于学生入职后快速开展相关业务工作及角色转变。
参考应用气象专业毕业要求制定的《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课程目标涵盖知识、能力、素养三个元素,具体课程目标及达成途径见表1。
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一)总体思路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是“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完美诠释。
作为农业气象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是气象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有效形式。
能够根据当代农业生产需求,利用现代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方法与工具,准确及时地向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农业生产职能部门提供必要的农业气象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决策咨询等农业气象服务,是每个农业气象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基本技能。
《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课程正肩负培养现代化气象行业高级专业技术或科学研究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深入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并贯穿于课程思政教学的全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气象学课程设计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包括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气象因子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内容。
旨在培养学生应对气象灾害、预测气象变化、制定应对措施和优化农业生产方案的能力。
二、教学大纲
第一章:农业气象概论
1.1 气象学在农业中的应用
1.2 气象要素及其测量
1.3 气象灾害及其分类
1.4 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方式
第二章: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2.1 暴雨、干旱、寒潮等天气灾害
2.2 农作物病虫害与气候因素的关系
2.3 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
2.4 气象灾害的应对与防御技术
第三章:气象因子对农作物的影响
3.1 温度、湿度、光照与农作物生长
3.2 大气CO2浓度对农作物生理生态效应的影响3.3 气象因子与种植制度优化
3.4 气象条件下的农业节水技术
第四章:气象预测与应用
4.1 大气环流与气象现象预测
4.2 气象数据分析与处理
4.3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4.4 气象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讲
授内容具体分类、清晰明了,注重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实践教学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本门课程所讲授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本课程将进
行必要的实践教学,包括气象观测、气象预测、气象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内容。
五、参考教材
•让·貝蘭·瑟蘭等著,《农业气象学》,农业出版社,2019年
•王彦谱、高永波著,《气象灾害与防治》,气象出版社,2018年
•周旭光、刘文斌编,《气象预测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15年
六、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综合评价方式,按照考试成绩、实践操作能力、实践课程报告、课
程综合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形成最终成绩。
评价方式具体情况将在开学之初公布。
七、结语
本课程是农业学科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涵盖的知识领域广泛,实践应用价值大。
希望同学们在本门课程中能够认真听课、实践操作,掌握一定的农业气象学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为未来的农业研究与农业实践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