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献弗里德曼文

合集下载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第二章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第二章
有两种观点存在着同样的冲突:一种是把行动作为某种选择的经济观点;另一种是因形势所迫而采取行动的非经济观点。这种不一致性大量出现在关于经济具有多大弹性的讨论中。在20世纪70年代初朗,当石油价格突然上涨时,许多人争辩说,不管实际价格多高,美国人都将一如既往使用汽油。毕竟,有多少郊区居民愿意徒步走2英里的路程到城区商店去购物?
经过改进的灯泡。一家生产电灯泡的垄断企业发明了一种新型灯泡。这种灯泡的寿命比原先的要长10倍。如果推出这种新型灯泡,该公司的销售额就只能是原来的1/10。如果将这项发明秘而不宣;该公司的处境会更好吗?许多人相信会的——人们普遍相信该公司一定会对外隐瞒这顶发明的。
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就在于,人们假设该公司将会以同过去一样的价格出售这种新灯泡。那些愿意用1美元购买原先那种灯泡的消费者也应该愿意以大约10美元的价格购买新型灯泡,因为他们每年只需要购买原来用量的1/10。如果该公司以比过去高10倍的价格出售相当于原先销量1/10的新灯泡,那么,它的销售收入与过去就应是相同的。除非生产新型灯泡的成本至少10倍于过去那种灯泡的成本。否则成本就是比过去降低了,而利润则提高了。
我们大多数人都发自内心地相信,我们所需要的〔所有具有理性的人都需要的),总要比我们已经拥有的多一些。这种信念实际上是错的,但是,这种想法却是理性行为的结果。无论你是每年仅靠500美元生活的印度农民,还是年生活费高达20万美元的美国律师,你所作出的消费决策,你所考虑要购买的商品,都一定要与你的收入相称。只有天堂才是人们随心所欲购物的地方。大多数人只有在两倍于现有收人,并保留一定的合理剩余时才会如此随意购物的。
如果我们考虑的是不同的消费品,如汽车、自行车、微波炉等,上述说法似乎还言之有理。但是,当具体到要使用肾脏透析设备治病或要进行重要的心脏手术时。人们就会想:人的生命怎么能与吃糖或看电视这样的享乐等量齐观呢?

弗里德曼_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_马涛

弗里德曼_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_马涛

社会科学报/2006年/12月/7日/第006版人物弗里德曼: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涛生平美图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是现代经济学中新经济自由主义的时代旗手,货币学派的领袖。

他191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32年毕业于鲁特格斯大学,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67年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

2006年11月去世。

1976年由于弗里德曼在“消费的分析和货币的历史与理论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性”而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弗里德曼的主要著作有:《实证经济学论文选》(1953)、《消费函数理论》(1957)、《货币稳定方案》(1959)、《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与A.斯瓦茨合著,1963)、《货币最优数量论文集》(1969)和《自由选择》(1979)等。

小引11月16日去世,“货币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去世,享年94岁。

弗里德曼所开创的货币学派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形势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对于刺激资本主义的发展、缓和经济危机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

到60年代后期,美国的通货膨胀急剧发展,到70年代初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的“停滞膨胀”局面。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弗里德曼坚持市场经济自由主义,主张采取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以此与凯恩斯学派抗衡,并自称是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

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决定的“货币至关重要”弗里德曼的思想渊源首先是来自古典经济学中亚当・斯密的理论。

弗里德曼强调斯密是自己思想的导师,他在其名著《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写道:“看不见的手推动进步的效力比看得见的手治理衰退的效力更大”。

会计实证研究的经典文献

会计实证研究的经典文献

会计实证研究的经典文献编者按:现代会计科学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不断创新会计研究方法。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源自以Ball、Brown、Beaver、Jensen、Watts和Zimmerman等为代表一批年青学者,将弗里德曼所创实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引入到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并相继在《会计研究杂志》、《会计评论》等权威会计专业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建树的实证会计理论文献,从而标志着实证会计研究范式的兴起与实证会计理论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会计学者开始运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从事会计理论研究,经过近十多年的努力,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而言还存在很大差距。

为了借鉴和学习西方会计研究方法,本刊特约请组织有关学者,对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权威会计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并为学界所公认的主要经典实施会计理论研究文献进行了编译,自本期始于以连载,希望为读者了解早期西方实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线索与演进逻辑提供帮助,也籍以为推进我国会计理论的发展作力所能及的贡献。

鲍尔于1965年在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6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的MBA学位,1972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鲍尔现为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的会计教授。

鲍尔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财务报告和披露、盈余和股票价格、跨国会计和财务、市场有效性和市场经济机构等方面。

他曾于1986年-2000年担任《会计与经济学杂志》的编辑,从2000年至今担任《会计研究杂志》的编辑。

布朗也在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获得MBA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

布朗现为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会计、银行和财务学院的会计和财务教授。

布朗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会计管制、公司治理、披露政策和实务、证券市场对信息的反映和市场的微观结构等方面。

除了学术研究以外,布朗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曾担任公司市场咨询委员会成员、《澳大利亚会计评论》管理委员会委员、《算盘》和《会计和商业研究》等期刊的编委会成员。

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

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

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弗里德曼在凯恩斯的名著《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一书中,约翰. 梅纳德·凯恩斯对实证科学及规范科学作了区分。

他认为:“一门实证科学……是关于什么是这一类问题的系统的知识体系;而一门规范科学(或称为管理科学)……是关于什么应该是这一类问题的标准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是一门艺术……是为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设立的原则体系”;他指出:“这二者之间的混淆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并成为很多殆害大分之谬误的根源”;他还强调了“创立一门准确无误的政治经济学的实证科学的重要性。

”本文将主要对某些方法论问题加以阐述,这些问题产生于人们为创立凯恩斯所倡导的“准确无误的实证科学”所作的努力,其中特别涉及的是,如何确定某一被提出的假说或理论,是否应被暂时地接受为“关于什么是这一类问题的系统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但是,凯恩斯所悲叹的这种混淆仍然如此之普遍,并极大地妨害了人们对经济学可以是——而且部分地确实是——一门实证科学的认可。

所以,我们最好在本文的开头先论述一下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1.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间的混淆是不可避免的。

在几乎每一个人看来,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与其自身是极为攸关的,而且是困于他们自己的经历与能力的范围之内;这一现象便是不断的广泛的分歧的根源,并成了频繁立法的契机。

那些自许为“专家”的人们意见迟异,而且我们很难保证他们都是毫无偏见的。

无论如何,在那些事关重大的问题上,即使这些“专家”们几乎一口同声而且毫无偏见,我们也很难完全不加考虑地接受他们的观点。

实证经济学的结论似乎是,而且确实是与重要的规范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与应该做什么及如何取得某一既定目标等问题密切相关的。

门外汉与专家一样,都在无一避免地试图改造实证结论以适应为他们所极力坚持的规范性的先入之见,并当这些实证结论的规范性含义——或所谓的这些实证结论的规范性含义——不合他们的口味时就否定这些实证结论。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__弗里德曼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__弗里德曼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米尔顿•弗里德曼约翰•内维尔•凯恩斯(John Neville Keynes)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一书中,区分了实证科学、规范科学以及方法、技巧问题。

他认为:“实证科学……是讨论‘是什么’这类问题的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而规范科学或也是规制科学……则是讨论‘应该是什么’这类问题之取舍标准的知识体系……而(经济学)方法、技巧……则是未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系列原则。

”凯恩斯评论道:“有关以上三者的混淆相当普遍,并且成为众多有意无意错误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他还认为“确立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实证科学的认识”意义重大。

本文将主要讨论在创建凯恩斯意义上的“独特的实证科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方法论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如何判定一个假说或者理论,是否应该被暂时地纳入“‘是什么’这类问题的系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但是凯恩斯所不愿意看到的这类混淆却又如此之普遍,它极大的妨碍了人们确立经济学能够成为——并且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一门实证科学的认识。

所以,在文章的主要部分展开之前,大体讨论一下实证科学与规范科学的关系似乎比较合适。

1.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混淆不可避免。

就几乎每个经济学研究者而言,其所关注的问题与他们自身都极为攸关,并且也是自己经验之内和能力所及的。

而这一点却成为无休止的争论和广泛分歧的根源,也成了频繁立法的契机。

那些自诩为“专家”的意见分歧相当大,很难保证他们都是不偏不倚、毫无偏见。

无论如何,在那些事关重大的问题上,即使所有“专家”意见相近而且也无明显利害关系,我们也很难完全不加考虑的接受他们的观点。

实证经济学的结论似乎是,而且确实与重要的规范问题密切相关,也涉及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实现既定目标等问题。

专家与外行一样,都不可避免的有如下倾向:即调整相应的实证结论以支持自己先入为主的成见,同时又拒绝那些有悖于其自身的规范性判断或立场的结论。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研究第一章货币数...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研究第一章货币数...

内容摘要(一)选题背景米尔顿·弗里德曼,20世纪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经济学家之一。

2006年11 月16 日,这位 197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在美国旧金山去世,享年94 岁。

米尔顿·弗里德曼于1912年7月31日生于纽约州的布鲁克林,他的家庭是来自喀尔巴阡山脉罗马尼亚的移民。

美国的多元文化氛围让他成长为“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代宗师。

他曾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等多所院校任教,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领袖,一直遵循芝加哥学派的传统,主张经济自由主义,被称为反凯恩斯主义的先锋。

在公共政策领域中,他曾经担任过美国总统候选人巴里·戈德华特及尼克松总统与里根总统的非正式顾问。

弗里德曼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强烈抨击政府过度干预市场,这与当时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凯恩斯主义格格不入。

“离经叛道”的弗里德曼凭借自己对美国经济的深刻体验,清醒地看到凯恩斯主义所面临的理论危机。

他坚持不懈地宣扬自己独到的经济见解,随时准备着为探寻真理而与他人进行辩论,他自己为此也受尽了那些无法理解他的人们的嘲弄。

事实上,只有在过去的15至20年里弗里德曼才受到实事求是的看待,而在此之前,弗里德曼的经济思想被人们视为荒诞不经,像杜克大学这样的名校图书馆甚至连其著作都不被允许摆放在书架上。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自由化趋势的日益显现,他几乎“独自”恢复了“货币数量论”的重要历史地位,同时发起了一场广为人知的反凯恩斯主义论战,并取得了成功,他本人也因此而成为了自由市场精神的旗手。

弗里德曼与他一直反对但始终保持尊敬的凯恩斯,曾先后深刻影响了20 世纪的下半叶和上半叶。

受他们学说影响的国家,如今还在实践中或明或暗地按照其理论前行,而他们却从此只能留下其思想的光影,将长达半个世纪的思想争战留给了这个争论不休的世界。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它几乎成为了现代货币政策理论和操作的代名词。

他在货币理论与政策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探析

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探析

现代经济信息4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探析刘小青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新古典经济学由于假设缺乏现实性,而面临众多批判,尤其是勒斯特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企业定价并不是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定价,进而批判利润最大化的假设。

弗里德曼于1953年发表《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来反驳这类批判以及阐述自己的方法论思想。

本文主要是基于《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这篇文章,探究弗里德曼的方法论思想,主要从科学哲学、实证与规范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论的检验问题来探析弗里德曼的方法论思想。

关键词:弗里德曼;方法论;实证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04-02导言弗里德曼在1953年发表论文《实证经济学方法论》,集中体现了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方法论思想,引起了经济学内部关于经济学方法论一场持久的争论。

一方面,弗里德曼的这篇论文是对以经济学假设非现实性批判的批判,而另一方面,又引起了更加激烈的方法论之争,以弗里德曼为主的预测主义和以萨缪尔森为主的描述主义。

正如布劳格所称:“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是战后经济学方法论的中心著作,这就是实际上每个现代经济学家在他或她的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都阅读过的一篇论方法论问题的文章。

”由此可以知道弗里德曼在经济学方法论上的贡献以及其影响。

因此,重新回顾和理解弗里德曼的方法论思想,对于了解20世纪的经济学方法论及其争论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哲学思想弗里德曼在完成其硕士学位以后,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工作,从事实证方面的研究,这段经历使弗里德曼认识到经验数据和实证研究的作用。

其《美国货币史:1867-1960》体现了实证思想在其实践中的运用。

在方法论上,无疑,弗里德曼十分强调经验证据。

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关于获取证据时是不同的,自然科学能够通过反复的可控实验获得实验数据,而弗里德曼不认为实验数据就是科学证据的唯一证据,经验证据也能表明理论的正确性或错误性,并且构造理论和检验理论中,经验证据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

弗里德曼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

弗里德曼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

第九章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米尔顿·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执教于明尼苏达大学,后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多年。

从1977年以来,他就是位于加州斯坦福的胡佛研究院(Hoover Institution)的高级研究员。

弗里德曼以其货币理论和对自由企业与个人自由的关注闻名于世。

米尔顿·弗里德曼于1976年获诺贝尔奖。

以下的选文是二十世纪经济学方法论著作当中影响最大的作品。

选文未作删节。

在他那令人钦佩的大著《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一书中,约翰·内维尔·凯恩斯区分了实证科学和规范科学,他指出“一门实证科学……[,]是关于‘是什么’的系统性知识;而一门规范科学、或称为规则科学……[,]则是讨论‘应该是什么’之标准的系统性知识体系。

而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设定规则体系,则是一门艺术。

”他继而评论道:“此二者的混淆甚为普遍,并成为很多谬误的根源,贻害至大。

”他还强调了“把政治经济学认定为一门独立的实证科学”的必要性。

1本[文]主要关注某些方法论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人们为创立凯恩斯所倡导的“独立的实证科学”所作的努力。

特别是,如何确定某一杯提出的假说或理论,是否应当被暂时接受为“关于‘是什么’这类问题的系统化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但凯恩斯为之痛心的这类混淆仍然充斥在经济学中,并且严重妨碍了人们对经济学可以是、而且部分地已经是一门实证科学的认可。

故而,在本文的开头,我们最好先论述一下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

I.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混淆是无法避免的。

几乎在任何人看来,经济学研究的那些问题都与他们本人密切相关,而且,他们总是局限在自己的经历与能力的范围内[来考虑问题]。

这是经济学中持续不断的、广泛的分歧的根源,也构成了频繁立法的原因。

那些自诩为“专家”的人们意见迥异,并且很难说毫无偏见。

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缘起、内容及再解读(转载)

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缘起、内容及再解读(转载)

谢作诗李平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邮编:110034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邮编:110036(《世界经济》即将发表)内容提要:本文再解读《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探讨和回答了如下问题:(1)理论的本质是什么?(2)理论的假设需要具有现实性吗?什么样的理论其假设需要具有现实性,什么样的理论其假设反而不能都具有现实性?(3)利润最大化假设真的不具有现实性吗?到底应该怎样来检验一个理论的假设的现实性?(4)理论可能被证实吗?可能被证伪吗?又该怎样来对一种理论实施检验?关键词: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假设现实性说起弗里德曼的学术贡献,人们容易想到他在货币理论和消费函数方面的研究,这二者共同成就他于1976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然而,若要全面评价其学术贡献,我们还必须补充他于1953年发表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以下简称《实证》)一文。

这篇现已成为经济学方法论经典的论文,从发表以来就饱受非议。

当时,不少经济学界泰斗,比如萨缪尔森(Samuelson, 1963, 1964)、库普曼斯(Koopmans, 1956, 1979)、西蒙(Simon, 1963)等,都曾直接撰文参与论战。

时至今日,有关这篇文章的各种争论、解读和再解读仍在继续。

2003年,为纪念该文发表50周年,西方学者还特地举行了一场专场研讨会。

的确,《实证》一文极富洞见,就是国内较为有名的方法论论文《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2002)、《经济学、经济学家与经济学教育》(许成钢,2002),其中许多重要观点都没有超越其见解。

但是弗里德曼的论证多少有些晦涩和难以理解,主要是把不同层次的问题放在了一起来加以说明,因而难免显得晦涩和让人难以理解。

本文我们结合自己对于方法论问题的某些理解,用新的体系对《实证》的主要论点及其证明进行梳理,做一个再解读。

1.《实证》的缘起和写作目的弄清《实证》一文的缘起和写作目的,对于理解该文不无裨益。

《实证》一文的初稿,大概写成于1948年底,最初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反对历史主义者对于边际分析方法的否定。

古老异域的“迷思”——读弗里德曼《中国宗族与社会:福建和广东》及其他

古老异域的“迷思”——读弗里德曼《中国宗族与社会:福建和广东》及其他

古老异域的“迷思”———读弗里德曼《中国宗族与社会:福建和广东》及其他师云蕊莫里斯·弗里德曼是一位从事中国研究的英国社会人类学家,他的研究主题涉及婚姻、家庭、宗族、民间宗教等诸多领域,其中,对中国东南地区宗族组织的卓越分析使他在英国社会人类学界声名鹊起,他在贯通人类学和汉学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更是令人肃然起敬(Firth,1991:1-2)。

①弗里德曼为中国学界所熟知主要是通过其宗族研究,他关于中国宗族研究的著作主要有两部:《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Freedman,1958)和《中国宗族与社会:福建和广东》(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Fukien and Kwang-tung)(Freedman,1966)。

此外,1971年为纪念露西·美尔(Lucy Mair)所撰写的《从中国宗族看古老异域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an Old State:A View from the Chinese Lineage)(转引自Freedman,1979a),可看作他在学术生涯晚期对中国宗族研究的简要总结。

鉴于中国社会及中国宗族的复杂性,弗里德曼宗族理论的解释力及研究方法一度引发了极大的讨论,随之而来的是对相关著作的不断回顾。

总体而言,围绕《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一书所做的探讨居多,《中国宗族与社会:福建和广东》则较少受到重视。

《中国宗族与社会:福建和广东》被弗里德曼本人定位为《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的续篇,结合两本著作,他的宗族范畴才会显现出清晰的纹理。

弗里德曼的宗族研究之所以备受关注,除了著作本身对“地方性知识”描述所引发的争议外,更在于它开启了一个“人类学中国研究的新时代”。

弗里德曼从未在福建和广东进行过实地调查,他书中的民族志描述多整理、归纳自二手资料及短暂的新界之行,“摇椅上的①有关弗里德曼学术生涯及成就的详细介绍,可参见Baker&Feuchtwang,1991;Firth,1991;Skinner,1979,1991。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
• 货币主义理论:他提出了货币主义理论,认为货币政策是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 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思路。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贡献与局限性
• 经济学教育的推动:弗里德曼对经济学教育也有重要贡献,他的著作和教材对于培养经济学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贡献与局限性
局限性
04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 论在现代经济学研究 中的应用与影响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在宏观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货币主义政策
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方法论强调货币供应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在 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许多国家和地 区采用货币主义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实现价格稳定的目标。
验证与证伪
理论需要通过经验数据进行验证,并能够通过不断的实证检 验来证伪或改进。
实证主义在弗里德曼经济学中的体现
01
02
03
重视数据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强 调对实际经济数据的重视 ,通过数据分析来验证经 济理论的可靠性。
政策评估
弗里德曼认为政策效果应 通过实证方法来评估,只 有经过验证的政策才能被 认为是有效的。
研究方法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经济学研究的科学
化和精细化。
02
跨学科研究
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方法论吸收了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为现代经济学研究
的跨学科合作提的研究领域,深化对经济现象的理解。
03
政策制定的科学化
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方法论强调政策制定需要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证依据。
工具主义的目标
工具主义的目标是找到能够有效解释和预测现象的理论,以指导实践和决策。
工具主义在弗里德曼经济学中的体现

货币主义弗里德曼

货币主义弗里德曼

货币主义弗里德曼“规则”?伟大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11月16日去世了,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济理论遗产。

其中的货币主义,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一个常学常新的课题。

货币主义(Monetarism)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也称货币学派或现代货币主义,其主要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

上周刚刚辞世的这位身材矮小的思想巨人,被人们普遍看作20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货币主义的“教父”以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货币主义与政策主张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卡尔·布伦纳于1968年使用“货币主义”一词来表达这一流派的基本特征,此后被广泛沿用于经济学文献之中。

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在美国主要有弗里德曼、哈伯格、布伦纳和安德森等人,在英国有莱德勒和帕金等人。

货币主义的核心命题是货币在经济活动中最重要,主张货币发行增长率要保持一个不变的速度,让经济中的个体对通货膨胀有充分的预期,这种货币导向机制被称为“弗里德曼规则”。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是重要的,货币存量的变化是解释货币收入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弗里德曼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为主旨,向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提出挑战。

他在1956年发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一文,对传统的货币数量学说进行了新的论述,为货币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后,弗里德曼和他的同事们利用美国有关国民收入和货币金融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大量经济计量学方面的工作,为他的主要理论观点提供了论据。

弗里德曼还以一些实证的研究支持了货币主义关于货币存量的变化在周期性经济波动中发挥独立作用的观点。

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的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尤其是对于20世纪70年初以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物价上涨与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理论无法作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研究论文

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研究论文

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研究论文1弗里德曼现代货币主义的形成“货币主义”一词最先是由美国货币主义者卡尔·布朗纳提出的,其中心命题是认为货币是推动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而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价格周期中货币存量的变动,因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惟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的管理来加以调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在一段时期内也的确出现了经济增长较快、失业人数较少,而又没有严重通货膨胀的所谓战后“繁荣”景象。

在美国,肯尼迪政府和约翰逊政府在一般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支持下,实行了好几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特别是在1964年,大量削减税收,使社会经济从衰退中摆脱出来,增加了社会就业。

但是,好景不长,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起至八十年代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出现了“滞胀”的局面。

这种现象使凯恩斯主义走上了穷途末路。

于是,西方经济学界在货币理论和政府官员在货币政策方面的观点有了显著的改变。

在理论方面,更趋向于早期的货币数量学说,强调货币的资产功能,而不是强调其交换媒介的功能;在政策方面,重视利率与信用可能量的政策被放弃,而趋向于管理货币数量的政策。

在这种背景下,弗里德曼在1956年发表了《货币数量理论的重新表述》一文,对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进行了一种富有创新精神的重新表述。

正是在这里,弗里德曼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

现代货币主义的发展,是以早期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主义流动偏好理论相混合为特征的,但它重新强调货币和货币政策的首要作用,抨击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同时竭力反对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实行的固定汇率制,积极主张通过市场的自由活动以实现有伸缩性的汇率。

2现代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及基本理论观点货币主义的中心论题是:货币至关重要,货币供应的变动影响产量、就业和物价的变动,而且是影响这些变动的主要因素和根本原因。

弗里德曼把通货膨胀、失业、生产停滞、经济波动等简单地看作是货币这个最重要的因素所起作用的结果,因而他的政策主张也很简单,即货币供应量按照4%-5%的固定增长率有计划地增长。

1970年米尔顿弗里德曼在《纽约...

1970年米尔顿弗里德曼在《纽约...

摘要1970年,米尔顿·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企业立足于社会之中,无论是从自身来说还是社会整体来说,都应该自愿承担起对社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

进入21世纪,我国上市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有所加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但整体来看,信息披露水平还比较低,披露的信息还有待完善,质量仍有待提高。

一些企业希望通过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一些企业则认为社会责任的承担会增加成本,降低企业价值,那么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企业业绩到底会有什么影响呢?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

本文选择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与企业业绩的相关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以及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做出一定的阐述,然后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和企业业绩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结合理论分析的结果,从公式R= I–C(R:收益 I:收入 C:费用)出发,以企业收益来衡量企业的财务绩效,得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和企业业绩的正向相关关系,并据此提出研究假设。

然后以 2010-2011 年 A 股上市公司(622个)为研究样本,以润灵环球企业社会责任MCT评分来衡量其披露水平,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与企业业绩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实证研究的结果是两者之间是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研究假设不是很符合,本文对此进行了原因的分析。

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从政府、自律组织以及公司三方面出发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业绩相关关系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AbstractIn 1970, Milton Friedman put forward the defini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New York Times",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society, so they should voluntarily take on social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legal responsibility, moral responsibility and charitable responsibility. In twenty-first Century,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invested more money in the performanc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t the same time,the number of the reports abou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also rising. However, as a whole,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level is relatively low, so we should improve their qualities .Some companies want to establish a good corporate image through disclosing more information about social responsibility, while some businesses believe that undertak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will increase the cost and reduce the enterprise value. But how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swer this question.I choo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as a research object. Firstly, I introduce the defini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bout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briefly. Secondly, I make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level and th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keholders. Based on the result ,I also use the formula: R= I–C (R:return I :income C :cost),R can represent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the enterprise . It show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n I put forward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according to this. Thirdly, I collects the data of A-share (622) and MCT score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disclosure ,then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level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My finding suggests that: fulfill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corporate performance ,but not significant. This is not consistent to the hypothesis, I carry out analysis of the causes. Finally, Ianalyze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give some suggestions in view of the government, self-regulatory organizations and listed companies.Key Words:corporate social r esponsibility corporate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目录摘要 (1)Abstract (2)引言 (1)1绪论 (2)1.1研究背景及意义 (2)1.1.1研究背景 (2)1.1.2研究意义 (2)1.2文献综述 (3)1.2.1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研究 (3)1.2.2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情况的研究 (4)1.2.3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的研究 (5)1.3研究思路 (6)2.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述 (8)2.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8)2.2企业社会责任含义的简要介绍 (8)3.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 (11)3.1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情况 (11)3.2我国综合性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介绍 (12)3.3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披露的具体情况 (15)4. 简单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提出 (17)4.1简单理论分析 (17)4.2研究假设提出 (18)5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20)5.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20)5.2 研究变量的设计 (20)5.1.1 解释变量的设计 (20)5.1.2被解释变量的设计 (20)5.1.3控制变量的设计 (21)5.3 模型的构建 (21)5.4实证分析 (22)5.4.1描述性统计 (22)5.4.2 相关性分析 (23)5.4.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4)5.4.4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25)6研究结果分析与相关建议 (26)6.1研究结果分析 (26)6.2相关建议 (26)结论 (28)参考文献 (29)附录A 英文文献原文 (32)附录B 英文文献翻译 (43)附录C 部分原始数据 (61)致谢 (63)引言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起点,此后,企业社会责任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除了追求其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还应当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2006年11月16日,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奠基人和领袖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去世,享年94岁。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得知消息后说:“弗里德曼的思想对现代货币经济理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无法估量。

在经济学家中无人出其右。

”弗里德曼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界中“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自由经济,反对政府过多干涉经济问题。

他的观点对美国总统尼克松、福特和里根政府以及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产生过重要影响,他曾担任多个政府机构顾问。

西方一些专家将弗里德曼、凯恩斯和萨缪尔森等人并称为当代西方经济学派的主流人物。

弗里德曼1912年7月生于纽约,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二战后,弗里德曼在芝加哥大学任教,1977年开始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他在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的著作包括:《价格理论》、《经济学家的抗议》和《没有免费的午餐》等。

巧合的是,此前,另外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加尔布雷斯也在今年去世了。

加尔布雷斯是著名的凯恩斯主义者,也是弗里德曼最大的论敌之一。

加在美国物价局工作时主导了二战后最长时间的物价控制,弗里德曼攻击他说,对于美国的经济恢复来说,至少拖延了好几年。

现在看,弗里德曼这个批评是完全正确的。

就在弗里德曼去世前不久,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费尔普斯。

费最杰出的工作就是推进了经济学界对于“失业和通胀”的理解,实际上,这也是1976年弗里德曼获得诺贝尔奖最重要的理由(当时,弗里德曼获奖的演讲词就叫“失业和通胀”)。

费的获奖也可以看作弗里德曼的二次获奖,的确,他这个贡献太重要了。

对弗里德曼进行思想阵营划分是一个难题。

他不承认自己像哈耶克一样,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但是,他也不愿意说自己是自由主义者,他可能在保守阵营里偏左一点,或者自由主义的阵营里偏右很多。

读费里德曼《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

读费里德曼《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

读费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学号:3120103819 姓名:朱金梦专业:经济学1201在令人钦佩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文中,弗里德曼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检验一个经济学理论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是其对现实预测与实际数据的比较,而理论假设的现实性则与理论的检验毫不相关。

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方法论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中不可动摇的基础部分,当然不必否认弗里德曼的方法论受到的非议很多,但是并没有遭到毁灭式的打击。

读完这篇在经济学中影响深远的文献,我觉得有必要记录一下我对此的感受,我将从其背景,内容以及我的具体感受来详细探讨我对此文的理解。

一、《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写作的学术背景本论文的初稿大概写成于1948年底,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历史主义者对于边际分析方法的否定。

Lester(1946)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企业普遍使用平均成本加成定价,而不是用边际原则定产定价,企业似乎并没有追求利润最大化。

于是他主张放弃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古典厂商理论,取而代之以更现实的假设作为研究的起点。

因此《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文最初的主旨,在于论证不能用假设的现实性来衡量理论本身正确与否(谢作诗、李平,2007)。

值得一提的是,本论文从1948年的初稿到1951年的第二稿之间有较大的补充,尤其是增加了有关假设在假说、理论中的作用的说明。

该论文引起了人们对于“假设”是否重要的思考,不再对之避而不谈。

二、《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弗里德曼的这篇文章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的关系,第二个是什么是实证经济学,第三个是关于假说真实性的问题。

读完这篇论文之后可以得出几个结论:1、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实证经济学这个理论体系中含有两种含义:①是“系统的和有组织的推理方法”的语言;②能够从复杂现实抽象出事物本质特征的实体假说体系。

作为一种假说体系,它的检验是由对现象的预测能力来验证的,而一定的假说在“假设”的限度之内,假设的真实性并不一定具有很深的重要性;3、事实证据不能证明一个假说,如果事实证据不能证伪这个假说,假说就具有了正确性;4、假说不能通过假设的真实性来检验。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出自 MBA智库百科()[编辑]什么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并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而是货币需求的理论,即货币需求是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

因此,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就是从货币需求入手的。

弗里德曼将货币看作是资产的一种形式,用消费者的需求和选择理论来分析人们对货币的需求。

消费选择理论认为,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品时,须考虑三类因素:收入,这构成预算约束;商品价格以及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

1、同理,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第一类因数是预算约束,也就是说,个人所能够持有的货币以其总财富量为限。

并以恒久收入作为总财富的代表。

恒久收入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收入的平均数,即长期收入的平均数。

弗里德曼注意到在总财富中有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

人力财富是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财富。

弗里德曼将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作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变量。

2、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二类因数是货币及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包括货币的预期收益率、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预期物价变动率。

3、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三类因数是财富持有者的偏好。

将货币视同各种资产中的一种,通过对影响货币需求7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货币需求函数公式。

货币学派强调货币需求与恒久收入和各种非货币性资产的预期回报率等因素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他认为:Y是实际恒久性收入;W非人力财富占个人财富的比率;rm货币预期收益率;rb固定收益的证券的利率;re非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预期物价变动率;u其他的变量函数。

他强调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小得多,且货币流通速度也相对稳定,所以货币需求也比较稳定。

弗理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理由是:1、影响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因素相互独立。

2、在函数式的变量中,有些自身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弗里德曼终于向历史低头

弗里德曼终于向历史低头

弗里德曼终于向历史低头刘正山米尔顿·弗里德曼先生去世了,相关悼念文章纷纷问世。

一些学者对弗里德曼的理论过分神化,我认为,这其实不是对弗里德曼的尊重。

有人写文章说,“弗里德曼,历史终于向他低头”。

我的看法相反。

我并不否认,弗里德曼是20世纪后半期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的贡献,已经被汗牛充栋的文章介绍过了。

客观地讲,弗里德曼最重要的贡献体现在他的最重要的两篇论文中:《货币政策的作用》(1968)和《实证经济学方法论》(1953)。

前者是实体论,后者是方法论。

现在看来,弗里德曼的最重要贡献,已然被证明是谬误。

如果像张五常等经济学者那样,继续固守弗里德曼的这两项遗产,对于经济学研究和政策制定,都会带来极大的危险。

弗里德曼在1953年发表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中指出,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的方法论,从整体上看都在实证分析一边。

在他看来,实证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发展出一种“理论”或假说,“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理论应该根据它对其希望…解释‟的一系列现象的预测能力来进行检验”。

哈耶克曾说,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文集》“是一部误人子弟的著作”(a d a n gero u s b o o k)。

我想,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弗里德曼所谓的有关假定不重要、只要预测(或者“推测”)正确,这样的研究方法论并不可取。

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预测是否正确,难以验证;用经验数据直接检验结论,也比较有限。

例如,在宏观经济学领域中,没有办法对所作的假设进行明确的、经验性的检验,因而,就这一方面而言,弗里德曼是完全错误的。

当无法验证经验性的假设的时候,“预测”或者“推测”就成了一句空话。

在宏观经济学中,没有确定的理论,而只有一种普遍的理解方式。

一种普遍的理解方式的假设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因为假设是这种理解方式的一部分。

在我们能理解的东西中,假设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至于弗里德曼鼓吹的货币政策,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M·弗里得曼第11篇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在凯恩斯的名著《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一书中,约翰. 梅纳德·凯恩斯对实证科学及规范科学作了区分。

他认为:“一门实证科学……是关于什么是这一类问题的系统的知识体系;而一门规范科学(或称为管理科学)……是关于什么应该是这一类问题的标准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是一门艺术……是为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设立的原则体系”;他指出:“这二者之间的混淆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并成为很多殆害大分之谬误的根源”;他还强调了“创立一门准确无误的政治经济学的实证科学的重要性。

”本文将主要对某些方法论问题加以阐述,这些问题产生于人们为创立凯恩斯所倡导的“准确无误的实证科学”所作的努力,其中特别涉及的是,如何确定某一被提出的假说或理论,是否应被暂时地接受为“关于什么是这一类问题的系统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但是,凯恩斯所悲叹的这种混淆仍然如此之普遍,并极大地妨害了人们对经济学可以是——而且部分地确实是——一门实证科学的认可。

所以,我们最好在本文的开头先论述一下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1.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间的混淆是不可避免的。

在几乎每一个人看来,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与其自身是极为攸关的,而且是困于他们自己的经历与能力的范围之内;这一现象便是不断的广泛的分歧的根源,并成了频繁立法的契机。

那些自许为“专家”的人们意见迟异,而且我们很难保证他们都是毫无偏见的。

无论如何,在那些事关重大的问题上,即使这些“专家”们几乎一口同声而且毫无偏见,我们也很难完全不加考虑地接受他们的观点。

实证经济学的结论似乎是,而且确实是与重要的规范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与应该做什么及如何取得某一既定目标等问题密切相关的。

门外汉与专家一样,都在无一避免地试图改造实证结论以适应为他们所极力坚持的规范性的先入之见,并当这些实证结论的规范性含义——或所谓的这些实证结论的规范性含义——不合他们的口味时就否定这些实证结论。

从原则上说,实证经济学是独立于任何特别的伦理观念或规范判断的。

正如凯恩斯所说,它要解决的是“什么是”,而不是“什么应该是”一类的问题。

它的任务是提供一套一般化体系,这个一般化体系可以被用来对环境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作以正确的预测。

这一体系的运行状况可以通过它所取得的预测与实际情况相比的精确度、覆盖率及一致性等指标来加以考察。

简而言之,实证经济学是,或者说可以是一门“客观的”科学,这里“客观”一词的含义完全等同于任一自然科学上的定义。

当然,经济学所涉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调查研究者本身就是被调查研究的事物的一部分。

与自然科学相比,调查研究者与被调查研究的事物之间更具有本质上的联系。

上述事实在使社会科学家得到了一系列自然科学家无法得到的数据的同时,也使社会科学家在实现客观性的目标上遇到了特有的困难,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这两类科学之间的根本差异之所在。

另一方面,规范经济学及经济学的技术也不可能独立于实证经济学。

任何政策结论都不可避免地要基于对采取某一种而不是另外一种行动将产生的影响所作的预测,而预测则必须明确或不明确地基于实证经济学。

当然。

在政策结论与实证经济结论之间并不存在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有的话,那么则不必另外再创立一门规范经济学了。

两个不同的个体可能在对某一个别立法的结果问题上意见一致。

但其中的一个可能认为这些结果有利于平衡,进而拥护这项立法;而另外一个却可能认为这些结果是不合意的,进而反对这项立法。

然而,我对这样一种看法提出疑义:这种看法认为,在目前的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在毫无偏见的公民之间所存在的有关经济政策的分歧,主要地来源于人们对所采取的行动将带来的经济影响的不同预测。

而这些分歧从原则上说是可以通过实证经济学的发展而予以消除的。

持这种看法的人不认为人们关于经济政策的分歧是来源于人们在基本的行为准则方面的根本性分歧,来源于人们在最终可能出现的矛盾双方问题上的分歧。

一个明显的而且并非不重要的事例就是最低工资限制问题。

尽管在形式上存在着对这一立法的褒贬纷争,但人们在为所有的人争取到一个“生存工资”这一政策目标上却形成了根本一致的意见。

而且“生存工资”这一含义模糊的概念在这一类问题的讨论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人们的意见分歧主要产生于人们在预测方面的隐含的或明确的分歧。

这一预测涉及的是最低工资限制这一特殊手段在实现目标中的功效问题。

该项立法的支持者们认为(即预测),法定的最低工资通过提高那些工资收入在最低工资线之下的劳动者的收入,及提高那些工资收入在最低工资线之上的劳动者的收入,进而消除了贫困。

而且与此同时并不存在完全失业人数增加及就业条件因该立法的实行而恶化一类的消极作用。

而该项立法的反对者们认为(即预测),法定的最低工资通过失业人数的增加及就业条件的恶化而加重了贫困现象。

而且这一消极作用不仅抵消了该项立法给在业者工资收入所带来的有益影响,市且还可能使之状况更加恶化。

人们在该项立法的经济影响问题上的看法一致,并不能使人们在该项立法的合意性问题上看法一致。

这是因为仍然存在着人们在该项立法的政治或社会影响等问题上的分歧。

但是,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人们一定会经过漫长的道路而趋于一致的。

人们在工会的适当作用及地位的问题上的各种不同意见,及人们对直接的价格与工资控制的合意性及关税的合意性等问题的各种不同看法,都是以实证分析中的一些密切关税的分歧为依据的。

人们对所谓的规模经济的重要性的不同预测,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人们在工业部门中政府的全面控制的合意性及必要性,甚至在社会主义(而不是私人企业)的合意性及必要性等问题上的不同看法。

而且关于这一方面问题的事例举不胜举。

当然,我的这一主张——即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在经济政策问题上的主要分歧具有如上所述的性质——其本身就是一种“实证”阐述,它的正确与否还有待于经验证据的检验。

如果这一主张是合理的,那么它意味着。

人们在“正确的”经济政策问题上的一致意见较少地取决于规范经济学的进步,而更多地是取决于这样一种实证经济学的发展:它所得出的结论不仅而且值得受到广泛的赞同。

它还意味着:对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加以严格的区分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这样一种贡献,即这一区分促进了人们在政策问题上的意见一致。

2.实证经济学实证科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发展这样一种“理论”或”假说”,使之能够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有意义的(而不是老生常谈的)预测。

总体说来,这样一种理论是一个由两种元素构成的复杂的混合体。

部分地说,它是一种‘语言”,旨在促进“系统的、有组织的推论方法”。

部分地说,它是一系列假说的综合体,旨在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作为一种语言,理论不具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它是一系列同义反复的词语的综合体。

它的作用在于为经验材料的组织及对经验材料的理解提供文牍服务;而且用以检验这一服务质量的标准也是那些适合于文牍体系的标准。

对这些事物的种类所下的定义清楚而准确吗?对这些事物种类的划分穷尽了吗?我们知道每一单个项目都应归于哪一类吗?或者,在这其中是否存在着相当的似是而非现象呢?人们对大标题及次标题体系的划分是否已达到这样的完备程度,从而使我们能够迅速地找到我们所要的条目呢?还是由于混乱不清而使得我们不得不一处一处地加以涉猎呢?我们将要研究的条目是否都已编排到一起了呢?条目的编排系统是否已避免了交叉重复呢?对上述这些问题的回答部分地取决于逻辑上的考虑,部分地取决于事实上的考虑。

标准的逻辑准则本身可以说明某一特殊语言是否是完全的及连续的,即这一语言中的命题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事实上的证据本身可以说明“逻辑编排系统”的种类能否在实际中找到有意义的对应物,即在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某一特殊种类时,这些条目划分是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供给”与“需求”这一简单的事例既说明了这一点也说明了前面所谈到的一系列逻辑分析问题。

作为经济理论这种语言的构成要素,供给与需求是两大主要类别,影响产品的相对价格的因素及影响生产的因素都被划到这两大类别中来。

这种二分法的实用性取决于“它在经验资料方面的高度概括性,即如果我们把任一问题中影响需求的力量与影响供给的力量分别开列出来的话,那么我们将会得到这样两类资料:它们之间很少有哪些项目是共同的。

”现在,这样一种概括对于象消费品终极市场一样的市场来说是合理的。

在这一类市场中,可以被看作是需求产品的经济单位与可以被看作是供给产品的经济单位之间存在着明确的、严格的区分。

很少存在这样的混乱现象:从某一方面看来,某一特殊因素应被划归影响供给的项目之类,而从另一方面看来,又应被划归影响需求的项目之类。

而且也很少有必要考虑两个类别之间的交叉效应(即交叉重复)。

在这类问题中,在标题“供给”与_“需求”下对有关因素进行编排所需要采取的步骤既简单又明了,从而极大地简化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而且这种简单明了的方法还防止了在其它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差错。

但是,这种概括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合理的。

例如,在一个主要是投机性的市场中,对于价格的每日波动来说,这一概括就是不合理的。

例如,一则关于增加超额利润税的谣传,对于股票市场来说,是应当看作是主要对今天的公司股票供给发生影响的因素呢,还是应当看作是主要对今天的公司股票需求发生影响的因素呢?在类似的情况下,几乎对于每一因素来说,将其划归“供给”标题之下的理由大约与将其划归“需求”标题之下的理由一样多。

这些概念仍然可以使用而且不可能是毫无意义的;它们仍然是“正确的”,但与在第一个例子中的情况相比它们的用处则明显地要小得多,这是因为它们没有有意义的实证对应物。

作为一种实证假说体系,理论应该通过其对它意在加以“解释”的那一类现象的预测能力来检验。

唯有实际证据才能表明该理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或者更为准确地说,唯有实际证据才能表明该理论是被作为合理因素而暂时地得到“接受”呢,还是遭到了“拒绝”。

正如我下面将更为详细地阐述的那样,对某一假说的合理性的唯一有关的检验,是将其预测与实际情况所作的比较。

郊果该假说的预测(“频繁地”或比来自于另一假说的预测更为经常地)与实践相抵触,那么该假说则遭到了否定;如果该假说的预测没有与实践相抵触,那么它则为人们所认可;如果该假说业已多次成功地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抵触现象,那么它则具有极大的可信赖程度。

实际证据永远也不可能“证实”某一假说的正确性,它只能通过无法将该假说驳倒来显示该假说的正确性。

当我们说到某一假说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确认时(并不十分准确),我们通常所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为了避免误解,可能有必要明确一下:我们用来检验某一假说的合理性的“预测”,并不一定非得是对尚未发生的现象所作的预测,也就是说,不一定非得是对将来事件的预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