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有感赏析

合集下载

白居易望月有感赏析

白居易望月有感赏析

白居易望月有感赏析白居易望月有感赏析望月有感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标题注释1.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2.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7.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注释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6,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7.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8.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9.九秋:秋天。

译文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赏析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

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

《望月有感》原文与鉴赏

《望月有感》原文与鉴赏

《望月有感》原文与鉴赏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思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

回首兵燹后的故土田园,一片寥落凄清。

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土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

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较,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提醒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

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

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

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

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望月有感诗歌鉴赏

望月有感诗歌鉴赏

白居易的《望月有感》诗歌鉴赏白居易的《望月有感》是一首深情而富有哲理的诗篇,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音乐的美妙,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爱情和艺术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对这首诗歌的详细鉴赏。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诗的开头:“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这几句诗以平实自然的语言,概括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遇。

在战乱频繁、年岁荒芜的时代,家业荡然无存,兄弟们为了生计各自奔波在西东不同的地方。

寥落的田园和流离失所的亲人,构成了诗人内心无尽的悲苦和无奈。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将目光投向了天空:“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诗人以孤雁和秋蓬为喻,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和兄弟们的离散和漂泊。

孤雁千里飞行,形单影只;秋蓬辞别根土,随风飘散。

这些意象不仅传达了诗人对离散的深刻感受,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然而,在诗的下一联,诗人的情感突然高涨:“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尽管兄弟们身处不同的地方,但他们却在同一轮明月下共同感受着离别的痛苦和思乡的愁绪。

明月成为了他们情感的纽带,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诗人通过明月这一意象,巧妙地表达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和生命的共同体意识。

在整首诗中,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个人的遭遇和时代的背景融为一体,抒发了对人生、爱情和艺术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音乐的美妙,传达出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从艺术手法上看,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丰富。

他以孤雁和秋蓬为喻,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和兄弟们的离散和漂泊;以明月为纽带,表达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和生命的共同体意识。

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此外,白居易在诗歌的音韵和格律方面也表现出极高的造诣。

他注重押韵和平仄的协调,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

这种音韵之美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白居易诗选望月有感》(白居易)诗篇全文翻译

《白居易诗选望月有感》(白居易)诗篇全文翻译

《白居易诗选望月有感》(白居易)诗篇全文翻译白居易诗选望月有感白居易系列:白居易诗选|白居易诗集白居易诗选望月有感【原文】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1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2,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1羁旅:漂泊流离。

2千里雁:大雁行列整齐,古人常以雁行比喻兄弟。

【译文】家业在灾年中荡然无存,兄弟分散各奔西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至亲逃散在异地他乡。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大概都会伤心落泪,思乡之心各地相同。

【赏析】这首抒情诗是作者考中进士后东归省亲时所作,意在写经乱之后对兄弟姐妹的怀念,表达了与家人离别的痛苦之情。

前两联诗人自述所经历的战乱不断、家园荒废、亲人失散等由战争带来的苦难生活。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诗人把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千里孤雁、九秋断蓬,将骨肉分离的惨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也使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被刻画了出来,给人一种孤苦凄凉之感。

最后两句诗人以真挚的情思,描画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来:深夜,饱受离别之苦的诗人难以入眠,抬头遥望高悬夜空的明月,不由得想到天各一方的兄弟姐妹。

如果此时大家都和自己一样远望这轮明月,应该也会黯然落泪吧!这一夜之中,分布于不同地方的兄弟们的思乡之情,也都是相同的。

诗人用这样的画面收尾,意境淳朴真切,引人共鸣。

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饱经战乱的人们所共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像诗人这样用白描的手法表达出来。

全诗语言清丽,没有任何修饰,像话家常一般,但却紧紧地扣住了主题,情真意切,意味深长。

白居易《望月有感》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望月有感》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望月有感》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白居易《望月有感》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居易《望月有感》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月有感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②羁旅:犹漂泊。

③寥落:冷落。

④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⑤九秋:秋天。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写由于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

B.尾联是想像之语,虚实结合,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C.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意蕴深厚,真挚动人,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D.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之苦,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3)请指出诗歌的颈联有哪些意象?(4)“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诗句除了运用对偶,还运用了比喻,请结合全诗对该句比喻修辞的作用作具体分析。

(5)诗中的“干戈”和“吊影”的含义是什么? (2分)(6)“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与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异同?。

阅读答案:(1)B(2)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

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3)影、雁、根、蓬(4)“千里雁”一喻,将与亲人分离后孤单的自己比作在千里迁徙中落单的孤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有形影相吊之意。

白居易《望月有感》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望月有感》翻译及赏析

望月有感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⑸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⑹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一作“饥”。

⑽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⑾羁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芜零落。

⒀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⒁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⒂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⒃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⒄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九秋,秋天。

⒅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⒆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望月有感》赏析

《望月有感》赏析

《望月有感》赏析《望月有感》是的思想代表作之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望月有感》赏析。

希望大家喜欢。

望月有感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注释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⑸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⑹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一作“饥”。

⑽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⑾羁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芜零落。

⒀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⒁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⒂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⒃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初中语文 文言文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 文言文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译文及赏析《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作者: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解】: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韵译】: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评析】: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

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宿县),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

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

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

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

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

由“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诗以白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他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飘泊。

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治所在开封)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

继之彰义军(治所在汝南)节度使吴少诚亦叛,唐朝廷不得不发兵征讨,河南一带再次沦为战乱的中心。

由于漕运受阻,加上旱荒频仍,关内(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一部分地区)饥馑十分严重。

就在这一年秋,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

《望月有感》古诗鉴赏

《望月有感》古诗鉴赏

《望月有感》古诗鉴赏《望月有感》朝代:唐代作者:原文: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鉴赏: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旅行役,天各一方。

回首兵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

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

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

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

诗人在这里以绵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清刘熙载在《艺》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

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

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望月有感(白居易)原文及赏析

望月有感(白居易)原文及赏析

望月有感(白居易)原文及赏析望月有感(白居易)原文及赏析望月有感白居易此夜曾经是,断续到天明。

今宵是几度,花影在中庭。

独坐滋思静,广寒宫外静。

天心与人静,可怜皆倚楹。

月影摇沧洲,澄镜无瑕疵。

遥怜共落尽,此意同斜障。

静眺皎洁月,寒声欹楚杵。

千儿万儿里,悠然映幽瞩。

金波秋水澄,鹰旗临碧空。

高楼清夜月,清光照涧中。

望月饮花杯,应闲流碧竹。

此中多儿思,无人下红宅。

思归思旧乡,人生若有若。

兵络南山直,家园北地卓。

天高星月明,秋水涵映清。

缀贵落南山,泪湿东篱草。

赏析:在这首《望月有感》中,白居易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情感,同时又展示了对月亮美丽景色的赞叹和思考。

整首诗的情感饱满,语言简练,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绪。

在诗的开头,“此夜曾经是,断续到天明。

”诗人揭示了诗篇的时间和情感起点,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冷静、冷峻的气氛。

接着,诗人通过“今宵是几度,花影在中庭。

”将场景转移到了中庭花影之处,为后面的描写铺垫了基调。

紧接着,白居易通过“独坐滋思静,广寒宫外静。

”表达了诗人独自坐在宫外广寒的宁静处思乡的心情。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天心与人静,可怜皆倚楹。

”诗人通过这一句表达了对天地静谧与诗人寂寞的对比,表达了对心灵空虚的苦闷。

下一句诗,“月影摇沧洲,澄镜无瑕疵。

”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月亮清澈如水的形象,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纯净与洁白。

随后的句子“遥怜共落尽,此意同斜障。

”通过表达对月亮渐渐落下的感叹,将诗人的情感与月亮紧密联系起来。

诗的中间部分,白居易通过对月亮的形容,展示了月亮的美丽和恢宏。

“静眺皎洁月,寒声欹楚杵。

千儿万儿里,悠然映幽瞩。

”诗人利用“皎洁”、“寒声”等形容词,展现了月亮在夜空中的光辉与静谧。

而“千儿万儿里,悠然映幽瞩。

”则通过将月亮的形象与广阔的天空相联系,增添了诗的意境。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将目光转向自己,“金波秋水澄,鹰旗临碧空。

高楼清夜月,清光照涧中。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月光的抒发,诗人表达了自己宁静的心境与对高楼和月光的接触。

白居易《望月有感》古诗赏析

白居易《望月有感》古诗赏析

白居易《望月有感》古诗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望月有感》唐代: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注释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一作“饥”。

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羁旅:漂泊流浪。

寥落:荒芜零落。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望月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月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月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望月有感唐代: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及注释「译文」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注释」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⑸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⑹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一作“饥”。

⑽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⑾羁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芜零落。

⒀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⒁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⒂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⒃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⒄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望月有感》赏析

《望月有感》赏析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前言】《望月有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律名篇之一,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此诗描写了动乱时期田园荒芜、骨肉别离的情景,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

全诗句句扣紧主题,言辞清丽,不加雕饰,淡而有致,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翻译】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鉴赏】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

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

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

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

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

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

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思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

回首兵燹后的故土田园,一片寥落凄清。

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土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

白居易望月有感赏析

白居易望月有感赏析

白居易望月有感赏析望月有感白居易1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

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

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

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

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

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

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

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望月有感白居易2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译文赏析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译文赏析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译文|赏析《望月有感》此诗描写了动乱时期田园荒芜、骨肉分离的情景,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

而且全诗句句扣紧主题,言辞清丽,不加雕饰,淡而有致,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望月有感》原文唐代: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及注释译文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注释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一作“饥”。

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羁旅:漂泊流浪。

寥落:荒芜零落。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月有感赏析
望月有感赏析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②羁旅:犹漂泊。

③寥落:冷落。

④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⑤九秋:秋天。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两联写由于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

B.尾联是想像之语,虚实结合,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C.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意蕴深厚,真挚动人,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D.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之苦,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3)请指出诗歌的颈联有哪些意象?
(4)“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诗句除了运用对偶,还运用了比喻,请结合全诗对该句比喻修辞的作用作具体分析。

(5)诗中的“干戈”和“吊影”的含义是什么? (2分)
(6)“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与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异同?。

答案
(1)B
(2)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

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3)影、雁、根、蓬
(4)“千里雁”一喻,将与亲人分离后孤单的自己比作在千里迁徙中落单的孤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有形影相吊之意。

“九秋蓬”一喻,将在荒年、战乱中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散飞的蓬草,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相思之情。

深化了骨肉分离而自伤孤寂的感情。

(意对即可)
(5)干戈:指战争(“武器”也可)(1分);吊影:对影自怜,指因没有
亲友陪伴而孤单。

(“孤单、孤苦伶仃”之意即可给1分。

如孤单、孤苦、无亲友陪伴、对影自怜等)
(6)同:都是巧借明月寄托对远隔千里的兄弟的挂念(2分)(有“借月”之意给1分,有“思亲”之意1分);异:“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表达的是与兄弟无法团聚的伤感。

(“悲”“悲伤之意可给1分)。

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是对远隔千里的兄弟的美好祝愿(”喜“”乐观“”豁达“之意可给1分)。

二:
1、赏析“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的表达效果。

答:诗人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藻作比,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兄弟姐妹手足离散,天各一方,飘转无定,孤苦凄惶,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战乱时期兄弟离散的骨肉相思之苦。

3、“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望月思乡的情感经常出现在诗词中,请举两个例子并注明作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4、《望月有感》中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独在异乡的兄弟姐妹们自伤孤寂的感情的诗句是“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5、借月抒发骨肉相思之情的诗句是: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附注释:
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
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⑸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
县尉。

⑹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一作“饥”。

⑽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⑾羁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芜零落。

⒀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⒁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⒂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⒃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⒄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九秋,秋天。

⒅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⒆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翻译: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799年)至贞元十六年春(800年)之间。

其时诗人到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

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

贞元十五年(799年)春二月,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

三月,彰义(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

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

平叛战争规模较大,时间亦长。

此即诗题所言“河南经乱”。

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

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

值此人祸天灾纷至沓来之际,田园荒芜,骨肉离散,诗人不免忧国思亲,伤乱悲离。

就在这一年秋天,白居易为宣州
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天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

这首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见祖业一空,兄弟姊妹失业羁旅,天各一方,于是有感而作。

赏析: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
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律名篇之一。

此诗描写了动-乱时期田园荒芜、骨肉分离的情景,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

全诗句句扣紧主题,言辞清丽,不加雕饰,淡而有致,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

全诗意在战乱给家庭带来的灾难,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表达了身世飘零的感伤情绪。

题目很长,题中直接交待了写作的原因、背景,可以当作序言: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

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

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时难年饥世业辛,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到白居易和产业,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无存,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

下一联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景象。

战乱纷争终于结束了,然而,田地荒芜,杂草丛生,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

这两联以作者的亲身经历,
描写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历来,战争带给人民的都是无穷无尽的灾难,亲人们有家不能回,战争一起,田地、产业个部付诸东流,劳命伤则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来承担,兴、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

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结尾,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

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

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

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形成了默契。

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

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

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