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有感

合集下载

望月有感作文3篇

望月有感作文3篇

望月有感作文3篇望月有感作文1古人总是举头凝视柔情似水的月亮,埋头创作流芳百世的诗词,回头思念远在天涯的恋人。

若是有月亮的晚上,我总喜爱站在阳台上,痴痴地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

月初的时候,它像一小牙西瓜,渐渐的,待到十五的时候,它就成了一轮圆月。

看着它是那么的高不行攀,神奇莫测,让人可望而不行及。

可当你认真看它时,又觉得它是那么的柔软,渐渐地自己的心也被它溶化了,安静了下来,心如止水。

想那月圆月缺,本是一种自然规律,可有多少文人都吟诵它,用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就连现代人也说:“你问我爱你有多深,爱你有几分,月亮代表我的心”。

每个夜晚的月亮都仿佛有一个故事,一些变化的脸,一些被人遗忘的名字……什么是悲,什么是喜呢?人生只不过是像一轮月亮,有圆有缺,有失有得。

一年四季的月亮,在我的眼里是不一样的。

春天的夜晚,坐在老家的院子里下,望着圆盘一样的月亮,似乎看到嫦娥正在月宫里边舞边唱,玉兔在旁边伴舞,吴刚在不远处砍桂花树,那是多么美的场景啊!自己的心也随之静下来,便能听到各种植物生长的'声音,让你感到生命旺盛的精力,觉得大自然是如此的奇妙,如此的奇妙。

夏天的夜晚,坐在院子里一边乘凉,一边赏月,听着不知名的虫儿的叫声,闻着成熟的庄稼的香味,你也会沉醉的。

夏天是繁忙的,是农人收获的季节,望着那沉甸甸的麦穗,农人的眉眼里都是笑。

秋天的夜晚,更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又是另外一种意境。

冬天的夜晚,特殊是有雪的晚上,月亮出来了,犹如白昼,你走在雪地上,身后留下一串串清楚的脚印,让你不由得思考该如何走好这漫长的人生之路?看着这月光和这晶莹雪白的雪,你也会想到白雪公主出来了,和七个小矮人正在跳舞,唱歌。

何况还有雪莱的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每每望月,我都会想七“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古往今来,描写月亮的句子数不胜数,耐人寻味。

望月有感作文2每当我仰视星空,总是会观察那光明的月亮,被众星拱着,看上去是那么可爱,那么鲜亮;还有它身边的流云,也被穿上了一层彩色的衣裳,翻着淡黄色的波痕,给人的感觉是不行替代的完善而随和。

白居易《望月有感》古诗赏析

白居易《望月有感》古诗赏析

《望月有感》唐代: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似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注释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局部地区。

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局部地区。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一作“饥〞。

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羁旅:漂泊流浪。

寥落:荒芜零落。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九秋,秋天。

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白居易的诗望月有感

白居易的诗望月有感

白居易的诗望月有感
《望月有感》是唐朝白居易的诗作。

全文如下: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此诗描写了动乱时期田园荒芜、骨肉分离的情景,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

全诗句句扣紧主题,言辞清丽,不加雕饰,淡而有致,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望月有感古诗

望月有感古诗

望月有感古诗望月有感古诗4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月有感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月有感古诗1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标题注释1.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2.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7.下?: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注释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6、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7.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8.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9.九秋:秋天。

译文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望月有感白居易读后感合集5篇

望月有感白居易读后感合集5篇

望月有感白居易读后感合集5篇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

下面是公文范文网带来的望月有感白居易读后感合集5篇。

望月有感1听《望月》一堂课,就像进入了诗情画意之中,散文原来也可以这样教。

上课起始,学生齐读课题,老师就提出了读的要求,"柔柔地读,再柔一点',老师的语言,同样柔柔的、充满深情的,学生立即进入了诗的情境中,即使是我们听课的人,也不禁深受感染。

这是我听这堂课先入为主的感受。

讲授课文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就像一个先登上高山的人,为下面的孩子预备好了爬山的阶梯,孩子靠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攀上学问的顶峰。

既不是很费劲,又需要自己的努力。

王老师事先设计好的题目就是那一步步阶梯,孩子每爬上一级,老师都不忘适时表扬鼓舞:"多敏感的孩子!'"你将自己的感受交给了文化'等。

老师又用简练文字把本文的主要内容加以提炼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然后让学生去课文中查找各有哪些自然段写了这些内容。

学习目标明了,学生们的阅读有了目标,就有了明显的收获很快就清晰了文章的脉络,为细读课文做好了铺垫。

接着,抓重点段细细品读" 江中月' 片段,反复品味,要求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或默读思索,或大声朗读,或畅谈体会。

这还不够,再抓住关键词语,指名再读,师生接读,相机穿插着老师的示范朗读,读中理解,读中思索,读后谈体会。

随着朗读的推动,学生们对文本的理解逐步往纵深方向进展,逐步感悟" 千江有水千江月' 这一妙不行言的意境。

然后是对" 诗中月' 的欣赏和对" 心中月' 的理解。

抓住关键字来理解各位诗人在不同年月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心情。

随着教师的奇妙点拨,学生们朗读诗句的韵味越来越有独特,并能通过朗读时语气、速度等来表达出自己对各位诗人心情的体会,表达出对灵活的小外甥的欣赏,最终抽取出" 千江有水千江月' 这一引申含义每一位诗人赏月时的心情各不相同,写出的诗句也不尽相同。

望月有感的赏析

望月有感的赏析

望月有感的赏析《望月有感》的原文如下:望月有感作者: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赏析: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

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

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

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

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

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

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

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

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

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

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

望月有感_望月有感的诗意及赏析

望月有感_望月有感的诗意及赏析

望月有感_望月有感的诗意及赏析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望月有感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间。

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叛军,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

此即诗题所言“河南经乱”。

就在这一年秋天,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天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

这首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原文:《望月有感》唐代: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一作“饥”。

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羁旅:漂泊流浪。

寥落:荒芜零落。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唐诗赏析-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唐诗赏析-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译文|创作背景'《望月有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也是白居易的七律名篇之一,这首诗主要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注释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⑸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⑹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一作“饥”。

⑽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⑾羁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芜零落。

⒀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⒁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望月有感(白居易)原文及赏析

望月有感(白居易)原文及赏析

望月有感(白居易)原文及赏析望月有感(白居易)原文及赏析望月有感白居易此夜曾经是,断续到天明。

今宵是几度,花影在中庭。

独坐滋思静,广寒宫外静。

天心与人静,可怜皆倚楹。

月影摇沧洲,澄镜无瑕疵。

遥怜共落尽,此意同斜障。

静眺皎洁月,寒声欹楚杵。

千儿万儿里,悠然映幽瞩。

金波秋水澄,鹰旗临碧空。

高楼清夜月,清光照涧中。

望月饮花杯,应闲流碧竹。

此中多儿思,无人下红宅。

思归思旧乡,人生若有若。

兵络南山直,家园北地卓。

天高星月明,秋水涵映清。

缀贵落南山,泪湿东篱草。

赏析:在这首《望月有感》中,白居易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情感,同时又展示了对月亮美丽景色的赞叹和思考。

整首诗的情感饱满,语言简练,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绪。

在诗的开头,“此夜曾经是,断续到天明。

”诗人揭示了诗篇的时间和情感起点,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冷静、冷峻的气氛。

接着,诗人通过“今宵是几度,花影在中庭。

”将场景转移到了中庭花影之处,为后面的描写铺垫了基调。

紧接着,白居易通过“独坐滋思静,广寒宫外静。

”表达了诗人独自坐在宫外广寒的宁静处思乡的心情。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天心与人静,可怜皆倚楹。

”诗人通过这一句表达了对天地静谧与诗人寂寞的对比,表达了对心灵空虚的苦闷。

下一句诗,“月影摇沧洲,澄镜无瑕疵。

”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月亮清澈如水的形象,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纯净与洁白。

随后的句子“遥怜共落尽,此意同斜障。

”通过表达对月亮渐渐落下的感叹,将诗人的情感与月亮紧密联系起来。

诗的中间部分,白居易通过对月亮的形容,展示了月亮的美丽和恢宏。

“静眺皎洁月,寒声欹楚杵。

千儿万儿里,悠然映幽瞩。

”诗人利用“皎洁”、“寒声”等形容词,展现了月亮在夜空中的光辉与静谧。

而“千儿万儿里,悠然映幽瞩。

”则通过将月亮的形象与广阔的天空相联系,增添了诗的意境。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将目光转向自己,“金波秋水澄,鹰旗临碧空。

高楼清夜月,清光照涧中。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月光的抒发,诗人表达了自己宁静的心境与对高楼和月光的接触。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

【原诗】:
望月有感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
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⑶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公元798至799年(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主簿。

⑷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⑸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⑹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⑺时难年饥: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饥:一作“荒”。

世业:祖传的产业。

⑻羁旅:漂泊流浪。

⑼寥落:荒芜零落。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⑽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⑾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九秋:秋天。

⑿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望月有感》译文及赏析

《望月有感》译文及赏析

《望月有感》译文及赏析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评析】: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

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宿县),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

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

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

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

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

由“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诗以白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他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飘泊。

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治所在开封)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

继之彰义军(治所在汝南)节度使吴少诚亦叛,唐朝廷不得不发兵征讨,河南一带再次沦为战乱的中心。

由于漕运受阻,加上旱荒频仍,关内(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一部分地区)饥馑十分严重。

就在这一年秋,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

这首河南经乱书怀的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赏析】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

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

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排行二十二。

下邽(今陕西渭南)人,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出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

十八年,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

后历官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

元和十年,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这是白氏一生思想的转折点,由“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

后屡经内外迁调,曾外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多有政绩。

大(太)和三年(829),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定居洛阳,直到逝世。

因晚年官太子少傅,故世称“白傅”、“白太傅”。

卒谥文,世又称“白文公”。

两《唐书》有传。

白居易为唐代著名诗人,与元稹友善,皆以诗名,时号“元白”。

又与刘禹锡齐名,并称“刘白”。

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继承并发展了我国自《诗经》以来直到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代表作有《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长恨歌》、《琵琶行》等。

风格平易浅近,明畅通俗,因而广为流传。

现存诗近三千首,是唐代诗人中数量最多的。

有《白氏文集》传世。

【原文】望月有感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 [1] ,弟兄羁旅各西东 [2] 。

田园寥落干戈后 [3]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4] ,辞根散作九秋蓬 [5] 。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6] 。

【注释】[1]世业:祖传的家业。

[2]羁旅:寄居作客。

[3]寥落:冷落荒凉。

干戈:犹言战乱。

[4]吊影:自己形影相吊,形容孤单。

古以雁行比喻兄弟,今兄弟离散,相隔千里,不能团聚,故曰“分为千里雁”。

[5]九秋:秋季九十天,故云。

蓬:飞蓬。

秋枯根断,风吹飞转,比喻飘泊无定。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原诗】:望月有感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⑶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公元798至799年(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主簿。

⑷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⑸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⑹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⑺时难年饥: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饥:一作“荒”。

世业:祖传的产业。

⑻羁旅:漂泊流浪。

⑼寥落:荒芜零落。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⑽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⑾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九秋:秋天。

⑿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朗读节奏划分】:望月有感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写作背景】: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间。

其时诗人到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

望月有感范文精选5篇

望月有感范文精选5篇

望月有感范文精选5篇月,承满了诗人的思念,将他带给了自己的友人;如今,月,承载了我的思念,赠予我的故乡。

快来跟我一起看看望月有感范文精选5篇吧!望月有感1听《望月》一堂课,就像进入了诗情画意之中,散文原来也可以这样教。

上课起始,学生齐读课题,老师就提出了读的要求,“柔柔地读,再柔一点”,老师的语言,同样柔柔的、充满深情的,学生立刻进入了诗的情境中,即使是我们听课的人,也不禁深受感染。

这是我听这堂课先入为主的感受。

讲授课文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就像一个先登上高山的人,为下面的孩子准备好了爬山的阶梯,孩子靠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攀上知识的顶峰。

既不是很费力,又需要自己的努力。

王老师事先设计好的题目就是那一步步阶梯,孩子每爬上一级,老师都不忘适时表扬鼓励:“多敏感的孩子!”“你将自己的感受交给了文化”等。

老师又用简练文字把本文的主要内容加以提炼——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然后让学生去课文中寻找各有哪些自然段写了这些内容。

学习目标明了,学生们的阅读有了目标,就有了明显的收获——很快就清楚了文章的脉络,为细读课文做好了铺垫。

接着,抓重点段细细品读“ 江中月” 片段,反复品味,要求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或默读思考,或大声朗读,或畅谈体会。

这还不够,再抓住关键词语,指名再读,师生接读,相机穿插着老师的示范朗读,读中理解,读中思考,读后谈体会。

随着朗读的推进,学生们对文本的理解逐步往纵深方向发展,逐步感悟“ 千江有水千江月” 这一妙不可言的意境。

然后是对“ 诗中月” 的欣赏和对“ 心中月” 的理解。

抓住关键字来理解各位诗人在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心情。

随着教师的巧妙点拨,学生们朗读诗句的韵味越来越有个性,并能通过朗读时语气、速度等来表达出自己对各位诗人心情的体会,表达出对机灵的小外甥的欣赏,最终抽取出“ 千江有水千江月” 这一引申含义——每一位诗人赏月时的心情各不相同,写出的诗句也不尽相同。

第二堂课,以“望月只是月、望月不是月、望月还是月”为线索贯穿全文,渗透了写作的方法,列举了一些名人的写月语段,让学生的想象思维有了很好的拓展,同时也打开了自己的思路。

2023最新-《望月有感》赏析优秀9篇

2023最新-《望月有感》赏析优秀9篇

《望月有感》赏析优秀9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该页是美丽的编辑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望月有感》赏析优秀9篇,仅供借鉴。

望月有感篇一夜,静悄悄的……一轮圆圆的月亮悬空高挂。

难得见这十五的圆月,月亮撒满了大地,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银,亮得耀眼。

坐在窗前仰望这美丽的玉盘,可它却已失去以往的完美。

孤独的一个,没有您的陪伴,只有微风拂拂,和一轮孤月。

月亮似我,天空中没有繁星,也没有太阳,只有她一人。

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一丝丝无奈和悲哀;从她的身影里我忆起了乡村里的那棵高大的槐树,在槐树下,您几乎在每个有月的夜晚等待我的归来。

还记得吗?在小时侯,我害怕黑色漫长的夜晚。

每当神秘的黑夜降临时,我总是爱哭个不停;每当我哭的时候,您便带着我我往园子里去,抱着我坐在椅子上,嘴里哼着那首最熟悉的童谣《摇呀摇摇到外婆桥》,用您那双黝黑粗糙的手不停的轻拍着我的背……这时的我们被调皮的月亮度上了一层白银,幸福时钟仿佛也因此时温馨的画面而定格。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慢慢长大了,上学了。

每次我去上学的时候,您总会送我到村口。

每次下晚自习后,都能看见您的身影在微风的吹拂下拉的好长好长。

我总是欢快的蹦蹦跳跳地到您面前,乐津津的给您讲着校园里发生的趣事,您总是安静聆听着,有时用您那黝黑粗糙的手抚摸着我的头,但您从不插话。

那时的感觉很舒适,温暖。

后来,爷爷奶奶把我接到城里去了,从此我离开了您。

离别的那一天,我躲在门后,不敢见您。

最后,我被爷爷奶奶找到和您道别时,我看见您的眼睛红了,晶莹的泪水滑过脸颊……您只是说眼睛里进了沙子,但我知道,您哭了,您舍不得我。

啊,我也舍不得您,您知道吗?直到现在,我很少回家看您,也不知道您过怎么样了。

但我知道您也很想我,此时的您也在望着与我相同的圆月,思念着远方的我,等待着远方的我回家。

我喜欢宁静有月的夜晚,但我更喜欢有月有您的夜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月有感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
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6, 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7.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8.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9.九秋:秋天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感,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上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和在乌江的十五哥,并给符离和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赏析一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

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

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

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

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赏析二
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

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

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

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

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

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

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诗以白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1、直接表现百姓因战乱而四散逃难的诗句是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4、由望岳而牵动骨肉相思之情的诗句是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
A.前两联写由于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

B.尾联是想像之语,虚实结合,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C.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意蕴深厚,真挚动人,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D.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之苦,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6、“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

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舟过谢潭三首(之一)
(宋)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①急看紫巉岩。

【注释】①褰(qiān)帏:掀起帘子。

15.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一字相呼应,写出了▲。

(2分)
16.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急切、好奇、惊喜。

(三点中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5、忽船行之快(第一问答“才”也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