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

合集下载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的释义与赏析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的释义与赏析

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要注意什么有一句话说得好"合适就是最好的",就象我们不能让刚出生的婴儿吃他们不可消化的大鱼大肉一样,幼儿的学习也有适合他的内容、方法、途径。

尊重幼儿学习特点,引导幼儿快乐发展.幼儿的学习特点是由与其相关心理特点决定的。

一、与学习有关的心理特点主要有1.行为的有意性低。

即幼儿的许多行为处于无意状态,如无意注意、无意记忆、无意想象等。

有意注意在3岁阶段只能维持3-5分钟。

2.情绪性强。

即幼儿的许多行为受情绪控制,什么是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只有到了5岁以后才逐渐理智起来。

这与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化、注意的广度比较窄有关。

3.感知觉是主要的信息输入渠道。

感知觉的发展始于胎儿6个月,而语言的发展始于1岁左右,即幼儿的语言发展要大大落后于他的感知觉发展,因此,幼儿认识事物的信息渠道是感知觉为主,语言为辅。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儿童入小学后的不断"锻炼",语言信息逐渐成为其认识事物的主要信息源,感知觉退为辅助信息。

幼儿以上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过程有其特质。

二、幼儿的学习过程其特质1.学习的切入点: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是学习的切入点。

然后父母把他向教育目标方向引导。

比如说孩子喜欢车,可以教孩子认车的种类,说车的儿歌、唱车的歌曲、画汽车、数车,这样从孩子一个兴趣点可以让孩子的语言、艺术、身体等多方面得到培养。

2.学习的途径:在生活、游戏中学习。

因为幼儿的注意多是无意注意,因此你就不能让他坐好了、注意力集中了以后再开始学习,只能在生活、游戏中进行渗透式学习。

3.学习的层面:获得丰富的感知、体验,而非能够用语言表述的准确知识。

不一定认几个字、会数多少数、会背诵多少诗歌就觉得孩子聪明,关键是让孩子能感觉到学习过程的快乐,学到从知识给自己带来快乐。

这种感觉是伴随孩子一生的并会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带来巨大的帮助。

4.学习的内容:发展各种能力,而非书本知识。

主要有五大领域,既健康领域(身体、心理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语言领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喜欢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社会学习领域(情绪积极;会与他人交往;遵守能理解的行为规则;初步认识周围环境)、科学领域(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会表达和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认识常见的动物、植物及生活用品;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有初步的环保意识)、艺术领域(感受和喜爱环境、生活、艺术中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思乡的诗句——《一夜乡心五处同》

思乡的诗句——《一夜乡心五处同》

思乡的诗句——《一夜乡心五处同》《望月有感》原文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望月有感》鉴赏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

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

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

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

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

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

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

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
《望月有感》出自白居易,给人以良好的感觉。

以下是
小编整理的关于《望月有感》的相关赏析,欢迎阅读和参考!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
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
兼示符离及下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标题注释 1.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2.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
部分地区。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
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徐。

《望月有感》鉴赏

《望月有感》鉴赏

《望月有感》鉴赏《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是唐代诗人的七律名篇之一。

下面给大家带来《望月有感》鉴赏。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朝代:唐代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似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局部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局部地区。

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⑸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⑹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一作“饥”。

⑽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⑾羁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芜零落。

⒀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⒁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白居易《望月有感》

白居易《望月有感》

望月在感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感,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上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和在乌江的十五哥,并给符离和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骨肉别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注释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赏析一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

回首兵燹后的故土田园,一片寥落凄清。

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土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

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较,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

《自河南经乱》白居易唐诗赏析

《自河南经乱》白居易唐诗赏析

《自河南经乱》白居易唐诗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律名篇之一。

此诗描写了动乱时期田园荒芜、骨肉分离的情景,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自河南经乱》白居易唐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原文】自河南⑴经乱,关内⑵阻饥⑶,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⑷、於潜七兄⑸、乌江十五兄⑹,兼示符离⑺及下邽⑻弟妹。

时难年荒⑼世业⑽空,弟兄羁旅⑾各西东。

田园寥落⑿干戈⒀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⒁分为千里雁⒂,辞根⒃散作九秋蓬⒄。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⒅五处⒆同。

【注释】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⑸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⑹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一作“饥”。

⑽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⑾羁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芜零落。

⒀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⒁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⒂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⒃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⒄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望月有感》原文及译文

《望月有感》原文及译文

《望月有感》原文及译文《望月有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描写了战乱时期兄弟离散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离乱的感慨。

原文如下: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下面咱们来一句句看看这诗的意思哈。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说的是历经了战乱和灾荒,祖传的家业荡然无存,兄弟们漂泊在外,各自在东西方向。

这就好比我小时候,家里遭遇了变故,本来还算殷实的家境一下子变得困难起来。

那时候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就像诗人说的世业空了一样,心里空落落的。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战乱过后田园荒芜,亲人在逃亡的路上失散。

这让我想起有次在大街上看到一家人,因为一些意外被迫分离,那种无奈和悲伤,真的让人难受。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形单影只就像那离群的大雁,漂泊无依又如同那秋天里随风飘散的蓬草。

这感觉就像我有次独自旅行,在陌生的城市里,没有熟悉的人,那种孤独感真的能把人吞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大家望着同一轮明月应该都会流泪吧,这一夜思乡的心情在五地相同。

我记得有一年中秋,我没能回家,望着天上的月亮,心里想着远方的亲人,那种思念的滋味,真的不好受。

这首诗以“望月”为线索,通过描绘战乱中兄弟离散、家园荒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社会动荡的悲愤。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把那种痛苦和无奈写得淋漓尽致。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有和亲人分别的时候,那种思念的感觉真的不好受。

就像这首诗里说的,不管相隔多远,只要望着同一轮月亮,心里的那份牵挂和思念是不会变的。

希望咱们都能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光,不要等到分别了才懂得珍惜。

望月有感翻译、解析

望月有感翻译、解析

望月有感唐代: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战乱灾荒祖先产业荡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乡各西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离散。

顾影自怜好象离群的旅雁,行踪不定酷似无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注释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一作“饥”。

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羁旅:漂泊流浪。

寥落:荒芜零落。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九秋,秋天。

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唐诗赏析-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唐诗赏析-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译文|创作背景'《望月有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也是白居易的七律名篇之一,这首诗主要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注释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⑸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⑹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一作“饥”。

⑽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⑾羁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芜零落。

⒀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⒁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白居易《望月有感》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望月有感》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望月有感》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望月有感》诗人主要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望月有感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②羁旅:犹漂泊。

③寥落:冷落。

④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⑤九秋:秋天。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写由于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

B.尾联是想像之语,虚实结合,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C.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意蕴深厚,真挚动人,体现了白居易的特点。

D.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之苦,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3)请指出诗歌的颈联有哪些意象?(4)“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除了运用对偶,还运用了比喻,请结合全诗对该句比喻修辞的作用作具体分析。

(5)诗中的“干戈”和“吊影”的含义是什么? (2分)(6)“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与苏轼《》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异同?。

:(1)B(2)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

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3)影、雁、根、蓬(4)“千里雁”一喻,将与亲人分离后孤单的自己比作在千里迁徙中落单的孤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有形影相吊之意。

“九秋蓬”一喻,将在荒年、战乱中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散飞的蓬草,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相思之情。

深化了骨肉分离而自伤孤寂的感情。

《自河南经乱》白居易唐诗鉴赏

《自河南经乱》白居易唐诗鉴赏

《自河南经乱》白居易唐诗鉴赏【作品介绍】《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律名篇之一。

此诗描写了动乱时期田园荒芜、骨肉分离的情景,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

全诗句句扣紧主题,言辞清丽,不加雕饰,淡而有致,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原文】自河南⑴经乱,关内⑵阻饥⑶,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⑷、於潜七兄⑸、乌江十五兄⑹,兼示符离⑺及下邽⑻弟妹。

时难年荒⑼世业⑽空,弟兄羁旅⑾各西东。

田园寥落⑿干戈⒀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⒁分为千里雁⒂,辞根⒃散作九秋蓬⒄。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⒅五处⒆同。

【注释】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⑸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⑹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一作“饥”。

⑽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⑾羁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芜零落。

⒀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⒁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⒂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⒃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⒄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九秋,秋天。

⒅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⒆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排行二十二。

下邽(今陕西渭南)人,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出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

十八年,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

后历官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

元和十年,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这是白氏一生思想的转折点,由“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

后屡经内外迁调,曾外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多有政绩。

大(太)和三年(829),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定居洛阳,直到逝世。

因晚年官太子少傅,故世称“白傅”、“白太傅”。

卒谥文,世又称“白文公”。

两《唐书》有传。

白居易为唐代著名诗人,与元稹友善,皆以诗名,时号“元白”。

又与刘禹锡齐名,并称“刘白”。

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继承并发展了我国自《诗经》以来直到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代表作有《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长恨歌》、《琵琶行》等。

风格平易浅近,明畅通俗,因而广为流传。

现存诗近三千首,是唐代诗人中数量最多的。

有《白氏文集》传世。

【原文】望月有感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 [1] ,弟兄羁旅各西东 [2] 。

田园寥落干戈后 [3]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4] ,辞根散作九秋蓬 [5] 。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6] 。

【注释】[1]世业:祖传的家业。

[2]羁旅:寄居作客。

[3]寥落:冷落荒凉。

干戈:犹言战乱。

[4]吊影:自己形影相吊,形容孤单。

古以雁行比喻兄弟,今兄弟离散,相隔千里,不能团聚,故曰“分为千里雁”。

[5]九秋:秋季九十天,故云。

蓬:飞蓬。

秋枯根断,风吹飞转,比喻飘泊无定。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用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用
第7页/共12页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
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
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
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
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
【原文】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 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gui)弟妹 》
作者: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第2页/共12页
第5页/共12页
•析尾联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描绘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
第6页/共12页
• 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 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 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 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 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 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 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 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 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 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 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 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 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原诗】:望月有感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⑶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公元798至799年(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主簿。

⑷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⑸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⑹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⑺时难年饥: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饥:一作“荒”。

世业:祖传的产业。

⑻羁旅:漂泊流浪。

⑼寥落:荒芜零落。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⑽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⑾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九秋:秋天。

⑿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朗读节奏划分】:望月有感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写作背景】: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间。

其时诗人到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原文、赏析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原文、赏析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望月有感》
原文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创作背景: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间。

公元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诗名最长的一首唐诗

诗名最长的一首唐诗

诗名最长的一首唐诗一、原文:《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二、衍生注释:1. “河南经乱”:河南地区遭受战乱。

这里的“河南”指当时河南道,大致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等地。

2. “关内阻饥”:关内地区发生饥荒。

“关内”,古地区名,函谷关以西的地方。

3. “羁旅”:在外地漂泊。

4. “吊影”:对影自怜,形容孤独。

5. “九秋蓬”:深秋时节的蓬草,蓬草随风飞转,常用来比喻漂泊不定的游子。

三、赏析:1. 主题与情感:这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对家庭的影响展开。

诗歌饱含着诗人对战乱导致兄弟离散、家庭破碎的悲痛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强烈的思乡情感。

通过描写家人分散在各地的境遇,如“弟兄羁旅各西东”,深刻地反映出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巨大灾难,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深深的无奈和忧伤。

2. 表现手法: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像“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把自己和兄弟比作大雁,因分离只能形单影只地顾影自怜;把离散的兄弟比喻成深秋飘飞的蓬草,生动地描绘出兄弟们漂泊无依的状态。

在诗的结尾,通过“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一抒情性极强的句子,借明月这一传统意象将分散在各地的兄弟姊妹的思乡之情统一起来,以一种共通的情感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作题材广泛,通俗易懂,注重写实,关心民生疾苦。

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有很多反映社会现实、人民生活艰辛的诗篇。

如这首诗就是他对安史之乱后家庭分散的真实写照,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生活。

五、运用片段:1. 学校组织关于家庭亲情的主题班会,同学们分享家庭故事。

小明开头说道:“就像白居易写的《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自河南经乱》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诗鉴赏:这是白居易的一首望月抒怀之作,河南经乱:河南,道名,管辖现在的河南省大部及山东、江苏、安三省的部分地区。

贞元十五年( 799)春,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发动叛乱;不久彰义(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节度使吴少诚又叛。

这两次藩镇叛乱规模很大,时间也很长。

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叛乱,交通断绝,使得“关内阻饥”。

关内:道名,管辖地为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省部分地区。

阻饥:艰难饥荒的意思。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大兄,名幼文,贞元十三年(797)起作浮梁县(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主簿。

于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大儿子,作过于潜县(今浙江省临安县附近)尉。

乌江十五兄:作者的堂兄,作过乌江县(今安省和县)主簿。

符离:今安省宿县。

作者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在那里。

下: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墓所在地,所以这里也是作者的老家。

全诗处处紧扣题意,首句仅用“时难年荒”四字就把当时因叛乱造成的`民生凋蔽,时局动荡的状况揭示出来,因为动乱,祖先遗留下的一点家产也没有了,兄弟们不得不四处流浪,四海为家。

这两句借白氏家庭一家的不幸,表现出整个时代的不幸。

因此三、四句所表现的田园荒芜,骨肉兄弟颠沛流离的悲惨场面,既是实写诗人一家的不幸,又是表现整个战乱给全体黎民百姓造成的灾难。

以小见大,虚实结合,高度括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后两联触景伤情,写诗人想到兄弟姐妹分居五处,一个个就象离群的孤雁,形影相吊。

大雁飞行时排列整齐,因此古人常用“雁行”作为兄弟的代称,如唐钱起《李四勤为尉氏尉李士勉为开封尉》诗就有“采兰花聚,就曰雁行联”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作者: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解】:
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韵译】: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

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宿县),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

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

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

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

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

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诗以白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