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资料:英国作家狄更斯写过一段话:“这是最好的 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 蠢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正在直登 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⒈工业革命促进工农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⒉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出生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 ⒊政局稳定。
2、工业革命促使劳动力结构变化
80%
75%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696年
30% 1831年
农业 人口
英国
40.00%
35.00% 32.50%
30.00%
25.00% 20.00%
系统教育体系---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 统教育体系
4、作用: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 促进了社会发展。
1973年,美国教育学和社会学家 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发展分为 “精英”“大众”和“普及”三 个阶段的观点,认为,当一个国 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 下时是精英教育阶段,超过15% 时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超过50 %时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
波光粼粼的城市啊!我的城市!
——沃尔特·惠特曼
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 以糊口,他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工人阶级工作环境恶劣,工人生活日益困苦,贫富差距在扩大。 工业革命后,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他们之间矛盾不断激化,工人阶级开 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的 街道狭窄而拥挤,卫生条 件极差,孩子们在垃圾堆 上玩耍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实践创新
第 4 课工业化的起步实践创新一、实践创新活动1.历史情境短剧请同学们依照教材和自己在图书室、网上采集到的对于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进行挑选和整理,编排历史情境短剧《同谋大业》。
要求:要再现新中国建立后,百废俱兴到百废俱兴,要表现毛泽东和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高见,反应中国工业的迅速发展。
答案:旁白(学生甲): 1952 年的一天,烈日当空、天气宜人。
在中南海会客大厅里,毛泽东和周恩来手拉着手,时时传来朗朗的笑声。
毛泽东(学生乙):恩来啊,你还记得 49 年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我们走开西柏坡时的讲话吗?周恩来(学生丙):哈哈,主席啊,就是你忘了,我也不会忘呀。
当初你说,我们是要进京赶考去。
我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啊!毛泽东(学生乙):对呀,当时我就说我们不妥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此刻看来这个成绩仍是不错的嘛。
你说对不对?周恩来(学生丙):自然了,新中国已经建立了,我国已经独立自主。
抗美援朝的战局趋于稳固,和谈在主要问题上已经完成协议,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不久可望结束;可是美帝国主义仍对我政权虎视眈眈;经过这三年的经济恢复,我国的公民经济也获得了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出历史最高水平。
毛泽东(学生乙):是呀,建国后我国确实获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国这个农业国已经跟不上世界的发展喽,你看过这份报告吧?旁白(学生甲):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中国( 1952 年产量)印度( 1950年产量)美国( 1950年产量)钢产量(人均) 2.37公斤 4 公斤538.3 公斤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10.9 千瓦时2949 千瓦时毛泽东(学生乙):你说,此刻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可以磨成面粉,还可以造纸,可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沓机都不可以制造。
周恩来(学生丙):主席,我理解您的担忧,我和陈云同志从昨年起就着手一五计划的拟订,此刻已经差不多了,估计从明年起,我国就能够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大会制度的确立
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③南京长江大桥建成
④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当堂小练
3. “两会”指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两会”第一次召开
(二)、概况
4.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1)工业成就: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 沈阳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鞍钢场景
(二)、概况
(1)工业成就: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长春一汽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二)、概况
(2)交通成就:①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
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比较内容
中国
1952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公斤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
印度 1950年产量 4公斤 10.9千瓦
美国 1950年产量 538.3公斤 2949千瓦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 东感慨地说:“现在我 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 椅子,能造茶碗茶壶, 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 粉,还能造纸,但是, 一辆汽车、一架飞机、 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 都不能造。”
B 分别在什么时候?( )
A.1936年、1949年
B.1949年、1954年
C.1949年、1953年
D. 1949年、1978年
4. 1955年8月,武汉钢铁公司开始施工,它的建设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援,先后有18个省
C (自治区)、48个城市、1000多家工厂为武钢制造设备和配件,这表明(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
本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美国、苏联、西欧等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迁,认识不同国家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他们可能已经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细节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规律,理解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
2.难点:对不同国家发展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历史背景和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历史书籍、文章、图片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历史资料,呈现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美国的“婴儿潮”、苏联的解体、西欧的联合等,让学生理解不同国家的发展特点。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理解。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系统教育体系--19世纪初,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
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
Hale Waihona Puke 二 、城市化原因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 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 的历史过程。
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 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
1、劳动力结构变化1:农业人口减少;从事工业和商业 的人数增加;(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2、劳动力结构变化2: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为妇女地
位19提世高纪创英造国条城件镇)人口比重变化表
大众教育(目的:为了工业化的需要)
19世纪中期以后,为适应工业化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 大众教育,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中等教育--法国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教育(1802年) 免费义务教育--1870年,英国法国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在城市环境改善的同时, 家庭卫生条件也逐步得到改 善。1890年,伦敦的一些富 人家庭已安装了抽水马桶。 但浴室还没有进入家庭,人 们想洗澡就必须到公共浴室。
1881年,第一辆由电力驱动的马电拉车的在轨德道国公柏共林客周1车8边90的年里巴特黎希的菲街尔道德问世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精品习题课件
占人类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材料强调了工业革命 ( )
A.引发了城市化
B.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C.带动了财富的增加 D.加剧了贫富分化
解析 根据题干并链接所学可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从事第二产业 的人数激增,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工业发达的城市,从而推动了城市化的 进程。
答案 A
知识点三 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知识点一 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人口增长 原因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劳动力结 构变化
原因 工业革命的发展 表现 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原因 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推广大众 教育
表现
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 系
——约翰·格里宾等著《历史焦点》 史料解读 工业革命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工人阶 级越来越贫困,社会的贫富分化加剧;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大量排放, 造成了环境的恶化。 知识链接 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快了城市化 进程。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环境污染严重和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这使我们认识到发展经济必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共同富裕;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环境污染
原因 工业革命的开展 表现 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 危害 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贫富分化 原因 资本家攫取大部分社会财富;工人获得的收入难以糊口
加剧 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
知识点拨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工业化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 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但科技的 进步是利大于弊。作为中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的一分子, 为造福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优质课件: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学习目标: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出和成就 材料三
(4)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五”期间主要重工 业部门分布在哪里?试举两例说明。 (5)“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说明了什么?
3、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研制成功第架. 喷气式飞机
4、1957年__武__汉__长_江__大__桥__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 的交通。
5、_1_9_5_4___年9月,_第__一__届__全_国__人__民__代_表__大__会__在北京 召开,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宪法。
学习目标: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出和成就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工业化迈进
学习目标:知道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1954年9月) 2、大会制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3、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
学习目标:知道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
学习目标:知道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0.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 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出自哪一文件?它的颁布结束 了哪一文件代替宪法的使命? (2)根据材料,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 性质的国家? (3)此文件的性质是什么?
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举办“一五计划”成果展示 会。他们找到了下列图片资料,哪项不适合采用?
A. 第一架飞机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社会问题的出现。
本课的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拓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工业化进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历史知识,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其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教学难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特点和原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教学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工业化进程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工业化国家的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共同得出结论。
4.巩固(10分钟)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2020版人教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5、第6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共41张PPT)
(C )
2.《西方文明史》认为:“经过长时期的分离,科学革 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了。”这一现象开始于 (B )
A. 珍妮机的发明 B. 第二次工业革命 C. 蒸汽机的改良 D. “信息时代”的到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电工技术革命是一次巨大的革命,而电的利用将为
我们开辟一条道路。”人类由此进入
(B )
A.“蒸汽时代”
<日常一练>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国家统一
C. 经济发达
D. 政府重视
11. 从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
工业革命。下列对两次工业革命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
是
(A )
①经历了“蒸汽时代”到“信息时代”的演变
②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产生新的工业部门
③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发展最快
④都推动了列强发动侵华战争
A. ②④
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D )
A. 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
B. 自然科学研究取得的重大成就
C. 美、德两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D.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二、综合题 16. 伴随着蒸汽机的一声鸣响,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文 明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的钢铁材料、新的内燃机,……带来了交通 运输工具的革命性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 便捷;电报、电话、无线电通信等电讯手段的出现及其 大发展,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3.大众教育的目的,情况和 意义。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城市
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900万増加到1800万。 美国19世纪20年代人口约为1000万,到1914年人 口已超过1亿。
⑴工工业业革革命命的促发进展经使济社发会具展备,了生提活水平提高; 倡经⑵个济医人基疗的础卫自,生由人条发口展增件和长改独出善立现,生了出存明生权显率利变的化上。升和死亡率下降; …⑶…政,局威稳廉定姆。斯用“人口爆炸”来形
分析上面表格中的数据,看看这几个城市人口的增长 趋势有什么共性?这说明了什么现象?
城市人口大幅度增长加快。 现象: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资料1:英国的曼彻斯特原来只是个 小镇,工业革命期间,这里的纺织业 发展很快,除了有很多纺织厂以外, 还建立了煤气厂和印刷厂等,逐渐成 长为大型城市。
资料2:美国的纽约位于哈德孙河入 海口处,濒临大西洋。由于开通了运 河,兴建了铁路,这里的交通非常便 利,很快就成为美国最大的城市。
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 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
(2)大众教育的代表:
_法__国__和__德__国__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3)大众教育普及的影响: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 了社会发展。
中等教育——法国开 设政府资助的中等教 育(1802年)
近代英国乡村学校
1.以上两幅图片分别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这两件历史事件分别有什么历史意义?
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相继进 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机器广泛应用于生产, 使工业逐渐超过农业,占据了国民收入中的主要 地位,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席卷全世界。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 列问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知识点总结+练习
【初中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知识点+练习1、人口的增长2、工人阶级队伍壮大3、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10年,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4、城市化:19世纪中期,英国大部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的公共卫生、供排水、照明、交通逐渐完善。
5、社会问题:(1)社会矛盾激化,资本家与工人的贫富差距加大。
(2)化境污染1. 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900万增加到1 800万。
造成这一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D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B.文艺复兴的推动C.新航路开辟的推动D.工业革命的推动2.下列有关20世纪初英国劳动力结构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C )A.农业劳动力人数多于工业劳动力人数B.农业劳动力人数与工业劳动力人数相当C.农业劳动力人数大大少于工业劳动力人数D.不再划分农业劳动力与工业劳动力3.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的63个。
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原因是( A ) A.工业革命 B.“光荣革命”C.文艺复兴D.新航路开辟4.大众教育开始兴起是为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它最早开始于( C )A.亚洲B.非洲C.欧洲D.美洲5.下列有关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化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B )A.城市卫生条件得到改善[B.城市缺乏统一规划C.城市供排水设施开始建设 D.大部分英国人已生活在城市6.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 C )①出现垄断组织②社会矛盾激化③殖民掠夺④环境污染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7.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0课第一次工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0课《第一次工业》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一次工业的发生、主要发明和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第一次工业的基本情况,认识其主要发明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工业这一历史事件,他们可能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第一次工业的详细情况,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第一次工业的发生、主要发明和影响,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一次工业的发生、主要发明和影响,认识工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第一次工业的发生、主要发明和影响。
2.教学难点:第一次工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第一次工业。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英国工业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第一次工业的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第一次工业的发生、主要发明和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第一次工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总结第一次工业的主要成果和影响。
5.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他们对第一次工业的认知。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一次工业1.发生背景2.主要发明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主要讲述了二战后,西方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有:科技的飞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崛起,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挑战与对策。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发展,第三产业,福利国家,教育改革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图片,让学生对工业化国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主要内容。
3.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4.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6.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编写小论文,深入研究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一个方面。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历史 课件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贰 一把双刃剑——探变化之源
(一)纽约港口的轰动——人口与城市
人口增加
1896年8月28日,李鸿
章乘坐客轮到达纽约港,整
个纽约港码头轰动了,人山
人海,汽船、拖船、汽艇都
载满了欢迎人群。当天,纽
约报纸说:有50万人目睹了
中国总督形象,各大媒体争
相报道,大肆渲染。
记》
——《李鸿章历聘欧美
发展史上的新篇
世界首条光伏高速公路现身济南
叁叁 一条崛起路——谋发展新篇
发展史上的新篇
济南历史上的今天
日期
PM2.5
2014.11.21 368 2015.11.21 230 2016.11.21 113 2017.11.21 107
质量等级
严重污染 重度污染 轻度污染 轻度污染
Educatio
壹 一副悲喜面——看社会变化
变化辨悲喜
工业人口 农业人口
英国城市人口比例变化
工人破坏机器的场景
Educatio
贰
一把双刃剑——探变化之源
贰 一把双刃剑——探变化之源
追随中堂脚步,感受欧美巨变
1896年3月28日,一艘巨
轮从上海出发,一位73岁 高龄的老人带领庞大使团, 历时190天,经过四大洲, 横渡三大洋,水陆行程9 万多里,访问了德、法、 英、美等8个国家。
——(英)狄更斯《双城记》
作家狄更斯为什么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推 动了社会的进步;也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叁
一条崛起路——谋发展新篇
叁 一条崛起路——谋发展新篇
巨变中的崛起
叁 一条崛起路——谋发展新篇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下册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共23张PPT)
19世纪中期,诗作为各自的城市发出了吟唱:
表达了诗人对城 市化的不满
随着城市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
曼纳哈塔(即曼哈顿)
也在发生着变化。
人行道上挤满了车辆,宽广的大道上,充斥
着妇女和商店及展览,一百万人口,自由和极好
的礼仪,嘹亮的声音,热情好客,最勤劳和友好 的年轻人。匆忙和波光粼粼的城市啊!我的城市!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3、大众教育——目的和作用
时间: 19世纪中期以后 目的: 为了工业化的需要 作用: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
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 促进了社会发展。
二、城市化
1、城市化——含义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 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二、城市化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4、环境污染——治理
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 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 气污染防控法案……80年代,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 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 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 通拥堵等。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 经济》正式提出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经60多年 治理……今天的伦敦,已经成为一座“绿色花园式城市”。
现象:贫富分化 成因: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他们日益富裕。 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 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2、贫富分化——结果
工业革命开始后不久,工人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 越不满,就有工人破坏机器以表达自己的愤怒。随着社会矛 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主要讲述了二战后,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课重点介绍欧美日等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通过分析这些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让学生了解工业化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认识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二战后的西方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规律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
2.难点:分析工业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提炼出规律性认识。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准备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二战后,西方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如经济繁荣、生活水平提高、科技发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封建专制制度和闭关政策;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制。 2.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帝国主义列强的阻挠。 3.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和封锁;当时中国过“左” 的政治运动和经济政策。
三.农业是工业化的基础 例5:材料一: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农业的改 造,也就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移到工业经济上来。 诚然,在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的年代里,土地仍然 是英国人的主要资源和财富。然而农业人口的变化早 在15世纪开始就悄悄地进行着…《欧洲文明扩张史》 (1)材料一中所说“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早在15世纪 就悄悄地进行着”,这指的是什么?这对工业革命产 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二.科技革命是工业化的根本动力
例3: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 现象?并分析造成这一现 象的原因是什么?
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 初,中英美制造业发展不平 衡,中国所占份额不断下降, 美国所占份额不断增加,英 (美)保罗· 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国曾一度领先又被美国超 过。 原因:1750年,中国传统手工业居世界领先地位; 1860年,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190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超过英国.
“圈地运动”
给英国工业革命带来了大量的雇佣的劳动力和资本。
三.农业是工业化的基础 材料二:美国南北战争,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单 纯地为了奴隶制这个道德问题,或是像税制那样狭隘的 经济问题。它的原因是深刻得多。富饶的新大陆,究竟 是由农业还是由工业社会来支配?是由第一次浪潮势力 还是由第二次浪潮势力来统治?美国的未来基本上是个 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北军的胜利,美国的工业化的 大局已定。 ——阿尔温·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2)材料二中说“北军的胜利,美国的工业大局已定” 是否正确?并说明其理由。 正确。 因为: ①实现了统一,使国内市场广阔、原材料增多; ②奴隶制的废除,有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大量自由 劳动力。
例8: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仅用了20年的时间,就 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对此,下列有关评 述中,正确的是(A) 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实现,显示了社会主义 制度的优越性 ②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实现,为反法西斯战争 的胜利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③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造 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以后愈益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目的: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统治。 结局:随着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洋务运动也走向 失败。 根本原因:在不推翻腐朽、封建的清王朝前提下,单纯引 进西方先进的科技,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客观影响:奠定了湖北地区的近代化的基础,使“晚清武 汉的现代化水平一度位居全国内陆城市之首”。
二.科技革命是工业化的根本动力
例2:材料一 1820~1850年世界工业生产的分布(%)
年份
1820 1840 1850
英国
50 45 39 英国
法国
15~20 20 18 法国
德国
8 12 15 德国
美国
10 11 15 美国
材料二
年份
187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的分布(%)
32
20 14
1870
(4)近代德国和日本崛起的重要方式或途径是军事扩张, 分析德国和日本采取这种方式或途径的共同原因。 1.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时的改革不彻底,有浓厚封 建残余和军国主义色彩; 2.周边环境列强林立,以武力手段直接挑战世界体系 中的霸权。
(5)前苏联的崛起和成就曾令世人瞩目,但终究失败而 解体,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六.以韩国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国的工业化道路 例9: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韩国的国民经济年 增长率超过10%,经济发展速度名列世界前茅。到80年 代,它们的经济发展增长率仍然一直保持近9%,远远 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并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新加坡、韩国取得上述成就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抓住机遇,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2.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3.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七.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1840-1949年) (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背景 1.庞大的人口过剩压力与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 2.亡国灭种的民族生存危机 3.政治衰败,国家四分五裂的乱世局面。 4.封建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
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艰难地进行工业化
出路: 只有将反帝、反封建紧密联系起来,争 取民族独立,才能取得工业化的成功。
五.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及原因
1)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从轻工业部门开始,而苏 联是从重工业开始的. 2)苏联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资本主 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 手段筹集。 产生不同的原因: 社会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工业化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 鉴;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 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外部受到帝国主义 包围和威胁,而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 后,资金十分短缺。
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①战前,俄国的工业大大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一战和外国的武装干涉,使俄国的工业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 破坏。②苏联当时是世界上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受到帝国 主义入侵和世界战争的严重威胁。③在这种国内国际条件下, 高速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保证苏联经济独立、 增强国际力量,保卫社会主义和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条件。
五.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4.成就 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基本上实 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苏联的工 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例7:苏联工业化道路与西欧工业化的最大不同是 A.以重工业为主 C B.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C.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支配地位 D.农轻重比例失调
二.科技革命是工业化的根本动力
例4: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 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 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 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 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材料中中国经济现代化在历史上曾错失三次重大机遇, 请分别说明导致每次错失机遇的原因。
1.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使其国民经济失去 活力和竞争力; 2.长期推行霸权政策,拖垮了苏联。
五.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1.时间及内容
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把苏联
从 农业国家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 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2. 特点及原因
1900 1913
10
7 6
13
17 16
23
30 36
( 1 )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地位, ( 2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各国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 并分析英国位居这一经济地位的主要原因。 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美国赶上并超过了英法 “世界工厂”
英国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完成工业革命;是 英法等国技术较落后,资金外流; 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美德等国采用先进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充足的资金。
3.曲折前进阶段 (1927年—1949年)
2)1937-45,中断。 3)1945-49,美蒋勾结,工业化陷入 困境。
例10:材料一 众多学者指出,晚清武汉的现代化水平一度 位居全国内陆城市之首,张之洞功不可没,他督鄂18年间, 创办汉阳铁厂,督办粤汉铁路,创设自强方言学堂(今武 汉大学前身),从工商业、军事、文教乃至市镇建设等诸 多方面,全面奠定了武汉地区现代化的基础。 (1)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张之洞督鄂创办近代企业的 目的、结局以及造成该结局的根本原因。并依据材料一 谈谈张之洞督鄂对湖北近代化造成的客观影响。
阻碍作用。
形成了小农经济,土地分散,市场狭窄,自由劳动力 减少,货币不转化为资本,不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
例6:实现工业化是世界近代经济发展的必由之 路和必然趋势。 (1)概括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基 本途径。
1.工业革命 2.侵略扩张
材料一右图是日本1897年创立的第一个 大型冶金企业——官办的八幡制铁所。 建造八幡制铁所的部分经费来自甲午中 日战争后的中国赔款,它所使用的铁矿 石,是强迫中国的大冶铁矿提供的。 ——《世界近代、现代史》
三.农业是工业化的基础
材料三:(1793年)6月3日(雅各宾派政府)下令将逃 亡贵族地产分为小块出售,地价10年偿清。6月11日规 定农村公社的公有土地可按人口分配给农民,至于是否 分配,由各公社自行决定。7月17日的土地法令最为重 要,……下令无条件废除全部封建权利,从而使一切永 佃成为农民的私产。—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 (3)材料三中采取的措施对法国工业革命起到了什么 作用?为什么?
七.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1840-1949年) (二)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历程
1)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1.起步阶段 (1840年—1895年) 2.整体发展阶段 (1895年—1927年)
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1)1927-37,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官 僚资本压抑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方针 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 1.原因 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2.影响
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 动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问题 1.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 2.苏联重工业的发展,工业化的实现是以不惜牺牲农业 和农民利益为代价的,正是采取这种剥夺农民的办法筹 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所需要的资金的。 3.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在相当时间内忽视对农业的投资和农业的发展,致使 农业发展相当滞后,畸形的经济结构必然会影响国民经 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