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三级理论

合集下载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初级社工 三级模式

初级社工 三级模式

初级社工三级模式一、地区发展模式含义社区成员通过参与和合作,以集体的形式来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共同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求,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

实施特点:1、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2、通过建立社区自主能力实3、现社区整合4、过程目标>任务目标5、重视居民参与。

实施策略:1、促进居民个人发展2、团结邻里3、协助居民了解社区4、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5、社区参与社工角色:1、使能者;2、教育者;3、中介者;4、协调者。

二、社会策划模式含义在了解社区问题的基础上,依靠专家的意见和知识,通过理性、客观和系统化的分析,对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计划的工作模式。

实施特点:1、注重任务目标2、理性原则处理问题3、由上而下的改变4、控制和指导社区未来变化实施策略:1、了解组织的使命和目标2、分析环境和形势3、自我评估4、界定和分析问题5、确定社区需要6、建立目标和达到目标标准7、寻找、比较并选择好的方案8、测试方案9、执行方案10、评估结果社工角色:1、技术专家2、方案实施者三、社区照顾模式含义:社区照顾就是社会工作者动员社区资源、运用非正式支持网络、联合正规服务所提供的支持服务与设施,让有需要照顾的人士在家里或社区中得到照顾,在其熟悉的环境中向其提供照顾和帮助的福利服务模式。

社区照顾可以看做是一个社会服务网络,非正式网络与各种正式的社会服务机构相配合构成了这个网络。

实施特点:1.社区照顾模式通过协助服务对象重新融入社区来获得正常生活2.社区照顾模式通过改变由政府完全提供资源与服务的方法来强调社区作用3.社区照顾模式通过鼓励社区居民互相帮助来建立相互关怀的社区4.社区照顾模式通过建立照顾网络来协助社区居民解决困难实施策略:1.为服务对象的照顾者提供支援服务2.动员服务对象的亲朋邻里提供支持3.邀请辖区单位加入为服务对象建立支持网络4.通过“去专业化",保证服务对象留在熟悉的社区社工角色:1.治疗者2.辅导者和教育者为照顾者提供辅导服务,为照顾者小组提供训练课程,教授有关的照顾技巧。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社会工作者三级理论试卷及答案

社会工作者三级理论试卷及答案

职业资格全省统一鉴定 社会工作者三级理论知识试卷 注 意 事 项 1、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和所在单位的 名称。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您的答案。

4、不要在试卷上乱写乱画,不要在标封区填写无关的内容。

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题内横线空白处,每题1分,共20分。

) 1、从事小组工作的社工,必须经过一定的培训和 ,具备一定的经验才可以带领一个小组。

2、1923年, 第一次发表了《儿童权利宣言》,标志着20世纪的儿童社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社会工作者对专业的伦理责任之一是致力于专业的 追求。

4、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之一是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 。

5、一般的儿童福利服务工作是指以 儿童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

6、青少年 社会工作,通过主动寻找需协助的青少年,在自然的情境下与其建立自然、紧密的关系,进而协助其面对、解决所遭遇到的问题。

7、老年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挖掘老人的潜能,提高老人的自助能力,促进老人的 ,使其顺利安度晚年。

8、 是以整个家庭而非某个特定的成员为治疗目标,着眼于整个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关系,促进家庭之间的理解,从而解决问题达成家庭和谐的一种治疗模式。

9、为残疾人提供服务更加需要坚持社会 。

考 生 答题不准 超 过此 线10、医务社会工作者要通过资源的联络,的加强,来解决病人家庭所面临的问题。

11、从有关社区矫正的认识看,几乎所有人都指出社区矫正具有两方面的内容,刑罚执行内容和罪犯的内容。

12、戒毒社会工作的技巧之一是生活。

13、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功能之一是补救教学的缺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生活能力。

14、是指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和条件,使需要照顾的老人尽可能留在他们熟悉的社区内接受照顾,而不用进入专门的养老机构养老。

15、在社会服务计划过程中,编制是一项重要任务。

16、对很不成熟的下属,宜采用督导。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工常用的26种理论

社工常用的26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26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二、社会学习理论 (1)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3)四、镜中我理论 (3)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4)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6)七、九型人格理论 (7)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8)九、社会支持网络 (9)十、优势视角理论 (12)十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20)十二、生态系统理论 (22)十三、社会化理论 (26)十四、活动理论 (29)十五、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30)十六、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32)十七、社会系统理论 (35)十八、场地理论 (36)十九、社会交换理论 (37)二十、社会互动理论 (39)二十一、互动小组模式理论 (39)二十二、人际互动理论 (40)二十三、心理社会理论 (40)二十四、发展理论 (44)二十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45)二十六、家庭沟通理论 (48)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社会工作常用的十八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十八种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工常用理论大全

社工常用理论大全

社工常用理论大全目录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二、社会学习理论 (2)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2)四、镜中我理论 (2)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2)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2)七、九型人格理论 (3)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3)九、社会支持网络 (4)十、优势视角理论 (4)十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7)十二、生态系统理论 (8)十三、社会化理论 (8)十四、活动理论 (8)十五、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9)十六、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9)十七、社会系统理论 (11)十八、场地论 (11)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社工常用18种理论

社工常用18种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常用社工理论

常用社工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E。

禁毒社工常用理论

禁毒社工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工三级理论复习1、社会工作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与价值观,关注理论题)第一部分2、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个案、小组、社区,关注理论题)第二部分3、社会工作实务领域(9个领域,重点掌握,理论题与实务题)第四部分(儿童、青少年,老年,家庭残疾人,社区,戒毒,学校,医务)4、项目开发与管理(重点掌握,关注实务题,与实务领域结合)第五部分5、社工实务过程(了解大概、掌握重点)第三部分基本理论第1单元社会工作的基本脉络1、社会工作的三个基本前提:无论任何人都十分重要;人在互动中会产生个人、家庭、社区等方面的问题;某种社会工作方法可以舒缓上述问题,从而改善个人的生活。

2、佩尔曼4P:专业工作者(人Person)在某个场合(地点Place)针对服务对象的具体困境(问题Problem),提供专门服务的工作步骤(过程Process)。

3、台湾学者李增禄划分的社会工作发展的三个阶段:最初阶段(慈善事业,中上层人士出于人道主义和宗教信仰而对社会上贫困或不幸者的慈善施舍);视为由政府和私人团体所举办的,以解决因经济困难所致问题为目的的各种有组织的活动(社会贫困救助和预防视为政府的职责,目前许多国家得以采用);视为由政府和私人团体举办的专业服务(协助个人发挥最高潜能,获得最美满,有效地生活,包括扶贫救助,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福利的各种社会规划,不仅提供物质帮助,更提供专业服务,不仅包括贫困人士,普及到一般市民)。

4、书上的定义,社会工作是融价值、理论和实务于一体的多维系统,遵循助人自助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服务行政管理、社会政策等专业方法,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

5、社会工作的要素:价值伦理、目标(解决,预防,发展,可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最初弱势群体,穷人,老人,残疾人等)、工作手段。

6、社会工作区别与其他助人专业的本质原因在于其特殊的价值伦理(德)和服务技术(才)。

7、社会工作的显功能:在物质性帮助、能力提升和意识激发三个层面帮助服务对象;在分配资源、推进公正和促进文明三方面推动社会改变;潜功能:强化服务提供者。

8、社会工作架构:知识系统、技术取向、对象视角、过程模式知识系统:哲学、伦理和意识形态的内容(社会工作的意识形态是对国家【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NPO】三者关系的认识);历史演进的内容;基础理论的内容(说明事物的原因,是实务理论的基础);实务理论的内容(涉及责任、资源和服务三个要素);研究方法的内容。

技术取向:传统手法和专业手法对象视角:按“人”、“机构”、“问题”或“需求”区分过程模式:临床社会工作实务;宏观社会工作实务(问题界定、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与结案);社会工作的框架*9、社会工作的框架:解决社会问题不一定需要社会工作者采用专业手法;社会工作的方法特征在于其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剖析思路;由于论历史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助人工作的基本标志,只有在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和体现专业关系的基础上运用了社会工作技术,这些解决方法才可视为社会工作;采用整合发放即针对同一服务对象可以采用多种社会工作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策略运用取决于社会工作者的知识背景、个人经历、案主特性、社会资源和实践智慧等方面。

10、社会工作的实务伦理:价值观;行为守则;伦理冲突;冲突处理。

*另可以参考P18、19,能力要求,有效社会工作者的特色,实务角色两节,可能有利于口试部分的发挥。

第2单元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伦理1、价值是人们对真善美、假丑恶的判断,价值观是一系列价值的系统化,即价值系统。

2、价值不同于知识。

价值强调的是“应然”,而知识强调的是“实然”;价值从属于信仰,而知识从属于科学;价值是不可证明的,而知识是可以证明的;价值指导着人们对行为作出选择,而知识指引人们对行为作出解释3、价值观和价值可以区分出四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个体或个人的价值观,指个人持有的价值观,但别人不一定持有这些价值观;第二个层次是群体的价值观,指社会中的亚群体持有的价值观;第三个层次是社会的价值观,指整个社会系统大部分人或至少是领导成员或系统发言人认可的价值观;第四个层次是专业的价值观,指专业群体宣称的那些价值观4、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莫拉莱斯和谢弗的观点,对人的价值的偏好;对社会价值的偏好;社会工作的工具价值。

赫普沃斯、鲁尼和拉森的观点,人有获得资源以解决问题并发展潜能的权利;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的独特性和个别性都应该被尊重;人在拥有适当资源的情况下,均有能力自我成长并且改变。

5、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服务;社会公正;个人的尊严与价值;人际关系;诚心;能力。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功能:帮助确立社会工作的使命;协助社会工作者处理与案主、同事及社会的关系;帮助社会工作者选择服务方法;协助社会工作者处理事务工作中的伦理两难。

6、伦理分为一般伦理和专业伦理。

一般伦理明确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所承担的义务(但不包含基于两人之间的特定关系和一方自愿接受的特定角色);专业伦理源自于个人自愿选择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具有的特殊义务。

两者有紧密联系,但不相同。

行为伦理:及社会工作中的专业伦理,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具体化。

7、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对案主的伦理责任*;对同事的伦理责任;在实务机构中的伦理责任;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对专业的伦理责任;对社会全体的伦理责任。

8、社会工作者对案主的伦理责任:社会工作者应促进案主的福祉;尊重案主的自决权;尊重案主知后同意的权利;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提供服务;具备多元文化处遇能力;妥善处理处遇过程中可能的利益冲突;尊重案主的隐私并加以保密;尊重案主取得记录的权利;避免与案主发生性关系;谨慎对待与案主的肢体接触;不得对案主性骚扰;不能使用诽谤性语言;确保服务收费公平合理;采取合理步骤协助缺乏决定能力的案主;努力确保服务中断后的持续性服务;持守服务终止的原则。

9、伦理困境:价值观冲突;忠于谁的冲突。

表现形式:保密与披露之间的困境;自决与父权之间的困境;价值中立与强加价值观之间的困境;分配资源上的困境;专业关系与多重关系间的困境;忠于谁的困境。

(最好都准备实例,以备论述题)10、社会工作者进行抉择的两个理论基础:伦理相对主义和伦理绝对主义。

11、伦理相对主义:拒绝固定的道德法则;同时,在决定的目标和旨在受益人上有不同的观点,所以继续分为伦理自我主义(认为人应该永远最大限度的争取对自己好的事,不管对别人来说后果是什么)和伦理功利主义(应该考虑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12、伦理绝对主义:某些固定的道德原则有超乎一切的重要性,坚持可以制订伦理原则,这些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遵守。

第5单元个案工作1、个案工作:即社会个案工作,以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采用个别的方式,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协助案主进行心理调适与环境改善,增进其生活适应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以维护和发展个人或家庭的健全功能。

可以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得以体现。

2、特征:采取个别方式的服务;重视专业关系的建立;建立与案主共同努力的过程;配合社会资源的运用。

3、要素:实施主体(社工必须具备同理心、尊重和真诚三种基本特质);对象;手段和方法;目标。

4、个案工作传统四大流派:功能学派;心理及社会学派;问题解决学派;行为修正学派。

5、功能学派:提倡全面性的服务概念,强调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并且促成各类服务人员与案主配合式的关系。

6、核心概念:强调从人的功能、机构的功能及工作过程的功能来反映社会工作实施的本质与特性。

7、理论基础:心理基础;社会基础;过程基础(强调个案工作是过程,机构通过工作者与案主共同努力的过程,协助案主了解自己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8、心理及社会学派:早期的社会工作中最具影响力而且被普遍采用的服务模式。

9、主要观点:主张对个人及其行为的了解必须从“人在情境中”着手。

10、基本假设:要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必须了解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个人行为的反应来自他对环境的知觉、认知和内在心理感受;人类行为可以有很多不同方式影响其改变(生理、心理、情境和方式);个人的过去是很重要的。

11、工作原则:采取诊断性的的了解或预估的观点;提供个性化服务;诊断问题兼顾案主的现在与过去;重视专业关系的建立与运用;重视案主参与问题的诊断和干预计划;协助案主改变自己来影响环境。

12、实施过程:初期会谈(建立信任,了解情况,讨论需求,拟定契约);心理社会研究(观察和整合);诊断(整理,归纳及分析研究中所搜集的资料);治疗(直接与案主接触,并进行研究、诊断及治疗的过程);结案与跟进(处理负面情绪)13、运用技术:支持性技术、直接影响技术、探讨描述与宣泄、反映性讨论技术,间接治疗(改善环境技术)。

14、问题解决学派:从心理社会学发展而来,以系统理论作为基础,借用了功能派的实施观点,自我心理学理论中的情感-认知-行为模式等。

15、基本假设:人的一生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人生的目标在于寻求和获取;个人缺乏能力处理自身的问题往往是由于缺乏动机、能力及机会。

16、实施原则:协助案主减少焦虑,引导和增强案主寻求改变的动机;激发和发挥案主的心理、情绪和行动能力;协助案主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源与机会。

17、实施过程:初步接触;预估;介入行动;评估。

18、行为修正学派:来源于行为主义学派中的三项学习原则,古典条件学习力理论;操作性条件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

19、基本假设:强调可观察行为;行为可分为操作性行为和反应性行为(受人控制和不受人控制);引发行为的前因与维持行为存在的效果反应是行为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重视与问题有关的当前行为。

20、相关技巧:反应性技巧(反制约、系统脱敏、厌恶疗法、洪水疗法);操作技巧(正强化、负强化、消减、惩罚、辨别性增强、塑形);综合性技巧(自我指导与自我管理、模仿、敢于自表训练、松弛疗法)。

21、危机介入模式:一种短期治疗法,以广泛的人类行为治疗的理论为基础,目标是在有限时间内以密集式服务来提供支持性协助,使案主恢复以往的平衡状态,并且在处理日常问题的能力上得到长期性的改变。

22、广义和狭义的含义。

广义:采用公共卫生三级预防的概念,包含三个层面的预防工作。

狭义:狭义的危机介入是有时间限制或短期性的介入方法。

23、基本假设:当个人物理处理内在的压力或外在的时间所转化成的危险事件时,将引发危机;危急中个人会出现情绪性失衡、认知失调与生理症状;危机具有时间性和发展性;危机也是一个转机。

24、介入原则:及时接案与处理;主动采取行动;限定工作目标;希望与期望;鼓励表达情绪;动员社会支持;自我独立。

25、任务中心模式:案主;生活的问题(偏重解决案主的人际冲突、社会关系不和、与正式组织间冲突、角色执行困难、难以决定的问题、反应性情绪压力、资源不足及心理或行为等生活问题);任务;界定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