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解决同学之间相处不和...

合集下载

用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解决当代大学生交往中的矛盾与困惑

用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解决当代大学生交往中的矛盾与困惑

用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解决当代大学生交往中的矛盾与困惑摘要: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一个人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当代大学生受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影响,在交往中存在着复杂多样的矛盾与困惑。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和实践为指导,阐释如何解决当代大学生交往中的矛盾,摆脱困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当代大学生矛盾与困惑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对解决当前大学生交往中的问题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关于马克思交往的概念有很多理解,一般认为交往是表征社会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交换其活动、产品、工具、交流或传递其能力、观念、情感、意志,从而达到理解、协调、合作、一致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是形成和传递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之基本,直接的机制。

①而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与周围群体之间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沟通过程,它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流活动。

②健康的人际交往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顺利渡过大学生活及其人格完善和灵魂升华的重要保证。

一、当代大学生交往中的矛盾与困惑受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交往中开放而又封闭、富有理想却局限于现实、处于集体而又以自我为中心,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困惑。

(一)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与困惑。

当代大学生性格活泼开朗、乐观向上、充满激情,对人际交往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而信息通讯科技的出现和交通技术的革新,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和人际交往面,提高了他们的交往能力,更为大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提供了一个平台。

他们一方面表现出期盼有更多的朋友能够分享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表现出独立的思考、反省又时常封闭自我的矛盾困惑。

交往开放性和封闭性的矛盾困惑是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二)理想化与现实性的矛盾与困惑。

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和谐的人际交往满足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各种需求,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目的。

由于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功利化趋势。

大学生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处理人际关系

大学生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处理人际关系

大学生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处理人际关系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无限可分割的,通过矛盾的斗争进化发展。

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唯物辩证法也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相互理解、矛盾处理和和谐互助三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处理人际关系。

1.相互理解人际关系的基础是相互理解,要推动关系的良好发展,大学生首先需要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他人。

唯物辩证法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他人的理解不能只看表象,要探究背后的原因。

大学生可以通过主动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人的价值观、经历和目标,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态度。

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坚持善意,避免片面评价、揣测他人动机,相互理解可以减少误解和矛盾。

2.矛盾处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成为关系升级或恶化的关键。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理论提供了解决矛盾的方法。

首先,要正视和保持矛盾。

矛盾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同观点和利益的碰撞。

大学生应该主动面对矛盾,而不是回避或忽视它们。

意识到矛盾是正常的,可以促使我们不断解决矛盾,改善关系。

其次,要寻找矛盾的根源。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

大学生在处理矛盾时,需要找出问题的核心,分析问题的发展趋势和原因,针对性解决。

最后,要以和谐为目标解决矛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斗争最终会达到新的统一和平衡。

大学生在处理人际矛盾时,要以和谐为目标,通过妥善沟通、妥协和调整来协调矛盾,推动关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3.和谐互助唯物辩证法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助。

大学生应该通过互助来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首先,大学生要主动帮助他人。

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类的幸福和个体的幸福是相互关联的。

大学生可以主动提供帮助,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促进共同进步。

其次,大学生要学会倾听和接受他人的帮助。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心得体会【三篇】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心得体会【三篇】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心得体会【三篇】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心得体会【1】时光总是如白驹过隙般那样匆匆,不知不觉间,时光的脚步便带我们踏进了期末,回想着这一学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的研究,从刚开始的不甚了解,到后来的逐渐喜爱,再到如今的乐在其中,多像是我与“XXX”相识、相知、相恋的故事啊!之前的我是个天真的孩子,一直以自己感性的思维解读着这个世界,然而在邂逅“XXX”后,是它,教会了我如何理智的面对世界。

在相处中,它像一位家长,以它的人生阅历引导着我,告诉我何为真正的对错;它像一位老师,以它的博学多识激励着我,教我树立正确的三观,助我开始了人生的蜕变。

记得在第一堂马原课上,老师就为我们指明了研究的方向以及研究这门课程的要求,刚开始,作为理科生的我们,面对即将到来的大量哲学理论的确感到有些害怕,以及力不从心,然而在之后研究中,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活动中,通过《宣言》的研究,我似乎也进入到了那个为真理而革命献身的年代,跟随XXX与XXX一起同资本主义作斗争,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回归现实,是“XXX”激励了我,让我第一次开始真正思考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在主题研讨活动中,我与小组成员们一起探讨当前的社会热点,从刚开始的了无头绪到后来的积极投入,这项实践任务让我们主动地去了解时事热点,关心社会。

当我们小组围坐一团严肃地探讨时,当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当我们能用所学到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进行分析时,都是那样的激动热烈,这个过程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还开拓了思维,小组成员们也因为相处结下了更深的友谊,而这些进步,都是源于马克思主义原理。

XXX课带给了我太多难忘,难忘那次的演讲比赛,为了写好演讲稿,我在寝室是那样的冥思苦想;为了呈现完美的演讲,我拉着室友一次次的练、完善。

这项比赛不仅磨炼了我的写作本领,还磨炼了我的演讲本领,让理论课也变得那样的生动活力。

更难忘那时的思维拓展,为了更好的完成作业,我抱着书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认真地记录老师上课时所讲的枢纽语句或内容,生怕错过一个知识点,在所有课程快结束的时候,当我看到书中密密层层的笔记时,我是如此的欣慰;当我成功地把记下来的知识点,串写成一篇文章时,又是那样的自满,这项任务也可以说是我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期末的一次自我检验吧。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应用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应用

、依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互相关系的原理,检查剖析大学生在办理学习、训练、参加社团、个人休闲之间关系时面对的矛盾问题,提出你办理诸多矛盾问题的策略。

步入大学生活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中间,我们经历了好多,学会了好多,更成长了好多。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在这丰富多彩中也隐藏着玄机。

学习,社团,个人休闲。

哪一个的魔力都足够激烈,吸引着我们,去参加学校活动,去打工体验生活,去努力学习争拿奖学金,也会想和气朋友或是同宿舍的朋友出去走走街,吃吃饭。

可是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就需要你去分配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并进行弃取。

自己以前也经历过一段这样的期间,那个时候可能还不过从实质出发,考虑怎样解决对待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

进入大二了,也随着高老师开始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来源理概论这门课程。

当老师讲到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这一课的时候,老师深入浅出的解说,让我快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实质——对于大学生在办理学习、参加社团、个人休闲之间的关系时面对的矛盾问题。

因此今日我今日就这个问题,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互相关系的原理来给大家说明一下我们面对的这些个矛盾问题,并送上一些自己的心得和策略。

经过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用辩证发展的目光去对待问题,才是科学的辩证观,才能看失事物的正确的,实质的内在和联系。

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要用辩证发展的目光去对待问题。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色。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广泛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谋远虑地观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第一体此刻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各种联系和互相作用无量无尽地交叉起来的画面“。

因此,事物是广泛联系的。

那在这层层联系的事物中呢,矛盾即是事物与事物内部之间的一种对峙而又一致的关系。

矛盾拥有广泛性。

这也就充足说了然我们步入大学生活出现的一系列各种的矛盾。

既然矛盾是广泛的,那为何在我们步入大学以后,矛盾会展现的这样显然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以后再详尽给大家解说。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大学生塑造人格的指导作用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大学生塑造人格的指导作用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意义大学生是知识的象征,是国家的新鲜血液,也是国家建设工作的后继者和接班人,时代对于大学生的要求更高,因此大学生如何建设健全的人格成为了十分关键的问题。

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我们塑造健全的人格。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简单的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于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指导作用,这对我们日后的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

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

人是有意识的动物,通过一定的意识活动和主观实践,我们可以能动的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

在我们做一件事之前,我们会主观上对这件事有一个大致的规划,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我们会主动构思一些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判断,做出最佳选择。

这是因为我们的意识活动是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

通过对于将要做的事情的详细规划,我们才能实践中做到最好,效率最高,效益最大。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进行的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也许会遇到一些波折坎坷,但是我们应当保持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因为意识活动是依赖于我们的生理过程的,同时对我们的生理过程又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当下,有很多大学生一遇到挫折就萎靡不振,悲观消沉。

甚至做出一些让人扼腕叹息的事,这是非常遗憾的,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不要轻易放弃,要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

不管事情有没有成功,只要尽力了我们就不需要后悔。

在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事情做到最好值得被赞赏。

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如何认识并解决矛盾矛盾是一切事物的共性,矛盾的存在也是普遍的绝对的。

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

矛盾是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

比如在生活中,同学之间可能发生一些小摩擦,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

唯物主义辩证法改善大学生生活品质

唯物主义辩证法改善大学生生活品质

唯物辩证法改善大学生的生活品质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核心,它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学说,而且也是现实生活的指南,同时在大学生的成长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意义,对于我们的生活品质的改善起着毋庸置疑的指导作用。

我们的生活品质包括学习、交友、恋爱等都需要唯物辩证法的指导。

我今天就如何利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改善大学生的生活品质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1.“联系”在我们的大学期间,四年的生活中,宿舍是一个重要场所。

宿舍对我们来说,就是我们在学校中的家,是我们大学生活里最重要的地方。

而与舍友的关系则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通常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每件事物的看法也就不尽相同,矛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问题或矛盾出现使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从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角度来说,宿舍是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整体的一个部分,离开了任何一个人这个宿舍都是不完整的,这就需要我们宿舍的每个人和谐相处,遇到事情大家应该共同面对,整体讨论,而不是由某个人决定,大家生活在一起,问题的发生是必然的,而如果每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那么问题会很难得到解决。

因此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别人的想法观点,试着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全面的了解各个方面才能更好的处理产生的问题。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大学生活中,很多同学热衷于部门、社团的各种活动,以此来锻炼交际、处事等方面的能力,诚然,社会的竞争是残酷的,只有不断地充实、锻炼自己,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但另一方面,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你也失去了大把的学习时间。

这也正如大学生做兼职和谈恋爱的问题一样,这些在每个人身上的作用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学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学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学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学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自其诞生以来就对无数的人们产生着非凡的作用,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广大青年在改造自己的主客观世界上,改进人与人的关系上一种启明灯的姿态不断前行。

而在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指导我们大学生生活上依然闪烁着耀人的光芒,让我们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锐意和进取的朝气,指导我们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

下面试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作用。

大学的生活和我们过去的完全不同,我们要在远离父母的情况下与同学居住在一起,与宿舍同学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每天在一起生活,就会产生一定的摩擦,如果处理不好,则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这个时候如果用“联系”的原理和“矛盾特殊性”原理来看待问题那么宿舍的关系会和谐很多。

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整个宿舍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我们每个人都与宿舍的其他人有着联系,不能只顾及自己的感受而忽略整个集体的利益。

例如其他人休息时需要轻缓地走动等等。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也是极其复杂和多种多样的,许多问题并不是从表面上就能很容易地看出来。

所以有时需要把自己的感受对其他人表述出来,这样才能使所有人明白某些问题的所在,而不至于将小问题积压而爆发不可收拾。

在沟通交流,尊重他人的基础上的宿舍生活肯定会比只顾自己要来的愉快舒心。

尊重宿舍的多样性,尊重他人的意见与看法,争取创造一个“和而不同”的和谐宿舍!另外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问题也是值得注意的。

我们的经济尚未独立,大部分的开销还是由我们的父母来支付。

所以消费时我们要注意度的问题。

必要的消费不能省,但量变引起质变,超出了必要消费的范围,则变成了奢侈浪费。

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消费的额度。

在学习生活之余,大学生活中还有其他的方面。

如社团或打工,增加阅历,减少家庭负担。

这些实践活动都是对我们的发展极其有好处的。

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这样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谈谈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谈谈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谈谈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主题: 矛盾与人生关键词: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的价值在于能给人以智慧,智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于人类的各项事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了智慧就会有知识,有了人性根源和社会发展的深度思考;有了智慧,有了工具的出现,解放了体力劳动.有了智慧,有了人类的各种奇迹.具体于个人来讲,哲学能够指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少走错路弯路.其中最为具体的例子莫过于用马克思哲学原理来分析生活中的矛盾.1.生活中的矛盾无处不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矛盾只要包括两个方面: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基本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反的性质和趋势。

我国的古代学者程颢、程颐曾在他们的学著中提到“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

”古代孔子有过事物都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名句.这些都可见矛盾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在考研和工作中作出选择就是一对矛盾的双方面.选择了考研就意味着暂时无法参加工作.选择了工作就意味着无法在学校中接受进一步的研究生的教育.这也就是我们常在经济学中提到的机会成本.2.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但次要方面也不可忽略.既然矛盾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那我们该如何应对矛盾,如何在矛盾中做出最优的决策呢?这个要从矛盾的分类中考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可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称主要矛盾是指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运用辩证法原理分析大学生相处之道

运用辩证法原理分析大学生相处之道

运用辩证法原理分析大学生相处之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只有建立友好的同学关系,我们才能够拥有和谐的生活环境。

也只有在融洽、和睦、友好的氛围中,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在大学,我们朝夕相处,在密切的交往中,同学间各自的思想特点,个性爱好,品行修养得到充分暴露,也使别人获得深入的了解,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相互的影响。

不仅要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还要与自己不喜欢的人保持友好的关系。

这是大学人际关系的一个突出特点。

另外,人际关系的新特点还表现在不能仅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还应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也可能是别人所不能接受和不喜欢的。

因而,在彼此之间发生冲突或不协调时,就不能仅仅指责和埋怨对方,而要做到互相的谅解和彼此的适应。

这就是说,大学生必须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逐渐学会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独立、协调的新的人际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现象、新问题,并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提出新的观念,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因些,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便能很好地解决同学之间的不和谐相处的关系。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体现在现实生活、实际工作中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归结起来无非是两件大事,一是认识世界,即主观反映客观;二是改造世界,即主观反作用于客观的实践活动。

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我们在实践中,能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关键就在于能否处理好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注重研究,努力做到主向与客观相一致,从而避免实际交往中的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

我主要从对立统一和质变量变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对立统一我和同学是两个不同的个体,所以我俩是对立的。

但我和同学会发生关系,我做的事情会影响他,她做的事情会影响我,所以我俩是统一的。

运用马克思矛盾理论处理人际关系

运用马克思矛盾理论处理人际关系

运用马克思矛盾理论处理人际关系马克思矛盾原理,是辩证法思想的核心。

是否承认矛盾的存在以及矛盾在联系和发展中的根本因素,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矛盾的含义即对立统一。

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

统一性,又叫做同一性。

是指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不能分离;共存于一个统一体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对立性,又叫做抗争性、对抗性。

是指矛盾双方不断对抗,此消彼长的关系。

矛盾具有普遍性、多样性、不平衡性等性质。

其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与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和联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人际关系也不例外。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在人际交往中,以自身为主体,与交往的对象就成为了一对矛盾,自然有着同一和斗争这两种关系。

也就是说你和你交往的对象不管是以什么关系被整和在一起的,就一定有着相互依存的地方而且一定会有相互渗透的过程,这样才能维持在一个矛盾统一体之中。

而事物是要运动发展的,所以矛盾的本质是否定,于是一对矛盾中就一定会有斗争,从人际关系角度看就一定会用不同、分离、对抗等表现出来。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一些默契和对抗都是正常的表现,而根据个人的意志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对某一方面予以强化或弱化,从而对不同的对象,或在不同的时期,人际关系将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个人可根据不同情况趋利弊害,达到和谐的目的。

总之,矛盾的统一性说明矛盾之间有契合点,有共同的利益其斗争性反映了利益间的冲突,互利互荣,趋利避害是人际关系的走向和谐的必经之路。

“诚”,即真心;“信”,即不欺骗、可靠、信任不怀疑。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儒家伦理的核心理念。

坚守诚信是做人的原则,也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研究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研究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研究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在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发展规律,其研究视角富有启发性,也为我们深入探讨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人际关系的内涵与发展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之间在社会交往中相互牵连、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中,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为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个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将会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起初,人际关系是以家庭为中心,亲属之间形成了最密切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人际关系逐渐扩大到朋友、同事、伴侣等不同的群体中。

个体在这些群体中通过互动和交流,获得了情感、支持和认同感。

二、人际关系的现状与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社会的竞争压力增大,人们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导致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和紧张。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虚拟社交的兴起,这种虚拟社交对于真实的人际关系产生了冲击。

此外,个体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多样化,人们更加倾向于追求个人利益,这也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远和冲突。

人们更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社会和谐的构建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强调社会历史条件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因此在人际关系研究中,可以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分析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需要明确人际关系中个体与群体的辩证关系。

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受到群体的影响,而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又依赖于个体的积极参与。

在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护过程中,要注重个体的主动性和群体的积极作用。

其次,要关注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差异和经济基础决定了个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和地位差异,这会影响到人际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因此,要通过改善社会结构和提高经济状况,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解决同学之间相处不和...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解决同学之间相处不和...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解决同学之间相处不和谐问题组名:A计划小组组员:林佰栋 200910800110张扬程 200910800113唐平梦 200910800116吴金军 200910800081引言: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与他人打交道,同样,我们大学生生活在家、在学校、在公共场所,与他人相处时并不总是和谐的,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而与我们大学生接触最多的莫过于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处,因此,我们要学会与自己身边的人和谐相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不自诩为包罗万象的、封闭的终极真理体系,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现象、新问题,不断总结具体科学的最新成果,解决社会和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的、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并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提出新的观念,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因些,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便能很好地解决同学之间的不和谐相处的关系。

正文:人与人之间相处时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发生摩擦,而大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往往很少会有打架斗殴之类的身体冲撞的现象,他们之间大多数会采取“冷战”策略,除非他们之间的矛盾上升到了很激烈的程度时候才会有肢体上的碰撞。

而这些事往往会发生在宿舍。

其中,我们最熟悉的便是马加爵事件。

马加爵,男,1981年5月4日出生于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是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

由于出生在农村,家庭很贫穷,所以在校生活很艰苦,刚进大学时没有鞋穿,只能在领了助学贷款之后,才能买双拖鞋,饮食上比一般的同学都差,有时一天只吃两个馒头,在学习的同时做兼职以维持生活,在学校期间家里只在大一开学时给了马加爵几千块钱交学费,此后便几乎没有给过他钱,马加爵全靠助学贷款和做兼职以维持学业。

他家里有两个姐姐,数他最小,父母很娇惯他,自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他很内向、很情绪化且内心情感恨细腻很敏感。

在他小时的日记中记载,中学时因与奶奶看电视时发生冲突,满页纸写着“恨奶奶”的话,而且写了两天,15岁时在日记中记着这样的内容,“……我真是太气愤了,真想一刀杀了他,他平时都是十分气人的,何况现在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际交往交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际交往交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际交往交流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际交往交流。

说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交流沟通能力,人们可能很难想到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者有何关系,也许仅仅认为可以增加一些哲学素养而成为交谈中的一点谈资罢了。

其实不然,能够透彻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现有效的交流沟通也大有助益。

从静态上来看,交往是人们之间结成的普遍性的社会关系。

而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联系是广泛存在的,一切互相联系的事物必然互相作用。

交流沟通的内容是由一个人的思想内容思维意识决定的,交流沟通的方式又与一个人做人做事所持的方法论息息相关,所以,我下面就唯物辩证法在交流沟通艺术中的体现谈一点浅见。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功能,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更科学缜密的思维方式,培养一种更加科学良好的沟通心态和习惯,使我们说话更有依有据,充满理性和逻辑性,更易于让他人信服,从而有利于条理清晰地进行阐发和沟通。

涉及以下一些原则,客观看待事物,联系(事物之间是有客观联系的,这就要求人们最大限度的全面研究客体),发展(事物是运动的,要在运动中把握原则),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认识问题即发现矛盾,解决问题即化解矛盾),抽象到具体,个别到特殊最终到达一般等等。

时间有限且大家高中也学过就不详细阐述内容。

而这种的逻辑形成了一套清晰明确,高效的体系,让人们更清晰的认识事物。

表达时按照这个逻辑进行阐述分析,从而使听众更易于理解,也就做到了清晰表达,且有理有据让人赞叹不已。

唯物辩证法提倡事物是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而每一事物都和它周围的其他事物互相联系影响着,存在即合理。

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不会再用一成不变的,死板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与人交流沟通时也就不会单纯用自己的感性理解去发表言论并去否定别人的不同看法,这样也有效避免了因个人狭隘的偏见而与他人产生矛盾,自己所讲的道理观点也会更加切合实际。

我们来举一个实例,看看马克思唯物辩证的哲学对运用者的交流沟通的水平起着怎样积极的作用。

试论怎样用西方哲学智慧处理同学关系

试论怎样用西方哲学智慧处理同学关系

试论怎样用西方哲学智慧处理同学关系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在找寻意识与物质,意识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将思想从生活的樊笼里解放出来,它引起我们对善的思考,理性与信仰的认识,在社会实践中运用哲学,我思故我在,我们明白了灵魂与生命的关系,让我们正视自己,我们可以用它来处理很微小的事情,例如处理同学的关系。

处理同学的关系需要智慧,那么首先就要了解智慧的定义.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智慧”指的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智”是“聪明”的意思,“慧”也是“聪明”的意思,因而“智”与“慧”加在一起,应该是“大聪明”、“大智慧”的意思。

就此而论,一般所谓“生活哲理”之类的“小智慧”、“小聪明”当在排除之列。

,“智慧”等于“聪明”,“聪明”等于“智力”,而“智力”则意指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哲学的“智慧”并不是这样的“智慧”。

所谓哲学的智慧指的是知道自己没有智慧的那种智慧 ,他锻炼了我们的思维理论.但是我们不能将哲学向生活中强行运用,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将哲学看作是唯一自由的学问,就是因为它从不服务于任何外在的目的,乃是为了自身而存在的.处理同学关系时有时候越处理越复杂,甚至是不清,这就如同处理哲学一样,因为有的哲学问题上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且越是争论就越是争论不清,因而哲学非但没有让人聪明,反而越来越使人糊涂了。

因此我们更深入的去找寻答案,我们去努力的自我思考。

渐渐的我们会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会理性的思考问题,会全面的看待问题。

哲学引发我们对善的理解,所以在处理同学关系时用友爱去播种。

同学的情谊是以友爱为基础的,它播种在自我牺牲和尊重对方的田野上。

要想获得和谐的同学关系,我们就不能以同学先爱自己为前提,也不能以对方爱自己为目的,而应该先付出友爱,而且是无条件地付出友爱。

用忠诚去催发。

忠诚,要求人们襟怀坦白,既不隐瞒自己的缺点、弱点,.也不遮掩自己的优点.长处。

忠诚,还要求人们真心实意,诚恳待人,真心相处,既不掩饰同学的缺点、弱点,也不嫉妒同学的优点、长处,该批评的就批评,该鼓励的就鼓励。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它是一个相对真理。

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生管理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

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对成人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把握矛盾双方”。

这一重要思想要求在学生管理工作方法的各个环节中,既要把握统一性,又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多样性方式。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学生管理中的指导思想首先要阐述的是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通过一系列特有的理论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从总体上把握世界观以及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哲学即是世界观,以是方法论。

人们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之后,必然会以这些观点去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使它们成为人们用以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和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论辩证法。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存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客观正确的意识能推动事物朝着好的方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生认识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

马克思主义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

课题名称: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姓名:组长:覃珊珊组员:李明莲吴冬冬孙传霞林海波年级:2009级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职师班)成果形式:小组完成时间:2011年6月指导老师:方艳老师一、论文研究以及选题的背景据有关资料统计,大学生的活动时间除去睡眠,每天仍有5.72小时,在其生活、学习环节中居于首位。

大学生之间相互交往与接触的程度是读书时代其他时期无法相比的。

在大学,他们朝夕相处,在密切的交往中,同学间各自的思想特点,个性爱好,品行修养得到充分暴露,也使别人获得深入的了解,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相互的影响。

大学生阶段是思想交流最活跃,是信息沟通最不受拘束的时期。

大学生相互交流的表现可以说是大学生思想、行为与情感的晴雨表。

近年来,由于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和谐造成的众多高校惨案,使得大学生人际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交际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那么,了解目前大学生同学关系的现状,展开对大学生同学关系的调查研究就成了一个日益重要的课题。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本课题旨在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开展学生合作、沟通等能力的综合研究的实践研究,以科学的分析理念,对现在大学生的同学关系进行调查,研究如何认真解决好“同学和睦相处”、“大学生如何处理好同学关系”等问题,努力构建以“均衡、和谐、协作、发展”为主题的现代文明校园。

三、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

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原作业 与人交往的哲学

马原作业 与人交往的哲学

与人交往的哲学思想交往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范畴,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在人的社会关系中,交往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交往。

生产是以彼此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而这种生产交往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交往与生产是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因此,如果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出发看待这个问题,可以更加系统、客观的分析出其中的关系与理论。

社会交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尤其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建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交往是唯物史观的基础。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的生产关系上,首次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

认为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行为,是人的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

交往是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人类一产生,便有了交往实践活动。

因此,人类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交往,交往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

同时,通过人的交往实践活动,促使“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推动“世界历史”的形成,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我们可以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深层次原因、本质以及需求,从人类的整体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个观点:首先,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决定交往,交往是生产的前提。

以下将做具体分析:(一)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人之为人”是因为人会劳动,生产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交往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在人类的社会关系中,交往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交往使得人们联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由它构成了我们的社会生活的内容。

交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相一致的,平等民主的交往方式能更好的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金字塔式的带有阶级性质的交往形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建设。

交往关系纷繁复杂,使得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

社会是人类交往产生的结果,同时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促使新的交往的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解决同学之间相处不和谐问题
组名:A计划小组
组员:林佰栋 200910800110
张扬程 200910800113
唐平梦 200910800116
吴金军 200910800081
引言: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与他人打交道,同样,我们大学生生活在家、在学校、在公共场所,与他人相处时并不总是和谐的,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而与我们大学生接触最多的莫过于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处,因此,我们要学会与自己身边的人和谐相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不自诩为包罗万象的、封闭的终极真理体系,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现象、新问题,不断总结具体科学的最新成果,解决社会和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的、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并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提出新的观念,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因些,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便能很好地解决同学之间的不和谐相处的关系。

正文:人与人之间相处时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发生摩擦,而大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往往很少会有打架斗殴之类的身体冲撞的现象,他们之间大多数会采取“冷战”策略,除非他们之间的矛盾上升到了很激烈的程度时候才会有肢体上的碰撞。

而这些事往往会发生在宿舍。

其中,我们最熟悉的便是马加爵事件。

马加爵,男,1981年5月4日出生于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是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

由于出生在农村,家庭很贫穷,所以在校生活很艰苦,刚进大学时没有鞋穿,只能在领了助学贷款之后,才能买双拖鞋,饮食上比一般的同学都差,有时一天只吃两个馒头,在学习的同时做兼职以维持生活,在学校期间家里只在大一开学时给了马加爵几千块钱交学费,此后便几乎没有给过他钱,马加爵全靠助学贷款和做兼职以维持学业。

他家里有两个姐姐,数他最小,父母很娇惯他,自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他很内向、很情绪化且内心情感恨细腻很敏感。

在他小时的日记中记载,中学时因与奶奶看电视时发生冲突,满页纸写着“恨奶奶”的话,而且写了两天,15岁时在日记中记着这样的内容,“……我真是太气愤了,真想一刀杀了他,他平时都是十分气人的,何况现在呢。

我千真万确想一刀了事。

但我会坐牢的,我不想坐牢,如果是十年牢,我将是25岁,真不好!要知道,我的前途该是光明无比的,我不能轻生,不能这样做,我惟一的希望就是希望爸爸死掉!这又不可能,我想用药毒害,但受害的也是我们,我无奈,……“我真恨,恨,但我很理智,我控制住杀人的念头,我想无论如何我都很想考上宾中地区班,考上重点大学,迎来新生活,现在毕竟是家事,与我无关。

对付恶人,要用狠的手段,要彻底处理掉……”从他在日记中的记载可以看出,马加爵是一个内心非常细腻、狭窄的人。

他不愿意与人交往,在大学里感到很孤独,没有什么好朋友,很难跟同伴相处,他是一个很孤独的人,他自己也这样说,自上大学来,只回过家一次,并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因为在家里没有人和他一起玩,在学校还可以玩电脑。

2月13日,在与同学打牌时,同学说他作弊,而马加爵坚持说没有,于是便和同学发生了纠纷,之后他准备逐个用铁锤突袭4个同学。

他想先干掉同宿舍的邵瑞杰。

可是当晚,只有唐学李在宿舍内,邵瑞杰在别的宿舍里休息。

马加爵就先用锤子杀害了唐学李,并把尸体藏到衣柜里。

第二天,他继续与同学打牌。

2月14日晚,他趁邵瑞杰洗脚的时候,用同样手法将其杀死,事后仍将尸体塞入衣柜。

2月15日中午,同学杨开红到马加爵的宿舍找邵瑞杰打牌,马加爵说他一会就回来,并在杨看报纸等候时将其杀害。

傍晚,他跑到1幢402室将龚博叫到自己的房间,然后将其杀害。

案发后逃跑,后被抓获,2004年4月24日,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由上我们知道,在马加爵成长过程中遭受了许多挫折,具体来讲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人际交往中的挫折。

即使在家里,也没有玩得好的朋友。

人际关系的理论告诉我们,人际关系产生的基础是
需求的满足,所以他过年不回。

然而马加爵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使他在交往过程中根本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他人的需要,也就不可能满足他人的需要,致使他在人际关系上遭受巨大的失败,所以他很难与同学相处得好,在大学里没有什么朋友,同学们不愿意跟他相处,他是一个很孤独的人。

事实上,马加爵很想改变这一切,但是他总是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不想想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所以往往事与愿违。

在人际交往中的挫折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与同学关系处理不当,经常与同学发生摩擦。

在对马加爵的心理问卷中,对这样一道问题,“你与同学的小摩擦多吗?是每天都有?每周都有?还是每个月都有?”他回答,一个月要有一两次。

至于什么原因他没有说,可见他和同学的摩擦频率还是比较高的,而每一次纠纷就是一次挫折,这些挫折在他的心中不断地积压。

第二、生活上的挫折。

马加爵是一个相当贫困的学生,靠国家助学贷款和做兼职来维持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毕业后还要还贷款,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

在生活上不如其他的同学,吃的、穿的都比别的同学要差一等,这使他产生了挫折感。

在经济上,他得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养活自己,据报道,他自开学时从家里拿了6000元后,便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除贷款外,全靠自己的双手去挣钱来维持自己各方面的开支。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连接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马加爵之所以会变成杀人恶魔,是因为他自己没有认真考虑过他所做的事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承受不了同学带给他的压力。

最重要的是,他没有运用马克思哲学原理分析自身及周围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很好地克制自己。

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无进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体现在现实生活、实际工作中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归结起来无非是两件大事,一是认识世界,即主观反映客观;二是改造世界,即主观反作用于客观的实践活动。

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我们在实践中,能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关键就在于能否处理好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

因此,我们在实践共和国,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注重研究,努力做到主向与客观相一致,从而避免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

试想,如果马加爵能认识到这些,并能努力地去改善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我想他也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来了。

结束语:我们大学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我们要健康地成长,要学会熟练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对深刻理解它的科学体系之精髓,实际运用于指导社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实践,运用于实际,在实践中发展并得到检验;它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并指导实践。

因此,只有理念实际,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把主观与客观结合起来,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支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运用当代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反对教条主义、实用主义、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等等错误思想。

因此,我们大学生很有必要认真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适应社会,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进而为我们祖国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