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 俗语中的物理
俗语中的物理原理
俗语中的物理原理热学:1.燕子低飞有雨下雨前空气湿度很大,小飞虫的翅膀潮湿,不能高飞。
燕子为了觅食,也飞得很低。
2.下雪不冷化雪冷下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凝华而成的。
凝华过程是放热过程,空气的温度要升高。
这就是我们感觉到“下雪不冷”的原因。
下雪后,雪要熔化,雪在熔化时,要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因此空气的温度要降低,这样我们就会感觉到“化雪冷”。
3.真金不怕火炼金(晶体)的熔点比较高,一般的炉火温度不能达到金的熔点,所以不能使金熔化。
4.瑞雪兆丰年覆盖在地面的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保护小麦安全过冬。
雪花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凝结了许多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和有机物的灰尘,对小麦具有一定的肥效。
雪化成水渗人土里,对小麦的生长极为有利。
故小麦来年必然丰收。
5.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处于西风带,降雨云大多由西向东运行。
早晨看到西方有虹霞仗,表明西方有降雨云,由东方射来的阳光照射在西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形成了虹。
而西方的降雨云很快会随着西风移到本地,所以本地很快要下雨。
到傍晚看到东方有虹,这是西方射来的阳光照在东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形成的,这种虹的出现,说明西方已没有雨了,天气将晴。
6.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烧开水时,壶底的水吸热,汽化形成气泡。
水没烧开时,这些气泡由底部上升,遇到上层温度较低的水,气泡内部的水蒸气又会液化成水,气泡体积逐渐缩小至消失。
气泡的一涨一缩,激起水的振动,从而发出响声。
水开时,壶底的水与上层的水的温度相等,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气产生,体积变大,到水面后破裂,振动较小,故“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7.墙内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8.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9.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古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如果我们平时注意引领学生收集、分析、了解这些民谚、俗语和古诗,在实际生活中深化、活化物理知识,将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力学1.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2.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因为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3.一只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只巴掌要么拍另一只巴掌,要么拍在其它物体上才能产生力的作用,才能拍响。
4.人心齐,泰山移。
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6.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7.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km,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km,约8万里。
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地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8.人在舟中闭牖(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
描述物体机械运动必须有合适的参照物。
9.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10.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
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1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12.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
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13.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14.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泥鳅黄鳝的表面都光滑且润滑,摩擦力小。
俗语中的物理原理
俗语中的物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各种各样的俗语。
这些俗语简洁明了,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
有趣的是,其中许多俗语还隐藏着物理原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俗语背后的物理世界。
一、“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句俗语用来形容事情需要双方的参与才能发生。
从物理角度来看,也确实如此。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无法单独产生力。
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它们之间的力才会产生,并导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二、“水往低处流”这句俗语描述的是重力作用下的自然现象。
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水也不例外。
由于重力的作用,水会沿着下坡方向流动,直到达到平衡状态。
这也是液体静压力的原理。
三、“坐井观天,一孔之见”这句俗语用来形容人的视野狭窄,只知道一隅之地。
从物理角度来说,这确实反映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当我们只通过一个小孔看天,我们只能看到天空的一小部分,无法看到整个天空。
四、“孤掌难鸣,独木难支”这句俗语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从物理角度来说,一个物体很难保持平衡,特别是当它受到外力时。
就像一根独木难以支撑起一个屋顶,需要多根木头共同支撑才能保持稳定。
五、“雷声大,雨点小”这句俗语形容声势浩大但实际效果不佳的情况。
从物理角度来说,雷声是由于闪电加热空气产生的迅速膨胀和收缩引起的,而雨点的大小则取决于云层中的水汽含量和气候条件。
因此,雷声和雨点大小并没有直接关系。
从这些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物理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入理解。
这些俗语不仅传承了智慧,还反映了我们对自然世界的理解。
同时,通过学习这些俗语中的物理原理,我们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欣赏这些俗语的智慧和美感。
这也展示了物理学不仅是科学的基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基常识】30个俗语、诗句中的物理化学知识
【公基常识】30个俗语、诗句中的物理化学知识一、力学、运动学1.四两拨千斤、小小秤砣压千斤:杠杆原理,增大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较小的动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体。
2.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
3.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4.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瓷器的硬度很高,要想在瓷器的上面打眼、修复,需要使用比瓷器硬度更高的材料才行,而金刚石的硬度比瓷器高,可以用来切割玻璃、给瓷器打眼。
5.坐地日行八万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动的相对性。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水倾泻而下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二、光学1.立竿见影、坐井观天:光的直线传播。
2.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3.近水楼台先得月:水边的楼台先看得到月光,是一种光的反射。
4.海市蜃楼: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三、热力学1.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
2.瑞雪兆丰年:雪覆盖在农作物上面,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起到保温作用。
3.墙内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近朱者赤:分子的扩散作用。
4.煽风点火:扇动扇子使空气流通,为火焰燃烧补充氧气。
5.钻木取火:摩擦生热,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
6.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取出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四、声学1.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2.弦外之音: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这些声音我们是听不到的。
【公基常识】30个俗语、诗句中的物理化学知识
【公基常识】30个俗语、诗句中的物理化学知识一、力学、运动学1.四两拨千斤、小小秤砣压千斤:杠杆原理,增大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较小的动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体。
2.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
3.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4.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瓷器的硬度很高,要想在瓷器的上面打眼、修复,需要使用比瓷器硬度更高的材料才行,而金刚石的硬度比瓷器高,可以用来切割玻璃、给瓷器打眼。
5.坐地日行八万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动的相对性。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水倾泻而下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二、光学1.立竿见影、坐井观天:光的直线传播。
2.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3.近水楼台先得月:水边的楼台先看得到月光,是一种光的反射。
4.海市蜃楼: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三、热力学1.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
2.瑞雪兆丰年:雪覆盖在农作物上面,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起到保温作用。
3.墙内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近朱者赤:分子的扩散作用。
4.煽风点火:扇动扇子使空气流通,为火焰燃烧补充氧气。
5.钻木取火:摩擦生热,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
6.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取出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四、声学1.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2.弦外之音: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这些声音我们是听不到的。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俗语科学
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5.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6.爬得高,跌得重。
重力势能。
7.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物体具有惯性。
8.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和参照物的选取。
9.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平面镜成像和光的折射现象。
10.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光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1.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12.海市蜃楼
光的折射现象。
13.人面桃花相映红
光的反射现象。
14.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回声。
17.缸穿裙,大雨淋。
水蒸气遇冷液化。
18.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光的色散现象。
15、坐地日行八万里。
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9、如坐针毡。
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25、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
气体的扩散现象。
26、玉不琢不成器。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35、瞎子点灯白费蜡。
光的反射。
43、四两拨千斤。
杠杆的平衡原理。
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下面列举几例: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以下是整理的《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希望⼤家喜欢!在⽇常⽣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是⼤有帮助的。
下⾯列举⼏例:1、⼩⼩称砣压千⽄——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臂是阻⼒臂的⼏分之⼀,则动⼒就是阻⼒的⼏倍。
如果称砣的⼒臂很⼤,那么“⼀两拨千⽄”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间的距离较⼤时(⼤于⼏百埃),分⼦间的引⼒很⼩,⼏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捞不着的是⽔中花——平⾯镜成的像为虚像。
4、⼈⼼齐,泰⼭移——如果各个分⼒的⽅向⼀致,则合⼒的⼤⼩等于各个分⼒的⼤⼩之和。
5、⿇绳提⾖腐——提不起来——在压⼒⼀定时,如果受⼒⾯积⼩,则压强就⼤。
6、真⾦不怕⽕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的熔点来看,虽不是的,但也有1068℃,⽽⼀般⽕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焰的温度⼩于⾦的熔点,所以⾦不能熔化。
7、⽉晕⽽风,础润⽽⾬——⼤风来临时,⾼空中⽓温迅速下降,⽔蒸⽓凝结成⼩⽔滴,这些⼩⽔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散,形成彩⾊的⽉晕,故有 “⽉晕⽽风”之说。
础润即地⾯反潮,⼤⾬来临之前,空⽓湿度较⼤,地⾯温度较低,靠近地⾯的⽔汽遇冷凝聚为⼩⽔珠,另外,地⾯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汽,故地⾯反潮预⽰⼤⾬将⾄。
8、长啸⼀声,⼭鸣⾕应——⼈在崇⼭峻岭中长啸⼀声,声⾳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经久不息,似乎⼭在狂呼,⾕在回⾳。
9、但闻其声,不见其⼈——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于波长时,可以发⽣明显的衍射。
⼀般围墙的⾼度为⼏⽶,声波的波长⽐围墙的⾼度要⼤,所以,它能绕地⾼墙,使墙外的⼈听到;⽽光波的波长较短(10-6⽶左右),远⼩于⾼墙尺⼨,所以⼈⾝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就⽆法看到墙内⼈。
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1、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
2、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3、破镜不能重圆。
4、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5、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6、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7、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8、坐井观天,所见甚少。
9、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10、人心齐,泰山移。
11、水缸出汗,不用挑担。
12、真金不怕火炼。
13、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4、虹高日头低,早晚披蓑衣。
15、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16、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17、小小称砣压千斤。
18、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19、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
20、霜前冷,雪后寒。
21、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22、缸穿裙大雨淋。
23、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24、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25、玉不琢,不发光。
26、千里眼,顺风耳。
27、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28、墙内开花墙外香。
29、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30、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
31、小称砣压千斤。
32、火场之旁,必有风生。
33、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
34、爬得高,跌得重。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35、早虹雨滴滴,晚虹晒脸皮。
3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1. “小小秤砣压千斤”,这可真是神奇啊!就像在跷跷板上,一个小小的东西却能翘起比它重好多倍的物体,秤砣虽小,它的力量可不容小觑呢!
2. “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就好比两个人吵架,得双方都有回应才吵得起来呀,要是只有一个人在那叫嚷,可吵不起来呢,不是吗?
3. “真金不怕火炼”,就如同那经过千锤百炼的运动员,无论遇到多大的挑战和困难,都能展现出自己真正的实力,厉害吧!
4. “人心齐,泰山移”,这和拔河比赛一样呀,大家齐心协力往一个方向使劲,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多了不起!
5. “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你看那软软的豆腐,可不就像一些没有骨气的人,怎么扶都扶不起来嘛!
6.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哎呀,这多像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往往很低调,而那些咋咋呼呼的人其实没啥真本事呢!
7. “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就好像一只小蚂蚁妄想撼动大象,这不是自讨苦吃嘛,嘿嘿!
8.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像我们学习一样,只要肯下功夫,再难的知识也能掌握,是不是很有道理呀!
9. “霜前冷,雪后寒”,这不就和冬天来了会先降温然后下雪之后
更冷一个道理嘛,大自然真奇妙啊!
10. “早虹雨,晚虹晴”,这就像个天气预报员一样,早上看到彩虹可能要下雨,晚上看到彩虹可能就晴天啦,多有意思!
我觉得这些谚语真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生活道理,值得我们好好去领悟和学习呀!。
民谚、俗语及一些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到一些民谚、俗语及一些成语,这些生活语言中含有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能注意分析,了解这些语言,就可以在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我们学习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是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列举一些事例。
一、声学方面1、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超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2、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这是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洪亮的回声。
3、弦外之音:这是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
4、听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5、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而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二、热学方面1、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为1064℃而火焰的温度一般为800℃左右,所以金子不会被熔化。
2、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
扬起的汤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制止液体的沸腾。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液体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就破裂,声音较大,而沸腾时,水温上下相等,气泡升到液面时才破裂,声音较小。
4、下雪不冷化雪冷:因为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雪时放出热量,而雪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因而空气的温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5、瑞雪兆丰年:因为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地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三、光学方面1、水中捞月一场空(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当然是徒劳。
2、猪不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与像等大对称,像与物一模一样,仍像猪当然也就里外不是人了。
3、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看到的是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谚语中的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下面列举几例: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
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像一个个的谜。
当我们掌握了必要的物理知识,揭开谜底的时候就会感悟到物理现象是十分有趣的。
我们掌握了必要的物理知识,不仅能解释这些现象,也能利用他们为人类服务。
标签:物理渗入人类生活民谚俗语各个领域
每天,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不自觉地运用物理知识。
物理现象大量的存在于我们周围,如雨后天晴的彩虹,湖水沸腾等。
都可以从物理知识中得到答案。
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物理是源于生活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能够增加我们的感性认识,增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几年初中的教学经验,使我认识到,初中物理教学特点是学生难学。
抽象的物理知识,只有与实践结合,与生活实际结合,使之变成生动活泼的生活现实。
才能使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
例如,在物态变化一章的教学中的汽化一节,讲清物理规律,即: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前者只能在液体表面上缓慢进行,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并只能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
它们共同点都是要吸收热。
汽化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同人类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生产、生活中有普遍的应用。
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对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物理学科来说,更是时时会用到的。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下面列举几例:
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四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3.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4.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
内人。
5.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6.水火不相容——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7.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8.千里眼,顺风耳——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
并且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9.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
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0.坐井观天所见甚少-----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11.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
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12.瑞雪兆丰年——下到地上的雪有许多松散的空隙,里面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的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作
13.霜前冷,雪后寒——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
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谈到物理学,有些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物理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人。
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的确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身边。
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
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
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
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
物理世界魅力无穷,有很多事值得我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美] L.爱波斯坦P.哈威特《趣味物理寻答集》
[3]赵娟《初中物理新课引入的实验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刘运来《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问题[J]》;物理教师;1980年Z1期
[5]《谚语、俗语中的物理知识》华兴恒20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