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6《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案
选修6《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案.doc
选修6《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案谈谈选修6《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①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之一。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一门选修课程,是为使高中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增强法律意识而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
下面我就本课程的教学和教材讲三个问题:一、《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二、《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各专题的框架结构和重点、难点问题;三、《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涉及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
一、《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一)本课程的性质《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涉及的是与每个高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些法律的理论、知识和规定。
邓小平同志说过:“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②xx同志也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一个重要任务是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③《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就是要通过深入学生心灵的法律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初步懂得一些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增强法律意识,概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提高法律素质,能够懂法、守法和用法,自觉维护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以及自身的合法权益,逐步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二)《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材的特点 1.本教材的编写思路本教材34567891011132019-05-09谈谈选修6《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六年级教案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目标:(1)了解法律是什么,生活与法律的关系;(2)了解法律的作用有什么。
教学重难点:了解《刑法》和《民法》的作用,知道什么样的行为对应什么法律;知道人人依法享有权利,人人依法履行义务。
课型:新授教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具准备:课件第一课时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过程:课型:新授教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具准备:课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前置作业请学生说说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其他同学听后做补充。
二、新课学习:1、引入谈话:法律调整社会关系,保护合法权益,维护公共秩序。
大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小到个人的家庭生活,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
所以,法律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2、学习教材第五页,看看图画,了解生活中的法律。
3、学习教材第六和第七页,了解《刑法》和《民法》的内容,知道《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了解《刑法》的作用;知道《民法》是维护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主要法律,了解民法的作用;知道除了《刑法》和《民法》之外,还有《行政法》,并引导学生了解《行政法》的作用。
三、完成教材第八页练习,教师订正答案,同桌检查完成情况,教师巡视批改。
四、能力提升拓展延伸,总结本课内容。
通过采访同学和老师,了解一下我们学校的生活会涉及哪些法律,这些法律发挥了什么作用。
说说我们了解了那些法律的内容,知道了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和法律有关。
没有语言,人与人就不能顺畅沟通;没有规则,人与人就不能正常交往;同样,如果没有法律,人们的行为就没有了约束,我们的社会就会一片混乱,因此,法律的作用很大。
五、继续学习法律的作用有哪些?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1、法律为我们设定了行为准则,提供了外部保障,维护着我们的正常生活;2、法律如同指南针,告诉我们行为的方向;3、法律如同尺子,衡量我们行为的对错;4、法律如同武器,是保护我们的坚强后盾。
六、分小组讨论教材内容。
评判图画中人物的行为是否?为什么?请用法律的准则进行评判,并为他们想出正确的办法。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全国通用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法律,了解法律的作用和原则。
2.通过参观当地法院、法律知识游戏等多种形式,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3.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懂得法律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二、授课内容1.法律是什么,法律的作用和原则。
2.参观当地法院,了解法院的组织结构和职能。
3.法律知识游戏,巩固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5分钟)•让学生回答“生活中什么是法律?”,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2. 理论学习(20分钟)•介绍什么是法律,法律的作用和原则。
•通过讲故事或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法律具体体现。
•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发言,了解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
3. 参观当地法院(40分钟)•带领学生参观当地法院,了解法院的组织结构和职能。
•让学生了解法官的工作流程和程序,了解一审、二审等概念。
•让学生实地感受法律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法院对社会的维护作用。
4. 法律知识游戏(30分钟)•设计法律知识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记忆。
•可以设计多种类型的游戏,如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等。
5. 总结回顾(5分钟)•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
•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将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评估•通过学生掌握情况、参观法院时的表现、游戏成绩等方式进行评估。
•评估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以及法治意识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设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包括理论学习、参观当地法院、法律知识游戏等方式,通过这样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生活中的法律,增强法治意识。
同时,让学生身临其境,实地感受法院的工作和程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法律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懂得法律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生活与法律》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三)实践活动(用时1讨论一个与法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它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法律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法律的定义与作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生活与法律》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章节主题为《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生活与法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法律的定义与作用: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
2.生活中的法律实例: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列举一些常见的法律现象,如交通法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举例:讨论法律与道德在处理诚信问题上的异同。
-学生的法律权益:明确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的特殊保护,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掌握常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规范。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培养学生主动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法律问题。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法律的看法和感受。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律场景,加深对法律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与法律相关的新闻视频或讲述一个引人深思的法律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二)知识讲解1、什么是法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法律的定义,强调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总和。
2、法律的作用(1)规范作用:讲解法律如何规范人们的行为,例如禁止盗窃、欺诈等违法行为。
(2)保护作用:举例说明法律如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如财产权、人身权等。
3、生活中的法律(1)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如婚姻法中关于夫妻财产、子女抚养等方面的规定。
(2)学校生活中的法律:如教育法中对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障。
(3)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交通安全法等。
(三)案例分析1、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如在学校里遭遇校园欺凌、在商场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以及应该如何运用法律来解决。
3、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四)角色扮演1、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一些常见的法律场景,如消费者维权、邻里纠纷等。
2、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观察并思考表演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3、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探讨正确的法律处理方式。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设计及反思3课时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法律作用很 大,法律如同指南针,告诉我们行为的方向;法律
回顾本节课内
容
回顾本节课内容
如同尺子,衡量我们行为的对错;法律如同武器, 是保护我们的坚强盾牌。我们要学法、守法、用法, 做一名合格的公民。
课堂练习
出示课堂练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
2.出示材料阅读思考
(过渡语:依据刑法谢伦伯格被判处死刑,那么刑 法是一部怎样的法律呢?)
3.结合材料讲述刑法的性质及其作用。
刑法的性质: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刑法 规定了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对于犯罪应该给予什 么样的惩罚。
观看图片,思
考问题
让学生了解四 幅图片说明生活 处处都有法律的 身影。
讲授新课
三.揭示学习目标
四.出示自学问题,巡回指导
1.你家人(或亲戚)工作和生活中涉及的法律 有哪些?
2.刑法的性质及其作用是什么?
3.民法的性质及其作用是什么?
4.行政法的作用是什么?
5.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法律的不同点和相同 点是什么?
刑法的作用:刑法惩罚犯罪,保护人权,保卫国家 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4.出示两张图片
(过渡语:网络诽谤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通过签 订合同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那么什么法律保护公 民的名誉、房屋呢?你对合同了解多少呢?)
5.结合上边的观察与思考归纳民法的性质和作
用、合同的相关知识。
民法的性质:民法是维护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主要 法律。
6.出示动动脑:如果合法权益遭受侵害,家庭经 济困难,那该怎么办呢?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案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案教案标题: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学目标:1. 了解法律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生活中常见的法律常识;3.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守法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法律的定义和作用;2.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教学难点:1. 如何将法律常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2. 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守法律的能力。
教学准备:1. PPT演示文稿;2. 教学素材:法律案例、图片、视频等;3. 小组讨论活动所需的分组材料;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法律的兴趣;2.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法律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演示文稿介绍法律的定义和作用;2. 分析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如交通规则、消防安全、知识产权等;3. 利用法律案例讲解法律的重要性和对违法行为的惩罚。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案例;2.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解决方案;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常识如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情境。
四、个人练习(10分钟)1. 学生个人完成练习册上的法律常识题目;2. 教师巡视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法律的重要性;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他们对法律常识的理解。
六、拓展活动(10分钟)1. 邀请一位法律工作者或相关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分享;2. 学生提前准备问题,并与嘉宾进行互动交流。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法庭、警察局等相关法律机构;2. 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讨论表现;2. 学生个人练习的完成情况;3. 学生对法律常识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生活中的法律常识;3.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资源的使用。
生活中的法律保护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法律保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常见的法律类别和法律条文,如民法、刑法、劳动法等。
掌握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能力,学会用法律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常见法律的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如何识别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法律途径解决。
2、教学难点理解法律条文的内涵和适用条件。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的能力和意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主要条文,使学生对法律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进行思考和判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生活中的法律场景,加深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与法律相关的新闻视频或讲述一个引人深思的法律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活中的法律保护。
2、知识讲解介绍常见的法律类别,如民法、刑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讲解它们的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结合具体案例,详细分析一些常见的法律条文,如合同的订立与履行、侵权责任的认定、犯罪的构成要件等,让学生理解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和应用。
3、小组讨论给出一些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如消费纠纷、劳动合同纠纷、邻里纠纷等,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角色扮演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的法律场景,如法院庭审、劳动仲裁、消费者投诉等。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法律,并且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实例体会到法律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遵守法律、积极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且能够运用法律知识进行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中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并且学会如何应用法律知识。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学实例、幻灯片、小组讨论活动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书本、作业本、笔。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通过提问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本节课内容,例如:在学校遵守纪律、停红灯过马路等。
2.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是如何与法律相关联的。
步骤二:学习法律的概念和意义(15分钟)1.教师讲解法律的概念和意义,简单介绍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2.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一些他们生活中与法律相关的例子,并且让学生讨论这些例子中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步骤三:实例分析(25分钟)1.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选择一些实例进行讲解。
例如,一个学生因为在学校欺负同学而被处罚的情况。
2.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个实例中学生的行为是否违反了法律,法律如何保护受欺负的同学,以及违法行为的后果。
3.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如果他们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应该如何应对。
步骤四:问题解决(2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例如:发现同学在课堂上作弊、延迟交作业等。
2.学生根据已学的法律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学生将各小组的答案反馈给全班,共同讨论最佳解决方案。
步骤五:总结和课堂作业(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体会到了生活中法律的重要性,并且能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生活中的法律》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设计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法律与道德、纪律不同,是一种的特殊的行为规范;知道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规定我们的义务。
2.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是什么;法律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规定的义务。
三、教学过程
过渡(2分钟):
1.提问:说一说下面小朋友的家人的职业涉及到哪些法律?
2.展示几个预设的场景。
3. 展示相关职业对的应法律:
老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出租车司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法安全法》
课堂练习:(3分钟)(一)练习题
课堂小结(2分钟)
法律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保障着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稳定有序、更加和谐美好。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生活中的法律第1课时法律是什么教案
法律的定义:法律由国家制定和颁布,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所有社会成员都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思考、回答
结合生活经验,说说权利和义务。
思考、讨论。
讨论、总结
阅读、回答
比较、理解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并意识到法律的存在。认识到法律的作用。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的感悟。
重点
难点
重点:法律规定了我们的权利和义务;正确理解法律的定义。
难点:法律与纪律、道德的异同。
教法
学法
调查、列举实例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式过马路”有什么危害?你想到这是一种违反行为吗?
观看、思考
由视频导入谈论话题。
讲授新课
呈现图片(我有财产权;我有受教育权)
说一说: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有哪些权利呢?
列举青少年享有的权利。
B.法律规定了我们的义务
呈现图片(我要遵守交通法规、保护野生动物。)
想一想,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还有哪些义务呢?
小结:法律既保护了我们的权利,又规定了我们的义务。
【纪律、道德与法律的比较】
1.导入:我们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
规则即规矩,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思考: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规则之下,除了法律以外,生活中对我们行为有所约束的规矩还有哪些?
引导学生回答:道德、纪律或规章制度
2.活动园p4
你认为违反法律的后果和违反学校纪律的后果是一样的吗?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时教案
六年级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
六年级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法律的概念和作用,认识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能够区分不同的法律,如宪法、刑法、民法等。
3.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法律的作用,区分不同的法律。
2.难点: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将法律观念融入日常生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与法律相关的新闻视频或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关注。
提问学生:视频中涉及到了哪些法律问题?你对法律有哪些了解?引出课题“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2.法律是什么知识讲解:讲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举例说明: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交通规则、环境保护等,说明法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3.生活中的法律多媒体展示:展示不同场景下的法律规定,如学校、家庭、社会等。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这些场景中,有哪些法律在保护我们的权利和规范我们的行为。
代表发言: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不同的法律介绍法律分类:讲解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不同法律的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判断应该适用哪种法律,并说明理由。
5.培养法律意识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法律意识,如遵守法律法规、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等。
故事分享:讲述一些关于遵守法律和运用法律的故事,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7.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一个与法律相关的案例,并分析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法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案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案教案标题: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掌握基本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则。
3.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法律常识?a. 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b.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c. 法律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基本法律概念和原则a. 法律的分类: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b. 法律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公正原则、自由原则等。
c. 法律的适用和遵守。
3.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a. 婚姻家庭法律常识:结婚、离婚、子女抚养等。
b. 劳动法律常识:劳动合同、工资、工时等。
c. 交通法律常识:驾驶证、交通规则、交通事故等。
d.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常识:合同、退换货、维修等。
e. 知识产权法律常识: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常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对法律常识的理解和经验。
3.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生活中的法律纠纷情境,通过解决问题培养法律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介绍法律的定义、作用和与道德的区别。
3. 案例分析:选择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法律常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对法律常识的理解和经验。
5.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的法律纠纷情境,通过解决问题培养法律意识。
6.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法律常识,并强调其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理解: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评估他们对法律常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应用: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估他们对法律常识的应用能力。
六、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关注新闻和社会事件,了解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第五六专题集体备课1
•
情境四
婚前财产公证你能接受吗?希望大家讨论一下,说说自己的想法。
婚前进行财产公证难道不是对另一方 的侮辱么? 之所以要进行婚前财产公证,就是担 心两个人会有分开的一天,这种对婚 姻和彼此的不信任,肯定会伤感情的。 可是这个社会很现实 把钱的我问题说清楚,才不会影响感情 做,伤感情,不做,伤利益,孰轻 孰重,很难权衡。 有点不习惯,又不是有钱人 没什么。两个真正相爱的人不管 婚前财产公证与否都应该是可以 接受的。 一方觉得不公平说明他/她对钱看得 很重,觉得这样自己吃;或者他/她 婚前没什么积蓄,公证的时候相差 悬殊觉得没有面子;或者考虑到万 一以后发生婚变,自己能拿到的只 能是婚后的一半财产太少了;或者 婚前我的财产多,离婚了所有的财 产都平分不公平 。 看个人想法,无可厚非。
为人夫或为人妻
屠亚琴:“从小抛弃我们,她现在对我来说就和陌生人一样, 没什么感觉了。我就是想不通她为什么要破坏我现在平静的生 活。” “我在服装厂当临时工,维持生计。如果她回来了,我必须辞 职专心照顾她,收入少了人却多了,家里反对也是有原因的, 而且老公和孩子对她的感情更淡。” 屠亚琴的儿子、女儿也反对把朱彩娟接回来照顾: “为什么一定要我妈妈来照顾她,妈妈不是还有别的姐妹吗? 而且妈妈还要帮我照顾小孩的。” “左边的自己”高喊着骨肉亲情,赡养的义务;“右边的自己” 诉说着被抛弃的过去,困难的家境。 1)如果你是屠亚琴 ,你会选择哪一个自己?为什么? 2)如果你是翠苑街道的领导,你会做些什么?
第五框题 律师面面观 第二框:不做拓展的内容, 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极其 主要职责
基本要求 1.了解律师的含义、基本职责和业务。 2.知道律师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辩护人的职能。 3.了解律师提供法律援助的形式。
发展要求 说明 不作要求的内容: ①律师在参与诉讼时的不同称谓。
生活中法律教学设计
生活中法律教学设计尊敬的老师们:下面是一个关于法律教学设计的示例,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技能;3.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二、教学内容:1.法律的定义、特点和作用;2.法律体系的构成和层级;3.基本法律知识,包括合同法、刑法、劳动法等;4.常见法律问题和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1.学生参与互动:通过讨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习动力。
2.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资源利用:利用多媒体教具、法律文献、互联网等资源,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法律信息和实例,扩大知识面。
四、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
可以展示一些法律热点新闻,引发学生对法律问题的思考。
2.概念讲解(15分钟):向学生介绍法律的定义、特点和作用,让学生明确法律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3.案例分析(30分钟):选取几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可以结合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案例并汇报结果。
4.知识讲解(20分钟):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如合同的概念和要素、刑法中的罪与刑等,通过演示和实例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5.课堂练习(20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可以分组进行竞赛,增加互动性和竞争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反思总结(10分钟):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困惑,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程度、参与度和表现情况,对他们的发言、思考和合作给予积极评价。
2.小组活动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贡献,包括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与组员合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
3.学习成果评价:通过考试、作业和项目等方式,对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估。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第三课时(教案)全国通用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三课时(教案)全国通用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法律,知道法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法律现象2. 法律的作用3. 遵守法律,从我做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法律现象,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法律现象,如交通规则、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法律。
1.2 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法律现象,教师点评并总结。
2. 法律的作用2.1 教师讲解法律的作用,如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等。
2.2 学生举例说明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点评并总结。
3. 遵守法律,从我做起3.1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2 学生讨论如何遵守法律,从我做起,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4.1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如未成年人犯罪、消费者维权等。
4.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总结与反思5.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列举生活中的法律现象,并说明其作用。
2. 思考如何遵守法律,从我做起,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3. 搜集一些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生活中法律现象的认知程度。
2. 学生对法律作用的了解程度。
3. 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及法律素养的提高。
4.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法律的约束与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6《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案谈谈选修6《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①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之一。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一门选修课程,是为使高中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增强法律意识而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
下面我就本课程的教学和教材讲三个问题:一、《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二、《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各专题的框架结构和重点、难点问题;三、《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涉及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
一、《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一)本课程的性质《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涉及的是与每个高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些法律的理论、知识和规定。
邓小平同志说过:“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②江泽民同志也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一个重要任务是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③《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就是要通过深入学生心灵的法律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初步懂得一些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增强法律意识,概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提高法律素质,能够懂法、守法和用法,自觉维护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以及自身的合法权益,逐步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二)《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材的特点.本教材的编写思路本教材共分为六个专题。
从逻辑顺序上看,是以专题一中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为统领,在其余各专题中以权利和义务为主线,分别探讨了民事权利和义务、合同中的权利与义务、就业与创业中的权利与义务、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以及保障这些权利与义务实现的途径,即法律救济。
所以,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增强法律意识,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讲清楚各种具体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让学生懂得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既是教材编写的总体思路,也是讲授和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
2.本教材结构设计的特点本教材结构设计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本教材不追求法律知识体系的完整,但是各专题的内容还是基本覆盖了高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法律理论和知识,是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注意了与初中法律教育课程的衔接、拓展和提高。
第二,这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各专题都是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真实思想,针对他们可能面临的相关法律问题而设计的。
第三,以活动导入,重视专题活动建议的设计。
教材中大多数的框,在内容设置上,都以案例或其他实例作为情景导入。
这样做,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可以给学生提供思考和探究的材料,让他们带着问题学习;三是可以加深学生对权利义务一致性的理解,即通过实例来提高法律意识。
第四,在每一专题之后的专题活动建议,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供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和探究。
这些专题活动建议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对教材各专题安排的说明关于专题一。
将教材《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与“课标”相对照,大家可以发现,这一专题的内容在“课标”中是没有的,是新增加的。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认为,作为高中学生,应当掌握一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专题一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基本原理出发,阐述了法的本质、产生、发展和作用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介绍了我国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的有关问题。
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法律问题。
关于专题二。
专题二涉及的是民事主体(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民事法律关系,如人身权关系、物权关系、债权关系、知识产权关系等。
这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有关法律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更系统和更深入的阐述。
本专题是以权利为主线展开阐述的。
各种民事法律关系划分的依据就是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等。
那么,民事义务在哪里呢?其实,民事义务与民事权利是相伴而生的。
如在人身权、物权、知识产权等支配权中,义务人就是除权利人以外的所有不特定的第三人,他们的义务就是不要妨碍权利人实现权利。
因此,在讲授本专题时,既要突出民事权利的重要,也不可忽略相应的民事义务。
这实际上就是民事权利的行使与限制。
关于专题三。
专题三对“课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并增加了合同的订立、有效合同与无效合同等内容,即合同的概念、形式、订立、履行及违约责任。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合同的基本知识,理解合同中体现的权利义务关系,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观念,培养合同意识。
本专题还需要特别向学生讲清楚的是,在合同关系中,往往是双方当事人互为权利人和义务人,一方当事人的权利就是另一方当事人的义务,反之亦然。
这就往往需要义务人按权利人的要求实施相应的义务来履行合同。
因此,教材也未使用“课标”中的“债务合同”这一概念。
关于专题四。
就业与创业是学生从学校(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毕业后都会涉及的问题。
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作为劳动者,在工作中难免遇到各种涉及自己劳动权益的法律问题;选择创业之路的毕业生也要依法进行各种经营活动。
这就需要他们了解和掌握与劳动和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
本专题是沿用“课标”设计的就业与创业两部分的比重进行编写的。
同时,由于无论就业还是创业,毕业生都要与他人签订劳动合同。
因此,将这一专题放在“信守合同与违约”之后,也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前面学过的关于一般合同的知识进一步学会签订劳动合同。
关于专题五。
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父母子女、夫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学会运用法律与破坏家庭婚姻和睦的行为作斗争,加深学生对亲情与爱情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
在“课标”中,本专题的标题为“婚姻与家庭”,两部分内容也是按此顺序排列的。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考虑到高中学生一般尚未达到我国婚姻法规定的法定婚龄,而他们首先形成的是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后才可能是婚姻关系,所以将这两部分进行了对调。
关于专题六。
前面的专题涉及学生生活和学习中方方面面的权利义务,这些权利一旦受到侵害或发生争议,就需要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
通过本专题学习,要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法律救济、法律救济有哪些方式、公民在诉讼中的权利与义务、诉讼的基本程序等内容,增强他们依法解决纠纷的意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编写过程中,教材将“课标”中的“法律救助”改为“法律救济”,将“司法调节”改为“司法调解”。
改动后的术语在法学理论中是达到共识的,也更符合“课标”的本意。
此外还增加了对什么是诉讼的介绍和“针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等内容。
(三)对本课程教学方法的一些建议各位教师对中学的教学方法比较熟悉,教师教学用书中对教学方法也进行了介绍,我在这里仅想重点讲一下案例教学法。
在法律教学中,案例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中学教学需要运用,到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也是重要的方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具体案例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案例的分析,不仅可以使法律的规定变得更加生动具体,而且有助于“活化”教材,改革传统的概念教学,有效地解决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选择和编写案例。
这一环节的工作要求教师根据本课的特点精选案例,案例最好是真实的、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可能还需要教师作相应的重新编写。
除教材提供的案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教学参考书或者从其他书籍、报纸、期刊、影视、互联网中得来的资料。
建议各位教师要建立自己的案例库和资料库。
案例讨论。
这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
教师应当在课前布置相应的案例阅读材料,在讨论中围绕案例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运用学到的法律理论和知识进行分析。
在讨论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展开讨论。
归纳总结。
讨论到达一定程度之后,教师应针对案例及时进行分析讲解,梳理学生的思维过程,最后给出相应的法律规定和正确的结论。
二、《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各专题的框架结构和重点、难点问题关于各专题的框架结构图,在《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师教学用书》中有④,所以,我不再专门讲解。
关于各专题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有,因为时间关系,我也不再全部讲。
我只是将其中的一些问题综合一下进行讲解,有些问题是新提出的,我认为也是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专题一“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点、难点问题.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在人类历史上,许多哲学家、政治学家和法学家都对法的本质问题进行过研究和解释。
但是他们的观点都存在片面性,没有全面、科学、准确地揭示法的真正本质。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诞生是法学发展史上的革命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法的本质。
在教材相关链接中引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三段话,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观点。
第一,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第二,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第三,经济以外的其他社会因素对法也有影响。
根据上述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我国法律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体现。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这种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法律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
同时,由于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主张是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和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形成的,因此,我国法律也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第二,我国法律的内容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
这就决定了我国法律必须适应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要求。
生产关系直接决定着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直接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其他社会财富的归属,从而也直接决定着人们在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的地位,直接决定着社会各种利益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