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毒

合集下载

肠道病毒enterovirus

肠道病毒enterovirus
病,大多可在细胞培养上生长。
3、埃可病毒(ECHOV ) 包括1~9,11~27,
29~33型。共31个型。是由麻痹或非麻痹患者 粪便经细胞培养分离得到。对新生小鼠和猴无致 病性。
4、新肠道病毒 包括68,69,70和71型。1969年后 分离的病毒不再划分poliov、 coxv 、ECHOV,而 是简单的以连续的数字进行命名
随后由成熟酶将VP0进一步裂解成VP4 (1A)和VP2(1B),此时病毒颗粒成熟 释放。
大多数小RNA病毒的释放在病毒感染细胞 后5-10h。
(四)病毒释放与致细胞病变
爆破式释放二种颗粒, 一种为完整病毒(称为N或D抗 原); 另一种为无RNA的空颗粒(称NEC natural empty cqpsid 或NTC, natural top component)。
P1区在5’ 端 ,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先切成3 个蛋白
1AB(34KD)
1C(26KD)
1D(34KD)
1AB在毒粒成熟时再切成1B(30KD)、1A (7KD)衣壳蛋白
衣壳蛋白P1在蛋白酶水解后成为
VP1 (1D) VP2 (1B) VP3 (1C) VP4 (1A)
P2区编码非结构蛋白,切割成 2A 2A为tyr-gly特异性蛋白酶 2B 2C
心肌炎、腹泻等。
6、 有67个血清型,分型的主要依据为交叉中和试验和交
叉补体结合试验。
一、生物学性状
肠道病毒为裸露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衣壳组成, 核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直径24-30nm,蛋白质衣壳 厚3nm,衣壳由60个亚单位组成,每个亚单位含有4种 主要衣壳蛋白:
VP1(34KD-1D) VP2(30KD-1B) VP3(26KD-1C) VP4(7KD-1A)

肠道病毒预防及措施

肠道病毒预防及措施

肠道病毒预防及措施
肠道病毒是一种引起胃肠道感染的病毒,常见于夏季和秋季。

为了预防肠道病毒感染,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措施:
1.经常洗手:使用肥皂和温水彻底洗手,尤其是在接触任何食物、饮料或污染物之前和之后。

正确的洗手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2.保持环境清洁:经常清洁家居和工作环境,特别是常接触的表面,如桌子、门把手、厕所等。

使用含有消毒成分的清洁剂可以有效消除病毒。

3.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避免与已经感染肠道病毒的人接触,尤其是在其症状出现时。

肠道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避免亲密接触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注意食品安全:选择新鲜、清洁的食品,并确保食品加工和储存的卫生条件良好。

避免食用生或未煮熟的食物,特别是肉类和海鲜。

5.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口腔,尤其
是在洗手之前。

尽量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毛巾和个人用品等。

6.加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对于预防肠道病毒感染非
常重要。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肠道病毒感染可能会导致腹泻、呕吐、发热和身体不适等症状。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预防和控制是
关键,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可以减少肠道病毒感染的风险。

请注意,本文档提供的建议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详细的信息
或有特殊健康需求,请咨询医生或专业机构。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危害及预防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危害及预防
早期发现潜在问题,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谢谢观看
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的婴幼儿是感染的高风险 人群。
道病毒71型感染? 健康工作者
医务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应加强对该病 毒的认识和防护。
提高警惕,及时识别和报告疑似病例。
谁需要关注肠道病毒71型感染? 社会公众
全社会应共同关注肠道病毒的传播和预防。
通过媒体和社区传播相关知识,增强公众意 识。
如何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 环境卫生
定期清洁和消毒儿童玩具、公共设施及家庭环境 。
使用含氯消毒剂可有效杀灭病毒。
如何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 健康教育
普及手足口病的知识,提高家长和儿童的防范意 识。
学校应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减少传播风险。
谁需要关注肠道病毒71型感染 ?
谁需要关注肠道病毒71型感染? 高风险人群
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危害 社会影响
肠道病毒71型的流行会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
学校和托儿所等集体场所是主要传播地。
如何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
如何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 卫生习惯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如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水 洗手至少20秒。
尤其在餐前、如厕后、接触病人后应特别注意。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危害及预防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肠道病毒71型? 2. 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危害 3. 如何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 4. 谁需要关注肠道病毒71型感染? 5. 何时需要就医?
什么是肠道病毒71型?
什么是肠道病毒71型? 定义
肠道病毒71型(EV71)是一种引起手足口病和其 他神经系统疾病的病毒。
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危害
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危害 临床表现

肠道病毒医学PPT

肠道病毒医学PPT

核酸检测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 PCR、基因测序等,直接 检测病毒核酸。
抗原检测
通过免疫学方法检测病毒 抗原,快速简便,但可能 出现假阳性。
诊断与检测的注意事项
采集标本
实验室安全
准确性与可靠性
采集新鲜、无污染的标 本,避免交叉感染。
遵循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防止病毒扩散和感染。
选择可靠的诊断方法和 检测技术,确保诊断结 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治疗与预防的注意事项
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肠道病毒感染症状,应立即就医,以便早期治疗和预防 并发症。
遵循医嘱
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预防,不要自行更改治疗方案或停药。
监测病情
在治疗和预防过程中,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04 肠道病毒与其他医学领域的关系
CHAPTER
与免疫学的关系
免疫应答
疾病控制
了解肠道病毒的传播方式和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 有效的防控策略,减少病毒传播和疾病发生。
3
公共卫生教育
针对肠道病毒的传播和预防进行公共卫生教育, 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05 肠道病毒的未来研究方向
CHAPTER
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法的研究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针对肠道病毒的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是 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寻找更有 效、更安全的治疗药物,以降低肠道 病毒对人类的危害。
谢谢
THANKS
设计抗病毒药物。
药物筛选
02
利用肠道病毒进行药物筛选,可发现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小分子
化合物或天然产物。
药物作用机制
03
研究肠道病毒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
制,提高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 病毒体直径约27nm,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共有 60个壳粒,无包膜; 2. 核酸类型为+ssRNA,起mRNA作用,有感染性, MW 2.5×106 ; 3. 衣壳壳粒由VP1、VP2、VP3和VP4 4种不同结构蛋白 组 成。VP1、VP2和VP3暴露在病毒体表面,具有黏 附作用,是抗体结合的位点。 VP4在核心内部与RNA 结合,与维持病毒的构型有关。
埃可病毒
四、防治原则
为预防感染,婴幼儿应避免与急性出疹性发热病患者接触; 托儿所的工作人员在婴儿腹泻流行期间应进行体检,防止 携带者传播病毒。
新型肠道病毒
1969年以来分离的肠道病毒新血清型,不再将其归属于 柯萨奇病毒和ECHO病毒,统称为新型肠道病毒。 按抗原排列顺序分别命名为肠道病毒68、69、70、71和72 型。 68型是从患支气管炎或肺炎儿童的呼吸道分离出来的。 69型是从墨西哥Toluca地区一名健康儿童直肠拭子中分 离出,尚未发现与人类任何疾病有关。 70型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毒。 71型是世界各地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病因。 72型即甲型肝炎病毒(HAV),将在肝炎病毒一章中叙述。
病毒传染性强,在卫生条件不良、人群密集的地区传播 迅速,1969~1971年在非洲和东南亚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 炎大流行,有数百万人发病。 本病起病急,潜伏期为1d,病程8~10d,主要侵犯眼结膜, 引起结膜下出血,愈后良好。 该病毒还具有一定的嗜神经性,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出 现腰骶部脊神经根炎引起下肢麻痹。
新型肠道病毒
一、肠道病毒70型 肠道病毒70型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故又称急性出血性结 膜炎病毒。 该病毒不同于其他肠道病毒,首先是它不具有肠道嗜性,病毒 存在于眼结膜,由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 其次是病毒最适增殖温度较低,为33℃,这一性质与其优先 感染眼结膜有关。培养用人胚肾或猴肾细胞。

2024版肠道病毒感染

2024版肠道病毒感染
抗病毒治疗研究突破 随着对肠道病毒复制机制和抗病毒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 究,未来有望发现新的抗病毒药物或治疗方法,为肠道病 毒感染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
30
THANK YOU
2024/1/25
31
护理指导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保持充足休息、注 意个人卫生等护理措施,促进康复。同 时,对于严重病例需加强护理和监测, 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2024/1/25
21
05
并发症识别与处理建议
2024/1/25
22Leabharlann 脱水现象及补液治疗原则轻度脱水
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等,可通过口 服补液盐纠正。
中度脱水
除了上述三种常见肠道病毒外,还有其他多种肠道病毒可引起人类感染,如星状病 毒、杯状病毒等。
这些肠道病毒的传播途径和症状表现各不相同,但大多数都可引起胃肠道症状。
2024/1/25
预防这些肠道病毒感染的关键在于加强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管理,避免接触污染的 水源和食品。
11
03
预防措施与控制策略
2024/1/25
高钾血症
应立即停用含钾药物或食物,采取降钾措施如使用胰岛素和葡萄糖、 钙剂、碳酸氢钠等。
低钠血症
轻度低钠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纠正,重度低钠需静脉补充高渗盐水。
2024/1/25
24
心肌损害监测和干预措施
心肌酶谱监测
定期检测心肌酶谱如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以评估心肌损害程 度。
心电图检查
对疑似心肌损害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异 常表现。
出现烦躁、皮肤弹性降低、四肢冷等症状,需静 脉补液治疗。
重度脱水
表现为休克、无尿、昏迷等严重症状,应立即进 行静脉快速补液,同时监测生命体征。

微生物学:C26 肠道病毒

微生物学:C26 肠道病毒

小儿秋季腹泻与霍乱的区别
比较项 小儿秋季腹泻
霍乱
病原体
感染途径
流行季节
易感人群
主要致病 因素
主要临床 表现
临床治疗
第26章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
是经消化道感染,在肠道中复制增殖, 但引起的主要疾病却在肠道外的一大 类病毒。
归属于小RNA病毒科,共72型
脊髓灰质炎病毒(3个型) 柯萨奇病毒(CoxV)(29个型) 埃可病毒(ECHOV)(32个型) 新型肠道病毒(EV)(4个型) 鼻V和甲型肝炎病毒也是肠道病毒
3. 分组和分型
根据VP6分为A~G7个组,A组还可分为4个 亚组,14个G血清型(VP7血清型),19个P血 清型(VP4血清型)
4. 抵抗力——较强
在粪便中存活数天至数周; 耐乙醚、酸、碱和反复冻融; 室温下相对稳定,56℃30min可被灭活; 消毒剂敏感,95%乙醇是最有效的灭活剂。
感染 CV B3的细胞
3. 抵抗力——较强
在污水或粪便可存活数月 耐酸(pH3.0-5.0作用1-3h保持稳定) 耐蛋白酶和胆汁作用 对乙醚、热和去垢剂有一定抗性
4. 临床感染特点
主要经粪-口传播,幼儿多发。 多为隐性感染,少数显性感染。 胃肠道疾病少见,常引起多种肠外感染性
疾Hale Waihona Puke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poliomyelitis PV)
简称脊灰病毒,是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 V主要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
致驰缓性肢体麻痹 患者以小儿多见
(又称小儿麻痹症) WHO已将其列为第二 个全球消灭的V感染性 疾病
一、生物学特性
形态结构(同共性) 基因组与编码蛋白
+ssRNA可直接作为mRNA翻译蛋白 衣壳表面的结构蛋白VP1~3带有可

肠道病毒EV71

肠道病毒EV71

肠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发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显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

哪些人容易患这种疾病?三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

环境卫生、食物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适应易发病。

大部份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

少数患者可显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峻时可危及生命。

发病特点:年龄段普遍偏小,最大的患者11岁,最小的才1岁左右,其中2―3岁的占多数;第二,发病地域分散,且要紧在农村地域。

这种病什么季节最容易发生?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

该病通过什么途径传播?1.人群紧密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和床上用品、内衣等引发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这种病开始有哪些表现?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烧起病,一样为38℃左右。

部份病人初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症,有的小孩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映。

发烧1~2天后开始显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显现,或显现口腔粘膜疱疹。

有的患儿不发烧,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

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之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若是小孩显现发烧、有皮疹等病症,家长该如何办?发觉小孩发烧、有皮疹等病症,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

小孩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幸免传染给他人,避免再感染其他疾病。

依照医生建议,决定是不是留院观看或住院医治。

患儿的家庭应利用香皂、消毒液对日经常使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

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维持通风换气。

家庭如何预防这种病?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食物卫生和个人卫生。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

Polio victims
Professor sabin
防治
▪ 一般预防:隔离患者、保护水源、注意饮 食卫生
▪ 特异预防:口服减毒活疫苗 ▪ 紧急预防——丙种球蛋白
预防
接种三价混合灭活疫苗(Salk苗);或
口服三价混合减毒活疫苗(Sabin苗)。
灭活Salk苗
接种途径
注射
诱生IgG
+
诱生SIgA
-
阻止经肠道感染 -
冷冻保存
-
用于免疫缺陷患 -
者有致病作用
免疫持久力 较短
减毒活Sabin苗 口服 + +
+ +
+
较长
脊髓灰质炎死活苗的比较
项目
活疫苗 (OPV) 死疫苗 (IPV)
接种方法 口服糖丸
肌肉注射
抗体产生 血清抗体、分泌抗体 血清抗体
间接免疫 能通过接种者粪便
排毒免疫更多人群
稳定性
差,不易保存
▪ 核酸检测: 核酸杂交、PCR
防治原则
▪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严密消毒可 能污染的物品
▪ 疫苗接种 脊髓灰质炎疫苗(IPV、OPV) 其它尚无疫苗
脊髓灰质炎病毒
▪ Polio virus是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脊髓前角运动 神经细胞受损致弛缓性肢体麻痹多见下肢俗称小儿 麻痹
▪ 分3个血清型I、II、III,以I型多见
柯萨奇A组
5、眼病
6、流行性胸痛 7、心肌炎和心包炎
柯萨奇B组
免疫性
▪ 感染后可获得牢固的型特异性免疫 ▪ 以体液免疫为主
中和抗体IgG、IgM,分泌性IgA ▪ 母亲的抗体对新生儿有保护作用

期末总结-医学微生物学-肠道病毒

期末总结-医学微生物学-肠道病毒
道内复制、引起人类相关疾病的胃肠道感染病毒;
引起症状主要在肠外
属于小 RNA 病毒科下的肠道病毒属,是一类生物学性状相似、病毒颗粒非常小的+ssRNA
病毒,主要是肠道病毒属甲-丁种感染人类
迄今发现 100 多种不同血清型的人肠道病毒,主要有脊髓灰质炎病毒、科萨奇病毒和埃
引起大流行,重症率和死亡率高于前者;好发于 6 个月至 3 岁儿
童,主要是手、足、臀部皮肤的皮疹和舌黏膜水疱疹等,可伴发
热;以夏季多见
无菌性脑膜炎:几乎所有肠道病毒都与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和轻
瘫有关,但多由柯萨奇 B 组和柯萨奇 A7、柯萨奇 A9 引起;病人
先出现发热、头痛和全身不适,然后出现颈项强直和脑膜刺激症
致 病 致 病 受体分布广泛,包括神经系统、心、肺、胰、黏膜、皮肤等;肠
性 与 性 道中增殖,引起肠道症状少;不同病毒引起相同疾病,同型病毒
免疫
可引起几种不同疾病(详见表 26-2)

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柯萨奇病毒 B 组(CVB)是最常见的病
原体,引起成人和儿童原发性心肌病。在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

巴组织器官内增殖,释放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扩散到靶组织
(非神经组织)中再次增殖并释放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少
数感染者,病毒科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脑干和脑膜等;其受体是 ICAM 中的 CD155 分子,分布于人脊髓
前角细胞、背神经根细胞、运动神经元、骨骼肌细胞和淋巴细胞;
人的心肌组织中均可查到其基因组。CVB 的 2APRO 可破坏肌养蛋
白而导致扩张型心肌病;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死亡率高;其机制
可能是通过直接作用和免疫病理机制引起心肌细胞损伤,部分病

肠道病毒enteroviru

肠道病毒enteroviru

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01
02
03
形态
肠道病毒呈球形,直径约 为20-30纳米,由一个核 酸核心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抵抗力
肠道病毒对热、紫外线、 干燥等环境因素敏感,但 在粪便和水中能存活较长 时间。
宿主范围
肠道病毒主要感染人类和 某些动物,如鼠类、猪等。
肠道病毒的传播方式
粪口传播
病毒通过粪便排出体外, 污染水源、食物等,再经 口摄入感染。
肠道病毒通过血液传播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炎症反应和 神经元损伤。这些病毒在神经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死亡或 功能异常,进而引发神经系统疾病。
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肠道病毒可以感染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 心肌炎是一种心肌的炎症性疾病,通常会导致心悸、气短 、疲劳和胸痛等症状。严重的心肌炎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肠道病毒通过影响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和攻击自身组 织。这种异常的免疫反应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疾病的发生。
05
肠道病毒的未来研究方向
新药研发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针对肠道病毒的抗病毒药物是研究的 重点,旨在寻找更有效、更安全的药 物,以降低肠道病毒对人体的危害。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深入了解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有 助于优化药物设计和提高治疗效果。
会建议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补充体液,以维持身体的水电平衡。
03
休息与护理
对于肠道病毒感染的患者,医生通常会建议休息,遵医嘱治疗,并保持
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预防措施
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者 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手部消
毒液。
避免接触患者
避免与已知患有肠道病毒感染的人 接触,特别是避免共享个人物品, 如杯子、餐具等。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
步确证
SCARB2: 为Ⅲ型跨膜蛋白,参与跨膜运输过程;在多数组织细 胞中广泛存在,是EV-A71的重要受体,并且在中枢神经系统 的神经元细胞中高表达;表达该受体的转基因小鼠能感染 EV-A71临床毒株并表现疾病症状。 PSGL-1:该蛋白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于多种免疫细胞、及神经 元和角质细胞表面,但有部分EV-A71毒株并不与该受体结合 Anx2(膜联蛋白A2):一类钙依赖性膜磷脂结合蛋白,作为一种
3.增殖:在宿主细胞浆内复制,有较强的杀细胞作用。除柯萨奇A组的
某些血清型外,均可在易感细胞中增殖,引起典型的CPE。
4.抵抗力:强;耐乙醚,耐酸(pH3-5),耐胆汁,可在污水、粪
便中存活数周;对紫外线、干热敏感;
5.临床表现:多样化,经过消化道侵入机体,先在肠道细胞内增殖,
但所致疾病多在肠道外,不同的型别可引起相同的临床综合症,同
Thank you!
四、细胞因子
1.EV感染的CNS会有炎性细胞浸润 如CVB3入侵CNS时:
I型干扰素
MCP-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IP-10(interferon -γ induced protein 10)
CCL12(chemokine (C-C motif) ligand 12)
三、神经嗜性及受体
1.嗜性
Poliovirus:脊髓神经背根前角(运动神经元)
EV-A71:脊髓、小脑、髓质、脑桥、脑干、皮质等 CVB1、3、5:脑内多处可检测到,可见皮质及海马区损伤, 对小鼠的皮质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神经祖细胞
2.受体:病毒的细胞嗜性中起决定作用
CD155: Poliovirus进入靶细胞的重要受体,广泛存在于小肠、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
(2)传染源:病人、无症状带毒者 (3)流行季节:深秋初冬季(“秋季腹泻”) (4)表现:发热、水样腹泻、伴呕吐
重者脱水和酸中毒,导致婴儿死亡 (5)免疫:SIgA
B组:引起成人腹泻,仅见于我国 C组:发病率低,多散发 D-G组:引起动物感染
三、微 生 物 学 检 查
微生物学检查 1、检测病毒或病毒抗原:电镜、ELISA 2、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PAGE电泳;RT-PCR 3、细胞培养
---麻痹性疾病、无菌性脑膜炎、心肌(包)炎、手足口病等
生物学性状与脊髓灰质炎病毒相似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病人与无症状感染者 传播途径:粪-口,呼吸道或眼部粘膜 致病特点:所致疾病谱复杂; 病毒主要在肠道增殖感染,但很少引起肠道疾病; 不同病毒可引起相同症状,同一病毒可引起不同疾病
• 柯萨奇病毒(Cox)、埃可病毒(ECHO)和新肠道病毒(EV)71型:无菌性脑膜炎 偶见: 病毒→脊髓前角运动神经C→弛缓性肢体麻痹

事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把脊髓灰质炎列为继天花之后 记 第二个计划消灭的传染病。
OPV 和 IPV 的 比 较
项目 接种方法 抗体产生 细胞免疫 间接免疫
稳定性 副作用
免疫效果
活疫苗 (OPV)
口服糖丸 /滴剂 血清抗体、分泌抗体
有 能通过接种者粪便 排毒免疫更多人群 差,不易保存 毒力回复 有引起VAPP危险性 更好
中和试验IgM
基因检测 核酸杂交技术
聚合酶联反应(PCR )
四、防 治 原 则
(一)主动免疫 1. 灭活疫苗(也称Salk疫苗) (inactivated poli vaccine,IPV)
经甲醛灭活后混合制成 2. 减毒活疫苗(也称Sabin疫苗)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
传染病。 病变主要是脊髓前角灰质部分,故称“脊髓灰质 炎”。 主要表现为肢体肌肉驰缓性麻痹,因多发生于小儿, 故又称“小儿麻痹症”。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结构
直径为27-30nm的球形颗粒,无包膜
结构由核心和衣壳构成。
核心:单股正链RNA,具有感染性和mRNA 功能。 衣壳:由60个壳微粒,以二十面对称排列。
增殖后形成第 二次病毒血症 及临床症状
入血, 形成第 带有受体的靶组织 一次病 (脊髓前角细胞,运动 毒血症 神经元等)

临床表现
1、无症状型: 90%以上,粪便中 有病毒。
2 、顿挫型: 4-8% ,发热,乏力, 头痛,咽痛,恶心。 3 、无瘫痪型:头痛、颈痛,克、 布氏征阳性。 4、瘫痪型
临床特征
对热、干燥、紫外线敏感
肠道病毒所致主要疾病:
1、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病毒
2、引起多种麻痹性疾病、无菌性脑膜炎
-所有肠道病毒
3、心肌损伤、腹泻、皮疹等-柯萨奇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脊灰病毒)
概况
脊灰病毒是引起人类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广泛流行,遍及全球的一种急性
疫苗, 62 年在全球推广使用, Sabin
疫 苗 又 称 OPV , (Live oral polio Vaccine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 苗 )。
脊髓灰质炎死活苗的比较
项目 接种方法 抗体产生 细胞免疫 间接免疫
稳定性 副作用 免疫效果
活疫苗 (OPV) 口服糖丸 血清抗体、分泌抗体 有 能通过接种者粪便 排毒免疫更多人群 差,不易保存 极少数引起疫苗相关 脊髓灰质炎 更好
易感人群:
1、6个月至5岁儿童居多(6个月以 下获得抗体,5岁以上隐性感染)。 2、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美国 13.6/10万:3.18/10万)。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
病毒种类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
新肠道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型 别
1~3 A组 1~24* B组 1~6 1~34**
68~71 72
所致疾病
脊髓灰质炎 疱疹性咽喉炎、手足口病 心肌炎和心包炎、流行胸痛 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等
手足口病、眼病等 甲型肝炎
* A 23 为埃可病毒 9 型; ** 第10 型为呼肠病毒1型;第28型为鼻病毒1型; 第34型为柯萨奇病毒24型。
查体发现右下肢细短,软弱无力不能 行走,右腿深部腱反射消失,但无感觉障 碍。上肢活动正常,精神状态及头部神经 反射正常。
脊髓灰质炎病毒
Poliovirus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 球形,直径27nm,无包膜。
• 核衣壳: 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脊髓灰质炎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
细胞,患者手足软绵无力、不会动弹,称为“驰
脊髓灰质炎的发病机理 病毒 ↓ 胃肠道 ↓ 血液和淋巴液 ↓ 血脑屏障 ↓ 中枢神经系统 在神经元中增殖 ↓ 瘫痪
抵抗力
•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
• 在污水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能耐受胃酸、 蛋白酶和胆汁;室温下可存活数日; • 对热和干燥较敏感,56℃经30min可灭活
也称小儿麻痹症
古埃及长老患脊髓灰质炎
肠 道 病 毒
Enterovirus
肠道感染病毒
简称肠道病毒(enterovirus),通过污染的饮品、 食物,经粪-口途径传播,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 。 • • • • • • 主要包括肠道病毒和急性胃肠炎病毒 肠道病毒 (小RNA病毒科) 轮状病毒 肠道腺病毒 呼肠病毒科 杯状病毒 星状病毒
肠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毒的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病毒(enterovirus)
1.肠道病毒:
(1)属于小RNA病毒科中的肠道病毒属成员,由粪-口途径传播。

(2)虽然感染胃肠道,但却很少引起胃肠道疾病,其靶器官以神经系统、肌肉和其他系统为主,引起脊髓灰质炎、脑膜炎、脑膜脑炎、心肌炎、心周炎、手足口病等疾病。

(3)一种病毒血清型可引起几种不同的疾病综合征,而几种不同的血清型又可引起同一种疾病。

2. 肠道病毒种类与分型
(1)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分1、2、3三型
(2)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 :分A、B两组;(A组:包括A1~A22、A24型;B组:包括B1~B6型;)
(3)埃可病毒(ECHO virus):包括1~9、11~27、29~33型
(4)新型肠道病毒:包括68、69、70、71型
3. 脊髓灰质炎病毒:①是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
②脊髓灰质炎又称为小儿麻痹症,是一种危害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

(1)临床意义:
①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感染,潜伏期2~10天
②传染源:患者及无症状隐性感染者
③临床表现:无症状感染、顿挫型脊髓灰质炎、无麻痹性脊髓灰质炎、麻痹型脊髓灰质炎1~2%
(2)致病机制:
(3)生物学特性:
①病毒近似球形,直径27~30nm,核心为单正链RNA,约7.2~8.5kb,核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

②衣壳含4种蛋白(VP1~VP4),VP1、VP2和VP3暴露在病毒体表面,是抗体结合位点;VP4在核心内部与RNA结合。

(4)培养特性:
①细胞:人胚肾、人胚肺、猴肾细胞、Hela、HEp-2、Vero等
②最适温度:36~37℃CPE:培养3~5天出现
③抵抗力较强
(5)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与处理标本:粪便、发病早期的咽部分泌物等
2.病毒分离与鉴定:人或猴肾原代细胞、Hela、V ero等细胞24~48小时可出现典型CPE
3.抗原检测:ELISA法
4.核酸检测:用RT-PCR等方法
5.抗体检测:单份血清检测IgM,双份血清检测抗体效价升高4倍
(6)减毒活疫苗:①剂型:Ⅰ型、Ⅱ型、Ⅲ型;②用法:口服(温水);
③机理:产生分泌型IgA,阻止病毒入血;
4. 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柯萨奇病毒是1948年在美国纽约州柯萨奇镇,从一名疑似脊髓灰质炎患者粪便中用接种乳鼠的方法首次分离出的,因而得名。

(1)分类:根据对乳鼠引起的病理变化分为:
A组:可使乳鼠产生广泛性骨骼肌炎,引起驰缓性麻痹。

包括23个血清型
B组:可引起乳鼠局灶性肌炎及痉挛性麻痹,并常有棕色脂肪坏死、脑炎和心肌炎。

包括6个血清型
(2)临床意义:
A. 传染源:患者或无症状带毒者
B. 传播途径:主要经粪一口途径,亦可由呼吸道传播。

C. 所致疾病:因其可侵犯呼吸道、胃肠道、肌肉、皮肤、心脏或中枢神经系统等多种组织器官,导致临床表现多样化。

较重要的有:类脊髓灰质炎麻痹、无菌性脑膜炎、出疹性发热病、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流行性肌痛、疱疹性咽峡炎。

(3)生物学特性
A. 病毒呈球形,直径为17~30nm
B. 核心为线状单正链RNA,基因组长约7.5kb
C. 核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
D. 抗原性复杂,不仅型别多,而且型内还有抗原变异。

(4)微生物学检验:检查程序与脊髓灰质炎病毒基本相同。

但应注意下列问题:
①必须采用乳鼠接种法分离病毒,以免丢掉那些在细胞培养上不能增殖的病毒;
②由于人群中常有柯萨奇病毒携带者,因而从咽部或粪便取材分离出的病毒,不一定是病原因子;只有取病人双份血清做中和试验,测出特异性抗体有4倍或4倍以上增高时,才能确定病因关系。

若从CSF、心包液或疱疹液分离出病毒,则可直接做出诊断;
③由于病毒型别多,很难用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方法来判断是由哪一型病毒引起的疾病。

因而血清学诊断法只适用于集体发病者。

以分离株病毒为抗原,对流行区的病人或隐性感染者进行检测。

5. 埃可病毒(ECHOV):埃可病毒是1951年脊髓灰质炎流行期间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的能使培养细胞发生病变的非脊髓灰质炎病毒。

因当时不了解其与疾病关系,故命名为人类肠道细胞病变孤儿病毒(ECHOV)简称之为埃可病毒(ECHOV)。

(1)临床意义:
①ECHOV对人的致病性与柯萨奇病毒类似,一岁以下婴儿由ECHOV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导致神经后遗症和智力障碍,在基本消灭了脊髓灰质炎的国家已引起重视。

②ECHOV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与柯萨奇病毒相似。

6. 新型肠道病毒:1969年以后分离出的肠道病毒新血清型,不再将其归属于柯萨奇病毒和
ECHO病毒,统称为新型肠道病毒。

按抗原排列顺序分别命名为肠道病毒68、69、70和71型。

7. 肠道病毒70型:
①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毒。

不具有肠道嗜性,存在于眼结膜,由接触传播。

②最适增殖温度低,为33℃,与其优先感染眼结膜有关。

③用人胚肾或猴肾细胞培养。

8. 肠道病毒71型:是世界各地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病因,有时导致死亡。

在某些地方特别是在日本和瑞典,该病毒引起手足口病流行。

9. 轮状病毒:①引起秋冬季婴幼儿腹泻;②属呼肠病毒科;③dsRNA, 螺旋对称核衣壳,无包膜;④微生物学检查:ELISA测定Ag、核酸电泳;
(1)轮状病毒: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最重要病原体,病毒呈球形,20面体,双链DNA,分节段,双层衣壳,无包膜,外形呈车轮状—具有诊断价值。

(2)引起胃肠炎的病毒分别属于4个病毒科:呼肠病毒科轮状病毒属;杯状病毒科人类杯状病毒属;腺病毒科肠道腺病毒属;星状病毒科星状病毒属等。

(3)临床意义:
①引起急性胃肠炎,主要经粪-口传播;
②A组:导致婴幼儿腹泻,占病毒性胃肠炎80% ,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潜伏期24~72小时,发病急,80%患儿先发热、呕吐和腹痛,随即频繁的腹泻,每日10~20次,淡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汤样酸性便、或白色米汤样便,无黏液和脓血,恶臭。

病程一般2~6天。

③B组引起成人腹泻
潜伏期38~66小时,起病急,黄色水样便,无黏液和脓血,每日腹泻5~10次,重者可超过20次/日,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脱水、乏力等症状。

病程3~6天。

④C组:少数致病;
⑤D-G组:只引起动物腹泻;
(4)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
轮状病毒呈球形,直径60~80nm,核心含双链RNA,分节段(基因组由11个双链RNA节段组成),外被双层衣壳,内层核衣壳的壳粒呈放射状排列,负染色在电镜下观察犹如车轮状外形,故得名Rotavirus。

(5)分类:属于呼肠病毒科,轮状病毒属(rotavirus)
A. 1975年由国际病毒分类委员(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会正式命名。

B. 根据病毒基因结构和VP6抗原性分为7个组(A~G),又根据VP6亚组特异性将A组RV 分为:Ⅰ、Ⅱ、Ⅰ+Ⅱ、非Ⅰ非Ⅱ4个亚组。

C. VP4为血凝素,是RV的中性抗原,经胰酶作用裂解为VP5和VP8两部分;还是重要的型特异性抗原,以VP4抗原性将A组RV分为19个P血清型(P1~P19)。

D. VP7为糖蛋白,也是中和抗原,具有型特异性,以VP7的抗原性将A组RV分为14个G 血清型(G1~G14)。

(6)轮状病毒的结构及其核心RNA11条节段与编码蛋白质。

(7)轮状病毒基因片断及其编码蛋白的定位和功能:
(8)微生物检验
A. 标本采集与处理:发病早期采集5天内的粪便
B. 标本直接检查
1. 电镜:IEM检查病毒颗粒(rota)
2. 抗原检测(WHO推荐):常用ELISA法
3. PAGE分析,11个节段,
4. 核酸检测:核酸杂交、PCR
5. 病毒分离培养:原代猴肾细胞、传代非洲绿猴肾(MA104)细胞
10.肠道病毒的致病机理
11.肠道病毒的检验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