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毒的分类关系

合集下载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enterovirus)1.肠道病毒:(1)属于小RNA病毒科中的肠道病毒属成员,由粪-口途径传播。

(2)虽然感染胃肠道,但却很少引起胃肠道疾病,其靶器官以神经系统、肌肉和其他系统为主,引起脊髓灰质炎、脑膜炎、脑膜脑炎、心肌炎、心周炎、手足口病等疾病。

(3)一种病毒血清型可引起几种不同的疾病综合征,而几种不同的血清型又可引起同一种疾病。

2. 肠道病毒种类与分型(1)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分1、2、3三型(2)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 :分A、B两组;(A组:包括A1~A22、A24型;B组:包括B1~B6型;)(3)埃可病毒(ECHO virus):包括1~9、11~27、29~33型(4)新型肠道病毒:包括68、69、70、71型3. 脊髓灰质炎病毒:①是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②脊髓灰质炎又称为小儿麻痹症,是一种危害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

(1)临床意义:①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感染,潜伏期2~10天②传染源:患者及无症状隐性感染者③临床表现:无症状感染、顿挫型脊髓灰质炎、无麻痹性脊髓灰质炎、麻痹型脊髓灰质炎1~2%(2)致病机制:(3)生物学特性:①病毒近似球形,直径27~30nm,核心为单正链RNA,约7.2~8.5kb,核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

②衣壳含4种蛋白(VP1~VP4),VP1、VP2和VP3暴露在病毒体表面,是抗体结合位点;VP4在核心内部与RNA结合。

(4)培养特性:①细胞:人胚肾、人胚肺、猴肾细胞、Hela、HEp-2、Vero等②最适温度:36~37℃CPE:培养3~5天出现③抵抗力较强(5)微生物学检验:1.标本采集与处理标本:粪便、发病早期的咽部分泌物等2.病毒分离与鉴定:人或猴肾原代细胞、Hela、V ero等细胞24~48小时可出现典型CPE3.抗原检测:ELISA法4.核酸检测:用RT-PCR等方法5.抗体检测:单份血清检测IgM,双份血清检测抗体效价升高4倍(6)减毒活疫苗:①剂型:Ⅰ型、Ⅱ型、Ⅲ型;②用法:口服(温水);③机理:产生分泌型IgA,阻止病毒入血;4. 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柯萨奇病毒是1948年在美国纽约州柯萨奇镇,从一名疑似脊髓灰质炎患者粪便中用接种乳鼠的方法首次分离出的,因而得名。

消化道感染病毒【精选文档】

消化道感染病毒【精选文档】

第14章消化道感染病毒学习要点一、肠道病毒1.肠道病毒的种类:主要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人肠道致细胞病变孤儿病毒(简称埃可病毒)、新肠道病毒68~71型。

2.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单正链RNA无包膜。

壳粒由VP1、VP2、VP3和VP4四种病毒多肽组成。

耐酸,耐脂溶剂,在污水和粪便中可存活4~6个月.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病毒在肠道细胞中增殖,但很少引起肠道疾病。

病毒可侵入血流产生病毒血症.不同的肠道病毒可引起相同的临床综合征。

同一种肠道病毒又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综合征.3.脊髓灰质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脊髓灰质炎病毒有3个血清型,三型之间没有交叉反应。

(2)致病性所致疾病:脊髓灰质炎,多见于儿童,故亦称小儿麻痹症。

传染源:患者或无症状带毒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经粪便排毒。

致病机制:病毒通过肠道、上呼吸道途径感染,先在局部淋巴组织和肠道集合淋巴结初步增殖后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然后扩散至全身网状内皮系统进一步增殖后再次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

主要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肢体弛缓性麻痹.(3)防治原则:可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和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进行特异性预防。

我国使用三价混合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口服接种后可获对三个血清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免疫力。

4。

柯萨奇病毒和ECHO病毒有多种血清型。

可引起多种临床综合症:脑膜炎、脑炎和肌肉麻痹;上呼吸道感染、疱疹性咽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及全心炎;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等。

二、急性胃肠炎病毒1.轮状病毒(1)生物学性状:为双链RNA病毒,无包膜。

基因组分11个节段。

根据VP6抗原性的差异,可将轮状病毒分为7个组(A~G)。

A~C组轮状病毒能引起人类和动物腹泻,D~G组只引起动物腹泻.(2)致病性与免疫性:A组轮状病毒是2岁以下婴幼儿严重腹泻最主要的病原体。

主要在秋冬季流行,故又称为婴幼儿“秋季腹泻”。

肠道病毒EV71简述

肠道病毒EV71简述

肠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

哪些人容易患这种疾病?三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

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

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

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发病特点:年龄段普遍偏小,最大的患者11岁,最小的才1岁左右,其中2―3岁的居多;其次,发病地区分散,且主要在农村地区。

这种病什么季节最容易发生?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

该病通过什么途径传播?1.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这种病开始有哪些表现?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

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

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

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

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有皮疹等症状,家长该怎么办?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

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

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

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家庭如何预防这种病?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
最适增殖温度低,为33℃,与其优先感染 眼结膜有关。 用人胚肾或猴肾细胞培养。
二、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
种常见疾病。手足口病症状表现为发热、
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个别患者可引起
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
症。 病原体: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新肠道病毒 71型最为常见
引起脊髓灰质炎、脑膜炎、脑膜脑炎、心肌炎、
心周炎、手足口病等疾病。

疾病。
一种病毒血清型可引起几种不同的疾病
综合征,而几种不同的血清型又可引起同一种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脊灰病毒)
脊灰病毒是引起人类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广泛流行,遍及全球的一种急性 传染病。 病变主要是脊髓前角灰质部分,故称“脊髓灰质 炎”。 主要表现为肢体肌肉驰缓性麻痹,因多发生于小儿, 故又称“小儿麻痹症”。 我国已于2001年10月宣布消灭了野生株感染的脊 髓灰质炎。
微生物学检查
分离病毒及血清学检查 预防尚无疫苗可用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
一、柯萨奇病毒
(Coxsackievirus)
柯萨奇病毒是1948年在美国纽约州柯萨奇
镇,从一名疑似脊髓灰质炎患者粪便中用接种
乳鼠的方法首次分离出的,因而得名。
临床意义
传染源:患者或无症状带毒者
传播途径:主要经粪一口途径,亦可由呼吸道传
生物学特性
ECHOV生物学特性与柯萨奇病毒相似
第三节 新型肠道病毒
1969年以后分离出的肠道病毒新血清 型,不再将其归属于柯萨奇病毒和ECHO 病毒,统称为新型肠道病毒。按抗原排列 顺序分别命名为肠道病毒68、69、70和71 型。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 病毒体直径约27nm,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共有 60个壳粒,无包膜; 2. 核酸类型为+ssRNA,起mRNA作用,有感染性, MW 2.5×106 ; 3. 衣壳壳粒由VP1、VP2、VP3和VP4 4种不同结构蛋白 组 成。VP1、VP2和VP3暴露在病毒体表面,具有黏 附作用,是抗体结合的位点。 VP4在核心内部与RNA 结合,与维持病毒的构型有关。
埃可病毒
四、防治原则
为预防感染,婴幼儿应避免与急性出疹性发热病患者接触; 托儿所的工作人员在婴儿腹泻流行期间应进行体检,防止 携带者传播病毒。
新型肠道病毒
1969年以来分离的肠道病毒新血清型,不再将其归属于 柯萨奇病毒和ECHO病毒,统称为新型肠道病毒。 按抗原排列顺序分别命名为肠道病毒68、69、70、71和72 型。 68型是从患支气管炎或肺炎儿童的呼吸道分离出来的。 69型是从墨西哥Toluca地区一名健康儿童直肠拭子中分 离出,尚未发现与人类任何疾病有关。 70型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毒。 71型是世界各地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病因。 72型即甲型肝炎病毒(HAV),将在肝炎病毒一章中叙述。
病毒传染性强,在卫生条件不良、人群密集的地区传播 迅速,1969~1971年在非洲和东南亚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 炎大流行,有数百万人发病。 本病起病急,潜伏期为1d,病程8~10d,主要侵犯眼结膜, 引起结膜下出血,愈后良好。 该病毒还具有一定的嗜神经性,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出 现腰骶部脊神经根炎引起下肢麻痹。
新型肠道病毒
一、肠道病毒70型 肠道病毒70型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故又称急性出血性结 膜炎病毒。 该病毒不同于其他肠道病毒,首先是它不具有肠道嗜性,病毒 存在于眼结膜,由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 其次是病毒最适增殖温度较低,为33℃,这一性质与其优先 感染眼结膜有关。培养用人胚肾或猴肾细胞。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
由VP1~VP4四种不同的多肽组成;无包膜。
2.核酸:单股正链RNA,有感染性,进入细胞后可直接起mRNA的作用。 3.增殖:在宿主细胞浆内复制,有较强的杀细胞作用。除柯萨奇A组的
某些血清型外,均可在易感细胞中增殖,引起典型的CPE。
4.抵抗力:强 5.临床表现:多样化,经过消化道侵入机体,先在肠道细胞内增殖,但
三、微生物学检验
1.分离鉴定 接种原代/传代猴肾细胞或人源细胞系,病毒增殖后观察 CPE情况,收集病毒培养液利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 验等鉴定并分型。 2. 免疫学检测 用ELISA等检测病人血清中的IgG和IgM抗体。免疫印 迹试验(Wethern Blot)是诊断病毒感染的确证试验。
所致疾病多在肠道外,包括中枢神经、心肌损害及皮疹等。
4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polioviruses,Polio
1.形态结构
一、病毒特性
具有典型的肠道病毒的特性。病毒球形, 单股正链RNA 无包膜,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5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发病1周内采集咽拭子或咽漱液,1周后采集粪便。疑似
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es)是1948年首先从两名纽约柯萨奇镇 的麻痹型脊髓灰质炎儿童的粪便中分离出的。
埃 可 病 毒 (echovirus) 又 称 肠 道 致 细 胞 病 变 孤 儿 病 毒 ” (enteric cytopathogenic human orphan virus),简称ECHO病毒。
该病死亡的尸体标本可可采集中枢神经系统和降结肠标本。
2.分离培养 接种人胚肾、人羊膜、猴肾细胞、HeLa、Vero等易感细
胞中,增殖后观察CPE,做中和试验等进行鉴定。

肠道病毒的分类与检测

肠道病毒的分类与检测

肠道病毒的分类与检测摘要肠道病毒可引发多种感染,并且发病以综合症出现,一种综合症可有不同病毒所引起,同一种病毒可以导致不同综合症是肠道病毒感染的普遍现象。

目前除脊髓灰质炎外,尚无疫苗可供预防,是当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之一。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一口或呼吸道传播,所以对肠道病毒感染作出准确、及时的诊断是非常必要的。

肠道病毒(Enterovirus)是小RNA病毒科,有67个血清型。

人类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埃可病毒(Echo)、甲型肝炎病毒以及新型病毒。

目前常用的检测肠道病毒的方法有病毒分离培养、血清学鉴定、分子生物学方法,近年来,一些新型方法也使得肠道病毒的检测快速化与准确化。

关键词肠道病毒/诊断/分类1 肠道病毒形态特点肠道病毒是球形、无包膜、核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

肠病毒属病毒粒子在酸性pH下稳定,在病毒制品中可观察到空衣壳,有时可观察到少量(1%)的重颗粒。

基因组编码单一的VPg蛋白,但不编码L蛋白。

不同肠道病毒及肠道病毒与鼻病毒间整个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大于50%,一种肠道病毒不同株之间整个核苷酸序列的一致性大于75%。

病毒主要在肠道细胞中复制,也能在神经、肌肉和其它一些组织中复制。

大多数病毒感染无明显症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包括轻微脑膜炎、脑炎、肌炎、心肌炎和结缔组织炎。

耐酸和脂溶剂,不易被胃酸和胆汁灭活,在污水和粪便中活数月。

2肠道病毒的分类2.1脊髓灰质炎病毒此病症的典型临床经过六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和残留麻痹)。

感染期间患者表现为低热及咽痛、咳嗽、腹泻、不安、嗜睡、多汗、脑膜刺激症、肌肉疼痛、皮肤感觉过敏,突发急性弛缓性麻痹等症状,最后多遗留下终生残疾。

脊髓灰质炎病毒通过患者的粪便或口腔分泌物传染。

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宿主,长期携带病毒的情况(例如无症状,但仍持续排出病毒长达6个月以上)很罕见。

肠道病毒71型简介简述

肠道病毒71型简介简述

第二节肠道病毒71型(EV71)作者:李兰娟出版社: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肠道病毒71型(EV71)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ra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的成员,归属于人类肠道病毒A。

1974年Schmidt等人首次报道从美国加利福尼亚暴发的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疾病(1969~1973年)的患者中分离到EV71,随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报道了EV71病毒在不同地区的流行情况,EV71病毒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多次暴发与流行,人们逐渐认识到EV71病毒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

目前已知EV71的感染可以导致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无菌性脑膜炎(asepic meningitis)、脑炎(encephalitis)和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性疾病(poliomyelitis-like paralysis)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

EV71可导致大范围的暴发流行,可伴有严重的CNS并发症或致死性肺水肿。

近年来,EV71病毒的流行在亚太地区呈上升趋势,1975年保加利亚大流行,共有705名患儿感染,死亡44例;1997年马来西亚大流行感染2628人,死亡30多人;1998年,台湾地区暴发EV71的大流行,约有12万以上的人被感染,死亡78人。

因此,有关EV71的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诊断和预防等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一)病毒颗粒结构该病毒的颗粒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球形结构,无包膜和突出,直径约24~30nm,核酸为单股正链RNA。

如同其他肠道病毒属成员一样,EV71型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分子量分别为34KD、30 KD、26 KD和7KD的多肽VP1(α)、VP2(β)、VP3(γ)、VP4(δ),构成原聚体,后者再拼装成具有五聚体样结构的亚单位(pentameric unit),60个亚单位通过各自的结构域相互连接,最终形成病毒的外壳。

VP1 、VP2和VP3三个多肽暴露在病毒外壳的表面,而VP4包埋在病毒外壳的内侧与病毒核心紧密连接,因而抗原决定簇基本上位于VP1-VP3上。

肠道病毒的分类与检测修订稿

肠道病毒的分类与检测修订稿

肠道病毒的分类与检测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肠道病毒的分类与检测摘要肠道病毒可引发多种感染,并且发病以综合症出现,一种综合症可有不同病毒所引起,同一种病毒可以导致不同综合症是肠道病毒感染的普遍现象。

目前除脊髓灰质炎外,尚无疫苗可供预防,是当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之一。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一口或呼吸道传播,所以对肠道病毒感染作出准确、及时的诊断是非常必要的。

肠道病毒(Enterovirus)是小RNA病毒科,有67个血清型。

人类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埃可病毒(Echo)、甲型肝炎病毒以及新型病毒。

目前常用的检测肠道病毒的方法有病毒分离培养、血清学鉴定、分子生物学方法,近年来,一些新型方法也使得肠道病毒的检测快速化与准确化。

关键词肠道病毒/诊断/分类1 肠道病毒形态特点肠道病毒是球形、无包膜、核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

肠病毒属在酸性pH下,在病毒制品中可观察到空衣壳,有时可观察到少量(1%)的重颗粒。

组单一的VPg蛋白,但不编码L蛋白。

不同肠道病毒及肠道病毒与鼻病毒间整个序列一致性大于50%,一种肠道病毒不同株之间整个核苷酸序列的一致性大于75%。

病毒主要在肠道中,也能在、和其它一些中复制。

大多数病毒无明显症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包括轻、脑炎、肌炎、和炎。

耐酸和脂溶剂,不易被胃酸和胆汁灭活,在污水和粪便中活数月。

2肠道病毒的分类2.1脊髓灰质炎病毒此病症的典型临床经过六个阶段(、前驱期、、瘫痪期、恢复期和残留)。

期间表现为低热及、、、不安、嗜睡、、症、、过敏,突发急性弛缓性麻痹等症状,最后多遗留下终生残疾。

脊髓灰质炎病毒通过患者的粪便或分泌物传染。

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宿主,长期携带的情况(例如无症状,但仍持续排出病毒长达6个月以上)很罕见。

简述大肠埃希菌的分类。

简述大肠埃希菌的分类。

简述大肠埃希菌的分类。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简称E.coli)是一种属于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菌。

根据其特征和能力的不同,大肠埃希菌可以被进一步分为以下几个分类:
1. 基于生物化学反应:大肠埃希菌根据对某些生物化学反应的反应与否,分为两类:大肠杆菌组(lactose fermenters)和非大肠杆菌组(non-lactose fermenters)。

- 大肠杆菌组能够发酵乳糖,产生酸和气体,如大肠埃希菌O157:H7。

- 非大肠杆菌组不能发酵乳糖,如肺炎克雷伯菌。

2. 基于血清型:大肠埃希菌可以通过O、H和K抗原的不同组合进行分类。

O抗原通过血清凝集试验可分为多个血清型,H抗原用于区分不同的鞭毛形态,K抗原则与菌体表面胶囊的存在有关。

3. 基于病原性:大肠埃希菌可以根据其病原性分为多个亚型。

-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pathogenic E.coli):如致泻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致血便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致溃疡性结肠炎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等。

- 产毒型大肠埃希菌(toxigenic E.coli):如产毒型大肠埃希菌1A(toxigenic E.coli 1A,ETEC 1A)等。

这些分类方法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不同类型的大肠埃希菌及其与人类、动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

Polio victims
Professor sabin
防治
▪ 一般预防:隔离患者、保护水源、注意饮 食卫生
▪ 特异预防:口服减毒活疫苗 ▪ 紧急预防——丙种球蛋白
预防
接种三价混合灭活疫苗(Salk苗);或
口服三价混合减毒活疫苗(Sabin苗)。
灭活Salk苗
接种途径
注射
诱生IgG
+
诱生SIgA
-
阻止经肠道感染 -
冷冻保存
-
用于免疫缺陷患 -
者有致病作用
免疫持久力 较短
减毒活Sabin苗 口服 + +
+ +
+
较长
脊髓灰质炎死活苗的比较
项目
活疫苗 (OPV) 死疫苗 (IPV)
接种方法 口服糖丸
肌肉注射
抗体产生 血清抗体、分泌抗体 血清抗体
间接免疫 能通过接种者粪便
排毒免疫更多人群
稳定性
差,不易保存
▪ 核酸检测: 核酸杂交、PCR
防治原则
▪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严密消毒可 能污染的物品
▪ 疫苗接种 脊髓灰质炎疫苗(IPV、OPV) 其它尚无疫苗
脊髓灰质炎病毒
▪ Polio virus是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脊髓前角运动 神经细胞受损致弛缓性肢体麻痹多见下肢俗称小儿 麻痹
▪ 分3个血清型I、II、III,以I型多见
柯萨奇A组
5、眼病
6、流行性胸痛 7、心肌炎和心包炎
柯萨奇B组
免疫性
▪ 感染后可获得牢固的型特异性免疫 ▪ 以体液免疫为主
中和抗体IgG、IgM,分泌性IgA ▪ 母亲的抗体对新生儿有保护作用

肠道病毒enteroviru

肠道病毒enteroviru

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01
02
03
形态
肠道病毒呈球形,直径约 为20-30纳米,由一个核 酸核心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抵抗力
肠道病毒对热、紫外线、 干燥等环境因素敏感,但 在粪便和水中能存活较长 时间。
宿主范围
肠道病毒主要感染人类和 某些动物,如鼠类、猪等。
肠道病毒的传播方式
粪口传播
病毒通过粪便排出体外, 污染水源、食物等,再经 口摄入感染。
肠道病毒通过血液传播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炎症反应和 神经元损伤。这些病毒在神经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死亡或 功能异常,进而引发神经系统疾病。
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肠道病毒可以感染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 心肌炎是一种心肌的炎症性疾病,通常会导致心悸、气短 、疲劳和胸痛等症状。严重的心肌炎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肠道病毒通过影响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和攻击自身组 织。这种异常的免疫反应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疾病的发生。
05
肠道病毒的未来研究方向
新药研发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针对肠道病毒的抗病毒药物是研究的 重点,旨在寻找更有效、更安全的药 物,以降低肠道病毒对人体的危害。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深入了解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有 助于优化药物设计和提高治疗效果。
会建议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补充体液,以维持身体的水电平衡。
03
休息与护理
对于肠道病毒感染的患者,医生通常会建议休息,遵医嘱治疗,并保持
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预防措施
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者 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手部消
毒液。
避免接触患者
避免与已知患有肠道病毒感染的人 接触,特别是避免共享个人物品, 如杯子、餐具等。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
病毒种类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
新肠道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型 别
1~3 A组 1~24* B组 1~6 1~34**
68~71 72
所致疾病
脊髓灰质炎 疱疹性咽喉炎、手足口病 心肌炎和心包炎、流行胸痛 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等
手足口病、眼病等 甲型肝炎
* A 23 为埃可病毒 9 型; ** 第10 型为呼肠病毒1型;第28型为鼻病毒1型; 第34型为柯萨奇病毒24型。
查体发现右下肢细短,软弱无力不能 行走,右腿深部腱反射消失,但无感觉障 碍。上肢活动正常,精神状态及头部神经 反射正常。
脊髓灰质炎病毒
Poliovirus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 球形,直径27nm,无包膜。
• 核衣壳: 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脊髓灰质炎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
细胞,患者手足软绵无力、不会动弹,称为“驰
脊髓灰质炎的发病机理 病毒 ↓ 胃肠道 ↓ 血液和淋巴液 ↓ 血脑屏障 ↓ 中枢神经系统 在神经元中增殖 ↓ 瘫痪
抵抗力
•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
• 在污水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能耐受胃酸、 蛋白酶和胆汁;室温下可存活数日; • 对热和干燥较敏感,56℃经30min可灭活
也称小儿麻痹症
古埃及长老患脊髓灰质炎
肠 道 病 毒
Enterovirus
肠道感染病毒
简称肠道病毒(enterovirus),通过污染的饮品、 食物,经粪-口途径传播,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 。 • • • • • • 主要包括肠道病毒和急性胃肠炎病毒 肠道病毒 (小RNA病毒科) 轮状病毒 肠道腺病毒 呼肠病毒科 杯状病毒 星状病毒
肠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毒的分类

肠道微生物是什么(两篇)

肠道微生物是什么(两篇)

引言概述:肠道微生物是指存在于人体肠道中的各类细菌、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总称。

这些微生物组成了人类肠道微生物群落,对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肠道微生物的定义和基本功能,本文将继续探讨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它们在人体中的具体作用。

正文内容:一、肠道微生物的种类1.双歧杆菌(Lactobacillus):它是一类革兰氏阳性菌,天然存在于人体中,被广泛应用于制作乳酸菌饮料和酸奶。

双歧杆菌可以增强肠道屏障的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还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2.腐败菌(Bacteroides):它们主要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物质,释放出有益的短链脂肪酸,如丙酸和丁酸。

这些短链脂肪酸可以提供能量,并调节肠道pH值,维持良好的肠道环境。

3.球菌(Enterococcus):它们是一类革兰氏阳性菌,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

球菌可以增强肠道表皮细胞间的连接,增强屏障功能,预防有害菌入侵。

4.酵母菌(Saccharomyces):它们是一类真菌,在人体肠道中也有广泛分布。

酵母菌可以帮助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5.嗜盐菌(Halomonas):它们是一类耐盐菌,在盐湖等高盐环境中生长繁殖。

嗜盐菌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二、肠道微生物的作用1.消化与吸收功能:肠道微生物参与食物的分解和吸收过程。

它们可以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物质、蛋白质和脂肪,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有益物质。

这些有益物质可以提供能量,调节肠道pH值,并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2.调节免疫系统:肠道微生物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力。

它们可以激活免疫细胞,增加抗体的产生,提高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3.维护肠道屏障:肠道微生物可以增强肠道屏障的功能,防止有害菌的入侵。

它们可以增加肠道黏膜的厚度,增强肠道表皮细胞间的连接,形成一个天然的障碍,阻止有害菌进入肠道。

4.合成维生素和代谢物:肠道微生物可以合成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B和K。

肠道菌群类型

肠道菌群类型

肠道菌群类型
肠道菌群是指存在于人类肠道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人的肠道菌群在生理、免疫、代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肠道菌群的类型因个体差异、生活环境、饮食等多种因素而异,但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主要细菌群:
Bacteroides:这是肠道中的主要细菌属之一,主要参与食物残渣的分解和吸收。

Firmicutes:与Bacteroides一样,Firmicutes也是肠道的主要细菌,参与能量的提取和代谢。

其他细菌群:
Actinobacteria:包括Bifidobacterium等,有助于维持肠道的平衡和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Proteobacteria:包括一些病原菌,但正常情况下数量较少。

真菌:
霉菌和酵母菌:在肠道中也存在一些真菌,如Candida属,它们在适当的数量下对肠道健康有益。

病毒:
噬菌体:一类侵染细菌的病毒,也存在于肠道中。

其他微生物:
寄生虫:有些寄生虫也可能存在于肠道,但一般情况下数量较少。

肠道菌群的组成对个体的健康有深远影响,与肠道疾病、免疫系统调节、营养代谢等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不良的肠道菌群结构可能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因此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对于维护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注意,肠道菌群类型因人而异,受到个体差异、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一微生物群落。

肠道病毒的分类关系

肠道病毒的分类关系

VP1 VP2 VP3
脊髓灰质炎病毒结构模式
抵抗力
1、强、耐酸、耐脂溶剂
2、热、紫外线敏感
肠道病毒的分型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A组 柯萨奇病毒B组 埃可病毒 新肠道病毒 1、2、3型 1-22、24型 1-6型 1-9、11-27、29-33型 68、69、70、71、72*
* 甲型肝炎病毒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本类型:粪便(加抗菌素)
检测方法:病毒分离:细胞培养、中和试验 血清学诊断: 病毒核酸测定:
防治
疫苗:口服减毒活疫苗(Sabin疫苗) 注射灭活疫苗(Salk疫苗)
治疗:对症处理
正在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儿童
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疾病
柯萨奇A组病毒 柯萨奇B组病毒 埃可病毒
新肠道病毒
类脊髓灰质炎 7、9型
2-5型
2、4、6、9、11、30型 71型
病毒性脑炎 2、4、7、9、10型 1-5型
4、6、9、11、16、30型 70、71型
心肌、心包炎 4、16型
2-5型
2-6、9、11、16、18、25型
呼吸道感染 9、16、21、24型 1、3-5型 4、9、11、20、25型
肠道病毒的分类关系
VP1 VP2 VP3
脊髓灰质炎病毒结构模式
抵抗力
1、强、耐酸、耐脂溶剂 2、热、紫外线敏感
肠道病毒的分型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A组 柯萨奇病毒B组 埃可病毒 新肠道病毒
* 甲型肝炎病毒
1、2、3型 1-22、24型 1-6型 1-9、11-27、29-33型 68、69、70、71、72*
68型
消化道感染
1、2型 1-3、6-7、11-12、18-19型
流行性结膜炎 24型
1、5型 7型
70型
疱疹性咽峡炎 2、4-6、8、10、16型
手足口病 2、6、8、10、16型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培养特性 三、抵抗力 四、抗原结构
形态与结构
形态:球形、无包膜、核衣壳20
脊髓灰质炎
致病机制
侵袭咽喉、肠道淋巴组织——增殖—— 带受体靶细胞——增殖——临床症状
因患脊髓灰质炎造成的残疾儿童
免疫性
1、自然感染:同型免疫牢固、维持终身 2、人工免疫:完成计划免疫后,可建立牢固免疫
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一、微生物学检查 二、防治
微生物学检查
结构:核酸——单正链RNA、不分节段 核蛋白——VP4、VPg 衣壳——VP1、VP2、VP3
脊髓灰质炎病毒
VP1 VP2 VP3
脊髓灰质炎病毒结构模式
培养特性
细胞培养:猴肾原代、人胚肾
感染细胞出现明显病变,细胞变圆、 坏死、脱落
抵抗力
1、强、耐胃酸、蛋白酶、胆汁 2、耐热、耐去垢剂 3、56。C 30min灭活、氧化剂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