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__上课教案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能力;3.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2.通过阅读古诗词,使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含义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在古代建筑中发现文化遗产的价值;2.深入理解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2.阅读、欣赏、分析诗词的方法;3.语言表达、思维飞跃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1.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建筑的分类,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培养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代建筑的能力。

2.阅读将屈原的《离骚》中的“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段文字分组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

将古代建筑和诗词联系起来,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意义。

3.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将学生分若干小组,让每组选择一座历史建筑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在掌握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结构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和相关文献查阅,掌握更多的建筑文化知识。

要求学生能够合理分工,充分发扬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完成小组课题的设计和论文的撰写。

4.作品展示小组课题完成后,课堂上进行作品的展示和分享。

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报告等形式介绍所选建筑的建筑结构、历史背景、文化含义等相关信息,并讲述每个小组的研究过程和撰写论文时遇到的问题。

同时,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问答,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5.总结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也增强了爱国主义意识和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下一个学习环节提供充足的思想准备。

六、教学反思本文教案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发掘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通过小组合作、阅读、欣赏等多种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其三》全诗。

2.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3.深入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诗歌的形象、情感、表现手法。

2.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典故及历史文化背景。

2.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作者杜甫,引导学生回顾其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咏怀古迹》这个系列,简要介绍该系列诗歌的主题。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咏怀古迹其三》,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时的社会环境。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江南”、“汉水”、“王昭君”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意象的内涵。

3.分析诗歌的情感,如“怀古”、“忧国忧民”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如“王昭君出塞”等,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背景。

2.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与“塞上苦,胡雁哀鸣”的对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如“汉水临流”、“胡雁哀鸣”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效果。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拟人手法,如“胡雁哀鸣”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效果。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doc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doc

昭君
(千载之怨)
借古咏怀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借史咏怀的写作手法 昭君的感情:
怨:有倾国倾城之容貌,却不为汉家君王所识而不得不远嫁他国,想怨乂不能怨。

悲:远嫁异域而终身不得冋乡,强烈的思乡之情。

杜甫的感情:
怨: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受人庚君主重用,想怨而不敢怨。

悲:身处乱世飘泊他乡思归而不得,深切的怀乡之感。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白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 同时也在暗中表达H 己的深沉怨恨。

十六、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异 域,曲折表达自己才不得用的感慨。

附:
历史上的昭君:
1、 昭君选秀入长安
王昭君,屮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嫡,字昭君。

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称她 为明君或明妃。

昭君自小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 尤其擅长弹琵琶,加之美貌如花、艳可倾城,所以年方二八就以秀女身份被挑选入 宫。

2、 昭君出塞。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教学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二、题解及背景介绍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美读诗文(读):1、欣赏课文录音。

2、自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3、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4、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明确青冢、画图、出塞等历史典故;体会温雅深邃的“昭君三怨”,深入理解昭君形象;理解借古伤今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初步分析昭君的去国和远葬之怨,在分析中理解温雅深邃的千载之怨,在理解中感悟作者个人的家国情怀,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体悟到诗人由昭君之怨上升到个人、国家之思的深沉情感。

【教学重点】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深入分析和理解昭君从刚开始的去国再到念国最后远葬的“三怨”。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对昭君形象的刻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作者借古伤今的情怀,进一步上升到作者自己个人的际遇以及对国家的深沉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对话合作与点拨法【教学用具】黑板、黑板刷、粉笔、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2分钟)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埋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朝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诗题)二、知人论世,走进作者1、知识回顾,简介作者:(3分钟)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读书漫游(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三十五至四十四岁)、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西南飘泊(四十八至五十八岁)2、写作背景同学们在看写作背景时着重关注老师用蓝色字体标注的部分,因为这部分在我们接下来分析诗歌时会用到。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范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范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其三》全诗。

掌握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修辞手法。

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背诵与理解。

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教学难点:诗歌情感的表达和诗人创作意图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展示《咏怀古迹其三》中的古迹,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2.诗歌诵读让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美感。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了解诗歌的题材和背景。

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修辞手法,如“吴宫”“二乔”“铜雀春深锁二乔”等。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

让学生分享自己参观古迹的感受,对比诗人的情感。

5.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人为何会对这些古迹产生敬仰之情?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6.诗歌背诵与默写让学生背诵诗歌,巩固记忆。

进行默写比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7.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

2.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古诗,进行诗句解析和情感体验,下节课分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诵读、解析、情感体验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诗歌背诵和默写环节,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吴宫’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学生:“是指当年吴国的宫殿。

”教师:“很好,那么‘二乔’又是谁呢?”学生:“是东吴两位美丽的公主。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咏怀古迹(其三)》,作者为冰心(1900-1972),北平人,本名谢婉莹,以小说、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著称。

她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深刻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

本课文写作于1945年,反映了当时临清市的状况。

本课文是一篇抒情诗,通过对古建筑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

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上半部分是对临清城有名的四处古迹的描述,下半部分则是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反思。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对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态度。

(2)认识临清市的四大古迹:孔子故居、开元寺、帝王陵、泰山祠,并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3)掌握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习运用音韵美和节奏感来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诵读、讨论、仿写等,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和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临清市的四大古迹,认识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理解诗歌性文本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难点:掌握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感,表达情感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和解读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讲解四大古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解读诗歌特点和写作技巧。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精选6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下面店铺为大家提供的是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篇1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教学目的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编者按:古迹是指古代建筑、碑刻、墓葬等遗迹,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遗产。

本文是一篇咏怀古迹的教案,通过诗词赏析、历史背景介绍、文化内涵解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古迹的特点与价值。

以下是该教案的内容,供参考。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迹的概念和特点;2. 能够赏析古迹相关的诗词;3. 理解古迹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4.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幅古迹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古迹的印象和了解。

2.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谈谈对古迹的建筑风格、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看法。

二、诗词赏析(15分钟)1. 教师介绍古迹与诗词的关系,指出古人常常用诗词表达对古迹的思考和感受。

2. 教师出示一首咏怀古迹的诗词,并进行解读。

3. 学生朗读诗词,并对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理解和感悟。

三、历史背景介绍(2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该古迹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2. 学生通过听讲和提问的方式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水平适当展开相关话题,扩展学生的历史知识。

四、文化内涵解读(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以古迹为切入点,谈谈古代文化的特点。

2. 学生可以从建筑、艺术、宗教等方面入手,讨论古迹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五、个人感悟(15分钟)1. 学生发表个人对古迹的感悟和思考。

2.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考和发言。

六、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全节课的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资源】1. 古迹的图片;2. 涉及古迹的诗词材料;3. 相关历史背景介绍资料;4. 课堂板书。

【教学扩展】1.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古迹参观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迹的魅力。

2. 学生可分组制作关于古迹的展板或PPT,展示其特点和文化内涵。

3.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创作,例如写一篇文章或创作一首诗歌,表达对古迹的思考和情感。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咏怀古迹(其三)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咏怀古迹(其三)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咏怀古迹(其三)教案一:《咏怀古迹(其三)》简介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迹的保护意义和价值。

2.了解古迹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3.学会运用描写手法,表达对古迹的咏怀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意。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1.学生对于古迹的咏怀之情的表达能力。

2.学生对于描写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讲稿,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内容。

2.学生自主查找古迹的相关资料。

【合作探究】:
1.教师呈现多媒体课件,介绍古迹的保护意义和价值。

2.学生对比不同古迹的保护状况,讨论影响古迹保护的因素。

3.教师指导学生观赏课文,并解读诗句中的意思。

4.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描写手法,写一篇咏怀古迹的短文。

【达标检测】:
1.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提出修改意见。

2.教师抽查几组,进行点评。

【课后拓展】:
1.学生整理自己的短文,交流展示。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
【评价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提供了许多机会进行思考和交流。

通过分组合作和展示,激发了学生对于古迹的兴趣和写作的热情。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不足之处。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学)案

一、导语设计:1、情景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朝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诗题)二、知识积累:1、题解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备、诸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师:首先我们来回想一下,诗歌可以分为哪些类?生:咏史怀古诗、思乡怀人诗、羁旅行役诗、宫怨闺怨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师:请同学们来看题目,从“咏怀”这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诗属于哪一类?(此处教者手指黑板,然后面对学生发问,速度稍慢,并以此稳定情绪)生:咏史怀古诗。

师:什么样的诗歌是咏史怀古诗呢?生: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而写的诗歌。

简单说就是借古人古迹来抒发自己的胸怀。

(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标题)师:那同学们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咏史怀古诗?生:元代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那我们再回来看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其三)》。

先找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

(从朗读的情感或节奏方面适当点评或指导,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资料].doc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资料].doc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学习目标:1 •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把握王昭君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授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屮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金落雁之 容”。

“闭刀、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 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 讲的是酋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墨客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让我们 一起学习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幻灯片出示:“闭月羞花Z 貌,沉鱼落雁Z 容”“咏昭君Z 绝唱”。

二、请一名男生范读课文。

三、 全班齐读,自由诵读。

生氏/明妃/尚/有村。

zhong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夜月/魂。

分明/怨恨/曲中/论。

群山/万壑/赴/荆门, shud一去/紫台/连/朔漠,xing画图/省识/春风/面,千载/琵琶/作/胡语,四、介绍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五首各咏一占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刘备)庙、武侯 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 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五、找出诗中直接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诗眼、点明主旨、感情高潮)六、合作讨论一:昭君怨恨什么?远嫁开邦 远葬他乡 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对画师无耻行为的怨恨思考:昭君远嫁对她个人來说毕竟是一种不幸。

这种不幸怎样造成的呢?幻灯片出示: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一王安石《明妃曲》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竞何益? ——欧阳修 《再和 明妃曲》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统治者的昏庸七、合作讨论二:《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 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提供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 器杖的小官。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原文及译文,掌握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历史情感与个人感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感悟人生的态度,以及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拓展延伸:探讨《咏怀古迹》系列诗歌的创作背景及杜甫的历史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译文、作者介绍、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女性的坚韧与牺牲。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交流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教师导入:昭君出塞,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故事,它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英勇与智慧,也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诗人笔下的昭君形象及其背后的历史情感。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创作风格及《咏怀古迹》系列诗歌的创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杜甫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杜甫的生平及《咏怀古迹》的创作背景。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咏怀古迹(其三)》,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学生活动:跟读原文,尝试理解诗歌大意。

•教师提供:《咏怀古迹(其三)》的译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的夸张与对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象征与借代等。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揣摩作者和诗中主人公之间的共鸣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提高分析与整合息的能力;通过比较阅读不同的诗歌,培养辩证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不同角度出发,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认识王昭君和亲之举的意义,理解昭君的坚强品质与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比较杜甫和王昭君情感的相同之处,并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同时能通过阅读不同的作品,辩证的看待昭君和亲一事。

教学难点能通过分析文本,认识到杜甫和昭君之间还存在着不同之处,杜甫的怨恨更深一层。

一、导入课题1、她有沉鱼落雁之姿,倾国倾城之貌;她为汉凶的和亲,远嫁塞外;她使华夏民族为之哭泣,她让漠北黄沙里一座青冢屹立了几千年……她是谁呢?她就是王昭君!而他,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李唐王朝的盛世与衰败。

他飘泊西南,羁旅半生,历尽沧桑,来到了昭君的故乡——湖北秭归。

他又是谁呢?他就是诗圣杜甫。

遐想800年前的昭君,他会生发怎样的感慨呢?目前我们一起从《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中去寻找答案。

2、解释文题怀:怀古。

这是一首怀古诗。

二、团体感知1.首先,大家集体诵读一遍诗歌。

2.明确:诗人咏怀的对象是——王昭君;直接表“情”的的词是——怨恨。

3、鉴赏分析1.这首诗开篇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与昭君有什么关系?群山万壑赴荆门”,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尤其是一个“赴”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群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真可谓雄伟秀奇!正是因为山水迤逦壮阔而雄奇,才孕育出如许貌美女子——可谓“地灵人杰”。

板书:貌美2.有“落雁之美”的昭君有怎样的人生经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6岁那年昭君以压倒群芳之姿被送往汉宫,却又因一颗落泪痣被萧条三年,无缘面君。

而后期待她的是含泪离别汉宫,离乡背井,离亲别友,去往那疾风劲草的茫茫大漠。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精选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精选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精选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咏怀古迹其三》。

本诗是唐代诗人杜甫为其好友李白所作,通过对李白墓地的描写,表达了对李白才情的赞赏和对李白悲惨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李白的敬仰之情。

2. 能够领悟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的意境。

3. 能够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领悟。

难点:诗中意象的把握,作者情感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闭目聆听,想象自己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诗人的创作情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背景,解析诗文内容,分析诗歌表达技巧。

4.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5.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创作一首咏物诗,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背诵诗文,并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文《咏怀古迹其三》。

2. 板书诗人杜甫及其简介。

3. 板书诗文内容结构,突出诗歌表达技巧。

七、作业设计1. 背诵诗文《咏怀古迹其三》。

2. 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3. 写一篇关于《咏怀古迹其三》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杜甫和李白的其他作品,比较两人的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并对这些重点细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内容部分,教案指出了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即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通过对昭君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昭君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背景和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会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昭君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对昭君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咏怀古迹(其三)》,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讲解诗文背景,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

b.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c. 讲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如“诗中‘落日’的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咏怀古迹(其三)》板书设计:咏怀古迹(其三)杜甫意象:落日、荒草、昭君墓情感:对昭君的敬仰、对命运的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2. 答案:a. 意象:落日、荒草、昭君墓。

b.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c. 感悟:诗人通过对昭君墓的描写,表达了对昭君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同时,诗人以昭君为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会较为深入,但在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仍有待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1.题解看到《咏怀古迹》这个题目。

“咏怀”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史诗。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

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

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咏史诗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诗人个人怀抱的。

3、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诗人个人怀抱的呢?——王昭君4、王昭君,四大美人之一。

四大美人都是谁?(西施。

杨玉环。

貂禅。

昭君)“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就源自于她们。

沉鱼:西施有“沉鱼”之貌,西施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

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觉得西施太美丽了,都自行惭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来。

落雁:昭君。

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

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

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

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

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

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闭月:貂蝉。

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

羞花:传说杨玉环初入宫时,因见不到君王而终日愁眉不展。

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

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

唐明皇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

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

含羞草“羞”于见人,是由于植物电的缘故。

5、看题目我们还会发现,后面有个(其三),这说明《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第一首写庾信。

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

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

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

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

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

6、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二、整体感知1、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

语速。

感情。

3、思考:在诗中中找出直接抒发情感的一个词语。

(怨恨)。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三、赏析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怨恨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3、【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明确】不同意。

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

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这是其一。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大巧若拙)3、【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

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

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4、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

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5、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不是。

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个小人之所以奸计得逞,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6、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明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

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

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四、鉴赏语言1、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2、“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

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五、总结诗歌《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不是与标题“咏怀”不符?1、借事抒情——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