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__上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1.题解
看到《咏怀古迹》这个题目。“咏怀”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史诗。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
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咏史诗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诗人个人怀抱的。
3、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诗人个人怀抱的呢?——王昭君
4、王昭君,四大美人之一。四大美人都是谁?(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就源自于她们。
沉鱼:西施有“沉鱼”之貌,西施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觉得西施太美丽了,都自行惭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来。
落雁:昭君。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闭月:貂蝉。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
羞花:传说杨玉环初入宫时,因见不到君王而终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唐明皇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含羞草“羞”于见人,是由于植物电的缘故。
5、看题目我们还会发现,后面有个(其三),这说明《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第一首写庾信。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
6、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二、整体感知
1、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
3、思考:在诗中中找出直接抒发情感的一个词语。(怨恨)。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三、赏析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怨恨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3、【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