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金陵》包佶阅读附答案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十九南朝诗两首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 南朝诗两首(时间:40分钟 满分:66分)一、基础知识专练(21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飞鸿响远音..远音:悠远的鸣声 B .徇禄..反穷海 徇禄:追求禄位 C .初景革绪风..绪风:不好的情绪 D .去矣方滞淫..滞淫:久留 解析:选C C 项“绪风”的意思是“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泪下.如流霰其下.平旷B.⎩⎪⎨⎪⎧ 去矣方.滞淫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C.⎩⎪⎨⎪⎧ 佳期怅何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D.⎩⎪⎨⎪⎧ 灞涘望.长安君还何所望.解析:选B A 项,流下;下面。
B 项,将,正要。
C 项,句末语气词;处所,地方。
D项,遥望;指望,期望。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B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C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D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解析:选C A 项,古义:何时。
今义:疑问代词,何处。
B 项,古义:隐退耕作。
今义:为保护自然环境而对已经开垦耕种的农田不再耕种。
C 项,古今义均为高低不齐的样子。
D 项,古义:回归的日期。
今义:①结婚的日期。
②相爱着的男女幽会的日期、时间。
4.下列加点的词,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A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B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C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D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解析:选B 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明丽。
5.下列诗句中,不是对偶句的一联是(3分)( )A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B.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C.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D.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解析:选C C项两句中相对的词语都不能形成对仗,所以不能构成对偶。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谢灵运《登池上楼》中“,”两句写出了诗人进仕退隐皆难的困境。
再过金陵 石头城 阅读附答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2016 年江苏卷)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 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 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 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 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 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0-11 题。 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幺表达效果?(5 分) 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幺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10.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 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 遇。 11.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 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能寐。因此就引用有关李广的典故写了这首词,寄给约他同乡居住的友
人。
上片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形象地概括了李广的两件轶事。其一是罢职
家居时受辱于灞陵醉尉,其二为某次出猎时射箭中石没镞的神力。故将军五
句,出自《李将军传》: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
间饮,还至灞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
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上巳将过金陵》阅读答案及赏析
《上巳将过金陵》阅读答案及赏析《上巳将过金陵》阅读答案及赏析上巳将过金陵龚鼎孳倚槛春愁玉树飘,空江铁锁野烟消。
兴怀何限兰亭感,流水青山送六朝。
[注]龚鼎孳,明末清初文学家,安徽合肥人。
明崇祯七年(1634年)中进士,此诗作于明亡后。
1.诗歌第三句说“兴怀何限兰亭感”,结合此句说说诗人在全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
(4分)2.诗歌的末句历来为人称道,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末句进行赏析。
(4分)参考答案:1.诗歌第三句说“兴怀何限兰亭感”,结合此句说说诗人在全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
上巳那天过金陵,和兰亭雅集是同一天,自然而然想到兰亭旧事,但诗人谈到自己的感慨不仅仅有《兰亭集序》中的悲喜生死的慨叹。
(1)更有对故国的怀念和无奈;(2)面对饱经兴亡沧桑的金陵,亡国的凄凉之感充塞诗人心中;(3)末句的“流水青山送六朝”,则情感尤其复杂:(3)一方面有世事沧桑的感伤,(4)同时又有着一种自我解脱和对放浪形骸旷达情怀的向往。
(以上4点,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一点给2分,仅答出画双波浪线部分给1分。
有其他解说,若合情理,也可酌情给分)2. (1)一个“送”字,把“流水青山人”格化,好像流水青山也有了人的情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更易于表现诗人的情感。
(2)借景抒情,用流水青山之既清新又厚重的意境充分表达诗人无尽的情思;(3)暗含对比,用流水青山的'永恒与人事朝代的变迁做比,引出诗人感慨,引发读者的深思。
(以上三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三点全答给4分。
有其他解说,若合情理,也可酌情给分)注释①上巳:古代以阴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魏晋后为三月初三)为“上巳”。
旧俗此日在水边洗涤污垢,祭祀祖先,称“修禊”。
②玉树:六朝时陈后主建都金陵,沉迷声色,不理政事,曾作《玉树后庭花》这首舞曲,时人以为亡国之音。
③空江铁锁:晋武帝命王浚伐吴,吴以铁链锁江截之。
王浚作大筏,用火炬烧毁铁锁,战船直抵石头城下,吴主孙皓降,吴亡。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
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放慵陈与义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唐叔良溪居【明】张羽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早行(宋)刘克庄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hòu)子:标记里程的土堆。
(1).本诗颔联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__________的特征。
(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海棠(宋)王安石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
感叹兴亡的古诗词
感叹兴亡的古诗词唐白居易作《放言》之。
诗云: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
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诗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
这是用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唐人章碣《过焚书坑》,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大意是:秦始皇(祖龙)自以为通过焚书坑儒,人们没有文化就没有能力起来造反。
想不到烧书的地方热气还未散尽,(肴山和华山以东)老百姓已经起来反抗了,而且最后灭掉秦朝的恰恰是没有读过书的陈胜和吴广,刘邦和项羽!可见作者的本意是讽刺愚民政策和文化专制主义的。
也有人认为此诗寓“百无一用是书生”之意。
一代宗师苏东坡曾写下《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虽云戏作,皆是真言。
郑版桥说“难得糊涂”。
糊涂对于读书人来说,是换不来、求不得的一种境界。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江流。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哈32中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节民俗艺术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
这种普遍而持久的社会心理,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
在春节这个“全民欢动员”的狂欢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春节习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比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
比如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耍“板凳龙”的习俗,其每一节“龙身”由每家每户来制作,当龙灯耍到家门前时,这家人便将自己制作的一节“龙身”接上,龙灯如此越接越长,越耍越威风。
这种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
民间艺术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创作构思充满想象,极富浪漫色彩。
比如人们会以谐音方式把“鲇鱼”与富裕之意联系在一起,以之寄托“年年有余”的美好理想。
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以至其表现形式自由而奔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中国“写意”艺术精神作了极致的发挥。
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清新质朴、刚健明朗,凸显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不像现在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极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
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
的确是这样。
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创作。
如今,这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已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为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
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了,真正的民间创作也随节俗的淡化而日益缺乏,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个中原因当然很复杂。
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格局、经济格局、家庭格局以及价值观、审美观也和以往大有不同,许多有特色的节俗活动和相关的艺术形式要在城市里展开确有一定的难度。
再过金陵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再过金陵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再过金陵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篇一」再过金陵唐包佶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
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
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
(5分)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
(2分)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分)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
(1分)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1 分)2.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2分)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
(2 分)(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1分)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2分)对比赏析《再过金陵》是一首咏史诗。
一曲《玉树后庭花》,断送几多王业。
秋风瑟瑟,大雁南飞,诗人再过金陵,面对六朝残破的景象,涌起江山故国之思。
那西落的夕阳,其实也是江河日下的唐王朝的象征。
“一任斜阳伴客愁”,面对夕阳,无数诗人以自己的诗作营构出凄清晚照中的诗词世界。
特别最后两句是说,山川、江河依旧,它们并不管六朝兴亡更替,谁主沉浮,也不管过往凭吊之客人发出的感叹与悲愁,依然任凭斜阳西照。
诗人目睹安史之乱后江山依旧,政事日非的现实,喻以古鉴今,发出深深的感慨,语调凄凉,心事沉重。
高考高中诗歌鉴赏100题(唐诗)
古诗鉴赏(唐诗)100首目录1.罗邺《早发》2.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3.王绩《野望》4.包佶《再过金陵》刘翰《石头城》5.贾至《春思》6.钱起《山路见梅感而有作》7.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8.姚合《闲居》9.严武《军城早秋》10.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11.郎士元《柏林寺南望》12.杜甫《曲江对酒》13.戎昱《移家别湖上亭》14钱珝《未展芭蕉》15.刘眘虚《阙题》16.李商隐《霜月》17.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18.薛逢《长安夜雨》19.卢纶《逢病军人》张乔《河潢旧卒》20. 雍陶《天津桥春望》21.薛涛《送友人》22.柳中庸《听筝》23.白居易《梦微之》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24.杜荀鹤《自叙》25.孟云卿《寒食》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26.郑谷《题杭州樟亭》27.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28.李商隐《风雨》29.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30.张蠙(pín)《登单于台》31.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32.刘方平《梅花落》33.陆龟蒙《吴宫怀古》34.许浑《旅夜怀远客》35.栖一《武昌怀古》36.李白《清溪行》37.韦应物《春游南亭》38.贾岛《寄韩潮州愈》39.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40.雍陶《塞路初晴》41.杜甫《孤雁》42.杜甫《叹庭前甘菊花》43.韦庄《忆昔》44.戎昱《塞下曲》45.王勃《咏风》46.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47.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48.窦巩《汉阴驿与宇文十相遇,旋归西川,因以赠别》49.吴融《子规》50.杜甫《九日》51.陈子昂《感遇》52.李商隐《落花》宋祁《落花》53.赵嘏《长安秋望》54.崔湜《边愁》55.司空曙《峡口送友人》雍陶《送蜀客》56.曹松《南海旅次》57.白居易《琴茶》58.綦毋潜《过融上人兰若》59.裴磷《裴给事宅白牡丹》白居易《惜白牡丹》60.元稹《高荷》61.李中《舟次彭泽》62.高骈《风筝》63.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64.杜荀鹤《闽中秋思》65.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66.温庭筠《赠少年》67.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68.崔道融《梅花》69.崔道融《溪居即事》70.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71.张仲素《秋闺思》施肩吾《望夫词》72.李中《舟次彭泽》73.寒山《杳杳寒山道》74.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75.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76.刘沧《江楼月夜闻笛》77.万楚《骢马》78.李嘉祐《晚登江楼有怀》79.徐通《春日闲居》80.陆龟蒙《离别》81.张乔书边事①82.李澄之《秋庭夜月有怀》83.白居易《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84.李涉《题鹤林寺僧舍》李端《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85.高适《塞上听吹笛》李益《听晓角》86.顾况《听角思归》87.戎昱《耒阳溪夜行》88.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89.元稹《送孙胜》沈宇《武阳送别》90.张仲素《秋夜曲》91.薛媛《写真寄外》92.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93.孟郊《秋怀(其二)》94.崔涂《除夜有怀》95.王勃《别薛华》96.韩偓《春尽》97.马戴《楚江怀古》98.吴融《华清宫》李约《过华清宫》99.李益《汴河曲》皮日休《汴河怀古》100.卢照邻《雨雪曲》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类题六 对比鉴赏
︱高中总复习︱二轮·语文
二是两首课外诗词的对比鉴赏型。这种类型的题目,两个语料都来自课 外,命题者选定考点进行命题考查。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选了唐人韦 庄的《含山店梦觉作》与宋人郭震的《宿渔家》进行对比鉴赏。其中第2小 题是: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 情? 从考查点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情感的表达 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表达”主要指比较抒情手法的异同和所抒发的 思想感情的异同。 2.比较字词的锤炼 鉴赏用得极为精当的动词、形容词和词类活用现象,以及一些虚词。 3.比较形象的选用 一般选用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4.比较技巧的分析 一般从四个方面分析: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高中总复习︱二轮·语文
类题六 对比鉴赏 类题解读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采用对比方法进行阅读,可以收到“山重水复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更能深入体验作品丰富的内涵,更能触发对 作品的共鸣,更能感受人、社会、自然的水乳交融。 通过对诗歌的体裁、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诗人运用的语言以及诗歌 意境的对比阅读,进而品味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情感世界。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很多采用对比阅读的形式对诗歌进行考查。 从命题形式看,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单首诗歌课内外对比鉴赏型。这种类型的题目,是选择一首课外 诗词语料,设题时,选择一个考点与考生课内学过的诗词语料进行对比阅读。 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语料选的是《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作者是 岑参,其中第1小题为“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 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考生课内 所学的课文。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作品赏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作品赏析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赏析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某某某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某某某,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
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
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某某某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
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
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
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
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
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
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
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100题
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100题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写真寄外薛媛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薛嫒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
楚材离家远游。
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
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粱取琴书等物。
“善书面,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嫒,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
(5分)2.赏析颈联的写法和内涵。
(6分)参考答案: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忧虑丈夫移情别恋的痛苦,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应忠于爱情的提醒。
2.“泪眼”指代是人的肖像,“愁肠”指心灵的痛苦,一“易”一“难”,互为映衬。
在矛盾对比中,刻画了怀念丈夫的深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谪岭南道中作李德裕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
诗人简介李德裕(787—850),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字文饶。
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宰相李吉甫之子。
穆宗时﹐因与牛僧孺﹑李宗闵政见不合﹐发展成为党争。
武宗即位后﹐得到重用﹐拜太尉﹐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执政 6年﹐内驭宦官﹐外败回纥﹐平泽潞节度使刘稹叛乱﹐朝廷一时呈中兴之势。
后宣宗即位﹐牛党执政﹐一反前此政治措施﹐李德裕被贬为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参军﹐于贬所去世【注】《古诗十九首》有“越鸟巢南枝”句,意谓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筑巢在向南的树枝,1.清人沈德潜评第二联是“一语双关”,请对此简要说明。
(4分)2.“红槿花中越乌啼”一句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4分)3.(2)诗人无罪被贬岭南,其情感异常复杂,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4分)一方面写出贬谪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状,表明自然环境的恶劣。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1
西塞山风光
解题: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 险峻,是六朝(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指南京。六 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 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 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 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有名的军事要塞。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 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经 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背景链接:
1、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 领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 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 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 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 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 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三山,直取 金陵。
2、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
总结归纳:
1、由本诗看出,怀古诗一般是先 历史史实,后抒发作者的——— 情感 。 写———— 历史事件 2、怀古诗是以————、 历史人物 文物古迹 ————、————为题材,借登高望远、 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 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的 古人往事 ,且多用—— 典故 。 特点是多写————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2)这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 ,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答:韦庄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阴雨、江 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 伤感的画面。 或: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 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 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华,后 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诗歌大意
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
《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东吴灭亡以后,在金陵建都的王朝都先后灭亡,如今的西塞山依旧紧靠长江。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韵译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注释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千寻:古时八尺降幡:降旗。
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今逢:一作“从今”。
四海为家:意即天下统一。
故垒:指西塞出,也包含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赏析: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2020年包头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包头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匠(节选)葛亮入秋的时候,父亲接到了金陵大学古藏部龙主任的电话。
龙主任说:“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藉修复研讨会,请了业界许多有声望的学者。
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介绍业务经验。
结果,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了板。
说起来,还是因为省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
可是书皮被烧毁了一多半。
那书皮用的是清宫内府蓝绢,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
本来想染上一块颜色相近的,用镶拼织补的法子。
也不知怎的,那蓝色怎么都调不出来,把我们急得团团转。
省外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还是修旧如旧那套陈词滥调,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
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愤愤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
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
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
”“你说说看,这个老董,明明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老董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老董攥着一把乌里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我曾亲眼见过老董修书。
他用一支毛笔,蘸上糨糊,将一个虫眼儿润湿,然后覆上了同样焦黄的宣纸。
再用毛笔蘸水沿着虫眼边缘画水纹,将多余的毛大纸捻断。
对于大点的虫眼儿,浆糊润湿后,他边修补,边用镊子或针锥小心地挑干净毛边儿,然后用个小木槌轻轻地把虫眼儿捶平整,我迎着光看看,竟然一点都看不出补过的痕迹。
老董说,这一行不只靠眼力,还要有坐定了板凳不挪窝的耐力。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
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
描写历史的古诗
描写历史的古诗1、《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年代:明作者: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再过金陵》年代:唐作者:包佶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3、《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年代:宋作者:朱敦儒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不须计较苦劳心。
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
片时欢笑且相亲。
明日阴晴未定。
4、《元日》年代:宋作者: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泊秦淮》年代:唐作者: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行路难其一》年代:唐作者: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元代散曲家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8、元代散曲家张可久的《人月圆·吴门怀古》山藏白虎云藏寺,池上老梅枝。
洞庭归兴,香柑红树,鲈脍银丝。
白家池馆,吴王花草,长似坡诗。
可人怜处,啼乌夜月,犹怨西施。
9、唐代诗人皮日休的《馆娃宫怀古》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10、唐代诗人贾岛的《易水怀古》荆卿重虚死,节烈书前史。
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
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
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
11、唐代诗人马戴的《楚江怀古》其一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12、唐代诗人杜牧的《江西怀古》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单元检测3: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单元检测卷(二)(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语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风流:英俊杰出B.失向来..之烟霞向来:原来C.吴楚东南坼.坼:裂开,这里引申为“划分”D.可怜..楼上月徘徊可怜:可惜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李白在长安受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
诗人借梦游仙境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诗中虽流露出苦闷和抑郁,但感情激越奔放,表现了诗人自由不羁的个性。
B.李白诗歌奇特的构思,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的运用,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歌对唐代以及后代众多诗人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韩愈曾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认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C.唐以前的诗被唐人称为古体诗,唐人的诗被称为近体诗。
古体诗有“歌”“吟”“行”等体裁。
近体诗有律诗、绝句的区别。
D.“歌”“吟”“行”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的篇幅可长可短,多数为五言或七言句,其中可杂有长短句,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用韵自由。
3.根据语意,填入句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
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
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
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
所以我的八言座右铭是:‘________________’”A.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B.文白相济,见真求新。
C.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D.白话为本,力求立体。
二、名篇名句默写(9分,每空1分)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岳阳楼》)(2)________________,阴阴夏木啭黄鹂。
《西塞山怀古》参考课件2
2.感今:
•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 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 若干的朝代的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 人感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 形依旧枕寒流”,那么一个国家兴衰的决定 因素是什么呢?
• 一个国家的兴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势 的险要而是人事的治乱。“江山不管兴亡恨, 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Jí)的《再过金 陵》正是这句诗的最好注脚。
颔联写吴国垂死挣扎的徒劳和被迫出降的丑态。 “千寻铁锁”形容吴军防御工事非常坚固,几乎封 锁了整个江面。然而由于王濬的足智多谋,很快就 攻破了吴军的防守。一个“沉”字,看似平常,实 则奇警,它形象的说明吴国政权也随铁链的沉没, 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的消失了。“一片降幡出石 头”写吴国国君投降时候的丑态。 “一片”极言其渺小,“降幡”含有讽刺嘲弄的意 味。
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 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 居易则称他为“诗豪”。他的诗, 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 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寄寓深远, 被奉为“咏史大家”。
背景链接:
1、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 王濬率领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 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亡 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 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 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 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 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 径造(直往)三山,直取金陵。
2、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 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 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这种景象只 是昙花一现,821——822年河北三镇 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总的来看,诗人 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朝廷昏暗、权贵荒 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 的时代。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2021年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大行书”,是苏轼最有名的即兴创作诗词,也是他被贬黄州第三年寒食节时的人生感叹。
内容伤感孤独,诗帖苍凉多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一场文字狱被贬黄州三年。
在元丰五年(1082)三月的寒食节,他联想到了当时失意的政治和窘迫的生活,于困乏中触景生情写下了此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庭坚曾评价苏轼书法的结字特点,戏言“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
”“石压蛤蟆”的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结体扁平的特征。
整体上来讲,《寒食帖》的整体结构非常有苏轼的特点。
从第一个字“自”到“起”有很大的区别,并且在中间,当作者写到关于家乡的思念时,字体突然变大,以示他突发的感情。
苏轼的这部诗帖在布局和章法方面,行距宽、字距紧,但整体又看起来让人舒服。
一行一行读下去时,我们就能通过作者的字体布局进行简单分析。
比如,通篇书写的节奏由慢到快,在开头部分还能压抑住内心的情感波动,字的大小保持得比较均匀,但当想起悲伤的事,便肆意挥洒,当时悲壮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寒食帖》整体可以从右向左分成三个部分来体现作者创作时的感情波动,第一部分只包括了两行字,因为这里的字还只是大小均匀;第二部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一段体现出了苏轼的情感变化——由压抑到放肆;而第三部分的“破灶”二字开始了整个诗帖的高峰,以示自己的悲痛之情已达到极致。
《寒食帖》里的每个字眼都有自己表达的含义,而这些令它们独一无二的特点是苏轼那厚重而灵动的线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过金陵》包佶阅读附答案
再过金陵①唐包佶
石头城宋刘翰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
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
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7.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
(5分)
18.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分)
试题答案:
17.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
(2分)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分)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
(1分)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1分)说明:如学生能从以下角度回答两诗不同点,给2分。
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
(2分)
18.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2分)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
(2分)(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1分)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2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