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及实践与探索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的新探索
其 中比较成 功 的 案例 ,受 到 当地 政府 和 老百 姓 的肯定 。
只有 认真研 究 并取 得 实效 才能切 实地 保 护住 这些传 统建 筑 ,并使 其赋 予新 的生 命 ,不至 于 变成 古董 而逐渐 老 死
境和 历 史 地 段 有 尊 重 历 史 风 貌 和 “ 旧如 故 , 以存 其 整 真 ”的 原 则 。 许 多名 城 由于 急 于 求 成 , 囿于 观 赏 的 因
素 ,造 成 一 些 虚 假 及 粗 制 滥 造 的 不 当做 法 。 例 如 曲 阜 、
图 3 乌 镇 在 保 护 修 缮 中运 用 的 蠡 壳 窗
a t c i g g e ti p ra c o t e p o e to ft a i o a ta h n r a m o t n e t h r t c i n o r d t n l i
h ous sa d h rtg ,a tv e e r h ofu b n a d u a e tg , e n e a e c er s ac r a i i n rr h r a e l i
中国名城
f 城市理论前沿
历 史 文化 名城 保 护 实 践 的新 探 索 水
阮仪 三
摘 要 : 近 年 来 ,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保 护 在 新 的发 展 形
1 超 前准 备
未雨 绸缪
势下 ,需要在更广更 深的层次上积极探 索新的 实践 ,主要
包括 在 快 速 城 市化 背景 下 的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运 用 正 确 的保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初探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初探摘要:历史建筑是文化的传承象征,它反映了建筑历史风貌和地域性特点,是城市发展演变历程中留存下来的重要历史载体,有着较为广泛的意义。
它可以是伟大的建筑作品,也可以是特定地域有时代标志性、象征性、体现集体记忆或体现一定艺术特色、建筑科学的建筑物、构筑物;既可以是单体建筑,也可以是有特色空间组合的建筑群。
由于对建筑文化遗产缺乏直接适用的规章制度与保护措施,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以及尚未被发掘、认定的历史建筑都可能面临年久失修、利用不当和拆除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城市风貌。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更新引言城市历史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风貌。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提升,部分城市历史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跟不上现代城市发展的节奏,逐渐无法满足当代人对所在城市的历史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城市历史建筑既要留得住历史,又要面向未来,于是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历史建筑与新环境和谐共存等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
1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原则随着当前城市设计和社会的发展,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更新变得越来越普遍。
许多现代历史建筑保存相对较好,可以在不进行一定改造的情况下有意义地应用。
但是,由于历史建筑本身,其功能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相应的资源节约和环境舒适性方面往往存在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往往不会导致更有效的进步和更有效的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明确文物保护和历史更新的原则,将其应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更新,帮助历史建筑在新时代发光,与时俱进。
一些历史建筑往往需要进行更多的调整和翻新,并进行相应的扩建,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功能需求。
因此,我们应注意全面考虑资源节约和环境舒适性,使历史建筑发挥更大作用。
2城市历史建筑的价值2.1历史文化价值历史建筑是经各级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历史年代的建筑物。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探索与实践案例分析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探索与实践案例分析1. 引言1.1 概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旨在保护和继承全球各地独特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受到威胁,面临着失去的风险。
因此,深入探索和实践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法和策略变得至关重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进行阐述;然后,探讨保护与传承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前所面临的挑战;接下来,通过多个实践案例分析,并总结出成功案例中共同特点以及相关经验和启示;最后,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提出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多个案例的分析与研究,系统地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通过总结这些成功案例中共同存在的特点和可供借鉴之处,我们可以为今后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此外,还将提出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和建议,并强调重要性跨代传承与终身学习观念。
以上是“1. 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
简要概述了本文的主题、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讨论“2. 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2. 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2.1 文化遗产的价值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价值。
首先,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历史和传统,可以让人们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
其次,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包括建筑、艺术品、手工艺品等各种形式和载体。
它们记录了过去的时代和社会,并为今后的世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此外,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也具有经济价值,能够促进旅游业发展并创造就业机会。
2.2 保护与传承的关系保护与传承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保护是指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文化遗产完整而不受损失地保存下来,防止因自然灾害、人为破坏或时间侵蚀而导致丧失。
传承则强调将文化遗产传递给后代,并使其融入当代社会生活中,实现文化的延续和创新。
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
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篇一:《世纪末的中国建筑史研究》摘要:自70 年代末国门打开以来,战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种哲学方法论和思潮流派蜂拥而人。
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论模式首当其中,如结构主义的表层结构一深层结构模式,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模式,现象学的科学客观的物理世界一纯粹意识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说。
还有格式塔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新史学、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理论、甚至自然科学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视野大开。
关键词:中国建筑史现状对我们这些青年学者群来说,整个80年代可以说是一个方法论的年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亦不例外。
自70年代末国门打开以来,战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种哲学方法论和思潮流派蜂拥而人。
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论模式首当其中,如结构主义的表层结构一深层结构模式,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模式,现象学的科学客观的物理世界一纯粹意识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说。
还有格式塔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新史学、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理论、甚至自然科学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视野大开。
在这些方法论的影响下,青年学术导向着眼于对建筑历史的宏观概括,抽象思辨,及大胆的诠释和推论,希冀启迪现实,预见未来,而不甘于传统的考据与实证式的做学问。
一批才华横溢,西学中用,推古论今的佳作就此涌现出来。
但是在正统的历史科学看来,正如任何历史理论研究一样,建筑史研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其目的都应是解决某种问题,引发某种思考,或提供某种借鉴。
而如果没有较深厚的实证基础和学术素养,各种有关建筑的历史哲学、理论框架、模式等终不过是昙花一现,多雷电而少雨露。
因为推论仓促,于史无补;思辩高寒,于世无缘。
这些看法对青年学子未免苛刻了些,也未必就能言中,但却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对建筑哲理的论偏多,尽管其中层次高下悬殊,而对建筑史的探究则少人问津,至于对建筑现实的评论更是少的可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范文汇总三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范文汇总三篇【篇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我们小组经过讨论后决定社会实践的地点选在位于浦东新区川沙镇华夏东路2629号的川沙烈士陵园。
我们小组成员约定在11月29日一起去烈士陵园,可惜天公不作美,前天气候突然降温还伴随着刺骨的寒风。
但恶劣的天气并没有改变我们的行程计划,当然也没有改变我们瞻仰革命先烈的情怀。
我们一行到达烈士陵园门口的时候就被陵园的庄严和肃穆打动了,大门上刻着金黄色的六个大字:川沙烈士陵园。
这里是无数的革命先烈长眠的地方;这里是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发展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安息的地方,想到这些我顿时觉得自己脚下的土地有了几分神圣的气息,少了一些悲凉而多了一丝悲壮!进入陵园后映入眼帘的是在“广潮中心的印有“浩气长存”的雕像。
仿佛陵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在讲述着革命年代的艰苦、新中国成立的艰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辛。
我认为参观这种形式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读懂历史。
参观不仅仅是怀念,也是心与心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出来的,也是先烈们用献血换来的。
我们要继承先烈的意志和革命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珍惜幸福美好的生活。
站在纪念馆里,看着纪念短片,我仿佛听见了英烈们英勇不屈的声音。
可敬的烈士们,愿你们的精神像园中的常青树一般永不凋落;愿你们的信念像滚滚江水一样永不停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你们就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英雄,在祖国和人民的心中熠熠闪光。
【篇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一实践地点蒙自县草坝镇二实践时间2014年10月1日三实践参与者第三组所有成员四实践内容1 通过网络,书籍了解碧色寨遗址的有关历史2 参观碧色寨遗址。
3 对碧色寨遗址内的文物进行拍照,记录4 询问碧色寨遗址内的相关负责人,对文物作有关了解5 征集小组人员对此次活动的感想,建议6 小组人员交流讨论,谈论各自的心得体会五实践流程〈一〉活动准备阶段1分配任务,让每个成员都清楚自己在活动中的工作任务2充分准备好此次活动所需物品,如相机,记录本3规划好此次活动的路线4通知小组成员带好各自所需物品〈二〉活动举办阶段1由小组组长向小组成员说明此次活动的相关规则2进入遗址参观,了解,记录相关信息〈三〉活动后续阶段1清点物品工具2工作总结,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3征集小组成员的感想,建议,4小组人员交流讨论,谈论各自的心得体会六活动要求1、组员积极配合组长的安排,各尽其责,认真完成任务2 往返过程中注意安全,组员之间要互相关心3 参观过程中严格遵守遗址内的相关规定,爱护公物和遗址内文物,爱护遗址内环境七实践目的参观碧色寨遗址,旨在缅怀在抗日战争前期,碧色寨曾经的繁荣和辉煌。
《2024年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范文
《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篇一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研究一、引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国家和民族文明发展的见证。
我国建筑遗产丰富多样,从古代的宫殿庙宇到近现代的建筑风格,无一不反映了我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生活的变迁,许多珍贵的建筑遗产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机。
因此,对于我国建筑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还需要有效的保护方法。
二、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1. 保护理念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念也在不断演变。
从最初的单纯保护到现在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保护理念应注重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2. 保护原则的确立在保护理论中,应确立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等原则。
真实性原则要求保护建筑的原貌和历史信息;完整性原则强调保护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性;可持续性原则则要求在保护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方法研究1. 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建筑遗产保护的权责关系,规范保护行为。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2. 技术手段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的技术手段被应用于建筑遗产的保护。
如三维扫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可以实现对建筑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保存其历史信息。
此外,还有加固修复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等,可以有效地保护建筑的结构安全。
3. 社会力量的参与建筑遗产的保护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
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建筑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同时,鼓励民间组织、企业等参与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古城为例,该城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资源。
在保护过程中,政府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保护目标和措施。
同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建筑进行数字化保护,保存其历史信息。
建筑的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
建筑的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与历史的沉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力量的侵蚀,许多历史建筑逐渐失去原有的风貌与功能。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建筑遗产,人们开展了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工作,旨在保留历史遗产的原汁原味并延续其文化价值。
本文将探讨建筑的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重要性、方法和挑战。
一、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历史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
首先,历史建筑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反映了过去的历史风貌和建筑风格。
通过保护与修复历史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先辈的智慧,探索人类文明的源头。
其次,历史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代表了不同时期建筑艺术的高峰成就。
保护这些建筑,就是保护人类的艺术文化遗产。
此外,历史建筑还承载着社会集体记忆,是人们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的象征。
保护与修复历史建筑,有助于传承文化,培养社会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二、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的方法保护与修复历史建筑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历史、人文、工程、科技等多学科知识和技术手段。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1. 文物保护:对于具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的历史建筑,可以将其列为国家、地方或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措施进行保护。
同时,对于一些具有局部破损的文物建筑,也可以采取科学合理的修复手段,使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2. 技术保护: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例如,可以运用无损检测技术、数字化建模技术、材料保护技术等,对建筑内部结构和材料进行全面检测和分析,以确保修复工作的准确性和可持续性。
3. 修复工作:修复历史建筑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历史价值和原始风貌,力求保持其原有的特色和风格。
在修复过程中,应遵循原汁原味的原则,尽量使用与历史建筑相适应的材料和工艺,恢复其过去的荣耀。
同时,还需要与历史建筑所在地的环境和城市规划相协调,以实现整体保护和修复效果的最佳化。
文化遗产保护实习总结文物保护与修复实践经验
文化遗产保护实习总结文物保护与修复实践经验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实践。
通过这段实习经历,我深刻认识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本文将概述我在实习期间的主要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
首先,我参与了一项文物保护和修复项目,该项目旨在恢复一座历史建筑的原貌。
在这个过程中,我亲身体验了文物保护的各个环节,包括调查研究、保护规划、修复设计和实际操作等。
通过实践中的观察和参与,我深刻认识到了不同文物所面临的不同问题,以及不同修复技术对于文物保护的影响。
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记录,如何进行文物材料分析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和技术。
这些实践经验对我的专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我参与了一些考古发掘工作。
通过参与实地考古,我亲眼目睹了古代文明的遗迹,并协助考古学家进行文物保护和保存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到考古发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地进行文物保护和保存。
我学会了使用专业工具进行文物的小样调查和勘探,并学会了正确记录和标记文物。
这些实践经验让我更好地理解了文物保护的复杂性和技术要求。
此外,在实习期间,我还参观了一些文物保护和修复的示范项目。
通过参观这些项目,我了解了先进的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并与专业人士进行了深入交流。
这些实践经验使我认识到了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的技术更新和科学进步的重要性。
我深深体会到只有不断学习和跟进最新的技术和方法,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修复文化遗产。
最后,在实习期间,我还参与了一些社区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文物保护的知识。
通过这些活动,我了解到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并意识到普及文物保护知识的重要性。
我学会了如何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并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综上所述,我的文化遗产保护实习经验包括参与文物保护和修复项目、参与考古发掘、参观示范项目以及参与社区教育活动。
通过这些实践经验,我不仅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而且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
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一、本文概述建筑遗产,作为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演进,也承载了民族的精神与记忆。
我国建筑遗产丰富多样,从古代的宫殿、寺庙、园林,到近现代的民居、工业建筑,都是历史的见证,是后人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建筑遗产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的风险。
因此,对我国建筑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以期为实践提供指导。
文章首先将对建筑遗产的定义、分类及其价值进行概述,明确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文章将梳理国内外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我国在建筑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探讨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包括保护原则、保护策略、保护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文章将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我国在建筑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本文期望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为我国建筑遗产保护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贡献力量。
二、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深深植根于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传统之中。
自古以来,我国的建筑艺术和城市规划就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一理念在建筑遗产保护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我国传统的建筑技艺和营造法则,如“斗拱”“榫卯”等独特的建筑结构,也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进入现代,我国的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开始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街区保护、建筑风貌保护等,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不仅强调对历史建筑的原真性、完整性和持续性的保护,也注重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和价值的体现。
在建筑遗产保护方法上,我国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集合6篇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集合6篇【篇一】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二对农民的关注从毛泽东发表的第一篇正式的政治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始,他便以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来表达对中国这个自古以来最庞大的群体的特殊的关注。
文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实际现状,综合分析了中国现存的各阶级特点,论述了“谁是我们的朋友和敌人”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团结农民的主张。
这在当时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都忘记农民的背景下是很有必要的,也反映出他远见卓识的眼光以及独到而重要的思想。
次月,在经过三十《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的发表标志这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研究又上升了一个水平,文章开篇便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便被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他也更深层次的讨论了革命与农民之间的密切关系。
毛泽东在发表政治文章的初期便表现出对农民的极大关注,这并不是偶然,而是中国现状的真实写照与他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灵活运用马克思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也反映出中国国情与农民的重要关系,这不仅在八十余年前是这样,在今天更是这样。
农民始终是中国最庞大的群体(至少到目前还是这样),关注中国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关注农民问题,而这也促成了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由此可见,毛泽东思想既是实用的,又是超前的;既是马克思理论的,又是与中国实际的完美结合;既是个人的,又是全中国的。
他在发展思想是所用的方法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去借鉴,尤其是实地考察和实事求是。
更值得学习的还是那种创新精神,马克思理论虽然不是毛泽东首创,但他通过学习和研究,结合具体国情,发展出毛泽东思想,是使中国革命为之一新,并最终挽救了革命。
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乃革命发展之本!【篇二】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一、引言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
历史建筑保护中“原真性”理论与实践初探
历史建筑保护中“原真性”理论与实践初探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懂得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而被破坏。
,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随着社会与世界接轨,我国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保护制度也日趋完善,笔者就历史建筑保护中的“原真性”为中心进行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我国对于历史建筑的错误保护之处,有利于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
关键字:原真性;历史建筑;保护与发展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保持其“原真性”是进行历史建筑保护的目标,也是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怎样才能完全保证文物的“原真性”?尽管对于“原真性”的判断和定义一直在完善,但真正的范围界定是什么,由于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定义的理解也不相同,即使是科技与知识飞速发展的现在,国际上对于“原真性”依然存在众多争议。
1. 什么是原真性早在中世纪,欧洲就已经出现了“原真性”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古代的遗迹实则是人类共同的财产和无法衡量的财富,于是在一九六四年,真正将“原真性”在《威尼斯宪章》中纳入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度,这代表文化古迹的珍贵,不仅仅是共同的财产,保护它更是人类后代共同的责任。
一九九四年就“原真性”进行讨论,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原真性”重新定义,在历史中,所有形式的文化遗产都应该以“遗址真实”为基础,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不同,历史建筑也大不相同,因此“原真性”的定义仍存在诸多争议,其范围与概念也在不断的修复完善。
2. 对“原真性”不同理解与实践2.1 重建将历史性建筑重建,主要是针对一些年久失修,或者遭到人为性及非人为性的,无法修复的破坏,在遗址上进行重建重现遗迹的方法。
重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照遗址以前的原始,完整地进行还原,另一种是,保留残留遗迹,修复部分采用科技方法进行再造重现。
重建这一保护历史性建筑的方法在国际上并未得到相关人员的广泛认可,前一种方法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后一种方法似乎并不符合保护历史性建筑“原真性”中的真实。
踏访历史遗迹 寻找红色记忆 社会实践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报告踏访历史遗迹寻找红色记忆考察主题:踏访历史遗迹寻找红色记忆团队成员:于洪健刘睿考察时间:10月1日——10月3日走访单位:张氏帅府九一八博物馆东北解放纪念碑考察形式:实地参观座谈会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他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一起走过了数十年的风雨历程,在实现党的政治理想、完成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使命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党不可或缺的有力工具。
大学生更应提高思想素质,时值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高潮之际,参观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旅游对我们了解历史、感怀历史至关重要。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都是中国历史的关键部分,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因此我们决定利用假期参观九一八博物馆、张氏帅府、东北解放纪念碑等历史遗迹,来重温红色经典。
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10月1日——10月3日我参加了主题为“踏访历史遗迹寻找红色记忆”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首先,我与团队成员来到九一八博物馆参观学习。
九一八博物馆内收藏了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后近1000幅珍贵历史照片文献资料及700余件历史文物,分7个部分,展示了东北人民从沦为亡国奴走向抗战胜利的历史。
期间,我们拜访了当地的老人,并听他们讲起了那段惨痛的历史。
其次,我们参观了张氏帅府。
张氏帅府是原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千古功臣张学良父子的官邸和旧居。
分为东、中、西三座院落,以及部分院外建筑。
内有仪门、会客厅、书房、花园、大青楼、小青楼、赵四小姐楼、胡仙堂、边业银行等建筑。
我们不仅参观了张学良将军的生平事迹展览,还参观了西安事变史迹陈列馆,见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照片和文物,了解了那些为革命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无名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
此外,我们还观摩了东北解放纪念碑等历史文物。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大家感到受益匪浅,心灵深受震撼。
“九一八事变”那段屈辱的历史时刻鞭策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前后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展现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和其成功经验。
南京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发展模式的探讨和实践
南京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发展模式的探讨和实践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都面临着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大挑战。
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南京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南京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与挑战、探索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南京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
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中山陵、明孝陵、夫子庙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南京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长期以来,南京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
首先,南京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随着城市的扩张,许多文化遗产遭受到了破坏和破损。
例如,许多历史建筑被拆除或改造,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其次,南京的文化遗产保护缺乏一体化的规划和管理。
不同的遗产保护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合作,导致保护工作的重心不明确,效果不佳。
再次,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普遍较低,大众对于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人对文化遗产缺乏尊重和保护意识。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南京开始探索和实践新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例如,南京加强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了对建筑的维修和管理。
此外,南京还开展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参与度。
南京还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借鉴了一些国际经验,与国际组织和专家开展合作,共同探索和研究更加科学和有效的保护方法和手段。
在实践方面,南京注重统筹兼顾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
南京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将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中,确保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协调。
此外,南京还加强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提高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和能力。
在探索方面,南京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北京近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_张复合
北京近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张复合 我们所说的北京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北京在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
近代北京处于政治风云急剧变幻之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碰撞、融合,使北京的近代建筑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式。
北京近代建筑是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是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是北京城市历史风貌的有机组成部分。
北京近代建筑的样式,可归纳为“西洋楼式”、“洋风”、“传统复兴式”和“传统主义新建筑”四种。
“西洋楼式”专指中国工匠和营造者对圆明园西洋楼建筑进行模仿和发挥、并搀杂进北京古代传统建筑装饰的样式。
“洋风”指移植到北京的西方古代建筑样式,“传统复兴式”指在北京古代建筑基础上进行新探索的样式;“洋风”和“传统复兴式”都属于折衷主义样式,主要为外国人所创作。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年,“洋风”建筑是北京近代建筑史中的主流,但在20年代则让位于北京的“传统复兴式”建筑。
“传统复兴式”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20世纪30年代传统复兴运动的先导;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复兴运动没有成为30年代北京近代建筑历史的主流,而较多地表现出世界现代主义建筑潮流的影响——是为北京“传统主义新建筑”出现,在学校里正规培养出来的中国建筑师开始主导北京的建筑舞台。
“西洋楼式”建筑以三贝子花园畅观楼(1898年)、前门大栅栏商业店铺店面(1902年前后)、六国饭店(1902年)、中海海晏堂(1904年)、清陆军部衙署(1906年)为代表。
“洋风”建筑以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为滥觞,在20世纪初年的官厅建筑(资政院、大理院、外务部迎宾馆)、公共建筑(北京饭店、劝业场、大陆银行)、学校建筑(陆军贵胄学堂、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清华学校)、工业交通(财政部印刷局、京师自来水公司、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北京水准原点)等建筑中均有所表现。
“传统复兴式”建筑以北京协和医学院新校舍(1925年)、燕京大学“燕园建筑”(1926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新馆(1931年)为典型。
基于现代技术的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探索
基于现代技术的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探索摘要:古建筑受到环境地质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地基下沉、墙体和屋面开裂、木质结构腐朽和虫蛀等问题,研究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是为了形成应对以上问题的技术措施。
分析造成古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墙体变形开裂等问题的内在机理,然后结合古建筑保护的基本原则,使用现代化的建筑施工技术对其实施加固处理,这一工作对建筑文物保护意义重大。
关键词:现代技术;古建筑文物;修缮;保护引言:古建筑文物修缮和保护工作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因为古建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在修缮过程中不可破坏其形制,需在最大程度上维持其原貌。
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化施工技术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制约,研究现代建筑施工技术在古建筑修缮和保护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形成了深远的文物保护价值。
一、古建筑文物常见问题现状(一)木结构糟朽、虫蛀严重,失去承重能力中国古代建筑在施工时大量使用木质材料建造其脊檩、立柱、飞檐、房梁以及罗汉枋等结构,有些木结构主要起装饰作用,而梁、柱、檩等为古代建筑物的重要承重结构,对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木材可加工成各种复杂的结构形态,因而在古代成为一种优异的建筑材料,但其缺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耐腐蚀性不强,一旦维护不到位就会出现腐朽、虫蛀等问题,典型的如白蚁侵蚀。
调查发现大量古代建筑物的木结构都存在此类问题,导致其木结构的承重能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危及建筑安全[1]。
(二)屋面破损严重,失去防雨防水功能古建筑屋顶的面材大多为粘土烧制而成的瓦片,而瓦片下方多采用木质房梁,屋面呈楔形,便于排水,瓦片以粘土或者石灰等材料敷设粘接在屋面上。
古建筑屋面受到地基、墙体变形开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屋面结构在部分位置开裂,并且瓦片下方的黏土、石灰等长期受到环境因素的作用,也会逐渐失效,最终导致屋面严重变形、开裂,漏水问题突出[2]。
(三)墙体开裂、变形墙体开裂和变形是古建筑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古建筑墙体大多使用砖、石材料来建造,竹木结构亦存在。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近代工业遗产是上海城市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曾经孕育了许多重要的工业建筑,如丰源码头、葛瑞福造船厂、华丰面粉厂等,这些建筑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还代表了一种时代精神。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这些工业建筑逐渐被遗忘和遗弃,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再利用这些珍贵的工业遗产,上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近代工业建筑的保护工作。
成立了专门的部门和机构,负责工业遗产保护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鼓励人们参与到工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中,如给予经济补贴、提供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等。
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的进程。
其次,上海市积极探索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模式。
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即将工业建筑转变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创意空间。
在这些园区中,文化创意企业、艺术家、设计师等可以找到适合他们展示和创作的空间,从而实现了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和传承。
举个例子,原丰源码头如今已经被改造成了创意设计园区,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前来创作和展示。
通过将工业建筑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不仅保护了工业遗产,还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再次,上海市通过对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进行挖掘和展示,增加了人们对于这些建筑的认知和关注。
举办了许多展览、论坛和活动,宣传近代工业遗产的重要性和特色。
同时,还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平台,扩大了宣传的范围和影响力。
这些举措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这些工业建筑的价值,还可以增加人们对于保护工业遗产的自觉性和参与度。
最后,上海市注重国际合作和交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
与世界各地的城市和组织进行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问题。
通过参观考察、学术研讨等方式,了解世界范围内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的最佳实践,及时调整和完善自身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利用实践探索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利用实践探索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某段历史时期建筑和人文风貌的真实反映,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随着近年来城市的不断扩张,破坏历史环境和历史遗存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及专家学者加大了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力度,一系列保护制度的确立及再利用实践的进行,使我国的街区保护工作取得了诸多成果。
一、保护理念及制度的发展和转变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体系,经历了以文物保护为单一保护体系的形成,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点的双层保护体系的发展,和以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地段为重心的多层保护体系的发展过程。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念的提出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出要在这些历史遗迹周围划出保护地带,在此范围内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要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
这一时期虽然还没有形成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但已经注意到了历史建筑周边地区的保护问题。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的确定一方面由于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念中的保护范围没有明确界定,另一方面历史地段现状中的许多不利条件难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要求,历史名城的保护工作较为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于1986年提出了“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并设立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这标志着历史街区保护政策得到政府的确认。
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的确立1997年8月建设部转发了《黄山市屯溪老街的保护管理办法》,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原则方法给予行政法规的确认,标志着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向着逐步完善与成熟阶段迈进。
二、历史街区再利用实践的发展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的确立,街保护内容与方法的不断扩展,保护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和成都宽窄巷子的改造工作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较有代表性。
1、平江历史街区保护与再利用实例分析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在历史上是一个以居住功能为主的街区,街区中至今仍保持着成熟的水陆结合、河街平行的双棋盘街坊格局,河街两侧遗存着众多建于明清、风貌统一的民居建筑,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
_威尼斯宪章_的中国特色修正和发展_中国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保护_安娜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013年 第37卷 第4期 VOL.37 NO.4 APR. 201386【作者简介】安 娜(1979- ),女,硕士,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
王 鹤(1986-),男,硕士,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助教。
孔德静(1986-),女,硕士,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助教。
【修改日期】2013-03-26【文章编号】1002-1329 (2013)04-0086-03【中图分类号】TU984.11+4【文献标识码】A 【摘要】《威尼斯宪章》是国际历史建筑维护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其后的一些文件不断完善和丰富着这一国际原则;然而,其关于中国传统建筑乃至东亚木构古建筑的维护和保护的建议却是一个空白。
因此在中国,对《威尼斯宪章》予以中国特色的修正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威尼斯宪章》;中国特色修正;历史建筑;维护;保护ABSTRACT: The Venice Charter is an international programmatic document guiding the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of historic architecture, which is constantly completed and improved by subsequent international documents. However, the suggestions on the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wooden building in East Asia are lacked in the docu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vise and develop the charter according to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make it applicable in China.KEYWORDS: Venice Charter; revis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istoric architecture; maintenance; protection1 《威尼斯宪章》的解析1964年诞生的《威尼斯宪章》(以下简称宪章)是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原则,全称为《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
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开发探讨
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开发探讨【摘要】三线建设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进行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遗产。
本文通过对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开发的探讨,分析了其历史背景及挑战,揭示了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发展潜力。
对目前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探讨。
结合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展望了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开发的未来前景,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展望。
通过对三线建设遗产的全面保护和有效利用,可以实现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推动我国历史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开发、历史背景、价值、挑战、现状分析、策略、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路径、前景、建议、展望、总结、反思1. 引言1.1 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开发探讨三线建设是中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工程,旨在分散工业、军事和基础设施建设,防范核战争对华中、华西和华南地区的威胁。
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开发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一个重要的议题,也是对历史文化的重要传承和发展手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三线建设所留下的建筑、遗址和工程设施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也愈发凸显。
在现代社会,如何有效地保护利用这些遗产,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探索。
三线建设遗产的保护利用,不仅能够延续其历史文化价值,还可以为当地经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持。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下的三线建设遗产保护、遗产的价值与挑战、现状分析、策略探讨,以及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等方面展开讨论,探讨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开发的现状、挑战和未来前景,同时提出相关建议和展望。
通过对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的探讨,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共同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三线建设遗产保护"三线建设"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国防工程,建立在上世纪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旨在加强国家的军事产能和基础设施建设。
租界区历史建筑保护
《租界区历史建筑保护——以汉口租界为例》解说稿姓名:史琼学号:2010221110110054近代租界建筑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历史写照。
同时也是一部极好的爱国主义教科书。
租界历史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就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就是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
接下来我们就以汉口租借为例,谈谈如何保护和修缮租界区的历史建筑。
关于租界历史建筑的保护建议和保护措施,我是在参考部分资料的基础上再加入自己的看法总结和归纳出来的。
首先了解一下汉口租界的历史和现状:汉口租界的产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依持不平等条约辟汉口为长江对外的通商口岸开始的。
汉口租界位于江岸区中山大道至沿江大道之间。
从江汉路起,依次为:汉口英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汉口德租界和汉口日租界。
周边破产农民更是大规模地涌入汉口。
至20世初,汉口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城市,被称为“东方芝加哥”。
滨江一线总长1088丈,总面积为2804亩4分。
这一带至今还矗立着各国风格的旧式楼房。
展示汉口租界示意图、江汉关、日华制油社宅、各国在汉口租界的历史建筑等图片。
目前汉口租界历史建筑现状:1. 随着城市的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开发商见缝插针,使得历史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更使有的历史建筑无“立锥之地”。
使原本建筑风格统一的城市空间和疏密有致的旧租界区逐渐乱了章法。
2. 武汉租界内许多老式建筑被改为商场、娱乐城、证券交易所等,其内部功能尚能满足基本要求,但室内设计风格却大量模仿港台流行风格,缺少传统文化品位,更缺乏与原有建筑的关联,出现室内外空间无法整合的状况。
3. 保护力度不足,特别是规划管理力度还需将强。
4. 在旧住区保护中如何实现实体环境保护与人文环境保护相结合、使旧住区焕发活力方面的探索还不够。
5. 日常维护修缮中执行历史保护原则不够严格。
在对汉口租界历史建筑的初步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我提出的租界建筑保护建议:1. 应当尽快划分出保护区及过渡区并制定出有关租界建筑的保护条例,以保护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完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实践与探索上海市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侯建设前言:近代历史建筑作为一种城市文化遗产,在现代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怎么使它们得以重生,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历史发展中一项重要的课题。
在上海这样一个中西文化融合形成的独特而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海派文化,更多的是体现在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上海外滩近代历史建筑上,随着上海城市建设在近年来的开发与发展,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改建项目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质量,在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的理念方面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近代历史建筑既不同于文物古建筑传统法式的技术工艺,也不同于现代建筑的结构体系。
因为它有自己的建筑艺术风格、构造体系,也有自己的历史渊源。
那么我们对历史建筑保护的目的是什么?是使那些曾在社会生活中最具活力的建筑遗产,真正重新融入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去。
所以,对历史建筑的修缮怎么样使其传承原貌旧史、拓展现代功能,达到修旧如旧、饰新溶旧的效果是我们建筑装饰企业对保护性建筑改造修缮值得探讨的问题。
上海建工装饰公司从近几年对市场的关注与研究以及保护建筑修缮工程的实施,已经形成了自己在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方面的理论基础。
我们近年来所参建的历史建筑修缮项目,无论是从历史建筑文化价值的挖掘、还是将传统工艺、国外技术在保护建筑修复施工之中的应用、特别是施工技术人员文化艺术修养的培养等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
所以,对于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我们不仅将其视为一种市场经济的商机,也将其视为我们建筑装饰企业的历史责任,同时也是我们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良机。
一、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国内外流派和法规对于近代历史建筑保护我们很注重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历史建筑的保护经验,这不仅是因为上海近代历史建筑大多是在上海开埠期间西方列强各自按照本国的建筑风格所建造的西方建筑,重要的是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在历史建筑保护立法、教育、城市规划、保护修复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实践和研究。
1931年公布的《雅典宪章》提出了历史建筑修复的总体框架和建议,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强调历史建筑修复过程中历史原真性的保持,从此,以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为核心的新城市复兴理念逐渐主导了西方的城市建设。
法国派的保护方式,l844年,法国建筑师维奥莱勒迪克(Viollet Le Duc)为巴黎圣母院做修复设计时,即提出了整体风格修复的原则。
英国派的保护方式,1855年,英国建筑理论家拉斯金(John RuSkin)提出,保护不企图任何的增添、改动或修护。
美术工艺设计家莫理斯(William Morris)于1877年提出:以保护代替修护,用经常的照料来防止其败坏。
意大利派的保护方式,1884年,波依多(Camm0 Boit0)提出,尊重古迹的现状,修缮只是为了保护加固,历史上对它一切改变或添加,既使已模糊了它原始的面貌,也必须受到尊重而加以保护,一切有过的改变都应有详实的纪录。
我国建筑学泰斗梁思成先生于1931年开始进行我国历史建筑的修复保护理论和实践研究,并于1935年在《曲阜孔庙的建筑及其修葺计划》中创造性的提出了以“修旧如旧”为核心的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理论。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但对于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主要是在上海、哈尔滨、厦门、杭州、武汉、青岛、天津等城市相继制定了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如上海相继颁布的《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等,对重要的历史建筑分批进行了命名挂牌和分类保护。
但仍未制定全国性的保护条例,优秀历史建筑的评估和改造技术标准不健全。
应用技术也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积极借鉴国外先进保护理念,强调历史建筑修复过程中原真性的保持,使我国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利用的水平不断提高,但总体上其技术水准与社会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保护修复的理念在历史保护建筑修缮中,确定了保护修缮理念,是指导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手法的根本依据,而保护修缮方式的依据则是概括了历史建筑在法规方面的界定、建筑历史的信息、建筑使用者的要求等因素。
首先对史料记载的掌握、历史价值的挖掘,对建筑历史各个发展阶段的层理进行合理正确分析研究,才能确定保护修缮正确、合理的方案,这也是形成保护修复理念的重要因素。
1. 原真式修复理念:主要是对历史文献和历史现状的尊重。
提倡除非绝对必要,对于历史建筑宁可只加固而不修缮、宁可只修复而不恢复的观念;一般可以按文献记载,在史料充分可信的基础上,剔除那些意义不大的增补和附加物,进行完整修复。
为了必要的加固而添加的部分必须采用同原有部分“显著不同的材料”,以展现旧肌体的史料原真性,保护其史料的文化价值。
我们认为建筑的历史、形式、技术和材料,不是彼此孤立或互相排斥的,修缮历史建筑可以用新方法和新材料,但有一个标准,即新方法和新材料的使用,绝不能超过历史层理所能承受的量度;保护修复不应直接损害文物建筑本身,所做干预具有可逆性,以便今后更科学和完整地保护修复。
2. 风格式修复理念:是专注于对建筑风格的完善,将建筑肌体完全修复到原建时崭新状态。
可以对建筑物的现状扰动较大的一种修复方式。
在建筑形式处理上追求近乎苛刻的史料性,但可采用新结构、新材料,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建造方式和材料。
一般对建筑肌体中非永久性建材,采用现代材料加工成原构件形状、尺寸,利用现代工艺将其表面处理成旧肌理的模式。
这种修缮方式需要抹杀在各个历史时期改造时所遗留下的痕迹,以及再造肌理与原物无视觉差异,而较易造成戏说历史的局面,但这也是当今采用最多的一种修复方式。
三、修缮保护技术1. 建筑结构体系保护技术:由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所遵循的“开发再利用、展现代功能、承原貌旧史”的原则,其内部空间的平面布局在尊重法规要求和功能转换的情况下,建筑的荷载和平面布局也必然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变,此时,维护结构的坚固性合乎现有抗震、消防等强制性规范的要求是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首要的工作。
我们认为历史建筑修缮的安全性要遵循以下几点:1.1 结构安全性鉴定:历史建筑修缮改造首要依据是在建筑修缮前,对建筑结构进行法定机构安全性的鉴定,鉴定报告的结构各项有效数据结果是设计方案平面布局、空间分割的因素,是建筑局部拆除、加固施工方案的重要安全保障。
1.2 结构受力体系的组合:建筑结构受力体系的改造方法有三种。
完全利用建筑原有结构受力承;并对原有结构进行加固;由原结构加固和增值新的结构,使新老建筑结构共同承担承载力;完全脱离原结构由新结构受力承载。
2.保护拆除技术: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由于在功能上的改变,内部空间的重新组合,原有结构局部拆除工作不可避免。
目前在某些工种中采用的锤敲斧凿、风镐电锤的作业方式,将对改建历史建筑物产生严重危害,采用新型的机具进行局部拆除可以解决拆除带来的危害。
3. 现代设备功能安装与历史风貌有机结合的技术: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再生是使其进入人们日常的生活供人们使用。
但现代功能符号很强的灯光照明系统、通风空调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网络通讯系统等设施的安装、对于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其历史现状古典美的形式,常常是格格不入。
如何解决历史风貌与现代功能和谐共存也是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的内容。
3.1建筑立面的管线、空调外机的规避技术:空调外机垂直、平面合理迁移,使其布置在一个垂直方向内,利用近代历史建筑栏杆隐藏规避,也可以在空调外机上加注在整体上接近建筑风格的外机金属罩、空调管线利用专用护套规范布置在墙角等处。
这样既巧妙地规蔽了所有的空调外机,也尊重了原建筑风格立面装饰的效果。
3.2 室内大量的灯光照明、通风空调、消防报警系统、网络通讯、等设施管线面板的安装敷设:尽量采用改造部分的装修而安装机电设备的管线,原则不必因为设备的安装扰动原有建筑的本体。
3.3设备管线的安装:可以利用原有通风口作空调风口、利用地下室、结构梁柱加固、新置固定家具敷设管线,从而达到功能使用和保存旧貌的要求。
4. 建筑艺术保护修复技术:历史建筑保护良好的修复效果脱离了技术和材料的应用是不现实的,一部建筑历史的发展可称其为建筑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史,专业人员、专业技术、专业研究是历史保护建筑修缮的发展趋势。
4.1 建筑劣化分析:科学合理的建筑劣化状态的分析,是采用何种技术手段、材料工艺保护修复的重要依据。
上海近代历史建筑外立面一般都是花岗岩石材或砖砌体等墙面,岩石表面的黑色污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厚变硬,堵塞表面空隙。
这意味着同样的温度和力量会对岩石及其污垢产生不同的影响,变硬的黑色污垢吸收热量而膨胀产生裂纹。
其结果裂缝的产生以及污垢的脱落也常常伴随着岩石的开裂。
而且由于岩石会不断形成新的污垢,所以遭到损坏的岩石表面的散裂会进一步加剧。
所以再保护修复中必须具有比较清晰的保护理念和修复方式:4.1.1原样保留、冻结现状:按照历史建筑保护的类别的不同,建筑的外立面、基本的平面布局和结构体系、室内有特色的装饰装修等分别需要不同程度的原样保留。
但不排除对其采用外加防护措施和不妨碍立面本来面貌的清洗工作,这一方法应该占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绝大部分。
4.1.2保护现状、积极干预:对历史建筑部分构建外在形状、色彩肌理等历史原貌进行现状保护,但对其构造的坚固安全性能可以进行结构加固干预。
4.2建筑修复技术:修复工艺首先确立肌理材质分布在建筑物表面的位置、造型、尺寸及加工工艺方法特征,整理成文、拍照留档。
原建筑肌体材料性能分析,分析材料的物理性能及形成原理。
4.2.1 石材固结修复:指用同幢建筑不同区域的同样材料进行按原样的修复建筑某些极小的缺失和损坏,对主要对建筑肌体破损及裂缝处的修补及肌体表面凹凸纹理的缺损修补和安装件拆卸后表面产生的缺口,采用灌注胶结材料环氧树脂或氢氧化硅添加颜料修复;4.2.1 金属件修复:用焊接、铆钉及其他类似方法对材料进行加固,经过现场实测或是根据极充分的历史图档依据,或进行完全按原样复制修复。
4.2.1 石膏制品修复:破损修复可以除去石膏制品原有表面涂料,用石膏粉浆填补裂缝处,按指定颜色用一般漆或硅酸盐漆粉刷表面。
复制修复应根据原有石膏制品的形状、尺寸、材料工艺等原状特征,制造石膏模型进行浇筑或采用石膏板拼贴的方式复原。
4.3 建筑清洗技术:这种方法可以去除石材表面的污染脏物, 即除去可能引起材料劣化的表面外来堆积物的一种操作方法。
另一方面,清洗方法也必须对由于材料自然老化而产生的所谓“氧化层”给予足够的重视。
原旧肌理存在的污垢污渍,应根据材质及劣化程度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清洗方式:4.3.1 喷砂清洗:采用喷砂器低压加水喷砂的方式来清除石材表面沉积物的污染;4.3.2 高压水清洗:用调节到一定压力的清洗器喷水冲洗 , 靠水冲击的方式清除污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