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高风险病例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例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例管理制度1. 引言高风险病例管理制度是为了加强医疗机构对高风险病例的管理和防范措施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程序。

本制度旨在确保高风险病例的安全性和保障患者的权益,同时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2. 高风险病例管理流程2.1 高风险病例识别- 医疗机构应建立高风险病例的识别机制,将可能存在高风险的病例纳入管理范围。

- 高风险病例的识别标准应包括病情复杂、手术风险大、潜在并发症高等。

2.2 高风险病例评估- 对于被纳入高风险病例管理的患者,医疗机构应进行评估,确定和记录其风险等级。

- 高风险病例评估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手术风险、患者个体特征等因素,并采用统一的评估标准和流程。

2.3 高风险病例管理措施- 高风险病例应由具备相应资质和经验的医疗团队进行管理和治疗。

- 医疗机构应建立高风险病例专家组,定期对高风险病例进行讨论和指导。

- 高风险病例管理应强化质控和风险管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2.4 高风险病例信息共享与反馈- 医疗机构应建立高风险病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将高风险病例的相关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 高风险病例信息共享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隐私保护原则,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3. 监督和评估3.1 监督机制- 医疗机构应建立高风险病例管理的监督机制,对高风险病例的管理和防范措施进行监督和评估。

- 监督部门应定期对医疗机构的高风险病例管理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2 效果评估- 医疗机构应定期评估高风险病例管理的效果,包括治疗效果和患者体验等方面。

- 根据评估结果,医疗机构应及时调整和改进高风险病例管理措施。

4. 法律责任和纠纷解决4.1 法律责任- 医疗机构及相关医务人员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对高风险病例管理过程中的失误和疏漏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患者对于高风险病例管理不当导致的损害有权提起诉讼。

4.2 纠纷解决- 针对高风险病例管理中的纠纷和争议,医疗机构应建立纠纷解决机制,依法妥善解决患者的投诉和索赔要求。

内科高危患者管理制度

内科高危患者管理制度

内科高危患者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提高医疗质量,确保高危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内科高危患者的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危重症、急重症、疑难杂症等情况。

三、内科高危患者的定义内科高危患者是指因疾病导致生命体征稳定受到严重威胁,需要及时监护和干预的患者。

四、内科高危患者的特点1.生命体征不稳定,情况危急。

2.病情变化快,治疗方案需随时调整。

3.需要密切监护和观察,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五、管理机制1.建立内科高危患者登记制度,对符合内科高危患者的病例进行登记,及时跟踪和管理。

2.建立内科高危患者评估制度,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危险性,及时评估患者的治疗方案和监护措施。

3.建立内科高危患者护理制度,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包括监测生命体征、调整病情、及时处理突发状况等。

4.建立内科高危患者转运制度,对病情危急的患者及时转运到更高水平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5.建立内科高危患者文档管理制度,及时记录患者的病历和治疗过程,确保病情变化的及时沟通和调整。

六、管理流程1. 病情评估内科高危患者进入医院后,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包括病史、症状、体征等方面的评估,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向。

2. 监护和观察对内科高危患者进行密切监护和观察,每日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随时记录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3. 治疗方案调整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随时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包括药物的用量和频率、治疗方法的选择等。

4. 突发状况处理对内科高危患者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预案制定,确保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应对突发情况,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5. 教育和指导对医护人员进行内科高危患者管理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医护人员对高危患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救治。

七、管理措施1. 建立内科高危患者管理小组,包括主治医师、护士长、呼吸治疗师等专业人员,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病例,制定治疗方案。

高风险病例处理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例处理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例处理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有效应对医院高风险病例的处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院的声誉,特订立本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医疗科室、护理部门及相关医务人员,在处理高风险病例过程中必需严格遵守。

二、定义和分类高风险病例是指具有较高医疗风险、疾病危重或潜在风险较大的病例。

依据不同医疗科室的特点和患者病情,可将高风险病例划分为以下几类:1.重症监护病例:包含重症患者、危重患者、病情恶化快速等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进行特殊管理的病例;2.手术病例:包含大型手术、高风险手术、紧急手术等需要严格操作并特殊留观的病例;3.感染病例:包含疑似传染病、传染病暴发、院内感染等需要隔离治疗的病例;4.特殊患者病例:包含孕妇、儿童、老年人、精神病患者等特殊群体及其合并症的病例。

三、管理程序1.高风险病例审核(1)医院成立高风险病例审核委员会,由院领导、专家及相关科室负责人构成,定期审核和评估高风险病例的处理。

(2)医院科室在收治高风险病例前,应提交病例相关资料并填写高风险病例申请表,交由高风险病例审核委员会审核。

(3)高风险病例审核委员会依据病例情况、科室设备和人员配备等因素,对申请进行综合评估,决议是否收治高风险病例。

2.高风险病例处理(1)医院各科室和护理部门在收治高风险病例后,应立刻启动应急处理流程,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协调和搭配。

(2)医疗科室应设立高风险病例专责护士,负责病例的监护、记录,及时报告病情变动。

(3)医疗科室应依法依规进行治疗操作,确保操作安全、准确,并记录相关治疗过程和效果。

(4)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感染掌控措施,对高风险病例进行必需的隔离和防控,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3.高风险病例协调(1)医院设立高风险病例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各科室和护理部门之间的合作和沟通,确保高风险病例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2)高风险病例协调小组应定期召开会议,总结经验,研究解决高风险病例处理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高风险患者管理制度

高风险患者管理制度

高风险患者管理制度为实现“关口前移”,早期介入高风险患者管理,调动医院资源关注重点人群并及时干预,保证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特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并明确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责。

一、定义高风险患者是指包括但不限于病情疑难危重、重大手术、虚弱老人、意识不清、有自杀倾向、患者及家属期望值过高、高危孕产妇及高危婴幼儿和新生儿、特殊职业或身份、涉及第三方损害、大额欠费、吸毒酗酒、“三无”人员、医疗纠纷隐患等其他高风险的患者。

二、目的制定统一规范的高风险患者服务流程和上报管理规定,使全院各部门统一标准,为患者提供以安全为前提的优质、合理、高效的医疗服务,确保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安全,最大限度减少风险。

三、高风险患者服务流程医护人员严格根据法律法规、诊疗规范、遵守核心制度开展各项诊疗护理工作。

针对高风险患者重点执行:(一)患者知情告知制度。

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签署知情同意书和医患沟通记录,做好各种防范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二)值班交接班制度。

高风险患者、四级手术患者手术当日、病危病重患者实行床旁交接班和书面交班,科室对诊疗护理进行连续干预,保证安全。

(三)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每天查房一次,主治医师每天查房两次,住院医师根据病情变化随时查看患者并及时处理,记录在病程录中。

(四)会诊制度。

对疑难重症患者科室组织讨论,由科主任审核后可申请院内会诊和多科会诊,院外会诊提交医务科。

(五)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执行各种医疗文书记录,有重大病情变化要及时汇报上级医师及科主任、护士长,另要及时报告医院相关职能部门。

(六)医护人员严格落实病情评估和风险评估制度,医师根据诊疗规范执行诊疗措施,护士根据基础护理规范和患者安全护理规范执行护理操作。

四、各部门上报高风险患者职责(一)各临床医技科室1.科室及时将高风险患者信息上报科主任、护士长,科主任审核后上报高风险系统,及时干预并处理患者,情况紧急或非正常上班时间电话报医务科和总值班备案。

高风险科室与患者管理制度

高风险科室与患者管理制度

高风险科室与患者管理制度1. 前言为了确保医院内部高风险科室与患者的安全以及提高医疗质量,本制度旨在规范高风险科室的操作流程、患者管理和安全措施,确保医院与患者的共同利益。

2. 定义2.1 高风险科室:本制度所指的高风险科室包含但不限于重症监护室(ICU)、手术室、放射科、化验室等。

3. 高风险科室负责人3.1 每个高风险科室需指定一名负责人,负责整个科室的管理和安全工作。

3.2 高风险科室负责人应具备以下条件:—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具备相应的管理本领和经验;—熟识高风险科室的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能够有效领导和协调团队成员。

3.3 高风险科室负责人必需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进修课程,以不绝提升自身管理和专业水平。

4. 患者管理4.1 高风险科室接诊患者必需依照医院相关流程进行操作,包含但不限于接诊、登记、评估、治疗等环节。

4.2 患者在进入高风险科室前,必需进行认真的患者评估,包含病情、过敏史、手术史等信息的收集和记录。

4.3 患者在高风险科室内需进行严密监护,并记录监护指标,如呼吸情况、血压、心率等。

4.4 高风险科室应建立有效的患者信息沟通机制,确保相关医疗人员能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5 高风险科室应订立患者家属探视规定,明确探视时间和探视要求,以减少患者和科室的安全风险。

5. 安全措施5.1 高风险科室必需配备完善的安全设备和器材,如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等,并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

5.2 高风险科室必需建立完善的感染掌控措施,包含但不限于手卫生、消毒灭菌、废弃物处理等,并遵从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指南。

5.3 高风险科室必需建立完善的紧急病情处理流程,包含急救措施、突发事件处理等,并进行定期演练和评估,以提高应急响应本领。

5.4 高风险科室必需建立有效的医疗错误报告和处理机制,对显现的医疗错误要及时报告并进行认真分析和处理,以防止仿佛事件再次发生。

5.5 高风险科室的医务人员必需严格依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遵守相关专业伦理和法规,不得违反操作流程和规定。

医院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

医院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确保高风险病人的有效救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高风险病人的定义高风险病人是指因病情严重、疾病复杂、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多、预后不良等因素,可能对病人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病人。

三、高风险病人的识别与评估1. 临床科室应严格执行相关疾病诊断标准,对疑似高风险病人进行及时识别。

2. 对已识别的高风险病人,科室应组织专业团队进行评估,明确病人的病情、治疗难度、风险等级等。

3. 评估结果应及时上报医务科,由医务科组织专家进行审核,确定高风险病人。

四、高风险病人的管理与救治1. 医务科负责高风险病人的管理工作,对高风险病人实行分级管理,确保救治措施落实到位。

2. 高风险病人由主治医师负责,上级医师进行指导、监督。

3. 对高风险病人,科室应制定详细的诊疗方案,包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病情监测等。

4. 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及时告知病情变化、治疗方案等信息,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五、高风险病人的转诊与交接1. 对需要转诊的高风险病人,科室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办理转诊手续,确保病人及时得到救治。

2. 转诊过程中,应确保病人病情稳定,并做好交接工作,包括病情介绍、治疗记录、用药情况等。

3. 接诊科室应认真核对病人信息,了解病情,确保病人得到连续、有效的治疗。

六、高风险病人的培训和考核1. 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高风险病人救治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救治能力。

2. 医务科负责组织高风险病人救治相关考核,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评估,确保救治水平。

七、责任追究1. 对未按规定识别、评估、管理高风险病人的科室和个人,医院将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2. 对在救治高风险病人过程中,因延误救治、操作失误等原因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医务科负责解释。

高风险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高风险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高风险患者安全管理制度一、背景与目的为了保障高风险患者在医院期间的安全与健康,供应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降低医疗事故的风险,特订立本《高风险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本制度旨在明确高风险患者的安全管理标准和程序,有效防备和掌控高风险患者在医院期间的安全风险,最大程度确保患者的生命资产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部科室,包含但不限于病房、手术室、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等。

三、术语定义1.高风险患者:指其疾病种类、诊断结果、治疗方案或身体情形等特殊情况可能导致其在医院期间面对较高的安全风险的患者。

2.安全措施:指医院为保障高风险患者安全而采取的各项措施,包含但不限于人员配备、设施设备、文化建设等。

四、高风险患者安全管理要求1.从入院到出院全程诊疗标准化:对高风险患者,医院应订立严格的入院前评估流程,确保医疗团队全面准确了解患者病情和医疗需求。

在诊疗过程中,要求医护人员依照订立的标准化流程操作,确保患者获得规范的医疗服务。

2.医疗团队责任明确:医院应设立高风险患者安全管理委员会,由相关科室负责人和护士长构成,明确各类高风险患者的责任人,并订立具体的责任分工表。

医疗团队要定期召开会议,讨论高风险患者的治疗方案以及安全管理问题,确保每位患者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护理。

3.充分的医护人员配备:对高风险患者,医院应依据他们的特殊需求,合理布置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人员的配备。

同时,医院应建立常规的培训计划,提高医护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对高风险患者安全管理的意识。

4.安全设施设备完备:针对高风险患者,医院应配备符合安全标准的医疗设施和设备,包含但不限于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消毒设备等。

医院要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使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5.楼层警示标识:医院应在高风险患者所在的病房楼层设置与其他区域不同的警示标识,以提示医护人员该楼层的特殊性。

同时,在高风险患者所在的门口设置警示标语,以确保非授权人员无法进入。

高风险病组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组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组管理制度一、总则1.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高风险病组的管理,确保患者在高风险病组治疗过程中得到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2.高风险病组是指患者疾病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存在较高风险的病种和治疗操作。

3.高风险病组包含但不限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重症监护、器官移植、烧伤、外科手术等。

4.医院各相关部门、科室及人员应依据本制度的规定开展高风险病组管理工作。

二、高风险病组确定与评估1.医院应设立高风险病组管理委员会,负责高风险病组确实定与评估工作。

2.高风险病组确实定应有明确的标准,包含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的多而杂性、患者的生理状态等。

3.医院应建立高风险病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高风险病组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水平的评估。

三、高风险病组治疗方案订立与执行1.高风险病组治疗方案应由专家组订立,并由医院相关职能科室审查、批准后执行。

2.治疗方案应包含患者的病情分析、治疗目标、治疗方法、用药方案、术前准备、术后管理等内容。

3.治疗前应与患者或其家属充分沟通,解释治疗方案、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预期效果,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的知情同意书,并将其文件化存档。

4.对于治疗过程中可能显现的意外事件,应订立相应的应急措施和预案,并确保相关人员熟识并妥当执行。

四、高风险病组医疗团队组建与培训1.高风险病组医疗团队应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经验丰富的医疗人员构成,包含但不限于主治医师、护士、临床药师、手术助理等。

2.医院应定期组织高风险病组医疗团队的专业培训,不绝提升其运用最新技术、新药物和操作规范的本领。

3.在治疗过程中,高风险病组医疗团队应保持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及时沟通、反馈和矫正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高风险病组的监测与评估1.医院应建立高风险病组的监测与评估机制,对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测和评估。

2.监测内容包含医务人员的操作规范、医疗设备的安全性能、用药的合理性等。

3.监测结果应及时反馈给高风险病组医疗团队及相关管理部门,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矫正和改进。

高风险病人安全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人安全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人安全管理制度
简介
本文档旨在制定高风险病人安全管理制度,以确保病人在医疗过程中的安全和福祉。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的高风险病人,包括但不限于需要特殊注意或具有潜在危险的病人。

目标
1. 提供高风险病人的安全和保护,确保其受到适当的关注和护理。

2. 减少高风险病人在医疗过程中的风险和不良事件,包括错误诊断、药物过量等。

3. 提高医务人员对高风险病人的认识和关注,增强他们的能力来应对相关挑战。

4. 促进医疗团队之间的协作和沟通,以确保对高风险病人的照顾得到全面考虑。

管理要点
1. 评估和识别高风险病人:医疗机构应建立一个系统,用于及早识别高风险病人,并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适当的护理计划。

2. 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针对每位高风险病人,医疗机构应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包括监测要求、相关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计划。

3.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意识提升: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高风险病人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并加强他们的意识和理解。

4. 加强沟通与协作:医疗团队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交流和协调行动,以提供高质量的护理和处理高风险病人的问题。

5. 监测和回顾:医疗机构应建立监测和回顾机制,定期审查高风险病人的护理过程和结果,并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

总结
高风险病人安全管理制度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评估和识别高风险病人、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意识提升、加强沟通与协作以及监测和回顾,医疗机构可以为高风险病人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这不仅可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还可以提升医疗机构的声誉和信誉。

高风险患者诊疗制度及流程

高风险患者诊疗制度及流程

高风险患者诊疗制度及流程高风险病人医疗服务规程1.目的通过制定统一、规范的医疗服务规程使全院各医疗部门统一标准、规范服务程序,使病人享受到以安全为前提的优质、合理、高效的医疗服务,确保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风险,以实现“医者仁心,关爱生命”的宗旨。

是在为高风险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时全体医护人员共同遵守的管理规程。

2.定义高风险病人:是指病情疑难、危重、恶性肿瘤、重大手术、虚弱老人、意识不清、急诊和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需接受免疫抑制、透析、使用血液制品、等一类具有较大医疗风险的病人,需多学科联合救治。

3.职责3.1医务处、护理部认真履行医务处、护理部工作制度、工作职责,负责对跨科室的医疗服务进行协调和策划,使医院各部门统一协作,确保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风险。

3.2科室主任、护士长认真履行各科主任、护士长岗位职责及科室工作制度,负责管理、指导管辖的科室高风险病人的医疗服务,保证正常医疗服务运作。

3.3各员工认真履行各自岗位职责和相关医疗服务规程,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医患矛盾、纠纷,降低医疗风险。

4.医疗服务标准及规范4.1高风险病人包括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诊疗流程中风险较高,如重大手术、高危麻醉、输血及血液制品、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术、化疗)、血液透析、各种有创检查或治疗等,任何接受这类诊疗流程的病人都是高风险病人;另外一层含义是指病人的病情情况(原发疾病、基础疾病)或体质特殊,进行任何诊疗操作都有较高的风险,例如,65岁以上高龄病人、6岁以下儿童、急诊病人、免疫抑制病人、危重病人、XXX 特异体质病人等,也就是所谓的高危病人。

高风险病人的医疗护理过程存在较大的风险,容易诱发各种意外。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按照《患者知情同意制度》与病人及家属充分沟通、知情同意,并做好各种防范措施,确保病人的安全,特殊情况下要向医务处、护理部报告。

4.2医护人员做好与病人及家属的相同是至关紧张的,要及时通报病情,对诊疗操作要做好知情同意,并有签字。

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是医院或医疗机构为了提高高风险病人的安全性和质量,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措施的总称。

高风险病人是指那些因疾病的严重性、治疗方法的复杂性以及治疗后患病率较高而容易出现不良后果的病人。

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及时发现和预防高风险病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高风险病人的医疗风险。

1.高风险病人的识别:医院或医疗机构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识别高风险病人的方法和标准。

这包括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基础健康状况、既往病史等方面的评估。

2.高风险病人的分级和分流:根据高风险病人的病情和治疗难度,将其分级,确定相应的医疗资源和服务。

例如,可以将高风险病人分为重症监护级别、普通病房级别和门诊治疗级别,以便提供相应的护理和治疗措施。

3.高风险病人的监测和评估:医院或医疗机构应建立一套完善的高风险病人监测和评估机制。

通过定期的病情观察、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预防高风险病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事件。

4.高风险病人的个性化护理:根据高风险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护理服务。

例如,对于有营养不良风险的病人,提供营养支持和膳食指导;对于有跌倒风险的病人,提供安全措施和协助行动等。

5.高风险病人的教育和指导:医院或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高风险病人的教育和指导,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例如,对于高血压病患者,提供相关的生活习惯指导和用药指导,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6.高风险病人的跨科室协作:由于高风险病人的病情较为复杂,需要多学科的协作治疗。

医院或医疗机构应建立跨科室协作机制,提供及时有效的诊疗服务。

例如,重症监护病房应与心血管科、呼吸科等相关科室进行密切合作,实施联合诊疗。

7.高风险病人的安全事件管理:医院或医疗机构应建立高风险病人的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

对于出现的不良事件和事故,应及时报告和处理,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_0

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_0

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精选资料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一、高风险病人的范围危重病人主要指心、肺、脑、肾、肝等人体生命器官出现功能衰竭者其中最常见的为心功能衰竭、呼吸衰竭也可见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以及各种休克(最常见的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昏迷(脑性和代谢性昏迷等)手术后病人尤其是胸外手术、脑外科手术、骨科手术后病人新生儿病人其高风险程度比较明显疾病晚期的临终病人是需要进行特别照料的人群急诊病人尤其是成批交通事故或工伤事故的外伤病人或成批中毒病人对社会影响较大社会上有影响有地位的人物与医疗纠纷或司法案例有关的病人等。

有自杀倾向的病人。

二、,,四三,,管理责任制度门诊、急诊、病房负责制()对急诊病人和危重病人门诊要及时发现和处理()急诊要小时应诊作好一切抢救的准备()病房要做门急诊的后盾及时全力支持医务人员的抢救并收治必须住院的病人。

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住院医师(包括进修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负责制各负其责各在其位加强请示报告和督促检查制度临床、医技、行政工勤人员负责制高危病人诊疗不只是医师护士之事要靠各医技部门的支持配合要靠行政后勤部门的服务任何环节的失误都会招致不良后果院长(业务院长)、医务处、临床科室负责制()各临床科室要高度重视高危病人的诊疗工作并及时请示报告()医务处要经常深入病房、门急诊了解情况参加讨论征求意见进行协调()院领导能重点掌握全院高危病人诊疗情况重点巡视高危病人参加甚至组织指挥全院性的重点抢救、病例讨论会或大会诊解决管理中的重点问题。

三、高风险病人日报制度医院要制定本院高危病人的管理标准建立日报制度病房和门急诊要填写高危病人情况表对病重通知或病危通知的病人情况要及时向医务处或院领导汇报使全院上下对本院高危病人诊疗情况清楚明了并管理有力。

(附表)四、危重病人抢救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医院各级抢救组织并做到思想、组织、技术、人员、药品器械、后勤保障落实及时填写高危病人通知单上报院医务处并通知病人家属强调医务人员坚守岗位做好交接班强调严格执行各种抢救危重病人的技术操作规程强调一切抢救药品、器械、敷料等定位、标记和管理措施强调必须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工作强调重大抢救必须立即报请医务处或院领导亲临参加指挥强调在危重病人抢救过程中各部门的支持配合并制定对影响抢救工作或造成不良后果者的惩处制度。

医院高危患者和高风险服务管理制度

医院高危患者和高风险服务管理制度

文档序号:XXYY-ZWK-001文档编号:ZWK-20XX-001XXX医院高危患者和高风险服务管理制度编制科室:知丁日期:年月日高危患者和高风险服务管理制度1.目的界定我院高危患者和高风险服务范围,制定统一、规范的服务规程,减少医疗风险,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2.范围医院员工、医学学员、患者。

3.定义3.1高危患者:指患者的情况或体制特殊,进行任何诊疗操作都有较高的风险。

包括不能自述病情,不理解诊疗程序、无法参与自己诊疗决策的老人和儿童,急诊患者,免疫抑制患者,昏迷患者,保护性约束的患者,受虐待患者,高敏特异体质患者等。

3.2高风险服务:是指诊疗流程中风险较高,如手术、麻醉、中深度镇静、输血及血液制品、化疗、血液净化、各种有创检查或治疗、生命支持、任何接受这类诊疗流程的患者都是高危患者。

4.内容4.1高危患者类型及服务:4.1.1急诊患者:对急诊患者严格按照《急诊科工作制度》执行,危重患者执行《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制度》。

4.1.2昏迷患者:按照《昏迷患者服务制度》执行。

4.1.3依赖生命支持的患者:按照《生命支持患者服务制度》执行,充分地尊重患者及家属对病情的知情权及治疗的选择权等权利,尊重患者的生命尊严。

4.1.4传染病患者:按照《传染病患者服务制度》执行。

4.1.5免疫抑制患者:按照《免疫抑制患者服务制度》执行。

4.1.7接收透析的患者:按照《血液净化患者服务制度》执行。

4.1.8受抑制的患者:按照《保护性约束管理制度》执行。

4.1.9化疗患者:按照《化疗管理制度》执行。

4.1.10易受伤患者群体(如年老体弱患者、非独立的儿童、因虐待或疏忽而处境危险的患者):按照《虚弱老人、儿童及残疾患者服务管理制度》执行。

4.2高风险服务类型与管理:4.2.1中、深度镇静:按照《中深度镇静检查治疗管理制度》执行。

4.2.2麻醉和手术:按照《麻醉科工作管理制度》及《围手术期管理制度》执行。

4.2.3血液透析:按照《血液净化患者服务制度》执行。

高风险患者监测与干预管理制度

高风险患者监测与干预管理制度

高风险患者监测与干涉管理制度一、总则为确保医院患者的安全和健康,有效防备和掌控高风险患者的相关问题,特订立本《高风险患者监测与干涉管理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内全部涉及高风险患者的医疗、护理和管理工作。

高风险患者是指存在较高患病风险或因病情、治疗方式等原因需特殊关注的患者。

三、责任分工1.医院领导:负责订立并监督该制度的执行情况。

2.医务部门负责人:负责协调和推动本制度的实施,组织相关培训和沟通。

3.护理部门负责人:负责监督和引导护理人员执行本制度要求。

4.医疗团队负责人:负责协调医疗团队对高风险患者的监测和干涉工作。

四、高风险患者筛查1.全部入院患者需进行高风险患者筛查,筛查内容包含个人及家族病史、生活方式、体格检查等。

2.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筛查操作规范,对筛查结果进行准确记录并及时报告给医疗团队负责人。

五、高风险患者监测1.高风险患者应依据其具体情况订立监测计划,包含监测内容、频率和方法等。

2.医务人员应依照监测计划进行监测记录,并及时将监测结果报告给医疗团队负责人。

3.对于显现异常监测结果的高风险患者,医疗团队负责人应及时订立干涉方案,并确保干涉措施的执行。

4.监测记录应做好归档和备份,供日后参考和追溯使用。

六、高风险患者干涉管理1.针对高风险患者的干涉管理应依据其具体情况订立相应的干涉方案和措施。

2.医疗团队负责人应组织医务人员对干涉方案和措施进行培训,并监督其执行情况。

3.干涉方案和措施的执行情况应进行定期评估和整改,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4.医务人员在进行干涉过程中应注意监测患者的反应和情况,及时调整和改善干涉措施。

七、高风险患者交接1.高风险患者在病情稳定期需进行交接,确保患者信息和管理顺利过渡。

2.交接内容包含患者基本信息、病情变动、治疗方案、干涉措施等。

3.医疗团队负责人应组织医务人员进行交接培训,确保交接过程规范和有序。

4.交接记录应认真并准确,包含交接人员信息、时间、内容等,并做好归档保管。

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风险病人的管理成为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保障高风险病人的安全和康复,各级医疗机构纷纷建立了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

本文将分析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探讨其目标和内容,并介绍一些有效的实施策略。

一、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的重要性高风险病人指的是那些由于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手段的复杂性、病情的不稳定性等因素,需要特殊的医疗管理和照顾的患者。

这类病人的康复和安全风险较高,如果不加以妥善管理,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生命危险。

因此,建立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具有以下重要性:1. 提高病人安全性:通过规范病人的治疗过程和护理行为,减少意外事件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确保病人的安全。

2. 优化病人康复:通过制定科学的康复方案,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服务,帮助病人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3. 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高风险病人的治疗和护理通常需要较多的资源投入,合理管理这些病人,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提升医疗机构形象:建立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彰显了医疗机构对病人安全和康复的重视,有利于提升医疗机构的声誉和形象。

二、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的目标和内容1. 目标: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手段,保障高风险病人的安全、有效、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满意度。

2. 内容:(1) 高风险病人的识别和分级:对符合高风险病人标准的患者进行识别和分级。

常用的指标包括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复杂性、病情的不稳定性等。

(2) 治疗和护理方案的制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护理方案。

包括药物使用、手术操作、护理措施等内容。

(3) 专业团队的建立与培训:建立高风险病人的专业团队,包括医生、护士、康复师等。

对团队成员进行相关培训,提升他们在高风险病人管理方面的专业水平。

(4) 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高风险病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高风险患者管理制度

高风险患者管理制度

高风险患者管理制度一、高风险患者范围(一)年龄>70岁老人。

(二)残疾人。

(三)交流障碍(语言、听力障碍)患者。

(四)受虐待的患者包括各种事件的受害者。

(五)急、危重症患者。

(六)自杀/其他行为紊乱患者。

二、高风险患者护理管理对高风险患者应做好护理评估及记录,采取针对性措施,保护患者的权利,给予相应的医疗护理。

(一)门诊护士主动迎接,询问需求,指引、解释就诊路线和程序。

必要时搀扶或给患者提供车、床、轮椅等帮助,方便诊疗。

(二)病房应为住院高危患者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给予优先照顾,安排家属陪伴等。

(三)年龄>70岁老人:评估听力、视力,了解其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进行跌倒、坠床危险度评估。

(四)残疾人:门诊、急诊、病房等应为行动不便者提供轮椅等辅助器具。

(五)交流障碍患者:使用图片、卡片或宣传资料等帮助沟通或请家属协助沟通;在可能时配备翻译人员,使其能及时得到所需要的信息。

(六)受虐待患者是指各种事件(主要指遭受暴力或强暴)的受害者,病区对这些患者采取以下措施:1.护士发现患者有伤痕或瘀斑等疑似受虐的患者,以及主诉受虐的患者,通知医生进一步体检和提问,了解伤痕来源。

2.对受虐情节严重、伤害较重的要及时通知护士长、科主任、医务处、保卫处,夜间及节假日通知院总值班,协助患者及时报警。

3.对这些患者实施保护措施,给予专人看护,尊重患者,通知相关医生进行诊治。

4.配合好警方做好调查、取证工作。

(七)急、危重症患者:1.制订护理计划,根据需要或按医嘱定时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状况,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并做好护理记录。

2.预防意外损伤:躁动不安者,根据情况使用床栏、约束带保护,防坠床;痉挛抽搐者,用牙垫防咬伤;如有活动假牙应取出,以防误入气道;经常修剪指甲,防抓伤。

3.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平卧时,应将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及呕吐物。

4.预防肺炎:定时翻身拍背、刺激患者咳痰或给予吸痰;预防受凉;如无禁忌,应采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40度)。

高风险病例管理工作制度

高风险病例管理工作制度

高风险病例管理工作制度简介本文档旨在建立和规范高风险病例管理的工作制度,以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高风险病例是指存在严重并发症风险或其他潜在风险的病例,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可能造成重大影响。

目标1. 确保高风险病例得到专业、全面和安全的医疗管理。

2. 最大限度减少高风险病例的发生和并发症风险。

3. 加强团队合作,提高高风险病例的整体护理和治疗效果。

管理程序1. 识别和分类* 通过相关评估工具和方法,及时识别潜在的高风险病例。

* 根据风险程度,将高风险病例分为不同的分类,以便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

2. 多学科团队评估与制定护理方案* 高风险病例应组建多学科专家团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制定护理方案。

* 团队成员包括但不限于医生、护士、药师、营养师等,以提供综合性的医疗服务。

3. 制定个性化风险管理计划* 针对每个高风险病例,制定个性化的风险管理计划。

* 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需求,明确风险预防策略、监测方案和应对措施。

4. 提供专业培训和指导* 向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提高他们对高风险病例管理的认知和操作能力。

* 提供相关指导和流程说明,确保团队按照规范和流程执行高风险病例的管理工作。

5. 持续监测和评估* 建立健全的监测机制,定期对高风险病例的管理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 及时调整和改进管理措施,以提高高风险病例的管理质量和安全性。

附则以上工作制度应按照相关法规和档案管理要求进行执行和归档,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和可追溯性。

如有需要,本制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但调整应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程序。

高风险手术与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高风险手术与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高风险手术与患者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医院高风险手术的安全,提高患者手术后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开展的一切高风险手术及相关医疗活动。

第三条高风险手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具体分类由医院医务部门确定。

第四条医院要建立健全高风险手术质量管理机制,加强手术团队的日常管理。

第二章手术团队第五条医院应当建立专业化的手术团队,包含主刀医生、助手医生、麻醉医生、护士等相关人员。

第六条医院应当严格审查手术团队人员的资质和经验,并进行定期考核。

第七条手术团队成员应当紧密合作,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第八条医院应当定期组织手术团队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团队合作本领。

第三章患者评估与选择第九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的高风险手术患者评估制度,对每位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第十条患者评估内容包含患者的基本情况、病情评估、手术风险评估等。

第十一条患者评估应当由专业医生进行,并记录在患者病历中。

第十二条医院应当依据患者评估结果,综合考虑患者意愿、手术风险等因素,决议是否进行手术。

第四章术前准备工作第十三条医院应当供应全面的术前引导,包含手术风险告知、手术前检查等。

第十四条术前检查应当包含患者的身体检查、化验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第十五条手术前,医务人员应当核对患者的身份、手术部位等紧要信息,确保手术无误。

第十六条手术前,医院应当准备好相关器械、药品、设备,并进行质量检查。

第五章手术过程管理第十七条医院应当订立认真的手术操作规程,手术人员应当严格依照规程操作。

第十八条医院应当保证手术环境的清洁、整齐,并配备必需的手术设备。

第十九条手术室内禁止吸烟、饮食,手术人员应当穿动手术衣、帽、口罩等。

第二十条手术过程中,手术人员应当紧密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进行记录。

第二十一条手术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时,手术人员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患者安全。

第六章术后管理第二十二条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后护理,并记录相关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巴南区东温泉镇中心卫生院
康复科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
为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强化高风险病人的管理,提高对急危重症病人抢救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特制订本方案。

一、高风险病人的范围
1.危重病人,主要指心、肺、脑、肾、肝、胃肠、骨髓等器官出现功能障碍者,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以及各种休克、昏迷的病人。

2.手术后病人,尤其是剖宫产手术、普外手术、腔镜手术后病人。

3.疾病晚期的病人、临终病人或需要进行特别照料的病人。

4.急诊病人,尤其是异位妊娠、黄体破裂病人。

5.对诊疗行为、效果不满意的病人。

6.与医疗纠纷或司法案例有关的病人。

7.有精神疾病史,特别是有自杀倾向、暴力倾向的病人。

8.疑难病人,特别是3日内未确诊、转科两次以上的病人。

9.住院超过30天、入院连续超过2次以上、非计划再手术的病人。

二、科室管理责任制度
1.门诊、急诊、病房负责制。

(1)对急诊病人和危重病人,门诊要及时发现和处理。

(2)急诊要24小时应诊,作好一切抢救的准备。

(3)病房要做门急诊的后盾,及时全力支持门急诊医务人员的抢救并收治必须住院的病人。

2.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各负其责、各在其位,加强请示报告和督促检查制度。

3.临床、医技、行政工勤人员负责制。

高危病人诊疗不只是医护人员之事,需要各医技部门的支持配合,需要行政后勤部门的服务,任何环节的失误都会导致不良后果。

4.临床科室负责制。

(1)科室要高度重视高危病人的诊疗工作,并及时请示报告。

(2)临床医务人员要经常深入病房、门急诊了解情况,参加讨论,征求意见,进行协调。

(3)科主任能全面掌握全科高危病人诊疗情况,重点巡视高危病人,参加甚至组织指挥科室的抢救、病例讨论会或大会诊,解决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三、高风险病人报告制度
病房和门急诊要对高风险范围病人情况要及时向科主任汇报,使科主任对本科室高危病人诊疗情况清楚明了并管理有力。

四、危重病人抢救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科室各级抢救组织,并做到思想、组织、技术、人员、药品器械、后勤保障落实。

2.及时上报医院医务科,并通知病人家属。

3.强调医务人员坚守岗位,做好交接班。

4.强调严格执行各种抢救危重病人的技术操作规程。

5.强调一切抢救药品、器械、敷料等定位、标记和管理措施。

6.强调必须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工作。

7.强调重大抢救必须立即报请科主任或医务科亲临参加指挥。

8.强调在危重病人抢救过程中各部门的支持配合,并制定对影响抢救工作或造成不良后果者予以惩处制度。

五、医务人员值班夜间巡视制度
凡夜间值班医务人员必须了解和巡视重点病人的主要情况,主动帮助科室解决抢救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进行必要的组织协调,做好巡视情况登记并向科主任及有关部门进行通报。

六、高风险病人管理实施细则
(一)科室要强化对高风险病人管理的责任意识,提高积极主动为高风险病人服务的紧迫性和自觉性,对需急诊抢救的患者,坚持先抢救、后缴费的原则。

(二)科室要认真落实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会诊制度等核心制度,完善急危重症的救治预案,规范收治管理,及时、规范转诊急危重症病人,提高抢救成功率,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三)科主任不定期深入病房检查、巡视全院高危病人,指导科室的高危病人管理,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确保医疗质量
及医疗安全。

(四)鼓励科室主动上报高风险病人情况。

一旦出现医疗纠纷补偿,科室将减轻责任追究;未上报者,将加重处罚。

七、考核措施
对不上报者扣除当事医生50元,不作为或影响抢救工作者分别予以扣除绩效、待岗学习等处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