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身份标识管理制度
“腕带”识别身份标识管理制度【9篇】
“腕带”识别身份标识管理制度【优秀9篇】患者腕带标识身份识别制度篇一患者腕带标识/身份识别制度(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男性为蓝色,女性为红色。
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3)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4)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等时,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禁止仅以床号或房间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家属)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等,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共同核对确认以上信息无误后方可接入手术间(意识清醒者,主动邀请患者参与核对)。
(6)腕带为固定式,伴随住院全过程,出院后方可弃除。
患者转床、转科及时更改腕带相关内容。
(7)急诊手术患者由急诊科直接送手术室,由急诊科填写手腕带。
(8)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及儿童患者需经常检查腕带的佩戴情况。
(9)医疗保险患者需核对身份证和医疗保险卡;(10)准确无误地填写患者的信息,必要时核对身份证;(11)产妇入院时需提供产妇和丈夫真实姓名,并与有效身份证姓名一致,产妇或家属在入院证上签名确认。
(12)爱婴区携带婴儿外出,应填写外出报告卡,并有家属陪同,有护理人员签字,交保安确认后方可离开。
(13)为了保证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探视人员严禁携带婴幼儿入内。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是指医疗机构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病人进行身份确认并建立相应的程序和流程。
病人身份的准确识别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至关重要,只有确保病人的身份正确无误,才能保证医疗服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身份确认
2.标识登记
医疗机构应为每位病人建立统一的标识码,例如病历号。
这样可以避免因病人姓名变更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信息混淆。
3.身份确认流程
4.信息录入与处理
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信息录入与处理岗位,负责将病人的身份信息录入电子病历系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更新。
5.病人身份验证
6.病人身份信息保密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病人身份信息保密制度,严格限制访问权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病人身份信息的安全性和私密性。
7.异常情况处理
如果发现病人身份存在异常情况,例如疑似身份冒用等,医疗机构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核实,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8.培训与监督
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加强员工
对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的理解和遵守程度。
同时,医疗机构应设立监督机构,对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总结起来,为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
程序的建立是必要的。
医疗机构应通过身份确认、标识登记、身份确认流程、信息录入与处理、病人身份验证、病人身份信息保密、异常情况处理、培训与监督等措施,建立起完善的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病人的安全。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4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一、目的与范围为了提高医疗机构对患者身份的准确定义和识别,加强医患双方的沟通和信任,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制定本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来院就诊的患者,包括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
二、基本原则1. 患者身份识别准确性: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前,必须对患者身份进行准确识别,以确保医疗行为的正确性和合法性。
2. 隐私保护:医务人员应严守患者的医疗隐私,不得将其相关信息泄露给无权获知的人员。
3. 便利与高效:患者身份识别过程应简洁快捷,不耽误患者的就诊时间。
4. 公平公正: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患者,不论其政治、宗教、种族或其他身份特征。
三、主要内容及操作流程:1. 患者预约挂号阶段1.1 门诊患者预约挂号:(1)预约挂号时,患者须提供真实有效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2)挂号时,医务人员按照患者提供的信息,在系统中建立患者病历档案,并为每位患者分配唯一的门诊就诊号码。
(3)为了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性,医务人员会要求患者提供有效身份证件,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后方可挂号。
(4)患者住院抢先预约挂号,应提供有效证明。
1.2 住院患者预约挂号:(1)住院患者应提供真实有效的个人信息,并提供住院证明、住院预交金等材料。
(2)医务人员按照患者提供的信息,在系统中建立住院病历档案,并为每位住院患者分配唯一的住院号码。
2. 患者到院就诊阶段2.1 入院手续办理:(1)住院患者到院后,应前往医务人员指定位置办理入院手续。
(2)住院患者应提供入院证明和身份证件,医务人员核对入院证明与患者本人信息是否一致。
(3)住院患者完成手续后,医务人员将其正确识别的信息录入院内系统,并为其配备住院卡,以供患者身份识别使用。
2.2 门诊就诊手续:(1)门诊患者到达医院时,应前往挂号窗口办理就诊手续,提供身份证件和个人信息。
(2)医务人员会核对患者提供的信息以及身份证件,并为其办理挂号手续,并领取门诊就诊号码。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1、医务人员对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实施唯一标识管理。
常用标识有: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病历号等,不得仅以床号、房号作为识别标识。
2、病人标识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由于病人标识的使用范围涵盖医疗机构的各个相关部门,因此这种标识必须是准确而且统一的。
2)病人标识应确保病人与其医疗档案和各种治疗活动的明确对应关系。
3)应使用科学可靠的标识产品进行病人标识,确保该标识不会被调换或丢失,从而减少错误发生的可能性,回避医疗风险。
3、建立“腕带”识别标示卡:1)对昏迷、神志不清、老年人、7岁以下儿童、特殊情况(智力问题、脑萎缩等)、手术病人、告病危及重症监护的患者佩戴腕带标示。
2)填写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诊断、入院时间、过敏史,腕带填写应字迹清楚、填写准确。
填写完毕后应2人核对无误后才可使用。
“腕带”原则上佩戴在病人“左手”,若损坏需及时更换,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处置时应核对以上项目。
腕带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3)佩戴腕带标示实行班班交接,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
4、护士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治疗处置前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患者的方法。
常用标识有: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等,不得仅以床号、房号作为识别标识。
询问患者全名时须确认患者有具体回应,由患者说出自己的姓名(你叫什么名字),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
如无法回答时由家属代为回答确认。
5、完善并落实护理各项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6、不同病人身份识别的方式:1)意识清楚,有自主行为能力的患者使用床号、姓名两种结合的方式识别身份。
门诊、住院医疗人员身份标识制度
门诊、住院医疗人员身份标识制度一、背景和目的门诊、住院医疗人员身份标识制度是为了确保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纠纷,保护患者权益而制定的一项管理制度。
本制度旨在明确医疗人员的身份,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提供针对个体医疗需求的个性化服务。
二、应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门诊、住院环节的医疗服务,包括各类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医疗人员。
三、制度内容1. 身份标识医疗人员应佩戴有效的身份标识,该标识应包含医疗人员的姓名、头衔、照片等信息,以便患者和其他医疗人员可以清楚地识别身份。
2. 身份确认在进行医疗服务前,医疗人员需要进行身份确认。
患者或其他医疗人员有权要求医疗人员出示有效身份标识并核对身份。
医疗人员应积极配合身份确认工作,确保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
3. 信息记录医疗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应准确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史、诊断、治疗方案等,以便后续医疗服务的衔接和跟进。
4. 沟通和协作医疗人员应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确保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医疗人员之间应及时共享患者信息,共同制定治疗计划,并及时将治疗进展和预后情况反馈给患者及其家属。
5. 个性化服务医疗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医疗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医疗人员应尊重患者的意见和选择,合理安排医疗流程,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四、责任和义务医疗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的规定,履行相关责任和义务。
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依据医院的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纪律处分,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监督和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本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患者和其他医疗人员有权对医疗人员的身份标识制度进行投诉和反馈。
医疗机构应根据反馈意见及时改进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六、实施和推广医疗机构应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进行相关培训,确保医疗人员熟悉并遵守本制度。
医疗机构还应积极推广本制度,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合作,共同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三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务必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贴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透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能够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取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贴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务必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患者进行身
份验证和识别的一套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注册和登记:患者在就医前需要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文件,并在医疗机构进行注册
和登记。
注册和登记的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社会保险号码等。
2. 身份验证:医疗机构通过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明文件和注册信息,验证患者的身
份的真实性。
常用的身份验证方式包括比对身份证、社会保险卡等。
3. 患者标识:医疗机构为每位患者分配独一无二的患者标识,如就诊号、病历号等。
患者标识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准确地识别和追踪患者的就医记录。
4. 安全保障:医疗机构通过采用安全技术和措施,确保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医疗记录的
安全性。
例如,建立数据加密和权限管理系统,限制医务人员对患者信息的访问权限。
5. 核对环节:在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检查、手术等,医务人员需要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操作对象是正确的患者。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能够提高医疗机构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防止患者身份混淆、信息泄露等问题的发生,保护患者的权益和隐私。
同时,也有助于医疗机构提供
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疗安全水平。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1、医护人员在执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如:姓名、年龄、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在核对患者姓名时,由患者自己说出姓名,即“反问式”识别法;对因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儿童、围手术期、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3、对急诊抢救、留观及所有住院患者必须佩戴“腕带”,如有损坏或遗失需补戴,确保腕带佩戴完好。
4、对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佩戴腕带要注明:姓名(无名+日期);性别(男/女);年龄(不详);诊疗序号(急诊病人)/住院号(住院病人);过敏史(不详),并在腕带上加诊疗卡(门诊)或住院号(住院)作为身份识别依据。
5、我院对就诊患者施行的唯一标识为:门诊就诊患者采用诊疗卡、住院患者采用住院号作为唯一标识管理。
6、职能部门(医务处、护理部、门诊部等)落实督导职能,定期检查各部门落实本制度情况,并持续改进。
备注:本制度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双向式核对:指在诊疗操作前、中、后的查对内容,一方面是医护人员向患者进行核对,另一方面是医护人员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的患者(家属)向医护人员方向的核对。
附、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2 】辨认治理轨制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避免因身份辨认差错而产生各类医疗不良事宜.医疗差错或医疗变乱,特制订本轨制:一.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该如实供给真实的身份信息.身份信息是指姓名.性别.年纪等根本身份材料.相干人员有义务根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等有用证件,在各类医疗文书.收款根据上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纪等.二.挂号及出入院处在输入病人身份信息时应该加以查对,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三.病院在各类诊疗运动中严厉履行查对轨制,准确辨认患者身份.查对时让患者或家眷陈述患者姓名,制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辨认的独一根据.四.患者身份确认至少应用两种身份标识:住院患者需同时应用姓名.床号两种方法.门急诊患者应用姓名.门诊病历条形码查对患者身份.医技科室查对患者身份和检讨或治疗项目,保证检讨准确的患者和准确的部位.医务人员如发明发明身份信息不符之处应该与病人沟通.核实,并更正.须要其他部门配应时应实时自动的进行调和.五.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运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成品.发放特别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眷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应用两种患者身份辨认办法,查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六.对重点科室如急诊.病房.新生儿.ICU.产房.手术室和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障碍.说话交换障碍.沉着时代等患者,必须佩戴标注怀孕份信息的腕带,若有遗掉或破坏等情形,应该实时改换新腕带.诊疗进程中,医护人员不但要与病人或其家眷口头查对身份信息, 并且要根据腕带标注内容进行身份信息的查对.身份信息不符时,应该先明白原因,再根据具体情形进行诊疗运动.七.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需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就诊卡号”作为身份辨认信息.进行诊疗运动时,需双人查对.八.患者转接时必须严厉履行患者身份辨认和交代登记轨制.九.完美症结流程的患者辨认措施:9.1患者转科交代时严厉履行身份辨认轨制,尤其是急诊科.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新生儿病房之间的转接,由医护人员护送,卖力交代病历等材料,并填写交代记载.9.2对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障碍.说话交换障碍.沉着时代等无法向医护人员陈述本身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伴人员陈虎患者姓名,如无陪伴人员,须有双人合营查对患者身份. 9.3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须有双人合营查对患者身份.。
出诊、入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
出诊、入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出诊、入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以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保密性和安全性。
该制度适用于医院的门诊和住院部门,并涉及患者身份的识别、验证和记录。
2. 身份标识制度2.1 每位出诊和入院患者将获得唯一的身份标识号,该号码由医院统一生成和分配。
身份标识号将与患者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等)相关联。
2.2 身份标识号将以可视化形式打印在患者的医疗卡、标签或腕带上,以便医务人员快速识别和验证患者身份。
2.3 患者的身份标识号应妥善保管,避免泄露和滥用。
3. 身份标识管理办法3.1 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核对患者身份标识号,并与患者本人的身份信息进行比对,确保一致性。
3.2 患者身份信息的验证和记录应由专门负责的医务人员进行,并保存于电子病历系统或纸质档案中。
3.3 患者在住院期间,应配合医务人员的身份验证和记录工作,并定期核对个人信息的准确性。
3.4 在患者出院时,医务人员应对身份标识号进行注销,以避免信息泄露和身份混淆。
4. 信息安全和保密措施4.1 医院应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患者个人信息的安全存储和传输。
4.2 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并遵守信息安全和保密政策,保护患者个人隐私。
4.3 医院应监控和审计身份标识系统的使用情况,发现异常行为及时采取措施并报告相关部门。
5. 监督和评估5.1 医院应定期进行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的监督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
5.2 患者和家属应积极参与监督,对医院的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提出建议和意见。
5.3 监督部门应定期对医院的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其合规性和有效性。
结论准确识别和管理患者身份对于医院的日常运作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出诊、入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医院可以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病人身份标识管理制度
病人身份标识管理制度一、背景在医院治疗期间,病人的身份标识是非常重要的。
病人身份信息的准确、完整和保密性是医院保证医疗质量和病人权益的基本要求。
二、目的建立病人身份标识管理制度,加强对病人身份的管理,确保医院信息安全,保护病人的隐私权,保障医院治疗管理顺畅。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部所有涉及病人身份信息的环节。
四、内容1. 病人身份标识的制作和使用1.医院将病人身份标识的制作委托给专业制作单位,制作单位应严格按照医院要求制作,确保病人身份标识的真实、准确、可靠。
2.医院内所有涉及病人身份信息的工作人员均应使用同一类型和规格的病人身份标识。
3.在制作病人身份标识时,应综合考虑安全性、可读性、易识别性、卫生性等因素,尽量降低在使用过程中的误识别和混淆的可能性。
4.出院前,病人身份标识应及时销毁,在销毁病人身份标识时,必须保证不泄露病人的基本信息。
2. 病人身份标识的保管和传递1.医院对病人身份标识的保管进行专门的管理,确保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坚决保证病人身份标识的机密性和安全性。
2.医院内部传递病人身份标识时,必须采取安全的通讯手段和传递方式,并在通讯和传递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制度。
3. 病人身份标识的查询和使用1.医院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制度对病人身份信息进行查询和使用。
2.病人身份信息的查询和使用应当至少包括病人姓名、住院号、证件号等基本信息,同时必须有严格的授权和审批等程序。
3.在医院内部利用病人身份信息开展科研、医疗质量管理等工作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保证病人的隐私权和信息安全。
五、责任1.医院负责建立医院病人身份标识管理制度,并定期对制度进行评估和修订。
2.医院内所有涉及病人身份信息的工作人员均应认真遵守相关规定和制度,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3.本制度的具体实施由医院相关部门负责。
六、总结本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保障病人的权益,确保医院的信息安全,同时为医疗质量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保障。
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保证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安全,防止医疗差错,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案规范(试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规范》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患者身份识别工作。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1.患者入院时,应通过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有效证件进行身份识别,并填写完整的个人资料。
2.患者住院期间,应佩戴腕带,腕带上应标明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等信息。
3.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前,应采用两种以上的身份识别方法,如核对床头卡、手腕带、身份证等,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四、患者身份识别流程1.入院时,由接待人员负责核对患者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有效证件,确保患者信息准确无误。
2.住院期间,护士应每日核对患者手腕带,确保手腕带信息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符。
3.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前,护士应再次核对患者身份,如询问患者姓名、住院号等,同时查看床头卡、手腕带等,确保操作正确。
4.手术、分娩等特殊环节,应由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手术、分娩等操作正确。
五、患者身份识别注意事项1.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确保识别过程准确无误。
2.在患者身份识别过程中,如发现患者信息有误,应立即报告上级医护人员,及时更正。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不通等,应采用其他有效身份识别方法,如核对家属提供的患者信息等。
4.对重点患者、无名氏患者等,应加强身份识别工作,确保患者安全。
5.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培训,提高识别能力。
六、违反本制度的处理1.未按规定进行患者身份识别,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2.故意隐瞒患者真实情况,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3.不配合患者身份识别工作,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4.违反本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9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9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1、患方带城镇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或公司医保卡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医保或医疗卡的卡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2、患方带身份证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身份证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3、患方就诊挂号时未能出示以上任何一种证件的,门诊部挂号人员按患方自己填写的姓名、年龄、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作为患方的就诊卡信息出具就诊卡和挂号票据,当使用姓名、年龄识别患者身份有困难时,可选择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这些补充信息来确认病人。
4、当医师发现患方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为患者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就诊的,应劝说患方使用患者本人信息重新挂号,但如果患者病情属于急危重症,则不得影响患者的及时诊治。
5、对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接诊医护人员根据当时患者的有关情况制作“腕带”牌,上面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性别、诊断等,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1、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住院病人一览卡。
2、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姓名、性别、床号等)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确认患者身份,确认识别无误后方可进行操作。
3、临床治疗护理活动中,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及其他诊疗活动前,医护人员除应采取以上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外,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4、对急诊室、产妇、手术患者;对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急救、输血、镇静期间患者;对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身份无法识别患者;对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如有陪同人员,还必须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病人身份标识规章制度
病人身份标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有效性,保障病人的利益和权益,规范病人身份标识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制订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所称病人身份标识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用于确认病人身份的一种标识,包括但不限于病历号、姓名、身份证号、照片等信息。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病人身份标识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落实责任到位。
第四条病人身份标识管理应遵循保护病人隐私、保密原则,确保病人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第五条病人身份标识管理应与信息系统集成,确保信息准确、及时、一致。
第六条病人身份标识管理违反本规章制度的行为将受到纪律处分,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七条本规章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正式实施,如有需要修改,须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批准并报相应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章病人身份标识的建立第八条病人身份标识的建立应以病历号为主,并绑定病人姓名、身份证号、照片等信息。
第九条病人身份标识应具有唯一性,避免重复、混淆。
第十条病人身份标识的建立应在首次就诊时完成,由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进行登记和确认。
第十一条病人身份标识的建立应在信息系统中留存,并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更新。
第十二条病人身份标识应定期进行核实和更新,确保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三章病人身份标识的使用第十三条病人身份标识应在病人就诊、治疗和护理等整个过程中得到有效使用。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在进行医疗服务时应核实病人身份标识,确保病人信息的正确性。
第十五条病人身份标识应在病历、检查报告、处方等相关记录中得到明确标注。
第十六条病人身份标识应绑定病人照片,以便工作人员进行确认和核实。
第十七条病人身份标识应保密使用,禁止泄露给无关人员或外部机构。
第十八条病人身份标识的使用应符合医疗机构的相关规定和流程,不得越权使用或滥用。
第四章病人身份标识的管理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应指定专人负责病人身份标识的管理工作,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第二十条病人身份标识的管理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保密意识。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8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8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超声、放射治疗、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2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其它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
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五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务必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贴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透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能够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取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贴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务必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1、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
身份信息是指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身份资料。
相关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城乡居民医保票据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
2、挂号及出入院处在输入病人身份信息时应当加以核对,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
3、医院在各种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核对时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4、患者身份确认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标识:住院患者需同时使用姓名、床号两种方式。
门急诊患者使用姓名、性别核对患者身份。
医技科室核对患者身份和检查或治疗项目,保证检查正确的患者和正确的部位。
医务人员如发现发现身份信息不符之处应当与病人沟通、核实,并更正。
需要其他部门配合时应及时主动的进行协调。
5、标本采集、给药、治疗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对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等患者,必须佩带标注有身份信息的腕带,如有遗失或损坏等情况,应当及时更换新腕带。
诊疗过程中, 医护人员不但要与病人或其家属口头核对身份信息, 而且要根据腕带 标注内容进行身份信息的核对。
身份信息不符时,应当先明确原因, 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疗活动。
7、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需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 就诊卡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
进行诊疗活动时,需双人核对。
8、患者转接时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和交接登记制度。
9、完善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1)患者交接时严格执行身份识别制度,认真交接病历等资料,并填写交接记录。
(2)对无名、儿童、意识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等无法向医护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如无陪同人员,须有双人共同核对患者身份。
(3)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须有双人共同核对患者身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医疗工作,维护医院秩序,保障患者权益,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临床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确保患者身份识别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条医院所有患者的身份信息严格保密,严禁泄露或未经患者同意擅自使用。
第四条医院应建立健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管理机制,规范患者办理入院手续,确保医疗安全。
第五条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管理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医院相关规定,切实保障患者权益。
第六条医院应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意识,确保患者身份识别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二章患者身份识别程序第七条医院接诊患者时,应及时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等。
第八条患者办理入院手续时,应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工作人员应认真核对患者身份信息。
第九条患者就诊时,应主动提供自己的身份信息,配合医院工作人员做好身份识别工作。
第十条医院应建立患者身份信息记录档案,做到一人一档,确保患者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十一条医院应及时更新患者身份信息,保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第十二条医院应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差错处理机制,对于误识别或错识别情况,应及时纠正并报告。
第三章患者身份识别管理措施第十三条医院应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患者身份识别技能和意识。
第十四条医院应建立患者信息保密制度,严格保护患者身份信息的安全性。
第十五条医院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患者身份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信息管理效率和准确性。
第十六条医院应制定相关激励和惩罚措施,对于患者身份识别工作中的优秀表现给予奖励,对于错误行为进行处罚。
第十七条医院应定期对患者身份识别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
第四章法律责任第十八条对违反本管理制度的行为,医院将依法进行处罚,对情节严重的将进行相应的法律诉讼。
第十九条对于患者身份信息泄露的,医院将进行严肃处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条对于因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导致的医疗事故,医院将追究相关责任,并进行相应的赔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胸科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二、结合我院实际,利用身份证号码作为就诊患者唯一标示管理。
三、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四、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五、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手术等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六、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七、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八、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一)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在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
的操作。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3、各诊区挂号、分诊护士,挂号时认真核对患者“门诊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诊,帮助患者选择医师,准确为患者刷卡挂号,避免因分诊错误导致换号、退号。
4、对预约患者认真核对预约单上患者姓名、手机号,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挂号后盖预约优诊章,安排优先就诊。
给患者建卡时核对身份证、医疗卡或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正确输入患者信息。
5、医师为患者诊治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认真为患者诊查,正确开检查单及处方。
6、对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能力、7 岁以下患儿及无痛检查、手术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的表示和查对的有效手段。
在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7、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必须经两名
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9、加强对患者身份识别情况的检查,门诊部质量控制组每月进行督导检查并记录。
(二)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 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ICU、病情危重、意识丧失、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确认患者身份。
4、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6、急诊、病房、手术室、ICU 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有工作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
例、入院病历;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历;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废物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ICU 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 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身份确认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