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引言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医疗信息化的推进,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成为了现代医疗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通过有效的身份识别和信息匹配,可以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准确性和便捷性。
本文将介绍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定义、重要性、实施方法以及优点和挑战。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定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和流程,对患者进行身份的确认和验证,以确保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的身份信息准确无误。
这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码等个人基本信息。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重要性1. 确保患者安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确保医疗系统中患者的身份信息与其本人匹配,避免发生患者信息混淆、错误诊断和药物管理错误等风险,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2. 提高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准确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有效地将患者的个人医疗记录与其身份信息关联起来,提供医生和护士所需的正确、完整的患者信息,提高医疗团队对患者的理解和诊疗方案的制定。
3. 提升医疗服务的便捷性: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用于实现自助挂号、医疗档案查询、在线问诊等服务,方便患者就医并减少医院的人力成本。
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方法1. 身份证件识别:医院可以要求患者在就诊时出示有效的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护照等,通过医院的读卡设备或人工验证身份信息的准确性。
2. 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包括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等,通过患者的生物特征进行身份的确认和验证。
3. 二维码识别:患者可以通过医院提供的二维码,在就诊时扫描验证身份,并实现在线挂号、支付费用等功能。
4. 医保卡识别:患者可以使用医保卡来识别身份,并将医疗费用结算与个人医疗记录关联起来。
四、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优点1. 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就诊流程更加方便、快捷,避免了繁琐的人工登记和填写病历等过程,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2. 提升医院管理效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减少人工操作,消除人为错误和信息泄漏的风险,提高医院信息流畅度和管理效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 在医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必须至少具有一项唯一可信的身份识别信息,门急诊患者以“就诊卡号”作为唯一可信识别信息,住院患者以“住院号”为唯一可信识别信息。
2. 要求在对病人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收费或转运前必须核对两种以上(至少姓名和年龄)的病人信息,确认病人身份。
3. 其他可用于核对的信息包括,住院病人:性别、年龄、病区、床号;门诊病人:性别、年龄、有效身份证明信息。
4. 清醒并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患者核对病人姓名时,请病人说出自己的姓名,确保身份正确性;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或核对腕带信息,确保身份正确性;无陪同的患者,必须核对腕带信息。
5. 病人在办理入院手续时有义务提供有效身份证明,确保录入准确。
住院处在为病人办理入院手续时,必须核对病人信息,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完整填写病案首页患者一般信息部分,对确实不能明确的信息,应如实填写“不详”,并在病人提供有效身份证明后补充完整。
6.每位入院病人到达病区时,护士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如有不符,通知入院处,纠正错误信息。
输入或填写病人床头信息、所有病人均使用腕带同时建立腕带信息:包括科室、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等病人信息。
7.在诊疗护理过程中需严格核对患者信息,包括腕带信息,准确无误方可执行。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篇1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1、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需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详细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兰色纸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病人回病房麻醉糊涂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3、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力量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ccu、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4、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使用“腕带”识别标识制度与措施一、各病区对手术、神志不清、无自主力量的重症患者应使用“腕带”做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标志。
二、急诊科、icu在与病区交接时,护士对上述病人应仔细核对腕带标识是否与病历相符(包括床号、姓名、年龄、性别、科别),并在护理记录单上做好记录与签名。
三、外科系统各病区责任护士对医嘱备手术患者,查对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预备,并在患者手腕上戴上腕带,标明床号、姓名、手术名称、双侧手术部位应注明左、右。
手术当日,手术室人员应与送手术者共同核对标识上的内容,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送入手术间,并做好记录与签名。
术后手术室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方能离开,手术病人回病房,于次日上午晨交班后由责任护士核对取下(前提是患者麻醉糊涂后)。
四、产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儿科病房,针对无自主力量的婴儿应给腕带标识,内容包括婴幼儿姓名、性别、床号、科别、父母姓名。
转科时应仔细核对,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并签名。
五、病危患者用深红,手术患者用粉红,小儿用蓝色。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是诊疗活动的重要步骤,是确保各项检查、治疗安全、准确执行的基础。
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各项检查、治疗的安全性,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减少医疗隐患,特制定本制度.一、患者身份识别的内容、方式患者身份识别贯穿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其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病区、床号、住院号等。
患者身份识别的方式主要包括:与患者与家属沟通,获取准确的信息;查阅患者的病历资料,两名以上的医务人员共同确认;腕带识别等。
二、患者身份识别的程序(一)入院时的患者身份识别1、患者住院实行实名制,入院登记处应认真核对患者的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户口簿、医保卡及其他有效证件等),确认患者的个人信息真实有效后,填写并打印住院患者病案首页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病区、住院号等).若患者处于神志不清、无亲友陪伴、危重抢救等特殊情况下,暂不能出示有效身份证明,患者或家属必须如实提供其基本资料,以利于入院登记处的信息填写和患者进入病区的身份核对。
2、患者进入病区后,护理人员应先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患者的语言、行为能力,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获取患者身份信息。
同时将患者的有效身份证明与病案首页进行核对,内容无误后规范地书写腕带。
腕带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一病床、住院号、过敏药物等.孕产妇入院时,除核对有效身份证明外,还应核对孕产妇的准生证。
3、将患者安置到病床后,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佩戴腕带的目的和意义,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再次与患者及家属核对腕带内容,确认无误后佩戴于患者手腕,若双手手腕均不适宜佩戴时,可改在脚跺部佩戴.4、急诊进入抢救室的患者,若神志清楚或有家属、亲友陪伴,则应在抢救生命的同时,确认患者的身份,并为患者佩戴腕带,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若其神志不清,且无家属或亲友陪伴,急诊抢救室的护士应立即为患者佩戴腕带,腕带内容包括临时编号、患者的性别、初步诊断等。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相关制度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相关制度为确保急诊患者医疗安全,完善急诊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特制定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的相关制度。
1、身份识别制度(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2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病情危重、意识障得、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诊断、过敏史等,由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转科制度(1)凡急诊留观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室会诊同意,并在会诊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
(2)转入科室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如急危重病人,转入科室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待病情稳定后,由急诊医学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室。
(3)转科前由主管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按联系的时间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室,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
(4)转入科室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科病人,写好接收等记录。
(5)危重病人转科时,急诊科医师应向转入科室医师当面交代病情。
3、急诊、临床科室、麻醉科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具体措施:(1)急诊医学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诊就诊的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医学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是指在医疗机构中建立的一套规范,目的是保障医疗服务的安全和准确性,确保患者身份的真实性和一致性。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患者识别标识:患者在就诊时会分配一个独特的识别标识,如电子健康卡、身份证等,用于唯一标识患者身份。
2. 隐私保护:医疗机构应保障患者的个人隐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将患者的个人信息泄露给未授权的人员。
3. 核对身份: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前,需要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提供给患者的服务与其身份一致。
4. 错误纠正机制:如果在患者身份识别过程中发生错误,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应的纠正机制,及时发现并及时纠正错误。
5. 电子健康记录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良好的电子健康记录管理系统,保证患者的电子健康记录准确、完整、安全。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建立能够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利益。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第 1 页共 1 页。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4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一、目的与范围为了提高医疗机构对患者身份的准确定义和识别,加强医患双方的沟通和信任,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制定本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来院就诊的患者,包括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
二、基本原则1. 患者身份识别准确性: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前,必须对患者身份进行准确识别,以确保医疗行为的正确性和合法性。
2. 隐私保护:医务人员应严守患者的医疗隐私,不得将其相关信息泄露给无权获知的人员。
3. 便利与高效:患者身份识别过程应简洁快捷,不耽误患者的就诊时间。
4. 公平公正: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患者,不论其政治、宗教、种族或其他身份特征。
三、主要内容及操作流程:1. 患者预约挂号阶段1.1 门诊患者预约挂号:(1)预约挂号时,患者须提供真实有效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2)挂号时,医务人员按照患者提供的信息,在系统中建立患者病历档案,并为每位患者分配唯一的门诊就诊号码。
(3)为了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性,医务人员会要求患者提供有效身份证件,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后方可挂号。
(4)患者住院抢先预约挂号,应提供有效证明。
1.2 住院患者预约挂号:(1)住院患者应提供真实有效的个人信息,并提供住院证明、住院预交金等材料。
(2)医务人员按照患者提供的信息,在系统中建立住院病历档案,并为每位住院患者分配唯一的住院号码。
2. 患者到院就诊阶段2.1 入院手续办理:(1)住院患者到院后,应前往医务人员指定位置办理入院手续。
(2)住院患者应提供入院证明和身份证件,医务人员核对入院证明与患者本人信息是否一致。
(3)住院患者完成手续后,医务人员将其正确识别的信息录入院内系统,并为其配备住院卡,以供患者身份识别使用。
2.2 门诊就诊手续:(1)门诊患者到达医院时,应前往挂号窗口办理就诊手续,提供身份证件和个人信息。
(2)医务人员会核对患者提供的信息以及身份证件,并为其办理挂号手续,并领取门诊就诊号码。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患者进行身
份验证和识别的一套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注册和登记:患者在就医前需要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文件,并在医疗机构进行注册
和登记。
注册和登记的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社会保险号码等。
2. 身份验证:医疗机构通过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明文件和注册信息,验证患者的身
份的真实性。
常用的身份验证方式包括比对身份证、社会保险卡等。
3. 患者标识:医疗机构为每位患者分配独一无二的患者标识,如就诊号、病历号等。
患者标识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准确地识别和追踪患者的就医记录。
4. 安全保障:医疗机构通过采用安全技术和措施,确保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医疗记录的
安全性。
例如,建立数据加密和权限管理系统,限制医务人员对患者信息的访问权限。
5. 核对环节:在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检查、手术等,医务人员需要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操作对象是正确的患者。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能够提高医疗机构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防止患者身份混淆、信息泄露等问题的发生,保护患者的权益和隐私。
同时,也有助于医疗机构提供
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疗安全水平。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患者身份进行评估、核实、确认等,以确保正确的诊疗实施于正确的患者的过程。
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是执行各种检查、治疗等诊疗活动中的重要步骤,是确保将正确的诊疗实施于正确的患者的必要途径,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
一、目的:1、患者身份识别能使医务人员正确识别与确认患者,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诊疗活动,保证患者安全。
2、防止差错、事故发生,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二、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1、制定患者身份识别工作流程,规范医务人员正确识别患者的工作程序。
2、在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二项核对患者身份,禁止仅以床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依据。
3、住院患者统一佩戴手腕带。
使用手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特别是ICU、新生儿科、手术室、急诊室等科室,以及认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
4、建立标本收罗、给药、输血或血成品、发放非凡饮食、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5、住院患者床头挂患者身份标识牌,注明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护理级别等,以确认患者的身份。
6、对无法有效沟通者,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等患者采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的标记,并请患者家属参与核对。
7、鼓励并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核对患者身份,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8、职能部门定期(每季度至少一次)对患者身份识别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制定改进措施。
三、患者身份识别规程1、确定识别患者身份时机:患者入院时;患者进行检查前、中、后;患者进行各项治疗前、中、后;病房与手术室交接患者时;手术前、后;患者转科交接时;患者转床时;患者出院时。
2、确定识别患者身份内容: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时,核对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等内容;新生儿身份识别内容包孕床号、母亲姓名及住院号、婴儿性别、身长、体重、出生日期与时间。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内容_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大全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内容_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大全一、门诊患者身份识别1.来医院治疗的门诊患者应提供真实身份信息。
门诊挂号人员根据患者提供的身份信息作为患者的医疗卡信息,发放医疗卡和挂号证。
2、门诊号作为门诊患者唯一的身份识别标识。
3.急诊、急救、观察及分批治疗中有2名以上患者时,腕带必须作为患者身份信息的载体。
4、医护人员所有的诊疗活动中必须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信息(姓名+门诊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方式。
5.在进行侵入性诊断和治疗之前,医务人员应主动要求患者或家属说出自己的姓名,以确保信息核实的准确性。
6、当医师发现患方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为患者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人就诊的,应劝说患方使用患者本人信息重新挂号。
7.对于身份无法确认的不明患者,接收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情况佩戴腕带。
记录的信息包括:科室、性别、诊断和门诊号码,应在门诊病历上注明。
身份明确后,根据病历书写规范进行补充。
二、住院患者身份识别1.住院病人提供真实身份信息,护士根据病人提供的身份信息建立床边证。
2、住院患者以住院号作为患者唯一的身份识别标识且在全院范围内统一实施。
3.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输血、手术、昏迷、昏迷、无法自理的重症患者、定向障碍患者、,不同语言或语言交流障碍患者、新生儿、无家属住院儿童、不明患者、成批治疗的伤员(≥ 2人)。
4、腕带应清晰注明患者所在的病区、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过敏史等信息,并与患者或家属彼此确认,保证信息准确无误。
腕带佩戴部位皮肤完整、血运良好、松紧度适宜如腕带遗失、破损、字迹模糊应及时更换5.在所有诊断和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必须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患者身份信息(床位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方式。
至少使用患者姓名+病历号来确认患者身份。
请患者或其家人说出患者的姓名,然后检查患者的病历号,以确保患者的身份信息准确无误。
6、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后执行并签名。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定义为提高医务人员在医疗操作过程中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规范医务人员核对患者身份的方式和方法的制度。
二、范围在医院所有场所,涉及为患者提供诊疗及相关服务的全过程。
三、工作职责所有为患者提供医疗及相关服务的工作人员均须正确核对患者身份。
四、实施细则(一)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 .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至少同时使用两项信息来识别患者的身份。
2 .在进行各种操作时,均应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3 .识别患者身份的方法: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信息化核对,信息化后仍需以口语化方式核对患者身份。
4 .患者入院时,接诊护士应核对HIS系统中信息与入院证信息是否一致,确认患者身份各项信息准确无误。
5 .所有住院、急诊留观、急诊抢救室患者均应佩戴腕带。
6 .腕带信息包括: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过敏史;项目填写要齐全,字迹清晰,信息准确。
7 .佩戴腕带前需再次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核对;转床、转科时及时更换腕带信息,若有破损或信息模糊不清时应及时更换。
8 .对无法陈述姓名(如新生儿、幼童,及虚弱、重病、镇静或麻醉、智能不足的患者等)且无人陪伴的患者佩戴腕带时要注明“无名氏+性别+来院时间/住院号”等,并通过两种以上方式由双人进行查对确认。
(二)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L门诊实行实名制预约,预约就诊者应提供真实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有效身份证件号码、详细住址、联系电话等完整信息,并办理就诊卡或开通医保卡,成为门诊患者身份识别的唯一标识。
2 .非就诊者本人预约,除外提供病人信息及身份证号码以外,还应当提供预约人的姓名、与患者关系和联系方式。
3 .患者分诊台报到候诊时,护士需插卡核对患者信息,由患者主动说出其姓名及看诊科别,确认患者信息准确无误。
4 .门诊医师、护士在实施诊疗活动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再次核对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
5 .核对时,应让患者陈述自己姓名;若患者不能确认自己身份,如无自主能力、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核对时由陪护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年龄等信息。
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保证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安全,防止医疗差错,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案规范(试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规范》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患者身份识别工作。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1.患者入院时,应通过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有效证件进行身份识别,并填写完整的个人资料。
2.患者住院期间,应佩戴腕带,腕带上应标明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等信息。
3.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前,应采用两种以上的身份识别方法,如核对床头卡、手腕带、身份证等,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四、患者身份识别流程1.入院时,由接待人员负责核对患者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有效证件,确保患者信息准确无误。
2.住院期间,护士应每日核对患者手腕带,确保手腕带信息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符。
3.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前,护士应再次核对患者身份,如询问患者姓名、住院号等,同时查看床头卡、手腕带等,确保操作正确。
4.手术、分娩等特殊环节,应由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手术、分娩等操作正确。
五、患者身份识别注意事项1.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确保识别过程准确无误。
2.在患者身份识别过程中,如发现患者信息有误,应立即报告上级医护人员,及时更正。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不通等,应采用其他有效身份识别方法,如核对家属提供的患者信息等。
4.对重点患者、无名氏患者等,应加强身份识别工作,确保患者安全。
5.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培训,提高识别能力。
六、违反本制度的处理1.未按规定进行患者身份识别,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2.故意隐瞒患者真实情况,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3.不配合患者身份识别工作,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4.违反本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9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9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1、患方带城镇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或公司医保卡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医保或医疗卡的卡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2、患方带身份证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身份证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3、患方就诊挂号时未能出示以上任何一种证件的,门诊部挂号人员按患方自己填写的姓名、年龄、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作为患方的就诊卡信息出具就诊卡和挂号票据,当使用姓名、年龄识别患者身份有困难时,可选择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这些补充信息来确认病人。
4、当医师发现患方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为患者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就诊的,应劝说患方使用患者本人信息重新挂号,但如果患者病情属于急危重症,则不得影响患者的及时诊治。
5、对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接诊医护人员根据当时患者的有关情况制作“腕带”牌,上面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性别、诊断等,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1、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住院病人一览卡。
2、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姓名、性别、床号等)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确认患者身份,确认识别无误后方可进行操作。
3、临床治疗护理活动中,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及其他诊疗活动前,医护人员除应采取以上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外,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4、对急诊室、产妇、手术患者;对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急救、输血、镇静期间患者;对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身份无法识别患者;对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如有陪同人员,还必须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所有的住院患者均佩带“腕带”作为身份的识别标识。
3、“腕带”的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房床号、住院号、血型、过敏史等信息。
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氏患者,在“腕带”上注明:姓名(无名+日期)、性别(注明男女)、年龄(不详)、住院号或门诊号、过敏史(不详)。
4、“腕带”填写的识别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必须经二人核对正确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二人核对。
5、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6、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方法,即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还必须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7、对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新生儿、儿童,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或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8、对无名患者以“腕带”及床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9、重症监护室、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室、留观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10、急诊科与病房、手术室、ICU之间;手术室与病房、ICU之间以及产房与病房之间交接患者时,以“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措施,并由交接双方科室人员共同核对,手术患者麻醉清醒后,病房护士再
次核对病人信息。
11、门诊、急诊患者,护士在进行各种操作前,必须患者自述姓名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共同核对患者信息。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内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内容篇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医务人员在给病人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病人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三、我院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姓名、床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不可以问病人“你是XXX 吗?”,而是要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四、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五、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六、进行介入或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对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七、要求各科室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上的信息,并由陪同亲属陈述患者姓名,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八、“腕带”牌记载患者姓名包括: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由病房的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九、要求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新生儿病房、进入手术室以及处于昏迷状态的所有患者均要佩戴“腕带”表,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十、“腕带”牌上填写的患者信息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佩戴“腕带”表示应准确无误,住院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十一、完善各关节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交接程序与记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简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为了确保医疗机构能够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并有效管理患者信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权益而建立的一套体系和规范。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及其相关部门。
2.患者身份信息管理2.1 患者登记①患者登记程序:患者来院后,由接待员或相关工作人员负责进行患者登记,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联系号码等)、联系方式、保险信息等。
②患者身份验证要求:医疗机构应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身份进行验证,例如查看联系件、指纹识别等。
2.2 信息采集和更新①信息采集:医疗机构应在患者初次登记时收集相关个人信息,包括病史、过敏史、家族史等。
所有信息应以电子形式保存,并定期进行更新。
②信息保密: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信息的保密工作,确保患者个人隐私不被泄露。
3.患者身份识别技术3.1 电子健康卡①电子健康卡介绍:医疗机构应引入电子健康卡,用于存储和管理患者个人健康信息,方便患者就诊和信息查询。
②电子健康卡应用:医疗机构应与相关部门合作,实现电子健康卡与社保卡、医保卡等的互通互认,提高患者就诊和结算的便利性。
3.2 生物识别技术①指纹识别:医疗机构应引入指纹识别技术用于患者身份的验证和确认。
②人脸识别:医疗机构可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对患者进行身份验证和记录。
4.患者身份识别管理4.1 信息匹配:医疗机构应建立信息匹配机制,确保患者个人信息与实际身份相匹配。
4.2 资料核对: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患者信息进行核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
4.3 异常处理:医疗机构应建立患者异常身份识别和处理流程,对于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纠正和处理。
附件:1.患者登记表2.电子健康卡应用指南3.指纹识别设备配置要求法律名词及注释:1.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诊疗服务的个人。
2.医疗质量:以满足患者需求为基础,提供符合科学、规范和安全要求的医疗服务的能力。
3.患者权益:指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享有的合法权益,包括知情权、隐私权、自主选择权等。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五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务必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贴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透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能够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取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贴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务必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
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
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
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8、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
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
送,确保搬运安全;出
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
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
、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
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
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
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应同时使用床
头卡、治疗卡、腕带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
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二、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监护室、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
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三、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普通病人使用绿色腕带,病危、病重、一级
护理、手术病人使用红色腕带,新生儿使用粉红色腕带。
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
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四、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五、
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六、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
实行双核对;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
七、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八、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
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
核对后方可接入手术间。
九、在采血、给药或输血等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两种
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
十、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
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腕带标识管理制度规定如下:
1、当病人被收治住院时,使用医用腕带标识对病人身份进行24 小时随身标识。
腕带标识上应标明:病人姓名、病区、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等,以保证对病人身份进行准确快速识别;
2、在采取各种治疗操作前,包括发送药品、输液、输血、样本采集、
手术、转送病人到其它科室、进行尸体解剖等,必须核对腕带标识以确定病人身份。
除特殊情况外,对标识信息无法辨别或标识丢失的病人不能进行任何处理,必须首先确定病人身份并更换腕带标识;
3、在病人住院治疗期间,值班、护理和工作人员应经常检查病人腕带标识,确保病人随身佩带,确保病人腕带标识上记载的信息足够清晰并可以辨认;
4、当且仅当病人出院时,医护人员才能将病人佩带的腕带标识除去。
如果病人在医院死亡,应让腕带标识保留在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