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相关制度规定

合集下载

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背景和目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旨在确保医院管理和服务的正常进行,保证医疗安全、削减错诊、漏诊和身份混淆的风险,提高患者就医的充足度和信任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的医疗技术科室、门诊部、急诊科室、住院部等,全部医务人员、护理人员、管理人员必需严格遵守该制度。

三、管理标准1. 患者身份核对(1)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沟通和咨询时,应自动询问患者的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并与患者供给的身份证件进行核对。

(2)核对患者身份信息时,应使用医院指定的识别工具,如一卡通、身份证阅读器等。

(3)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应尽量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避开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紧张和疑虑。

2. 患者标识(1)在患者入院时,住院部门应为患者办理住院登记,发放住院号,并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录入电子病历系统。

(2)医务人员在供给医疗服务前,应核对患者住院号和姓名是否匹配,并在患者病历和医嘱单上标注患者的住院号。

(3)医务人员在为患者供给医疗服务时,应要求患者搭配身份验证,如供给住院号和姓名等。

3. 记录和报告(1)医疗技术科室、门诊部、急诊科室等应建立患者身份核对记录,记录每位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核对情况。

(2)对于存在身份核对错误的情况,应立刻向上级进行报告,并适时进行矫正和整改。

(3)定期将患者身份核对记录进行汇总和分析,不断优化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四、考核标准1. 身份识别精准率医务人员在进行患者身份识别时,应精准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住院号和姓名等。

识别精准率应达到90%以上。

2. 身份核对记录完整性每位患者的身份核对记录应完整、清楚,并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核对时间、核对人员、核对结果等内容。

记录完整性达到100%。

3. 报告及整改按时率显现身份核对错误的情况,应适时向上级进行报告,并按要求进行矫正和整改。

报告及整改按时率应达到95%以上。

4. 风险事件发生率通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执行,应削减错诊、漏诊和身份混淆的风险。

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识别制度

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识别制度

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识别制度(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符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通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可以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择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符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必须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4)在病人的血袋、药袋和标本的标签上要写明(或打印出)进行病人的识别码,以便与病人进行核对(5)在给病人治疗、用药、输液、输血、抽血或留取其他标本时要对病人的识别码进行核对。

(6)病人的床号和房间号不能作为病人的识别码使用。

2、有效改善相互沟通(1)在工作只能需执行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接到各类的紧急口头报告时,必须有一个口头确认过程,护士或接听报告的人首先要把别人告诉你的信息写下来,要有书面记录,然后大声复述一遍口头医嘱的全部内容、各类检查紧急的口头报告内容,对方确认无误。

(2)医院允许在病人抢救、中深度镇静治疗、手术时使用口头医嘱。

在紧急情况下,在医师不能立即到达又需要立即处理时可以使用电话医嘱,其他情况不准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

根据门诊和住院就诊者的身份标识相关制度规定

根据门诊和住院就诊者的身份标识相关制度规定

根据门诊和住院就诊者的身份标识相关制
度规定
本文档介绍了根据相关制度规定,医疗机构在处理门诊和住院就诊时所使用的身份标识。

以下是相关规定的概要:
1. 门诊就诊者身份标识制度规定
- 医疗机构应为每位门诊就诊者设立唯一的身份标识。

- 身份标识可以采用病历号、电子健康卡号或其他可唯一标识患者身份的方式。

- 医疗机构应确保门诊就诊者的身份信息安全性,禁止泄露或滥用。

2. 住院就诊者身份标识制度规定
- 医疗机构应为每位住院就诊者设立唯一的身份标识。

- 身份标识可以采用住院号、病案号或其他可唯一标识患者身份的方式。

- 医疗机构应确保住院就诊者的身份信息安全性,禁止泄露或滥用。

3. 身份标识的应用
- 门诊就诊者和住院就诊者的身份标识应用于医疗记录、医嘱、费用结算等相关医疗活动中。

- 身份标识有助于医疗机构准确记录和维护患者的就诊信息。

请注意,具体的身份标识制度规定可能因不同医疗机构和地区
而有所差异。

本文档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操作应根据相关制
度规定执行。

以上是根据门诊和住院就诊者的身份标识相关制度规定的概要
介绍。

如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咨询医疗机构相关人员
或法律专业人士。

> 注:本文档提供的内容是基于常规情况下的身份标识制度规定。

具体实践中,应遵循当地、具体医疗机构的规定,并确保信息
安全和合法性。

门诊就医和住院患者的身份确认规定

门诊就医和住院患者的身份确认规定

门诊就医和住院患者的身份确认规定
简介
本文档旨在规定门诊就医和住院患者的身份确认规定,以确保医疗机构能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保障患者权益,提高医疗安全性。

门诊就医患者身份确认规定
1. 门诊就医患者需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如中国居民身份证、护照等。

2. 医院工作人员应仔细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件与其本人是否一致。

3. 如患者无法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医院工作人员应依法进行相应程序,如进行临时身份确认等。

住院患者身份确认规定
1. 住院患者在入院时需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并填写入院登记表格。

2. 医院工作人员应仔细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件与其本人是否一致。

3. 如患者无法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医院工作人员应依法进行相
应程序,如进行临时身份确认等。

相关措施
1. 医院应建立健全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和流程,并将其纳入管
理体系中。

2. 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身份确认能力和意识。

3. 医院可采用技术手段,如刷脸识别等,辅助身份确认工作。

4. 医院应加强与公安部门等相关机构的合作,确保患者身份确
认的准确性。

结论
通过规定门诊就医和住院患者的身份确认规定,医疗机构能更
好地保障患者权益,提高医疗安全性。

各医院应切实履行身份确认
的责任,确保医疗过程的准确和安全。

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相关制度规定

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相关制度规定

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相关制度规定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二、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三、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四、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五、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手术等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腕带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六、填入腕带的识别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七、腕带填写的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息。

八、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措施(一)门诊、急诊患者:在进行各种手术之前,医务人员必须与患者和/或其家属核对患者息。

(2)昏迷、神志不清和无独立能力的患者:入院后由病区护士和家属给患者带上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诊疗操作过程中,医师、护士必须核对以上项目。

(3)手术患者:手术前,病房护士要给患者带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诊断;病历和手术通知单必须清楚地标明手术部位,包括左侧/右侧;作业前讨论确定作业方式;前麻醉手术室护士和麻醉师分别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前,主刀医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诊断以及包括左/右侧在内的手术部位,以确认拟采用的手术方式。

回病房后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交接核对病人息,麻醉清醒后,病房护士再次核对病人息。

(四)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PICU室、MECT室、检验科之间):查看患者病历或检查申请单,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等息,核对患者腕带息,确认无误后再进行各项操作。

门诊及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

门诊及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

门诊及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
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尤其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患者,以确保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

特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标示的制度及程序:1.凡住院病人,在病房办理住院手续时,均需配带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及有效核对依据,并告之病人目的,防止自行取下。

2.腕带上应注明患者住院病区、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及诊断。

3.“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需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二人核对,给患者带前要经有效确认,无误后方可带上。

4.在进行与病人一切相关操作、交接等处置时,必须使用两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禁止仅以房问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开展请病人说出自己名字,再次核对的确认病人姓名的方法。

5.在实施任何介入或其它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操作者都要用主动与病人沟通的方式,作为最后查对确认的手段,以确保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

6.有效识别患者身份的程序:
方式一:当患者意识清、在病床上操作时:患者白报姓名,与床头牌、操作物核对
方式二:当患者意识不清、在病床上操作时:看腕带,与床头牌、操作物核对
方式三:患者意识清、不在病床操作时:患者自报姓名,与腕带、操作物核对
方式四:患者认识不清、不在病床操作时:让患者家属报患者姓名,与腕带、操作物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内容_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大全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内容_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大全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内容_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大全一、门诊患者身份识别1.来医院治疗的门诊患者应提供真实身份信息。

门诊挂号人员根据患者提供的身份信息作为患者的医疗卡信息,发放医疗卡和挂号证。

2、门诊号作为门诊患者唯一的身份识别标识。

3.急诊、急救、观察及分批治疗中有2名以上患者时,腕带必须作为患者身份信息的载体。

4、医护人员所有的诊疗活动中必须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信息(姓名+门诊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方式。

5.在进行侵入性诊断和治疗之前,医务人员应主动要求患者或家属说出自己的姓名,以确保信息核实的准确性。

6、当医师发现患方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为患者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人就诊的,应劝说患方使用患者本人信息重新挂号。

7.对于身份无法确认的不明患者,接收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情况佩戴腕带。

记录的信息包括:科室、性别、诊断和门诊号码,应在门诊病历上注明。

身份明确后,根据病历书写规范进行补充。

二、住院患者身份识别1.住院病人提供真实身份信息,护士根据病人提供的身份信息建立床边证。

2、住院患者以住院号作为患者唯一的身份识别标识且在全院范围内统一实施。

3.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输血、手术、昏迷、昏迷、无法自理的重症患者、定向障碍患者、,不同语言或语言交流障碍患者、新生儿、无家属住院儿童、不明患者、成批治疗的伤员(≥ 2人)。

4、腕带应清晰注明患者所在的病区、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过敏史等信息,并与患者或家属彼此确认,保证信息准确无误。

腕带佩戴部位皮肤完整、血运良好、松紧度适宜如腕带遗失、破损、字迹模糊应及时更换5.在所有诊断和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必须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患者身份信息(床位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方式。

至少使用患者姓名+病历号来确认患者身份。

请患者或其家人说出患者的姓名,然后检查患者的病历号,以确保患者的身份信息准确无误。

6、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后执行并签名。

出诊、入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

出诊、入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

出诊、入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出诊、入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以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保密性和安全性。

该制度适用于医院的门诊和住院部门,并涉及患者身份的识别、验证和记录。

2. 身份标识制度2.1 每位出诊和入院患者将获得唯一的身份标识号,该号码由医院统一生成和分配。

身份标识号将与患者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等)相关联。

2.2 身份标识号将以可视化形式打印在患者的医疗卡、标签或腕带上,以便医务人员快速识别和验证患者身份。

2.3 患者的身份标识号应妥善保管,避免泄露和滥用。

3. 身份标识管理办法3.1 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核对患者身份标识号,并与患者本人的身份信息进行比对,确保一致性。

3.2 患者身份信息的验证和记录应由专门负责的医务人员进行,并保存于电子病历系统或纸质档案中。

3.3 患者在住院期间,应配合医务人员的身份验证和记录工作,并定期核对个人信息的准确性。

3.4 在患者出院时,医务人员应对身份标识号进行注销,以避免信息泄露和身份混淆。

4. 信息安全和保密措施4.1 医院应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患者个人信息的安全存储和传输。

4.2 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并遵守信息安全和保密政策,保护患者个人隐私。

4.3 医院应监控和审计身份标识系统的使用情况,发现异常行为及时采取措施并报告相关部门。

5. 监督和评估5.1 医院应定期进行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的监督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

5.2 患者和家属应积极参与监督,对医院的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提出建议和意见。

5.3 监督部门应定期对医院的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其合规性和有效性。

结论准确识别和管理患者身份对于医院的日常运作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出诊、入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医院可以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病人初次门诊就诊时,自主挂号或窗口登记挂号后,挂号处即生成一个有唯一就诊卡号的就诊卡。

全院范围内门诊患者施行以门诊就诊卡号作为其身份识别的唯一有效标识。

二、对住院病人则以其办理住院时生成的住院病历号作为住院患者身份识别的唯一标识。

三、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床号、姓名、腕带、住院号、出生年月等)确认患者身份,禁止仅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住院患者以姓名和住院号确认身份,门诊患者以姓名、门诊号确认身份。

四、为患者进行各种操作如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及其他诊疗活动前以及急诊、病房、手术室转运交接之间,必须认真核对患者身份,采用“反问式核对”,让患者或其家属陈述患者姓名。

对新生儿及因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无法向医护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门诊无名患者,采取就诊卡号、无名氏(1,2,3……)、性别等识别身份。

住院病人采取住院号、无名氏1.性别等识别身份。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医疗机构在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过程中,必须对患者进行唯一标识管理。

常用的患者标识包括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和病历号等,而不能仅以床号、房号作为识别标识。

在使用患者标识时,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标识必须准确、统一;标识要与医疗档案和治疗活动对应;使用科学可靠的标识产品,避免标识调换或丢失,以减少错误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医疗风险。

建立“腕带”识别标示卡是一种有效的标识方法,适用于昏迷、神志不清、老年人、7岁以下儿童、特殊情况(智力问题、脑萎缩等)、手术病人、告病危及重症监护的患者。

腕带上需要填写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诊断、入院时间、过敏史等信息,填写应字迹清楚、填写准确,核对无误后方可使用。

腕带应佩戴在病人左手,如有损坏应及时更换,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处置时应核对以上项目。

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治疗处置前,护士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患者的方法,常用的标识有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等,而不能仅以床号、房号作为识别标识。

询问患者姓名时,应确认患者有具体回应,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

如无法回答时,由家属代为回答确认。

在完善并落实护理各项关键流程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对于意识清楚、有自主行为能力的患者,可以使用床号、姓名两种结合的方式识别身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病人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1.确认住院病人身份的唯一标识是:住院号;所有住院病人均应按要求佩戴腕带,腕带信息包括: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诊断等。

2.护士为病人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种操作、治疗、护理、检查及转运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核对病人身份,至少同时使用式,如床号、姓名、住院号等,禁止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当同病区出现同名病人时,应在治疗单上作警示标识,将床号、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作为病人的身份识别依据。

4.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病人如手术、神志不清、新生儿、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将住院号、姓名(临时命名)作为腕带信息,用于病人身份识别。

5.病人在进行检验、放射、超声等诊疗时,操作者需认真核对病人腕带上的信息,并让病人或其近亲属陈述病人姓名再次核对,以确保病人身份正确。

6.若腕带损坏时,应及时更换,并向病人做好宣教,以取得配合。

7.鼓励病人参与身份识别的所有阶段,使其了解病人身份识别错误带来的风险,及时表达对安全及潜在错误的关心,询问对其治疗的正确性。

8.将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纳入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定期督查落实,持续改进工作。

二、门急诊病人身份辨认制度1.确认门诊病人身份的唯一标识是:就诊卡号。

2.门、急诊病人由病人或家属提供病人信息,病人或家属自己书写病历眉栏信息,以保证病人信息的准确性。

3.急诊留观、昏迷、危重及抢救病人等应佩戴腕带。

4.腕带应清晰填写病人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等信息,字迹清晰、工整。

5.对暂时没法辨认身份的病人如手术、神志不清、新生儿、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将就诊卡卡号、姓名(临时命名)作为腕带信息,用于病人身份辨认。

6.需手术或住院的病人,由接诊医师联系手术室或病房,由急诊护士和接诊医生核对病人信息,最少2种识别方式,如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卡号等,并在《病人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名。

身份识别制度

身份识别制度

身份识别制度身份识别制度1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含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示,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含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务必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合,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贴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透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手记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降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能够作为病人识别的增补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取这些增补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佑襄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贴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务必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是医疗机构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措施。

为了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我们需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结合我院实际,利用身份证号码作为就诊患者唯一标示管理。

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同时,我们还需要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对于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手术等患者,我们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对于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我们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同时,我们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各诊区挂号、分诊护士,挂号时认真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诊,帮助患者选择医师,准确为患者刷卡挂号,避免因分诊错误导致换号、退号。

对预约患者认真核对预约单上患者姓名、手机号,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挂号后盖预约优诊章,安排优先就诊。

给患者建卡时核对身份证、医疗卡或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正确输入患者信息。

医师为患者诊治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认真为患者诊查,正确开检查单及处方。

医院人员身份辨别及管控制度

医院人员身份辨别及管控制度

医院人员身份辨别及管控制度1.目的:辨别医院员工、医学学员、患者、来访者身份,维护安全可靠的环境,降低和控制危害及风险。

2.范围:医院员工、医学学员、患者、来访者。

3.定义3.1人员身份辨别:是指医院对员工、医学学员、患者、来访者等人员真实的身份确认。

3.2管控:是指在非正常的情况下,医院对可疑人员、物品、车辆的盘问和检查。

4.权责:无。

5.制度内容5.1人员身份辨别方法5.1.1医院员工和医学学员:凭医院工牌(姓名、科室、职称或职务、工号)辨别。

5.1.2外包单位人员5.1.2.1物业公司等常驻医院内人员:凭公司工装或胸牌辨别。

公司工装或胸牌方式变更后,应及时将变更信息报医院总务部备案。

5.1.2.2工程施工、维修、维保等临时派驻医院内人员:凭医院人力资源部发放的工作卡识别,辨别方式变更后,人力资源部应及时将变更信息报总务部备案。

5.1.3患者5.1.3.1门诊患者:凭就诊卡或者检查单信息辨别。

5.13.2住院患者:凭腕带信息或病员服辨别。

5.1.3.3康复、血液透析患者:凭治疗病历或其他就诊信息辨别。

5.14来访者5.14.1探视者(陪人、家属等):在医院规定探视时间内,凭“口头提供患者的信息”和“经患者知情同意”的辨别方式。

5.1.4.2检查、参观人员:凭医院参观证或工作人员陪同的形式辨别。

5.2管控机制5.2.1出入大门口的管控5.2.1.1物资:严格执行“出门证”的外出管理,外运物资必须出示总务部开具的“出门证”方可放行。

5.2.1.2患者:严禁身着病员服或佩戴手腕带患者外出。

5.2.1.3可疑人员:发现可疑人(神态可疑、携带危险物品、推销或发现广告人员、流浪乞讨人员等)保安应主动上前盘问并控制进院。

5.2.1.4车辆的管控5.2.1.4.1机动车辆:医院内员工车辆停放地下车库;其他车辆按保安疏导停靠相应地面停车。

5.2.14.2非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严禁进入院内区。

5.2.1.5特殊情况下的管控:发生幼儿失窃,患者走失等突发事件时,保安应加强对医院出入人员的盘查,核查辨别可疑人员身份和车辆。

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识别制度

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识别制度

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识别制度(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符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通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可以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择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符合要求的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必须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4)在病人的血袋、药袋和标本的标签上要写明(或打印出)进行病人的识别码,以便与病人进行核对(5)在给病人治疗、用药、输液、输血、抽血或留取其他标本时要对病人的识别码进行核对。

(6)病人的床号和房间号不能作为病人的识别码使用。

2、有效改善相互沟通(1)在工作只能需执行口头医嘱或医嘱、接到各类的紧急口头报告时,必须有一个口头确认过程,护士或接听报告的人首先要把别人告诉你的信息写下来,要有书面记录,然后大声复述一遍口头医嘱的全部容、各类检查紧急的口头报告容,对确认无误。

(2)医院允在病人抢救、中深度镇静治疗、手术时使用口头医嘱。

在紧急情况下,在医师不能立即到达又需要立即处理时可以使用医嘱,其他情况不准口头医嘱或医嘱。

原则上尽量减少使用医嘱,患者出现病情变化,下级医生请示上级医生后,上级医生在中下达的医嘱要由值班医生或管床医生下达书面医嘱后护士才能执行,而且要在病程记录中记录相关容。

最新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最新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1)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6)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20)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二、结合我院实际,利用身份证号码作为就诊患者唯一标示管理。

三、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四、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五、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手术等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六、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七、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八、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一)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在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3、各诊区挂号、分诊护士,挂号时认真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诊,帮助患者选择医师,准确为患者刷卡挂号,避免因分诊错误导致换号、退号。

4、对预约患者认真核对预约单上患者姓名、手机号,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挂号后盖预约优诊章,安排优先就诊。

给患者建卡时核对身份证、医疗卡或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正确输入患者信息。

5、医师为患者诊治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认真为患者诊查,正确开检查单及处方。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了确保医疗安全,防止因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导致的医疗事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医护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与患者身份识别相关的其他工作人员。

三、职责1. 医院领导: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患者身份识别工作的开展。

2. 医疗科室:负责本科室患者身份识别工作的具体实施。

3. 护理部门:负责制定、完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并对全院患者身份识别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4. 医护人员:负责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身份进行准确识别,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四、制度内容1.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1)使用身份证号作为唯一身份标识,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均需提供身份证原件或复印件。

(2)所有住院患者必须佩戴腕带,腕带信息包括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病区、床号等。

(3)在诊疗活动中,至少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床号等。

2. 查对制度(1)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护理操作等活动前,应至少核对两种以上的患者信息。

(2)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抢救、昏迷、神志不清等重症患者,务必使用腕带,并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等。

3. 腕带管理(1)腕带信息填写必须准确无误,字迹清晰规范。

(2)腕带损坏或字迹模糊不清时,应及时更换。

(3)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4. 交接程序与记录(1)在患者转科、转院等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交接程序,确保患者身份识别准确无误。

(2)对患者的交接记录必须详细、完整,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诊疗项目等。

五、监督与考核1. 护理部门定期对全院患者身份识别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经济处罚等处理。

3. 将患者身份识别工作纳入医院年度考核,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识别制度

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识别制度

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识别制度(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符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通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可以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择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符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必须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4)在病人的血袋、药袋和标本的标签上要写明(或打印出)进行病人的识别码,以便与病人进行核对(5)在给病人治疗、用药、输液、输血、抽血或留取其他标本时要对病人的识别码进行核对。

(6)病人的床号和房间号不能作为病人的识别码使用。

2、有效改善相互沟通(1)在工作只能需执行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接到各类的紧急口头报告时,必须有一个口头确认过程,护士或接听报告的人首先要把别人告诉你的信息写下来,要有书面记录,然后大声复述一遍口头医嘱的全部内容、各类检查紧急的口头报告内容,对方确认无误。

(2)医院允许在病人抢救、中深度镇静治疗、手术时使用口头医嘱。

在紧急情况下,在医师不能立即到达又需要立即处理时可以使用电话医嘱,其他情况不准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相关制度规定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二、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三、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四、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五、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手术等患者,使用“腕带” 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六、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七、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八、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措施(一)门诊、急诊患者: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操作前,必须与患者和/或家属核对患者信息。

(二)昏迷、神志不清及无自主能力的患者:入院后由病区护士和家属给患者带上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诊疗操作过程中,医师、护士必须核对以上项目。

(三)手术患者:手术前由病区护士给患者带上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病历、手术通知必须明确写清楚手术部位包括左/右侧;术前讨论确定术式;麻醉前手术室护士、麻醉医师分别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前手术医师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部位包括左/右侧,确认即将采用的术式。

回病房后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交接核对病人信息,麻醉清醒后,病房护士再次核对病人信息。

(四)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PICU 室、MECT 室、检验科之间):查看患者病历或检查申请单,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等信息,核对患者腕带信息,确认无误后再进行各项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