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合集下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篇1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1、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需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详细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兰色纸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病人回病房麻醉糊涂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3、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力量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ccu、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4、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使用“腕带”识别标识制度与措施一、各病区对手术、神志不清、无自主力量的重症患者应使用“腕带”做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标志。

二、急诊科、icu在与病区交接时,护士对上述病人应仔细核对腕带标识是否与病历相符(包括床号、姓名、年龄、性别、科别),并在护理记录单上做好记录与签名。

三、外科系统各病区责任护士对医嘱备手术患者,查对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预备,并在患者手腕上戴上腕带,标明床号、姓名、手术名称、双侧手术部位应注明左、右。

手术当日,手术室人员应与送手术者共同核对标识上的内容,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送入手术间,并做好记录与签名。

术后手术室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方能离开,手术病人回病房,于次日上午晨交班后由责任护士核对取下(前提是患者麻醉糊涂后)。

四、产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儿科病房,针对无自主力量的婴儿应给腕带标识,内容包括婴幼儿姓名、性别、床号、科别、父母姓名。

转科时应仔细核对,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并签名。

五、病危患者用深红,手术患者用粉红,小儿用蓝色。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护理人员在执行各类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标识,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建立患者床头标识牌和手腕标识带,病人入院后护士填写各项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需要两人核对确认。

3.手腕带一般配带在患者的“左手”,松紧适宜,注意腕带不要损伤患者的皮肤。

损坏或丢失后应及时更换。

4.对于能有效沟通的患者,护士应与病人实行双向核对,查对床头牌后,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5.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意识不清,新生儿、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和镇静期间的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在进行各项诊疗活动前除核对床头牌以外,必须核对腕带,并与其家属或监护人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各项诊疗活动。

6.病人转科,护士要认真填写转科记录单,交接双方进行查对交接并有记录,转科、转床应及时更改标识,便于正确查对。

7.床头牌、手腕带标识的内容应包括:病区、住院号、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过敏史、主治医师、责任护士等。

【流程】
患者入院,准确建立患者床头标识牌和手腕标识带
执行各项治疗时均需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核对患者床头卡
核对患者手腕带
要求能沟通患者自行说出姓名,不能沟通者与其家属再次核对
患者转科时护士要认真填写记录单,交接双方进行查对交接并记录。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1、医务人员对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实施唯一标识管理。

常用标识有: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病历号等,不得仅以床号、房号作为识别标识。

2、病人标识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由于病人标识的使用范围涵盖医疗机构的各个相关部门,因此这种标识必须是准确而且统一的。

2)病人标识应确保病人与其医疗档案和各种治疗活动的明确对应关系。

3)应使用科学可靠的标识产品进行病人标识,确保该标识不会被调换或丢失,从而减少错误发生的可能性,回避医疗风险。

3、建立“腕带”识别标示卡:1)对昏迷、神志不清、老年人、7岁以下儿童、特殊情况(智力问题、脑萎缩等)、手术病人、告病危及重症监护的患者佩戴腕带标示。

2)填写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诊断、入院时间、过敏史,腕带填写应字迹清楚、填写准确。

填写完毕后应2人核对无误后才可使用。

“腕带”原则上佩戴在病人“左手”,若损坏需及时更换,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处置时应核对以上项目。

腕带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3)佩戴腕带标示实行班班交接,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

4、护士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治疗处置前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患者的方法。

常用标识有: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等,不得仅以床号、房号作为识别标识。

询问患者全名时须确认患者有具体回应,由患者说出自己的姓名(你叫什么名字),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

如无法回答时由家属代为回答确认。

5、完善并落实护理各项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6、不同病人身份识别的方式:1)意识清楚,有自主行为能力的患者使用床号、姓名两种结合的方式识别身份。

出诊、入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

出诊、入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

出诊、入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出诊、入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以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保密性和安全性。

该制度适用于医院的门诊和住院部门,并涉及患者身份的识别、验证和记录。

2. 身份标识制度2.1 每位出诊和入院患者将获得唯一的身份标识号,该号码由医院统一生成和分配。

身份标识号将与患者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等)相关联。

2.2 身份标识号将以可视化形式打印在患者的医疗卡、标签或腕带上,以便医务人员快速识别和验证患者身份。

2.3 患者的身份标识号应妥善保管,避免泄露和滥用。

3. 身份标识管理办法3.1 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核对患者身份标识号,并与患者本人的身份信息进行比对,确保一致性。

3.2 患者身份信息的验证和记录应由专门负责的医务人员进行,并保存于电子病历系统或纸质档案中。

3.3 患者在住院期间,应配合医务人员的身份验证和记录工作,并定期核对个人信息的准确性。

3.4 在患者出院时,医务人员应对身份标识号进行注销,以避免信息泄露和身份混淆。

4. 信息安全和保密措施4.1 医院应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患者个人信息的安全存储和传输。

4.2 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并遵守信息安全和保密政策,保护患者个人隐私。

4.3 医院应监控和审计身份标识系统的使用情况,发现异常行为及时采取措施并报告相关部门。

5. 监督和评估5.1 医院应定期进行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的监督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

5.2 患者和家属应积极参与监督,对医院的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提出建议和意见。

5.3 监督部门应定期对医院的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其合规性和有效性。

结论准确识别和管理患者身份对于医院的日常运作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出诊、入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医院可以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保证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安全,防止医疗差错,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案规范(试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规范》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患者身份识别工作。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1.患者入院时,应通过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有效证件进行身份识别,并填写完整的个人资料。

2.患者住院期间,应佩戴腕带,腕带上应标明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等信息。

3.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前,应采用两种以上的身份识别方法,如核对床头卡、手腕带、身份证等,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四、患者身份识别流程1.入院时,由接待人员负责核对患者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有效证件,确保患者信息准确无误。

2.住院期间,护士应每日核对患者手腕带,确保手腕带信息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符。

3.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前,护士应再次核对患者身份,如询问患者姓名、住院号等,同时查看床头卡、手腕带等,确保操作正确。

4.手术、分娩等特殊环节,应由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手术、分娩等操作正确。

五、患者身份识别注意事项1.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确保识别过程准确无误。

2.在患者身份识别过程中,如发现患者信息有误,应立即报告上级医护人员,及时更正。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不通等,应采用其他有效身份识别方法,如核对家属提供的患者信息等。

4.对重点患者、无名氏患者等,应加强身份识别工作,确保患者安全。

5.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培训,提高识别能力。

六、违反本制度的处理1.未按规定进行患者身份识别,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2.故意隐瞒患者真实情况,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3.不配合患者身份识别工作,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4.违反本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常用识别患者身份的方法有床头牌识别、腕带识别、就诊卡识别、患者家属及陪同人员识别、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识别等。

二、门、急诊就诊患者根据姓名+年龄进行患者身份识别。

三、住院患者病历唯一标识(病案号)管理。

四、医务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本院规定对住院患者使用床头牌和腕带上的“床号+姓名”进行身份识别,其他科室以“姓名+年龄”进行身份识别,并采取反问式询问方式,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五、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六、对重点患者,如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痴呆、镇静期间、MECT、急诊、急救、输血等患者,在诊疗操作前必须核对腕带,让患者、家属或工作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准确确认患者身份。

七、患者转科交接时,尤其是在急诊、病区、MECT室等之间的转接,需进行患者身份识别,严格执行转科交接流程,
健全转科交接登记。

八、对无有效证件证明或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使用“腕带”身份识别,在腕带上填写“住院临时姓名”、床号等信息;在病历上注明无法识别身份的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注:患者“住院临时姓名”,根据医院“三无”精神病患者入院命名管理规定,“三无”精神病患者姓名前两字统一使用“党恩”,末一字按照《“三无”精神病患者姓名备选字库》依次选择,并做好标记,不得重复使用。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所有的住院患者均佩带“腕带”作为身份的识别标识。

3、“腕带”的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房床号、住院号、血型、过敏史等信息。

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氏患者,在“腕带”上注明:姓名(无名+日期)、性别(注明男女)、年龄(不详)、住院号或门诊号、过敏史(不详)。

4、“腕带”填写的识别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必须经二人核对正确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二人核对。

5、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6、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方法,即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还必须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7、对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新生儿、儿童,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或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8、对无名患者以“腕带”及床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9、重症监护室、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室、留观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10、急诊科与病房、手术室、ICU之间;手术室与病房、ICU之间以及产房与病房之间交接患者时,以“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措施,并由交接双方科室人员共同核对,手术患者麻醉清醒后,病房护士再
次核对病人信息。

11、门诊、急诊患者,护士在进行各种操作前,必须患者自述姓名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共同核对患者信息。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优秀的领导应从宏观角度去监督指导企业管理制度执行的程度,随时检查纠正,调整执行方案、执行方法,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各种管理制度范本,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其它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

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

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

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或干细胞采集术、深静脉置管术、血浆置换、单采术、血细胞分离术)患者、抢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潜力的重症患者,务必使用腕带。

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以外,务必核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4。

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腕带”原则上佩戴病人左手,佩戴时,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护士长对患者腕带使用状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5.在实施任何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需进行手术(或干细胞采集术、深静脉置管术、血浆置换、单采术、血细胞分离术)的患者,护士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的流程,对患者姓名、年龄、科室、住院号等信息进行确认。

手术室与科室交接中重点环节进行准确的有效核对,做好交接登记。

7。

患者转科交接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做好转科交接登记。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二)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在门诊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避免因身份识别差错而发生各类医疗不良事件、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特制定本制度:一、为保证医疗安全,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门诊挂号及住院处在输入病人身份信息时应当加以核对,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

二、患者身份确认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标识:住院患者需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床号、门急诊患者至少使用姓名+就诊卡号等两种以上方式核对患者身份。

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患者身份存疑时,确认住院病人身份的唯一标识是住院号、确认门诊病人身份的唯一标识是就诊卡号。

三、住院患者、急诊科抢救病人、急诊科留观室/儿科门诊留观室等处的患者、语言交流障碍、药物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佩带标注有身份信息的腕带。

1、责任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

2、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需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就诊卡号/住院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

进行诊疗活动时,需双人核对。

如无陪同人员,须有双人共同核对患者身份。

3、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两种方式作为识别患者。

4、当同病区出现同名病人时,应在治疗单上作警示标识,将床号、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作为病人的身份识别依据。

5、“腕带”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四、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核对时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要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核对,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五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五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务必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贴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透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能够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取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贴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务必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相关制度规定

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相关制度规定

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相关制度规定在医院里,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制度可真是个大问题。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些规章制度看似枯燥,实际上却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想想,如果身份识别不清,可能导致用错药、漏诊甚至医疗事故,这可不是小事。

一、身份标识的重要性1.1 保护患者权益患者的身份标识,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保护我们的权益。

想象一下,如果你到医院就诊,医生误把你的信息给了别人,那可就麻烦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医院制定了严格的身份识别规则。

每个患者在就医前,都需要确认身份,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1.2 确保医疗安全在医院里,安全是第一位的。

每个门诊和住院患者都有自己的唯一标识,像身份证一样。

这个标识不仅仅是个数字,它背后承载的是你的病历、过往治疗记录,还有医生的叮嘱。

这些信息对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医生凭着这些信息,可以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二、身份标识的具体制度2.1 身份识别流程一进医院,首先得进行身份识别。

这可不是形式,而是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前台的护士会让你出示身份证和医保卡,然后用系统扫描。

这时候,系统会生成一个独特的身份码。

这个码就像你在医院的“通行证”,之后每次就医都需要用到。

2.2 电子病历的整合再说到电子病历,这可是个好东西。

每个人的病历都被录入系统,不仅方便医生查看,也能减少纸质文件的使用。

系统会把所有与患者相关的资料整合在一起,确保医生在诊疗时能够迅速获取信息。

这样一来,信息透明,沟通顺畅。

2.3 监控与审查机制当然,光有制度是不够的,还得有监控和审查。

医院会定期对身份标识系统进行检查,确保没有漏洞。

这就像把守着一道城门,任何可疑的情况都会被及时发现。

这样一来,患者的医疗安全就多了一重保障。

三、在实际操作中的挑战3.1 人员培训的重要性虽说制度健全,但执行到位却是另一个挑战。

医院的工作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熟练掌握身份识别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有时,年轻护士刚上岗,手忙脚乱的样子让人心疼。

不过,经过几次实战,他们也逐渐熟悉了流程。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
XXX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二、结合我院实际,门急诊患者以门诊号、住院患者以住院号作为患者唯一标识管理。

三、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四、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五、对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无自主能力、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六、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实行双核对。

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相关制度规定

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相关制度规定

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相关制度规定在医疗服务中,准确识别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至关重要。

这不仅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还涉及到患者的权益保护和医疗信息的准确记录。

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标识,医疗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制度规定。

一、患者身份标识的重要性患者身份标识是医疗服务中的基础环节。

首先,它有助于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只有明确患者的身份,才能为其提供正确的诊断、治疗和护理,避免因身份混淆而导致的医疗差错。

其次,它有利于医疗信息的准确记录和管理。

患者的病历、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都与患者的身份紧密相关,准确的身份标识能够保证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此外,在医疗费用结算、医疗保险报销等方面,准确的身份标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门诊患者的身份标识制度1、挂号登记患者在门诊挂号时,需要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如身份证、医保卡等。

挂号工作人员会认真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将其录入医院的信息系统。

同时,为患者生成唯一的门诊挂号号码,作为其在本次门诊就诊过程中的身份标识。

2、病历填写门诊医生在为患者诊治时,会首先核对患者的挂号信息,确认其身份。

然后,在病历上详细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对于病情较为复杂或需要多次复诊的患者,医生还会记录其过敏史、家族病史等重要信息,以辅助诊断和治疗。

3、检查检验标识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和检验时,工作人员会再次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在检查检验申请单和样本上标注患者的姓名、门诊挂号号码等标识,确保检查检验结果能够准确无误地归属于相应的患者。

4、缴费取药标识患者在缴费和取药时,工作人员会通过患者的门诊挂号号码或其他身份信息进行核对,确保患者能够顺利完成缴费和领取正确的药品。

三、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制度1、入院登记患者办理住院手续时,需要提供详细的身份信息和住院押金。

住院处工作人员会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证明,并将其信息录入医院的住院管理系统。

同时,为患者佩戴印有姓名、住院号、科室等信息的手腕带,作为住院期间的主要身份标识。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二、结合我院实际,利用身份证号码作为就诊患者唯一标示管理。

三、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四、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五、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手术等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六、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七、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八、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在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三、门诊挂号时认真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诊,帮助患者选择医师,准确为患者刷卡挂号,避免因分诊错误导致换号、退号。

四、医师为患者诊治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认真为患者诊查,正确开检查单及处方。

五、对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能力、新生儿、7岁以下患儿及无痛检查、手术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的表示和查对的有效手段。

在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六、加强对患者身份识别情况的检查,门诊部质量控制组每月进行督导检查并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一、对就诊患者住院病历实行唯一标识管理,如使用医保卡、或身份证号码等。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二、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三、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四、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五、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手术等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六、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七、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八、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措施一门诊、急诊患者: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操作前,必须与患者和/或家属核对患者信息;二昏迷、神志不清及无自主能力的患者:入院后由病区护士和家属给患者带上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诊疗操作过程中,医师、护士必须核对以上项目;三手术患者:手术前由病区护士给患者带上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病历、手术通知必须明确写清楚手术部位包括左/右侧;术前讨论确定术式;麻醉前手术室护士、麻醉医师分别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前手术医师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部位包括左/右侧,确认即将采用的术式;回病房后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交接核对病人信息,麻醉清醒后,病房护士再次核对病人信息;四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PICU室、MECT室、检验科之间:查看患者病历或检查申请单,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等信息,核对患者腕带信息,确认无误后再进行各项操作;。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患者身份标识制度,是指通过为每个患者分配独一无二的身份标识,以便更好地进行医疗管理和信息跟踪。

该制度的实施能够提高患者就医的效率和质量,方便医护人员进行诊疗记录和医疗质量评估,有助于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首先,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可以降低信息传递的错误率。

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多次的交流和信息沟通,如果没有明确的身份标识,容易出现患者信息记错、混淆或丢失的情况。

而有了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医护人员只需通过查询患者的身份标识,就能准确认定患者的身份和相关信息,减少信息误传和错误记录的可能。

其次,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可以方便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信息查询与资料存档。

患者在医院就医时,可以通过提供自己的身份标识,查询自己的病历、化验结果和影像资料等,能够更加方便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治疗进展。

同时,患者的相关医疗资料也可以根据身份标识进行统一存档,方便医院内部的信息管理和共享,便于医生之间的协作和医疗质量的评估。

此外,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可以提高患者就医的效率。

在医院的挂号、支付、检查、取药等环节中,患者只需提供自己的身份标识,不再需要多次填写个人信息,减少了等待时间和繁琐的手续操作,提高了就医的效率。

尤其在就医高峰期,医院人满为患,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迅速确认患者的信息和需要,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就医压力和等待时间。

最后,患者身份标识制度有助于医疗管理和医疗质量的评估。

通过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医院可以建立完善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精确记录患者的就诊信息和医疗历史,便于对患者的整体诊疗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

同时,医院也可以通过对患者身份标识的统计和分析,进行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医疗服务的改进,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总之,患者身份标识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医疗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患者就医的效率和质量,方便医护人员进行诊疗记录和医疗质量评估。

同时,它也可以降低信息传递的错误率,方便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信息查询与资料存档。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患者身份标识轨制一.严厉履行查对轨制,精确辨认患者身份.二.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运动中,至少同时应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办法确认患者身份.三.在实行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运动前,实行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眷)沟通,作为最后肯定的手腕,以确保对精确的患者实行精确的操纵.四.完美并落实护理各症结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辨认措施,交代程序与记载.五.对晕厥,神志不清,无自立才能,手术等患者,应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辨认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纵前卖力查对腕带信息,精确确认患者的身份.六.填入腕带的辨认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查对后方可应用,若破坏需更新时,须要经两人从新查对.七.腕带填写的信息笔迹清楚规范,精确无误.项目包含: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纪.住院号等信息.八.患者应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全无破损症结流程患者身份辨认措施(一)门诊.急诊患者: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类操纵前,必须与患者和/或家眷查对患者信息.(二)晕厥.神志不清及无自立才能的患者:入院后由病区护士和家眷给患者带上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纪.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诊疗操纵进程中,医师.护士必须查对以上项目.(三)手术患者:手术前由病区护士给患者带上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纪.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病历.手术通知必须明白写清楚手术部位包含左/右侧;术前评论辩论肯定术式;麻醉前手术室护士.麻醉医师分离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纪.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前手术医师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纪.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部位包含左/右侧,确认即将采取的术式.回病房背工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交代查对病人信息,麻醉苏醒后,病房护士再次查对病人信息.(四)症结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PICU室.MECT室.磨练科之间):检讨患者病历或检讨申请单,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等信息,查对患者腕带信息,确认无误后再进行各项操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1、医务人员对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实施唯一标识管理。

常用标识有: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病历号等,不得仅以床号、房号作为识别标识。

2、病人标识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由于病人标识的使用范围涵盖医疗机构的各个相关部门,因此这种标识必须是准确而且统一的;。

(2)病人标识应确保病人与其医疗档案和各种治疗活动的明确对应关系。

(3)应使用科学可靠的标识产品进行病人标识,确保该标识不会被调换或丢失,从而减少错误发生的可能性,回避医疗风险。

3、建立“腕带”识别标示卡:
(1)对昏迷、神志不清、老年人、7岁以下儿童、特殊情况(智力问题、脑萎缩等)、手术病人、告病危及重症监护的患者佩戴腕带标示。

(2)填写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诊断、入院时间、过敏史,腕带填写应字迹清楚、填写准确。

填写完毕后应2人核对无误后才可使用。

“腕带”原则上佩戴在病人“左手”,若损坏需及时更换,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处置时应核对以上项目。

腕带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3)佩戴腕带标示实行班班交接,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

4、护士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治疗处置前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患者的方法。

常用标识有: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等,不得仅以床号、房号作为识别标识。

询问患者全名时须确认患者有具体回应,由患者说出自己的姓名(你叫什么名字?),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

如无法回答时由家属代为回答确认。

5、完善并落实护理各项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6、不同病人身份识别的方式:
(1)意识清楚,有自主行为能力的患者使用床号、姓名两种结合的方式识别身份。

(2)对同姓名的患者除应分开收住外,进行各项处置时应严格查对制度,用床号、性别、年龄、住院号、身份证号五种病人信息确认患者身份,确保准确无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