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合集下载

新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新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新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身份的识别制度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

新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患者身份确认、患者权益保护、患者诚信管理以及患者信息保护。

其次,新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还应强调患者权益的保护。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健全的患者投诉和纠纷处理机制,及时解决患者的合理诉求。

医疗机构还应加强对医疗服务质量的监督和评估,保证患者享有优质的医疗服务。

第三,新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应强调患者诚信管理。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患者病历档案管理制度,对患者的病历信息进行规范和统一管理。

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应当如实提供个人病情和病史等信息,不得故意隐瞒或提供虚假信息。

对于患者的违规行为,医疗机构应该加强管理和监督,对恶意违规行为进行惩处。

最后,新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还应强调患者信息的保护。

患者的个人隐私和医疗信息属于敏感信息,在医疗机构中应得到妥善保护。

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患者信息不被泄露、窃取或滥用。

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对信息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落实新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医疗机构应加强自身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流程,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责任意识。

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新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能够有效实施。

总之,新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应该充分考虑患者身份确认、患者权益保护、患者诚信管理以及患者信息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3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3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一、引言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需要建立有效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以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医疗服务的安全性。

本文旨在制定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范本,以提供给各医院参考和应用。

二、目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医院内患者身份信息的准确性,防止患者信息混淆、误诊、错药等问题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部所有与患者身份识别相关的活动,包括挂号、就诊、药房配药、检验检查等环节。

四、主要内容1. 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医院应为每位患者提供一个唯一的身份识别标识,如电子健康卡、就诊号码等,并将其与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绑定。

2. 患者身份核实:医院工作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核实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其提供的证件进行比对,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3. 患者信息收集: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患者信息管理系统,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历、就诊记录等,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 就诊流程管理:医院应设立患者就诊流程,包括挂号、分诊、就诊等环节,确保患者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就诊,减少混淆和遗漏。

5. 患者身份确认:医院工作人员在每次接待患者时,应核实并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并与患者所持的身份证件进行比对。

6. 匹配患者信息:医院工作人员在患者就诊时,应匹配患者的身份识别标识与患者信息,确保患者信息与就诊人一致。

7. 误诊和错药预防:医院应建立严格的药品配发和注射操作规程,确保患者不会因为混淆身份而接受错误的药物治疗。

8. 患者信息保密:医院应严格遵守患者信息保密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患者的个人隐私不受侵犯。

五、实施步骤1. 建立专门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岗位,负责患者身份信息的核实和管理工作。

2. 针对每位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记录其个人信息和就诊历史,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完整。

3. 给予患者电子健康卡或就诊号码,用以识别患者身份。

4. 在每个就诊环节中,核实患者的身份信息,并将其与其身份证件进行比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 在医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必须至少具有一项唯一可信的身份识别信息,门急诊患者以“就诊卡号”作为唯一可信识别信息,住院患者以“住院号”为唯一可信识别信息。

2. 要求在对病人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收费或转运前必须核对两种以上(至少姓名和年龄)的病人信息,确认病人身份。

3. 其他可用于核对的信息包括,住院病人:性别、年龄、病区、床号;门诊病人:性别、年龄、有效身份证明信息。

4. 清醒并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患者核对病人姓名时,请病人说出自己的姓名,确保身份正确性;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或核对腕带信息,确保身份正确性;无陪同的患者,必须核对腕带信息。

5. 病人在办理入院手续时有义务提供有效身份证明,确保录入准确。

住院处在为病人办理入院手续时,必须核对病人信息,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完整填写病案首页患者一般信息部分,对确实不能明确的信息,应如实填写“不详”,并在病人提供有效身份证明后补充完整。

6.每位入院病人到达病区时,护士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如有不符,通知入院处,纠正错误信息。

输入或填写病人床头信息、所有病人均使用腕带同时建立腕带信息:包括科室、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等病人信息。

7.在诊疗护理过程中需严格核对患者信息,包括腕带信息,准确无误方可执行。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篇1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1、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需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详细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兰色纸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病人回病房麻醉糊涂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3、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力量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ccu、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4、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使用“腕带”识别标识制度与措施一、各病区对手术、神志不清、无自主力量的重症患者应使用“腕带”做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标志。

二、急诊科、icu在与病区交接时,护士对上述病人应仔细核对腕带标识是否与病历相符(包括床号、姓名、年龄、性别、科别),并在护理记录单上做好记录与签名。

三、外科系统各病区责任护士对医嘱备手术患者,查对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预备,并在患者手腕上戴上腕带,标明床号、姓名、手术名称、双侧手术部位应注明左、右。

手术当日,手术室人员应与送手术者共同核对标识上的内容,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送入手术间,并做好记录与签名。

术后手术室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方能离开,手术病人回病房,于次日上午晨交班后由责任护士核对取下(前提是患者麻醉糊涂后)。

四、产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儿科病房,针对无自主力量的婴儿应给腕带标识,内容包括婴幼儿姓名、性别、床号、科别、父母姓名。

转科时应仔细核对,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并签名。

五、病危患者用深红,手术患者用粉红,小儿用蓝色。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四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四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一、目的和范围为加强医院内患者身份的识别和管理,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相关人员的患者身份识别和管理工作。

三、定义1. 患者:指在医院就诊或住院的个体。

2. 身份识别:指通过有效的身份证件等方式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

3.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指医院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通过一系列措施和规定进行患者身份的识别和管理。

四、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与要求1. 就诊患者的身份识别(1)门诊患者:患者在挂号时需提供有效的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护照等),由挂号人员核对身份证件上的信息与患者本人提供的信息是否一致。

若患者无身份证件,可由家属提供患者的相关个人信息,并签署确认责任的授权书。

(2)急诊患者: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可通过患者自述的个人信息进行确认,但需患者亲自签署确认相关信息的准确性。

(3)体检患者:体检患者需提供有效身份证件,体检前由工作人员核实身份信息,并登记患者所需的体检项目。

2. 住院患者的身份识别(1)住院患者首次入院时,需携带有效的身份证件,并进行身份信息的登记和确认。

同时记录患者的联系方式和家庭地址等信息。

(2)患者住院期间,如需出院或转院等情况,患者身份需再次核实和确认。

(3)住院患者每次进出病房或其他医疗区域,需出示佩戴有效的身份识别证件(如住院证、腕带等),并核对患者身份信息与身份证件上的信息是否一致。

五、患者身份识别管理1.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系统,确保患者的身份信息存储和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医院应对患者身份识别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了解和遵守程度。

3. 医院应定期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

4. 医院应建立投诉和举报渠道,接收患者或家属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投诉和反馈,并及时进行处理和回复。

六、患者个人信息保护1. 医院应加强对患者个人信息的保护,确保其信息的机密性和安全性。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是执行各种检查、治疗等诊疗活动中的重要步骤,是确保将正确的诊疗实施于正确的患者的必要途径。

为加强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定本制度。

一、普通患者的身份识别(一) 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进行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使用两种标识确认患者身份。

禁止仅用PDA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二)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住院患者采用姓名+住院号或应用PDA系统采用姓名+PDA扫描腕带条码,床号不得用于查对。

门急诊患者、血液透析及健康查体者的身份识别采用姓名+省、市医保卡或患者身份证或门诊一卡通。

(三)鼓励患者参与安全识别:反问式核对患者姓名,与患者或家属共同核对治疗信息。

对于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不能清楚表达自己身份的患者,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若无陪同人员,则由两名医务人员共同核对患者腕带信息。

二、无名氏患者的身份识别(一)为无名氏患者进行诊疗护理活动时,由两名医务人员共同核对患者腕带信息。

(二)门急诊无名氏患者:采用“编号(W+就诊日期时间+顺序号,如 W2021-01-14-00:00-01) +性别”识别患者身份。

(三)病房无名氏患者:采用“床号+住院号”识别患者身份。

三、“腕带”管理(一)所有住院患者以及留观室、抢救室等患者必须佩戴腕带。

(二)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无误后,方可为患者佩戴腕带。

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松紧适宜,方向正确。

(三)有过敏药物的患者在腕带上贴“红色圆点”,接触隔离的患者和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在腕带上贴“蓝色圆点”。

(四)腕带出现损坏、丢失、不能正常扫码时,及时补打,并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无误后方可佩戴。

转科患者及时更换腕带。

(五)患者离院前,由护士取下腕带,按医疗垃圾处理。

新版患者身份识别新版制度及标准流程

新版患者身份识别新版制度及标准流程

患者身份辨认确认制度
1. 严格执行核对制度,精确辨认患者身份。

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其他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同步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辨认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

严禁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辨认旳唯一根据。

2.对能有效沟通旳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规定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旳患者,如急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旳重症患者,必须使用腕带。

在各诊断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以外,必须核对腕带,以辨认患者身份。

4. 填入腕带旳辨认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腕带填写旳信息笔迹清晰规范,精确无误。

项目涉及: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腕带”原则上佩戴病人左手,佩戴时,松紧合适,避免扭曲、勒伤。

观测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护士长对患者腕带使用状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5.在实行任何有创诊断活动前,实行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拟定旳手段,以保证对对旳旳患者实行对旳旳操作。

6.需进行手术旳患者,护士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辨认旳流程,对患者姓名、年龄、科室、住院号等信息进行确认。

手术室与科室交接中重点环节进行精确旳有效核对,做好交接登记。

7.患者转科交接时,至少同步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辨认方式,做好转科交接登记。

患者身份辨认流程图。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新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内容: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

具体如下:
1.住院患者床头或床尾均悬挂床头牌,对全院范围内的住院患者、急诊抢救患者、急诊留观患者均使用腕带标识,精神科患者实行图片信息、姓名识别。

床头牌及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手术操作时辨识患者的身份识别手段。

2.管床护士在患者入院时更换床头牌、为患者佩戴腕带。

患者身份信息包括患者的病区、床号、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护理级别、饮食等。

3.在标本采集、给药、输液输血、手术等各类诊疗操作前及患者转科交接时,尤其是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转接,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核对腕带标识,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且由患者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的姓名,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的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确保医疗安全。

4.使用护士移动站的病区,均使用电子条码腕带,未开通护士移动站的病区使用塑料腕带。

5.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急诊无名患者,亦使用“腕
带”标识对患者实行身份识别,如需住院治疗,则对其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

6.患者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注意手部血运情况。

一条腕带只限一位患者住院期间佩戴且一律佩戴在左手,作为病人个人信息的主要标识,确保其处于可以随时辨识的状态,不得随意摘取、涂改、转借、遮盖。

出院时由护士为患者剪除腕带并销毁。

7.患者转床或转科时床头牌信息随时更换,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新版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新版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1.确认住院病人身份的唯一标识是:住院号;所有住院病人均应按要求佩戴腕带,腕带信息包括: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诊断等。

2.护士为病人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种操作、治疗、护理、检查及转运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核对病人身份,至少同时使用2种以上身份识别方式,如床号、姓名、住院号等,禁止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当同病区出现同名病人时,应在治疗单上作警示标识,将床号、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作为病人的身份识别依据。

4.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病人如手术、神志不清、新生儿、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将住院号、姓名(临时命名)作为腕带信息,用于病人身份识别。

5.病人在进行检验、放射、超声等诊疗时,操作者需认真核对病人腕带上的信息,并让病人或其近亲属陈述病人姓名再次核对,以确保病人身份正确。

6.若腕带损坏时,应及时更换,并向病人做好宣教,以取得配合。

7.鼓励病人参与身份识别的所有阶段,使其了解病人身份识别错误带来的风险,及时表达对安全及潜在错误的关心,询问对其治疗的正确性。

8.将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纳入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定期督查落实,持续改进工作。

二、门急诊病人身份识别制度1.确认门诊病人身份的唯一标识是:就诊卡号。

2.门、急诊病人由病人或家属提供病人信息,病人或家属自己书写病历眉栏信息,以保证病人信息的准确性。

3.急诊留观、昏迷、危重及抢救病人等应佩戴腕带。

4.腕带应清晰填写病人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等信息,字迹清晰、工整。

5.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病人如手术、神志不清、新生儿、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将就诊卡卡号、姓名(临时命名)作为腕带信息,用于病人身份识别。

6.需手术或住院的病人,由接诊医师联系手术室或病房,由急诊护士和接诊医生核对病人信息,最少2种识别方式,如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卡号等,并在《病人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名。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篇一: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新)患者身份确认制度(试行)一、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等各种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三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如房床号、姓名、性别等,不得仅以房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查对时请患者亲自告知其姓名和∕或查对“腕带”上姓名等信息。

二、对手术患者、重症监护室患者、新生儿科患者、急诊科患者、需抢救患者、输血和血制品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失语、听力障碍、精神异常、产妇、危重症患者、镇静期间患者、7岁以下(含7岁)患儿、特殊患者等在诊疗活动中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和确认患者身份的标识.三、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必须佩戴“腕带",由医护人员为其命名如:无名氏+性别+序号.四、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护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并确认“腕带”信息。

五、使用“腕带”时,内容应填写齐全,实行“双核对”(“ 腕带”与病历各类信息同时核对),准确无误后方可佩戴。

六、在急诊、病房、手术部、重症医学科、产房、新生儿室等之间交接患者各关键流程中,建立、落实患者身份识别准确性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并记录。

七、在手术当日患者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

八、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应交待注意事项,不可自行去掉,发现皮肤过敏现象及时处理。

各种操作前身份确认流程一、“腕带”使用管理制度(一)对手术患者、重症医学科患者、新生儿室患者、急诊科患者、需抢救患者、输血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失语、听力障碍、精神异常、产妇、危重症患者、镇静期间患者、7岁以下(含7岁)患儿、特殊患者等必须佩带“腕带”.(二)腕带由责任护士或接诊护士为患者佩戴。

填写患者详细信息,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腕带”使用注意事项及重要性。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第一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医务人员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和有创诊疗前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患者的方法。

常用标识有: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诊断等,不得以床号作为识别标识。

二、建立“腕带”识别标示卡。

目前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产科新生儿、入住重症病房及重危病人实施。

急诊科病人戴绿色腕带,手术病人戴粉色腕带,临床科室的昏迷病人、危重病人、产科新生儿戴红色腕带。

腕带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三、绝对卧床患者,应有标识在床头;隔离病人床头有黄色标志。

四、建立关键流程识别措施。

急诊与病房、与手术室、与ICU之间,手术室(麻醉)与病房、与ICU之间,产房与病房之间病人的转运有专人负责,并有具体交接记录文书。

住院重危患者到医技科室检查,由床位医生陪同,急诊科重危患者到医技科室检查,由急诊科护士陪同。

五、在实施手术、介入或其它有创高危诊疗的操作前,主要操作者及巡回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再次确认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家庭电话等作为识别和确认患者的手段,并将此过程在医疗文件中有所体现。

六、手术前患者的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器材等,病区护士与麻醉师(或手术室护士)之间应有交接与验收,双方签字,不允许由患者(或家属)自带相关资料到手术室。

七、手术与各种有创高危操作在患者进入手术场所前,对涉及到“左右”、“水平面”、“手指或脚趾”的手术,手术或操作医师应在手术或操作部位作恰当的标示,例如在手术部位附近用蓝色标志笔标上“Yes”(Y),并主动邀请患者(或家属)参与认定,在术前小结(病程录)中有记录。

八、各种有创诊疗、手术当患者在手术台上准备接受手术前,要“暂停”确认。

手术医师、麻醉师及巡回护士应对患者的身份(两种标识)、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关键性检查结果及各种签字手续履行等情况进行再一次核查,确认无误后各自应在相关医疗文件上签字,否则不得实施手术。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3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3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尤其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患者,以确保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

特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标示的制度及程序:1.凡住院病人,在病房办理住院手续时,均需配带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及有效核对依据,并告之病人目的,防止自行取下。

2.腕带上应注明患者住院病区、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及诊断。

3.“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需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二人核对,给患者带前要经有效确认,无误后方可带上。

4.在进行与病人一切相关操作、交接等处置时,必须使用两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禁止仅以房问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开展请病人说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2)一、背景与目的随着医疗服务的提高和患者数量的增加,医院管理部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提供医疗服务和提升患者体验,建立一个有效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至关重要。

本制度的目的在于明确医院内部关于患者身份识别的规范和流程,提升患者服务质量和信息安全性。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部门和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挂号人员、门诊办公人员等。

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 患者身份核实1.1 患者挂号- 所有患者在挂号时必须出示有效的身份证件,并在挂号系统中录入正确的个人信息。

- 挂号员需要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证件和相关证明文件,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1.2 预约患者识别- 预约挂号的患者在就诊时需出示预约成功的通知或凭证。

- 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时需要核对患者的预约信息,确认其身份。

1.3 患者门诊识别- 就诊时,患者需要出示就诊卡或其他医院发行的识别凭证。

- 医务人员在患者就诊时需要查验就诊卡或识别凭证,核对患者身份。

2. 信息记录和保密2.1 患者信息登记- 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时,需在电子病历系统中登记患者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第一篇: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与有创诊疗时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2、我院目前识别患者方法为:(1)执行查对制度(姓名、性别、年龄、床号、院号等);(2)腕带识别;(3)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4)身份证识别。

3、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塑料“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4、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ICU、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5、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患者识别措施急诊、病房、手术室、ICU等关键流程患者识别具体措施如下:1、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2、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塑料“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ICU、急诊室实施,医务人员核对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3、普通患者通过执行查对制度(姓名、性别、年龄、床号、院号等)、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身份证识别。

第二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第一章:引言1.1 目的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个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确保医疗机构能够正确识别患者身份,避免患者身份混淆造成的潜在风险。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及其相关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行政人员等。

第二章:患者身份识别流程2.1 前台登记2.1.1 患者到院登记时,前台工作人员应要求患者出示有效的联系件,并核对其身份信息的准确性。

2.1.2 如患者无法提供有效证件,前台工作人员应进行其他辅助验证方式,如与患者在其它联系明上的照片比对等。

2.2 身份识别标记2.2.1 前台工作人员在患者登记系统中给予每位患者一个唯一的身份识别标记,如就诊号码、医院病案号等。

患者应妥善保管并凭此识别标记办理相关就医事宜。

2.2.2 医疗机构应建立可追溯的登记系统,并将患者的身份标记与其个人信息相对应,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3 就诊环节2.3.1 医生、护士等医务人员在就诊时应核对患者的身份识别标记,并与患者核实其个人信息。

2.3.2 若患者无法提供身份识别标记,医务人员应与患者核对其个人信息,并通过其他方式辅助识别患者身份,如询问、询问患者与就诊医生的过往治疗记录等。

第三章:患者身份识别的法律要求和政策依据3.1 法律要求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确保患者身份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2 政策依据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政策文件,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身份识别的管理,防止身份混淆造成的医疗差错和纠纷。

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前台登记表格样本、就诊环节身份核对表格样本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法规,对医疗机构管理进行规范。

2.医疗差错:指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因过失、疏忽或不当行为导致的医疗失误。

3.身份混淆:指患者的身份信息被混淆或错误识别的情况。

住院患者身份确认识别制度

住院患者身份确认识别制度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成血制品)及其他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使用两种思者身分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性别、出生年月、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即要求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患者、抢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必须使用腕带,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以外,必须核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4、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如损坏需更换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护士长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5、在实施任何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需进行手术的患者,护士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的流程,对患者姓名、年龄、科室、住院号等信息进行确认,手术室与科室交
接中重点环节进行准确的有效核对,做好交接登记。

7、患者转科交接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武,做好转科交接登记。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本(二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本(二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本患者身份确认制度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床头牌、手腕带、双向核对)。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右手",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内镜、放射治疗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患者身份确认核对程序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本(二)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在门诊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3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3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1.在标本采集、给药、输液、手术等各类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要同时查对患者姓名和住院号,不得仅以房间号、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全院各病房、重症监护室的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必须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别病人的一种手段。

3.急诊、病房、手术室、等病人的转运交接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

4.在手术患者转运交接中除查对患者姓名和住院号,同时须有识别患者身份的纸质“腕带”标识。

在手术患者进手术室前,由所在科室护士对患者使用纸质“腕带”标识,写明患者身份信息;进入手术室后,手术室护士接收时进行严格查对、记录、签名。

5.急诊科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在与病房与手术室之间转科时,须填写《患者转科交接本》,交接时严格进行查对和签名。

6.产房与病房、与ICU转运产妇、新生儿时,应采取两种以上方法识别身份,新生儿佩戴医院统一印制的“腕带”,写明住院号、床号、性别;产房与接收科室人员进行床旁交接、核对并双签名。

7.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8.患者入院后,护士按操作规程给予佩戴“腕带”,腕带填入信息准确无误,实行双人核对,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9.“腕带”上应标明患者的科室、姓名、床号、住院号、性别、诊断等,要求内容清晰,项目规范。

10对佩戴“腕带”的患者,医护人员必须利用“腕带”标识进行识别。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2)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 患者登记:患者到达医院时,需前往登记处进行登记,提供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并在办理就诊卡或挂号单。

2. 就诊卡/挂号单:医院通常会给患者办理一张就诊卡或挂号单,作为患者身份的标识,包含个人信息和医疗记录,用于管理患者的就诊过程。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文(3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文(3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

具体如下:1、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时,务必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如:姓名、性别、住院号等,不得单独使用患者床位号或病房号核对患者。

2、实施有创(包括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者要亲自告知病人或家属,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确保对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

3、ICU、新生儿科/室、手术病人、意识不清、无自主潜力的患者、不一样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病人入院即使用“腕带”,作为实施抢救、输血、输液等各项诊疗、护理活动时辨识病人的有效手段。

腕带资料包括病人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

新生儿腕带资料包括床号、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等。

腕带由病房护士双人填写并亲视病人佩戴。

4、手术前一天,各病区分管护士根据医嘱查对手术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准备。

手术当天,手术室工作人员在病房接病人时核对病历及腕带的资料,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接走。

进入手术室与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无误后方能进入手术间。

手术开始前,由麻醉师、手术医师、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术后手术室仍应持手术病人接送卡及病历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填写手术患者交接记录本离开。

5、急诊科、ICU、手术室、产房等与病区交接时,由医务人员携带病历及“患者转出交接记录本”护送病人至转入科室。

两科室医护人员交接病历,同时在床边交接病人的病情及护理状况,交接完毕,双方分别在“患者转出交接记录本”及“患者转入交接记录本”签字后方可离开。

6、职能部门(医教科、护理部、门诊部)履行督导职能,并有记录。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文(2)1. 概述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旨在确保病人身份的准确性和保密性,以提供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新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内容: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

具体如下:
1)住院患者床头或床尾均悬挂床头牌,对全院范围内的住院患者、急诊抢救患者、急诊留观患者均使用腕带标识,精神科患者实行图片信息、姓名识别。

床头牌及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手术操作时辨识患者的身份识别手段。

2)管床护士在患者入院时更换床头牌、为患者佩戴腕带。

患者身份信息包括患者的病区、床号、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护理级别、饮食等。

3)在标本采集、给药、输液输血、手术等各类诊疗操作前及患者转科交接时,尤其是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转接,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核对腕带标识,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且由患者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的姓名,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的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确保医疗安全。

4)使用护士移动站的病区,均使用电子条码腕带,未开通护士移动站的病区使用塑料腕带。

5)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急诊无名患者,亦使用“腕带”标识对患者实行身份识别,如需住院治疗,则对其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

6)患者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注意手部血运情况。

一条腕带只限一位患者住院期间佩戴且一律佩戴在左手,作为病人个人信息的主要标识,确保其处于可以随时辨识的状态,不得随意摘取、涂改、转借、遮盖。

出院时由护士为患者剪除腕带并销毁。

7)患者转床或转科时床头牌信息随时更换,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