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合集下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腕带管理制度一、目的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病人身份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二、术语患者标识腕带:是系在患者手腕上,标有患者重要资料的身份标识带,能够有效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患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防止被调换或随意取下,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三、正文(一)适用范围1、需佩戴腕带的部门:住院部。

2、需佩戴腕带的患者:意识不清患者;急诊抢救;住院患者;无自主能力患者;语言交流障碍患者等。

(二)使用注意事项1、不能随意调换或拆除。

2、腕带的材质良好,不会引起患者皮肤过敏。

3、腕带上的字迹不能被洗掉或被擦掉。

4、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腕带。

(三)腕带佩戴要求1、腕带一般应由二位护士核对后佩戴在病人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

优先顺序:右手腕、左手腕、右脚踝、左脚踝。

2、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病人病历。

腕带上应注明患者病历号、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和过敏史,如在住院过程中药物皮试阳性或发生过敏反应,也应随时记录在身份腕带上。

3、佩戴腕带的患者,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或转运患者前应核对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4、患者腕带佩戴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5、患者转科或腕带遗失、损坏,必须立即佩戴新腕带。

(1)核对患者病历。

(2)要求患者口头证实自己的身份。

(3)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证实患者的身份。

6、患者出院、转院时由护士拆除腕带。

(四)佩戴腕带操作程序1、护士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准确确认患者身份;2、直接将患者资料用不褪色笔写在识别腕带上;3、请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4、将腕带环绕于患者手腕或脚踝部,松紧及位置适宜。

5、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其用途及注意事项;6、患者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将腕带剪断取下。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避免因身份识别差错而发生各类医疗不良事件、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特制定本制度:一、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

1.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

1.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其它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

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抢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必须使用腕带。

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以外,必须核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4. 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腕带”原则上佩戴病人左手,佩戴时,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护士长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5.在实施任何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需进行手术的患者,护士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的流程,对患者姓名、年龄、科室、住院号等信息进行确认。

手术室与科室交接中重点环节进行准确的有效核对,做好交接登记。

7.患者转科交接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做好转科交接登记。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图
手术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包括(干细胞采髓术、深静脉置管术、细胞成分分流术等)
无名身份患者就诊处置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1、护理人员在执行医嘱、实施检查、治疗、护理之前,必须认真核对和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床号、住院号等两项核对患者的身份(禁止仅用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采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及操作前,实施前应请患者自己说出自己的姓名,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3、在ICU、CCU、新生儿室、手术室、急诊室、产房等重点科室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4、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推广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5、对病房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转科、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障碍、镇静期间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6、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论的急诊无名患者,使用“腕带”填写无名氏-编号、性别、急诊时间、诊断,如需住院,填写住院号和科室。

7、关键流程识别(1)急诊科与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①病房护士做好转出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登记簿上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关交接班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②由急诊科护士电话通知病房,并携带病历、转科登记簿,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③转入科室护士安置好病人后,与转出科护士同时进行核对,确论无误后,由转入科室护士在登记簿上签名,完成识别交接程序。

(2)病房与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①病房护士做好转出前准备工作:在转科登记簿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②由转出科护士携带病历、转科登记簿,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5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5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患者身份确认制度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床头牌、手腕带、双向核对)。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右手",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内镜、放射治疗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患者身份确认核对程序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2)患者身份确认制度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床头牌、手腕带、双向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与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与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与程序一、患者身份识别流程1.患者预约挂号2.提交证件3.注册信息4.绑定就诊号码医疗机构会为每位患者绑定一个就诊号码,该号码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

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会使用该号码作为身份识别。

5.身份验证6.信息核对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开具处方、进行手术等过程中会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操作针对该患者。

在开具处方时,医生会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

二、患者身份识别程序1.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并明确相关的流程和程序。

2.培训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当对医务人员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培训,包括制度的内容、流程和程序,以及如何正确核对患者身份信息。

3.设立登记注册窗口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的登记注册窗口,患者在就诊时需在该窗口进行身份识别和信息登记。

4.建立身份验证机制医疗机构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身份验证,如询问患者相关信息、验光验尿、录制患者声音等。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医疗机构制定的身份验证机制进行验证。

5.信息保密医疗机构应当严格保护患者的个人信息,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6.系统管理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用于记录和管理患者的身份信息。

系统应当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设有权限控制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获取或篡改患者身份信息。

7.监督与检查医疗机构应当定期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监督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总结: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流程与程序包括患者预约挂号、提交证件、注册信息、绑定就诊号码、身份验证和信息核对等环节。

在制度方面,医疗机构应建立制度、培训医务人员、设立登记注册窗口、建立身份验证机制、保护信息安全、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进行监督与检查。

这些措施能够确保医疗机构能够准确识别并管理患者身份,提高医疗安全。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图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图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施双向核对法,即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还必须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2.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3.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手术等患者,建立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制度。

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4. 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腕带”原则上佩戴病人左手,佩戴时,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护士长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5.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要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6.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7.患者转科交接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做好转科交接登记。

XXXX医院
2016年1月5日。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篇1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1、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需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详细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兰色纸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病人回病房麻醉糊涂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3、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力量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ccu、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4、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使用“腕带”识别标识制度与措施一、各病区对手术、神志不清、无自主力量的重症患者应使用“腕带”做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标志。

二、急诊科、icu在与病区交接时,护士对上述病人应仔细核对腕带标识是否与病历相符(包括床号、姓名、年龄、性别、科别),并在护理记录单上做好记录与签名。

三、外科系统各病区责任护士对医嘱备手术患者,查对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预备,并在患者手腕上戴上腕带,标明床号、姓名、手术名称、双侧手术部位应注明左、右。

手术当日,手术室人员应与送手术者共同核对标识上的内容,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送入手术间,并做好记录与签名。

术后手术室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方能离开,手术病人回病房,于次日上午晨交班后由责任护士核对取下(前提是患者麻醉糊涂后)。

四、产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儿科病房,针对无自主力量的婴儿应给腕带标识,内容包括婴幼儿姓名、性别、床号、科别、父母姓名。

转科时应仔细核对,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并签名。

五、病危患者用深红,手术患者用粉红,小儿用蓝色。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四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四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重点环节的流程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重点环节的流程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重点环节的流程程序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住院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医院制定本制度。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由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联合制定。

二、医务人员在给病人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病人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三、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四、我院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住院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不可以问病人‘你是XXX吗?”,而是要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五、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六、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八、进行介入或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对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九、医院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牌,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十、“腕带”牌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由病房的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十一、要求所有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新生儿病房、所有进入手术室患者以及所有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均要佩带“腕带”牌,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方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方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方法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 在诊疗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等2项核对患者身份。

2. 对意识清楚患者让患者自己说出姓名;对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让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3. 全院患者实施腕带识别。

4. 对于手术病人,医生应在术前一天对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做好标识,护士必须为患者佩戴腕带。

手术当日,病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患者交接时,应查对患者腕带标识的各项内容及手术部位的标识情况。

(二)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及流程
1. 病床上的患者:(1)床号床头卡上与拟执行医嘱的患者信息相符。

(2)意识清楚患者自己说出姓名,与医嘱信息相符;特殊患者(意识障碍、七岁以下儿童、语言或听觉障碍等)通过“腕带”识别。

2. 离开病房检查、手术的患者:(1)医生所开检查或手术单与患者沟通识别,上述特殊患者与配送人员沟通识别。

(2)“腕带”识别。

3. 门急诊患者:(1)与患者沟通识别,上述特殊患者与陪送人员沟通识别。

(2)通过门急诊病历上相关信息识别。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保障患者身份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高。

在医疗机构中,患者身份识别系统已经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管理工具。

本文将介绍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概念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对患者身份识别的规范和管理。

它是一种为了确保患者身份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保密性,避免医疗纠纷和保障患者权益的管理措施。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重要性1、保障患者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2、纠正患者信息变动可能带来的误诊或滞诊的风险。

3、提高诊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保障患者的健康。

4、防止医疗事故和错误的发生。

三、患者身份识别流程1、预约挂号(1)患者须提供有效证件或就诊卡。

(2)办理挂号手续时,工作人员核验患者证件或就诊卡上的个人信息。

(3)对于常见的证件类型,如身份证、军官证、护照等,可以通过扫描件自动验证身份信息。

2、门诊(1)在门诊诊室工作人员核验上一次就诊卡是否过期或是否挂失。

(2)核对患者的证件或就诊卡和住院标本登记表。

(3)使用电脑或其他设备查询患者的基本信息和诊疗记录。

3、住院(1)在入院前,患者提供有效证件或就诊卡等证明身份的证件。

(2)工作人员核对证件上的身份信息是否与住院留观单相符。

(3)分配住院号,插入住院卡,并在病历中标识该号。

(4)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建立患者档案,并将患者的基本信息输入到系统里。

4、门诊检验、检查、治疗(1)使用门诊留观单或就诊卡进行核对。

(2)在门诊留观单或就诊卡上记录诊疗结果。

5、住院治疗(1)患者与家属须提供患者和监护人及联系人的正确信息。

(2)核对住院留观单或护士病历和住院卡号。

(3)在住院期间,使用医院系统查询患者诊疗记录,对病情进行跟踪和控制。

四、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标准1、在患者入院时,同时提供一份身份证明文件和医疗保险卡。

2、为每一个患者建立唯一有效的就诊卡或病历号。

3、在医院系统中建立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健康档案。

4、使用电脑或其他设备查询患者基本信息和诊疗记录。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方法及其程序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方法及其程序

就诊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必须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符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通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可以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择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符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必须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文(3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文(3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文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在门诊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三、各诊区挂号、分诊护士,挂号时认真核对患者“健康行”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诊,帮忙患者选取医师,准确为患者刷卡挂号,避免因分诊错误导致换号、退号。

四、给患者建卡时核对身份证或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正确输入患者信息。

五、对预约患者认真核登记表中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及手机号码、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

医师为患者诊治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六、对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潜力、新生儿、____岁以下患儿及无痛检查、手术等患者,务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的表示和查对的有效手段。

在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七、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务必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文(2)第一部分:引言医院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服务机构,每天接待大量的病人。

为了确保病人的身份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医院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本文将提供一个____字的范本,包括身份证明要求、信息采集流程、信息保护措施等内容,给出一个详细的参考。

第二部分:身份证明要求1. 对于中国籍病人,医院要求其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文件,如居民身份证、临时身份证等。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腕带管理制度一、目的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病人身份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二、术语患者标识腕带:是系在患者手腕上,标有患者重要资料的身份标识带,能够有效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患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防止被调换或随意取下,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三、正文(一)适用范围1、需佩戴腕带的部门:住院部。

2、需佩戴腕带的患者:意识不清患者;急诊抢救;住院患者;无自主能力患者;语言交流障碍患者等。

(二)使用注意事项1、不能随意调换或拆除。

2、腕带的材质良好,不会引起患者皮肤过敏。

3、腕带上的字迹不能被洗掉或被擦掉。

4、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腕带。

(三)腕带佩戴要求1、腕带一般应由二位护士核对后佩戴在病人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

优先顺序:右手腕、左手腕、右脚踝、左脚踝。

2、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病人病历。

腕带上应注明患者病历号、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和过敏史,如在住院过程中药物皮试阳性或发生过敏反应,也应随时记录在身份腕带上。

3、佩戴腕带的患者,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或转运患者前应核对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4、患者腕带佩戴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5、患者转科或腕带遗失、损坏,必须立即佩戴新腕带。

(1)核对患者病历。

(2)要求患者口头证实自己的身份。

(3)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证实患者的身份。

6、患者出院、转院时由护士拆除腕带。

(四)佩戴腕带操作程序1、护士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准确确认患者身份;2、直接将患者资料用不褪色笔写在识别腕带上;3、请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4、将腕带环绕于患者手腕或脚踝部,松紧及位置适宜。

5、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其用途及注意事项;6、患者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将腕带剪断取下。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避免因身份识别差错而发生各类医疗不良事件、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特制定本制度:一、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腕带管理制度一、目的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病人身份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二、术语患者标识腕带:是系在患者手腕上,标有患者重要资料的身份标识带,能够有效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患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避免被调换或随意取下,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三、正文(一)适用范围一、需佩带腕带的部门:住院部。

二、需佩带腕带的患者:意识不清患者;急诊抢救;住院患者;无自主能力患者;语言交流障碍患者等。

(二)利用注意事项一、不能随意调换或拆除。

二、腕带的材质良好,不会引发患者皮肤过敏。

3、腕带上的笔迹不能被洗掉或被擦掉。

4、按照患者情况选择大小适合的腕带。

(三)腕带佩带要求一、腕带一般应由二位护士查对后佩带在病人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带在脚踝上。

优先顺序:右手腕、左手腕、右脚踝、左脚踝。

二、佩带腕带前,应仔细查对病人病历。

腕带上应注明患者病历号、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和过敏史,如在住院进程中药物皮试阳性或发生过敏反映,也应随时记录在身份腕带上。

3、佩带腕带的患者,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或转运患者前应查对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4、患者腕带佩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带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五、患者转科或腕带遗失、损坏,必需当即佩带新腕带。

(1)查对患者病历。

(2)要求患者口头证明自己的身份。

(3)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眷证明患者的身份。

六、患者出院、转院时由护士拆除腕带。

(四)佩带腕带操作程序一、护士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准确确认患者身份;二、直接将患者资料用不褪色笔写在识别腕带上;3、请患者或家眷查对无误;4、将腕带围绕于患者手腕或脚踝部,松紧及位置适宜。

五、向患者及家眷交代其用途及注意事项;六、患者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将腕带剪断取下。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避免因身份识别过失而发生各类医疗不良事件、医疗过失或医疗事故,特制定本制度:一、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医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五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五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务必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贴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透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能够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取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贴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务必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
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尤其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患者,以确保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

特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标示的制度及程序。

一、凡住院病人,在病房办理住院手续时,均需配带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之一,并明确告之病人配带目的,勿自行取下;若有损坏,及时告知医务人员,予以更换。

二、腕带上的识别信息包括患者住院病区、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及诊断。

三、填入的“腕带”信息,必需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二人核对,给患者佩带前要经有效确认,无误后方可带上。

四、在实施手术(介入手术)、各项操作、交接等处置时,操作者都要用主动与病人沟通的方式,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查对的方法(不能以床号、房号作为查对的依据),并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作为最后查对确认的手段,经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五、有效识别患者身份的程序:
方式一:当患者意识清、在病床上操作时:患者自报姓名,与床头牌、操作物核对。

方式二:当患者意识不清、在病床上操作时:看腕带,
与床头牌、操作物核对。

方式三:患者意识清、不在病床操作时:患者自报姓名,与腕带、操作物核对。

方式四:患者意识不清、不在病床操作时:让患者家属报患者姓名,与腕带、操作物核对。

操作物包括:操作时患者的药物及治疗单、抽血单、验检单、检查单、手术通知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其它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

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 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 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抢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必须使用腕带。

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以外,必须核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4. 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腕带”原则上佩戴病人左手,佩戴时,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护士长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5.在实施任何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需进行手术的患者,护士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的流程,对患者姓名、年龄、科室、住院号等信息进行确认。

手术室与科室交接中重点环节进行准确的有效核对,做好交接登记。

7. 患者转科交接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做好转科交接登记。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图
手术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包括(干细胞采髓术、深静脉置管术、细胞成分分流术等)
无名身份患者就诊处置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