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的基础概念
《传播学基础理论》之基本概念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从他人的态度中反映出来的自我形象.库利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际传播与个人的社会化问题,并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一是"基本群体",认为基本群体中的传播是社会化的基础;二是"镜中我",这个概念说明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在库利看来,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手段,而且是将社会连结在一起的纽带.
受传者事前对传播媒介的希望与要求,如要求报纸刊登某些方面的内容,希望电视台看板某类节目等。近年听众点歌,预约电视等等,也都是在获得受众前馈的基础上开办的节目。获得受众前馈,可以提高传播活动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对改进传播效果,提高媒介企业的效益有重要意义。
12.反馈
传播学中的反馈指的是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的反应。受传者回传给传播者的信息成为反馈,获得反馈信息,是传播者改进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人际传播中,反馈是直接,及时,灵活的;而大众传播的反馈则是具有间接性,迟延性和制度性等特点。因此,改进反馈渠道,对大众传播媒介来说尤为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20.拟态环境
李普曼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与效果俄一个重要概念,拟态环境,即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李普曼认为,人必须根据对环境的认识和判断来调节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在传统社会里,由于环境比较狭小,人们与周围事物保持着的经验性接触,所以这种认识和判断大多是根据第一手材料作出的.但在现代,由于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现代人困于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的有限性,不可能对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的物理视界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大众媒介去了解.因此,人的认识和判断(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象)已不再是对客观环境的反映,而成了对传媒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映."拟态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活动来形成的,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拟态环境"概念不仅指出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巨大社会影响,而且揭示了现代环境的双重性.
传播的基本概念
传播的基本概念
传播是指信息、观点、思想等在不同个体之间传递、交流、传播的过程。
传播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发送者:传播行为的发起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媒体等。
2. 接收者:传播行为的接受者,接收并解码发送者传递的信息。
3. 信息:传播的核心内容,是传递给接收者的信息载体,可以是文字、图片、声音等形式。
4. 渠道:传播的媒介或途径,是信息从发送者传递到接收者的路径,可以是口头、书面、互联网等。
5. 媒体:作为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媒体是传递信息的专业机构,如电视台、报纸、广播等。
6. 反馈:接收者对传播行为的回应或影响,可以是回复、评论、转发等形式。
7. 效果:传播行为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和结果,可以是增加知识、改变态度、改变行为等。
这些基本概念构成了传播学的基础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传播现象,进而指导传播实践。
传播学名词解释135个
传播学概论1、传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具有“公共”、“社区”的意思,经过约定俗成演变成今天的“传播”、“传递”、“沟通”的意思。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是一种行为(人为主体),一种过程(动态),一种系统(综合性)。
他主要包括:传播学概论、传播学研究方法、文化传播学、传播学研究专题、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等课程也是新闻传播学科、广告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影视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课。
总结: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
2、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有以下三种说法:共享说:(传播是一个信息共享的过程)、劝服说:(传播是有目的的影响别人的一种行为)、反应说:(传播是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3、传播的四要素:传播者(信源)、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方式或渠道(信道)、传播接受者(信宿)4、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涉及1)自然科学-研究传播媒介的技术性支持。
2)社会科学-揭示社会信息和传播的规律。
3)人文科学-思考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性问题。
传播学的一般理论包括:信息理论、符号理论、意义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反馈理论、模式理论等,是关于一般传播规律的总结。
传播学的分支理论包括:大众传播学、组织传播学、人际传播学、内向传播学。
5、“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是传播学的方法论。
教育传播的基本概念
MOOC;在线学习;数字化学习
第三节 教育传播学
一、传播学
1、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 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 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 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 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4、学习和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
使我们认识教育传播的过程、本质、规律。 可以指导我们有效地学习\教学。 有助于我们知道自己应具备哪些素质和知识结构,
从而指明学习的方向。 有助于提高人际传播与沟通技能、技巧。 可以指导我们克服教育弊端,进行教学改革。 可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可以促进教育科学的现代化。
3、理解传播概念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传播在两人以上之间进行的; ②传播是一个过程;③传播是一种互动的活动; ④传播的四个基本要素(通道、传者、受者、信息); ⑤传播媒体的多样性(语言、文字、音乐、舞蹈,
行为等); ⑥传播活动的广泛性,人际传播,机器传播,
动植物间传播 ⑦传播是有目的的。
二、传播的分类:
传播: 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 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
人的传播:人对人的传播;人 的内在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教育传播。
人际传播
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 形式:面对面直接传播
以媒体为中介 的间接传播
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 部成员之间开展的信息交流活动:
5.我国教育传播学的建立
80年代初,华南师范大学,施拉姆教授,余也 鲁博士
1984年,期刊 1985年,教育传播学教材 1987年,专业必修课 1988年,江西师范大学,魏奇教授 1988年后,陆续开设教育传播学课程
传播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问题【知识点梳理】一、基本概念1.传播( communication)的定义①《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传播学钢要)(陈力丹)“共享”是传播的基本内涵,表明传播的本意是双向、互动的,是信息、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2.传播的六种话语①传播是传递。
传播是信息的传递。
(传播5W模式:信息论;传播的数学模式)②传播是控制。
传播是传者控制受者的过程。
(控制论:李普曼;霍夫兰)③传播是游戏。
传播是传者进行的主观游戏。
(赫伊津哈;传播游戏理论)④传播是权力。
传播中渗透着无形的权力,语言中蕴含着让我们觉察不到的强迫。
(阿尔都塞: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霍尔)⑤传播是撒播。
传播应该是一种绝对自由的没有控制的过程。
(罗兰・巴尔特:德里达)⑥传播是共享和互动。
传播是彼此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在其中传受双方获得相互理解和共识。
(杜威:卡里;哈贝马斯)●话语与话语研究话语就是围绕着特定语境( context)中的特定文本(text)所形成的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
话语研究不再关注事物的本质,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对事物本质所做出的种种话语的可能性上。
话语研究不是研究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是研究为什么人们用某种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是什么社会条件导致了这种话语。
这利表述是否能够自我证明,它导致了什么后果。
3.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将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
《传播学概论》传播学定义与意义
一、传播学的发展及主要代表人物 (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传播研究起源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学科形成于四五
十年代。 1、社会发展对信息要求提高 2、传播业成为独立的产业 3、传播学产生于美国的社会背景
《传播学概论》传播学定义和意义
(二)传播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Schramm《The Scienc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传播学概论》传播学定义和意义
《传播学概论》传播学定义和意义
第一讲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 一、传播概念和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二、从电视对社会的影响来看研究传播的意义
《传播学概论》传播学定义和意义
一、传播概念和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什么是传播 (二)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传播学概论》传播学定义和意义
(—)什么是传播 传播是人类的社会本能,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社会行为。
(三)传播学研究的方法
1、社会研究方法三个层次: 方法论、研究方式、技术
2、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定性分析———哲学思辩、历史求证、法律判别 定量分析———实地调查、控制试验、内容分析
《传播学概论》传播学定义和意义
二、传播的主要类型
传播 非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 非社会传播 内向传播
社会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传播学概论》传播学定义和意义
(二)人际传播 1、施拉姆说: 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由于一些他们 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聚集在一起就是人际传播。 2、形式: 3、特点: 4、意义:
《传播学概论》传播学定义和意义
(三)组织传播
1、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与群体间的交流活动,是有组织 有领导地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
信息传播快速、广泛、连续和公开;
自考《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梳理
自考《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梳理一、传播学基础知识传播学的奠基人有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施拉姆。
传播学的主要分支有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大众传播学。
对于传播学这门新兴的科学,最重要的是奠定理论基础;在构成传播学的各门学科中,与它关系最密切的行为、信息学;其具有的鲜明特色是边缘性。
传播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二是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三是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传播的个人或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去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
传播学的研究路线是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和指导→理论上的提高的发展;传播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贯穿这门学科的一条主线是传播效果研究;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现象;传播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传播活动存在的前提是受传者。
传播学研究基本步骤的第一步是选择课题;传播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是实地试验;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通称为“渠道”。
传播过程的研究现状是将传播作为过程看待,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深入到深入,研究工作尚未完成。
传播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过程具有共同性和社会性。
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
人际传播首先是社会信息传播。
狭义的人际传播亦称亲身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同时,人际传播也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
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为我所用、中西结合、批判吸收。
我国传播学研究主要是以评价、介绍为主。
二、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于1946年在《宣传.传播.舆论》中首次明确了“大众传播学”这一概念,他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和“社会传播”概念,并倡导和实践“内容分析法”,他又被后人称之为“宣传研究”之父;拉斯韦尔还提出了传播具有的环境监测、文化传递、社会协调三大功能。
传播学的几个基础概念
大众传播的效果
• 相关层次: • 一,意愿的:动机、 消息刺激、导向欲望; • 二,情感的:情绪领 域、消息改变、态度 和感受; • 三,认识的:思想领 域、消息提供、信息 和事实。 • 不同人群对相关层次 的效果要求不一样。 • • • • • • • • 行为趋向: 购买 相信 偏爱 喜欢 认识 获知 相对于左边言,效果层次 从获知往上,到达购买, 并对应于认识、情感和意 愿三层次。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传播的世界
•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各种传播技术和媒体覆 盖的世界中。世界已经被传播化了。 • 媒介在迅速变化中。新的传播技术正在出现,这 会导致新的传播手段和方式。 • 电子空间(Cyberspace),科幻小说家吉布森 (William Gibson)创造的一个名词成为流行词, 比喻电子传播发生的那个空间。 • 所有新的信息,在形式上都是相同的,那是数字 化。 • 传播实现了从个人到群体再到大众的过程。
传播学的几个基础概念
杨小彦
中山大学 传播与设计学院 新闻传播学系
传播的定义(一)
(communication)
• 以下是关于传播的几个最早的定义: •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1909年出版<社会组织>,有专章 谈“传播”,他指出:“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 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 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等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 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 报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Cooley, Charles Horton, Social Organization: A Study of the Larger Mind, 1929)这是最早的关于传 播的正规定义。 • 我们注意到这个最早的定义包括了铁路,说明库利强 调的是社会互动,并包含有物质的内容。
传播学复习题
传播学复习题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传播学》复习题绿色字体表示没有找到第一章关于传播的基本概念1、关于传播概念的几种学说——共享说、传递行为说、影响说、社会互动性说,具体含义。
答;共享说:着眼于传播的内容信息的共享。
传递行为说:着眼于思想情感的交换,传播就被描述为信息的“传递行为或过程”。
影响说或劝服说:把传播描述为影响他人的过程,认为传播是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或过程社会互动性说:传播必然使双方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2、按照信息传受范围的大小,传播学通常把传播分为哪五种类型答: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传播媒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体外化的过程: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再现的媒介系统,在这一类系统中,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机器媒介系统,这些媒介,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收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4、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及其主要理论。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
1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现代政治科学的倡始人之一,提出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SW模式:搭建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Who 谁控制分析Say what 说什么内容分析In which channel 通过的渠道媒介分析To whom 对谁说受众With what 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效果分析2卢因“把关人”研究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
“把关人”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和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3霍夫兰与劝服效果实验把心理试验方法引进传播学领域。
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习杂性,以否认早起的“枪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4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他是对穿鼻血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实证主义方向)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传播学科的创立《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概论》《报刊的四种理论》①他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是传播学的创立者;②他是集大成者;③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④他建立4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近30部的着作;⑤1949年出版《大众传播学》;⑥1956报刊的四种理论5、传播中意义交换的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二讲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一篇惊动教育部的小学生作文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到烈士纪 念馆参观,使我很受感动。那些 革命烈士,为了革命,不怕严刑 拷打,不怕枪林弹雨,为了穷人 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我要向他们学习,做革命的接班 人,长大为人民服务。 我热爱那些为穷人打天下的烈 士,我痛恨那些资本家反动派。 听爷爷说,刚解放那会,日子虽 然苦,但那时当官的一心为老百 姓,不像现在,到处是贪污犯。 我对爷爷说,我长大了就专门抓 贪官,给他们灌辣椒水,上老虎 凳,叫他们把贪污的钱交出来, 分给穷人。
一、传播的概念
“传播”在印欧语系的文字中,是 communication或kommunikation,它源 于古希腊的两个词根,一个是com,指 与别人建立一种关系;一个是munus, 指效用、产品、作品、利益、服务等 等。两个词根合起来,意为“共有”、 “共享”。 古罗马的著名演说家西塞罗(Cicero, 前106-43),将communication定义 为与别人建立一种联系或把握一件事 情。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陈力丹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26万字242页图115张设置基本概念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文艺传播跨文化传播传播控制大众传播批判等九章陈力丹易正林编著传播学关键词北师大出版社2009搜集了关于25个传播学概念的外国学者原始论证对每个概念进行学术梳理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 陈力丹
姬无命:这有什么区别吗? 秀才:举个例子,但我用我这个代号来进行对话的 同时,你的代号也是我,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是否 意味着,你就是我,而我也就是你? 姬无命:这这,这个问题没什么意义嘛。 秀才:那就问几个有意义的,我生从何来,死往何 处,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出现对这个 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 择了世界? 姬无命:够了! 秀才:我和宇宙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宇宙是否有 尽头?时间是否有长短?过去的时间在哪里消失? 未来的时间又在何处停止?我在这一刻提出的问题, 还是你刚才听到的问题? 姬无命:我杀了你! 秀才:是谁杀了我,而我又杀了谁! 姬无命:是我杀了我! 秀才:回答正确,动手吧! 姬无命:啊!!(自杀)
传播与传播技巧
主讲:陈 琴
第一节 概 述
一、传播的概念
Communication ,可
译为交流,交往,通讯,
它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
的行为,是个人之间和集 体之间以及集体与个人之
间交换、传递新闻、事实、
意见的信息过程。
二、传播革命
第一次,约300万年前,开始第一次传播革命,即 由非语言传播转变为语言传播; 第二次,是以文字出现和造纸、印刷术的发明为特
视听材料 传播材料 印刷材料两种
一、传播材料的制作原则
1、材料的形式和内容服从项目的需要
2、掌握目标人群的基本情况 3、保证制作计划具有可行性
4、制作材料时考虑目标人群是否有相应的传 播媒介
5、材料在总体上保持一定的和谐性 6、采取多种手法,提高传播效果
二、材料的预试验
利用一系列的专门测试方法对传播材料,特别是 其原型进行测试,以试图弄清该种材料与目标人群
二、信息
信息:是指传者所传递的内容。信息是用一定符号 表达出来的讯息,对人与事物的判断、观点、态度以 及情感。 健康信息:是指与人的健康有关的信息,泛指一切 有关人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知识、技术、 观念和行为模式。
二、信息
健康信息的特点: 1、符号通用 2、科学性
3、针对性
4、适用性
5、指导性
征(公元105年蔡伦发明造纸术,1045年毕升发明活
字印刷术);
第三次,20世纪以电子为媒介的传播革命。
三、传播的分类
自我传播:又称内向传播或自身传播,指个体接受外 界信息后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 人际传播:又称亲自传播,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直 接的信息交流。 大众传播:指职业性传播机构通过报刊、广播、电 视、电影、书籍等大众媒体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 社会大众传播社会信息的过程。 组织传播: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组织 之间或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即公共关 系。
传播学基本概念
一、名词解释1、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产生和传播活动。
二、简答题1、传播的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质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人类传播发展的进程(28)口语、文字、印刷、电子传播时代①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③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
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④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4、非语言符号的分类(45)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文字的整洁性等;体态符号,动作、姿势、表情等;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礼仪、徽章、旗帜。
音乐、建筑等5、符号的基本功能(非语言符号的功能)表述和理解、传达、思考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一、传播学的定义和范畴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效果的学科,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和影响等各个方面。
二、传播学的历史1.印刷术的发明和电报的出现标志着传播学的起源。
2.传播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取得了较为系统的发展,以美国和英国为主要发展地区。
3.20世纪60年代以来,传播学经历了快速发展,出现了多个不同的传播学派别和理论。
三、传播过程模型1.马斯洛的传统线性模型:源头→编码→媒介→解码→接收者。
2.舆论导向模型:意见领袖/门户→传播渠道→公众。
3.交互模型:源头与接收者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4.文化+符号-行动模型:传播过程中包含多个要素,如文化、符号和行动。
四、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1.信息传播与接收:涉及信息的编码、传递、解码和接收等环节。
2.意见领袖理论:指导性影响人群的关键人物。
3.媒介效应理论: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
4.种族主义理论:在社会中存在的种族不平等与歧视现象。
5.社会认同理论:研究社会群体的成员如何建立和维持自我认同。
6.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与传播。
7.传播伦理学:传播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五、传播学的应用方向1.媒体与传媒公司:如新闻机构、广告公司等。
2.公共关系和公共事务部门:帮助组织管理与公众的关系。
3.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利用传播手段进行宣传与信息传递。
4.教育与学术机构:培养传播学专业人才。
六、传播学的发展趋势1.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传播学的影响。
2.国际传播学的发展:关注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交流。
3.传播学与社会变革:关注社会问题、公众参与和社会变革。
以上是对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的大致整理。
传播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广泛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因此以上内容只是一些基础概念和理论,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内容。
对于进一步学习传播学领域,推荐进一步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论文,深入学习和研究。
传播学知识框架整理
传播学知识框架整理
●传播学的基础概念
●传播的定义
●传播模式
●传播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传播的功能(7种)
●传播学的5W框架
●传播者:控制硏究
●传播内容:信息与符号
●传播媒介
●不同的媒介形式: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
●媒介形态沿革:口语时代、印刷时代、电子时代、数字时代
●媒介环境学派
●英尼斯
●梅罗维茨
●麦克卢汉
●尼尔波兹曼
●保罗•莱文森
●受众
●传播效果
●魔弹论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研究
●七种宣传策略
●坎垂尔研究
●有限效果论
●伊里调查
●迪凯特调查
●霍夫兰说服技巧
●适度效果论
●创新与扩散
●使用与满足
●议程设置理论
●强效果论
●议程设置理论
●第三人效果
●沉默的螺旋
●知沟假说
●涵化理论
●传播学历史
●研究学派
●经验学派
●批评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研究学派
●政治经济学派
●技术学派
●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
●传播学的外延
●国际传播
●文化传播
●健康传播
●科学传播
●公益传播
●政治传播。
传播学教程重点知识(含课后习题)
《传播学教程》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重点 2
传播学重点第一章1传播的概念: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理解定义: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中进行;②是一个互动过程(传播者传递—受传者接收);③基本条件(传播者、受传者、信息、通道);④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相互影响,建立共识,不断调节各自的行为态度;⑤媒体丰富(语言、文字、音乐、图画、人的行为等);⑥广义传播(机器、动物、植物传播)。
2传播的类型:自然传播、动物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
人的传播又可分为两类: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
3教育传播的概念: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4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点:5教育传播系统(四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6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的变革(观念、要素、方式):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从主要满足教育者需要走向主要满足学习者需求。
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教育传播系统的四大要素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教育者由把关人变为引导者;教育信息由模拟信息变为数字信息;教育媒体由单向交流媒体变成双向、多向交流媒体;受教育者由被动变为主动。
教育传播方式的变革:由一对一或一对多变为多对多的网络传播方式。
7教育传播的研究对象:教育传播本体的研究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的研究教育传播内容的研究教育传播符号的研究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的研究教育传播中传者与受者的研究教育传播环境的研究教育传播效果的研究教育传播的研究方法第二章1教育传播的过程(9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受教育者、噪声、反馈与效果。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郭庆光《传播学教程》——Summarized by CYYS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 传播概念的把握1. 起源 communication1) 库利: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 皮尔士:通过“像”(icon)或符号对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3) 施拉姆: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 实质:社会互动行为(二) 传播与信息1. 信息定义: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2. 信息分类:1) 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2)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3.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1) 生理反应→伴随精神心理活动,态度,感情,价值,意识形态2) 符号系统本身→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三)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四) 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共享,关系,双向,共通,行过系)(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大众传播特点:专业机构,对象,技术,内容公开,反馈2. 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开放性,子系统,双偶,双自)P103.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Eg制度合理,渠道畅通,系统功能正常4.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5. 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六)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1. 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1) 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2) 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3) 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2.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1) 精神~→起源于→物质~2) 物质生产力→制约→精神~3) 精神~→反映→物质~3.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1) 精神~发展→推动→物质~2) 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 精神~&物质~→不同的特殊规律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 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2. 动物传播的局限P243.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P26-274. 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1)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 无限的灵活性3) 发音的经济性4) 能动性和创造性(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 口语传播时代:1) 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加速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P29;2) 口语的局限:空间&时间,小规模&近距离P29-302. 文字传播时代:1) 文字的出现P302) 文字发明的意义[巴勒克拉夫]时间,空间,传承P313. 印刷传播时代:1) 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机)P31-32;2)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4. 电子传播时代:1) 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2) 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三)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52. 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再现,示现,机器)P35-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章1、传播学起源: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章专门加以论述。
美国学者⽪尔⼠也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个题为《传播》的短章。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种信息共享活动。
也就是说,它是⼀个将单个或少数⼈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或更多⼈所共有的过程。
这⾥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定社会关系中进⾏的,⼜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直和社区⼀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偶然。
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于⼀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表述的内容和采⽤的姿态措辞等等,⽆不反映着各⾃的社会⾓⾊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类传播的⼀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它⼜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的。
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为的发起⼈——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种传播——⽆论其参与者是个⼈、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为。
(4)传播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符号化即⼈们在进⾏传播之际,将⾃⼰要表达的意思转化成语⾔、⾳声、⽂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解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的活动。
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双⽅必须对符号意义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就不能成⽴,或传⽽不通,或导致误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的基础概念
如何理解传播:1、信息(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的统一体为传播内容,既通过声音,表情,姿体动作等传递(面对面传播),也通过各种媒体(文字/音像/画面/数据)传递(远距离传播),需要借助媒介,载体)。
倍增速度加快2、媒体(传播方式变化的关键要素,技术革新导致角色分工的变化,人们生活对媒体依赖程度增加)3、传播普遍存在,复杂性,必然性。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构成社会过程的一个部分,是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传递,交换,接受等一系列动态过程。
通过这种信息传递和交换,传播的当事人进行社会性互动,并共有(共享)信息。
共有(共享)信息:1、表层的意义共有:为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信息传达,交换,在传播者之间达成一定的目标,则意味着信息在当事人之间被共有。
(约会的时间地点)。
2、深层的意义共有:部分共有。
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的知识意识等来理解信息内容,解释信息的意思(深层的意思)。
而这些经验,知识,意识等必然存在个体差异,由此产生的理解和解释也产生差异。
甚至产生对抗和争执。
因此,共有是有局限的,程度差异大小不一的部分共有,为了尽可能减少差异,人们就要进行交流。
这是传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侧面。
3、求同存异的原则很经典(个人层面,国家层面)
社会性互动:1、近代大众媒体诞生之前(双向性,直接交流)2、大众媒体主宰的时代(单向性,专业化机构行为)2、网络参与的时代(博客,论坛;歌曲(移动终端上运用很活跃),图片,视频等的互动性大量提供,大量消费)
传播分析的基本要素
初期传播模式
拉斯韦尔:5W模式(1948)香农和韦弗:数学模式(1949)
传播模式的发展(有效性的提升)德弗勒:互动模式(反馈概念)赖利夫妇:系统模式
系统模式
传播与社会构造:1、技术层面的信息化(硬件的普及)2、言论的记述,社会关系的解释层面的信息化(文明论: D.贝尔《后工业社会》A.托弗勒《第三次浪潮》,六七十年代的理念论;技术论:技术的构想,技术的可能性+技术的合理性;政策论:国家行政,经济社会(大型企业)联手推进信息产业发展;社会论:意识形态批判(与前三者的对抗姿态);文化论:与媒体接触的人们的想象力扩
大和软管理化的进展)⇒权利和欲望需求的交织于虚拟空间,个人与个人,个
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被重组,新型社会关系正在形成。
社会论的意识形态批判:与个人消费的接轨:高度信息化政策及其实施(政策主导开发新媒体,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网络终身教育),远程医疗);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技术与内容的关系:CATV,节目多元化到同质化,广告恶性竞争);信息通讯领域成为极具魅力的投资场所(中国电信与邮政分营);年轻人对信息的需求:轻松愉快甚于信息有用性
信息化社会:贝尔的观点形成了信息社会论的基调,基本模式,也指出信息并非价值中立的力量。
贝尔的文明论的补充(兼批判)者们指出:1,信息革命是全球资本主义发展和扩张的新阶段。
2,信息技术是具有导致现有世界构造发生变化的可能性的潜在手段。
3,对应各个国家和区域的文化,制度,组织形态的多样性,信息化以不同的形式与迅速的社会变化相关联。
4,信息技术怎样改变
社会空间的构成和原有的权利关系
信息环境中的信息行动:单向线性传播模式把上面三种现实按因果关系相联(特别是在效果研究中最为典型),其观点的前提是:1,首先社会中发生了某件事(客观的现实),2,媒体进行报道(象征的现实),3,对于该报道人们的反应(主观的现实)。
这只适用于短期内的一种现实构成方式的描绘,所关注的问题是单向的明显的效果。
从长期和宏观来看,反过来的情形也存在,就是象征的现实和主观的现实(媒体和舆论)对客观现实的构成的影响
传播的功能
正功能负功能
●环境监视
警告(自然灾害)过渡报道引起恐慌
经济社会信息获取手段麻醉作用(过度社会同化,漠不关心)
●社会协调
维护社会规范刻板成见的持续
社会地位赋予(标版广告) 拟态活动,人格的创造
●社会文化遗产传承
学校以外的教育(学前学后)同一化,大众化
●娱乐
休息,业余时间的充实逃避现实,沉迷于享乐
(显在的功能潜在的功能)
传播过程是以上功能的复合体
在社会系统的维持和安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复数的不同层次的大小系统的作用不一定一致)
大众媒体的功能:1、报道----- 环境监视(提供信息,新闻)2、评论----- 相互作用(信息的选择,解释,批判)3、教育----- 文化传承4、娱乐----- 娱乐提供5、广告----- 环境监视,娱乐提供
子弹理论的观点,背景与意义: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对所有受众都有很强的,或多或少普遍的效果;立足于强调权威精英的存在,大众社会论的观点;刺激---反应理论(stimulus -response )的呼应;广播媒体所具有的特殊效应;煽情政客对大众媒体的有效利用;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的确立
子弹理论的局限:过于简单化;特定条件下才会产生
意见领袖的特征:价值观的人格化体现(人们效仿的榜样),一般能力较强,社会位置关键(通常交际圈)在一定保留条件下,个人所属集团(家庭,同辈集团,邻居集团等)初级群体中,对应不同种类的信息存在不同的意见领袖。
有限效果模式:1、采用的前提:个人因素(个性,喜好等);社会环境因素(群体规范等)
2、采用的过程及结果:5个阶段:获知(接触),说服(态度形成),决定(采用或拒绝),实施(投入使用),确认(强化或撤回采用决定)
3、后果:满意或不满意的后果,取决于创新效果有益还是有害预料之中还是预料之外,取决于是否得到公认以及是否符合众人的期望
有限效果模式的意义,发展及局限性: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使用与满足提供的全新视角;使用与满足,创新的普及在数字传播中的应用
批判观点:1,如果大家都这样迎合既有倾向,减少不协调,人类如何进步,变
化,革新2,两级传播是分享信息,还是给与影响性意见3, 使用与满足的关键概念太空泛,缺乏理论性,讨论散乱等
议程设置的两个层面:1、议题层面:获得公众关注--舆论形成初期的细节2、属性层面:介入议题内容--舆论观点层面的细节
议程设置的应用:民主社会需要媒体从事有意义的议程设置,界定当前关键问题,包括议题成因和解决方案。
通过议程设置实现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对话,建立共识
议程设置概念的重要性:提出了大众媒体影响社会(舆论形成)的一种方式。
发展:不仅告诉我们该想些什么,而且告诉我们该怎样想。
对于记者和新闻机构,此概念提高了责任问题的重要性
知识沟假说:1、知识沟与新技术。
硬件:信息享用普遍性软件:信息处理能力2、知识沟研究的拓展。
多种因素(动机,教育等)相辅相成,共同产生影响,关注时间推移的效果变化3、填补知识沟的方法提议。
融入团体,受众细分,突出信息的用处等4、总结。
信息获取与知识沟的扩大或缩小的条件性(因素多元)
新闻框架的四个维度:新闻涉及的话题(内容的取舍);外在表现(编辑中的篇幅和位置);认知上的属性(内容细节);感情属性(全篇的基调)
三个阶段的效果论:子弹论是最早最简单的理论;实证证据更多支持了有限效果模式;强大效果模式认为有限效果模式过多地减少了大众传播的效果;同时它比子弹论更细致更谨慎。
效果研究小结:1、核心关注点:说服问题2、动机:政治方面选举,政治活动,宣传经济方面广告效果3、对现实操作有直接参考价值4、每一理论均试图解释大众传播的某一方面5、总体趋势:关注各种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