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礼拜二午睡时刻》word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礼拜二午睡时刻一、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二、教学难点:理解细节描写展示不动声色之下的人物的波澜壮阔的情感,领略作者的内敛的功夫三、教学过程:1.导语:今天是4月25日礼拜二,离午睡时刻还有一段时间。

趁这一美好的空闲,我们一起去看看遥远的拉丁美洲的8月一个礼拜二发生的事情。

先请一位同学来简单介绍故事情节。

(老师概括:礼拜二,母亲和女儿去拜祭上周被打死的小偷儿子)板书:母亲儿子小偷2.《礼拜二》一文并不以情节曲折取胜,而以人物的情感动人。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停)——母亲。

本堂课的重点就在于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为提高效率,可以将课文分为两部分——进镇前后3分析人物形象自读课文第一部分(2~3分钟),圈划词句来分析母亲形象特点预想:穷、瘦、矮、弱、老严厉、自尊(板书,成心形雏形)②进镇前,母亲仅仅是一个平凡的母亲,身上带着疑问的女人,后文苏浙母亲身份的进一步明朗,她又为我们展现怎样的形象?以4人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饰演神父、妹妹、母亲、女儿,5~8分钟准备时间,道具自备。

③邀请表演,并要求其他同学参照文本,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预想:平静、温和、固执、坚强、勇敢、爱儿子④母亲的叙述大都是平静、温和,看来不合常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你能看出情感火山即将喷发的裂缝吗?明确:“胡乱地签上名字”师:看似镇定,实则痛苦。

虽然痛苦,极力克制⑤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胡乱地签上名字”,还有没有其他的行为也是母亲的盾牌来掩饰痛苦的?明确:“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紧紧抓住皮包“”把皮包夹在腋下“Ppt:余华:当他不断地展示细部的时候,他也在不断的隐藏什么,被隐藏的总是更加令人着迷。

师:这就是细节描写的动人之处,小细节,大用处。

⑥小结: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尤其是细节描写来为我们展示一位面对儿子是小偷这样非正常情况下的母亲的坚强、自尊、隐忍,也同时展示了这位母亲无惧压力,敢于承认小偷是儿子,丝毫不掩饰对他的爱。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第七单元《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第七单元《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感受伟大真挚的母爱;学习本文的情感处理方法——节制胜于纵欲;理解小说的思想价值和多义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文字与封面比较、画时间轴等活动,概括小说故事情节,关注小说的人物、环境;通过细节分析,让学生参与并直接认知“节制”与“放纵”的表达,深入探讨“节制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苦难中的同类,关怀和同情弱者。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镇定安详、坚强伟大、超越道德宗教”的母爱;探讨情感的处理方法——节制胜于纵欲。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手法中节制的力量;理解“悲悯”情感;理解小说主题的多义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识记作家作品法国谚语说“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今天我们要学的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正如一部短小的黑白电影,在平静的、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展现了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二、文画比较,把握叙述节奏1.出示中文版小说封面,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比较中文版封面与小说有关情节是否吻合。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讲述了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人)在礼拜二午睡时刻(时)来到一个小镇(地)去祭奠被当做“小偷”打死的儿子(事)的故事。

学会概括方法,注意“人时地事”在概括中的重要性。

3.比较中文版封面与小说有关描写吻合吗?⑴母女形象比较原文:母女二人都穿着褴褛的丧服。

那位妇女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身上没有一点儿线条,穿的衣服像件法袍。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中午休息时间的选择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午休习惯呢?本文将会分享一份《礼拜二午睡时刻》的教案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健康午休。

一、教学目标1.了解午间恰当休息的重要性。

2.能够根据个人的情况安排适合的午休方式和时间。

3.能够做出更好的午休决策,提高效率和学习成绩。

二、教学重点1.了解午间恰当休息的重要性。

2.掌握午休方式和时间的设定。

三、教学方式1.讲授。

2.小组讨论。

3.实践。

四、教学内容1.活动开始:首先,向学生询问他们在中午休息时通常做什么,然后引导他们思考休息的目的。

2.讲解知识点:向学生讲解午间恰当休息的重要性,包括身体散发出的“瞌睡”信号、大脑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午休对于记忆力和注意力的重要性等等。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为小组,探讨他们在午间休息时的个人选择和习惯,然后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验。

4.实践:在了解了各自的习惯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合理安排午间休息时间和方式,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门课程,学生们将会掌握更好的午休知识和相关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同时,进行课后反思和总结,加强思考和实践,不断完善和改善自己的午间休息方式和时间。

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午间休息情况,帮助他们改善不良习惯,养成健康的午休习惯总之,合理的午间休息对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非常重要,学生们应该了解并掌握适合自己的午休方式和时间。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小组讨论和实践,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午间休息的作用,并能够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午休计划。

教师也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午间休息情况,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休息习惯,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做出积极的贡献《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教案教学设计2教案教学设计《礼拜二午睡时刻》一、教学目标:1.了解午睡的益处和必要性,养成午睡的好习惯。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理解并体会小说传达的超越道德、世俗、宗教的无所畏惧的母爱情感和悲悯情怀(二)体会小说中母亲的象征意义二、教学重点: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三、教学难点:理解“悲悯”情感和母亲的象征意义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阎维文的《母亲》每当听到这首歌,我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汶川地震中那个双膝跪地,用匍匐的身躯为自己还在襁褓中的孩子撑起一片生存空间的母亲,以及那句“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下去,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的手机遗言,这是一个典型场景下母爱的彰显。

今天我们也要接触一个有关“母亲”的话题,可这位母亲却没有刚才提到的那般悲壮,但读来同样深沉,她就是马尔克斯笔下的母亲,让我们一起走近她。

二、整体感知1、初步交流感受:小说场景描写弥漫着怎样的氛围?2、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内容。

三、探究人物形象1、小说涉及哪些人物?请简要概括这些人物的形象。

神父,是一个教堂的负责人。

神父除了要主持弥撒及婚礼外,为垂危者祈祷、告解、临终圣事甚至驱魔也是神父的职务。

教徒们认为神父是教会内有神权的人,是他们灵魂上的父亲,可以代表天主“赦他们的罪”。

神父的职权是管理本堂所辖区教徒,进行传教活动。

他代表着至高无上的道德力量。

2、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有观点认为小说刻画了最具震撼力的超越凡常“无处不在的母爱”的母亲与有着“人类普遍的同情心”的高尚情怀的神父,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或者你还有其它的解读?要求:分小组讨论,请抓住细节描写深层次解读人物形象对小说主旨的揭示。

分角色朗读34—42段、59-70段,分析神父的三次劝告,体会劝告背后蕴涵的人道主义精神。

明确:母亲:面对死去的小偷儿子细节:叫小女孩不要喝水、不准哭,坐的笔直母亲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安贫若素而来,带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撕裂人心的悲伤而来,挺直的背影彰显着内心的强大。

面对小镇人们细节:当众人围观的时候,她“夺”过女儿手中的鲜花。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八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设计外国小说欣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八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设计外国小说欣赏

语文:《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设计(人教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目标:1、领会小说的内容与题旨2、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节制处理3、了解马尔克斯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教学重点与难点:母亲的形象把握,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节制处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小说的基本元素——情感开始说起。

情感与思想是小说乃至文学创作的终极目标,那么,情感在小说中具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许多经典作品能跨越时空,经久传诵不衰?不能不说是取决于思想情感的魅力。

小说《山羊兹拉特》向读者展示了一种超越了人畜之间界限的恒久和谐的情感,《礼》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二、学生疑难探讨:在自读中你是否碰到了什么难题?三、自读材料补充:1、关于作者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生于哥伦比亚阿拉卡塔卡。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

1982年,他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评语:“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揉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2、代表作品《百年孤独》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

3、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突出特点:“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其代表作品常通过塑造非凡超常的人物形象,描写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运用奇异多彩的表现手法,将现实与非现实融为一体,反映拉丁美洲的现实生活,使人获得一种极其强烈的既荒诞又真实的感觉。

4、其他作品1955年- 《枯枝败叶(La hojarasca)》1961年- 《没有人写信给上校(El coronel no tiene quien le escriba)》1962年–《格兰德大妈的葬礼(Los funerales de la MamáGrande)》1962年- 《恶时辰(La mala hora)》1967年- 《百年孤独(Cien años de soledad)》1975年- 《家长的没落(El otoño del patriarca)》1970年- 《落难海员的故事(Relato de un náufrago)》1978年- 《难以置信的悲惨故事——纯真的埃伦蒂拉和残忍的祖母(La increíble y triste historia de la cándida Eréndira y de su abuela desalmada)》1981年- 《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Crónica de una muerte anunciada)》1985年- 《霍乱时期的爱情(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1989年- 《迷宫里的将军(El general en su laberinto)》1992年- 《奇怪的朝圣者(Doce cuentos peregrinos)》1994年- 《关于爱和其它恶魔(Del amor y otros demonios)》1996年- 《绑架(Noticia de un secuestro)》二、初读小说,1、感受交流这些作品的标题总体上弥漫着怎样的氛围?“礼拜二午睡时刻”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用一个字概括)阅读小说开头部分的场景描写,说说它的作用。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1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1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1《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小说的内容与题旨2、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节制处理3、了解马尔克斯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教学重点与难点:母亲的形象把握,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节制处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小说的基本元素——情感开始说起。

情感与思想是小说乃至文学创作的终极目标,那么,情感在小说中具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许多经典作品能跨越时空,经久传诵不衰?不能不说是取决于思想情感的魅力。

小说《山羊兹拉特》向读者展示了一种超越了人畜之间界限的恒久和谐的情感,《礼》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二、学生疑难探讨:在自读中你是否碰到了什么难题?三、自读材料补充:1、关于作者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生于哥伦比亚阿拉卡塔卡。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

1982年,他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评语:“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揉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2、代表作品《百年孤独》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

3、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突出特点:“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其代表作品常通过塑造非凡超常的人物形象,描写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运用奇异多彩的表现手法,将现实与非现实融为一体,反映拉丁美洲的现实生活,使人获得一种极其强烈的既荒诞又真实的感觉。

4、其他作品1955年- 《枯枝败叶(La hojarasca)》1961年- 《没有人写信给上校(El coronel no tiene quien le escriba)》1962年–《格兰德大妈的葬礼(Los funerales de la MamáGrande)》1962年- 《恶时辰(La mala hora)》1967年- 《百年孤独(Cien añ;os de soledad)》1975年- 《家长的没落(El otoñ;o del patriarca)》1970年- 《落难海员的故事(Relato de un náufrago)》1978年- 《难以置信的悲惨故事——纯真的埃伦蒂拉和残忍的祖母(La increíble y triste historia de la cándida Eréndira y de su abuela desalmada)》1981年- 《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Crónica de una muerte anunciada)》1985年- 《霍乱时期的爱情(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1989年- 《迷宫里的将军(El general en su laberinto)》1992年- 《奇怪的朝圣者(Doce cuentos peregrinos)》1994年- 《关于爱和其它恶魔(Del amor y otros demonios)》1996年- 《绑架(Noticia de un secuestro)》二、初读小说,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叙述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坐火车去拜祭误当“小偷”而被打死的儿子的故事。

新人教版选修《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策略性知识:分析人物要从人物表现的细节入手;认知性知识:把握文本的母亲形象:慈爱、自尊、面对苦难时所表现的宽厚无比的忍受能力与有力的抗争精神;初步理解拉丁美洲人的性格及精神存在方式;初步理解本文的写作主旨:塑造了一位坚忍、自尊的母亲形象来将人民唤醒,使人民思考自己的命运,反思自己的行为。

德育目标:感知母爱的伟大,宽容的可贵。

教学重难点: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归纳策略性知识:分析研究人物要从人物表现的细节入手。

一、导入(情境式)在一个礼拜一的凌晨三点,那是个细雨淅沥的清晨,寡妇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在外边撬门,慌乱中,她拿出了一支老式手枪,黑暗中她举起了手枪,猛扣扳机,一个小偷倒下了,一个年青的生命就这样在这样的清晨逝去了。

人们称他“小偷”。

二、文本解读环节(一)母亲形象分析1、几天之后,小偷的母亲坐着破旧的火车、经过一个又一个一样的镇,来到这里,拜自己的当了小偷的儿子。

如果你有一个当小偷的儿子,你会有带着怎样的心情?参考:自责、羞愧、悲痛。

2、这位母亲真的怀着这样的心情吗?答案是否定的。

同学们的预习作业中给出了“坚强、(“镇定自若的神情”、与神父交谈作者用了“不动声色”)固执(执意要求立刻见到神父)、自尊(不许哭)”等词,有同学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母亲外表的平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内心的平静?参考:否。

外表平静而内心却是痛苦非常。

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参考:女人愣愣地站在那里,两只手紧紧抓住皮包,除了电风扇的嗡嗡声外,听不到一点其他的声音;每吃一口饭都会想起儿子被打的情景。

人生中每天都要吃饭,每顿饭都要吃上好多口,每一口饭吃在嘴里,就是想起自己的唯一的儿子被打死的场景。

就是这样儿子惨死的痛在母亲那里是要加倍的。

高二(3)班的温李娜同学用了这样的言语来形容母亲:母亲是一个坚强、自尊、坚忍,但又深受的伟大的女性。

她没有冲动地将悲痛表露出来,但又在言谈举止间处处表现出儿子的惨死带给她的深深的悲哀。

新人教版选修《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3篇

新人教版选修《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3篇

作者:陈丽霞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年6期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3分析小说的细节描写,品味爱的情感。

4应该拥有一种博大的爱:关注那些苦难中的同类,关怀和同情弱者。

教学重点: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不同处理。

教学难点:理解“悲悯”情感和分析小说手法中节制的力量。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问:读了这篇小说,说说你们的感觉?通过让学生谈预习后的读后感,提出阅读中产生的疑问:看不懂,母亲为什么叫她女儿不要哭?她儿子有没有偷?母亲怎么这么镇定?母亲为什么不号啕大哭呢?神父为什么会不安和脸红?镇上的人为什么围在这里……(带着疑问去学习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又使他们有较为明确的阅读目的。

)二、介绍作者及相关资料1、作者简介加西亚·马尔克斯是20世纪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一个中医家庭,从小在外祖父家生活,外祖母经常给他讲一些神话传说和鬼怪故事,这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共30万字,因为独特的艺术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此,他就成为拉美小说界的“掌门人”。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一个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

2、有关该作品的评价《礼拜二午睡时刻》是我认为最好的小说。

——马尔克斯《礼拜二午睡时刻》是我最喜欢的十篇小说之一。

——中国“先锋小说”家余华“为什么神父都会在这个女人面前不安?为什么枯萎的鲜花会令我们战栗?马尔克斯留下的疑问十分清晰,疑问后面的答案也是同样的清晰,让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感受到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感受还远远不够。

”——中国“先锋小说”家余华3、请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该文得到这么高的评价?(让学生逐步明确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三.精读课文,品析鉴赏1、分析细节,品味母爱。

(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提问:小说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母亲的?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讨论明确:神态、外貌、语言、动作细节的刻画贫穷、苦难、坚强、伟大、镇定法国谚语:“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中学语文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设计
“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
献疑释疑
作业(二选一)
(1)续写 (2)说说卡洛斯这个人。(可 以通过想象写他的故事;也可评 价他的为人)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
礼拜二午睡时刻
(加西亚·马尔克斯)
1、“礼拜二午睡时刻”发生了什么 事?
2、为什么要Biblioteka 择这个时刻?3、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细节体会情感的节制
(1)在整个旅途中,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 两手按在膝盖上的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她脸上露出 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8)“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 “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 话。过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候叫人打得三天起不 来床。”
“他没有办法,把牙全都拔掉了。”女孩子插嘴 说。
(9)“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 阳落山嘛!”
“等一会儿走吧,”他说。说话的时候,他没有 看那个女人。
她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
(5)“我有急事。”妇人固执地说。
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
(6)“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 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7)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 两眼直直地盯着神父。神父的脸刷的一下子红了。 他低下头,准备填一张表。一边填表一边询问那 个女人的姓名、住址等情况,她毫不迟疑地、详 尽准确地作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 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了。女孩子解开左脚上的鞋扣, 把鞋褪下一半,用脚后跟踩在鞋后帮上。然后把 右脚的鞋扣解开,也用脚趿拉着鞋。
(2)小女孩坐了下去,她母亲愣愣地站在那里,两只 手紧紧抓住皮包。
(3)“把鞋穿上!”她对小女孩说。 “梳梳头!”妈妈说。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设计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设计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礼拜二午睡时刻》是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中“情感”话题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不同处理,考察小说的情感元素及其与作品内容、题旨的关系,了解现代小说的情感状况。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写一位母亲带着女儿拜祭被打死的儿子的故事,呈现的是拉美这块土地和生存在上的贫穷者的苦难,流露的是作者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小说采用“节制胜于放纵”这一情感处理方式,达到了看似平静,地底下却是情感的熔岩崩突的效果。

《礼拜二午睡时刻》这篇小说由于情感上的特殊处理使得学生在理解外国小说主旨时还存在难度,许多学生读了几遍之后感觉还是不太懂。

所以要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以及认识到小说情感处理的方式还有比较大的困难。

在这一点上,还需要教师适当引导。

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把握小说的内容,体悟人物的情感,理解小说的主旨;②提高学生品评小说人物和情感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细节描写品析,体悟母亲的情感和神父的温情,进而领会小说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母亲的苦难,同情关怀生活中的弱者,激发悲悯情怀。

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从简洁的文字中体会理解母亲这个苦难者的情感,教学的难点在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即理解文章的主旨。

4 教学思路直接导入,亮出话题,明确本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概括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以主问题“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体味母亲的内心世界”,感知母亲的情感,理解母亲的苦难及其母爱的伟大;通过小镇的人对母亲的态度和神父对母亲的情感变化,对比体悟神父温情的可贵;从对上述三者情感的体悟中理解文字背后作者的悲天悯人;最后,总结提升感悟。

5 教学设计5.1 导入。

一篇给人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小说,其情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体味《礼拜二午睡时刻》中的情感的魅力。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教案标题: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午睡的好处和重要性。

2. 掌握正确的午睡方法。

3. 培养形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午睡的好处和重要性。

2. 示范正确的午睡姿势和呼吸方法。

3. 介绍午睡的时间和时长。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午睡的好处和重要性,例如:午睡可以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改善记忆力、缓解疲劳等。

2. 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正确的午睡姿势和呼吸方法,例如:平躺在床上,用深呼吸的方式放松身体和大脑。

3. 示范(10分钟):教师示范正确的午睡姿势和呼吸方法,让学生跟随示范进行练习。

4. 介绍午睡时间和时长(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午睡的最佳时间和时长,例如:最好在午饭后的30分钟内进行午睡,时长不宜超过30分钟。

5. 练习(15分钟):学生进行午睡练习,每人有10分钟的时间进行午睡。

6. 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讨论午睡的感受和体会,总结正确的午睡方法和习惯。

四、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了解他们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午睡方法和习惯。

五、拓展延伸:1. 带领学生进行一段冥想或深度放松练习,增强休息和放松的效果。

2. 探究不同午睡时间或时长对身体和大脑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午睡的好处和重要性:- 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 改善记忆力- 缓解疲劳正确的午睡方法:- 平躺在床上- 深呼吸放松身体和大脑午睡的时间和时长:- 最佳时间:午饭后的30分钟内- 时长不宜超过30分钟。

教学设计2:第13课 礼拜二午睡时刻

教学设计2:第13课 礼拜二午睡时刻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目标1.把握文本的母亲形象;慈爱、自尊、面对苦难时所表现的宽厚无比的忍受能力与有力的抗争精神;初步理解拉丁美洲人的性格及精神存在方式;赏析小说的情感处理方式。

2.分析人物要从人物表现的细节入手,学生交流探讨,教师点拨。

3.感知母爱的伟大,宽容的可贵。

教学重点把握文本的母亲形象教学难点感知母爱的伟大,宽容的可贵。

教学过程一、导入法国谚语说“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今天我们要学的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正如一部短小的黑白电影,在平静的、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展现了许许多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同学们事先都阅读了这篇课文,请同学来说说看,小说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讲述了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人)在礼拜二午睡时刻(时)来到一个小镇(地)向神父借墓地钥匙,打算去祭奠被当做“小偷”打死的儿子(事)的故事。

(注意为什么要这样概括?人时地事在概括中的重要性,要学会概括的方法。

)二、探究交流1.提示学生阅读小说时要注意两点:如果我们看不懂小说,不是小说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缺少对视野之外的东西的探求之心。

其实,学习和生活本身就是问题的不断提出与不断解决的过程!只要能够发现问题,就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

2.学生交流:要求学生合作解决预习过程中的疑问,提出悬而未解的问题。

3.结合学生小组交流后遗留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质疑解惑。

(1)探究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提出的细节问题,解读母爱。

细节一:85页“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一段,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呻吟声。

(贫穷、饥饿、疲惫)细节二:86页“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好人、听话、生活带来的苦难)细节三:结合小说开头部分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86页对公墓钥匙的详细描写,小说的时代背景,分析小镇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以及小说题目的特殊含义。

环境:小镇凄凉,贫瘠。

小镇午睡的环境闷、热、静、困。

公墓钥匙:人死之后就沦为虚空,无人问津吗?生命的消逝只留下了一座座无人在意的矮矮的土堆与一把锈迹斑斑的钥匙。

礼拜二午睡时刻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礼拜二午睡时刻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听力:学习有关午睡的英语表达,并能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内容2.口语:通过课堂练习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交流能力3.阅读:通过阅读学习有关午睡的文化背景和习俗4.写作:了解有关午睡的统计数据和科学研究,并就此展开讨论和写作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有关午睡的英语表达2.阅读并理解有关午睡的文化背景和习俗3.了解有关午睡的统计数据和科学研究,并就此展开讨论和写作三、教学过程1.导入1)询问学生是否喜欢午睡2)简单讲述有关午睡的文化背景和习俗2.听力1)朗读课文,学生根据语音节奏和脉络理解文章内容2)学生跟读课文,模仿语音和intonation3)老师播放听力录音,学生在课本上做完填空题4)学生互相检查答案,老师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3.口语1)分成小组,进行有关午睡的角色扮演2)讲述自己的午睡经历,分享午睡的好处和坏处3)进行口语练习,如听说训练、汇报等4.阅读1)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午睡的文章2)学生分组,讨论有关午睡的文化背景和习俗3)学生回答问题,展开讨论5.写作1)老师给出有关午睡的统计数据和科学研究2)鼓励学生就相关议题进行写作3)学生按照老师设置的要求,互相修改作文4)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点评四、结束语本节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有关午睡的英语表达,并了解有关午睡的文化背景、习俗、统计数据和科学研究,以此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随时随地注意保持好的作息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有关午睡的文化背景、习俗、统计数据和科学研究,以及午睡对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好处和坏处。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午睡成为了一种舒缓压力的方式,但同时也需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礼拜二午睡时刻》精品教学设计

《礼拜二午睡时刻》精品教学设计

《礼拜二午睡时刻》精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礼拜二午睡时刻的生活场景和习俗,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描述礼拜二午睡时刻的情景。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午睡习俗,培养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情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介绍礼拜二午睡时刻的生活场景和习俗,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2.难点:让学生能够用中文描述礼拜二午睡时刻的情景,运用相关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

三、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图片或视频展示礼拜二午睡时刻的生活场景,相关词汇和句型的板书或PPT。

2.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教学板书、课本。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猜测图中人们在干什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学习新知识(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礼拜二午睡时刻的生活场景,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习俗和传统。

学生观看后,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讨论。

3.词汇学习(20分钟)教师逐个介绍礼拜二午睡时刻的相关词汇,如“午睡”、“睡觉”、“安静”、“窗户”等,让学生理解词义并进行朗读练习。

4.句型学习(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礼拜二午睡时刻的相关句型,如“在礼拜二的午睡时刻,人们在家里安静地睡觉”等,让学生掌握句型结构并进行模仿练习。

5.情景表达(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通过对话的方式描述礼拜二午睡时刻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6.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午睡习俗,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传承,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七、总结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礼拜二午睡时刻的生活场景和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相关词汇和句型,并通过角色扮演和口语表达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设计(表格式)
明确:因为她的孩子被人认为是一个小偷。如果母亲以一种悲痛万分,痛哭流涕的方式进入小镇,不仅不会捍卫孩子的名誉,反而可能受到人们的鄙视。母亲的坚韧与冷静,不怕众人的歧视,恰恰是对已死去的孩子最大的保护和爱。而这种冷静与坚韧也是我们本单元所学习的重点--情感的处理之节制胜于放纵(ppt显示)
节制是什么?节制是沉默的火山,静默中孕育着巨大的力量:节制是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海水掩盖着它伟岸的身躯。古井无波,静水流深。节制就是母亲直挺挺的腰,节制就是母亲固执的话,节制就是母亲直盯着的眼神,节制就是母亲生硬的动作,节制就是母亲那张平静的脸。采用内敛、节制的方式处理情感,有时比外向、放纵的方式更能打动人心。(大家联系生活,自己听到过的或看到过的这种节制与放纵的对比。)
围绕目标达成的课堂检测
题目设置说明
检测一:(ppt)话题: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题目“礼拜二午睡时刻”,表面上看,只是陈述了故事发生的一个主要时间段,对表现文中的人物形象似乎没有什么作用。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母亲,不如直接以“母亲”为题更能突出主题。你认为这一观点合适吗?说说理由。
学生甲:1.合适。题目“礼拜二午睡时刻”,除了点明了故事发生的一个主要时间段,很难再看出其他的信息,这对表现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没有任何帮助。如果以“母亲”为题,小说的主人公不言自明,读者阅读就有了明确的重点和方向,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也不容易产生偏差。
动作描写: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擦干脸上的汗水,又用手抹去脸上的油污;
语言描写:把鞋穿上;梳梳头;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我有急事;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看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的那个样子…….声调很平静;声音压得低低地

2017人教版选修礼拜二午睡时刻word教案

2017人教版选修礼拜二午睡时刻word教案

《礼拜二午睡时刻》简案课时:1时间:3月26日(周三)教学步骤:1、屏示课题2、作者简介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生于哥伦比亚阿拉卡塔卡。

1940年迁居首都波哥大。

1947年入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并开始文学创作。

1948年因哥伦比亚内战半途停学。

不久他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

1955年,他因连载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难而被迫离开哥伦比亚,任《观察家报》驻欧洲记者。

1960年,任古巴拉丁通信社记者。

1961年至1967年,他移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

以后他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和欧洲,继续其文学创作。

1975年,他为抗议智利政变举行文学罢工,搁笔5年。

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

1982年,哥伦比亚地震,他回到祖国。

1999年得淋巴癌,尔后文学产量遽减,2006年1月宣布封笔。

3、主要作品1955年- 《枯枝败叶》//1961年- 《没有人写信给上校》//1962年- 《大妈妈的葬礼》//1962年- 《蓝宝石般的眼睛》//1962年- 《恶时辰》//1967年- 《百年孤独》//1975年- 《家长的没落》//1970年- 《落难船员的故事》//1978年- 《难以置信的悲惨故事——纯真的埃伦蒂拉和残忍的祖母》//1981年- 《一桩事前张扬的谋杀案》(1990年被李少红、萧矛改编成电影《血色早晨》)1985年- 《霍乱时期的爱情》//1989年- 《迷宫里的将军》//1992年- 《奇怪的朝圣者》//1994年- 《关于爱和其它恶魔》//1996年- 《绑架》4、基础积累字音:橘jú红隧道suì窒息zhì玫瑰guī拽zhuài 破烂l ánlǚ羸弱chán 静谧mì麇集qún 贫瘠jí龟裂jūn 执拗niù趿拉tā谛听dì咕哝gūnong 瞅chǒu字形:惭愧kuì/槐树huái/玫瑰guī/傀儡kuǐ//山麓lù/湿漉漉lù/麇集qún/酣战áo//创造dì/谛听dì/根深蒂固dì揪心jiū/瞅见chǒu/铁锹qiāo/愀然qiǎo//方框图kuàng/框框kuāng/诓骗kuāng/哐当kuāng/筐子kuāng词语解释:褴褛(衣服)破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小说的细节描写,品味情感节制背后的东西
3、体会悲悯情怀:关注那些苦难中的同类,关怀和同情弱者。

教学重点: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不同处理
教学难点:理解“悲悯”情感和分析小说手法中节制的力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本文故事情节。

【明确:叙述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坐火车去拜祭误当“小偷”而被打死的儿子的故事。

】(注:此处学生会轻易地将“儿子”定义为小偷,可提醒学生关注第54段,“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

”如若去了一个“吃”,意味有什么变化?第55段“‘他没有办法,把牙全都拔掉了。

’女孩子插嘴说。

”其实,不管他是不是小偷,他都罪不至死,儿子的“鼻子被打得粉碎”的结局对任何一位母亲来讲都是莫大的悲剧,更何况,周围的居民更是认定了他是小偷。


二、教学设计:
这篇小说涉及的母题是什么?
【明确:母爱】
这是一份怎样的母爱?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明确:克制、坚忍、伟大、镇定,超越了道德的限制……】
(幻灯1)余华说:“马尔克斯的叙述简洁而不动声色,人物和场景仿佛在摄影作品中出现,而且他只写下母亲对一切的镇静,镇静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比的悲痛和宽广的爱。


你在哪些地方能感受到这种无比的悲痛?(提示:一方面来自于人物的内部,比如语言、行为、神态、心理;另一方面来自于外部,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关于自然环境,可供参考的资料:马尔克斯是一个对时间非常痴迷的作家,他的名篇《百年孤独》就是用时间命名的,并且用时间描述了一个迷人的开头。

《礼拜二午睡时刻》这篇同样以时间命名的小说,时间在其中的重要性显得列为突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交代了天气的变化。

“酷热在马尔克斯的小说世界里已成为一种经常出现的、随时即来的东西。

”当然,由此形成的不仅仅是叙事的时间顺序和天气的变化,它们也共同暗示了人物心情的变化和情感的燥烈程度:越走近小镇,天气越热,情感也越燥烈,所需要的对情感的控制力也越强,而外在的表情却越发的冷。


这所有的悲痛其实都源于宽广的爱!不管是悲,是痛还是爱,不管是怒,是哀还是恨,母亲都将它们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孤独,也是马尔克斯作品中使人常常能体会很深的一种味道。

(幻灯2)节制胜于放纵。

这可以说是贯穿全文的一个感情处理方法,这是作家一种非常高超的审美眼光,他不带情绪,不带怨恨,而只有哀伤,这当中有一双眼睛在慈爱地看着,但正是这种眼光能揭示人性在冷漠时代的悲苦与尊严。

这位母亲在重重重压之下,也一再克制,但会不会出现不堪重负的情况?
【明确:会,第48段】
齐读。

作者为什么要用“胡乱”这个词?它的背后是什么?
【明确:这可能就是唯一一次女人的情感出现波动,胡乱就可以看出她此时所经历的煎熬。

马上就能看到儿子,马上就能够一家团聚了。

她只想快些完成这些,好在儿子坟前痛哭一场。

她太累了,情感的重担压抑在她心头已经很久了,她只想宣泄出这沉重的悲痛。

然而还不是时候,一切都还没有结束,理性再一次占得上风,抑制,再抑制。


但是,在文章的最后,“谢谢!”那个妇女回答,“我们这样很好。

”毅然回复平静,走出房子,渐渐消失……小说就此戛然而止,如果要续写一个结尾,你会怎么设置?
【明确:比如,母亲到了坟前,让她久久压抑的情感尽情宣泄……】
或许,这位母亲太难了,难到让我们读者也在不知不觉间被她震撼,油然而生一种悲悯情怀。

但作者为什么没让母亲来到坟前尽情宣泄自己的感情?
【明确:如果那样写的话就不符合母亲的形象了。


我们试着从课文的开头部分找出两个词语来概括母亲的形象?
【明确:第一个是“安贫若素”,第二个是“镇定安详”。

安贫若素,这是一位贫困的妇女,一个苦难的家庭,但她没有因为自己的贫而畏畏缩缩,没有因为自己的贫而低微怯懦,也没有因为自己的贫而怨天尤人;镇定安详,她在讲她儿子是小偷这件事上,在悼念她儿子的时候,尽管有苦难、悲哀、绝望的心情,但行为语言一直是镇定安详的。

所以我说,这是马尔克斯写作手法上的节制,尤其是对这个人物的感情的表现上是节制的。

】(幻灯3:母亲——安贫若素,镇定安详)
这就是《礼拜二午睡时刻》里的母亲,她坚忍,克制,她安贫若素,镇定安详,其实,因为被母亲感动而产生悲悯的不止是我们,还有谁?
【明确:神父】
他的悲悯情怀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第33、34段,纯粹从天气的善出发给母女俩很常规很平常的问候,第59段,为了避免母女俩受到更多的伤害,第65、66、67,试图出手相助却又无能为力,但可以看出神父心中道德的天平向母亲倾斜。

此外,还有细节描写,神父的脸刷的一下子红了。


其实,这篇文章并不仅仅讲母爱,它更涉及到一种博爱,一种悲悯情怀。

(幻灯4)悲悯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胸怀,它宽广有容、平和慈悲,并非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己之身,而是与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情怀超越了贫富与阶级、国家与民族的界限,使人们关注那些苦难中的同类,关怀和同情弱者;它是真善美的结晶,使人们在爱里忘记仇杀,忘记自己的伤痛,是人类的疗伤良药。

《礼拜二午睡时刻》里,母亲的镇定坦然与神父的关切之语,显示出的宽容和慈悲,超越了世俗与道德的樊篱,令我们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感到一丝暖意。

小结:
(幻灯5)有关本文的评价: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我认为最好的小说。

——马尔克斯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我最喜欢的十篇小说之一。

——余华
希望同学们还能从字里行间读出更多的东西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