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品德与社会学科历史题材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史地教学课例与思考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品德与社会课中史地教学课例与思考小学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地理部分内容的教学,是我们区农村品德课教师普遍认为的一个教学难点。
特别是最近两年来教材不断地变换情况下,这个难点表现的更加突出。
为此,我们专门下乡到各镇一些学校作了一些走访;另一方面利用开会时间和部分老师进行了交流,了解的情况。
还有的老师直接给我们打电话反映的一些情况。
大家最集中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丰富(太多),老师难以驾驭。
二是教学中出现的诸多知识性问题、各种非预设问题以及教学评价问题等,对我们区特别是农村品德课兼职教师的知识面和教学技能都形成了挑战。
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中史地教学的有效性,结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把自己的一些思考或者说是想法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也想听听大家好做法和好建议。
一、存在问题(困惑)。
我认为品德课教学“难”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品德课教师普遍认为品德与社会的教材中的历史、地理部分涉及的内容广、话题散、知识点多、散、小、没有体系,没有完整脉络和情节,(以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都有中心,围绕这中心用一个故事说明道理,指导学生行为,就是说你叫学生去怎么做)老师们不知道怎样讲?所以教学的时候以教材提供的内容为主,见图讲图,见字读字。
在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上依然是“教”教材。
对课程、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出现把品德与社会课就某一个知识点变成支离破碎的历史课、地理课讲座或说教的思想品德课的现象。
2、课本上提供的东西不多,现成的教学资料少,教学资源匮乏,没有多少东西拿来就可以“讲”,课程资源的意识不够;另一方面,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认为教师才是的主体,从而在课程资源开发的手段和渠道上都过于单一,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感觉时间、精力不够,出现辛苦收集的资料内容过于单一、数量相对少、还可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教学活动中不能引发学生兴趣使获得体验和感悟,教学效益低下,从而挫伤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3、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有的教师认为历史、地理部分的内容知识性强,定性的内容多,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教学活动就是讲解“历史故事”“地理知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方式主要还是“听讲式”“记忆式”的现象,学生学习主体性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活动性没有体现出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中历史教学的高效与有趣

鱼和熊掌能否兼得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中历史教学的高效与有趣今年通过新的《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学习,结合《品德与社会》历史教学内容,我发现教学中的高效与有趣共同实现有一定难度。
《品德与社会》中的历史教学它侧重于对学生历史知识、分析能力和历史价值教育。
在教学中要想实现这三目标,难免要加重学习任务,让学生阅读搜集大量史料,牢记历史事件。
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训练。
任务如此繁重,而我们面对的又是小学生,如何实现鱼和熊掌兼得即如何实现《品德与社会》历史课的高效和有趣我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下面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激发学生主动喜欢历史,了解历史、探究历史是我们实现高效和有趣的第一步。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开启学生课前主动搜集资料、记忆史实,课中积极探究,参与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1、让学生重视历史,使学生在思想上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学史使人明智",多讲一些诸如毛泽东、拿破仑等伟人或名人学史、重史、用史的故事;引用古今中外的史学迷案,如埃及金字塔之迷等激发探究兴趣.这样,学生的学史"欲望"也在这过程中逐渐滋长起来.2、精心巧妙设疑布阵。
阿西莫夫说:“科学始于好奇。
”学生的求知规律也是遵循“无疑—有疑—无疑”这一原则的。
历史教学中有些内容文字简洁、知识性强,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因而,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惊讶、新颖之感,以引起学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
2、借助多媒体教学。
我们可以广泛采用电教媒体提供的信息,寻找和建立情知融合点,创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把远的拉近,把抽象的变成具体,把虚的变实,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其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时学生会精神振奋,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从而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历史题材的品德课应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教育》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历史题材的品德课应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在高年级阶段安排了部分历史题材的内容,较中年级的教材来说,没有那么活泼了,也没有那么好调动学生的兴趣点了?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教育?一,目标制订明确集中,找准活动开展的支点。
历史题材的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制订要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重点。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是以“散点”形式呈现的。
教材在编写时,不是按历史学科知识上的逻辑,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串联相关的历史内容。
因此,要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来制订课时目标,这是品德与社会课历史题材课教学中首先要突破的,是教学的灵魂所在,是活动得以开展的支点,更是考证课堂活动设计有效性的直接依据。
有效的历史题材品德课教学的目标定位既要能体现理性的历史观,又要强调精准化。
二、背景铺垫重组教材,系起生活联系的纽带选择有趣、有效的方法来实施历史题材课的教学,可以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学生情感领域的金桥,营造引人人胜的美学氛围,拨动学生求知心灵的“情弦”,从而让品德与社会课历史教育内容彰显生命的色彩。
首先,背景铺垫——激发时空情感的起搏器。
《品德与社会》中编写历史题材的主题内容时,注重历史的“人化”,力求凸显历史的细节,这样更有利于孩子们与活生生的“历史人”进行对话。
但事物总存在着两面性,教材这样的安排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整体叙述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缺失,导致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历史事件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在历史细节与学生之间联起一条纽带,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如某教师在执教南京大屠杀一课时,初次试教,一下子就直奔主题,让学生观看电影《南大屠杀》片段,教师的目的可能是想让学生明白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中国血淋淋的罪证,由此引发对日军侵华行为的讨论。
但是由于该片是一部老片子,画面和音响效果都欠佳,看了几分钟的电影后,学生仍一头雾水。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题材的教学

辽宁省盘 锦 市盘 山县甜水 学校
小学科学 教育提倡关注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 来的探究兴趣和 需要 , 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 的方式学习科学 ,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在 教学 中怎样实现生活化昵?现 做如下 思考和 实践 。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科学教 学应 以探究为核 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 历一个科学探究 的过程 , 科学教师可 以通过设计生活情境 ,通过调动学生 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
三 、 生 活化 的课 外活 动
关注的一个地方, 在操场上游戏学 习, 学生不但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的负担 , 都欣然圆满完成了任务。 生活化的课外活动 既巩 固扩展了学生在课 堂上 所学的知识,又有利 于培 养学生的动手 能力 , 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 。 四、匠心独堰 .布置生活化的课 外作业 激发学生们课外探究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 的动力。只有学生对于 你布置的作业有兴趣了, 他们才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外的探究活动中。 如在教学 《 混 合》的时候,我们在课堂上混合的都是一些固体 ,课要结束时,我就问学生们: 如果把两种不同的液体混合起来会怎么样啊?不同的混合顺序会产生怎么样的结 果呢?这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 了起来 ,然后顺其 自然地让学生们 回家 自己实验。 不同的顺序看到 了不同的结果 ,学生们课外探究的兴趣就更浓了。 总之既让科学 教学走 进学生 的生活 ,让 学生感 受到生活 中到处 是科学、 科学就在 自己的身边 , 又让学生体会到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 的广泛 , 从而对周 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 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 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 习惯 ,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 。
里面扔石块 ,为什么水会流 出来 ?让学生说说其 中的原因,继而引出空气占据 空间 的概念 。往满杯水 中放 小石子 ,放得越多,溢 出的水就会越多,很多学生 都碰到过类似 的事情 ,但学生并没有认真 的去思考其 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 上 以后 ,一下子成为 了学 生关注 的焦 点。又如 ,在 《 溶解》一课教学中,老 师 提出: “ 我是昨天熬夜 了非常 困,想冲一杯咖啡。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 办 法,让老师快一 点喝到咖啡啊 ?”冲咖啡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 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 是来劲 了,学生 马上能联系 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 上 了计策来 : “ 用筷子不停 的搅拌 能够使 咖啡快一点溶解在水里 。” “ 用热水 来泡溶解起来 也很快 的。”、 “ 冲水后将盖子盖起来用力的晃动 ” “ 把咖啡放 进水里 ,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 。”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 新课的教学中 ,学生有了前面 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 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 了。 = 、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学 生进 行科学探究 必然要借助一定 的探 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 科学探究 过程 的必要条件 。小学科 学课 的探 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 、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 和实物材料 。如课本 、图册 、课外读物 、媒体信息 、儿童生活 中的所见所闻和 熟悉 的物 品、周围的环境 、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 。 在教学 中 ,教师尽量 采用贴近学生 生活的实验材料 ,一般情 况下我很少 提供给 学生们,而是由学生们 自行从家中去收集 。大家可能觉得我这样做舍近 求远 了。可是我认 为,学生们 自 行 从家中带的器材虽然没有学校里 的规范、标 准 ,但对 学生来说比较亲切,不存 在陌生的感觉 。学 生生活 中的牛奶盒、可乐 瓶 、生 日蛋糕 的泡沫 盒等等都是教师们进 行科 学探 究实验 的好材料 。比如 比如 教学 《 声音 的产 生》的时候,提供给 学生生活 中一些材料 ,比如学生 的浆料直 尺,纸 张等 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 各种办法使它们 发出声音来 。学生根据 自 己的生活经验 会想 出各种各样 的办法来 ,使直尺等物体发出声音来 。
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历史题材教学探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历史题材教学探究作者:乔明来源:《新课程·小学》2015年第04期摘要:在同“历史”对话中确定目标,在“史”“实”对接中指导感悟,在细节体验中升华情感,可以有效避免教师历史题材的品德课堂中“跑偏”,提高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品德;历史;教学;感悟不少教师对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出现的历史知识的教学觉得很棘手。
究其原因,主要受这部分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等方面影响,造成教学过程中目标达成不到位。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正确确立目标,指导感悟和细节体验来提高道德认识,能将这部分历史题材教学真正落在实处,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一、走近历史,在同“历史”对话中确定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社会化发展而设立的。
历史教学专家李德藻说:“作为本体,历史指人类经历所创造的一切,它是过去的、既定的、不变的。
作为认识,它指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回忆与思考,因而它是现在的、不定的、可变的。
”课程融入历史内容,主要是为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社会服务。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视角同教学资源进行前置性对话,让学生通过研读教材,了解内容,抓住感兴趣的知识点,带着探究的兴趣去读,从历史变化中触及认知、情感的冲突点。
如教材中,从《我们为祖先而骄傲》《鸦片的背后》《中山陵前》《南湖游船》《李奶奶身上的伤痕》到《筑起血肉长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些内容都是通过展现中国历史来帮助学生认识祖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的。
所以,品德教师应捕捉典型的历史现象,解析事件的实质,借助对现象的理解,感悟时代,激发情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激发道德情感服务。
二、走进历史,在“史”“实”对接中指导感悟《品德与社会》中的历史知识是散点式的,其中不少知识是突然跳到学生面前的,学生对这些突然“跳”出来的历史内容很陌生,不可避免地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学习历史,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用好五项策略 破解教学难题——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历史题材”教学

吉林教育·教研24/2016《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有很多关于“历史题材”的教学表述。
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关于“历史题材”的教学,部分老师感到困难。
那如何破解这些教学难题,我认为,可利用以下五项策略。
一、搜集资料,归纳提炼对于历史,由于比较久远,学生可能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
所以,必须让学生提前搜集资料。
搜集的资料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课件等等。
资料搜集出来了,还要让学生对资料要归纳。
关于历史战争资料的归纳,有好多方法,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归纳,按照事件的性质归纳等等。
在归纳出来以后,要注意提炼重点。
例如,教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悲壮的抗争》,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搜集“1840年以后外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可以让他们按照时间顺序来归纳出几个关键内容———时间、国家、条约的名称、条约的内容,对于“条约的内容”,用简短的一两句话来提炼总结即可。
二、多样方式,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使学生眼中“枯燥的历史”变得更加生动化、兴趣化,是老师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下面,仅列举两种方式。
(一)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探究,往往比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
合作探究有多种分组方式,可按照兴趣相同或任务相同的学生组成小组,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平等讨论。
在合作探究前,出示一个“温馨提示”,选出记录员、汇报人,合作的时间等,最后达成小组的共识。
这样使合作探究成为培养学生平等民主意识与合作交往能力的过程,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探求救国之路》时,让学生合作探究“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会提出什么样的救国方案?并说明采取这些措施的理由。
”真正提出了学生通过探究而能回答的问题,注重了合作的有效性。
(二)模仿体验模仿体验是教师模仿特定的情景让学生进行感受,或者学生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自己进行模仿的一种方式。
《品德与社会》课中有关历史题材的教学

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有关历史题材的教学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品德与社会》中开始出现历史课型,它需要学生在历史的时空隧道中穿梭,在倾听历史声音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历史,从而用来帮助儿童理解人生的意义、寻找正确的生活方式,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然而,“如何努力让这类题材走近学生的生活,实现与学生的对话”?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容易遇到三大困难:困难一:来自教材。
教材中一般是提取几个典型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介绍。
老师感觉点相对较散,但涉及的内容却不少。
如何有效整合教材,处理教材就显得比较困难了,所以,很多老师往往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历史课。
困难二:来自教师。
大部分品德老师本来就缺乏历史知识储备,再加上身兼班主任和其他课程的教学。
繁杂的工作千头万绪,让老师们基本上无法深入地、系统地钻研课程,往往机械地理解教材,照本宣科。
课就容易变成为教师“答疑解惑”的单纯历史知识教学,而无法让学生产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让历史教学变得有血有肉、灵活生动、富有生活气息了。
困难三:来自学生。
对学生而言,历史遥远又陌生,缺乏“生活味”。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学生无法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直接的观察、体验。
这种“今人看古人”的学习让他们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要让久远的历史现实化,成为有生命的历史,并鲜活地展现在他们面前,的确非常困难。
如何把握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有关历史题材的教学,成为广大品德与社会老师关心的话题。
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本人认为我们可以从这三大困难入手做如下三方面的尝试:一、教师对教材中有关历史的部分要进行必要的取舍、整合。
新课标告诉教师要有新的教材观,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是必要的。
虽然教材的编写具有很高的科学性,给我们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但它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有些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特别是农村学生,他们的世面不那么广,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和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不要被教材捆住手脚。
小学《品德与社会》“历史与文化”主题教学的思考

小学《品德与社会》“历史与文化”主题教学的思考作者:彭向阳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7年第04期中国有着辉煌而悠久的历史,然而,“历史”不等于历史知识,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鲜活生动、具有时代特征的。
我们应教给孩子有感情的“活着的历史”。
怎样激活静态的历史,古今贯通,引导新时代的孩子与历史对话?如何实现情感与知识的统一,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教学实践中,“历史与文化”主题教学正面临着诸多教与学的问题。
现结合小学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对“历史与文化”主题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情”“知”统一《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历史与文化教学内容是以“散点”形式呈现的,教材并没有按历史知识的逻辑联系来编写,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串连全书各章节内容。
无疑“情感”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桥梁。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历史与文化主题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历史与文化知识,而是以历史知识为平台,引领学生通过历史认知、情感体验,逐步形成历史态度,尤其是提升识别历史、理解历史、反思历史的能力,从而形成“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历史观。
因此,历史与文化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引领,认知为辅助,做到“情”与“知”的统一。
1.以“情”引领——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引领历史与文化学习《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德育的本体课程,“历史与文化”题材教学要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重视历史情感、历史观念的培养,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领教学,突出情感性,以情促学。
五年级下册“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主题的教学,应以情感为主线引领历史学习。
教学时,首先通过观看电影《南京南京》片段,让学生简单了解日本侵华史,奠定感情的基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其次,交流课前所收集的南京大屠杀方面的资料,要注重时间和数字的思考:——“六个星期,三十万”,让学生在交流时产生悲愤而压抑的心情;尤其是诗歌《凝视三十万》的朗诵,学生的情怀得以宣泄,并齐声呐喊: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本主题教学自然而然达到了高潮。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教学之探究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教学之探究 -----再现历史与现实对话的道德艺术魅力内容摘要:品社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是师生探讨人类生活问题的工具,是联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桥梁,学生通过学史、懂史来认识自我,认识历史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意义生成与个人创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历史与现实道德艺术魅力许多有关历史性题材的教学内容被纳入到品德与社会课程当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国际意识,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品社教师如果用传统的观念来看待历史与德育的融合,就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
所以,品社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清晰的认识到教材中关于历史内容的学习只是作为一个桥梁,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让儿童通过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品社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是师生探讨人类生活问题的工具,是联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桥梁,学生通过学史、懂史来认识自我,认识历史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意义生成与个人创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中,如何将历史这样枯燥的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形象地教给学生,达成课程的三维目标呢?下面是我的一些探索:一、创设活动情境,让教学内容“活”起来很多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讲的都是过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景,会与现实有一种陌生感,使得品德与社会课堂无法摆脱抽象、乏味的历史说教,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原动力,是求知的前提。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过程。
讲座《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文化内容教学的有效策略范文

讲座稿《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文化内容教学的有效策略漳平市桂林逸夫小学郑桂春品社课程中的历史与文化教学内容是学生联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桥梁,我们的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自身,思考历史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体验历史情感中逐渐建构个人的道德。
一、品社课程教师在历史与文化内容教学中易陷入的误区1.偏重历史知识的教学;2.教学目标定位求大、求全;3.教学内容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
二、品社课程中历史与文化内容教学的内容处理的原则1.单元意识各版本的教材都以单元的形式呈现,单元下分为不同的主题。
每一个主题包含着相对完整的历史时期的内容体系,因而也蕴含着相对独立的教育价值。
如果单从一个主题入手开展教学,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以及教学的前后衔接上都容易出现偏差。
教师如果能站在单元教学的高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
揭示单元内容的内在联系,对每一主题的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然后开展教学,就可以达到突出重点,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包括第1课《伟大的先人》、第2课《我国的国宝》、第3课《我们的国粹》,共3个主题。
教材的编写没有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一人一事的叙述方式,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理解能力,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揭示我国几千年历史的古代文明。
教师站在单元教学的高度,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揭示单元内容的内在联系:“一线”“两面”“两点”。
“一线”:以中国古代历史朝代为一条时间的主线。
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两面”:在人类历史的发展时间的主线上,突出两个方面的辉煌,即长城和孔子,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和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了解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生活作出的巨大贡献。
“两点”:中国的汉字和中医药是中国古老文化成就的重要代表,中华民族用汉字记录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题材的有效运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题材的有效运用作者:钟诗茗来源:《师道·教研》2016年第04期历史对学生来说是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教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题材的有效运用关键在于引起学生共鸣。
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方式来缩短历史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差距,让学生走进历史,让历史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实现历史和生活的链接,让学生能与历史进行对话。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题材的应用不足的原因分析(一)教师对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的认识不到位在小学,大部分品德老师并非是本专业的老师,甚至部分老师并没有接受相关的品德课的培训,再加上他们大部分身兼班主任和其他课程的教学,导致甚少老师能深入地、系统地钻研课程,基本上都机械地理解教材,甚至照本宣科。
而当历史内容融入到《品德与社会》课中,执教者就会产生疑惑:这门课程究竟姓“历”还是姓“德”?我究竟是历史教师还是品德教师?而品德教师本来就缺乏历史知识储备,没有系统的历史知识的同时,再加上各自繁杂的工作的困扰,往往会对“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的认识不到位,而这样的品德课往往会变成为教师“答疑解惑”的单纯历史知识教学,无法让学生产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让历史教学变得有血有肉、灵活生动、富有生活气息了。
(二)历史题材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中国有着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但却远离学生的生活,要求学生真正地走进历史,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观察,并感受历史是一个难题。
再加上小学生本身并没有很多的关于历史的知识储备,对历史的认识非常有限。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题材的有效运用策略(一)加强教师品德教学培训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我们应该重视教师的专业性培养。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科组学习的时间,集体学习品德的相关教学理念和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品德课的汇报课或公开课,相关的品德课老师进行集体备课和听课来学习相关的教学知识;还可以通过师徒帮带的方法,在品德教学方面经验较多的老师帮带经验不足的老师等。
《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课文的有关背景知识与教学要点介绍

《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课文的有关背景知识与教学要点介绍萧山教研室韩永平2003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浙江省的小学《品德与社会》五下年级的教材编写,当时的任务是编写涉及历史内容的课文,主编预设的单元是《中华五千年》,由《江山如此多娇》《圆明园的故事》《国耻墙的哭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4篇课文组成,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和专家解读(高峡的内容解读)。
下面汇报我对课标中有关历史题材内容要求的理解及编写思路。
一、对课程标准有关融合历史题材内容要求的解读《课程标准》中有关融合历史题材内容教学的具体要求主要体现在《内容标准》“我是中国人”板块中的下面三点上,内容表述为:3. 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自豪感和自信心。
4.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5. 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细读上述内容不难发现,从历史的角度说,第3点是指我国的古代史。
从“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一句中理解,这里的古代不含远古时代,而是指夏朝以来到鸦片战争之前的那段历史。
打开这浩瀚的历史长卷,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古代无数领先于世界的发明创造和灿烂的文学艺术,勾画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使每一个中国人都引以为自豪。
所以中国古代史是一部辉煌灿烂的文明史。
第4点是指我国的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建国的那段历史。
1840年开始,英、法、美、俄等帝国主义国家,不断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也使中国人民饱受了巨大的灾难和屈辱。
但中华民族是伟大英勇的民族,从来不屈于任何外来势力的欺压。
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不屈的反抗和艰苦卓绝的斗争,……。
小学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教学策略(讨论稿)“品德与社会”课程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只存在于我们教科版五、六年级教材中。
鲁洁教授认为,小学不应过于强调历史的知识点,而应教给孩子“活着的历史”。
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
正如托马斯•凯利所言:“历史好像是去外地的一次旅游。
它把学生带到一个奇妙的令人兴奋的新世界,展示一个令人兴奋的将来前景。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
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历史资源,是让历史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手段。
由此可见,历史教育不应教给学生一个个死板的知识点,而应呈现给学生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赞歌。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历史教学应立足于品德教育,教材中关于历史内容的学习只是作为一个桥梁。
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让儿童通过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开发学习化的课程资源,一切教学立足于学生原有经验的建构,实现教科书功能的“激活”,把教科书作为一种“活性因子”,激发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共享,以增强、提高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能力。
教材中的历史知识不要求学生去记忆或背诵,而是把它作为师生探讨人类生活问题的工具。
蕴涵人类经验的历史要成为联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桥梁,让学生通过学史、懂史来认识自身,考虑历史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学生在参与历史问题的讨论中反省自身的生活,在体验历史人物的情感中进行个人道德的建构。
一句话,《品德与社会》中的历史,应该是生活化的历史,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活动探究、体验来达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并在实际生活中强化进而成为自然。
这样才能将《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教学落在实处。
具体教学流程如下:一、课前初探,初步感悟目的: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主题进行初步探究,并提出困惑,为课中的探究做好充分的信息准备并酝酿一定的个性化的情感基础。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中历史教学的高效与有趣

鱼和熊掌能否兼得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中历史教学的高效与有趣今年通过新的《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学习,结合《品德与社会》历史教学内容,我发现教学中的高效与有趣共同实现有一定难度。
《品德与社会》中的历史教学它侧重于对学生历史知识、分析能力和历史价值教育。
在教学中要想实现这三目标,难免要加重学习任务,让学生阅读搜集大量史料,牢记历史事件。
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训练。
任务如此繁重,而我们面对的又是小学生,如何实现鱼和熊掌兼得即如何实现《品德与社会》历史课的高效和有趣我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下面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激发学生主动喜欢历史,了解历史、探究历史是我们实现高效和有趣的第一步。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开启学生课前主动搜集资料、记忆史实,课中积极探究,参与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1、让学生重视历史,使学生在思想上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学史使人明智",多讲一些诸如毛泽东、拿破仑等伟人或名人学史、重史、用史的故事;引用古今中外的史学迷案,如埃及金字塔之迷等激发探究兴趣.这样,学生的学史"欲望"也在这过程中逐渐滋长起来. 2、精心巧妙设疑布阵。
阿西莫夫说:“科学始于好奇。
”学生的求知规律也是遵循“无疑—有疑—无疑”这一原则的。
历史教学中有些内容文字简洁、知识性强,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因而,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惊讶、新颖之感,以引起学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
2、借助多媒体教学。
我们可以广泛采用电教媒体提供的信息,寻找和建立情知融合点,创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把远的拉近,把抽象的变成具体,把虚的变实,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其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时学生会精神振奋,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从而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历史题材”教学实践之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历史题材”教学实践之研究一、提出课题的背景及意义(一)背景1、《品德与社会》的“历史题材”教学目标难以定位《品德与社会》五年级及六年级教材中出现了大量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课。
历史题材,其联系点较多,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理出不同的思路,进而抓住历史线索进行授课,而教材总是按照编者的意图将历史知识汇编成一个个板块,如果,我们按照授课者的思路,有时候就可能一节课将所有的内容都讲到,有时候可能只需要讲一个板块内容就足够了,这就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遇到历史题材的内容,我们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怎么确定。
2、《品德与社会》的“历史题材”,易让人忽视学科的特性。
“历史题材”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历史性,不深究学科性质,授课教师,一不小心就可能将品德与社会课单纯上成了知识型的历史课,而忽视了品德学科的特性。
正因为现实教学中我们遇到这么多的困惑,我们才提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历史题材”教学的实践研究》,以求方法,化解疑难。
(二)意义1、研究这个课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教材,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研究这个课题,我们就必须深入解读教材,经过多方探究,确定教学目标,形成多种教学方案,在教学实践中,取长补短,最终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2、研究这个课题,有利于我们找出历史知识与品德教育的结合点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而品德性是它的灵魂。
而历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它所蕴含的是一种选择的道德(对善恶进行选择),历史就是生活(历史人的生活),我们解读历史,就是要把它还原成人的活动,用一种细节化方式来呈现历史中的一个人,一个能与学生对话的人。
3、研究这个课题,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促进专业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广大教师都在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没有具备一定高度课程意识,致使教师的工作方式变得过于依赖和被动服从,教师对课程的独立判断和开发积极性、创造性逐渐萎缩。
穿越历史 导航生活——浅谈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题材的教学

的“ 时空隧道”
的教学 , 不 应 成 为死 板 的 知识 点 , 而应 呈 现 给学 生一 个 个 康 成 长 。
鲜活灵动的生命 , 一段段 精彩纷呈的故事 , 一 曲 曲荡 气 回
肠 的 赞 歌 。于 是 , 蕴 含 人 类 经 验 的 历 史 已成 为 联 系 过 去 、 现 在 以及 未 来 的 穿 越 “ 通 道” , 学 生在穿越 中学史 、 懂史 ,
的 历 史 内容 应 该 是 生 活 化 的历 史 。 引 导 学 生“ 穿越” 在 历
丽细节 。 每一个情感 因素 , 围 绕 目标 , 准 确 地 设 计 一 系列
活动 , 把 自己对 于 教 学 、 对于生活 、 对于历史 、 对 于人 生 的 每 一 份感 悟传 递 给 学 生 , 让历史人物可感化 、 历 史 事 件故
Pf ima  ̄ Sc h o ol Te a c h n g Res ea r c h
穿 毯 历 史 导 航 生 活
浅谈 品 德 与社 会 课 中历 史题 材 的教 学
江 苏 苏 州 市 相 城 区黄 桥 实验 小 学 冯 美 虹
近年 来 , “ 穿越” 一 词 因为 “ 穿越 小说” “ 穿越影视” 作 品 的流 行 吸 引 了无 数 未 成 年 人 成 为 “ 穿越迷 ” , 穿 越时空 , 到 另 一 个 时代 , 在 这 个 时 空 展 开 一 系 列 活 动 。作 为 品 德 与社 会课 的老师 , 怎样引导学 生准确“ 穿越 ” 在 历 史 和 现 实 生活之 间, 在“ 穿越 ” 中感悟更多古 典与现代 的真 、 善、 美, 在“ 穿 越” 中快 速 、 全面地成 长起来 , 是 一 项 很 有 意 义 的工 作 。
《品德与社会》历史、地理题材教学策略的思考

《品德与社会》历史、地理题材教学策略的思考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品德教师普遍都认为历史、地理类的教材很难教学。
因为这种题材的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话题零散,知识点多,没有完整脉络和情节,如果我们对课程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就会出现把品德与社会课就某一个知识点变成支离破碎的历史课、地理课讲座或说教的思想品德课的现象。
其次,很多老师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感觉时间精力不够,教学设计脱离学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引发学生兴趣,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不深,教学效果低下。
再次,在课堂教学前,因为学生准备不充分,就会出现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教学活动就是讲解“历史故事”“地理知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方式主要还是“听讲“记忆式”,学生学习主体性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活动性没有体现出来。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历史、地理教材的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等为依据,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生活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目标,要改变偏重知识学习,忽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
二、正确解读教材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程历史、地理内容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学习系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不是详细地讲述、分析历史事件及诸多背景因素,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串联史地内容的学习。
在解读教材时,要站在宏观的角度,理清教材的脉络,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结构,才能对教材中呈现的教学内容作出恰当的取舍和重组,从而确定教学的正确思路。
三、设法提高教学效率《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形式也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执教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运用了很多方式方法,努力创设多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
他们巧妙创设情境,以情激情,激发情感体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给我们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社会学科历史题材教学的几点思考温州市广场路小学肖佳敏首先,非常感谢市教研院为我们搭建这个平台,让我们汇聚一起共同探讨品德课教学,聆听各校老师在品德学科教学方面的经验与收获,这样的备课形式让我们获益匪浅!接下来我代表我们广场路小学品德教研组就曾大江老师的《战争何时了》一课,谈谈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几点思考:一、教材解读要科学、到位品德新教材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反映儿童的生活需要。
它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教师和儿童对话的文本。
但在教学实践中,又难免会出现教材和儿童实际不相符之处。
因此,必须做到科学地解读教材。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战争何时了》一课,是“世界问题真不少”主题单元的第一课。
我们在解读时,联系本单元《科学技术的喜和忧》和《我在联合国作报告》这两课内容,深深地思索着三课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想,要是能把战争的问题实实在在地呈现在儿童面前,使儿童的心灵受到震撼,获得理性的思考,就能更好地引导儿童感受科学技术的喜和忧,领悟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解读,“震撼”和“理性思考”便成了本课教学的两个关键词。
在细细研读教材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特写图例:被枪弹击碎的玻璃后的儿童眼睛。
结合图边上的一段话,不难读懂,编者是想通过这段话和这幅图,让儿童感受战争环境中儿童的巨大灾难,使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
可再一细看那双眼睛,虽然能看出恐惧和不安,却很难和骇人听闻的战争联系在一起,编者为什么不安排一张使人一看就能联想到战争,场面非常恐怖的图片呢?我们感到困惑,于是试教时用了很多血腥的画面:有横尸棺材中的儿童,有被炮火炸去双腿的儿童,有被炸弹炸破头颅的儿童……但我们的孩子们不忍看这样的画面,太残忍,太暴力,也太黑暗,个别胆小的女生甚至是捂着眼睛,唏嘘不已。
课后我们通过探讨,都认为编者在考虑震撼儿童心灵的同时,更注意到了对孩子们身心健康的保护,课堂中不应该出现非常恐怖的战争图片。
于是我们对图片又进行了一番筛选,挑选出适宜孩子们这个年龄接受的战争后的画面。
通过解读和探讨,我们还觉得对教材中提供的战争材料,也要进行必要的整合与补充。
一句话,通过科学的、反复的解读,从整体到局部,我们探寻到了许多来自教材的信息,为制定目标和处理教材提供了最重要的凭借。
二、目标制定要简明、精准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战争何时了》一课是从儿童的视角诠释了战争带给他们的伤害——没有了父母,没有了亲人,没有了家园,甚至没有了生命。
通过“一战”、“二战”和“二战”以后的战争材料所提供的数据,旨在告诉孩子们硝烟弥漫下的战火危及的不仅仅是儿童,更危及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安定,使孩子们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知道全世界人民为了世界和平,制止战争,也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通过学生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了解,加深热爱之情,并愿意为祖国和世界的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课教学安排了三课时完成,刚才曾大江老师给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我们来看看他第一次制定的和展示课上呈现的不同教学目标:第一次制定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对战争所造成的无数灾难的了解,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甚至丢掉生命,从而知道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
2、通过对战争与和平的比较,领会和平生活来之不易,需要珍惜,需要捍卫,对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产生深切的同情。
3、初步形成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强化爱国主义行为,愿为维护世界和平做贡献。
展示课呈现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一战”、“二战”和现代局部战争的大致情况,感悟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害。
2、通过了解儿童在战争环境中的悲惨生活和不幸遭遇,对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产生深切的同情。
相同的教学内容却出现了不同的课时目标。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第一次制定的课时目标更侧重于对灾难的一种整体感悟,通过对战争所造成的无数灾难的了解,知道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很容易使学生陷入模糊、无章可循的对历史知识的纠缠中。
而展示课上所呈现的教学目标是立足于具体的历史事件——“一战”、“二战”和现代局部战争的大致情况,重在激发学生的情感——对战争环境中儿童的悲惨生活和不幸遭遇产生同情之情。
可见,这个教学目标以儿童为视角,情感目标更为细化,有助于我们在设计时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对教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取舍,使教学资料的运用简而精。
三、资源选择要具体、有效在试教第一版块——“战争中的儿童”时,我们让孩子通过对《爸爸、妈妈再也回不来了》和《请把我埋得浅一些》两则故事的了解、看战争带给儿童伤害的图片和自1990年以来战争伤害儿童的一组数据,以此希望孩子们能对战争环境中的儿童产生深切的同情。
但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战争环境中的儿童产生同情之情更多的是来自于看战争中儿童血腥图片的一种不忍。
这种情感的爆发是在血腥图片的堆砌之下产生的,孩子们对战争的本质一无所知,课堂中也曾有孩子追问“为什么要爆发战争”之类的问题。
可见,故事也好,图片也罢,都不能回答孩子们的疑问:人类为什么而战?如何将“战争”这口“井”挖深,让孩子们能体会到战争不仅给儿童,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呢?我们再次研读教材,发现《爸爸、妈妈再也回不来了》的故事背景正是伊拉克战争,我们尝试以此为突破口,从孩子们了解伊拉克战争的相关资料出发,再走近这位伊拉克战争中幸存的儿童,通过这位儿童的自述,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是战争夺去了她的爸爸、妈妈和姐姐;是战争夺去了她在巴士拉郊区的家;是战争烙下了她一辈子难以抹去的阴影。
接着老师出示一串和伊拉克战争有关的数据,让孩子们在一声声的叹息声中明白有些战争是不正义的,这不正义之战让无数的家庭彻底破碎,让无数的孩子成了孤儿……而对教材《请把我埋得浅一些》进行淡化处理,不作为教学内容。
这样就以一个伊拉克历史事件为点,从面上铺开,简单地叙述了事件的背景及发展过程,让孩子们在具体的历史事件背景中,感性地知晓伊拉克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战争给伊拉克儿童和人民带来的伤害。
此时,我们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2(通过了解儿童在战争环境中的悲惨生活和不幸遭遇,对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产生深切的同情。
)四、梳理史实要拓展、延伸在试教时,我们为了能让孩子们明白战争对全世界的人民来说更是一场空前浩劫,安排了两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出示“一战”和“二战”的概况表,从战斗历时、参战国数、参战人数和经济损失进行比较,得出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
环节二、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战争给国家带来了重创,城市沦陷、人们流离失所,我们穿插了“二战”后战争的一些图片。
操作中,我们发现因为教研组老师对整个历史体系认识不深,备课时难以做到厚积薄发,学生在课堂中也学得模棱两可。
其一表现在学习“一战”和“二战”的概况表时,孩子们获得的仅仅是对表格中数字的一种惊叹,而对这两次世界大战的知识知之甚少,不如教材内容对两次世界大战的简单介绍。
这说明我们老师解读教材的能力还不够,思考的点还不深,抓住数字并不能正确完整地描述历史。
为此,我们进行了改进:有了时间、性质、参战国家、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的具体描述。
其二表现在出示的“二战”后战争的图片上,图片出示时没有按照史实的顺序进行梳理,时间表述上有些混淆,没有科学性、历史性。
这在今天的课上,我们也做了修整。
为了在“二战”后的战争中抓一个点,我们就现代局部战争进行了筛选,选择了此时正在发生的利比亚战争。
从师生对话中,我们听到了关于利比亚战争的起因、发生时间、参战的国家、目前的伤亡情况和经济损失;听到了师生关于利比亚战争中动用现代武器话题的讨论;也听到了孩子们对利比亚儿童的一种隐隐的担忧。
是啊,我们要教会孩子们初步形成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引导孩子了解世界、走近世界。
老师们,在这次集体备课活动中,我们教研组有过困惑,有过思考,在实践中也有过不断地探索,希望在此能“抛砖引玉”,得到专家和老师们的指点,让品德课教学更加彰显生命张力。
盐为什么能刷牙?因为食盐不但能稳固牙齿,还具有保健作用,在我国南北朝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就记载了食盐具有清火凉血解毒的作用,按照中医的理论,食盐味咸,入肾,齿为骨之余,肾又主骨,所以,食盐能稳固牙齿,《食盐能稳固牙齿保健口腔》由3721健康知识网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链接。
食盐能稳固牙齿保健口腔普及健康知识在《红楼梦》中曾记载贾宝玉每天清晨就有用盐擦牙的习惯。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可远指出,古代人是用盐来刷牙,但是随着朝代更替,单纯的盐牙膏也变得丰富了。
普及健康知识盐为什么能刷牙?因为食盐不但能稳固牙齿,还具有保健作用。
在我国南北朝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就记载了食盐具有清火凉血解毒的作用。
按照中医的理论,食盐味咸,入肾,齿为骨之余,肾又主骨,所以,食盐能稳固牙齿。
我国现代中医学也赞同用食盐保健口腔,除了可以借鉴古人的做法外,方法还可以再简单一些。
陈医生说,比如每天早晚用温的淡盐水漱口,牙齿疼痛或者牙龈出血的时候,直接将食盐撒在疼痛处和出血处,可以帮助消炎止痛解毒凉血。
也可以用湿牙刷蘸些食盐,每天早晚或者吃完东西后,刷一刷,可以促进整个口腔的健康和卫生。
健康养生同时,陈医生也强调,食盐只能辅助治疗口腔疾病,不能代替看医生和用药。
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病人,用食盐漱口或者刷牙的时候,尽量在刷完牙或漱完口后,再用清水把口腔漱干净,减少盐的额外摄入。
除了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外,而最为明星们信奉信赖的除了运动,当然就是《瑜伽美人》中有关专家通过自身体会研究总结出的食物瘦身法了,或许也一样适合于您,食物瘦身法中的减肥食谱(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普及健康知识1米粉瘦身法生活小常识就是用米粉来代替米饭的一种方法。
米粉是一种低卡路里的食物,它可以增进肠胃的消化功能,预防和治疗成人病。
3721健康网食物瘦身法中的减肥食谱(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健康知识2海带海藻瘦身法健康养生这是一种有效的瘦身方法吃饭的时候,可以用海带和海藻将米饭包起来吃,饭量很少,调味料也只有酸辣酱一种,此外,肚子饿的时候也可以将海带海藻当作零食来吃。
因为不用控制食用的数量,所以本人很喜欢这种方法。
但是建议肠胃虚寒者少用此法,最好是短期性的利用此法。
生活小窍门食物瘦身法中的减肥食谱(2) (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3卷心菜瘦身法因为卷心菜属于低热量的食品,每100克的卷心菜只含有40kcal的热量。
更重要的是卷心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并且属于高纤维食物,可以将卷食物瘦身法中的减肥食谱(2)(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健康网3卷心菜瘦身法健康网因为卷心菜属于低热量的食品,每100克的卷心菜只含有40kcal的热量。
更重要的是卷心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并且属于高纤维食物,可以将卷心菜切成适当的大小装在熟料袋里,随时带在身边,等到肚子饿时就拿出来吃,如果觉得没味,可以蘸一点番茄酱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