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的几种教学方法
《品德与社会》的几种教学方法
浅谈《品德与社会》的几种教学方法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我想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贴近生活情感培养实践活动宽容缺点1.让品德课贴近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
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2.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
比如通过玩具、故事、谜语或者通过电教、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3.走出课堂,开拓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
这些实践活动包括观察、体验、调查、访问、游戏等。
在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活动用来引导学生“怎么做”。
例如:在《手拉手、情谊深》一课结束后,同学一致提议进行一次捐助我们身边贫困同学的活动。
于是,学生自己组织,到各个班去调查贫困学生情况并统计人数,把捐赠的学具整理好,并进行登记。
最后将学具分发到各班。
这次活动后,老师和家长们都感到学生们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
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
(2)讨论问题可以预先提出
(3)在确定讨论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针对性
争论性
两难性 (4)教师在讨论中要起控制和引导的作用 (5)教师要重视对讨论结果的处理。
体验学习:讲故事
三、讲故事 (一)什么是讲故事? 故事讲读法是指通过教师或学生讲道德故事,使学生感知和 理解内隐其中的价值观念,促进其道德成长的一种教学方法。
六、歌舞 (一)带动唱 歌曲+简易动作
体验: 奉献
(二)舞蹈
七、行为训练法 1、行为训练法 行为训练法就是教师运用强化手段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和 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
2.运用行为训练法应遵循的原则。 (1)多适用正强化少使用负强化和惩罚。 (2)教师必须明确通过教学要改变哪些不良行为习惯, 建立那些行为方式。 (3)强化物和强化呈式的选择因人而定。 (4)强化时有必要对学生伴随说理教育。
2、为什么要运用讨论这种方法?
首先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 的建构。“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之中 创造的”
其次意味着师生关系人性化。 追求教学的人性化。
3、种类 (1)集中讨论 (2)分组讨论 (3)分组、集中式讨论 (4)脑力激荡法
4、注意事项
(1)方式多样是小组讨论具有吸引力和适应性的重要前提。
2.运用角色扮演法的原则。 由于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当众表演,需要有较强的参与意识, 所以,对于那些随和、性格外向、有安全感的学生易做到, 而对于害羞、性格内向、防御心理强的学生,角色扮演相 对显得困难。而安全的、接纳的、信任的气氛及教师的鼓 励有助于学生的参与。
(1)假如学生明显地表现出害怕,不要勉强让他们扮演, 而是分给他们一些其它任务,直到他们自动参与。 (2)鼓励学生把角色扮演当作一种游戏。 (3)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扮演的角色而不在学生身上。注重 角色所表现出的意义和感觉,而不是学生表演得多么好。 创造一种非批判的气氛,使学生有信心,喜欢表达他们自己。 (4)应使课堂气氛活跃,非表演同学积极关注表演者,给予 表演者更多的支持和激励。
如何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虽然该课程已经进入二轮课改,但是在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满堂灌”的旧有教学行为: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很难完成课程目标。
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进一步优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个人认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要基于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创设丰富的活动,从而引领学生参与社会,提升认识,塑造自我,学会做人。
从课堂教学角度讲,我认为应该重点处理好如下三个方面:一、注重课前探究活动,培养资料搜集能力品社教材编排以一个个“范例”、“话题”呈现,几张图片和几句文字说明呈现,只起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具有极大的弹性空间。
因此,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资料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必须学会围绕“话题”丰富认识,反思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把书本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一)课堂中指导,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课前的资料搜集这一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学生的能力较差,信息来源也相对较少。
学生们搜集资料更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布置学生回家搜集资料,但只是只字片语,多数学生搜集不到什么资料。
因此,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培养资料搜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相关教材,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活动必须做到要求明确,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否则学生搜集资料容易走弯路或者出现文不对题,影响课堂教学的情况。
教材中有些课例比较适合学生搜集信息,如四下《通信联万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搜集资料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方法、途径、内容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从而让学生明确如何搜集资料。
在对学生进行了明确的指导后,在下一节课的课堂中,学生们搜集到的资料就比较丰富了,有的展示了家中的书信,有的到邮局去进行了采访,详细了解了寄信的过程;家中有电脑的同学,还向家长学习如何收发电子邮件,并在班级中介绍了电子邮件的收发方法等,许多同学还谈到了电视、广播、电话的便捷,资料展示、交流异彩纷呈,再也不是以前的无话可说的场面。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引言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积极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能够学习理解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本文档旨在介绍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标准,包括课程目标、内容与方法等,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开展相关学习。
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品德和能力:1.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品德,包括诚实、正直、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等。
2.社会责任:培养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激发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意识。
3.社交技能: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宽容与多元文化理解: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差异,包括文化、宗教、性别和种族等方面的差异。
课程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通常包括以下方面: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道德教育中,学生学习理解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如诚实、正直、友善、公平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道德原则。
社会规范和法律知识学生需要了解社会规范和法律知识,以便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规则并与他人和谐相处。
课程内容包括社会习惯、交通规则、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内容。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参与公益活动、社区服务和实地考察等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并学会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家庭与社区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还应该关注家庭与社区教育。
通过家庭教育、社区合作和家校互动等形式,学生能够在家庭和社区中学习品德和社会技能。
课程方法为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和情境,增强他们的社会意识。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公益义工、社区服务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教案
品德与社会课教案一、引言在当今社会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社会意识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旨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3.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其具备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涵盖了道德伦理、公民教育、社会实践、情感教育等多个方面。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重要主题:1. 道德伦理:探讨道德原则、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2. 公民教育:学习国家法律法规、政府机构和公民权利责任,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3. 社会实践:通过参观社会机构、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组织和社会问题,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情感管理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方法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1.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导入、小组合作等形式主动探究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情境教学:通过真实的情境创设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道德与社会问题,增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3. 项目化学习:通过设计项目任务和展示评价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掌握。
教学评价方法包括:1. 知识考核:通过笔试或口试形式,考察学生对于道德伦理、公民教育等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小学品德与社会集体备课记录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集体备课方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集体备课记录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集体备课方案一、备课背景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培养学生品德、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
为此,我们组织了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旨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品德教育。
二、备课目标1.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把握教材体系,明确教学目标。
3.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备课内容1.教学内容分析2.教学方法探讨(1)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验、实践,提高品德素养。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升品德素养。
3.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纠正学生的问题,给予肯定和鼓励。
(2)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备课实施1.分工合作:各位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和教学经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备课任务。
2.集体研讨:定期组织集体研讨会,交流教学心得,共享教育资源。
3.课堂实践:将备课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观察、分析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五、备课成果1.教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编写详细教案,为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2.教学课件:制作精美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3.教学资源库:整理、收集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方便教师查阅、使用。
4.教学成果展示:组织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展示教师教育教学成果,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通过本次集体备课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了教学目标,探讨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交流与合作,共享教育资源,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注意事项:1.备课分工不均问题解决办法:一开始就明确每位教师的职责和任务,确保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备课的各个环节中。
《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走向活动化、生活化
利用生 活经验 , 还要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 , 们去 让他
经历 , 或者亲历。 但是并不是说联系经验 、 联系生活 , 回到生活 的原点就完 了, 还要再 寻求新 的起点 , 让儿
童们有 更多新经验 的体验 , 通过经验 的分析 、 断 、 判 讨论研究 , 再生成新的问题 。 这也是学会建构他 的价 值观的过程。联 系生活 的经验 , 不只是把生活事件 、 把经验作 为证据 , 为事例来教学 , 挖掘生 活经 作 而要 验 、 活事件 中所隐含的生活价值和品德价值 , 生 要有
选择 喜欢 的绘 画 内容 、 料 、 材 工具 , 出 自己满 意 的作 则是 充满 了变 异和 主 观化 的天 地 ,它把 人 的需要 、 画 兴 品 , 后将 自己的作 品 通过 “ 然 口语 故 事 ” 绍 给 老 师 、 趣 、 介 动机 、 能力 、 性格 、 境等 等 心理成 分 , 心 汇人 一种 创 同伴 等身 边 的人 , 把它 记 录下来 。 并 造 的境 界 。 而幼 儿 意 愿 画是 他们 日常 生 活 经验 的重 是 是 幼 儿绘 画活 动是 通 过 手 的描 绘 展 现 心 的世 界 的 现 ; 孩子 想 象 力 的结 晶 ; 孩 子 内心 的真 实情 感 的
而 的个 性化 发展 的特 点 。我 同开辟 的 “ 口语 故事 式 绘 画 对 象 ; 心理场 则 是指 人 的心 目中的事 物状态 。如果 物 客观 的世 界 , 么 , 那 心理 场 评 价 ”其 目的就 是让 幼 儿 在 自己喜 欢 的时 间 、 间 , 说 , 理镜 是 一 种 既定 的 、 , 空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设计范文
这次教学设计的主题是《品德与社会》,本教学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教学目标分析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什么是品德,品德与社会的关系,品德素质的重要性及其在人生中的作用。
同时,学生也将掌握一些重要的品德素质,如诚实、宽容、勇敢、尊重等。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品德的含义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2)品德素质的构成。
(3)诚实、宽容、勇敢、谦虚、尊重等品德素质的培养方法。
2.教学方法(1)情境启发法通过情境、故事、图片等启发学生思考品德问题,激发学生对品德的认识和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从中挖掘出品德素质的要素,激发学生对品德素质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改进意识。
(3)活动法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如游戏、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体验品德素质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品德素质的培养。
三、教学流程设计1.导入通过谈论、提问、故事等方式,启发学生对品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2. 基础知识教学对品德的概念、构成、作用等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和说明。
3. 互动式教学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讨论、小组合作等各种互动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思考品德与社会的关系,品德素质的重要性及其在人生中的作用。
4.策略指导教学针对品德素质的培养在不同方面所采用的不同策略进行指导和分析,如情绪管理、自我克服、专注力培养等。
5. 策略实践教学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进行策略实化,并引导学生根据实践情况进行反思和调整。
六、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进行,评估学生对品德概念、品德素质的理解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
同时,根据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
通过评价的结果,进一步分析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并为下一步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浅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浅析《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期是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实践,逐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下面说说我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一、角色扮演心理学研究表明,七至十二岁的儿童最善于模仿,而且他们的意识行为尤其是道德行为主要是靠模仿而形成的。
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
如在《学会做客》一课中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们参加小鹿的生日晚会时应该怎样做客。
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在图中寻找角色,以假设“我是××,会怎样做”开展讨论,然后小组分角色进行游戏表演,同时播放《生日快乐》歌。
最后让学生评价哪位同学表演得最好、好在哪里,教师有针对性地点拨,做出道德评价和行为纠正。
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
二、体验感悟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方法。
例如教学《寻找春天》这一活动,如何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春天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筝、风力小玩具,亲身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调查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希望。
让学生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从而让他们也发现风和风筝、风车、纸飞机的关系,懂得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
这样的综合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模拟较量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内容、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紧跟当前形势,我把“诚信教育”纳入了教学内容。
在教育学生诚信的同时,也让他们知道,生活中的“狡诈”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社会上有不少坏人坏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付呢?为此,我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个活动,主题是“识别狼外婆”,采取“模拟较量法”创设了一个情境。
怎样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
怎样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
许多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堂可能感到枯燥乏味,因为这些课程往往缺乏趣味性和参与性。
为了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方法和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本文将探讨几种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们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更加“活”起来。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许多学生对抽象的道德原则和社会问题缺乏兴趣,但通过真实的故事和案例,他们往往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
教师可以采用各种途径,如演讲、视频、动画等形式,向学生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案例,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
教师可以讲述一些真实的社会故事,如公益活动的成功案例、善良的故事等,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和互动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游戏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品德和社会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模拟社会情境的游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和互动,让学生展开自由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体会,从而增加课堂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通过游戏和互动,可以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更加活跃和有趣。
教师可以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感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要求学生不仅仅是了解知识,更要求他们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和体验课程,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课程内容。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社会机构、参加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调研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社会中的善良与挑战,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还可以多与家长合作,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更加“活”起来。
家长是学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的支持和参与对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意识培养至关重要。
《品德与社会》教案04:教师如何设计优秀的品德教学方案
《品德与社会》教案04:教师如何设计优秀的品德教学方案]一、确立教学目标在设计品德教学方案时,首先需要明确教育目标。
品德教育的本质是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因此品德教育的教育目标应当既包含道德价值观的内在化和外在表现的塑造,也应当包括个体全面发展的要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细心、谦虚、诚实、勤奋等品德素质,到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发展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明确品德教育的教育目标。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品德教育的核心,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考虑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品德教育内容应当具有普遍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普遍性是指内容具有普遍性价值观,符合人类共同的认知和行为规范;实用性是指品德教育内容学生身心能够接受和应用的;科学性是指品德教育内容应当符合人类的社会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学科的规律和认识。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品德教育是一种情感和品格塑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品德教育中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比如,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故事讲解、情景模拟、演讲比赛、游戏演练等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通过情感的引导、思维的激发和行动的实践,全面发展品德教育的目标。
四、注重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品德教育的评价也是如此。
教学评价不仅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高,更需要对学生品德素养的评价。
因此,在品德教育中,评价应当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采取多种方式(如观察、问卷、自我评价、互评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
五、注重家庭与社会合作品德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合作。
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方式,与学生的家庭建立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寻找家庭与学校协作品德教育的契机。
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社区志愿者、社会公益组织等外部力量参与品德教育的实践,在多元化的社交场合中,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品德素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首先,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其次,尝试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的价值,同时也可以加深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可以安排一些社区清洁、义务劳动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贡献社会的快乐和成就感。
另外,利用校外实践活动开展品德教育。
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社会机构和企业,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慈善机构、环保组织等,让学生了解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意识和相关技能。
可以选取一些道德难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辩论,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并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道德问题。
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上,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引导学生对他人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最后,提倡与家庭和社会的互动。
学校可以与家长和社会组织共同举办一些品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得到更多的品德教育。
可以组织家长和学生参与家庭义务劳动、社区活动等,通过亲身参与让学生深入体验品德教育的力量。
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小组讨论、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校外实践、培养道德判断能力、情感与品德教育以及与家庭社会的互动等多方面的措施,使品德教育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得以有效地实施,让学生在培养道德、价值观方面获得更全面的教育。
品德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紧密合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全面成长。
多维互补,知行合一——品德与社会教案教学方法
多维互补,知行合一——品德与社会教案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品德教育和社会教育,认识到这些教育对个体、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而教学方法也逐渐得到了重视。
品德和社会教育是一种综合性、多元化的教育形式,要想实现教育目标,需要多维互补、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
一、多维互补的教学方法多维互补是指多种教学方法组合使用,相辅相成,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品德和社会教育需要多种方法搭配使用,比如讲故事、情景模拟、讨论、体验、实践、游戏等等。
1.讲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可以向学生讲述传统美德故事、历史上的英雄事迹等,使学生了解优秀人物的品德精神,激发学生对美好品质的追求。
2.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体验、了解实际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中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通过讨论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并分析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4.体验通过体验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品德和社会教育中的一些重要经验,如自我控制的重要性、助人为乐的价值等等,使学生对这些理论和知识加深理解,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
5.实践通过实践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帮助他们深刻认识社会实际情况,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行为准则。
6.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相关的道德知识和行为准则,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掌握。
二、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知行合一是指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不仅要学会道德知识,还要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准则。
对于品德和社会教育,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品德和社会教育所传递的知识和准则,在实践中逐步消化,潜移默化地形成行为方式,从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掌握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及教案
掌握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及教案品德与社会教育是人的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对社会及他人的理解、欣赏、热爱、感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等。
为了在品德与社会教育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案。
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家庭作业和评估四个方面来谈人如何掌握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及教案。
一、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素质。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站在学生发展全面、快乐成长、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
合理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科学的、提高的、具有实践意义的。
要注重目标在学生心理中产生的优越感、成功感和成就感,是教师进行优质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基于上述教学目标,要进行高效的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师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如点拨、启发、引导、体验式等。
本文重点介绍以下几种方法: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创设一个个真实的、复杂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和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现实性,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2、手把手教学法手把手教学法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包括基础训练、思想练习、文化辅导等,全面准确地帮助每位学生完成学习内容。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弱点,需要教师为其针对性地设计任务,有目标地训练,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受益匪浅。
3、思辨讨论法思辨讨论法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发地进行思考,最终探究出问题的答案,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培养优秀品质和互动交流能力。
三、家庭作业家庭作业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完成知识巩固与扩展的重要学习环节。
家庭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在休息时间延伸思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能。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
如果人人都献 出爱心去帮助他人又会是什么情形 ?学生通过 在校在 家所见所遇 的平常 生活 中的现象 ,从 自身体验 中感 受
认识到互帮互助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融洽,更和谐,更温暖 。 真 正感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深 刻意义,情感教育的成果 自然得 到更好 的收获 。 ( 二) 快乐不新 。趣味难得 在 愉快 的氛 围中,小学生很容 易接 受新的知识。如在教
即借助 多媒 体, 以录像、投影 、展示挂 图、布置环境 创
设等具有较 强感 染力 的情境氛 围,使学 生有 身临其境般 的情 感体验 ,这样 的形式也使 他们 较易形成正确 的道 德认识,加
之 以他 们所 熟悉的生活为教学基本 内容 ,引导他们在对生活 体验的 同时学会做人做事 。如 :在教学 《 邻居有难我帮忙》 课中,我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大家互相帮助的场景—— 自
放投影片 ,请学生指认 , “ 交警 ”判断对错 。看 图中谁遵守 交通规则 , 谁不遵守交通规则?并给 不遵 守规则 的学生警示 , 让他 明 白该怎么做 。通 过这 种的方愉 快式教学,让平时不懂 交通 规则,不爱学习的同学产生 了学习兴趣 ,同时又了解 熟 悉了交通 规则和 安全常识 ,起刽 1 , 举两得之效。 ( 三) 形象渗透 。提 升情 操 品德与社会课 的主 旨即足 f : 学生能 明理 ,懂理 ,知书达 理。 自然在教学中常用的形象 效仿法是一种效果最佳的手段。 在 教学中展示领袖 人物 和英雄模 范形象 , 分析他们所具有高 贵品质的原因 ,通过形象分析 ,使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
活中所见所感 去模 仿一 些残疾人 或是街 头乞讨 者,以及一些 农民工等,让他们 在体验中学会 换位 思考 ,使体验 的过程成 为学生投入的过程,并 由此产生同情 、尊重、关爱残疾 人和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同类型的品德与社会课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无论哪种课型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查找资料,结合平时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感悟,现将品德与社会课的一些教学方法归纳如下:一、导题新颖,疑在趣中教学手段是以灵活教授为主,不是故弄玄虚,以海市蜃楼之势,把学生带入一种“心向往之”的教学境界,要求新,求活。
就如春风拂柳一般,让学生在课堂伸枝展叶,活学活用。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质疑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讨论导入法”、“实验导入法”、“观察导入法”等多种导入法,力求做到新而有趣。
例如在教授五年级上册《56个民族56枝花》一课时,我就利用图片展示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及服饰特征,让学生导读后进行搭配,然后渗透给学生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56个民族。
接着让学生说出自己属于哪个民族,生回答之后,继续问你们想不想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呢?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时进入课堂教学,不仅使课堂学趣增强,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形象生动、娱乐课堂(一)设定情境即借助多媒体,以录像、投影、展示挂图、布置环境创设等具有较强感染力的情境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般的情感体验,这样的形式也使他们较易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加之以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为教学基本内容,引导他们在对生活体验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事。
如:在教学《邻居有难我帮忙》一课中,我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大家互相帮助的场景——自己在生活中也曾有过受人援手之时。
每天上学、放学,在校、在家,都会得到他人的帮助,或是帮助他人。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如果遇事大家都置之不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那么如果人人都献出爱心去帮助他人又会是什么情形?学生通过在校在家所见所遇的平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自身体验中感受认识到互帮互助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融洽,更和谐,更温暖。
真正感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深刻意义,情感教育的成果自然得到更好的收获。
浅谈品德与社会“五字”教学法
为了更好地落实德育“首位”,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增强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之更好地发挥学校德育工作主导渠道的作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塑造和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趣”、“活”、“实”、“渗”、“延”五字教学法。
一、“趣”由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他们的往往都有着比较强的好奇心,而注意力的持续一般都比较弱,所以,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首先必须做到“趣”。
比如,我在教学小学六年级上册《学会拒绝》这一课时,我用课件在屏幕上出示了一朵非常漂亮的花,让学生观看、欣赏,然后问学生:“这花漂亮吗?知道这是什么花吗?”学生都说不知道(我出示的是一朵罂粟花,由于我们生活中是见不到它的,所以,学生不认识这也非常正常),这就极大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他们的眼中我可以肯定,他们都非常迫切地想知道答案。
我又发问,大家知道林则徐吗?知道他的故事吗?于是有个别学生说知道,不就是清朝虎门禁烟、烧鸦片那个英雄吗。
我说,对!那,这花与他有什么关系呢?我说,问得好,这花俗名就叫“鸦片花”学名叫“罂粟花”,有的人又称它为“恶之花”,我们千万别被它美丽的外表所迷惑了,它的果实就是生产鸦片、海洛因等毒品的。
于是,笔者比较悬念、有趣地教学了“生活中的陷阱”。
二“活”小学生活泼好动、爱玩、爱闹,如果让学生一节课都在沉闷的气氛中教学,空洞说教,他们会更觉得十分无趣,甚至会走神、不愿意继续听课。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他们注意力集中,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呢?这就必须在“活”字上下工夫,活用教材,灵活方法,让品德与生活课堂真正“活”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也就会随之提升了。
比如,我在教学六年级《科技给我们带来什么》时,在教学前部分时,学生总是打不起精神,觉得没劲,我让学生列举了一些例子后,突然把话题转开:大家爱玩电脑,爱玩游戏吗?给老师说说?学生一下就来劲了,于是纷纷踊跃发言,那种激动劲别提了,让他们说了3-5分钟后,我叫他们停止,说,知道吗,这也是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呀!游戏好玩、轻松、刺激,但如果我们不把握好度,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影响视力、影响健康的!于是完成“科技是把双刃剑”后面的内容,就把课上“活”了,以后学生也非常喜欢我的课。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四步教学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四步教学法”摘要本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四步教学法”做了探讨。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四步教学法”几年的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社)教学生涯,让我深感品社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品社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
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
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因此,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品社课堂教学的几点心得,我称之为“四步教学法”:1、精心导入,激情引趣教学导语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最初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设计好课堂教学导语,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设计好教学导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1)选好导语的素材,即所设计的内容应该与教学的内容相关;(2)突出重难点,即围绕教学的知识点有重点的突破;(3)导入的时间不可过长,以防影响后面的内容教学。
这样的导语设计,一方面,能够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够激起同学们的阅读学习的探究兴趣。
2、创设丰富的情景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程品社教学特别倡导情境的创设,因为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实践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情境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不断的学习理解文本内容;另一方面,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唯物主义价值观。
几种有效的品德课学习模式
几种有效的品德课学习模式谷城县教学研究室万大菊教学的大致环节:一、情景感受,引发情感;二、学文明理,认知情感;三、活动再现,体验情感;四、实践操作,强化情感;五、总结教学,反思提炼。
(这个环节也是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可以一课上完后进行总结反思,也可以就一课书中的其中一节课进行反思)。
一、情景感受,即创设一种生活的情景,去撞击学生的心灵。
它一般分为艺术情景、人为情景和现实情景三类。
其中以现实情景的效果最佳。
艺术情景:即以音乐、绘画、雕塑等手段去启迪学生的情感,撞击学生的心灵。
人为情景:即用人为的手段,故意创设一种生活的情景(如“小品”),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现实情景:即及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场景,给学生以最真实的体验,从而促进情感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学文明理,认知情感。
(这个教学环节不一定每节课都用,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课《我的一家》,在教学生认识我与父母亲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对他们如何称呼及自称。
同时还要弄清父母亲的父母亲与自己的关系,对他们如何称呼及自称。
这就属于认知阶段。
这一课的教学庙滩镇小的陈娟老师借助自制的教学挂图——家庭树、图片等手段使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活动再现,体验情感。
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教、重管、重灌”的束缚。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还以《我的一家》为例,在前面学的基础上教师可采用学儿歌、抢答竞赛等活动巩固认知。
(有时根据教学内容一、二两个环节并用。
)如:石花东风小学汪世红老师在上三年级下册《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一课时,教学环节是;(一)看一看、说一说,认识他们;(二)议一议、演一演,不能没有他们;(三)说一说、做一做,谢谢他们。
她这一节课就是一、二教学环节并用。
1、课堂教学的活动要紧扣目标选择内容、确定形式、安排人员、分配时间、检测效果。
或认知、或明理、或激情、或导行、或辩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社会》的几种教学方法
浅谈《品德与社会》的几种教学方法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我想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贴近生活情感培养实践活动宽容缺点
1.让品德课贴近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
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2.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
生活背景和趣味性。
比如通过玩具、故事、谜语或者通过电教、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3.走出课堂,开拓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