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班级班主任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班级班主任注意事项
一个班主任,特别是新生班班主任,仅凭热情与认真并不能把事情做好,做班主任需要艺术。也需要良好的师德、完善的人格魅力、丰富的知识、各种能力,也需要不断学习、总结、提高自己。更要根据各类班级的特点,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防患于未然,引导工作走向成功。比如一个新组建的班级,作为新生班班主任就应当注意一些有关的事项。
一、开学之前:
1、美化教室和寝室。进行简单布置,桌面、地面保持整洁,黑板报可
以简单布置。(书写各种特色的欢迎标语和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包括:
①寝室位置、号码及安排
②班主任的联系方式
③上午、午休、下午时间安排
④需要办理的证件(学生证、餐卡)及安排
2、班主任要注意自身形象和言谈举止,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形象迎接
新生和家长。
二、开学当天:
1、班主任提前到校,检查各种准备工作和卫生情况。
2、组织到校学生填好学生联系表。明确学生中午是否在校,确定名单和人数。
3、合理安排学生寝室位置,安排服务学生带领新生进入寝室,并告知
寝室注意事项。例如:
①保管好个人财物,寝室内不要存放现金、手机等贵重物品。
②平时没有胸卡及班主任开条不能入寝室。
③不轻易相信以学姐、学哥等任何身份上门推销的人员,不购买其推销的文具、书刊报纸、上网卡、兼职介绍等任何商品。
4、迅速记住学生的姓名(最好三天解决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感到你亲近了他们,互相间的距离开始缩短,这就为以后的师生沟通奠定了基础。
5、开个成功的入学见面会。可作适当装饰布置。先由班主任作简短的示范
发言,以朋友的身份和平等的语气进行自我介绍,表明班主任的愿望和决心。再在简单动员或事先组织的基础上,让全班同学自由介绍,善于表达的学生干部会
从中显现。同学们互相认识和了解,能增强大家的班集体意识.
6、树立教育教学良好的第一印象。班主任特别要注意上好第一堂课,作好第一次发言,充分展示自己的水平。
7、制订适当的班级制度。制订班级制度三忌:
(1)忌滥。制度不在于多,关键在于科学、合理、适用和严格执行。
(2)忌乱。制订班级制度不能与学校的大政方针,更不能与国家法律相互
冲突。不能出现在同一学习阶段前后矛盾和不同方面的制度有互相抵触的现象。
(3)忌偏。要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不能重智轻德。
8、合理编排学生座位。
(1)纵向上不一定有层次性,即按学习有困难——学习一般——学习很好的层次。
(2)横向上注意“性格互补”,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
(3)注意微调。(身高、性别、视力等)
(4)不要安排特座。
9、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重点强调:
(1)注意上学、放学路上的行车安全。不并排骑车,不骑快车,不闯红
灯。如果乘坐班车,一定要了解司机和车况,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是否有合法手续。如遇意外情况,要及时与家长和老师联系。
(2)注意运动安全。课间和体育课上不要追跑打闹,不玩危险性游戏。以免出现意外伤害。
(3)上下楼梯要靠右侧,不要拥挤推搡。不攀爬栏杆,开关窗户动作要轻,一面玻璃破碎。校内不准骑车。
(4)注意和同学保持友好关系,相互关心和谅解,出现矛盾及时找老师解决,不要因一时冲动出现打架斗殴事件。
10、让学生熟悉校园环境和一日常规:
(1)介绍作息时间、课程表。
(2)强调中午午休纪律。留校生和走读生各自注意事项。
(3)告诉同学厕所、学校广播室、教务处、政教科和领取劳动工具的地点。
(4)提出服装和发式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必须在放学后整理合格。女生不能穿超短裙和短裤上学。
(5)上操集合的地点。
11、介绍学校的现状及发展,学校师资、尤其是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及办学特色等。介绍科任教师的特点、优势等。
12、选拔班干部:
(1)竞争上岗原则。公开、公正、公平竞争;
(2)制订条件。科学合理,适合学生实际的要求和内容(能力、成绩、热情、表现),也可以是促进式的。
(3)程序。推荐自存,确定候选人,演讲,投票产生。
(4)作好落选学生的工作。
13、组织学习校规校级。(以德育手册为主。先学习学校规定。)
14、简单划分值日组。领取劳动工具。
三、开学之后:
1、每天早上及时到校,和学生一起上早操。上操中,对学生的上操情况及时表扬和纠正。关心学生晚上休息情况。
2、上课期间,通过听课、突击检查等方法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为有目的的与学生交流、谈心做准备。
3、开饭期间及时了解学生就餐情况,并及时更正学生的一些不适应情况。
4、学生午休、晚上就寝时,及时到寝室检查学生就寝情况,并对一些不适应学生及时安抚。
5、在学校允许的前提下,适当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集体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