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气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气候

概况

黄陂区位于湖北省东部偏北,武汉市北部,地跨东114°09′—114°37′,北纬30°40′—31°22′。东与红安县、新州区接壤,西隔小悟山、界河与孝感市毗连,南抵府河与武汉市城区相望,北与大悟县交界。区境南北最大纵距10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5公里,境域周长273.5公里。国土总面积2261平方公里。

区境北依大别山南麓,南临长江,整个地势北高南低,自北向南逐渐倾斜。形成西北低山区,东北丘陵区、中部岗状平原区和南部滨湖平原区4级阶梯。西北低山区海拔150—180米,全区最高点双峰尖873.7米。东北丘陵区海50—150米。中部岗状平原区海拔30—50米。南部滨湖平原区海拔20—30米,最低处为16.5米。全境有滠水、界河及北湖三大水系和由5个主要湖泊构成的自然水系。地貌特征构成全境“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的格局。

黄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无霜期255天。年均日照时数约1540—2180小时。由于地形复杂,各地日照时数及百分率有差异,山地阴阳坡的差异比较明显,但基本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求。年均降水量在1000—1200毫米之间,雨量分布的时空差异较大,洪涝干旱时有发生,对全区工农业生产影响严重。境内平均气温为15.7℃—16.4℃。一年中,以1月最低,月平均气温2.4℃—3.2℃;7月最高,日平均气温28.4℃,有的年份出现在8月。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5.5℃,极端最高气温为40.7℃。

第一节气候要素与特征

1、气温

因地区不同,年平均气温有所区别。中不前川地区近44年(1961-2004)的累年均气温为16.3℃,其中最高年为1961年,达17.4℃,最低年为1969年,为15.5℃,变化幅度在2.0℃之间。南部滨湖区的平均气温略高0.1℃-0.2℃,北部低山丘陵区则略低于0.5℃-0.2℃。

气温的地区分布特点是:东部略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山区气温随地势高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山下海拔80米处与最高山峰尖顶(873米)的气温差异,相当于北亚热带中部与南温带北缘之别。

2、地温

受光、温、水、风等气象要素的影响,地面层的温度变化较大,土壤中5-20厘米的温度变化较小。1960-2000年,地面平均温度为18.5℃,比年均气温高2.1℃。1961年8月2日和1970年8月11日,地面极端最高温度达69.1℃,比极端最高气温高28.4℃;1991年12月28日,地面极端最低温度为零下16.1℃,比极端最低气温低0.6℃。11月至翌年2月,地面温度比土壤中的温度低,3月至10月又比土层中的温度高。

3、降水

1961-2000年间,年降水量在1123.8-122.4毫米之间,其地区分布为南、北部多,中部少。降水量最多的一年是1983年,达1962.2-2130.9毫米,最高值出现在长轩岭,为2130.9毫米;最少的一年是1966年,为580.9-827.3毫米,最小值出现在李集镇的泡桐地区,为580.9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冬季,为

96.1-106.8毫米;最多的是夏季,为485.1-559.6毫米;分别占当年降水量的8.1-9.9%和41.8-46.1%。基本状态是春冬两季南多北少,夏秋两季南少北多。

4、日照时数

年日照时数(即可照时数),由北向南应为4426.3-4428.1小时。由于云雾影响,中南部地区的实际年平均日照市属为1955.6小时,仅占可照时数的44.2%,但光照仍属充足。北部地区因山体的遮蔽,阴坡与阳坡的日照时数有较大差别,其差值与遮蔽程度成正比。

近44年来,日照时数最多的是1979年味2178.0小时,比常年多220.1小时;最少的士1975年味1541.2小时,比常年少416.7小时,其中1-11月的总日照仅为1345.2小时,比常年同期少470.8小时,这是黄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寡照的年份。

5、空气湿度

空气湿度以6-7月(梅雨期)最大,为81%,12月(初冬)最小,为73%,其他月在74%-81%之间。中部地区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全年月均在72%-81%之间。南部滨湖区因维度较低,江湖水体较大,空气湿度略高;北山区因地势较高,地面植被覆盖率较大,空气湿度比中部高2%-3%;中、大型水库附近的空气湿度也比中部高1%-2%。

6、蒸发量

1961年以来,年平均蒸发量为1521.6毫米,其中1961年最大,为1831.6毫米;1982年最小,为1349.7毫米。全年以盛夏期7-8月最大,分别为215.3毫米和217.8毫米;冬季最小,在51.6毫米-6136毫米之间。月蒸发量最大的是1961年7月,达309.2毫米,最小的是1990年2月,仅为27.2毫米。降水量和蒸发量存在较大差异。4月和6月为正值,入伏至冬季都是负值,其中盛夏至初秋(8-9月)的负值最大;分别为-106.5毫米和-93.8毫米,为主要干旱期。

7、风向风速

主导风向是北风(N),频率高达24%;其次是东北风(NE),频率为16%;最少的风向是西风(W),频率仅为4%。

风速:多年平均风速为2.6米/秒,每月都在2.3-2.8米/秒之间。各月最大风速都达到11.0-17.0米/秒(5-7级)。--冬半年主要是寒潮大风,夏半年主要是雷雨大风,在强对流天气条件下,雷雨时阵风可达到8-10级;在龙卷风等影响时,局部地区的风速可达到12级以上。

第二节灾害性天气

黄陂区的灾害性天气有:发生在10月至翌年4月间的寒潮大风、发生在春秋两季的低温阴雨和霜冻、发生在9月份的寒露风、发生在4-7月间的龙卷风、冰雹及发生在3-10月的雷击和雷雨大风、发生在4-10月的洪涝和可能发生在全年任何时候的干旱。其中,干旱和洪涝是主要气象灾害。

1、寒潮

1960-2004年的45年间,有19年共发生了25次寒潮,一般为11月上旬至次年4月上旬。3月的几率最高,其次是2月和11月。最强的一次寒潮发生在1988年3月14日-16日,过程降温达18.9℃;24小时内降温最剧烈的寒潮发生1964年4月6日,日降温达14.5℃。最早的寒潮出现在2004年11月7日-8日,最晚的出现在1964年4月6日-7日。11月发生寒潮的几率约为10年一遇,1月约为20年一遇,2月约为7年一遇,3月约为5年一遇,4月约为45年一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