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串讲考点讲义

合集下载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必过笔记---完全版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必过笔记---完全版

《楚辞》。

汉。

此诗表达《楚辞》25、《天问》、《渔父》为(12)屈原写《国殇》是(简)(1)第一段(2)第二郢是楚国都城,2)王夫之《楚辞通释》直抒“当。

“陵阳”“顾龙门而“当陵阳之焉至“望长楸而太息中的“霰”指雪珠。

直(简或“外承欢之、“憎愠伦之修”众踥碟而日进(1)君王痛恨忠贤之(2)表现对故(简或选)1)在叙述自己流亡过(2)表现为:离开郢至洞庭湖向东,益疏远。

1.是屈原的代表作,的忧愁。

2.创作艺术推进一步。

3.用芳草表示高超才干的诗句有: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高洁品性的诗句有:矫菌桂以纫蕙兮。

”集芙蓉以为裳”。

4.用芳草表示人才的诗句有: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5.“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6.路国之道,所以,尧舜“遵道而得路”桀纣“捷径以窘步”以险隘”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7.表示屈原坚执之志的诗句有: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8.“路漫漫其修远兮,出自屈原《离骚》。

《左传》与《公羊传》为“春秋三传”。

1.“城濮”故址在今山东省。

主为晋文公(晋侯)王(楚王)轸(先轸)盟国,晋国的盟国有宋国、齐国、楚国的盟国是陈国、蔡国、曹国、2.《晋楚城濮之战》中提出的是晋国的子犯,中的“楚子”指楚成王。

3.子犯“战而捷,必得诸侯”霸战争强者为王的实质。

4.因:(1)君臣协力,上下同心。

(2国陷于孤立;同时采取克制态度,避三舍”,后发制人。

(3败诱敌的巧妙战术。

(4人素养也起了作用。

(简)5.(1的因果关系和战争胜负的原因。

(2(简)(1。

可,“点”指曾:表现出“千乘之。

公西华:“非”:孔子用“夫,提出“民贵君“以羊将“仁政”主张,巧。

“挟泰山以超北海”、舆薪”等,成为后世习用的成语。

1.生取义”比喻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思想。

2.的需求。

3.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义”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章》。

1.爱、非攻、任贤。

2.为攻国是错误而不义的。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串讲1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串讲1
先秦部分
1.主要时间: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 诸子散文:①春秋末到战国初《论语》和《墨子》。
②战国中期《孟子》和《庄子》。 ③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5.楚辞:战国后期,是楚人屈原在楚民歌基础上发展创造的一 种新诗体。
译文:辛垣衍说:“先生难道没见过奴仆吗?十个奴仆侍奉一个主人,难道是力气赶 不上、才智比不上他吗?是害怕他啊。”鲁仲连说:“唉!魏王和秦仲连说:“那么,我就让秦王烹煮魏王剁成肉酱?”辛 垣衍很不高兴不服气地说:“哼哼,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先生又怎么能让秦王烹煮 了魏王剁成肉酱呢?”鲁仲连说:“当然能够,我说给您听。从前,九侯、鄂侯、文王 是殷纣的三个诸侯。九侯有个女儿长得娇美,把她献给殷纣,殷纣认为她长得丑陋,把 九侯剁成肉酱。鄂侯刚直诤谏,激烈辩白,又把鄂侯杀死做成肉干。文王听到这件事, 只是长长地叹息,殷纣又把他囚禁在牖里监牢内一百天,想要他死。为什么和人家同样 称王,最终落到被剁成肉酱、做成肉干的地步呢?
思考
简析《蒹葭》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1.选自《诗经·秦风》 2.是一首爱情诗。 3.王国维《人间词话》称赞《蒹葭》最得 “风人深致”。 风人深致:①从艺术上说,指婉曲的风格; ②从思想上说,是境界深远,意在言外。P31
解析
简析《蒹葭》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鲁仲连义不帝秦》译文 P51-52
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邪?畏之也。”鲁仲连 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邪?”辛垣衍曰:“然。”鲁仲连曰:“然则吾将使秦王烹醢梁 王!”辛垣衍怏然不悦,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 鲁仲连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 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 里之库百日,而欲令之死。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纣王烹鬼侯、鄂侯反衬 秦帝的残暴,可见尊秦为帝将反受其害。)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考前必背3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考前必背3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高频考点考前必背3《墨子》1.墨子,名翟,生活在战国初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来非攻、兼爱、上贤、节用等主张。

《墨子》一书现存五十三篇。

一、《非攻(上)》《庄子》1.庄子,名周,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哲学思想以“道”为本,主张精神的绝对自由。

后人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2.庄子散文思想活跃,想象丰富,言辞瑰奇,在先秦散文中别具一格,鲁迅称之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未能先也”。

一、《逍遥游》1.名句:且举世而与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2.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尧让天下于许由。

《荀子》1.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属于儒家学派,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

2.荀子在哲学上提出人定胜天的命题,要“制天命而用之”。

他持“性恶论”,强调后台学习和教化的重要性。

一、《劝学》1.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2.名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3.名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说明荀子《劝学》中所用的比喻及作用。

本文词汇丰富,比喻繁多。

全文用了四十七个比喻。

有的借自然现象为喻,如水与冰、青与蓝,蓬生麻中、草木稠、禽兽众等:有的借劳动创造为喻,如木作轮、用舟楫等;有的以人们的经验为喻,如登高而招、面临深谷、火就燥、水就湿等。

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性强,便于理解,也增强了说服力。

《韩非子》1.韩非,战国末期韩国的贵公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学说。

《难一(节选)》1.难(nàn):诘难辩驳。

2.本文宣扬了法家的思想与观点:思维必须遵循矛盾规律,考虑问题要把“一时之利”和“万世之利”相统一,治理天下要依靠法治,以德化人的“人治”是不可行的。

屈原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课程代码00532--考研精品资料

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课程代码00532--考研精品资料

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课程代码00532--考研精品资料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课程代码:0053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先秦部分先秦是指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建立秦帝国之前漫长的历史时期,但从文学发展而言,先秦作品产生的时间主要是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诸候,号令天下。

春秋时期,诸候各国力量膨胀,导致礼崩乐坏,各诸候国纷争不断,出现春秋五霸。

公元前453 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了战国七雄。

但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结束分裂,走向统一。

最有条件的是秦国和楚国,这就有了‚合纵‛、‚连横‛两种策略。

最终在公元前221 年,秦统一天下,建立了秦帝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变迁十分剧烈的时代,这种变化,开始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相应从领主所有的奴隶制到租佃关系的萌芽发展,上层建筑也发生变革,春秋时代郑国的子产、齐国的管仲都推行过改革。

战国时期的变法更为普遍深入,其中最有成效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变革和发展引发了文化教育领域的变动。

私学的兴办培养了士这一阶层。

社会变动,士阶层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为了解决社会矛盾,探求社会发展,确定立身行事的原则,诸子百家或设帐授徒,或著书立说,努力扩展自己学派的影响。

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学派,老子、庄子的道家学派,商鞅、韩非的法家学派,就此传承不息,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散文有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韵文有诗经和楚辞。

模块一《诗经》知识点一《诗经》概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305 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

《诗经》各篇可以合乐歌唱,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各地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反映了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两部分。

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__试题课程代码:00532真题+答案

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__试题课程代码:00532真题+答案

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__试题课程代码:00532真题+答案第一篇: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__试题课程代码:00532真题+答案1、《硕鼠》的主要表现方法是(C)A.拟人 B.夸张 C.借喻 D.衬托2、下列诗句,出自《哀郢》的是(D)A.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襟兮醴浦 C.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B.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D.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3、《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这句话的意思是(A)A.没有秦穆公的帮助,我们到不了今天B.没有秦军的配合,我们战胜不了郑国C.没有佚之狐推荐,郑伯不会用烛之武D.没有烛之武游说,局势不会这样变化4、《冯谖客孟尝君》:“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这里“矫”的意思是(C)A.传达 B.矫正 C.假托 D.违背5、《逍遥游》:“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这里“之人”是(D)A.宋荣子 B.列子 C.许由 D.藐姑射山神人6、“矛盾”一词出自(D)A.《齐桓晋文之事章》 B.《非攻(上)》 C.《晋文公之赏》D.《舜之救败》7、《论贵粟疏》写到有一种人“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这种人是(D)A.王侯 B.官吏 C.武士 D.商人8、《项羽本纪》中“当是时,诸将皆折服,莫敢枝梧”,这时发生的事件是(A)A.项羽杀宋义 B.钜鹿之战 C.鸿门宴D.垓下之围9、张衡《四愁诗》中想象雁门景象的一句是(C)A.欲往从之湘水深 B.欲往从之陇阪长 C.欲往从之雪纷纷 D.欲往从之梁父艰10、《陌上桑》描写罗敷美貌,所采用的手法是(D)A.具体刻画 B.运用比喻 C.运用对比 D.侧面描写11、《古诗十九首》最早收录于(A)A.《文选》 B.《乐府诗集》 C.《玉台新咏》D.《古诗源》12、《西北有高楼》已经带有文人之作的特色,其突出表现是(C)A.对偶 B.排比 C.用典 D.比兴13、下列曹植《洛神赋》文句中,用来形容洛神体态的是(B)A.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B.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C.转眄流精,光润玉颜 D.含辞未吐,气若幽兰14、王粲《登楼赋》中,写到虽遭囚禁仍弹奏楚国乐调的古人是(B)A.庄舄 B.钟仪 C.孔子 D.范蠡15、阮籍《咏怀诗》(驾言发魏都)是以战国时代魏王史事来比喻(C)A.魏武帝 B.魏文帝 C.魏明帝 D.魏元帝16、《重赠卢谌》一诗的作者是(A)A.刘琨 B.左思 C.葛洪 D.嵇康17、谢灵运《登池上楼》:“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重点整理,考试必过.pdf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重点整理,考试必过.pdf

先秦文学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

《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105 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4《诗经》的艺术成就赋(记叙、描写)、比(比喻、比拟)、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5.《诗经》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一、《诗经.蒹葭》中心思想: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即伊人痴情追求,却求之不行。

5.简析重章叠句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此诗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词。

这样全诗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一意三叠,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强化了抒情效果。

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

蒹葭从苍苍到凄凄到采采,声情转向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

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到未已,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主人公始终徘徊追索。

道阻且长到且跻到且右,表示路途遥远崎岖迂曲,而主人公不避艰险,深情求之。

伊人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到宛在水中沚,似乎愈来愈清晰,但却是可望而不可即。

二、《氓》1.《氓》选自《诗经。

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

也可视为叙事诗。

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民。

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试题及答案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试题及答案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课程代码00532)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 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 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 被王国维称为最得“风人深致”的诗篇是A. 《氓》B. 《君子于役》C. 《蒹葭》D. 《采薇》2. 《齐桓晋文之事》中,用来比喻“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的是A. 挟太山以超北海B. 缘木求鱼C. 为长者折枝D. 邹人与楚人战3. 《秦晋崤之战》中,作出“秦师轻而无礼,必败”判断的是A. 郑穆公B. 皇武子C. 弦高D. 王孙满4. 《鲁仲连义不帝秦》中,鲁仲连是A. 齐国人B. 魏国人C. 赵国人D. 燕国人5. 先秦散文中,鲁迅称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是A. 《老子》B. 《墨子》C. 《庄子》D. 《韩非子》6. 《湘夫人》选自A. 《楚辞·九歌》B. 《楚辞·九章》C. 《楚辞·天问》D. 《楚辞·招魂》7. 《谏逐客书》中,“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平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的秦国国君是A. 秦孝公B. 秦缪公C. 秦昭王D. 秦惠王8.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A. 《春秋》B. 《左传》C. 《史记》D. 《汉书》9. 下列语句中,出自《报任安书》的是A. 挟太山以超北海B.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C.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D.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0. 李陵降匈奴是在苏武出使匈奴的A. 第二年B. 第四年C. 第六年D. 第八年11. 下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句中,“阿母”指刘兰芝母亲的是A. 上堂谢阿母,母听去不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串讲讲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串讲讲讲义

串讲讲义脚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应考指导一、考试相关情况说明(一)课程基本情况《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是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指定教材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方智范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

本教材选编先秦至唐五代时期的文学作品,按照历史朝代顺序编排,通过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培养和提高自学者感知、理解、分析、欣赏和评价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重点掌握不同时期主要作家作品,大致了解文学体裁、风格和流派,为继续学习中国文学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自学者角度来说,本课程难点知识较多,需要考生理解、记忆内容较多,并多考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考核较高。

学习起来如果方法得当,保证一定的复习时间,辅之以老师讲授则可以通过考试。

本课程的教材是2013年新版教材,是针对2014年4月全国统考课程启用的新教材(含新考试大纲)。

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同名教材不再使用。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主要是减少了精读、泛读作品,并新换了部分作品。

例如在先秦文学部分,《诗经》中的《君子于役》仍是泛读作品,但去掉了《硕鼠》、《将仲子》两篇,换为《采薇》;精读作品仍然是《蒹葭》和《氓》;《左传》中的精读作品由《晋楚城濮之战》更换为《郑伯克段于鄢》,原泛读作品《烛之武退秦师》则换为《秦晋崤之战》;《战国策》中的精读作品《冯谖客孟尝君》则换为《鲁仲连义不帝秦》,泛读作品《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则仍然保留。

(二)题型与分值从题型与分值来看,本课程共有五种题型模式: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阅读理解题。

题型与分值情况如下:单选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多选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论述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阅读理解题(1小题,共10分)(三)知识点分布从2013年7月以前的考题分析,本课程试题覆盖了教材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五代文学四个部分的全部内容。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讲义0201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讲义0201

《左传》一、文学常识(需牢记)1.《左传》原名《左氏春秋》,西汉末,被认为是解《春秋》经之传,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2.《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二、《郑伯克段于鄢》1.内容: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客观上展示了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了解即可)2.课文导学(帮助同学们串起全文思路,不需死记硬背):本文基本内容是围绕郑庄公与其母武姜、弟弟共叔段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生、发展及最终的解决这一基本线索而展开,这是理解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切入点。

第1自然段,写郑庄公即位前与武姜不和的起因:他与段均为武姜所生,但因生庄公时“寤生”即逆产,而使武姜对庄公产生厌恶,竟因“遂恶之,爱共叔段”而“欲立之”,郑庄公是嫡长子,从当时的礼制来说其为君位继承人的身份不容废黜,而正是因为这一点,作为一个沉稳有远见的政治家,郑武公“弗许”而使武姜图谋破产,也反映了武姜的偏心自私。

同时为下文她作为共叔段的后盾与庄公矛盾冲突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2、3、4、5自然段,叙写面对共叔段和武姜沆瀣一气,在武姜的支持下,共叔段的势力和野心一步步膨胀,为之请制——请京,使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凸显了共叔段的野心勃勃和愚蠢贪婪,也进一步表现了武姜的自私偏心。

与共叔段的浅薄愚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郑庄公的富于机谋、城府颇深的性格特征,在武姜为段请制时,他巧妙地予以拒绝,而在答应“请京”要求后祭仲直言劝谏时他却不露声色,言“姜氏欲之,焉避害”,在祭仲再一次直言后,方才说出“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的后发制人的策略,在“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后,公子吕劝谏“国不堪贰”“请除之,无生民心”,他依然镇定自若,言“无庸,将自及”,在“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后,公子吕劝谏“可矣,厚将得众”,郑庄公却胸有成竹地说:“不义不暱,厚将崩”。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串讲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串讲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识记: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筮辞)理解: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1.神话及其产生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

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串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串讲

(三)《冯谖客孟尝君》
“狡兔三窟”
1. 冯谖客是如何为孟尝君营造“三窟”。 (1)市义,为孟尝君收买民心。 (2)为孟尝君谋取权力。 (3)为孟尝君谋求宗庙,以保重位。
2.如何塑造冯谖形象。
(1)反衬手法。
(2)细节描写。 (3)设置悬念。 (4)欲扬先抑。
《论语》
(一)常识: 语录体散文。
1.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
4.作家:
(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建安七子:王粲、孔融、刘桢、陈琳、阮瑀、徐幹、应玚. (3)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5)温李:温庭筠、李商隐。
(6)战国时代的先秦思想家: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
5.散文:
(1)先秦史传散文:《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国语·邵公谏厉王
《诗经》
(一)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 括十五国风,160篇;雅分大雅、小雅,105篇;颂包括周颂,鲁颂, 商颂,共40篇。 2.《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成就: (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现实主义精神。 (3)重章复沓的章法,多彩的修辞,双声叠韵的应用。 (4)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二、多项选择题
1.也是检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识记的题目。其范围大体上 与单项选择题相似,包括了作者、作品篇目、作品的写作时代和背 景、作品中的主人公、作品中的一些名句的默写、作品中词句的解 释、文学史的一些概念等等。
2.不过选项更多而且是不定的,所以失分较多。但出题的内容 不过有以下几类。 (1)考察对文章本身的熟悉程度。如文章中写了哪几个人、哪 几件事,或运用了哪些手法,使用了哪些典故,哪些句子出自那篇 文章等等。 (2)考察拟对作家和有关文史知识。如哪些作品是某某写的, 哪些作家是“先秦诸子”、“建安七子”,哪些诗歌是咏物诗、咏 史诗,哪些人物是“怀才不遇”等等。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串讲2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串讲2
钟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驿路,勒移山庭。
解析
简析《北山移文》中的对比手法。
答:1.以历史上的真隐士与假隐士比较,真隐士品性高洁,假隐士“终始参 差”,反复多变。 2.以假隐士周子[19]前后的思想行动对比。初隐时“风情张日,霜气横秋”, 不可一世;朝廷诏书一到,就眉飞色舞,表里不一,虚伪做作。 3.以假隐士出山以后的忙碌得意与山林寂寞悲愤作对比,对假隐士进行谴责。 这样就层层揭开了假隐士的伪善面目。P202
思考
简析《北山移文》中的对比手法。
北山:即钟山,今名紫金山,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北,故名北山。
1.主题:在孔稚珪生活的六朝时代,老庄思想盛行,贵族文人萤好左江南秀丽的 山林环境中中隐居生活,但又贪婪高官厚禄,于是亦隐亦仕,表里不一。 2.拟人化手法: ①“移文”乃借钟山神灵之口以事声讨,这样的构思已使叙事抒情都带上强烈 的主观色彩; ②对山林景物的描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更表现得惟妙惟肖,风云泉石似乎都 染上了人的感情,代替作者在嬉笑怒骂,这无疑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北山移文》译文 P198
钟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驿路,勒移山庭。/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眄,屣万乘其如脱,闻 凤吹于洛浦,值薪歌于延濑,固亦有焉。岂期终始参差,苍黄翻覆,泪翟子之悲,恸朱公之哭。乍回迹以心染, 或先贞而后黩,何其谬哉!(真隐士与假隐士比较)
傲百氏,蔑王侯。风情张日,霜气横秋。/及其鸣驺(zōu)入谷,鹤书赴陇,形驰魄散,志变神动。(假隐士周 子前后的思想行动对比) 琴歌既断,酒赋无续,常绸缪于结课。/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独举,青松落阴,白云谁侣? (出山以后的忙碌得 意与山林寂寞悲愤) 故其林惭无尽,涧愧不歇,秋桂遣风,春萝罢月。(拟人化) 宜扃岫幌,掩云关,敛轻雾,藏鸣湍。截来辕于谷口,杜妄辔于郊端。于是丛条瞋胆,叠颖怒魄。或飞柯以折 轮,乍低枝而扫迹。请回俗士驾,为君谢逋客。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015年整理完全版)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015年整理完全版)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015年整理完全版)V 一、先秦文学概况: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

《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一)《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105 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 2、《诗经》学史上有“三家诗”、“四家诗”之说。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成就 赋、比、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诗经.蒹葭》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即伊人痴情追求,却求之不行。

简析重章叠句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此诗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词。

这样全诗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一意三叠,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二)《氓》 1.《氓》选自《诗经。

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

也可视为叙事诗。

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民。

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全诗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3. 理解识记下列诗句: (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是)言”。

辞) (2)无食桑葚”。

(3)靡有朝矣”。

此) (4)是 “及尔老,老使怨”。

同生活到老,老使我怨) (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310解析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310解析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310解析摘要:一、引言1.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310的课程背景2.阐述本文选作品的解析重要性二、文本解析1.作品主题及思想内涵2.作品艺术特点a.文学形式与结构b.创作手法与风格c.语言技巧与意境三、作家生平及创作背景1.作家简介2.创作背景分析四、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2.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五、作品鉴赏与解读方法1.作品鉴赏要点2.作品解读方法六、结论1.总结作品的价值与意义2.提出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展望正文:【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310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在众多作品中,对它们的解析显得尤为重要。

解析过程不仅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内涵、艺术特点,还能揭示作家生平、创作背景、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等。

以下将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文本解析】1.作品主题及思想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310中,每部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例如,《红楼梦》通过描绘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和道德沦丧;《西游记》以孙悟空为核心,讲述了取经之路上的艰辛与欢乐,体现了人性的善恶斗争和信仰的力量。

2.作品艺术特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310中的作品在艺术特点方面表现各异。

以《红楼梦》为例,其文学形式独特,采用了诗、词、曲、赋等多种文学形式;结构严谨,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展现了大家族的生活画卷。

在创作手法上,作品采用了现实主义手法,细腻地描绘了人物的心理和生活细节。

同时,作品风格优美,语言典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作家生平及创作背景】1.作家简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310中,包括了多位著名作家的作品。

如曹雪芹,清朝著名小说家,其代表作《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吴承恩,明朝小说家,创作了神魔小说《西游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考前必背2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考前必背2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高频考点考前必背2《左传》1.《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它记录了我国春秋时期二百五十年间诸侯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教活动。

一、《郑伯克段于鄢》1.郑伯,指郑庄公。

2.名句:(郑庄)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3.春秋笔法:《春秋》通过微言大义体现作者的褒贬之情,后来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二、秦晋崤之战《国语》1.《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一、《邵公谏厉王弭谤》1.《邵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周语上》。

2.名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3.本文中邵公是如何对力王劝谏的?(1)文章主要部分是邵公对厉王的劝谏。

劝辞的中心是陈说堵塞言路、禁绝批评的严重危害,对厉王迷信暴力与王权的谬误敲起警钟。

(2)邵公先以治水作比喻,提出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揭示了对待人民言论的两种态度;再列举古代各阶层人士进谏的情况,说明君王听政。

必须听取民众意见;然后通过比喻说明民众的议论正是执政者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最后归纳出言论路不可堵的结论。

《战国策》1.《战国策》杂记战国时的史事,作者不详,西汉刘向加以整理,编订为三十三篇,并定名为《战国策》,为国别体史书。

一、《苏秦是将连横说秦》1.名句: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

嫂蛇形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2.名句: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在世,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二、《鲁仲连义不帝秦》1.简述鲁仲连的性格特征。

鲁仲连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有一般纵横家的共同点即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但也有与他们截然相反的地方:一是有一以贯之的政治原则,决不朝秦暮楚,而是“义不帝秦”;二是品德高尚,决不求名逐利,相反是功成不受赏;三是有排难解纷之心,以挽救天下为己任,鲁仲连是封建时代士人高风亮节的典范,为后人所仰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汉语言文学专科专业课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课程代码:00532)
通关宝典(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ZHONGGUOGUDAIWENXUEZUOPINXUANYI
1
2
2 目 录
第一部分 先秦部分 (4)
◆ 模块一 《诗经》 (4)
◆ 模块二 《左传》 (6)
◆ 模块三 《国语》 (7)
◆ 模块四 《战国策》 (7)
◆ 模块五 《论语》 (8)
◆ 模块六 孟子 (9)
◆ 模块七 墨子 (10)
◆ 模块八 庄子 (10)
◆ 模块九 荀子 (11)
◆ 模块十 韩非子 (12)
◆ 模块十一 屈原 (12)
第二部分 秦汉部分 (14)
◆ 模块一 李斯 (14)
◆ 模块二 贾谊 (14)
◆ 模块三 司马迁 (15)
◆ 模块四 班固 (17)
◆ 模块五 汉乐府 (17)
◆ 模块六 古诗十九首 (18)
第三部分 魏晋南北朝部分 (19)
◆ 模块一 曹操 (19)
◆ 模块二 王粲 (20)
◆ 模块三 曹丕 (21)
◆ 模块四 曹植 (21)
◆ 模块五 李密 (22)
◆ 模块六 左思 (23)
◆ 模块七 葛洪 (24)
◆ 模块八 陶渊明 (24)
◆ 模块九 谢灵运 (25)
◆ 模块十 鲍照 (26)
◆ 模块十一 江淹 (26)
◆ 模块十二 谢朓 (27)
◆ 模块十三 丘迟 (27)
◆ 模块十四 孔稚珪 (28)
◆ 模块十五 干宝 (28)
◆ 模块十六 刘义庆 (29)
◆ 模块十七 南朝民歌 (30)
◆ 模块十八 北朝民歌 (31)
第四部分 唐五代部分 (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