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马来西亚货物贸易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马来西亚货物贸易分析

摘要:马来西亚是东盟的重要成员国,同时也是中国在东盟地区的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中马货物贸易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往来中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但遗憾的是对于中马货物贸易的研究多年以来却一直鲜有著述。本文采用国际上常用的贸易模型和贸易分析方法,试图构建中国与马来西亚货物贸易往来关系的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论框架,对中马之间的货物贸易做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贸易逆差;贸易互补;产业内贸易

1中国与马来西亚的货物贸易发展现状

自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以来,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双边贸易发展迅速,2004-2007年马来西亚连续4年成为中国在东盟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2008年马来西亚超过新加坡跃居中国在东盟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进出口总额达534.69亿美元,占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总额的23.14%。

纵观2002-2008年中马经贸的发展,中马经贸存在着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1占中国与东盟贸易份额较大,双边进出口往来发展迅速。

马来西亚与中国的贸易额约占东盟与中国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初,中马双边进出口总额在就达到了142.71亿美元,是同期中国与东盟各国双边贸易总额有突破100亿美元的仅有的两个国家之一(另一个为新加坡,2002年中国与新加坡的双边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40.18亿美元),中马双边贸易增长率达到了51.4%。在接下来6年,中马双边贸易增长率约为20%。2008年马来西亚成为中国在东盟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进出口总额达534.69亿美元。

1.2中马双边贸易增长率呈波动下降趋势。

2002-2008年中马双边贸易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周期。2002-2005年,中马双边进出口增长率从51.4%的峰值,逐步回落到16.9%;2006-2008年略有回升,2007年达到了25.0%,2008年回落至15.2%。中马双边贸易增长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其原因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有很大关系。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中国与东盟共同实施CEPT条款及其它贸易优惠政策,大大刺激了中马经贸的发展,出现了中马经贸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高峰,之后随着刺激效应的消退,

中马经贸增长率趋于平缓;2005年7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随之而来2006-2007年出现了中马经贸发展的一个小高潮,2008年有所减退。

1.3中国对马来西亚存在大量贸易逆差。

中马贸易逆差由来已久,从目前可以查到的数据,从1990年到2008年中国连续19年对马来西亚出现贸易逆差。2002-2008年中国与马来西亚贸易逆差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2-2004年,中马贸易逆差逐年扩大,从43.21亿美元扩大到100.88亿美元;2004-2008年中马贸易逆差连续五年在100亿美元上下浮动,除了2005年的贸易逆差为94.89亿美元低于100亿美元外,其余四年中国对马来西亚的贸易逆差均超过100亿美元。这些贸易逆差出现的原因较为复杂,有世界贸易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影响,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东盟自贸区构建的影响,也有人民币的升值、中国产业升级以及能源需求扩大的影响。在双边进出口绝对额上,中国对马来西亚出口额小于中国自马来西亚进口额,但是从增长率上看,2002-2008年中国对马来西亚的出口增长率均高于中国自马来西亚

进口增长率,维持目前的发展势头,中马之间的贸易逆差有望在未来几年逐步缩小。

2中马贸易结合度分析

贸易结合度指数(Trade Indensity Index简称TII)又称贸易强度指数,1947年由A.J.Brown提出,后经日本学者小岛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而得出的一个经济贸易统计指数,用于分析两国间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公式表达如下:

TII = (Xij / Xi)/ (Mj / Mw)

其中Xij为i国对j国的出口额,Xi为i国当年的出口总额;Mj为j国当年的进口总额,Mw为当年世界各国贸易的总进口额。如果TII>1说明两国间的贸易联系较为紧密,如果TII1则说明两国在j产品的贸易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如果TCI<1则说明两国在j产品的贸易上互补性较弱。

为了研究的方便,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的数据我们将H-S贸易商品分类编码中1、2、3、4、8类商品归类为动植物及其制品,将H-S编码中的5、13、15类归为矿物及金属制品,将H-S编码中7、9、10类归类为塑料橡胶及木纸制品,将H-S编码中的16、17、18类归为机电及车船设备,将11、12、20类归为纺织品及杂项,保留H-S编码中的第6类化学制品,剩下的归为其他类。由于剩下的这些类别的产品较杂且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只占极小的部分,故不列入研究范围。

根据上表我们得出,中国与马来西亚的贸易产品中互补性最强的是塑料橡胶及木纸制品、机电及车船设备,中马间塑料橡胶及木纸制品的互补性很强,其中天然橡胶是中国急需的进口战略物资,马来西亚是中国天然橡胶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地,2007和2008年,中国自马来西亚进口的天然橡胶分别达到了12.83亿美元和15.80亿美元;而机电产车船设备是中马双边贸易量最大的产品,2008年机电车船设备贸易占到了中马双边贸易的60%。接下来是矿物及金属制品,其中贱金属及其制品是马来西亚自中国进口的重要产品,中国是马来西亚贱金属及其制品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地,2008年马来西亚自中国进口的贱金属及其制品达到了20.39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出口马来西亚产品总额的10.1%。再接下来依次为动植物及其产品、化学制品和纺织及杂项制品。

4中马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简称RCA指数),由美国经济学家Balassa于1965年提出,用于衡量某国的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小并揭示该国的资源禀赋结构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其公式为:

RCAij=(Xij/Xtj)/(Xiw/Xtw )

其中RCAij为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j为j国i产品的出口额,Xtj为j国的总出口额,Xiw为世界i产品的出口额,Xtw为世界的总出口额。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中国对于东盟五国在动植物及其产品、矿物及金属制品、纺织品及杂项、化学制品等产品类别上具有比较优势,其中中国在矿物及金属制品和纺织品及杂项上具有绝对优势,而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具有普遍优势的机电类产品与东盟国家相比却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跟世界产业分工与东盟国家的产业贸易结构有很大关系。在世界产业分工中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是世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生产地和出口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能力都比较强,对外出口贸易结构中机电类产品占据了很大比重,因而中国与东盟国家相比机电类产品并没有显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

马来西亚的机电及车船设备类产品的比较优势较明显,矿物及金属制品、塑料橡胶及木纸制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排第三,紧次于泰国,由于近年来马来西亚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缩减了橡胶的种植面积,其产量和出口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导致了整个类别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下降。马来西亚的化学制品的显性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