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体会《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生活的艺术》读后感(通用10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活的艺术》读后感(通用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1生活这个词语,我们究竟理解多少其中的含义?也许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知道真正的生活一定不是一直拼命地想要获得些什么,或者将自己紧紧地束缚于某些东西之中,亦或是过分地追求完美。
在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坐在躺椅上,烹茶煮酒,神情安逸,在烟雾缭绕中把那些名家的生活真谛娓娓道来的人。
在这本书中,林语堂从生活,家庭,文化,旅行,思想,宗教等各方面写下一种艺术。
在我们一生中,有很多失败和成功,也许我们还在为一时的成功沾沾自喜;或者又为一次小小的失败懊恼不堪。
但是我们到底懂不懂什么才是失败,什么才是成功呢?很多东西都会成为过往云烟,不复存在。
今天这个时代,有多少人被名利这些琐碎的东西蒙蔽了双眼?这些人的一生是可悲的,因为他们不懂得生活。
名利这些虚浮的东西都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重心,这些东西只不过让生命失去应有的价值,甚至让我们失去更多可贵的东西。
林语堂传承着那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智慧。
看到“放弃”二字,很多人就蹙紧眉头。
我们紧紧抓着一些东西,回首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什么?所以有时候放弃是一种智者的表现。
对于许多人来说,放弃手中的钱财,功成名就的地位等一些无疑是最艰难的抉择。
可是这些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这些似乎看上去是让你的生活富足了,可是你的心却累了。
放弃往往比占有会拥有更多。
放下了羁绊和痛苦,才会有自由可言。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
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林先生这样说。
亲近大自然,珍惜我们身边的人,安静地阅读一本好书,品尝美味佳肴……得到的就是最简单最质朴的快乐。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篇一:《生活的艺术》读后感《生活的艺术》读后感细品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
书中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语堂在书中揭露了他所认为的美国人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和希望事业成功。
虽然这些“恶习”是现代人几乎都有并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极力推崇,但他却别树一格地认为“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个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
美国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
于是,林语堂想借由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告诉这些生活节奏紧凑的美国人大洋彼岸中国人的好。
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好处,谆谆地诱美国人去享受生活。
书中的章节都是这样的题目:谁最会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家庭之乐、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他是非常认真地要为美国人的机械生活上点润滑油。
林语堂在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
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
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
”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
”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
书中,林语堂一字一语写出了现实生活的细节,借由他这些最贴近生活而又独特的想法使外国人对中国人生活更为熟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生活的艺术读后感1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作者是一个讲究自我、懂得调剂和享受生活的人,我非常欣赏他的“自我”和“闲适”。
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我认为它更多的是在告诉人们在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
我认为,林老先生并不是叫我们放弃所有的理想,而是在强调,对理想的追求必须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以快乐为原则的。
自从读了《生活的艺术》,他的这种悠闲的情绪和中庸的精神就一直感染着我。
的确,正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写到的一样:“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
快乐与否,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境。
如果多体验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多倾听一下自己的内心;多一些工作的坦然,而少一些追名逐利的烦忧;尊重生命,顺其自然,还自己一个自然的`心灵,我们将生活得充实而快乐:当我们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感到生命的愉悦,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奋斗的激情,从而快乐??这,或许就是作者追求的“中庸”的和“闲适”的境界吧。
如果我们能做到的话,何乐而不为呢?感慨作者有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那颗体验到平常之美的心灵,作者也是生活的智者。
作者可能是反感于社会政治争斗,或者是天生的超凡脱俗,他醉心于人生,成为一位美好的理想主义者。
过去常常有人拿鲁迅和作者做为两种文人的代表,进行批判。
的确,他们是两类知识分子,鲁迅等人是社会现实参与派,作者则是逍遥自由派。
他们都是关注现实和追求自由的,但其重心、方式又是不同。
前一者他们是时代的潮儿,后者则是时代的旁观者,我喜欢鲁迅等人深刻、执着、硬骨头的精神,而他们心中却有着强烈的内心冲突和沉重的苦难感。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5篇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5篇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1人生世上,他的问题不是拿什么做目的,或怎样去实现这目的,而是怎样去应付此生,怎样消遣这五六十年天赋给他的光阴。
他应该把生活加以调整,在生活中获得最大的快乐林先生的这一经典语录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人生道路的真意。
生活中总有无数人在为一个所有人都不知名向往的目标而用尽各种方式去努力,却几乎没人能解释得清为何要穷其一生去做一件绝大多数人都解释不了为什么要去做的事。
林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读完《生活的艺术》这本书,我仿佛读懂了它更多的是在告诉人们在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
我认为,林先生并不是叫我们放弃所有的理想,而是在强调,对理想的追求必须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以快乐为原则的。
我们可以过中庸的生活。
我们的理想就是一个半有名半无名的人;在懒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致穷到付不起屋租,而有钱也不致有钱到可以完全不工作,或可以随心所欲地帮助朋友;钢琴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以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用处却是做自己的消遣;古董倒也收藏一些,可是只够排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太用功;学识颇渊博,可是不成为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有一半退回……看似毫无逻辑的随性描笔,只是对我们生活中无数平淡小事的浅析,但在我看来,他却是在毫无压力,毫无刻意的随性中将我们中国人淡泊名利,向往人性自然闲适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然洒脱的个性毫无障碍的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脑海里。
林先生教会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的过好每一天。
他说:“当你以为不要紧时,便什么都不要紧了。
”而人生来就是要生活的,如果连生活都不要紧了,那么还有什么是要紧的事?人生又是为何而活?衰老最大的悲哀不是身体衰弱,而是心灵的冷漠。
有趣的灵魂则是人生精神的寄托。
《生活的艺术》经典读后感10篇

《生活的艺术》经典读后感10篇《生活的艺术》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一):不知生活,谈何艺术近些日子动乱不安,希望早日进入下一个阶段,无论成败,专心去做,失败了就从新来过,吸取经验教训。
生活总归是要体验的,别人的永远是别人的,未曾经历,何成经验。
23岁的小年轻的认知,不可能有32岁的见解,需要通过去打击,去吃苦来矫正自己的认知,丰富自己的认知,尽你所能去想,去做。
失败了又如何,so what?《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二):愉快的哲学我对人类尊严的信仰, 实是在于我相信人类是世上最伟大的放浪者。
人类的尊严应和放浪者的理想发生联系, 而绝对不应和一个服从纪律, 受统驭的兵士的理想发生联系。
如果世间有东西可以用尼采所谓愉快哲学〔Gay Science) 这个名称的话, 那么中国人生活艺术的哲学确实名副其实了。
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有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意义哩。
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的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三):关于人生这场戏这是前几年买的书,匆匆浏览了几篇便放下,很多观点,无法认同所以也无法读下去,加上翻译的干涩难懂。
最近在读时,完全变了想法,这个福建人不遗余力的向全世界宣扬中国式的人生态度,不高不低,不快不慢,不富不贫,不卑不吭。
所有太用力的索取也不过是演给观众的一出戏,如果太傲慢,生命便会显得短促,如果内心平静,那这运气好可能有九十年的人生也完全能看够世事变迁。
当人生舞台闭幕的时候,也能够心满意足的对自己说,“这是一出好戏啊。
〞然后欣然离开。
想起前几日看的电影《鸟人》。
充满梦想的中年男人在舞台上朝自己开了一枪。
关于人生这场戏,主角和导演都是我。
你们看的开心,我随时都可以离开。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_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五篇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_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五篇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一)人类心态中有一个不是规则的规则:争论永远比成就更让人兴奋,因为人们一边想要安全感,一边又离不开刺激感。
这就是为什么说起林语堂,大多数人的通常印象是“与鲁迅之争”。
鲁迅在世时,常把林语堂骂的狗血淋头,但在鲁迅逝世后,林语堂这样写道:“鲁迅顾我,我喜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只此一句,不难看出两人性格上巨大的差异,也不难理解了两人为何由战友变作相抵。
无非是两种人生选择而已,并无任何孰是孰非,倘若年轻之时能够在鲁迅的犀笔下收获精力的喷发,找到一种旺盛如战士的共鸣,确是难能宝贵的财富,但若因此拒绝林语堂的才学,那定会是你精神世界一生的损失。
喜欢林语堂,喜欢他的文集《生活的艺术》。
林老把一个爱好人生的自己藏于这本书中,给这些字里行间赋予一种看似轻柔又韧劲十足的能量。
他时如顽童和你畅谈听风赏月、玩石戏水,又似智者向你剖析生活态度、人性哲学。
看了这本书,你会不由佩服,林老竟是一名“生活达人”。
“我们不是这个尘世永久的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这或许就是林语堂在此书中想要与读者共勉的人生观。
他诙谐的“调侃”国人,将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幽默感和高度诗意,总结为中国人何以成为中国人的因素;巧妙的用“诗人、农夫、放浪者”勾勒出中国哲学的乖戾;他一语道破现世中逃避责任的年轻人,“模糊而缺乏批判精神的理想主义是极为可笑的”;他有固执己见的童真,“因为爱好人生,所以极端不信任智能”;他有看透人生的成熟,“人生的大骗子有三个--名、利、权”;他坚信每个人都是无法测算丈量的,大胆指出“经济学充其量也只是伪科学”;他敢于毫不留情的质疑,“中国民族缺乏那种侵蚀灵魂去造就西方文学里悲剧材料的伟大热情”,同时也会抑制不住自豪的宣称,“生活的最高典型是子思倡导的中庸生活”。
不难看出,《生活的艺术》应是最贴近林语堂秉性的作品。
在中国的意识形态中,儒家和法家是执政党,道家是在野党,墨家是地下党。
关于生活的艺术读后感范文(三篇)

关于生活的艺术读后感范文《关于生活的艺术》读后感《关于生活的艺术》是奥斯卡·王尔德的一本散文集,该书收录了他的一些散文作品,内容涉及人生哲学、艺术美学、社会现象等方面的思考。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生活和艺术有了深刻的反思和领悟。
在《关于生活的艺术》中,王尔德提出了许多关于生活和艺术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艺术是生活的典范,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来塑造自己的生活。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主张追求真实、美好和富有激情的生活,并认为这种生活才是有价值的。
他说:“每一个人都一个不同的梦想,要将人生的梦想打造成完美的艺术品。
”王尔德对于生活的态度极具启发性。
他认为生活应该是美好的,而人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生活。
他主张追求快乐,摒弃消极的情绪和思维,避免为生活中的琐事而烦恼。
他说:“只有当我们把生活看作是一件艺术品,并以这种态度去对待它时,我们才能真正地生活。
”这让我想到了生活的本质是美好的,而我们应该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感受和创造美好。
在《关于生活的艺术》中,王尔德还探讨了自由和约束的关系。
他认为在自由中需要一些约束,而在约束中也应该有一定的自由。
他指出,自由是一种机会,而约束则是保护这种自由的边界。
他提出了“具体形式中的自由”这个概念,即在一定的结构和规则下,个体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他说:“形式越具有限制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越发扬光大。
”这让我想到了约束可以给予我们力量和创造力的启发,而自由则需要在一定的框架内得到保护和实现。
此外,在《关于生活的艺术》中,王尔德还提出了观念对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观念,它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
他说:“艺术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将观念变为现实。
”他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生活和艺术。
这也让我想到了,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停留在理论和观念层面,而要付诸实践,去实现和体验我们的理想。
总的来说,阅读《关于生活的艺术》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通用10篇)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通用10篇)《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1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生活对于现代得人似乎非常难,生活让我们很累。
人们不停地奔波,因为我们不断的追求。
累,现代生活的代言。
或许我们的生活缺少艺术,不懂得如何去艺术的生活着。
可是艺术是什么?怎么才是艺术的生活……或许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
生活可以是艺术,可以很放松,可以是种享受。
它可以经历大风大浪,也可以停泊在港湾里随着清风微微有些晃动。
船帆本是白的,但如果你喜欢,便可以添上一点颜色,那么它就与别人不同了,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自我”和“闲适”我认为它更多的是在告诉人们在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
我认为,林先生并不是叫我们放弃所有的理想,而是在强调,对理想的追求必须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以快乐为原则的。
林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
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我们可以过中庸的生活。
我们的理想就是一个半有名半无名的人;在懒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致穷到付不起屋租,而有钱也不致有钱到可以完全不工作,或可以随心所欲地帮助朋友;钢琴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以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用处却是做自己的消遣;古董倒也收藏一些,可是只够排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太用功;学识颇渊博,可是不成为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有一半退回……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的过好每一天。
第一遍读《生活的艺术》或许我涉世未深,感悟谈不上,感触有一点。
或许30年后,40年后还可以再读读它,那时候,是否会有更深的体会……《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2细味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心得体会范文/读书心得体会《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许久便听闻林先生的盛名,只是多看的是他的零散*,并未细读过。
只是看到网上一段书评,开篇是这样的:“林先生学贯中西,著述颇丰。
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
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
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
”
细想来这话不错。
林先生总是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在这本书中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
他谦虚言,写——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
这样一个清冽干脆的人,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只想表现自己的观点。
他惶恐,怕目标定得太高,难以满足读者期望。
字里行间却透着他自己的独到哲学论,不免引人赞叹。
他见解独特,只是能
读懂他的人,才会对这一点表示默契,然后与他在精神上成为永久的朋友。
“我们之间的精神上的相通,即我所认为是惟一真实的相通方式――两个时代不同的人有着同样的思想,具有着同样的感觉,彼此之间完全了解。
”这是多宝贵多真挚的快乐,只得一人赏的快乐。
在他眼中,人类心性是相同的。
在这个国家里能感动人的东西,自然也会感动他国的人。
我看到这里时无比赞同。
这里的共通一定有,但不是所有人都找得到。
能溯源至此,探到此境界也同为所动的林先生,心性又是如何的可爱呢?
在林先生笔下,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是造成人类进步的两种动力。
“人性好似泥土,由理想主义浇灌后即变成了柔软可塑的东西,但是使泥土凝结的还是泥土本身,不然我们早就蒸发而化气了。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种力,在一切人类活动里,个人的、社会的,或民族的,都互相牵制着,而真正的进步便是由这二种成分的适当混合而促成;所谓适当的混合就是将泥土保持着适宜的柔软可塑的状态,半湿半燥,恰到好处。
”
的确,世事无极端,凡事无绝对。
凡极端定会有失,凡绝对必会有漏。
我这个半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想明白这些,如图找到了理想与梦想糅合之后的方向。
林先生虽然整本书中尽言哲学,却如题一样讲的是生活的艺术。
生活之中到处都是哲学,不是吗。
“我们是属于这尘世的,而且和这尘世是一日不可离的……即使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