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情节类题型之情节探究题2019学生版
2019高考小说意蕴探究题.ppt
深刻意蕴:
整体把握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
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
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
而不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牛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 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情感取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 美; (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 之美。
38、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6分)
①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 明对此感到欣慰;
②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
③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 到思想提升的快乐;
④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 更加立体。
方法总结:
1、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注意指示性代词:这、那,就近性原则) 2、由表及里(表层义、深层义) 3、关联主旨、情感态度
2014《安娜之死》《核按钮》P.79-P.80
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
(1)通过比喻,对安娜的一生做了高度的
概括总结,交代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2)对社会的丑恶、黑暗进行了揭露、批 判,揭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3)流露了作者对安娜的同情、惋惜之情, 委婉含蓄,引发读者思考。
方法总结:
1、类似于句子含义题: ①分层 ②关键词(首先找主语、陈述对象) ③修辞(恢复本义) ④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⑤表层义和深层义
高考小说专题之情节
一、小说的基本知识
(一)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 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 程。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 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等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 一系列事件情节,应当体现出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2.再次点题。 读者感受: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
二、情节的作用
结
情节本身作用
尾
情
节
结尾情节与
的
五要素的作用
作
用
1.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2.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3.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人物:1.丰富了人物形象
2.使人物形象得以更加立体、完整。 情节:1.总结全文,评议文中人物。
2017全国3 《天嚣》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好 处?请简要说明。
2016全国3 《玻璃》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要 要分析。
2015全国1 《马兰花》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 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14全国1 《古渡头》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引发读者对文中问题的注意和思考
雨果《报复》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②③的点表情明现节彭彭,恩恩有的的身性哪份格些。特作征用。?(6分)
④为下文作铺垫。
分析:
从结构上看,彭恩打电话处于文章的开头,因此可联系全文来
作答,如引起全文、铺垫、线索等。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看,
“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
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 2021-2022学年 高考复习分析小说情节技巧之叙述视角与人称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茶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人走卒模样,跟着也坐下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改变了叙述视角,由作者全知全能的视角,变成了小说中人物李小二的视角,“是李小二眼中事”(金圣叹语),这种改变很好,李小二不是当事人,但他对事情并非漠不关心。林冲是他的恩人,所以凡可能和林冲有利害关系的事情,他都关心、敏感。别人不注意的,他注意到了。酒店进出几个人,本来是平常事,但李小二眼中看出了可疑,这样,增强了阅读效果,并且利于设置悬念。
作者让讲故事的人以何种人称及身份来讲
4、变换人称和中叙述人称也可以变换。通过这种叙述视角与人称的交替变换,故事叙述中在把握远近粗细时有了更多的自由,因而也就可以叙述得更生动。情感态度的抒发也较为自由。
作者让讲故事人以何种人称及身份来讲
林黛玉进贾府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这样处理,避免了小说写作上的单一呆板,人物感受也更为真切。
讲故事的人的观察立足点
二、限制视角(内视角),叙述者=人物,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1、主人公视角优点: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使小说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局限性:受讲述人物本身条件,如年龄性别、教养熏陶、思想性格、气质智商等等的限制,容易造成主人公情况与其叙事话语格调、口吻,与其所叙题材的错位,使小说不可信。另外,难以用来叙述背景复杂事件重大的题材。第三,这种视角不利于描写主人公的外部形象。
高考真题对接—高中语文小说情节
高考真题对接——小说情节专题2019全国卷三《到梨花屯去》9.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9.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
第二问:①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
2018全国卷一《赵一曼女士》5.小说中说赵一曼女士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5.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剂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2018全国卷二《有声电影》5.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6.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试从文中找出三个例子。
5.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6.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小说情节突转专练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小说情节突转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吹翻天和唢呐王卢群斗龙镇最好的吹手,当数吹翻天和唢呐王。
吹翻天生于唢呐世家,十六岁时就已“一吹成名”。
那是在一位长者的丧礼上,吹翻天见几位孝子贤孙,全都轻轻松松喜气洋洋的,心里十分诧异。
后从别人嘴里得知,死者瘫痪多年,家人早就厌烦了。
吹翻天一听眉毛倒竖:不行,不能让他们忘记根本,羊羔还有跪乳之思呢!于是拿起唢呐,运足气力,立时,一声撕心裂肺的悲号轰然炸响,把众人带进那痛失亲人的巨大悲痛中。
一曲《哭皇天》,哭倒一群人。
从此,斗龙镇就多了个能“呼风唤雨”的“吹翻天”。
唢呐王原是部队的小号手,从当上司号员起,军号就成了他的“随身带”。
不久,团里召开文艺晚会,要求每个连队都要出几个节目。
连长东拼西凑费了很大劲,还差一个节目没有着落,无奈之下,只好赶鸭子上架,命令小号兵来一个唢呐独奏。
小号兵军号虽然吹得好,唢呐却是门外汉。
为了练好唢呐,小号兵嘴唇吹破了几层皮,腮帮子肿得像皮球,终于赶在汇演前夕将硬骨头啃下。
演出那天,小号兵身着对襟黑袄,腰扎红色绸带,一出台便赢得满堂彩。
掌声未停,鸟叫声、虫鸣声此起彼伏。
只见小号兵一会儿将唢呐指向长天,一会儿把唢呐凑近大地,夸张的肢体语言,高超的吹奏技巧,将一曲《百鸟朝凤》演绎得淋漓尽致。
从此,小号兵就成了部队的“唢呐王”。
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知。
唢呐吹熟练了,在斗龙镇就是香饽饽,逢到红白喜事,人们都会请来助助兴、凑凑热闹。
而整个吹奏班子中,所有的钹、鼓、锣、笙都要围绕着唢呐来行调,吹唢呐的自然成了关注的焦点。
唢呐王转业时,吹翻天的生意已辐射到周围几个乡镇。
唢呐王本来有个很好的工作,因割舍不下这个爱好,也组建了一个乐队。
一山容不得二虎,唢呐王的吹奏班子一“插足”,吹翻天的江山便少了半壁。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村人再有事时,偏爱吹翻天的自然请吹翻天,钟情唢呐王必定请唢呐王。
商场如剧场,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高三语文2019届小说探究题 导学案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高三语文2019届小说阅读之探究题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小说探究题的常见类型。
2﹑研究探究题的特点及规范答题的技巧。
3﹑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学习重点】掌握作答技巧并能学以致用。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训练巩固【学习过程】一﹑考点解读,能力要求小说的探究,往往是从小说的题目﹑要素﹑语言﹑主题等角度或层面,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或创作意图,赏析小说的内涵。
既是对作品的构思﹑表现手法﹑语言的赏析,又是对作品内涵的赏析。
因此,小说的探究是对作品的综合考查。
附江苏《考试说明》对”探究”能力层级的三点要求: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探究文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回顾考题,明确考法1﹑(2008年江苏卷)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6分)(汪曾祺《侯银匠》)2﹑(2010年江苏卷)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6分)(阿城《溜索》)3﹑(2011年江苏卷)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意蕴,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6分)(宗璞《这是您的战争》)4﹑(2012年江苏卷)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6分)(师陀《邮差先生》)5﹑(2014年江苏卷)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列夫•托尔斯泰《安娜之死》)6﹑(2016年江苏卷)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沈从文《会明》)7﹑(2017年江苏卷)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杜鲁门•卡波特《一个圣诞节的回忆》)8﹑(2018年江苏卷)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6分)(凌叔华•《小哥儿俩》)三﹑考点类型:(一)探究文本意蕴【高考典题】溜索阿城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
小说情节考查题型
高考小说鉴赏——情节一、情节作用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
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例:2011年高考安徽卷小说阅读《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第14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参考答案:(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手法题详解(经典例题+练习+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手法题详解(经典例题+练习+答案解析)【题目设定方式】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伏应、悬念、巧合、误会、突转、抑扬)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如何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3、分析作品思路方面的特点及其好处。
4、分析出构思和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方面的联系。
【解题思路展示】首先明确文中运用的技巧、手法。
其次,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什么技巧,写了什么内容。
再次分析技巧的作用,主要分析评价在主题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布局谋篇方面起到了什么效果。
(一)叙述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给读者以真实可信之感。
(2)第二人称:(“你”“你们”)便于对话,便于抒情, 显得亲切感人。
(3)第三人称:(“他”、“他们”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
(二)叙述方式及效果1.顺叙作用: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2.倒叙作用: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3.插叙作用: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细节;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4.补叙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5.平叙作用:可以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的眉目清楚 ,有条不紊。
(三)描写方式:(这个在人物形象中已述)1.正面:包括外貌、心理、行动等。
2.侧面:环境、人物之间关系。
(四)修辞手法: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情感;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手法题”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手法题”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真题引路】一、(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呼兰河传(节选)萧红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
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
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
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
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
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
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
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
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
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
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
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
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
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高考小说情节类题型之情节探究题2019学生版
高考小说情节类题型之情节探究题【学习目标】明确高考小说阅读围绕情节探究设题常见方式(把握题型)。
理解并掌握小说阅读情节探究分析的方法。
理解并掌握小说阅读情节探究类题型的答题步骤。
【学习重难点】掌握分析情节探究类题型的思路以及相关题型的答题步骤。
一、情节探究题常见的设问方式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探究分析能力,探究角度主要有情节安排的合理与否、情节安排的作用、情节安排的艺术等,重点探究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问题。
常见的提问形式有: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3、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你的看法。
4、有人认为小说的××情节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5、小说结尾(或其它部分)写了××,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二、课前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遗璞》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
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
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
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
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
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
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
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多亏就遗弃了它!”“多亏?”“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2019年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小说(含答案解析)
考点16 小说1.(2018·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裤先生老舍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
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茶房跑来了。
“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
”茶房很和气地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
”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
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
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
茶房始终没回头。
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
“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
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你呢?”我问。
“二等。
快开车了吧?茶房!”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
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
“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手巾把!”“等等。
”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
2019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题05小说情节考点分析含解析
专题05 小说情节考点分析情节是小说的核心部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3种:情节概括梳理题、情节手法题、情节作用题。
一、梳理概括情节“情节梳理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
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梳理。
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两种。
考试题型明考型: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梳理”等作答动词和“情节”“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比如说“请围绕主人公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暗考型:题干不是明确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脉络,而是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
这类题目实际上也属于情节梳理题,只是答题方向不同。
例如“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XX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答题方法1.结构连贯法:厘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
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语句。
抓住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
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答题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
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作用题”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作用题”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真题引路】一、(2019高考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
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
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
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
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
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
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是。
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
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
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
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
2019年高考语文小说常考的两类分析探究 含答案
抢分点三小说常考的两类分析探究——标题与主题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47页小说标题与主题的分析探究1.分析探究标题要注意3点:①抓点题句。
阐释标题内涵应从分析文本入手,点题句是解读标题含义的钥匙。
②把握主题。
标题有的直接揭示主题;有的暗示主题;有的引导读者深思主题。
③多重解读。
关注标题的表层义、深层义和主旨义(情感义)。
表层义是指标题本义;深层义指在文中的指代义、比喻义或象征义;主旨义是指标题传达出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思想感情。
2.探究小说主题可“四面包围”:①从人物看主题。
人物是小说主题的载体,主人公的性格命运,往往隐含作品主题。
②从情节看主题。
小说要表现的主要事件往往反映着作品的主题。
③从环境看主题。
作品的时代背景与典型环境,往往有的时代烙印,是主题的暗示。
④从作者的议论看主题。
小说作者的情感态度往往隐藏在议论中,以此可认识主题。
[核心提示]分析探究题作为最能体现新课标精神、能力层级最高的题型,是小说阅读题中的重点。
限于文字表述量的原因,小说阅读中的“价值判断”“审美评价”“意蕴探究”“个性解读”等考查内容,主要以“标题意蕴”“主题内涵”的分析探究为考查重点。
突破点一分析探究标题意蕴[典例]小说以“黎明前夜”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答题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看故事,把握比喻意义。
小说写了一个临近解放的前夜,小勇家因“土改”分得土地,哥哥先希望小勇回家种地后支持参军的故事。
“黎明前夜”可见有比喻意味,比喻新中国的黎明。
第2步:联主旨,揣摩主旨意义。
小说歌颂了中国农民在解放战争后期的觉悟,故“黎明前夜”的主旨意义是中国农民的思想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
小勇牺牲在1950年的海南岛战役中,是新中国的黎明时期,让我们不难想到要铭记为新中国献身的烈士,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新中国的“黎明”。
第3步:分要点,由表及里回答。
比喻意义将新中国诞生的前夜比喻为“黎明前夜”,暗示了浴血奋战的全国大解放背景。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作用题”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作用题”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真题引路】一、(2019高考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
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
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
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
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
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
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是。
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
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
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
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
2019高考小说复习之情节手法.ppt
①小说线索安排的作用
线索
可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 揭示主题。
②小说的明线与暗线
明线:就是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就是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由事件间接呈现出来的
线索。暗线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
(2015年全国Ⅰ)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 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 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 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 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 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
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
平叙
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 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
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 的来龙去脉。
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因此又叫作分叙。
二、情节安排技巧
手法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悬念
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 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 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 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 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手法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
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
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
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
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小说中的关键词(体现“人物出场、时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小说情节类题型之情节探究题【学习目标】明确高考小说阅读围绕情节探究设题常见方式(把握题型)。
理解并掌握小说阅读情节探究分析的方法。
理解并掌握小说阅读情节探究类题型的答题步骤。
【学习重难点】掌握分析情节探究类题型的思路以及相关题型的答题步骤。
一、情节探究题常见的设问方式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探究分析能力,探究角度主要有情节安排的合理与否、情节安排的作用、情节安排的艺术等,重点探究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问题。
常见的提问形式有: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3、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你的看法。
4、有人认为小说的××情节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5、小说结尾(或其它部分)写了××,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二、课前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遗璞》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
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
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
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
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
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
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
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多亏就遗弃了它!”“多亏?”“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
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
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
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
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
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
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
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
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
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他现在怕忙了呢!”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
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错了。
你们婆娘家这臭嘴!”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该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
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
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
(有删节)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三、应对策略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读者、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寻找突破点。
具体来说,可以从环境描写、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题表达、读者感受、时代背景、艺术技巧与特色等方面入手。
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中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来确定考查的方向和答题的角度,以避免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偏概全等错误。
同时,这类题型的分值一般较高,答题时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要点齐全,分条分点,条理清晰,步骤完整。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②阐述理由,如“理由:A、……;B、……;C、……”;③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
当然,如果题目有字数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省略。
四、牛刀小试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失踪周海亮男人随很多人扑出战壕,然后便不见了。
活着的兵里找不到他,死去的兵里也找不到他。
那次他们打了胜仗,兵的失踪于是变得蹊跷,几近离奇。
几天以后队伍打到兵的家乡,营长将兵失踪的消息告诉了兵的女人,女人听了,表情即刻变得不安。
他失踪了?找不到了。
怎么可能?部队里常有这种事情。
营长说,他可能战死了,死在非常隐蔽的地方,我们找不到他;他可能被俘了,虽然我们打了胜仗,他仍然有走散然后被俘的可能;他可能逃跑了,因为太过恐惧,不敢面对敌人。
他回来过吗?没有。
女人说,你们弄丢了我丈夫,你们不该这样问我。
不是我们把他弄丢的。
营长说,是他失踪了。
我猜他战死了。
女人说,先与队伍走散,然后战死。
他既不会逃走也不会被俘,他那么强壮,那么勇敢。
他战死了,你们有责任的。
当然。
营长笑笑说,不管他战死,逃走,或者被俘,这点钱都是对你的补偿。
现在我得走了,你知道,我们的任务就是打光。
我先把所有的兵填进去,然后,再把自己填进去……女人不愿相信她的丈夫已经死去,但是现在,她不得不相信。
她被自己虚构的故事说服,然后在梦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丈夫只知冲锋,终与队伍走散。
他遇到敌人的散兵,他被敌兵打死然后扔进河里——丈夫是战死的,他不可能成为俘虏。
两年以后,队伍再一次打回来,女人再一次见到营长。
营长说我的五百多人,只打剩不足五十人。
营长说仍然没有你丈夫的消息。
营长说我倒希望他被俘,似乎只有被俘才有活命的机会。
女人不相信丈夫会成为俘虏,但现在,女人突然非常希望她的丈夫成为俘虏。
只有成为俘虏才可能与部队失去联系,才可能彻底失踪,才可能有活着的机会。
可是丈夫成了俘虏,将会受到怎样非人的折磨?每一天夜晚,女人都会被睡梦里丈夫撕心裂肺的惨叫声惊醒。
几年以后,战争结束了。
在部队,女人再一次遇到营长。
营长不再是当年的营长,他现在的任务,是负责核实战争中失踪士兵的名单。
他坐在一张桌子后面,两个裸露的胳膊上,整齐地排列着十几个弹痕。
我来找我丈夫。
女人说,你们是否找到了他?当然没有。
营长说,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被俘。
我们拿到了所有的战俘名单,包括死去的战俘,可是没有你的丈夫。
他应该逃走了。
他肯定逃走了。
也许他就藏在村子里,藏在你的家里,藏在墙壁的隔层里。
不过这已经不归我管了。
再说能活着有什么不好呢,我整整一个营的兄弟啊,现在只剩下我了。
女人不相信丈夫会逃。
当初他主动提出要去打仗,他怎么会逃呢?他的胆子大得像狼,他怎么会逃呢?他一直没有在自己面前出现,他怎么会逃呢?女人不相信,可是突然,女人希望他真的逃了。
他逃了,保一条命,就什么都有,就可能什么都有,就真的什么都有。
女人回到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发现自己早已老去。
清晨,出门喂鸡的女人看到一个男人从她面前走过去。
男人扫她一眼,目光在她的脸上没有丝毫停留。
女人心里猛一哆嗦——男人太像她的丈夫了——相貌像,身材像,表情也像。
可是他是她的丈夫吗?女人僵在门口,任一群叽叽喳喳的鸡崽儿焦急地啄着她的脚背。
女人终喊出一声“天啊!”,扔掉怀里的箩筐。
她至少追出五里地,可是没有男人的影子——既没有像她丈夫的男人的影子,也没有不像她丈夫的男人的影子。
女人往回走,想,他是她的丈夫吗?他不是她的丈夫吗?丈夫真的死去了吗?丈夫真的没有死去吗?女人回到家,幻想丈夫站在院子里,坐在屋子里,藏在墙壁的隔层里。
女人找了很久,仍然只有孤零零的她。
女人叹一口气,拾起箩筐。
女人想,不管如何,丈夫给了她等待和希望——丈夫有可能活着,有可能死去,丈夫的结果不是唯一的,对她来说,便够了。
(有删改)小说最后安排了一个男人从女人面前走过的情节,这样的安排是否多余?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德富老汉的最后结局胡炎①德富老汉给牛喂足草料后,便开始拉上牛去地里做活。
在这样一个睛好的秋日下午,干瘦硬朗的农民德富老汉有着很好的心情,他和他多年相伴的老牛悠搭地踩着村路往自留地里去。
所有的乡野风光看上去都熟悉而亲切,就像他身上的一块深及灵魂的皮肤。
沙河依旧在汤汤地流,细密的波纹永无疲倦地揉搓着那轮干净浑圆的日头,麦场上一座座麦秸垛依旧散发着新鲜的麦香。
现在,他和老牛已经进入了那片待耙的自留地,走入了他生命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地方。
②这会儿年逾六旬的德富老汉打量着遍布麦茬的田野,温煦的阳光在田野上跳荡,这是个让德富老汉愉快而情意缱绻的地方。
德富老汉每当在这片土地上耕种和收割的时候,总能闻到先辈们的汗腥味和臭脚板子的浓郁味道,德富老汉便会陷入一种痴迷,觉得自己正走进一个恒远的梦中。
③德富老汉喷出最后一口烟雾,把长长的烟杆子在地上磕了磕,而后深情地打量着他的老牛。
这是一头温顺无比的动物,对于鳏居多年的农民德富老汉来说,它简直是一个宠物,是与他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一部分。
在漫长的岁月中,老牛以它的温顺、沉默和勤劳给德富老汉带来了极大的安慰。
④这会儿,天上的那轮暖阳正在缓缓西移,为德富老汉的人生烘托着一个结局前的氛围。
这是一种难以言状的祥和,博大而宽厚,具有无比的包容性。
当然,这时的德富老汉对此浑然不知。
他审视着他的老牛,他发现老牛的眼睛比平常要亮一些,一束犀利的光穿透了他。
德富老汉并没有往别处想,他只是感到老牛是越活越精神了。
老牛冲着德富老汉点了点头,德富老汉非常满意地笑了。
这是他亲自调教出的牛,德富老汉还记得当初买下它时的样子,那时的牛是个烈性子,很难驯服的,德富老汉用鞭子蘸上水好一顿抽,牛哆嗦了一阵,便再不敢耍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