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履恒《形声类篇》古韵研究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目录《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1)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先秦的语言研究 (3)第六节先秦时代的文字研究 (3)第三章两汉语言学 (4)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语言学 (5)第五章隋唐宋语言学 (6)第六章元明语言学 (8)第七章清代语言学 (9)《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时: 36学分:2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简介《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是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
中国语言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程,是为了对语言学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更好地为建立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语言学科学体系服务。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课程性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在本质上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实用性很强。
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后续课程,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
这门的学习就是要打开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宝库,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科学地揭示中国自古以来语言学的历史发展规律,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建立起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特色和气派的语言学科学体系。
2.《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对语言学的未来走向有一定认识,以期达到对语言学有一总体把握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发展我国现代语言学。
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我国语言学各时期的成就和局限,能够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和批判,能够做到古为今用。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明确语言学术史观问题;2.了解如何处理好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的五种关系;3.掌握中西古代语言学的异同。
说文通训定声目录
说文通训定声目录《说文通训定声》是清代朱骏声编写的文字音韵书,该书是一部按古韵部改编《说文解字》的书。
全书以谐声声符为纲,按音分别归属古韵十八部。
同从一声符孳衍的字都联缀在一起,秩然有序。
每字之下,先释《说文》本训,引群书古注为证,即所谓说文;次陈述字的引伸义和因文字假借而产生的假借义,即所谓通训;最后举出上古韵文中的用韵来证明古音,凡同韵相押叫做古韵,邻韵相押叫做转音,阐明字音,即所谓定声。
这3部分的主要部分是通训,对研究词义的发展和转变大有帮助。
《说文通训定声》是清代训诂学名著,凡18卷,按上古韵部改编《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而成,是清代《说文》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说文通训定声》不按文字形体编排,而以古韵分类,把《说文解字》的540部全部拆散,分解出形声字声符1137个(朱氏称为“声母”),然后把声符归纳成十八大类,这就是他的古韵十八部。
十八部的韵目代表字都采自《周易》卦名:丰、升、临、谦、颐、孚、小、需、豫、随、解、履、泰、乾、屯、坤、鼎、壮。
全书以十八部为大系统,每部之内又以形声字为系统,同声符的字排在一起。
全书每字下的内容由“说文”、“通训”、“定声”三大部分组成。
目录:上册説文通訓定聲呈文序自敘説文通訓定聲轉注叚借凡例聲母千文説文六書爻列後敘跋總目豐部弟一升部弟二臨部弟三謙部弟四頤部弟五孚部弟六小部弟七需部弟八豫部弟九隨部弟十解部弟十一下册履部弟十二泰部弟十三乾部弟十四屯部弟十五坤部弟十六鼎部弟十七壯部弟十八分部柬韻附説雅古今韻準識行述説文通訓定聲補遺卷首豐部升部臨部謙部頤部孚部小部需部豫部隨部解部履部泰部乾部屯部坤部鼎部壯部諧聲聲符檢字表音序檢字表筆畫檢字表四角號碼檢字表附録字詞筆畫索引。
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综述(三)
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综述(三)从70年代末以来至今的十余年中,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空前发展,新的研究资料,新的研究方法不断出现,特别是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的建立,每次音韵学研讨会上都有从不同角度,用新的资料和方法研究上古汉语复声母的论文发表,持否定观点的学者提出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考古资料的发现和利用。
考古发掘迅速发展,出土资料相当丰富,铭文和简牍中的大批通假字,为构拟古音,探索上古汉语复声母,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新资料。
周祖漠《汉代竹书和帛书中的通假字与古音的考订》(1984),对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所出土的竹书和长沙马王堆汉墓所出土的帛书中的七种材料,进行了爬梳整理,考订出古声类有三组、七种复辅音声母:p1、m1、t1、s1、sm、kl、xm。
刘宝俊《〈秦汉帛书音系〉概述》(1986)对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通假字进行了整理分析,得出秦汉帛书音系有四种类型复声母:与边音*-1-构成的复辅音,以S-为前缀的复辅音,*X-与鼻音构成的复辅音,鼻冠塞音声母。
认为帛书音系的复声母正处在一个逐渐消失衰亡的过程中。
古汉语联绵词的重新整理与研究。
汉语古籍中的联绵词的研究,由来已久。
学者们认为古汉语中的联绵词与复声母有某些联系,程瑶田的《果裸转语记》,王国维的《联绵字谱》都触及复声母的问题,可惜当时他们并没有认识到。
近年来对古汉语联绵词的重新整理与研究,为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董为光《汉语“异声联绵词”初探》(1986)将“声母不同的联绵词”称为“异声联绵词”,从“结构特征”、“语源联系”并同亲属语言比较进行研究,认为“异声联绵声母格式是复辅音声母组合的继承和发展”。
曾运乾《古语声后考》(1986年何泽翰整理)对84条“古语声后”作了诠释。
声后之说源于陆德明《释文》,曾文中列举的“声后”都属古来母字,是“国语复辅音之证。
”汉语方言资料的发掘与整理,汉语方言调查的开展,各种方言资料的发表和各地方言志的出版,为探索研究上古汉语复声母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中古音研究整理
韵书《唐韵》1徐朝东《蒋藏本(唐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年4期2封传兵、刘晓南孙愐《唐韵》传本及佚文考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1期3蔡梦麒徐铉反切与《唐韵》反切的差异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1期4封传兵蒋藏本《唐韵》所引《说文》与二徐本之比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s5期5徐朝东孙愐及《唐韵》相关资料考察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3期6封传兵蒋藏本《唐韵》所引《说文》订误举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6期7丁治民《永乐大典》所引孙愐《唐韵》辑考:兼论《大宋重修广韵》所据孙愐《唐韵》的写本语言研究2010年2期8封传兵蒋藏本《唐韵》所引《说文》与二徐本、段注本之比较云梦学刊2014年3期9封传兵《康熙字典》所引《唐韵》与大徐本《说文》反切之比较励耘学刊2013年2期10药丽霞《唐韵》与《广韵》“训异义同”用例的比较研究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2期11封传兵《唐韵》研究考述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1期12徐朝东蒋藏本《唐韵》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3徐朝东蒋藏本《唐韵》异常音切考察中国语文2004年2期14药丽霞《唐韵》与《广韵》词义训释比较研究河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15 谢艳红再论顾炎武的离析唐韵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期16徐朝东与蒋藏本《唐韵》相关的敦煌韵书残卷考释敦煌研究2003年2期17封传兵蒋藏本《唐韵》所引《说文》校大徐例释温州大学学报2009年2期18李帅蒋斧本《唐韵》残卷异构词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1期19 P.2659为《唐韵》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1期20李帅蒋斧本《唐韵》残卷异写字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5期21李帅蒋斧本《唐韵》残卷异写字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2期22徐朝东蒋藏本《唐韵》研究南京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23李帅蒋斧本《唐韵》残卷重文研究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1期24徐朝东蒋藏本《唐韵》撰作年代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6期25徐朝东唐写本《唐韵》所引《说文》考辞书研究2011年4期26蔡梦麒徐铉反切与《唐韵》反切的差异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2期27李帅蒋斧本《唐韵》残卷异体字研究河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28古德夫《唐韵》对《切韵》语音的改易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2期29饶星孙愐《唐韵序》中的一个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年3期《切韵》1)不同版本研究1陈平笺注本《切韵》所引《说文》考温州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2陈平笺注本《切韵》引《说文》体例研究红河学院学报2014年1期3丁治民敦煌残卷《笺注本切韵》所引《说文》反切考敦煌研究2011年1期4丁山《唐写本<切韵>残卷跋》北京大学研究院国学月刊1937年13期5邓文彬《早期韵书的产生于陆法言<切韵>在音韵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3期6董作宾《跋唐写本<切韵>残卷》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季刊1930年4期7古德夫《宋跋本王韵与<切韵>》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1期8方国瑜《敦煌唐写本<切韵>残卷跋》女师大学术季刊1931年2期9高本汉、王静如中古音《切韵》系统及其演变国立中央研究院隶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2年4期10高畑彦次郎、李无未、董冰华高烟彦次郎对高本汉《切韵》研究的修订和补充当代语言学2010年4期11李无未、董冰华高畑彦次郎对高本汉《切韵》研究的修订和补充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2期12吴风航《笺注本<切韵>——《s2071》声母异常音切再探》剑南文学2012年2期13吴风航《笺注本<切韵>反切考》南京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14魏建功《<切韵>韵目次第考源——敦煌唐写本“旧三十字母例”的史料价值》北京大学学报1957年4期15龙宇纯唐写全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校笺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68年16王显也谈《增字本<切韵>残卷第三种》古汉语研究1993年1期17肖文郁、董丽娜《切韵》传世版本之探究语文学刊2008年18期18郑民论《切韵》敦煌写本及传世本之正字观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3期19《唐抄本韵书及印本切韵之断片》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1936年5期2)性质研究20蔡宝瑞论《切韵》的性质语文应用与研究1996年4期21邓少君从方言词论《切韵》的性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3期22董志翘《切韵》音系性质诸家说之我见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期23黄典诚《切韵》性质的探讨厦门大学学报1982年3期24高永奇《试论陆法言的语言观及《切韵》音系之性质》殷都学刊2000年3期25关伟华《切韵》音系性质之我见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5年1期26方庆蓉从颜之推看《切韵》音系的性质鸡西大学学报2014年3期27李新龙对《切韵》音系性质诸说之评价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4期28刘洋洋《切韵》音系性质观点阐述青年文学家2014年20期29刘欢《切韵》音系性质研究综述青春岁月2013年23期30谭海生一切多音:关于《切韵》音系性质的一个设想学术研究2007年5期31谢玉屏浅谈《切韵》的音系性质华人时刊2013年6期32潘文国汉语音韵研究中难以回避的论争——再论高本汉体系及《切韵》性质诸问题古汉语研究2002年4期219杨剑桥《切韵》音系性质的深刻论证:读33葛毅卿先生的《隋唐音研究》语言研究集刊2007年0期34张金发再论《切韵》所反映的读书音及其音系性质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4期35张淑娟《切韵》音系性质浅谈高校社科信息2001年4期36曾晓渝、刘春陶《切韵》音系性质的再探讨2009年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37杨剑桥《切韵》的性质和古音研究——答潘文国先生古汉语研究2004年2期38杨剑桥《切韵》的性质和古音研究:答潘文国先生语言研究集刊2007年0期39张琨、张贤豹《切韵》的综合性质书目季刊1983年1期40周凤玲论《切韵》音系的性质集宁师专学报2002年1期41潘柏年《切韵》性质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42赵胜启《切韵》性质纵横论文学教育(下)2008年8期43曾晓渝、刘春陶《切韵》音系的综合性质再探讨古汉语研究2010年1期44中古音讨论组关于《切韵》性质和音系基础的讨论语言研究集刊2007年0期45胡和平也谈《切韵》音系的性质郑州大学学报1987年2期46李海英《切韵》性质研究综述鲁东大学学报2014年3期47王昌东《再论<切韵>音系的综合性质》(上)赤峰学院学报2005年2期48王昌东《再论<切韵>音系的综合性质》(下)赤峰学院学报2005年3期49王显再谈“切韵”音系的性质与何九盈、黄淬伯两位同志讨论中国语文1962年12期50张玉来、徐明轩论《切韵》语音性质的几个问题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3期51张民权试论《切韵》一书的性质——读《切韵·序》和《颜氏家训·音辞》南昌大学学报1993年4期52黄淬伯《切韵》音系的本质特征南京大学学报1965年3期53赵光智试论《切韵》音系的语音基础昌潍师专学报1997年4期54《切韵》的综合性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79年2期55张宁从《切三》又音看《切韵》音系的性质安徽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56张宇从《切三》又音看《切韵》音系的性质安徽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57胡万粉从《切韵》音系的性质看内部拟测法的局限性安徽文学2011年11期58黄淬伯关于《切韵》音系基础的问题中国语文1962年1-12期59黄淬伯关于“切韵”音系基础的问题-与王显、邵荣芬两位同志讨论中国语文1962年2期3)音系(声韵调)研究60陈静毅《切韵》S2071反切注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61陈会兵试论《切韵》系韵书的语音规范作用学术论坛2006年1期62陈志清《切韵》声母韵母及其音值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63陈瑶从徽语看中古开合分韵的一等韵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3期64储泰松、杨军唐代前期佛典经疏引《切韵》考语言研究2011年4期65代小军《切韵序》“俱论是切”考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期66丁山《<切韵>非吴音说》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1928年25-27期67冯蒸《切韵》咸、蟹二摄一二等重韵中覃哈韵系构拟的一处商榷——论前、央、后/a/不能同居于一个音系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0期68冯蒸《切韵》祭泰夬废四韵带辅音韵尾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6期69冯玉映从《切韵》入手寻找汉越语声调与中古汉语声调的对应关系东南亚纵横2003年7期70谷建陈澧《切韵考》“用字偶疏”条例之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3期71郭成韬《切韵》和《切韵》系统的韵书语文战线1980年10期72郜晓芹《从李白近体诗用韵看<切韵>系韵书的发展》淮北煤师院学报1999年4期73黄笑山《<切韵>元音分韵的假设和音位化构拟》古汉语研究2002年3期74黄笑山《中古二等韵介音和<切韵>元音数量》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1期75黄笑山《切韵》三等韵的分类问题郑州大学学报1996年4期76黄笑山《切韵》三等韵ABC——三等韵分类及其声、介、韵分布和区别特征拟测中文学术前沿2012年2期77黄笑山《切韵》于母独立试析古汉语研究1997年3期78黄笑山《切韵》韵目小注“同”与“别”语言研究集刊2007年00期79黄笑山《切韵》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统北京:文津出版社199580黄笑山《切韵》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统厦门大学1990年博士论文81黄笑山《切韵》27声母的分布:用黄伯虔师“轻重不平衡”理论处理《切韵》的作业汉语史学报2007年0期83黄薇《切韵》元魂痕同用之语音根据华侨大学学报2012年2期84黄薇《切韵》元魂痕同用之语音依据汉语方言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16届年会2011年85黄淬伯《切韵》“内部证据”论的影响南京大学学报1959年2期86黄典诚《切韵》的综合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87黄典诚《切韵》的作者——陆法言辞书研究1981年4期88黄典诚《切韵》图表化(上)华侨大学学报1986年0期89黄典诚《切韵》图表化(下)华侨大学学报1987年1期90黄淬伯论切韵音系并批评高本汉的论点南京大学学报1957年2期91黄净伯讨论《切韵》的韵部与声纽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1928年61期92李秋霞、马丽晶《切韵》的合口介音现代语文2013年11期93李秋霞《切韵》唇音字的开合问题名作赏析2013年36期94贺养州《切韵》中的唇音分化现象古汉语研究1991年3期95姜亮夫《切韵》系统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1期96蒋至群、孙月香《切韵》语音规范性质简析怀化学院学报2014年8期97金周生《切韵》以前反切上字用字之探讨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098康素娟《切韵》的音韵系统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4期99李于平陆法言的《切韵》中国语文1957年2期100李晓春《切韵》系韵书的演变过程淮北煤师院学报1999年3期101李靖《切韵》音系中知庄章三组声母的情况东京文学2009年2期102李荣《切韵》与方言——为第十六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而作方言1983年3期103李荣《切韵音系》语言学专刊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104李荣论李涪对《切韵》的批评及其相关问题中国语文1985年1-6期105李新魁论《切韵》音系中床禅的分合中山大学学报1979年1期106李毅夫《切韵》韵部特多的原因齐鲁学刊1984年1期107李国华读《切韵》残卷云南民族大学学报1990年4期108李永新从会同方言看中古流摄和效摄的关系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3期109李思敬《切韵》音系上去二声全浊声母字和部分去声次浊声母字在河北宁河方言中的声调表现中国语言学报1995年5期110刘恒志、牛守祯《切韵》研究述评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2期111刘华江《黄氏逸书考》所载李舟《切韵》考宁夏大学学报2010年5期112刘冬冰试述《切韵》系韵书的相承和演进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4期113刘孝杰汉语音韵研究中的历史比较法:以高本汉《切韵》音系的构拟为例语文学刊2012年3期114陆招英《切韵》系韵书歌戈韵与现代闽南方言比较福建论坛2005年s1期115陆招英《切韵》系韵书中歌戈韵与梵汉、汉藏对音比较莆田学院学报2004年2期116陆招英《切韵》系韵书寒桓二韵分合性质考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年3期117陆招英《切韵》系韵书歌戈韵分合性质研究——歌戈韵在韵书中的反切比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4期118陆招英《歌戈等十三个韵分合比较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119陆志韦试拟《切韵》声母之音值并论唐代长安语之声母燕京大学1940年28期120鲁启华对《切韵》音系四声八调说的再讨论苏州科技学院学报1988年1期121罗伟豪从《颜氏家训·音辞篇》论《切韵》中山大学学报1963年z1期122罗伟豪关于《切韵》“又音”的类隔学术研究1983年4期123罗伟豪略论过去音韵学上一些审音的问题——有关《切韵》的“重纽”问题及其他中山大学学报1962年3期124罗长培《切韵》鱼虞之音值及其所据方音考1931125罗长培《切韵》探赜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1928年25-27期126龙庄伟《切韵》研究史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127林炯阳试论曾运乾《切韵》五十一纽说中华学苑1986年128马德强《重韵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129马德强《试论重纽问题提出的学术史背景》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6期130马德强不宜轻易否认《切韵》音系的真实性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6期131马德强当前通行的等韵体系中开合口的来源考论扬州大学学报2012年4期132马德强《高本汉对等韵的认识和运用之评价》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5期133马德强《试论重韵产生的原因及其分立的性质》扬州大学学报2010年4期134马德强《重韵研究概说》语言研究集刊2010年0期135马德强《中古元韵问题论述》宁夏大学学报2011年4期136马德强《切韵》音系四等韵的介音研究平议汉语史学报2011年00期137马国良、罗季光《切韵》纯四等韵的主要原因中国语文1962年12期138木拉特中国古代韵书的起源及《切韵》的传承简述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6期139麦耘关于“益”、“石”分合的涵义和《切韵》的重纽——与张光宇先生商榷语言研究2003年1期140麦耘《从中古后期-近代语音和官客赣湘方言看知照组》南开语言学刊2010年1期141麦耘论重纽及《切韵》的介音系统语言研究1992年2期142麦耘《切韵》二十八声母说语言研究1994年2期143麦耘《切韵》知、庄、章组及相关诸声母的拟音语言研究1991年2期144麦耘《切韵》“祭泰夬废”四韵不带辅音韵尾中山大学学报1992年4期145聂鸿音《切韵》重纽三四等字的朝鲜读音民族语文1984年3期147欧阳国泰《切韵》“俟”母质疑厦门大学学报1987年4期148潘悟云《反切行为与反切原则》中国语文2001年2期159朴庆松韩语的元音和谐律与《切韵》音系四个“等”的转化规律语言研究1999年1期160蒲立本、刘爱菊《切韵》和《韵镜》:汉语历史语言学的主要依据汉语史研究集刊2002年0期161沈建民论《切韵》韵目用字的“同纽原则”语言科学2005年1期162时建国曾运乾的《切韵》五十一纽说西北师大学报1998年5期163邵百鸣《切韵》音系辩误职大学报2001年1期164邵荣芬《切韵》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 194页165宋亚云、张蓉《切韵》系韵书重纽研究综述古汉语研究2001年2期166宋兆祥、郭敏朝鲜借音的韵母系统——与《切韵》及唐五代西北方音相比较现代语文2007年11期167仝小琳试析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中的韵类相混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5 期168仝小林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中的大韵相混现象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7期169仝小琳唐五代《切韵》系韵书演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170仝小琳《切韵》系韵书中的清浊音相混现象分析商丘师范学院2013年2期171仝小琳《切韵》系韵书韵目流变研究语言研究2013年4期172谭海生试析延续百年的汉语“切韵音拟测”的不合理性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期173王为民《上古汉语元音音位研究——兼论<切韵>的元音音位系统》南京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174王为民《上古汉语元音音位研究-- 兼论<切韵>的原音音位系统》太原:三晋出版社2012175王启涛永明文学与《切韵》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3期176王健庵论“内外转”的真义与《切韵》音系的性质安徽大学学报1989年4期177汪寿明《续一切经音义》引《切韵》考语言科学2003年1期178汪波论《切韵·残卷三》诂训材料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安徽大学学报1989年1期179万献初《切韵》——金陵洛下读书音咸宁师专学报1986年2期180万波赣语建宁方言支脂之三分现象:兼论《切韵》支脂之三韵音值的构拟方言2010年1期181吴萍《从东晋李轨音切看切韵音系里的重纽现象》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3期182伍巍《中古全浊声母不送气探讨》语文研究2000年4期183魏建功《<切韵>韵目四声不一贯的解释——附论韵书音类相从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58年2期184辛彩凤《切韵》S2071韵图贵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185谢纪锋《汉书》颜氏音切韵母系统的特点——兼论切韵音系的综合性语言研究1992年2期186徐朝东《切韵》系韵书中四种异常音切之考察语言研究2006年1期187徐时仪《华严经音义引切韵考》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0期188徐通锵、叶蜚声《历史比较法和<切韵>音系的研究》语文研究1980年1期189薛凤生试论《切韵》音系的元音音位与“重纽、重韵”等现象语言研究1996年1期190熊桂芬试论从《切韵》到《广韵》辞书职能的演变武汉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191余迺永《切韵》系书切音与切字谐声相违的声母问题语言科学2003年5期192余迺永再论《切韵》音——释内外转新说语言研究1993年2期193余明象《切韵》庚三归清说南开学报1987年3期194于建松《现见<切韵>诗及相关问题》语言研究2011年4期195盂广道庾信用韵分析:兼论《切韵》等有关问题吴中学刊1993年4期196尉迟治平欲赏知音非广文路——《切韵》性质的新认识语言研究集刊2007年00期197袁忠欢《切韵》系韵书韵图考正和小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198远藤光晓、张渭涛、陈小珍关于《切韵》的韵序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1期199尹凯从古代文人的“正音”意识再谈《切韵》音系的性质邢台学院学报2014年3期200杨春俏、阙建华许敬宗奏请《切韵》窄韵“合而用之”考辨山东大学学报2011年1期201杨剑桥《切韵》重纽A、B两类的归字问题东方语言学2011年2期202杨晓斌《切韵》的编纂与隋初大一统的文化建设古典文化研究2012年0203姚永铭《慧琳音义》与《切韵》研究语言研究2000年1期204闫玉山《切韵》音系声母娘泥归一证东北师大学报1983年1期205闫玉山等韵“门法”中的“类隔”切语(兼论《切韵》音系中舌音的分合)复印报刊资料1984年7期206张渭涛、陈小珍关于《切韵》的韵序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1期207张忠堂《切韵》韵类考辨异同分析——对“止”摄分合的个案研究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3期208张建民《中古重纽韵系中舌齿音的归属研究述评》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年3期209张琨《切韵》侯韵明母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演变中国语文1995年5期210张琨《切韵》止摄遇摄在现代粤语方言中的演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0年211张琨《论中古音与<切韵>之关系》音韵学研究通论1983年4期212张琨《<切韵>的前a和后a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85年1期213《切韵》â的来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1年1期214张贤豹《切韵》纯四等韵的主要元音及相关问题语言研究1985年2期215张新朋吐鲁番出土四则《切韵》残片考汉语史学报2014年00期216张汝州《切韵》声纽之商榷学风1933年4期217周傲生《切韵》的音韵格局浙江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218周丹丹《切韵考》切语偶疏和借用条例之辨析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硕士219周法高《切韵》鱼虞之音读及其流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学研究所集刊1984年220郑伟《切韵》侯尤韵在太湖片吴语中的演变2008年第五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221郑伟《切韵》寒韵字的演变特征与现代吴语中国语文2011年4期222郑伟《切韵》重纽字在汉台关系词中的反映民族语文2013年4期223赵彤《轻唇化音变两个“例外”的解释》语言科学2015年1期《广韵》[1]王进安. 从《广韵》《集韵》的影响看汉语多音字的审音[J]. 古汉语研究,2008,04:61-70.[2]刘明志. 《广韵》庄组声母在北方方言中的演变[D].山东大学,2012.[3]史俊. 《广韵》异读探讨[D].苏州大学,2005.[4]张渭毅. 论《广韵》异读字在上古音研究中的地位——《广韵》异读字研究之一(增订本)[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1:49-60.[5]刘红花. 《广韵》方言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6]赵宏涛. 《广韵》、《集韵》反切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7]胡建升. 从唐宋科举诗赋用韵看《广韵》“文欣”同用的起始时间[J]. 语言研究,2010,02:38-42.[8]赵丽媛. 《广韵》《大广益会玉篇》语音之比较[D].吉林大学,2012.[9]张隽. 《广韵》训诂专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10]黄萍. 《汉语大字典》引用《廣韻》切语抽样调查报告[D].陕西师范大学,2012.[11]冯庆莉. 《广韵》和《集韵》方言词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12]李开. 《广韵》重纽在古音构拟中的解释[J]. 语言研究,2012,04:76-84.[13]巫桂英. 《广韵》又音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0.[14]赵娜. 《说文》《广韵》声音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9.[15]鲁国尧,吴葆勤. 《四声、三十六字母、〈广韵〉韵目今读表》再申释[J]. 古汉语研究,2013,04:2-6+95.[16]刘红花. 《广韵》所记“方言”词[J]. 古汉语研究,2003,02:19-24.[17]孙绪武. 《广韵》又音的演变及其规范[J].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01:61-66.[18]王婧. 《广韵》异读研究[D].兰州大学,2006.[19]石薇薇. 《广韵》动词新词新义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20]雷励. 《广韵》、《集韵》反切上字的开合分布[J]. 语言科学,2012,04:425-431.[21]熊桂芬. 黄侃的《广韵》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06:758-763.[22]赵庸. 《广韵》不入正切音系之又音释疑[J]. 语言科学,2014,03:308-316.[23]国术平. 《五音集韵》与《广韵》音系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24]熊桂芬. 从引书看《广韵》的文献学价值[J].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01:35-40.[25]郭晓敏. 《广韵》古文疏证[D].陕西师范大学,2009.[26]杨嫦. 《洪武正韻》與《廣韻》音系的比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27]蔡梦麒,夏能权. 《王三》《广韵》小韵切语异同比较[J]. 古汉语研究,2009,01:8-16.[28]李无未,秦曰龙. 高本汉“二手材料”构拟《广韵》之检讨[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1:115-122+160.[29]夏能权. 《王三》《广韵》反切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30]张晓凤. 《广韵》异体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31]赵群. 《广韵》入声韵同义又音字入声消失的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1.[32]纪雅茹. 《宋本广韵》俗字丛考[D].青岛大学,2010.[33]凌云. 《鸡林类事》和《广韵》入声字韵尾比较研究[D].南京大学,2014.[34]药丽霞. 《唐韵》与《广韵》词义训释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06.[35]杨小卫,尉迟治平. 《广韵》姓氏辩证例——《广韵》校勘拾零之二[J]. 语言研究,2009,04:70-74.[36]杨宝忠. 《广韵》疑难字考[J]. 古汉语研究,2005,04:32-36.[37]胡安顺,赵宏涛. 《广韵》、《集韵》小韵异同考[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02:39-44.[38]刘琨. 陈澧《切韵考》所删《广韵》小韵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2.[39]雷励. 《集韵》《广韵》体例之比较[J]. 励耘学刊(语言卷),2011,02:221-233.[40]潘新玲. 《篆隶万象名义》音系与《广韵》音系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41]王芳芳. 論《新刊韻略》與《廣韻》之關係[D].吉林大学,2014.[42]熊桂芬. 《广韵》“本音”研究[J]. 古汉语研究,2006,03:27-31.[43]徐陶. 从《集韵》与《广韵》小韵的比较看《集韵》音系的特点[D].苏州大学,2009.[44]黎珏辰. 《广韵》通、江两摄阳声韵同源词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4.[45]宋辉. 《广韵》“去入”异读研究[D].温州大学,2008.[46]乔秋颖,史晶璐. 《广韵声系》和沈兼士的“右文”观[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51-55.[47]丁治民. 《永乐大典》所引孙愐《唐韵》辑考——兼论《大宋重修广韵》所据孙愐《唐韵》的写本[J]. 语言研究,2010,02:33-37.[48]蔡梦麒. 从《广韵》看《汉语大字典》的注音缺失[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_2
一、填空1、“声母”又称声又叫纽。
2、《切韵》的作者是陆法言《广韵》的作者是陈彭年和邱雍。
3、传统语言文字学分为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
4、古注的类型有(转注体)、(章句体)、(义疏体)、(集解体)、(补注体)、(音义体)等。
5、音义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
6、古注的体例: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7、高邮王氏四种: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8、汉语言文字学分为(古文文字学)和(现代文字学)。
9、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被汉朝人称之为(“三仓”)10、补注体注释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称。
11、文字学应当是研究文字的(形体)以及(形体与声音)、(语义)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12、清代说文四大家及其代表作: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简称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简称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13、乾嘉学派中吴派的代表人物是惠栋 ,皖派的代表人物是戴震。
14、隶书是指古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改变,也叫“隶定”“隶古定”。
15、“吾誰欺?欺天乎?”属于宾语前置中的疑问代词做宾语这种情况。
16、《尔雅》:“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这种训释方式在训诂学上叫互训。
17、《楚辞·离骚》:“霑余露之浪浪。
”洪兴祖补注:“浪,音郎。
”这种注音方法叫直音法。
18、传是我国古书注解最早的名称。
19、汉代及魏晋时代学者对十三经所作的注和唐宋时代学者所作的疏,合称“十三经注疏”。
20、守温字母是唐末和尚守温创立的三十个声母的代表字。
21、声类是指对韵书中代表声母的反切上字所作的分类。
22、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现象称为夺文(脱文)。
23、讹文是指讹误的文字。
王念孫古韻分部釋疑——王念孫初分古韻爲十七部辨
王念孫古韻分部釋疑①—王念孫初分古韻爲十七部辨趙永磊内容摘要王念孫《答江晉三論韻學書》自謂其古韻二十一部成於獲見《六書音均表》之前,歷來討論王念孫古音學者,多沿襲王念孫書札之辭,鮮有疑義。
今依所見王念孫諸文稿而論,王念孫校本《六書音均表》以及彼所撰《古韻十七部韻表》、《平入分配説》兩文,入聲韻質、術、月等韻與平聲韻相搭配,其間雖微有變更,但在聲調上主古無去聲説,分古韻爲十七部,則並無分歧。
又考乾隆五十三年之後王念孫所撰《晏子春秋雜志》,其中討論《詩經》用韻之文,仍存古韻十七部之遺意,此為王念孫初分古韻為十七部之明證。
是以知王念孫《答江晉三論韻學書》所言並非實情,而王念孫離析分部在段玉裁《六書音均表》之後,其古韻分部受段玉裁學説之啟發。
關鍵詞王念孫段玉裁《六書音均表》古韻十七部清代古音學—問題之提出嘉慶二十一年十二月,王念孫覆書李賡芸云:“某嘗留心韻學古韻,特以顧氏《五書》已得其十之六七,所未備者,江氏《古韻標準》及段氏《六書音均表》皆已補正之,唯入聲與念孫小有異同,故不復更有論斷o”②① 習作蒙張渭毅先生、林慶勳先生悉心教正,書此銘謝。
②王念孫:《古韻廿一部》,《經義述聞》卷三一,清道光十年刻本,第52頁。
劉盼遂先生次王念孫覆書李賡芸時在嘉慶二十一年。
詳劉盼遂:《高郵王氏父子年譜》,收入《段王學五種》,民國二十五年北平來熏閣書店排印本,第23頁。
案:劉説是也。
嘉慶二十一年九月,李賡芸由福建按察使擢任布政使,即書札中所稱“方伯”。
細繹此札“復接季冬手札”云云,知王念孫覆書亦在季冬,即嘉慶二十一年十二月。
又,王念孫寓李賡芸書,此札撰寫之原委及王念孫論韻之得失,林慶勳先生《王念孫與李方伯書析論——清代古音學重要文獻初探之一》(《高雄師院學報》1987年第15期,第39-45頁)所論甚備。
蒙林先生惠示其鴻文複印本,書此誌謝!道光元年王念孫寓江有誥書,與前札文意有異。
王念孫云:“念孫少時服膺顧氏書,年二十三入都會試,得江氏《古韻標準》,始知顧氏所分十部猶有罅漏。
《辞书研究》2019.2中古音韵的文献资料及其价值
《辞书研究》2019.2中古音韵的文献资料及其价值原刊于《辞书研究》2019年第2期,今依原稿,体例略改。
一、《切韵》系韵书陆法言《切韵》(601)原本已经亡佚,与之时代最近、内容最全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该书存五卷,其中平声上、下及上声有阙佚,学界称之为《全王》或《王三》(龙宇纯1968)。
与《切韵》音系最为接近同时又在内容上有所扩充的是北宋陈彭年等在大中祥符元年奉敕编定的《广韵》(1008),也就是“广切韵”。
《广韵》跟《切韵》相比,虽然在有些方面也反映出了语音的实际发展,但总的来说是对后者的承袭。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从高本汉开始便已有将汉语中古音分作早、晚两期来讨论的意识,但严格区分中古时期语音资料的早、晚的做法,似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不多见。
一般习惯上都是混在一起讨论,下面介绍相关韵书材料、涉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时,也不作严格区分。
说到具体的问题时,再做分别。
自二十世纪初期开始,随着对敦煌出土写卷的发现、整理和研究,斯坦因(Stein Auel)、伯希和(Pelliot Paul)等西方学者公布了一些《切韵》系韵书的残卷材料,并被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国民图书馆等机构收藏,后来又有俄国、日本等国学者所组成的西北考察团队劫掠了若干《切韵》残卷。
另有新疆吐鲁番所出、德人列考克(Le Coq)所得《切韵》残片,现藏于柏林普鲁士学士院(周祖谟1983a:1)。
音韵学界常常提到的用以探讨早期中古音的韵书材料,除了上述的《王三》,其他还有:(一)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即习称的《王二》)(周祖谟2004,曹洁2013)。
(二)伦敦所藏三种敦煌出《切韵》残卷,即《斯二六八三》(也就是《伯四九一七》)、《斯二〇五五》、《斯二〇七一》,分别对应于周祖谟(1983a)中1.4、2.2、2.1三节所介绍的《切韵》残卷资料。
王国维分别称之为《切一》、《切二》、《切三》,(三)巴黎所藏《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即《伯二〇一一》,习称《王一》)等。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总目
《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总目(1-75本)集刊第一本第一分发刊辞蔡元培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傅斯年跋唐写本切韵残卷董作宾释「朱」商承祚建文逊国传说的演变胡适殷栔亡 说丁山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余永梁占卜的源流容肇祖数名古谊丁山周颂说──附论鲁南两地与诗书之来傅斯年所务记载:造像征集启顾颉刚、傅斯年提议本所对于语言学工作之范围及旨趣傅斯年提议集刊第一本第二分大乘义章书后陈寅恪灵州宁夏榆林三城译名考陈寅恪声调之推断及「声调推断尺」之制造与用法刘复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声类考黄淬伯记猓猡音(Phoneticotes on a Lolo Dialect and Consonant L.)S. M.Shirokogoroff,(史禄国) 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一个短记傅斯年敦煌劫余录序陈寅恪说丁山明季桐城中江社考朱倓集刊第一本第三分耶稣会士在音韵学上的贡献附录一年表附录二金尼阁音韵经纬总局与利马窦注音合表罗常培杨选杞声韵同然集残稿跋罗常培上古中国音当中的几个问题高本汉著、赵元任翻译跋高本汉的上古中国音当中的几个问题并论冬蒸两部王静如集刊第一本第四分广西凌云猺语李方桂类音跋刘文锦剥字解徐中舒调查云冈造像小记赵邦彦闽音研究陶燠民平陵访古记附录:关于臻栉韵的讨论吴金鼎集刊第二本第一分吐蕃彝泰赞普名号年代考(蒙古源流研究之二)陈寅恪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跋陈寅恪耒耜考徐中舒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徐中舒大唐西域记撰人辨机陈垣召穆公传丁山大东小东说傅斯年论所谓「五等爵」傅斯年姜原傅斯年集刊第二本第二分支脂之三部古读考林语堂钞本甲乙事案跋朱希祖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陈寅恪宋拓石本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残叶跋徐中舒西夏文汉藏译音释略王静如中国古音(切韵)之系统及其演变高本汉著、王静如译听写倒英文赵元任殷墟沿革董作宾甲骨年表董作宾集刊第二本第三分九子母考赵邦彦殷周文化之蠡测徐中舒几何原本满文译本跋陈寅恪论考证中国古书真伪之方法高本汉著、王静如译论阻卜与鞑靼王静如彰所知论与蒙古源流(蒙古源流研究之三)陈寅恪蒙古源流作者世系考(蒙古源流研究之四)陈寅恪反切语八种赵元任用bdg当不吐气清破裂音赵元任切韵鱼虞之音值及其所据方音考──高本汉切韵音读商榷之一罗常培集刊第二本第四分汉字中之拼音字林语堂吴三桂周王纪元释疑朱希祖劫灰录跋朱希祖西夏文佛母孔雀明王经考释序陈寅恪明成祖生母记疑傅斯年跋丁山夷考丁山中原音韵声类考罗常培释重轻(等韵释词之三)罗常培戴东原续方言稿序罗常培儿( )音的演变唐虞宋拓石本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残本再跋徐中舒广东北江猺山杂记庞新民D.Jones & Kwing Tong Woo 胡(絅堂)共作的Supplement to the Cantonese Phonetic Reader的勘误刘学浚集刊第三本第一分切韵â的来源李方桂李唐氏族之推测陈寅恪中台藏缅数目字及人称代名词语源试探王静如康熙字典字母切韵要法考证赵荫棠知彻澄娘音值考罗常培集刊第三本第二分集韵声类考白涤洲洪武正韵声类考刘文锦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卷跋罗常培梵文颚音五母之藏汉对音研究罗常培释定海方氏所藏四体字至元通宝钱文王静如敦考释徐中舒对于中国古音重订的贡献 A.Dragunov著、唐虞译集刊第三本第三分南岳大师立誓愿文跋陈寅恪当涂出土晋代遗物考徐中舒清史稿中建州卫考辨孟森清始祖布库里雍顺之考订孟森郦学考序目丁山东冬屋沃之上古音(英文)李方桂记咸阳方音刘文锦集刊第三本第四分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陈寅恪辽道宗及宣懿皇后契丹国字哀册初释王静如陈侯四器考释徐中舒莽权价值之重新考订刘复重印朝鲜世宗实录地理志序孟森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陈寅恪由陈侯因铭黄帝论五帝丁山再述内阁大库档案之由来及其整理徐中舒集刊第四本第一分昂昂溪史前遗址梁思永广西猺山调查杂记庞新民记广东北江猺山荒洞猺人之建醮姜哲夫拜王(广东北江猺山猺人风俗之一)姜哲夫等集刊第四本第二分中国字调跟语调(英文)赵元任藏文前缀音对于声母的影响(英文)李方桂谭「谭」董作宾罗罗太上清净消灾经对译杨成志花月痕的作者魏秀仁传容肇祖释内外转罗常培泰兴何石闾韵史稿本跋罗常培集刊第四本第三分说儒胡适周东封与殷遗民傅斯年丛 甲骨金文中所涵殷历推证吴其昌殷历中几个重要问题董作宾集刊第四本第四分乙二声调推断尺刘复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英文)赵元任宗法考源丁山弋射与弩之溯原及关于此类名物之考释徐中舒士王皇三字之探原徐中舒关中声调实验录白涤洲刘半农先生赵元任白涤洲小传及著述提要罗常培集刊第五本第一分汉代奴隶制度辑略劳干盐铁论校记劳干汉晋闽中建置劳干论中国上古音的*-iwng,*-iwk,*-iwg李方桂读高力士外传释「变造」「和籴」之法俞大纲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丁山读姚大荣马阁老洗冤录驳议容肇祖集刊第五本第二分武曌与佛教陈寅恪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考辨陈寅恪三论李唐氏族问题陈寅恪两汉户籍与地理之关系劳干两汉郡国面积之估计及口数增减之推测劳干方言性变态语音三例赵元任古代灌溉工程原起考徐中舒阳燧取火与方诸取水唐擘黄释家邵君朴集刊第五本第三分楞伽宗考胡适戈戟余论郭宝钧金史氏族表初稿(上)陈述集刊第五本第四分金史氏族表初稿(下)陈述蒙古史札记岑仲勉打花鼓李家瑞中国方言当中爆发音的种类赵元任通志七音略研究罗常培契丹国字再释王静如就元秘史译文所见之中国人称代名词王静如集刊第六本第一分金文嘏辞释例徐中舒明懿文太子生母考李晋华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李晋华跋「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并答朱希祖先生傅斯年说「广陵之曲江」傅斯年两唐书玄宗元献皇后杨氏传考异兼论张燕公事迹俞大纲说弹词李家瑞内阁大库残余档案内洪承畴报销册序李光涛集刊第六本第二分三百年前的建立孔教论陈受颐明初建州女真居地迁徙考徐中舒三朝北盟会编考(上)陈乐素集刊第六本第三分三朝北盟会编考(下)陈乐素八旗制度考实孟森五等爵在殷商董作宾集刊第六本第四分豳风说徐中舒汉魏晋北朝东北诸郡沿革表余逊诗经「式」字说丁声树广西太平府属土州县司译语考闻宥李唐武周先世事迹杂考陈寅恪谁是「齐物论」之作者傅斯年集刊第七本第一分东晋南朝之吴语陈寅恪骨文例董作宾殷商疑年董作宾说尊彝徐中舒阿保机与李克用盟结兄弟之年及其背盟相攻之推测陈述南宋杭州的消费与外地商品之输入全汉升关于么之名称分布与迁移陶云逵集刊第七本第二分殷周之际史迹之检讨徐中舒Voiced Plosives and Affricates in Ancient Tibetan A.Dragunov 春秋「公矢鱼于棠」说陈槃宋代官吏之私营商业全汉升明太祖遣僧使日本考黎光明集刊第七本第三分府兵制前期史料试释陈寅恪新元史本证陈叔陶纪唐音统签俞大纲炖煌写本张淮深变文跋孙楷第由说书变成戏剧的痕迹李家瑞集刊第七本第四分几个云南土族的现代地理分布及其人口之估计陶云逵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周一良论宇文周之种族周一良中国丹砂之应用及其推演劳干与高本汉先生商榷「自由押韵」说兼论上古楚方音特色董同龢说 葛毅卿曳落河考释及其相关诸问题陈述集刊第八本第一分刘复愚遗文中年月及其不祀祖问题陈寅恪敦煌石室写经题记汇编序陈寅恪敦煌本心王投陀经及法句经跋尾陈寅恪郎官石柱题名新箸录岑仲勉发羌之地望与对音郑天挺经典释文和原本玉篇反切中的匣于两纽罗常培喻三入匣再证葛毅卿论鲁西画像三石劳干东都事略撰人王赏偁父子陈述集刊第八本第二分明史德王府世系表订误(附李庸莘小传及遗像)李晋华读洛阳伽蓝记书后陈寅恪释牢胡厚宣从汉简所见之边郡制度劳干契丹世选考陈述北宋汴梁的输出入贸易全汉升集刊第八本第三分宋代广州的国内外贸易全汉升外蒙于都斤山考岑仲勉邵王之諻鼎及 铭考证张政烺明初之用兵与寨堡王崇武头下考(上)陈述卜辞杂例胡厚宣集刊第八本第四分论雍己在五期背甲上的位置董作宾释用御胡厚宣论魏孝文之迁都与华化劳干贞石证史岑仲勉集刊第九本(1937)唐集质疑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岑仲勉卜辞同文例胡厚宣跋封氏闻见记岑仲勉跋唐摭言岑仲勉宋代南方的虚市全汉升清人入关前求款之始末李光涛续劳格读全唐文札记岑仲勉论白氏长庆集源流并评东洋本白集岑仲勉白氏长庆集伪文岑仲勉白集醉吟先生墓志铭存疑岑仲勉两京新记卷三残卷复原岑仲勉集刊第十本六书古义张政烺汉代兵制及汉简中的兵制劳干论明太祖起兵及其政策之转变王崇武中古自然经济全汉升读东城老父传陈寅恪读莺莺传陈寅恪汉武后元不立年号考劳干宋末的通货膨胀及其对于物价的影响全汉升辽代四时捺 考五篇傅乐焕论诗经中的「何」「曷」「胡」丁声树古谶纬书录解题(一)陈槃炖煌唐咸通钞本三备残卷解题陈槃南宋稻米的生产与运销全汉升宋史职官志考正邓广铭查继佐与敬修堂钓业王崇武讲史与咏史诗张政烺居延汉简考释序目劳干天山南路元代设驿之今地岑仲勉集刊第十一本至二本目录索引集刊第十一本魏书司马叡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陈寅恪两汉刺史制度考劳干汉代社祀的源流劳干汉简中的河西经济生活劳干跋高句丽大兄冉牟墓志兼论高句丽都城之位置劳干登科记考订补岑仲勉唐代物价的变动全汉升唐宋时代扬州经济景况的繁荣与衰落全汉升The Hypothesis of A Pre-glottalized Series of Consonants in Primitive Tai Fang-kuei Li 补唐代翰林两记岑仲勉两关遗址考劳干谶纬释名陈槃谶纬溯原上陈槃北宋物价的变动全汉升南宋初年物价的大变动全汉升宋金间走私贸易全汉升「何当」解丁声树「碚」字音读答问丁声树山东滕县下黄沟村宋代墓葬调查记潘悫集刊第十二本读明史朝鲜传王崇武旧唐书逸文辨岑仲勉古谶纬书录解题(二)陈槃古谶纬全佚书存目解题(一)陈槃古诗纪补正叙例逯钦立「回回」一词之语原附论新疆之名亟应厘正岑仲勉吐鲁番一带汉回地名对证岑仲勉吐鲁番木柱刻文略释岑仲勉理番新发见隋会州信道记跋岑仲勉清太宗求款始末提要李光涛清入关前之真象李光涛记奴儿哈赤之倡乱及萨尔浒之战李光涛论建州与流贼相因亡明李光涛记清太宗皇太极三字称号之由来李光涛记崇祯四年南海岛大捷李光涛清太宗与三国演义李光涛读高青邱威爱论王崇武跋历史语言研究所所藏明末谈刻及道光三让本太平广记岑仲勉武鸣土语音系李方桂卜辞记事文字史官签名例胡厚宣四库提要古器物铭非金石录辨岑仲勉宣和博古图撰人岑仲勉元初西北五城之地理的考古岑仲勉从金泽图录白集影页中所见岑仲勉文苑英华辨证校白氏诗文附按岑仲勉补白集源流事证数则岑仲勉从文苑英华中书翰林制诏两门所收白氏文论白集岑仲勉集刊第十三本广韵重纽试释董同龢河南安阳后冈的殷墓石璋如广韵重纽的研究周法高切韵鱼虞之音读及其流变周法高说平仄周法高颜氏家训金楼子「伐鼓」解周法高字说张政烺说文燕召公史篇名丑解张政烺研究中国古玉问题的新资料李济殷历谱后记董作宾不 解屈万里甲骨文 比二字辨屈万里谥法滥觞于殷代论屈万里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劳干汉诗别录逯钦立集刊第十四本评汉以前的古镜之研究并论「淮式」之时代问题高去寻东晋南朝的钱币使用与钱币问题何兹全宋辽聘使表稿傅乐焕刘綎征东考王崇武伯叔姨舅姑考芮逸夫象郡牂柯和夜郎的关系劳干居延汉简考证补正劳干王逸集牙签考证张政烺梵文td的对音周法高等韵门法通释董同龢苗语释亲芮逸夫文作斋经译注马学良集刊第十五本元代的纸币全汉升翰林学士壁记注补岑仲勉续贞石证史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岑仲勉唐方镇年表正补岑仲勉抄明李英征曲先(今库车)故事并略释岑仲勉跋南窗纪谈岑仲勉辽金 军史料试释谷霁光集刊第十六本秦汉间之所谓「符应」论略陈槃论汉代之陆运与水运劳干苗傜语声调问题张琨茆泮林庄子司马彪注考逸补正王叔岷畬民图腾文化的研究凌纯声说文笔逯钦立形影神诗与东晋之佛道思想逯钦立魏晋南朝的兵制何兹全释甥之称谓芮逸夫辽史复文举例傅乐焕汉晋遗简偶述陈槃李如松征东考王崇武集刊第十七本问答录与说参请张政烺战国秦汉间方士考论陈槃古谶纬书录解题(三)陈槃古谶纬书录解题附录(二)陈槃汉代察举制度考劳干说文序引尉律解张政烺论万历征东岛山之战及明清萨尔浒之战王崇武明成祖朝鲜选妃考王崇武唐唐临冥报记之复原岑仲勉切韵指掌图中几个问题董同龢阿保机即位考辨杨志玖洪承畴背明始末李光涛记栗粟语音兼论所谓栗粟文芮逸夫碧罗雪山之栗粟族陶云逵魏晋的中军何兹全集刊第十八本上古音韵表稿董同龢北魏尚书制度考严耕望述酒诗题注释疑(陶诗笺证之一)逯钦立论太平经钞甲部之伪王明记明实录吴论崇祯二年「己巳虏变」李光涛北宋刊南宋补刊十行本史记集解跋傅斯年后汉书残本跋傅斯年北宋刊南宋补刊十行本史记集解后跋劳干集刊第十九本莫话记略李方桂华阳凉水井客家话记音董同龢古音中的三等韵兼论古音的写法周法高新获之敦煌汉简夏鼐北朝地方政府属佐制度考严耕望周易参同契考证王明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李光涛论中国造纸术之原始劳干释汉代之亭障与烽燧劳干绛守居园池记集释(附绛守居园池记句解书目提要)岑仲勉全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的反切下字董同龢集刊第二十本上册元微之悼亡诗及艳诗笺证陈寅恪易林断归崔篆的判决书胡适宋范祖禹书古文孝经石刻校释马衡中山方言赵元任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周一良浮屠与佛季羡林唐本说文与说文旧音周祖谟旧唐书地理志「旧领县」之表解岑仲勉论早期谶纬及其与邹衍书说之关系陈槃唐宋政府岁入与货币经济的关系全汉升陶渊明年谱逯钦立南宋蜀本南华真经校记王叔岷董文骥与明史纪事本末王崇武朝鲜壬辰倭祸中之平壤战役与南海战役李光涛北魏洛阳城图的复原劳干武威唐代吐谷浑慕容氏墓志夏鼐僚为仡佬试证芮逸夫玄应反切考周法高魏晋南朝地方政府属佐考严耕望黄庭经考王明文作祭献药供牲经译注马学良集刊第二十本下册古玉新诠郭宝钧释伧楚余嘉锡积微居字说杨树达「早晚」与「何当」丁声树读魏书李冲传论宗主制余逊一枝花话张政烺传说中周都的实地考察石璋如宋史刑法志考正邓广铭甲骨文字模拟研究例张秉权洪武二十二年太孙改律及三十年律诰考黄彰健 军考释初稿陈述集刊第二十一本至三十本目录索引集刊第二十一本第一分古社会田狩与祭祀之关系陈槃谶纬命名及其相关之诸问题陈槃庄子校释后记王叔岷说文引秘书为贾逵说辨正丁声树清末汉阳铁厂全汉升「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之诸问题陈槃记明季朝鲜中原倭祸之中原汉奸李光涛明季流寇始末李光涛集刊第二十二本豫北出土青铜句兵分类图解李济小屯殷代的成套兵器石璋如古谶纬书录解题陈槃「侯」与「射侯」陈槃汉代的亭制劳干殷代月食考董作宾跋日本高山寺旧钞卷子本庄子残卷王叔岷上古语法札记周法高九族制与尔雅释亲芮逸夫汉代地方官吏之籍贯限制严耕望洛阳伽蓝记补注体例辨徐高阮鹅湖之会朱陆异同略说黄彰健朝鲜壬辰倭祸与李如松之东征李光涛记朝鲜宣庙中兴志李光涛中国语的词类周法高集刊第二十三本上册古今交食周期比较论高平子台山语料赵元任汉代的雇佣制度劳干秦汉郎吏制度考严耕望清季的江南制造局全汉升故宫藏拳乱史料注释吴相湘成都弓箭制作调查报告谭旦冏僰人考芮逸夫么些族迁徙路线之寻访李霖灿成都音系略记杨时逢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校雠通例王叔岷汉晋遗简偶述之续陈槃三等韵重唇音反切上字研究周法高「姓」字古义析证杨希枚掣逋考李方桂小屯C区的墓葬群石璋如战国墓内带用途的推测高去寻全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的反切上字董同龢殷墟有刃石器图说李济说「吉」张秉权中国与东南亚之崖葬文化凌纯声西周年历谱董作宾集刊第二十四本论唐代尚书省之职权与地位严耕望略论唐六典之性质与施行问题严耕望大明律诰考黄彰健读明史王艮传黄彰健明外史考黄彰健清史稿顺治朝疆臣表订误李光涛陕西耀县的碑林与石窟石璋如陕西长武县出土造像记石璋如汉代常服述略劳干先秦两汉帛书考陈槃中国语法札记周法高跪坐蹲居与箕踞李济集刊第二十五本论古代汉语的音位周法高张献忠史事李光涛多尔衮入关始末李光涛甲午战争以前的中国工业化运动全汉升明史宰辅表初校吴缉华跋日本古钞卷子本淮南鸿烈兵略闲诂第廿王叔岷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严耕望殷虚文字札记张秉权河南 县刘庄的汉墓石璋如云南 黑体质之研究芮逸夫集刊第二十六本古代的询问代词周法高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陈槃殷代的铸铜工艺石璋如小屯殷代的建筑遗迹石璋如先秦赐姓制度理论的商榷杨希枚孟子性论之研究黄彰健杜黄裳拜相前之官历严耕望明季朝鲜「倭祸」与「中原奸人」李光涛集刊第二十七本文字斠证王叔岷魏晋南朝都督与都督区严耕望先秦诸侯受降献捷与遣俘制度考杨希枚易卦源于龟卜考屈万里长沙音系杨时逢卜辞甲申月食考张秉权玉佩与刚卯劳干论浮屠与佛周法高关中考古调查报告石璋如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中(附劳干跋文)陈槃集刊第二十八本上册本论文集撰文人上胡适先生书国语结构不同层次中形态上跟意义上的参差赵元任老君音诵诫经校释杨联升晏子春秋斠证王叔岷印章与摹搨的起源及其对于雕板印刷发明的影响李书华Some References to Iranian Temples in the Tun-huang Region Arthur Waley古代被动式句法之研究周法高Prima Introduzione della Filosofia Scolastica in Cina Pasquale M. D'elia Documents Issuing from the Region of Tun-huang Henri Maspero,Translated by L.Carrington Goodrich记李如松留于东国朝鲜之后裔李光涛卜龟腹甲的序数张秉权再论吾我金守拙著、李保均译四川李庄方言略记杨时逢姿与Gesture陈世骧旧唐书夺文拾补严耕望元朝与明初的海运吴缉华尚书 陶谟篇著成的时代屈万里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下一)陈槃A Kottish-Tibetan-Chinese Word Equation Walter Simon司马迁与希罗多德(Herodutus)之比较邓嗣禹论夫子与子李宗侗汉代的西域都护与戊己校尉劳干论四书章句集注定本黄彰健集刊第二十八本下册美洲白银与十八世纪中国物价革命的关系全汉升The Jui Dialect of Poai honology李方桂黑鞑事略中所说窝阔台汗时代胡丞相事迹考姚从吾「韦弦」「慎所好」二赋非刘知几所作辨洪业小臣 石 的残片与铭文高去寻殷代头饰举例石璋如联名与姓氏制度的研究杨希枚僚人考芮逸夫The Neo-Confucian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of Evil陈荣捷“Wu-Liang-Shou”(无量寿):A Comparative Study of Tibetan and Chinese Longevity Rites F.D.Lessing汉城大学所藏大胛骨刻辞考释董作宾康熙几暇格物编的法文节译本陈受颐殷虚白陶发展之程序李济胡适思想与中国前途殷海光胡适先生著作目录(一)中文Eugene L.Delafield胡适先生著作目录(二)西文袁同礼集刊第二十九本上册Numerals in Comparative Linguistic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Dravidian)Murray B.EmeneauThe Phonemic System of the Yi Miao Dialect张琨Siamese Phonemes: A Restatement George L.Trager湖南方言声调分布杨时逢Linguistic Geography of the 宣化Hsuan-hua Region(察哈尔Chahar Province)Willem A. GrootaersTwo Final Consonantal Clusters in Archaic Tibetan Walter SimonMeaning Correlations and Selections in Morphology-Syntax Paradigms Charles F.VoegelinThe Chinese Script: An Essay on Nomenclature (the first hecaton)Peter A. Boodberg Essentials of Shan Phonology and Script Soren EgerodThe Study of the Chuan Chu in Shuo Wen Paul L-M. Serruys老乞大朴通事里的语法语汇杨联升Problems of Hierarchy and Indeterminacy in Mandarin Phonology Samuel E. Martin厦门方言的音韵董同龢Notes on Gilyak RomanJakobsonInitial Mutations in Celtic Alf Sommerfelt上古语末助词…与‟(欤)之研究周法高跋周法高先生「上古语末助词…与‟(欤)之研究」兼论论语中「君子」一词之词性杨联升The Jui Dialect of Po-ai and the Northern Tai李方桂Jui Syllabics Eric P.Hamp集刊第二十九本下册平心论高鹗林语堂管子斠证王叔岷箕子朝鲜李光涛论汉代的卫尉与中尉兼论南北军制度劳干上海在近代中国工业化中的地位全汉升尚书文侯之命著成的时代屈万里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下二)陈槃华北石窟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石璋如Termin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Miao Kinship System芮逸夫Miao and Chinese Kin Logic A.L.Kroeber宋蒙钓鱼城战役中熊耳夫人家世及王立与合州获得保全考姚从吾。
浙江自考00819训诂学-重点知识点汇总速记宝典
训诂学(00819适用浙江)速记宝典一、简答题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内容。
答题攻略:(1)不能像名词解释那样简单,也不能像论述题那样长篇大论,但需要加以简要扩展。
(2)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4)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
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
考点1:简述训诂的含义?答: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考点2:除了系统性,训诂学还有哪些特性?答:①独创性,不要照抄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要从今天的实际情况出发,为训诂学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总结新的理论和经验。
②实用性,要把训诂学从“经学附庸”里解放出来,使之为今天的语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辞书编纂等工作服务并为今天的广大读者所欢迎。
考点3:训诂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关键所在是什么?答:黄侃说:“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今人齐佩瑢也说:“研究前人的注疏,历代的训诂,分析归纳,明其源流,辨其指归,阐其枢要,述其方法,演为统系而条理之。
更进而温故知新,评其优劣,根据我国语文的特质提出研究古语的新方法,新途径,这便是训诂学。
”黄、齐两位先生的话,虽然还没有把训诂学这门学科所应包含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但原则的问题都谈到了,特别是他们都提到了训诂学要有系统性,这是很要紧的,因为这正是训诂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关键所在。
考点4:简述训诂学的内容?答:①释词和解句;②辨析古书异例。
考点5:简述释词以及释词在训诂中的重要性?答:①释词,就是解释古书中字和词的含意,在古汉语中,字和词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并不一致,我们这里所谓词,包括字和词两者而言,这两者有时是一回事,有时则不同,这可以说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八)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八)《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八)嘉靖十九年(1540)魏希明刻本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01415 金石韵府五卷(明)朱云撰明嘉靖十年(1531)俞显谟刻朱印本郑州大学图书馆01416 金石韵府五卷(明)朱云撰明嘉靖十年(1531)俞显谟刻朱印本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01417 广金石韵府五卷字略一卷(清)林尚葵辑清康熙九年(1670)周亮工赖古堂朱墨套印本大连图书馆01418 广金石韵府五卷字略一卷(清)林尚葵辑清康熙九年(1670)周亮工赖古堂朱墨套印本青海省图书馆01419 集钟鼎古文韵选五卷(明)释道泰撰明抄本大连图书馆01420 六书古训二十四卷(清)王棻撰稿本台州市黄岩区图书馆01421 康熙字典十二集三十六卷总目一卷检字一卷辨似一卷等韵一卷补遗一卷备考一卷(清)张玉书凌绍雯等撰康熙内府朱墨抄本故宫博物院01422 康熙字典十二集三十六卷总目一卷检字一卷辨似一卷等韵一卷补遗一卷备考一卷(清)张玉书凌绍雯等撰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内府刻本大连图书馆01423 康熙字典十二集三十六卷总目一卷检字一卷辨似一卷等韵一卷补遗一卷备考一卷(清)张玉书凌绍雯等撰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内府刻本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01424 同文备考八卷首三卷声韵会通一卷韵要粗释四卷(明)王应电撰明嘉靖刻本河南省图书馆01425 重编广韵五卷(宋)陈彭年等撰(明)朱祐槟编明嘉靖刻本中136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01426 集韵十卷(宋)丁度等撰明末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01427 大明成化丁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十五卷(金)韩道昭撰明成化七年(1471)金台大隆福寺刻本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01428 大明成化丁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十五卷(金)韩道昭撰明成化七年(1471)金台大隆福寺刻本湖南图书馆01429 大明成化丁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十五卷(金)韩道昭撰明成化七年(1471)刻正德十四年(1519)重修本青海大学医学院图书馆01430 大明成化丁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十五卷(金)韩道昭撰明成化七年(1471)刻本张掖甘州图书馆存十二卷(一至九、十三至十五)01431 大明正德乙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十五卷(金)韩道昭撰明正德十五年(1520)刻本湖南图书馆01432 大明正德乙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十五卷(金)韩道昭撰明正德十五年(1520)刻本河南省唐河县图书馆存十一卷(一至五、七至十二)01433 大明成化庚寅重刊改并五音集韵十五卷(金)韩道昭撰明成化六至七年(1470-1471)刻本大连图书馆01434 大明成化庚寅重刊改并五音集韵十五卷(金)韩道昭编明成化六至七年(1470-1471)刻本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01435 大明成化庚寅重刊改并五音集韵十五卷(金)韩道昭撰明成化六至七年(1470-1471)金台大隆福寺刻本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13701436 大明弘治甲子重刊改并五音集韵十五卷(金)韩道昭撰明弘治十七至十八年(1504-1505)刻本四川省图书馆01437 大明正德乙亥重刊改并五音集韵十五卷(金)韩道昭撰明正德十一年(1516)刻本青海大学医学院图书馆01438 大明正德乙亥重刊改并五音集韵十五卷(金)韩道昭撰明正德十一年(1516)刻本青海省图书馆01439 大明正德乙亥重刊改并五音集韵十五卷(金)韩道昭撰明正德十一年(1516)刻本河南省唐河县图书馆01440 古今韵会举要三十卷礼部韵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一卷(元)熊忠撰明嘉靖十五年(1536)秦钺、李舜臣刻十七年刘储秀重修本杭州图书馆01441 新编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一卷(元)刘鉴撰明弘治九年(1496)释思宜刻本大连图书馆01442 新编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一卷(元)刘鉴撰明正德十一年(1516)刻本河南省唐河县图书馆01443 洪武正韵十六卷(明)乐韶凤宋濂等撰明初刻本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01444 洪武正韵十六卷(明)乐韶凤宋濂等撰明刻本扬州市图书馆01445 洪武正韵十六卷(明)乐韶凤宋濂等撰明刻本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01446 洪武正韵十六卷(明)乐韶凤宋濂等撰明正德十年(1515)张淮刻本青海省图书馆01447 洪武正韵十六卷(明)乐韶凤宋濂等撰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138衡藩刻蓝印本安徽省博物馆01448 洪武正韵十六卷(明)乐韶凤宋濂等撰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衡藩刻蓝印本温州市图书馆01449 洪武正韵十六卷(明)乐韶凤宋濂等撰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衡藩刻蓝印本青海省图书馆存十卷(四至六、十至十六)01450 洪武正韵十六卷(明)乐韶凤宋濂等撰明隆庆元年(1567)衡藩刻本湖南图书馆01451 洪武正韵十六卷(明)乐韶凤宋濂等撰明隆庆元年(1567)衡藩刻本河南省图书馆01452 新编并音连声韵学集成十三卷(明)章黼撰明成化十七年(1481)刻嘉靖二十四年(1545)张重补刻万历九年(1581)高荐重修本南阳市图书馆存十卷(一至十)01453 新编篇韵贯珠集八卷(明)释真空撰明弘治六年(1493)刻本大连图书馆01454 新编篇韵贯珠集八卷附直指玉钥匙门法一卷(明)释真空撰明正德十一年(1516)金台衍法寺释觉恒募刻本河南省唐河县图书馆01455 韵谱二卷(明)朱睦?撰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白浚刻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01456 音学五书十三卷(清)顾炎武撰清福建侯官林春祺福田书海铜活字本金陵图书馆01457 音韵阐微十八卷(清)李光地等撰清雍正六年(1728)内府刻139本河南省图书馆01458 谐声类篇四卷(清)丁履恒撰稿本上海图书馆01459 东塾初学编一卷(清)陈澧撰稿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01460 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刘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明嘉靖四至六年(1525-1527)王延喆刻本扬州市图书馆01461 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刘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明嘉靖四至六年(1525-1527)王延喆刻本四川省图书馆01462 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刘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明嘉靖十三年(1533)秦藩朱惟焯刻二十九年(1550)重修本新疆大学图书馆01463 通志略五十二卷(宋)郑樵撰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陈宗夔刻本安徽省图书馆01464 通志略五十二卷(宋)郑樵撰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陈宗夔刻本扬州市宝应县图书馆01465 二史会编十六卷(明)况叔祺辑明嘉靖四十年(1561)刻本无锡市图书馆01466 二史会编十六卷(明)况叔祺辑明嘉靖四十年(1561)刻本大连图书馆01467 前汉书一百卷(汉)班固撰明德藩最乐轩刻本新乡市图书馆01468 前汉书一百卷(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明刻嘉靖十六年(1537)广东崇正书院重修本泰州市图书馆01469 前汉书一百卷(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明嘉靖刻明清递140修本桐城市图书馆01470 汉书一百卷(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明嘉靖汪文盛等刻本青海民族学院图书馆01471 班马异同三十五卷(宋)倪思撰(宋)刘辰翁评明嘉靖十六年(1537)李元阳刻本苏州大学图书馆01472 唐书二百卷(后晋)刘昫等撰明嘉靖十八年(1539)闻人铨刻本杭州图书馆01473 唐书二百卷(后晋)刘昫等撰明嘉靖十八年(1539)闻人铨刻本湖南图书馆01474 宋史四百九十六卷目录三卷(元)脱脱等撰明成化七至十六年(1471-1480)朱英刻明清南京国子监递修本内蒙古图书馆01475 宋史新编二百卷(明)柯维骐撰明嘉靖刻本扬州市图书馆01476 宋史新编二百卷(明)柯维骐撰明嘉靖刻本(卷七十二至八十一系配抄本)大连图书馆01477 辽史一百一十六卷(元)脱脱等撰明初刻本上海图书馆01478 辽史一百一十六卷(元)脱脱等撰明初刻嘉靖南京国子监递修本内蒙古图书馆01479 辽史一百一十六卷(元)脱脱等撰明初刻嘉靖南京国子监递修本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01480 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元)脱脱撰明初刻本国家图书馆01481 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元)脱脱撰明初刻明清南京国子监递修本内蒙古图书馆存一百三卷(三十三至一百三十五)01482 元史二百一十卷(明)宋濂撰明洪武三年(1370)内府刻本国141家图书馆存九十九卷(二十八至三十一、四十八至四十九、五十三至六十、七十五至七十八、九十五至一百一、一百六至一百十八、一百二十六至一百三十二、一百三十四至一百三十七、一百四十一至一百四十四、一百四十九至一百六十八、一百七十二至一百九十四、二百八至二百十)01483 元史二百一十卷(明)宋濂撰明洪武三年(1370)内府刻嘉靖南京国子监递修本北京大学图书馆01484 元史二百一十卷(明)宋濂撰明洪武三年(1370)内府刻嘉靖南京国子监递修本上海图书馆01485 元史二百一十卷(明)宋濂撰明洪武三年(1370)内府刻嘉靖南京国子监递修本泰州市图书馆01486 石匮书□□卷(清)张岱撰稿本南京图书馆01487 明史三百三十六卷(明)张廷玉撰清乾隆内府写文源阁四库全书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存五卷(九至十三)01488 史馆传稿三十篇(清)朱彝尊撰稿本上海图书馆01489 明史稿不分卷(清)万斯同等撰稿本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01490 钦定国史忠义传四十八卷清国史馆写本烟台图书馆01491 少微通鉴节要五十六卷外纪四卷(宋)江贽撰明弘治二年(1489)司礼监刻本青海民族学院图书馆01492 少微通鉴节要五十卷(宋)江贽撰明正德九年(1514)司礼监刻本湖南图书馆01493 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宋)朱熹撰明正德八年(1513)刻本启东市图书馆14201494 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宋)朱熹撰明嘉靖刻本河南大学图书馆01495 通鉴纲目全书一百八卷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书林杨氏归仁斋刻本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01496 资治通鉴纲目发明五十九卷(宋)尹起莘撰(元)刘友益书法汪克宽考异徐昭文考证(明)陈济正误冯智舒质实明弘治十四年(1501)日新堂刻本内蒙古图书馆01497 资治通鉴纲目发明五十九卷(宋)尹起莘撰(元)刘友益书法汪克宽考异徐昭文考证(明)陈济正误冯智舒质实明刻本开封市图书馆01498 续资治通鉴纲目广义一百三十卷(明)张时泰撰明弘治三年(1490)刻本内蒙古图书馆01499 宋元通鉴一百五十七卷(明)薛应旂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自刻本青海省图书馆01500 续资治通鉴六十四卷(明)王宗沐撰明隆庆五年(1571)刻本安徽省图书馆01501 续资治通鉴六十四卷(明)王宗沐撰明隆庆五年(1571)刻本扬州市图书馆01502 历代通鉴纂要九十二卷(明)李东阳等撰明正德二年(1507)内府刻本内蒙古图书馆01503 历代通鉴纂要九十二卷(明)李东阳等撰明正德十四年(1519)慎独斋刻本通渭县图书馆01504 历代通鉴纂要九十二卷(明)李东阳等撰明正德十四年(1519)慎独斋刻本杭州图书馆14301505 新刻校正古本历史大方通鉴四十卷首一卷(明)李廷机叶向高辑明嘉靖周时泰刻本绍兴图书馆01506 世史正纲三十二卷(明)丘濬撰明弘治三年(1490)刻本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01507 诸史会编大全一百十二卷(明)金燫撰明嘉靖四年(1525)金坛县刻本大连图书馆01508 诸史会编大全一百十二卷(明)金燫撰明嘉靖四年(1525)金坛县刻公文纸印本无锡市图书馆01509 两汉纪六十卷(宋)王铚编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黄姬水刻本扬州市图书馆01510 大明宪宗纯皇帝实录二百九十三卷(明)刘吉等纂修明抄本浙江图书馆存二百六十六卷(一至八、十三至十七、四十一至二百九十三)01511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不分卷(明)顾秉谦等纂修明抄本浙江图书馆01512 清太祖实录不分卷清内府抄本南京市博物馆01513 大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十卷(清)勒德洪明珠等纂修清内府抄本南京市博物馆01514 大清历朝实录清乾隆至光绪间内府抄本故宫博物院01515 鸿猷录十六卷(明)高岱撰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高思诚刻本辽宁省图书馆01516 鸿猷录十六卷(明)高岱撰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高思诚刻本大连图书馆01517 荒史六卷(明)陈士元辑明万历二年(1601)德安府刻本辽宁144省图书馆01518 国语二十一卷(三国吴)韦昭注明嘉靖七年(1528)金李泽远堂刻本郑州市图书馆01519 国语二十一卷(三国吴)韦昭注明嘉靖七年(1528)金李泽远堂刻本开封市博物馆01520 国语九卷(明)闵齐伋裁注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闵齐伋刻三色套印本安徽省图书馆01521 鲍氏国策十卷(宋)鲍彪校注明嘉靖七年(1528)龚雷刻本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01522 战国策十二卷(明)闵齐伋裁注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闵齐伋刻三色套印本故宫博物院01523 战国策十二卷(明)闵齐伋裁注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闵齐伋刻三色套印本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01524 华阳国志十二卷(晋)常璩撰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杨经刻本四川省图书馆01525 汉唐秘史二卷(明)朱权撰明建文四年(1402)宁藩刻本杭州图书馆01526 贞观政要十卷(唐)吴兢撰明成化元年(1465)刻本青海民族学院图书馆01527 贞观政要十卷(唐)吴兢撰明成化十二年(1476)内府刻本扬州市图书馆01528 国初礼贤录一卷(明)刘基撰明抄本甘肃省图书馆01529 吾学编六十九卷(明)郑晓撰明隆庆元年(1567)郑履淳刻本甘谷县图书馆14501530 吾学编六十九卷(明)郑晓撰明隆庆元年(1567)郑履淳刻本无锡市图书馆01531 今言四卷(明)郑晓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项笃寿刻本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01532 皇明政要二十卷(明)娄性撰明正德二年(1507)慎独斋刻本南京图书馆01533 交泰录五卷(明)龙大有编明嘉靖十九年(1540)自刻本大连图书馆01534 辽纪一卷(明)田汝成撰清初抄本杭州图书馆01535 中兴实录不分卷(明)冯梦龙撰明弘光刻本南京图书馆01536 十七史详节二百七十三卷(明)吕祖谦辑明正德十三年(1518)刘弘毅慎独斋刻本青海民族学院图书馆存二百六十八卷(一至二百六十三、二百六十九至二百七十三)01537 全史论赞八十一卷(明)项笃寿辑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项氏万卷堂刻本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01538 全史论赞八十一卷(明)项笃寿辑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项。
试析黄季刚的形声字研究法
[收稿日期]2020-06-2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平台的字书俗字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8BYY141)。
[作者简介]黄冉(1986-),女,安徽砀山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① 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6页。
② 林尹:《形声释例》,《制言》1936年第10期。
③ 林尹:《形声释例》,《制言》1936年第10期。
试析黄季刚的形声字研究法黄 冉(云南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摘要:鉴于前人形声研究存在的不足,黄季刚主张以声韵解形声,强调形、音、义的结合,以寻根探源的思想贯穿其中,并以系统性、条理性之法来研究形声字。
黄季刚形声字研究法,集中体现了章黄学术由文字转向语言、由共时转向历时的研究特点。
关键词:黄季刚;形声字;研究方法;求根探源;章黄学术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21)01-0101-07 一、黄季刚评清代形声研究清代是传统小学的鼎盛时期,学者推崇《说文》,重视六书的研究。
就形声而言,黄季刚说:“有清一代研究象形、指事、会意者多,故三者多已发其精蕴;研究形声者少,故形声今犹未大明。
”①黄季刚简洁概括了清代形声字研究情况。
研究形声者少,故形声今犹未大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研究形声字的文章数量来看,清代学者专门研究形声的较少。
丁福保编纂的《说文解字诂林》(包括正编和补遗)是清代学者研究《说文》成果的汇编。
据李国英统计,《诂林》收录有关六书的文章共118篇,其中专门研究形声字的只有2篇,占比1.7%。
第二,清代学者对形声字研究有待深入。
清代出现了很多以声母统领谐声字的著作,如姚文田《说文声系》、严可均《说文声类》、戚学标《汉学谐声》、张惠言《谐声谱》、丁履恒《说文谐声》等,但是这些著作类似谐声表性质。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学者大都依据自己的声韵体系对形声字进行分类归部,很少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古文字研究目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75本)目录
《古文字研究》1-24辑目录1、《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于省吾:《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唐兰:《殷虚文字二记》张政烺:《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胡厚宣:《说》张颔:《侯马盟书丛考续》高明:《侯马载书盟主考》朱德熙:《战国匋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裘锡圭:《说“弜”》马国权:《两周铜器铭文数词量词初探》陈世辉:《略论〈说文解字〉中的省声》李学勤:《岐山董家村训匜考释》张振林:《中山靖王鸟篆壶铭之韵读》姚孝遂:《契文考释辨证举例》徐锡台:《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所见人名、官名、方国、地名浅释》徐锡台:《探讨周原甲骨文中有关周初的历法问题》张政烺:《中山王壶及鼎铭考释》(与姚文合于一处)张政烺:《中山国胤嗣壶释文》赵诚:《〈中山壶〉〈中山鼎〉铭文试释》孙稚雏:《中山王鼎、壶的年代史实及其意义》于豪亮:《为什么随县出土曾侯墓?》林沄:《从武丁时代的几种“子卜辞”试论商代的家族形态》姚孝遂:《商代的俘虏》李家浩:《释“弁”》[日]岛邦男:《禘祀》[日]前川捷三:《介绍著录明义士旧藏甲骨的新刊二书》肖楠:《甲骨学论著目录(1949—1979)》2、《古文字研究》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上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考释》下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综合研究》附:图版3、《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于省吾:《释盾》裘锡圭:《释柲》李学勤:《关于组卜辞的一些问题》萧楠:《论武乙、文丁卜辞》张永山、罗琨:《论历组卜辞的年代》张政烺:《周厉王胡簋释文》林沄:《琱生簋新释》商承胙:《秦权使用及辨伪》马国权:《战国楚竹简文字略说》李家浩:《战国布考》孙稚雏:《天亡簋铭文汇释》姚孝遂:《〈殷虚卜辞综类〉简评》贾平:《读〈殷虚文字甲编考释〉》[日]松丸道雄:《散见于日本各地的甲骨文字》4、《古文字研究》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关于王念孙古音韵部研究的评述
关于王念孙古音韵部研究的评述清代中期古音学研究进入全盛期,各古音学家不断学习前人经验并吸取他人看法,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修正、补充,推动了古音学的发展,使其走出“叶音”的桎梏。
王念孙集前人所成,分古音为二十一部,至部和祭部独立,侵谈二部入声独立。
其对古音学贡献与研究方法都值得后人学习。
标签:王念孙;古音学;韵部;研究方法一、王念孙的生平有清一代,尤其是乾(隆)、嘉(庆)年间,是学术研究的巅峰时期。
清儒之中,江苏高邮王念孙,集前人之所成,归纳上古韵部为二十一部,将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最能体现一时之学术风貌。
王念孙,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
先世居苏州,明初始迁居高邮。
王念孙自幼聪敏过人,八岁能属文,十岁“而十三经诵毕,旁涉《史》《鉴》”。
王念孙从小随父居京师,其父礼延著名学者戴震为之师,讲授经义,授声音训诂之学,奠定了他一生做学问的基础。
王念孙笃志向学,为文根底深厚,理法精熟,聪慧过人,颇多著述。
已刊行的著作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诗经群经楚辞韵谱》等十余种;未刊著作有《雅诂表》《谐声谱》等十余种。
二、王念孙的古音学著作及研究方法(一)《古韵廿一部》与《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古韵廿一部》作于嘉庆二十一年,是王念孙答李许斋的论韵书信,所以也称《与李方伯书》或《与李方伯论韵书》。
信的前半部分针对《六书音均表》平入分配的错误提出四条意见(详见后);后半部分分列“古韵廿一部”,这是录以前所定的“古韵二十一部通表”,又在相应的地方详列至、祭二部字以及侯部的入声。
此书信完美体现了王念孙的古音思想与意见。
《诗经群经楚辞韵谱》具体成书时间不能确定,据王国维考证,王念孙立古韵二十一部比段玉裁稍后,王念孙的《古韵谱》著作当与其分部时间相去不远。
陆宗达先生董理北京大学所得王念孙未刊之稿,谓:“考先生治古韵之学,始于乾隆三十一年丙戌”,“丙戌辨古韵,分部廿一”。
又“此《韵谱》成书当为晚岁,谱中笺识多与《读书杂志》相关。
上古音韵
☆ 对转、旁转和声调
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的概念
阴声韵:韵尾收于元音或半元音者
阳声韵:韵尾收于鼻音
入声韵:韵尾收于塞音
为什么会出现“对转”?又是怎样对转的呢?
“对转”这种变化其实是在语音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 的。 “阴阳对转”: 有时阳声韵由于失掉鼻音韵尾而变成 阴声韵;阴声韵也有时由无鼻音韵尾变成有鼻音韵尾,而 转为阳声韵。 “阴入对转”,“阳入对转”: 在同样的条件下,入 声韵也可以转变成阴声韵或者阳声韵,阴声韵或者阳声韵 也可以转变成入声韵。
• 1、中古声纽分为多少个字母?是谁总结出来的?(2分) 大约在唐代末年,释僧守温根据印度梵文的音理,为汉语声母 制定了三十个字母,后来又有人补充了六个,形成音韵学传统的三 十六字母。 • 2、上古声纽分为多少类多少母?是谁总结出来的?(2分) 王力先生吸取前人研究的成果,把上古声纽分为六类三十二母
18.以塞音收尾的韵母,音韵学称之为( ) 答案:入声韵 19.说出下面复韵母的字是由韵头,韵腹,韵尾哪个部分组成,并具体说 明。 抓zhua[tsua] 答案:a是韵腹,u是 20.举例:鱼[y]第一个音素是半元音,不是辅音,也没有声母,这种现象称 为( ) 答案:零声母 21.说出下面汉字的元音及发音情况。 米 答案:[i]舌前不圆唇高音 22.说出下面汉字声母的辅音音标以及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齐 答案:[t ’]舌面清塞擦音送气 23.从韵尾分析一般分为阴声韵,阳声韵,( ) 答案:入声韵
《歌麻古韵考》的版本及作者问题考辨
《歌麻古韵考》的版本及作者问题考辨茶志高【摘要】《歌麻古韵考》为保山吴树声所著,现行《畿辅丛书》本、渭南严氏成都贲园刻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皆署“苗夔补注”。
通过对《歌麻古韵考》两种主要版本的系统的梳理以及内容比勘可以发现,吴氏同治八年刻本比“苗夔补注”本多出,顺序亦有调整,并在相关内容中加入小篆,可以看出吴氏做了较大的增订删改。
故署“苗夔补注”本实际上应为吴树声自刻本刊行前的稿本之一种副本,而真正的补注者还是吴树声。
由于《畿辅丛书》编者误收误题,造成之后一系列刻本的错误署名,同时也造成了《清史稿·艺文志》等重要文献对《歌麻古韵考》撰者的错误著录。
%Ge Ma Gu Yun Kao was written by Wu Shusheng. Ji Fu Series,the edition of Wei Nan Yan Shi Cheng Du Ben Yuan and Cong Shu Ji Cheng Chu Bian all have been signed with“Miao Kui”. By arranging the system and content of the two main versions,it can be found that Wu’s edition has more contents than the edition of Miao Kui,the order was also adjusted,and added Xiaozhuan in the related content. It can be seen that Wu made big emen﹣dations. The fact is,the Miao Kui edition was one of the script copies prior to the self printed edition of Wu Shush﹣eng,so the real person who added contents and made notes is still Wu Shusheng. The editor’s mistake in Ji Fu Se﹣ries,caused a series of errors in edition signature,and also resulted in the wrong author description of Ge Ma Gu Yun Kao in Qing Shi Gao Yi Wen Zhi and other important documents.【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7页(P94-100)【关键词】《歌麻古韵考》;吴树声;苗夔;版本;稿本;自刻本【作者】茶志高【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22《歌麻古韵考》是清末一部重要的音韵学著作,该书“援据赅审,发前人所未发”,[1]卷六十九,吴树声传,5667颇受当时以及现代学者重视。
_切韵正音经纬图_语音演变分析
收稿日期 2002-08-10作者简介 李国华(1940-),男,湖南邵阳人,云南民族大学教授。
音韵学切韵正音经纬图!语音演变分析李国华(云南民族大学离退休处,云南昆明∀650031)摘∀要: 切韵正音经纬图!是清康熙年间昆明僧人宗常所撰的韵图,文章对此图的语音演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切韵正音经纬图;音变;分析 中图分类号 H113 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913(2004)02-0123-03∀∀ 切韵正音经纬图!是清康熙年间昆明僧人宗常所编撰的韵图,现存 云南丛书!内。
宗常说:#随方语异,音韵差殊,则字母之法,声音之学不得不讲,而折衷归之正声正音而后已也。
∃#愚弱冠时,负笈鸡山,学于石钟觉宇老人,追随杖履,执侍有年。
每疑老人生长南徼,语含中韵,因请其故,遂而授愚声音之法,始悉今昔南北音韵清浊之道。
∃反映了他对随方语异,音韵差殊的不满,而追求中韵的理想。
所谓中韵,实际是指流传于中原一带的语音。
宗常编撰这个图的目的显然是为了便于大家学习中韵,但他这个韵图并不是简单地表现中韵的声韵调,而更多地是要保留古代语音的框架,他使用将二者对应的办法编成了这个图。
也正因为如此,它为我们探讨注音的演变提供了线索。
首先,我们来看韵母的演变。
切韵正音经纬图!共列十三图,每图列四韵,共五十二韵,实际只有三十六个韵母,另十六为附韵。
附韵韵母与三十六韵母同。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宗常在制图时将二六韵全部展开,然后用中韵一读,实际只有三十六个韵母,古音的二六韵有许多需要合并,但宗常并不把它们合并起来,而是将古韵一一与中韵对照,选定一个韵作为韵母的代表韵,如有同音之韵则作为附韵紧列其后,并注明#%同%韵,附之∃。
举例来说,发括经韵,其后列巾、金两个附韵。
这三个韵分别代表二六韵中的梗、臻、深三摄之韵。
用中韵一读,它们是完全同音,本当合并,但宗常为了保持古音的框架,不将它们合并,而是将它们一一列出。
同时根据古音的演变规律及其与中韵的对应,确定经韵为代表韵(或云正韵),巾、金二韵为附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履恒《形声类篇》古韵研究
《形聲類篇》是清代學者丁履恆所著的音韻學專著。
主要有古韻分部、通合理論、諧聲理論三大部分,本文分別對這三部分的内容進行了整理研究,將其中的諧聲聲符、通合韻字以及部分諧聲字整理出來,與段玉裁《六書音均表》、黄德寬《古文字譜系疏證》、何九盈《古韻通曉》、王力上古音三十部諧聲表及其《詩經韻讀.楚辭韻讀》等上古音研究成果進行比較,主要採用文獻考證法、歷時共時比較法等對《形聲類篇》的古韻作系統研究,結論如下:一、古韻分部我們對丁氏所列諧聲聲符進行了整理,將其與段玉裁、王力進行了比較,得出以下結論:1.丁氏東、冬分部值得肯定,然部分韻字仍相混;其將祭部分出極有見地;丁氏屬考古派,其入聲韻部未獨立。
2.丁氏諧聲聲符歸部較段氏整齊,與王力較接近,然部分聲符收錄及歸部略顯雜亂,不夠嚴謹。
二、通合理論我們引用李鵑娟對丁氏古韻十九部的擬音,對丁氏《詩經》韻的通合韻字進行了整理分析,通過與段玉裁、王力進行比較,得出以下結論:1.丁氏發明的四大通合條例頗有見地,丁氏不僅重視主要元音在古韻通合關係中的作用,還重視韻尾的作用,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對通合理論的構建有著重要的作用,對古音學研究無疑是一大貢獻。
2.丁氏通合韻字呈現出主要元音和韻尾配列整齊的面貌,可見其通合理論的準確性。
通過與段、王比較,發現三者有不少通合情況不同,究其原因主要為:①語音系統的差異;②字在轉抄過程中出現譌誤;⑧諧聲聲符與《詩》韻的矛盾。
三、諧聲理論丁氏對諧聲的認識有七點,我們對其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丁氏認為“同聲不一定同部”,值得肯定,然其對諧聲字認識不足,導致一些象形、會意等字誤判為諧聲字。
2.丁氏較好地對異讀字進行歸部,且糾正了時人
錯誤的諧聲認識,同時通過對幾個古文字的考證補作諧聲聲符,可見其古音學及文字學功底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