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七讲 社会互动、群体影响与人际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七讲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社会互动、群体影响与人际关系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社会互动与人的社会化 二、文化中的群体与社会分层 三、个体行为的群体影响 四、人际关系的理论与东西方传统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引子之一:
跨文化传播学的学术支点之一,在于关注人类不 同共同体之间,以及共同体内部不同阶层、不同 地区的成员之间的交往关系。社会互动因此成为 跨文化传播研究重要的基础概念。 借助社会互动的视角,文化模式就是一种人们在 特定的、有组织的系统内有序地进行互动的方式。 这种互动存在于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以 及不同社层(social class)之间,使个体、群体 及不同社层(social class)之间,使个体、群体 与社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成了相对稳 定的社会关系,同时也构成了跨文化传播的人际 和社会空间。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 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 :
选择性影响( 选择性影响(selective influence)理论: influence)理论: 第一,“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sion), 第一,“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sion), 即群体差异导致了接受媒介内容的方式的差异。 在一个被信息包围的社会中生活的人们,会根据 自己的社会地位、职业角色、文化水准、口味爱 好等主观标准对信息进行过滤,对自己感兴趣的 信息会更为注意; 第二,“选择性感知”(selective perception), 第二,“选择性感知”(selective perception), 由于兴趣、信仰、知识水平、主观态度、实际需 求、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距,不同群体的人们会 对同一个信息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认知差异。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社会化的几个阶段:
◎基本社会化。在儿童时期通过家庭学习生活知识,培养 基本社会化。在儿童时期通过家庭学习生活知识,培养 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发 展道德及价值判断的标准; ◎预期社会化。主要指在学校里进行的社会化,学习将要 预期社会化。主要指在学校里进行的社会化,学习将要 承担的社会角色,为进入社会做好各种准备; ◎发展社会化。主要指成年之后的社会化,是在实现了基 发展社会化。主要指成年之后的社会化,是在实现了基 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随着环境和自身的变化,个体 要接受新的期待和要求,承担新的义务、角色和责任; ◎再社会化。当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 再社会化。当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 剧变化时,个体的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需要 做出重大调整,并开始新的学习。譬如,人们在迁居异国 他乡时,需要学习当地的语言,适应当地的习俗和生活方 式。
基本认识:
文化是群体而非个人的特征。 文化是在特定人群长期的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并成为人群共同活动和 相互依赖的重要纽带。作为人类行为、思想和感情的模式,特定的文 化总是与一定的人群相联系,是一个共同体的社会遗产,不仅带有民 族生活轨迹中产生、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还包含着各个群体的思想、 精神产品与行为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就是特定群体的潜意识,霍夫斯坦德就指出: “文化是我们思想中集体的、能够把一类人与另一类人区别开来的集 体程序(collective programming)。” 体程序(collective programming)。” 每个文化内部都有一个与主导文化相联系的主导群体 每个文化内部都有一个与主导文化相联系的主导群体(dominant 主导群体( group)——作为文化的核心和社会各个群体的领导者,主导群体能 group)——作为文化的核心和社会各个群体的领导者,主导群体能 够决定和控制文化信息的内容和流向。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参考群体与意见领袖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 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
“大传统”(great tradition)与“小传统” 大传统”(great tradition)与“小传统 小传统” (little tradition)的概念,是用以说明复杂社会中 tradition)的概念,是用以说明复杂社会中 存在着两种不同层次的传统: 少数有思考能力的上层人士创造的文化系统是 “大传统”,反映了以都市为中心,由上层士绅、 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 社会下层在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社会风习是“小传 统”,是一种具有保守价值的观念形态。在文化 系统中,“小传统”显然处于被动地位。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于意义与社会互动的关联:
霍华德·贝克(Howard Becker)对大麻 霍华德·贝克(Howard Becker)对大麻 吸食者进行的研究指出,在彼此互动的过 程中,吸食者学习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如何在他人的影响下学会“正确” 第一,如何在他人的影响下学会“正确”吸食; 第二,如何在他人指导下定义“神魂颠倒” 第二,如何在他人指导下定义“神魂颠倒”的状态, 即如何分辨大麻带来的感受,并将之与吸食行为联系起来; 第三,如何在他人的影响下把吸食感受定义为“ 第三,如何在他人的影响下把吸食感受定义为“快乐 的”、“值得期待的”。 值得期待的”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三、个体行为的群体影响
人类的多样性也包含着个体的多样性; 这些同样须被社会学的想像力所把握和理 解。 ——社会学家赖特· ——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序经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 陈序经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
无论是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来看,或是从 文化的模仿与创造来看,个人所占的地位 比之社会更为重要,“因为个人是具体的, 是发展文化的主体,是发展文化的原子, 是发展文化的起点。所谓某个社会的文化, 影响或传播到别个社会,严格的说,是前 者的个人影响或传播到后者的个人”。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群体的类型:
基本群体(primary group)与社会组织; 基本群体(primary group)与社会组织;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所属群体与参考群体。 年龄群体; 性别群体; 民族群体,等等。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社会互动与人的社会化
一个群体遇到另一个群体时,他们采取 的态度取决于他们对观察到的差异所做的 反应。 ——人类学家克拉克· ——人类学家克拉克·威斯勒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社会互动:
社会学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两个以上 的个体、群体或社层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活动。 社会互动主要包括五个要素: 行动者; 社会目标; 社会环境; 社会规范; 社会接触。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乔治· 乔治·米德:
我们多少是无意中看着自己,像其他人 看着我们一样。我们不知不觉地像其他人 对我们说话那样对自己说话;像麻雀模仿 金丝雀的叫声一样,我们选择了周围的方 言。当然,在我们自己的机制中必定有这 些特殊的反应。我们在他人身上引起我们 在自身引起的某种反应,以致我们不知不 觉地模仿了这些态度。我们无意识地置身 于他人的地位并像他人那样行动。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群体的力量:
来自群体约束的力量,远远大于自我约束的力 量,群体不仅能够在人们相互的契约中确立规范 的“绝对命令”,而且还积极地涉入了每一种规 范的形成过程。 譬如,宗教得以在人类历史中传承、延续的原 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群体影响 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群体影响,通 群体影响,通 常有三种情况: 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 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 家庭传统。 家庭传统。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引子之二:
作为人类结合的基础,社会互动引起了形形色色的社会现 象,构成人类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没有对社 会互动行为的研究,就难以解释复杂的文化与传播现象。 跨文化传播研究对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的关 跨文化传播研究对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的关 注,还遵循了社会科学的一项基本原则:不研究不受群体 影响的人的行为。由于人的行为是在互动过程中被塑造的, 只有通过对社会互动行为的研究,才能解释人的行为。 传播是借助信息传递而实现的社会行为的互动过程,因为 在接受或传播信息时,人们总是受到与其互动的群体以及 更大的社会结构的影响。所以,人际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从 来就是传播学关注的重点,有关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构 成了传播学关于人际传播的基本内容;传播学也一直重视 群体和组织内的传播研究,并把群体和组织内的传播视为 群体和组织存在的先决条件。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社会互动与社会化:
社会互动与社会化(socialization)密切相关。 社会互动与社会化(socialization)密切相关。 社会化是个体用来获得其所属群体的规范、价值 观、信仰、态度和语言特征的社会互动过程。 根据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的观 根据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的观 点,所有社会结构和意义都是由社会互动所创制 和维持的,社会化就是人们“发展思考能力和塑 造人类行为”的过程,是创造和学习“符号”和 “意义”的过程。 重要的是,社会化不是单向的个体被动接受信息 的过程,而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互动过程。
大麻的意义是在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这种意义决定了吸食者对于大麻的看法。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文化中的群体与社会分层
荀卿曰:“民生有群。”群也者,人道 所不能外也。 ——严复 ——严复
wk.baidu.com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什么是群体?
群体(group)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基本的、 群体(group)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基本的、 具体的社会结构,其成员不是孤立地个别存在, 而是被组织到一个复杂的、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 之中,人们遵循相同的需要、规范或认同,并按 一定行为模式进行互动。 群体的实质,就是社会互动的集合:群体的出现 与持续,有赖于群体成员的兴趣、期待、感情等 通过具体的社会互动过程来实现;群体成员通过 群体性的社会互动,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归属 感,并在客观上把自己与外在的社会结构有序地、 有意义地联系在一起。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社会分层、权力与文化 2.社会分层、权力与文化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根据不同的社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根据不同的社 会等级标准(综合的或单一的),把社会成员划 分成不同阶层的群体的过程。 作为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的一个特定角度,社会 分层理论在社会学原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般来说,划分阶层的标准依据的是人们对广义 的社会资源的拥有状态,会依据不同群体的社会 性别、收入多寡、权力大小、教育程度高低等状 况进行。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群体的一致性 1.群体的一致性
群体的一致性往往体现为“从众性 群体的一致性往往体现为“从众性”(conformity)—— 从众性”(conformity) 通常,个体乐于受到所属群体的影响,特别是来自年龄群 体、性别群体或民族群体等的影响,进而满足从事社会活 动的诸多社会和心理需要。 有一个例子:在拉美国家的一些村庄里,妇女洗衣服的条 件是恶劣的,但与其他人共同工作的愉快、与他人的交谈 和玩笑补偿了洗衣的艰苦,所以妇女们强烈反对改变洗衣 方式;在非洲的一些村庄,水井发挥了同样的作用——妇 方式;在非洲的一些村庄,水井发挥了同样的作用——妇 女抵制那些将自来水接入每家每户的建设者,因为自来水 剥夺了她们惟一的社会交往的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