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的中医分型与治疗
中医分三期治疗急性白血病

中医分三期治疗急性白血病摘要急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病,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和复发性。
传统中医学认为急性白血病是因体内气血不和、瘀血内阻等病理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采用分三期进行,分别是缓解期、巩固期和调理期。
本文将详细解释中医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三个阶段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I. 缓解期1. 病理分析急性白血病的缓解期是指化疗结束后病情稍有好转的阶段。
在此时,中医着重调整患者的体质,增强免疫力,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2. 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采用适当的中药以调养气血,祛除瘀血。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丹参等,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并有助于恢复造血功能。
(2)膳食调养:精心搭配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鱼肉等,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恢复。
(3)心理疏导: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
3. 治疗效果通过上述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够有效调整患者的身体状态,增强免疫力,促使病情缓解,并为下一阶段的治疗做好准备。
II. 巩固期1. 病理分析巩固期是急性白血病的重要治疗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医将以消除残留病灶、预防复发为目标,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 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在巩固期中,中医重点应用一些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三七、当归等。
这些药物能够排除体内余留的瘀血,并调整体内气血失调问题。
(2)针灸疗法: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气血的流通,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
(3)饮食调理:合理搭配营养,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同时,要尽量避免寒冷、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防止引起机体不适。
3. 治疗效果中医的巩固期治疗可有效清除体内的残留病灶,调整体内气血状况,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III. 调理期1. 病理分析急性白血病的调理期是指巩固治疗结束后,进一步调整患者体质和预防病情复发的阶段。
中医治疗将重点关注患者的体质调理和预防。
中医对于白血病的治疗与调理

中医对于白血病的治疗与调理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其特点是造血系统中白细胞的异常增生。
中医作为一种千年传统医学,对于白血病的治疗和调理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于白血病的治疗与调理的相关内容。
一、中医对于白血病的认识和治疗原则1. 中医对于白血病的认识中医认为白血病是由于体内正气不足、邪气流窜所致。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和阴阳的协调,认为白血病的发生与人体气血失调密切相关。
2.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白血病的基本原则是疏风清热、活血化瘀、益气健脾、养阴清热。
中医秉承着“治未病”的理念,强调从整体上调理患者的身体,而非单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二、中医药物治疗白血病的常用方剂1. 白血病白蛉汤治疗方剂白蛉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潜邪的作用。
该方剂常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质。
2. 益气健脾方剂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气血不足,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因此,益气健脾方剂是中医治疗白血病的重要方案之一。
常用的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等,能有效提升患者的免疫力和整体抵抗力。
3. 养阴清热方剂在中医的理论中,阴虚热盛是白血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
因此,养阴清热方剂对于白血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药物有麦冬、玄参、生地黄等,能够有效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
三、中医养生对于白血病的调理1. 合理饮食中医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对于白血病患者来说,应该遵循清淡易消化的原则,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高蛋白食物,同时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2. 运动调理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中医推荐适度的气功、太极拳等运动方式,可以改善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
3. 心理调节心理因素是白血病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中医注重身心的统一,强调内外兼治,患者应该学会舒缓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结语:中医对于白血病的治疗与调理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强调整体平衡和阴阳调理。
中医谈白血病

中医谈白血病
汤液经法:血液病是怎么一回事?
这里说的血液病,是指白血病,造血障碍,血小板减少等造血系统的问题。
即使是骨髓移植,也只是适应于一部分的人。
中医药对症,可以展现出良好的效果,适用于大部分人。
肾主骨,主脊,造血系统的问题,属于肾水的范畴。
主要搭配的药味,是苦味和咸味。
苦味,泄心,步肾,燥脾。
咸味,补心,泄肺,润肾。
比如说白血病,中医辩证分型主要有5类,
邪盛正虚,邪热炽盛,痰瘀互结,气阴两虚,气血亏虚5类。
1、邪盛正虚证:黄连解毒汤和当归补血汤加减。
其中黄连,黄芩,连翘,栀子,玄参都是苦味,
金银花+黄芪为辛甘化苦,麦冬+当归为辛酸化甘。
2、邪热炽盛证:以清瘟败毒饮为底方加减。
黄芩,栀子,水牛角,紫草,生地黄,牡丹皮,玄参味苦,
石膏味酸,知母味咸。
3、痰瘀互结证,以消瘰丸合膈下逐瘀汤为底方加减,
玄参,丹参,半枝莲,龙葵味苦。
浙贝母,牡蛎味咸。
半夏,桃仁,三棱,莪术味辛,赤芍味酸。
4、气阴两虚证,以生脉散或大补元煎为底方加减。
熟地黄,杜仲味苦,当归+人参辛甘化苦。
麦冬,五味子,山茱英味酸。
枸杞子,山药,甘草味甘。
5、气血亏虚证,以八珍汤为底方加减。
熟地黄,白术味苦,当归+人参辛甘化苦
川芎+甘草辛甘化苦,芍药味酸,茯苓味甘。
由上可以看出,无论哪种类型的白血病,用药都以苦味为主导药,
再兼顾其他药味。
因为白血病的核心症候便是,心火实而肾水虚,所以主要用苦味药。
老中医介绍白血病及其治疗

老中医介绍白血病及其治疗张宗甫在创立”五行致癌学说”理论后,依据白血病的不同成因、不同部位以及引起的不同脏腑内伤、特异的五行失衡,对白血病进行了七型五类分类,把白血病分为”伤木正虚型”、”伤金毒踞型”等35种类别,从而为白血病的个性化治疗、科学性治疗和康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医学界称为”白血病五行分类法”;白血病的具体分类及各型特点,详见下表白血病能不能治好一、白血病能不能治好,主要看白血病的发展时期及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否得当,如果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白血病是可以治好的;所以,白血病的治疗效果与白血病的治疗措施是密不可分的;二、中西医结合是提高急性白血病疗效的有效途径。
为了提高疗效,有计划地把联合化疗、中医药治疗、免疫治疗、支持治疗以及防治脑膜白血病和其他白血病并发症的治疗结合起来,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存期,增强机体抗病力,消灭白血病细胞,以期达到根治的目的。
三、联合化疗是目前诱导完全缓解较有效的手段。
缓解期的维持也要用化学药物。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用强的松加长春新碱,90%可得到安全缓解。
首都医院报道(1973年),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成人为主)用VEMP方案(即长春新碱、环磷酰胺、6-巯基嘌呤、强的松);急性粒细胞型,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用CMMP方案(喜树碱、丙脘、6-疏基嘌呤、强的松)或VEAGP 方案(VCG、CYC、Ara-C、6-TG、强的松)同时配以中医药治疗,缓解率87%,中位生存期为249天;而单用西药化疗治者,缓解率为61.2%,中位生存期为144天。
兰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68例,缓解率达85.5%,单纯西药治疗58例,缓解率仅50%。
河南医学院报道治疗急性白血病74例,缓解率79.3%。
而单用西药组16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3例,总缓解率为31%。
以上充分说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的优越性。
四、在缓解开始以后,还需要加强化疗作巩固治疗。
整个化疗期间可用中医扶正及支持疗法,使化疗疗程能够比较顺利进行。
慢性白血病的中药辨治

慢性白血病的中药辨治
*导读:1.瘀血内阻型:患者型体消瘦,胸胁胀痛,痞闷,腹中坚硬瘕积,肝脾显著肿大,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大便发黑,
1.瘀血内阻型:患者型体消瘦,胸胁胀痛,痞闷,腹中坚硬瘕积,肝脾显著肿大,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大便发黑,妇女月经过多,舌质红或紫,脉细。
治法:活血化瘀。
处方:桃仁、红花、五灵脂、乌药、郁金、川芎各9克,当归、生地、赤芍各10克,丹参12克,鸡血藤3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2.痰热蕴结型:发热,头痛,四肢乏力,颈部淋巴结肿大,
咽喉肿痛,鼻衄齿衄,腹中瘕积,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数有力。
治法:软坚散结,清热化痰。
处方:海藻30克,海带、昆布各15克,半夏、连翘、浙贝母、当归、夏枯草各10克,青皮、川芎、陈皮各6克,独活、山慈姑、鳖甲各9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3.气血虚弱型:患者面色苍白不华,指甲不荣,倦怠乏力,头昏失眠,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舌质淡,脉细弦无力。
治疗:益气养血。
处方:党参、炒枣仁各12克,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熟地、大枣各10克,远志3克,生姜3片,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4.肝肾阴虚型:患者头昏耳鸣,失眠多梦,盗汗心悸,口干喜饮,舌光剥红绛,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
处方: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桑椹子、女贞子、首乌、龟板、鳖甲各10克,淮山12克。
中医是怎么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的

中医是怎么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急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简称AML),是一种由于骨髓白血病细胞增殖异常所引起的恶性肿瘤。
中医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多以“痰瘀证”为主,并结合辨证施治,针对各个不同证型进行治疗,以达到调理机体、消除病变、恢复健康的目的。
首先,应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急性白血病的辨证要点主要包括“虚实夹杂,痰瘀为脏,重痰不血,浸润不化”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诊、脉诊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情性质,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其次,针对痰瘀等证型进行辨治。
中医认为急性白血病患者多有痰瘀内阻的表现,治疗重点是疏通经络、化痰活血。
常用药物包括陈皮、半夏、神曲等,具有疏肝理气和化痰开窍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三七、当归、赤芍等,以及清热解毒的药物如黄芩、黄连等。
同时,中医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也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辅助治疗。
例如,针对患者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中医可采用扶正祛邪、益气养阴的方法进行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黄芪、人参、党参等。
对于精神状态差的患者,可采用安神补脑、调节情绪的药物来辅助治疗,如丹参、首乌藤等。
此外,中医还非常注重调节患者的饮食。
根据中医理论,病人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忌食辛辣、腥膻、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同时,适量增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肉、鸭肉、鱼类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并促进机体的康复。
最后,还需要注意运动与休息的平衡。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但是也不能过度运动,以免消耗过多体力,影响疾病的康复。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还会建议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主要以疏通经络、化痰活血为主线,结合辨证施治和辅助治疗,在副方面也注重调节饮食和适当运动。
当然,中医治疗急性白血病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
此外,中医治疗急性白血病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证据支持,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中医白血病的分型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中医白血病的分型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中医白血病的分型辨证
中医白血病的分型辨证:
目前,中医各家对白血病的辨证分型未趋一致,多者分为八型,少则不分型,然而大多数临床分型在3-5型之间,且细究各类分型,多有名异实同之感。
综合有关报道,白血病(包括急性和慢性)可概括为以下四型。
1.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无华,头昏,神疲乏力,动则气促,心悸气短,唇淡口干,懒言,自汗出。
舌淡或淡胖,苔薄,脉细弱。
2.气阴两虚:头晕乏力,时有低热或手足心热,口干盗汗,或见衄血,甚至消瘦,耳鸣耳聋,腰膝酸软,遗精滑泄等。
舌淡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或沉细无力。
3.热毒炽盛:壮热,烦,头晕唇焦,口舌生疮,周身骨痛,或见发斑,衄血,神昏语,小便黄赤,大便干燥或秘而不通。
舌红或紫,津少,边有瘀斑,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4.痰热瘀毒:胸闷纳呆,头昏肢软,发热或不发热,肝、脾或淋巴结肿大,倦怠乏力,皮下微量出血,面色晦暗,唇暗淡微红。
舌质暗,边有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
有学者从伏气温病的角度辨证论治,从虚劳与伏气温病的`关系上,分析阴阳偏衰与伏火的辨证特点,指出白血病与一般的内伤杂证及新感温病都迥然有别。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辅导:慢性白血病的分型论治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辅导:慢性白血病的分型论治·瘀血内阻症状:形体消瘦,胸胁胀痛痞闷,腹中坚硬症积,肝脾肿大明显,神疲乏力,面色黧黑,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大便色黑,月经不调,舌红或紫,苔薄,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膈下逐瘀汤。
红花、桃仁、五灵脂、玄胡、丹皮、赤芍、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消症止痛;香附、乌药、枳壳调气疏肝;甘草调和诸药。
肝脾肿大者,可吞服鳖甲煎丸以加强消症化积之力。
贫血明显者,可合当归补血汤即黄芪、当归,以补气养血。
·血热毒盛症状:低热不退,夜热早凉,咽喉肿痛,口腔糜烂,颈腋痰核肿大,头晕耳鸣,口渴咽干,盗汗,腰酸,全身骨节疼痛,鼻衄齿衄,或见吐血、便血、尿血,皮肤紫斑,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青蒿鳖甲汤。
青蒿清透邪热,引邪出表,鳖甲养血滋阴,两药合用共呈滋阴透热之效;知母、丹皮助青蒿凉血清热解表;生地助鳖甲滋阴。
咽喉肿痛,口腔糜烂,加银花藤、鱼腥草、射干清热解毒利咽;颈腋痰核肿大质硬者,加三棱、莪术、胆南星破血逐瘀,化痰散结。
·肝肾阴虚症状:头晕眼花,目涩,视物不清,口干舌燥,心烦失眠,耳鸣耳聋,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月经不调,皮肤紫斑,舌红少苔,脉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麦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麦冬、五味子养阴敛阴。
出血者,加血余炭、侧柏叶炭止血。
·脾肾阳虚症状、治法、方药与急性白血病之脾肾阳虚型相似,请参见上述内容。
·气血两亏主症:面色觥白,神疲倦怠,心悸气短,皮肤紫斑,或见其他部位出血,舌体胖边齿痕,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
四君子汤补气健脾,四物汤补血调肝。
出血较重者,加阿胶、何首乌、仙鹤草补血止血。
常选用具有一定抗白血病的药物,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拳参、紫草、牛耳大黄、青黛、重楼、野菊花、鬼箭羽、虎杖、丹参、海藻、两面针(人地金牛)等。
靛玉红系从青黛中提取的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有效成分,口服,150—300m旷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血病的中医分型与治疗
白血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恶性疾病,主要病变为造白细胞组织异常增生,全身各组织和脏器遭受浸润。
常见症状有贫血和出血等。
发病原因,有病毒感染、放射物质与化学品损伤、神经体液障碍(内分泌或某种代谢失调)及遗传等学说。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中的温毒、虚劳、症瘕、积聚等范围。
症候认识
一、急性白血病:
发病急,进展快,预後差。
《慎柔五书》:“热劳由心肺壅热,伤于气血,以致心神烦躁、颊赤、头痛、眼涩、唇干、口舌生疮、神思困倦、四肢壮热、饮食无味、肢体酸痛、怔忡盗汗、肌肤作痛,或寒热往来”。
《普济方》载:“夫急劳之病,其徵与热劳相似而得之差暴也,血气俱盛,积热内于心肺,脏腑壅滞,热毒不除而致之。
缘廪受不足,忧思气细,营卫俱损,心肺壅热,金火相刑,脏气传克,或应外邪,故烦躁体热、颊赤、心悸、头痛、盗汗、咳嗽、咽乾、骨节酸痛、萎黄羸瘦,久则肌肤失烁,咯涎唾血者,皆其候也”。
古籍所述,证候与急性白血病颇同。
二、慢性白血病:
如虚损中的阴虚症,骨痛如折、怔忡、盗汗、咯血、吐衄、经闭、骨蒸等等。
阴虚症之怯寒少气,自汗喘气,食减无味,呕胀飧泄等,皆与白血病的症状相似。
三、其它类型的白血病:
如慢淋之淋巴结肿大,与古代文献之“瘿”、“瘤”、“痰核”相似,“绿色瘤”与祖国医学之“恶核”相似。
出血证候是白血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血证的产生与心肝脾三脏关系较密切。
“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
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迫血妄行;损者多由气,气伤则血无以存。
”而其动火、损气之源,可由外感邪气,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素体不足或病后体弱,致使脏腑失调,阴阳偏亢,气血逆乱,络脉受伤而引起。
上述原因也多见于病情急性发作时的诱因。
祖国医学在这方面的观察,与现代医学观点吻合。
分型与治法
我院根据57例白血病的临床资料分析,计分为六个类型,作为临床指导。
一、阴虚型:
持久发热、消瘦乏力、盗汗、口干、头痛、头昏、耳鸣、出血症状(包括鼻衄、齿衄、紫癜、视网膜出血,下同)、遗精、关节痛、咽喉炎、口腔齿龈发炎、厌食、肝脾轻度种大、舌红绛、剥苔或舌焦、脉数虚大。
正虚邪实,伤及营阴,骨髓受损,内热伤津,热伤血脉,迫血妄行,治以养阴、溥热、止血。
二、阳虚型:
浮肿、便溏、头昏、乏力、自汗、肢末欠温、发麻、面白光不华、唇白、爪甲不荣、舌胖、出血症状、脉软弱无力、舌白而润、薄白苔、白细胞降低。
正气本虚,毒邪侵袭,营卫失和,脾肺亏损,肾阳虚竭,治宜甘温益火,补阳配阴,“参仙八味饮”补肾益脾,补阳而不伤阴,对改善红细胞有一定疗效。
三、阴阳两虚型:
面白光或苍黑、爪甲不荣、乏力、多汗、出血症状、发热、骨节酸痛、遗精、形寒或潮热、便溏或便艰、面浮、跗肿、脉细数或沉微无力、活淡苔薄、舌尖起刺,
常出现偏阴虚或阳虚。
治以“气血双补饮”。
四、瘀血型:
肝脾肿大,闭经或月经过多、胸闷、出血症状、胁痛、关节酸痛、低热、乏力、白细胞偏高、脉涩而数、舌紫苔腻。
肾气不足,热毒之邪,内侵骨髓荣血,髓热熏蒸,煎熬阴液,渐成瘀血,盘居于经隧之间,既碍周身之营养,又阻新血之化生。
治宜扶正达邪,“龟甲化瘀饮”。
能缩小脾脏,降低白细胞。
五、痰热型:
发热、头痛、体倦、淋巴结肿大、扁桃体及腮腺肿大、喉痛、出血症状、肝脾轻度肿大、脉滑数、舌红苔腻,白细胞大致偏高。
气血不足,痰热阻于窍络,耗营散津,邪实者可以化痰软坚为主,用“清热化痰饮”。
六、温热型:
发病急、高热、头痛、烦闷、口干、出血症状显著,神昏谵语、脉弦数洪大,舌绛、苔黄腻或灰黑少津。
热毒之邪深入营血,内窜心包,逼乱神明,闭塞脉络,精液耗竭,迫血妄行,多见温邪病的营血症状,治当清营凉血,解热镇痉。
当用犀角、连翘、远志、鲜石菖蒲、牛黄、麦冬、川贝、至宝丹之属。
方可取清营之类。
我们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医结合,适当采用化疗或激素,或另服抗白血病的药物(如蟾蜍、雄黄之类)。
治疗的几点体会
一、治则:
医科院血研所认为本病骨髓高度增生,与再生障碍性盆血的发病机制完全相反,应属于实证。
较多的医务人员则认为,既非虚证,也非实证,而是一个较复杂的病
理过程。
中西医结合的问题,一般经化疗发生骨髓抑制及缓解期主张用扶正者多,急性发作期用清热解毒的攻法为多,诱导缓解阶段是祛邪还是扶正则不一致,通过多年来观察,我们设想,尽管白血病的进程虚虚实实,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对白血病细胞予以足够的打击。
我们现在的治疗原则是,化疗期间西医主攻,中医应补,加强骨髓中正常造血细胞的生长因素,使矛盾的转化有利于机体和正常血细胞,而不利于白血病细胞,也就是注意调动整个机体的抗癌能力,维持正常血细胞的生存,有助于正常血细胞的生长。
停止化疗后应改补为攻,但这种治疗用药应该是辨证、灵活,而不是机械、死板的。
一切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出发,辨证法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更为重要。
二、药物:
临床观察,犀角能使白细胞迅速降低,使高烧下降,出血停止。
李时珍曰:犀角治吐血、衄血、下血及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斑解毒。
常用的方剂,有紫雪丹、神犀丹、化斑汤、犀角地黄汤、安宫牛黄丸,都以犀角为主要成分。
另以雄黄治疗各型急性白血病,能降白细胞与红细胞,对血小板无影响,结合化疗能起协同作用,亦可作为维持缓解期的药物。
外敷治局部白细胞浸润亦有效,曾对腹水癌小白鼠作试验,发现有抑制腹水及出血倾向的功能。
上海华山医院以天门冬治疗白血病10例,皆见临床好转;遵义医学院以青黛(装入胶襄,日服5~9克),江苏吴县东山以猪血结合中西药治疗白血病(日报鲜猪血200毫升),兰州医学院也有类似的应用;南昌第一医学院用柳树根、梨树根、桃树根,各30克煎服,均有一定疗效。
三、退热:
来势急,热入营血,应从温邪治疗;虚热则属内伤范畴,多以益气扶元、柔养
肝肾之法治疗。
我们对发热之治疗,实者“药不厌凉,凉不厌早”,投以羚羊角、神犀丹、紫雪丹、复方化斑汤,参差取用。
临床还看到一些患者的脉搏,如突然转化为弦劲者,往往为复发之徵兆,及时用凉药,治其青萍之末。
病势转安,渐加补剂,如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
四、止血:
虚则养阴清热、凉血止血,或益气摄血,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加黄蓍,或归脾汤加大补阴丸。
实则急治其标,以止血安络为主。
本着“血无止法”的方义,化瘀药如蒲黄、赤芍、三七、大黄、羊蹄根、花蕊石等亦对症施治。
我们还配合外治方法,以附子生姜合捣,敷两足涌泉穴,引火下行,同时以大黄末外敷太阳穴以降其热。
颅内出血之病人,有头痛、神昏,我们用羚羊角粉、犀角粉(广犀角代)与紫雪丹同服,曾以之多次抢救垂危病员。
感染与出血相互有关,治中稍加留意。
结语
辨病与辨证结合,中药与西药同用,标本缓急分清,白血病还是可望控制。
望同道协力攻关,作出贡献。
(以上经验仅供医师同道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