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的中医分型与治疗

合集下载

中医分三期治疗急性白血病

中医分三期治疗急性白血病

中医分三期治疗急性白血病摘要急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病,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和复发性。

传统中医学认为急性白血病是因体内气血不和、瘀血内阻等病理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采用分三期进行,分别是缓解期、巩固期和调理期。

本文将详细解释中医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三个阶段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I. 缓解期1. 病理分析急性白血病的缓解期是指化疗结束后病情稍有好转的阶段。

在此时,中医着重调整患者的体质,增强免疫力,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2. 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采用适当的中药以调养气血,祛除瘀血。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丹参等,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并有助于恢复造血功能。

(2)膳食调养:精心搭配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鱼肉等,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恢复。

(3)心理疏导: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

3. 治疗效果通过上述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够有效调整患者的身体状态,增强免疫力,促使病情缓解,并为下一阶段的治疗做好准备。

II. 巩固期1. 病理分析巩固期是急性白血病的重要治疗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医将以消除残留病灶、预防复发为目标,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 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在巩固期中,中医重点应用一些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三七、当归等。

这些药物能够排除体内余留的瘀血,并调整体内气血失调问题。

(2)针灸疗法: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气血的流通,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

(3)饮食调理:合理搭配营养,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同时,要尽量避免寒冷、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防止引起机体不适。

3. 治疗效果中医的巩固期治疗可有效清除体内的残留病灶,调整体内气血状况,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III. 调理期1. 病理分析急性白血病的调理期是指巩固治疗结束后,进一步调整患者体质和预防病情复发的阶段。

中医治疗将重点关注患者的体质调理和预防。

中医对于白血病的治疗与调理

中医对于白血病的治疗与调理

中医对于白血病的治疗与调理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其特点是造血系统中白细胞的异常增生。

中医作为一种千年传统医学,对于白血病的治疗和调理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于白血病的治疗与调理的相关内容。

一、中医对于白血病的认识和治疗原则1. 中医对于白血病的认识中医认为白血病是由于体内正气不足、邪气流窜所致。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和阴阳的协调,认为白血病的发生与人体气血失调密切相关。

2.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白血病的基本原则是疏风清热、活血化瘀、益气健脾、养阴清热。

中医秉承着“治未病”的理念,强调从整体上调理患者的身体,而非单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二、中医药物治疗白血病的常用方剂1. 白血病白蛉汤治疗方剂白蛉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潜邪的作用。

该方剂常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质。

2. 益气健脾方剂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气血不足,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因此,益气健脾方剂是中医治疗白血病的重要方案之一。

常用的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等,能有效提升患者的免疫力和整体抵抗力。

3. 养阴清热方剂在中医的理论中,阴虚热盛是白血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

因此,养阴清热方剂对于白血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药物有麦冬、玄参、生地黄等,能够有效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

三、中医养生对于白血病的调理1. 合理饮食中医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对于白血病患者来说,应该遵循清淡易消化的原则,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高蛋白食物,同时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2. 运动调理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中医推荐适度的气功、太极拳等运动方式,可以改善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

3. 心理调节心理因素是白血病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中医注重身心的统一,强调内外兼治,患者应该学会舒缓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结语:中医对于白血病的治疗与调理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强调整体平衡和阴阳调理。

中医谈白血病

中医谈白血病

中医谈白血病
汤液经法:血液病是怎么一回事?
这里说的血液病,是指白血病,造血障碍,血小板减少等造血系统的问题。

即使是骨髓移植,也只是适应于一部分的人。

中医药对症,可以展现出良好的效果,适用于大部分人。

肾主骨,主脊,造血系统的问题,属于肾水的范畴。

主要搭配的药味,是苦味和咸味。

苦味,泄心,步肾,燥脾。

咸味,补心,泄肺,润肾。

比如说白血病,中医辩证分型主要有5类,
邪盛正虚,邪热炽盛,痰瘀互结,气阴两虚,气血亏虚5类。

1、邪盛正虚证:黄连解毒汤和当归补血汤加减。

其中黄连,黄芩,连翘,栀子,玄参都是苦味,
金银花+黄芪为辛甘化苦,麦冬+当归为辛酸化甘。

2、邪热炽盛证:以清瘟败毒饮为底方加减。

黄芩,栀子,水牛角,紫草,生地黄,牡丹皮,玄参味苦,
石膏味酸,知母味咸。

3、痰瘀互结证,以消瘰丸合膈下逐瘀汤为底方加减,
玄参,丹参,半枝莲,龙葵味苦。

浙贝母,牡蛎味咸。

半夏,桃仁,三棱,莪术味辛,赤芍味酸。

4、气阴两虚证,以生脉散或大补元煎为底方加减。

熟地黄,杜仲味苦,当归+人参辛甘化苦。

麦冬,五味子,山茱英味酸。

枸杞子,山药,甘草味甘。

5、气血亏虚证,以八珍汤为底方加减。

熟地黄,白术味苦,当归+人参辛甘化苦
川芎+甘草辛甘化苦,芍药味酸,茯苓味甘。

由上可以看出,无论哪种类型的白血病,用药都以苦味为主导药,
再兼顾其他药味。

因为白血病的核心症候便是,心火实而肾水虚,所以主要用苦味药。

老中医介绍白血病及其治疗

老中医介绍白血病及其治疗

老中医介绍白血病及其治疗张宗甫在创立”五行致癌学说”理论后,依据白血病的不同成因、不同部位以及引起的不同脏腑内伤、特异的五行失衡,对白血病进行了七型五类分类,把白血病分为”伤木正虚型”、”伤金毒踞型”等35种类别,从而为白血病的个性化治疗、科学性治疗和康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医学界称为”白血病五行分类法”;白血病的具体分类及各型特点,详见下表白血病能不能治好一、白血病能不能治好,主要看白血病的发展时期及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否得当,如果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白血病是可以治好的;所以,白血病的治疗效果与白血病的治疗措施是密不可分的;二、中西医结合是提高急性白血病疗效的有效途径。

为了提高疗效,有计划地把联合化疗、中医药治疗、免疫治疗、支持治疗以及防治脑膜白血病和其他白血病并发症的治疗结合起来,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存期,增强机体抗病力,消灭白血病细胞,以期达到根治的目的。

三、联合化疗是目前诱导完全缓解较有效的手段。

缓解期的维持也要用化学药物。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用强的松加长春新碱,90%可得到安全缓解。

首都医院报道(1973年),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成人为主)用VEMP方案(即长春新碱、环磷酰胺、6-巯基嘌呤、强的松);急性粒细胞型,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用CMMP方案(喜树碱、丙脘、6-疏基嘌呤、强的松)或VEAGP 方案(VCG、CYC、Ara-C、6-TG、强的松)同时配以中医药治疗,缓解率87%,中位生存期为249天;而单用西药化疗治者,缓解率为61.2%,中位生存期为144天。

兰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68例,缓解率达85.5%,单纯西药治疗58例,缓解率仅50%。

河南医学院报道治疗急性白血病74例,缓解率79.3%。

而单用西药组16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3例,总缓解率为31%。

以上充分说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的优越性。

四、在缓解开始以后,还需要加强化疗作巩固治疗。

整个化疗期间可用中医扶正及支持疗法,使化疗疗程能够比较顺利进行。

慢性白血病的中药辨治

慢性白血病的中药辨治

慢性白血病的中药辨治
*导读:1.瘀血内阻型:患者型体消瘦,胸胁胀痛,痞闷,腹中坚硬瘕积,肝脾显著肿大,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大便发黑,
1.瘀血内阻型:患者型体消瘦,胸胁胀痛,痞闷,腹中坚硬瘕积,肝脾显著肿大,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大便发黑,妇女月经过多,舌质红或紫,脉细。

治法:活血化瘀。

处方:桃仁、红花、五灵脂、乌药、郁金、川芎各9克,当归、生地、赤芍各10克,丹参12克,鸡血藤3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2.痰热蕴结型:发热,头痛,四肢乏力,颈部淋巴结肿大,
咽喉肿痛,鼻衄齿衄,腹中瘕积,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数有力。

治法:软坚散结,清热化痰。

处方:海藻30克,海带、昆布各15克,半夏、连翘、浙贝母、当归、夏枯草各10克,青皮、川芎、陈皮各6克,独活、山慈姑、鳖甲各9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3.气血虚弱型:患者面色苍白不华,指甲不荣,倦怠乏力,头昏失眠,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舌质淡,脉细弦无力。

治疗:益气养血。

处方:党参、炒枣仁各12克,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熟地、大枣各10克,远志3克,生姜3片,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4.肝肾阴虚型:患者头昏耳鸣,失眠多梦,盗汗心悸,口干喜饮,舌光剥红绛,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

处方: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桑椹子、女贞子、首乌、龟板、鳖甲各10克,淮山12克。

中医是怎么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的

中医是怎么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的

中医是怎么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急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简称AML),是一种由于骨髓白血病细胞增殖异常所引起的恶性肿瘤。

中医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多以“痰瘀证”为主,并结合辨证施治,针对各个不同证型进行治疗,以达到调理机体、消除病变、恢复健康的目的。

首先,应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急性白血病的辨证要点主要包括“虚实夹杂,痰瘀为脏,重痰不血,浸润不化”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诊、脉诊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情性质,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其次,针对痰瘀等证型进行辨治。

中医认为急性白血病患者多有痰瘀内阻的表现,治疗重点是疏通经络、化痰活血。

常用药物包括陈皮、半夏、神曲等,具有疏肝理气和化痰开窍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三七、当归、赤芍等,以及清热解毒的药物如黄芩、黄连等。

同时,中医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也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辅助治疗。

例如,针对患者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中医可采用扶正祛邪、益气养阴的方法进行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黄芪、人参、党参等。

对于精神状态差的患者,可采用安神补脑、调节情绪的药物来辅助治疗,如丹参、首乌藤等。

此外,中医还非常注重调节患者的饮食。

根据中医理论,病人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忌食辛辣、腥膻、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同时,适量增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肉、鸭肉、鱼类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并促进机体的康复。

最后,还需要注意运动与休息的平衡。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但是也不能过度运动,以免消耗过多体力,影响疾病的康复。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还会建议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主要以疏通经络、化痰活血为主线,结合辨证施治和辅助治疗,在副方面也注重调节饮食和适当运动。

当然,中医治疗急性白血病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

此外,中医治疗急性白血病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证据支持,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中医白血病的分型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中医白血病的分型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中医白血病的分型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中医白血病的分型辨证
中医白血病的分型辨证:
目前,中医各家对白血病的辨证分型未趋一致,多者分为八型,少则不分型,然而大多数临床分型在3-5型之间,且细究各类分型,多有名异实同之感。

综合有关报道,白血病(包括急性和慢性)可概括为以下四型。

1.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无华,头昏,神疲乏力,动则气促,心悸气短,唇淡口干,懒言,自汗出。

舌淡或淡胖,苔薄,脉细弱。

2.气阴两虚:头晕乏力,时有低热或手足心热,口干盗汗,或见衄血,甚至消瘦,耳鸣耳聋,腰膝酸软,遗精滑泄等。

舌淡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或沉细无力。

3.热毒炽盛:壮热,烦,头晕唇焦,口舌生疮,周身骨痛,或见发斑,衄血,神昏语,小便黄赤,大便干燥或秘而不通。

舌红或紫,津少,边有瘀斑,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4.痰热瘀毒:胸闷纳呆,头昏肢软,发热或不发热,肝、脾或淋巴结肿大,倦怠乏力,皮下微量出血,面色晦暗,唇暗淡微红。

舌质暗,边有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

有学者从伏气温病的角度辨证论治,从虚劳与伏气温病的`关系上,分析阴阳偏衰与伏火的辨证特点,指出白血病与一般的内伤杂证及新感温病都迥然有别。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辅导:慢性白血病的分型论治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辅导:慢性白血病的分型论治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辅导:慢性白血病的分型论治·瘀血内阻症状:形体消瘦,胸胁胀痛痞闷,腹中坚硬症积,肝脾肿大明显,神疲乏力,面色黧黑,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大便色黑,月经不调,舌红或紫,苔薄,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膈下逐瘀汤。

红花、桃仁、五灵脂、玄胡、丹皮、赤芍、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消症止痛;香附、乌药、枳壳调气疏肝;甘草调和诸药。

肝脾肿大者,可吞服鳖甲煎丸以加强消症化积之力。

贫血明显者,可合当归补血汤即黄芪、当归,以补气养血。

·血热毒盛症状:低热不退,夜热早凉,咽喉肿痛,口腔糜烂,颈腋痰核肿大,头晕耳鸣,口渴咽干,盗汗,腰酸,全身骨节疼痛,鼻衄齿衄,或见吐血、便血、尿血,皮肤紫斑,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青蒿鳖甲汤。

青蒿清透邪热,引邪出表,鳖甲养血滋阴,两药合用共呈滋阴透热之效;知母、丹皮助青蒿凉血清热解表;生地助鳖甲滋阴。

咽喉肿痛,口腔糜烂,加银花藤、鱼腥草、射干清热解毒利咽;颈腋痰核肿大质硬者,加三棱、莪术、胆南星破血逐瘀,化痰散结。

·肝肾阴虚症状:头晕眼花,目涩,视物不清,口干舌燥,心烦失眠,耳鸣耳聋,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月经不调,皮肤紫斑,舌红少苔,脉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麦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麦冬、五味子养阴敛阴。

出血者,加血余炭、侧柏叶炭止血。

·脾肾阳虚症状、治法、方药与急性白血病之脾肾阳虚型相似,请参见上述内容。

·气血两亏主症:面色觥白,神疲倦怠,心悸气短,皮肤紫斑,或见其他部位出血,舌体胖边齿痕,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

四君子汤补气健脾,四物汤补血调肝。

出血较重者,加阿胶、何首乌、仙鹤草补血止血。

常选用具有一定抗白血病的药物,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拳参、紫草、牛耳大黄、青黛、重楼、野菊花、鬼箭羽、虎杖、丹参、海藻、两面针(人地金牛)等。

靛玉红系从青黛中提取的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有效成分,口服,150—300m旷日。

白血病中医治疗十法

白血病中医治疗十法

白血病中医治疗十法白血病中医治疗十法1.清髓解毒法适应证候:白血病初起类似外感证候,但其发热难解,倦怠乏力,周围血象见白细胞显著升高,并有骨髓髓象改变。

备选处方:清髓解毒丹(青黛、雄黄、牛黄、蚤休、白花蛇舌草、太子参、丹参等组成)、青黄散、六神丸、当归龙荟丸、牛黄解毒片等。

常用药物:青黛、大青叶、板蓝根、雄黄、牛黄、葛根、龙葵、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蚤休、土元、元参、土茯苓、犀角、水牛角、干蟾、山慈姑、生薏仁、生大黄、龙胆草、黄药子、凌霄花、白花藤、喜树根皮、红藤、白薇、蒲公英、地丁、夏枯草等。

2.荡邪清热法适应证候:白血病中等热或高热,汗出不解,衄血、发斑,骨痛、咽痛,咳嗽,口腔黏膜溃烂,喉蛾化脓、肛周脓肿;舌红或红绛,苔黄乏津,脉数;肝、脾、淋巴结肿大,周围血象白细胞高达数万、数十万,骨髓象粒系增生极度活跃。

备选处方:清髓解毒丹、清瘟败毒饮、犀黄丸、梅花点舌丹、六神丸、安宫牛黄丸、紫雪散、清开灵、退热煮散、麻杏石甘汤、三黄消毒液(用于肛周脓肿坐浴熏洗:黄柏、黄芩、大黄、赤芍、红花、地丁、甘草)等。

常用药物:二花、连翘、蒲公英、地丁、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栀子、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虎杖、丹皮、羚羊角、水牛角、生石膏、牛黄、熊胆、芒硝、生地、玄参、菊花、知母、赤芍等。

3.凉血化斑法适应证候:白血病热毒之邪深伏骨髓,燔灼营血,皮肤黏膜广泛出血,口腔舌面黏膜血泡,齿衄、鼻衄,血尿,蛋白尿,便血,发热。

舌质红绛,脉濡数、细数。

备选处方:血症安胶囊(由栀子、连翘、三七参、阿胶等组成)、犀角地黄汤、化斑汤、八正散、导赤散、茜根散等。

常用药物:黑栀子、荆芥炭、连翘、丹皮、黄芩、藕节、地榆炭、蒲黄炭、大蓟、小蓟、白茅根、羊蹄根、阿胶、鲜生地、生地炭、仙鹤草、紫草、大黄等。

4.软坚散结法适应证候:白血病伴见肝、脾、淋巴结肿大,腹部胀满,进食后尤甚,甚则有碍呼吸;舌质黯红,有瘀血点,脉沉缓、沉弦或沉涩。

白血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如何诊断白血病

白血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如何诊断白血病

白血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西医根据对细胞组织的精确测定以及根据形态学、免疫学理论等对细胞类型、染色体进行分析,对白血病的诊断比较准确,分型比较细微。

现代中医学也试图对白血病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但因检测手段与西医不同,总体讲仍靠医师望、闻、问、切后所采集的症状和体征来辨认,所以国内中医尚没有一个切合实际的具有客观指标的统一辨证分型方案。

目前有以“八纲辨证分型”的,有以“脏腑辨证分型”的,又有按温病以卫气营血辨证分型的。

本文吸纳了各方面立论的特点,结合临床加以总结,将急、慢性白血病分为八种类型。

一、气阴两虚型临床多症见:面色不华,头晕乏力,自汗盗汗,时有低热,五心烦热,心悸失眠,可有衄血发斑,舌质淡,体胖有齿印,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数或细弱。

此期正气尚旺盛,邪毒内陷不深,多伤及卫分、气分。

由于邪毒潜伏日久,化热而耗伤津液,损伤脾胃,出现气阴两虚。

二、气血双亏型临床多症见:头晕耳鸣,面色白或黄,唇甲色淡,纳呆食少,心悸气促,少寐多梦,舌质淡,苔白,脉虚大或濡细。

此型多见于白血病伴贫血患者或经化疗后血象较低者。

邪毒入里伤及脾胃,使气血生化乏源,若邪毒伤营损血,会进一步加重血虚而致气血双亏。

三、热毒炽盛型临床多症见:壮热口渴,渴喜冷饮,热不为汗解,头晕头痛,烦躁不安,口舌生疮,咽喉疼痛,或有咳嗽咳痰肛周肿痛,便干溲赤,或有衄血发斑,尿血、便血,甚者可有神昏谵语等,舌质红或淡,苔黄燥或无苔,脉虚大或弦滑而数。

四、痰毒内瘀型临床多症见:形体消瘦,面色暗滞,颈有瘰疬,胁下痞块,按之坚硬,时有胀痛,低热盗汗,舌质暗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涩而数。

五、肝肾阴虚型临床多症见:头晕眼花,两眼干涩,口干心烦,心悸失眠,耳鸣耳聋,腰膝酸软,遗精或月经量少,胁下痞块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六、痰火郁结型临床多症见:痰核瘰疬,皮色不变,按之结实,疲倦乏力,头晕心悸。

舌质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细弦滑。

七、积聚虚损型临床多症见:痰核瘰疬,积聚痞块,腹部作胀,形体消瘦,面色无华,低热盗汗,潮热起伏。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复习要点:白血病分型治疗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复习要点:白血病分型治疗

(1)气血两虚治法:气血双补。

处方:人参10克,黄芪30克,白术30克,当归25克,炒枣仁25克,熟地20克,茯苓15克,远志15克,山萸肉15克,首乌15克,甘草15克,阿胶15克(烊冲)。

加减:兼有肾虚加杞子、女贞子、生龙牡。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八珍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等。

(2)气阴两虚治法:益气养阴生津。

处方:人参30克,黄芪30克,黄精20克,北沙参30克,天麦冬各15克,五味子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青黛3克,甘草10克。

加减:发热加柴胡、黄芩、丹皮;肾阴虚加女贞子、早莲草、龟版;出血加小蓟、丹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可选生脉散、二至丸、杞菊地黄丸等加减。

(3)热毒炽盛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瘀。

处方:水牛角45克,生地15克,丹乓15克,赤芍15耳,金银花10克,连翘12克,栀子10克,麦冬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

加减:高热神昏加紫雪丹,或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有出血倾向加土大黄、仙鹤草、茜草、小蓟;伤阴加玄参、天冬,或另用西洋参(或尾皮参)泡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可选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神犀丹、黄连解毒汤、白虎汤、清营汤等。

(4)痰热瘀毒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活血软坚。

处方:桃仁9克,丹参15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生地15克,白芍15克,海藻10克,鳖甲15克,生牡蛎30克,浙贝母6克,夏枯草30克。

加减:热甚加黄芩、龙胆草;湿重加泽泻、猪苓。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日2次。

常用成方:可选用龙胆泻肝汤、消瘰丸、失笑散、复方马钱子汤、桃红四物汤或二陈汤合膈下逐瘀汤、金匮鳖甲煎丸等加减。

疗效:按上述四型处方加减,并配合西药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共412例,缓解263例,总缓解率在51.6~78.9%之间。

白血病的中医分型与治疗

白血病的中医分型与治疗

白血病的中医分型与治疗作者:由凤鸣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20年第11期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了公众对白血病的新一轮关注。

相信大家对电影里出现的白血病患者仍记忆深刻:羸弱的身体,带着数层口罩,皮肤大片的瘀斑,以及不能承受的昂贵治疗费用。

影片中“格列卫”被誉为治疗白血病“神药”,然而中医药在白血病领域发挥的作用却鲜为人知。

2020年9月6日,世界级大奖—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授予哈尔滨医科大学张亭栋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王振义教授,表彰他们发现三氧化二砷(砒霜)和全反式维A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作用。

至此,人们才逐渐将目光投向对中医药宝库的挖掘中。

除了砒霜,中医对白血病还能做什么呢?首先需要明确白血病是怎样发生的?中医理论认为,白血病以“毒邪内生”为关键:或因热毒,或因瘟毒,或因湿热、痰热蕴久成毒窜入营阴,煎熬脏腑气血津液所致;或因先天“胎毒”内伏,蕴蓄不散,耗损气血日久而发为白血病。

另有以“毒劳”论白血病,“毒”能概括本病病势急,病情重,多有发热;“劳”能提示本病气血亏耗,里虚为本,反复发病;热则伤耗津液,虚则运化无权,继而发“瘀”而成白血病。

中医药治疗白血病,可全面统筹,采用温化痰湿、活血化瘀及透热解毒等治法改善机体造血的微环境,恢复正常造血功能。

基本证型中医认为,白血病的病机要素以“热毒、痰瘀”为主,分为基本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热毒炽盛型症见身热骨痛、皮肤瘀斑瘀点、齿龈渗血,舌质紫暗伴瘀斑,脉弦数或滑数,等。

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药有犀角(可用水牛角代替)、青黛、龙葵、雄黄、赤芍、生地黄、牡丹皮、败酱草、紫草、白花蛇舌草、大青叶等。

痰结瘀血型多发痰核凝集,伴皮肤黏膜紫斑、鼻衄、周身骨痛,舌紫暗有瘀斑,苔厚腻,脉弦细或滑,等。

治宜化痰散结、活血化瘀。

方用膈下逐瘀汤合犀黄丸加减。

药有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五灵脂、乌药、赤芍、枳壳、犀黄、当归、川芎、麝香、延胡索、香附等。

白血病的中医论治

白血病的中医论治

1 ( .g另包 )山豆根 3 、 5 、 O 生地黄 3 、 g O 紫草 1 、 g 5 青黛 1 ( g 5 布 g 包) 、 双花 3 生 白芍 3 元参 3 麦 门冬 3 O、 g O、 g O、 g O。 g 1 痰热型 . 3 此型主要 以全身淋 巴肿 大为特征 ,多有 内 热伏毒之象 , 如午后潮热 , 或有低热 , 、 鼻衄 胸骨压 痛较 明显 , 舌 质暗 , 苔黄或腻 , 脉象滑数 。此属毒邪郁伏与痰血互结所致。
被遏 , 不能化血 。
急性 白血病临床表 现复杂 , 候变幻多端 , 同类 型的 白 证 不
血病 临床表现 不同 , 同一类 型 , 即使 甚至同一病例 而在病程不
同阶段 , 亦可出现不同的综 合征 , 根据l 床表现 , l 缶 以不 同的综合 征为特点 , 现将急性 白血病归纳为以下几型进行辨证治疗 。 1 温热型 . 1 此型多见 于急性 白血病早期 ,机体正气 尚 存 , 临床表现颇似温热病初期 , 其 患者多有 发热 、 自汗 、 乏力并 兼有 内热之象 , 舌质稍暗 , 自或淡黄 , 苔 脉象 浮数 , 此乃外感 引
气 盛 , 实错杂 之证 候 , 虚 即内经所 论 “ 气夺 则虚 , 气 盛则 精 邪 实” 。一般情况下 , 中医治疗本病要着重从这两个方 面入 手 , 即 首先针对精气夺 , 邪气盛进行 调补精血 , 促其气化 , 同时要辨其 毒邪盛衰情况 , 给予祛邪解 毒。本病起病 急 , 变化快 , 加之西 医 采用联合化疗 , 病情更多变幻 , 国医学治疗本病必须 根据正 祖 虚邪实的演变情况而随之应 变。
治 以: 清热解毒 , 化痰散结 。
的结构与功能损害。 临床 常有贫血 、 、 以及肝、 、 巴 发热 出血 脾 淋

白血病(虚劳、血证、积聚)

白血病(虚劳、血证、积聚)

白血病(虚劳、血证、积聚)白血病的病理特点是以虚为主,虚中夹实,虚实夹杂。

故治疗白血病的基本原则,应扶正与祛邪兼顾,再视邪正消长情况,或以扶正为主,辅以祛邪,或以祛邪为主,辅以扶正。

一般在疾病无明显感染,或化疗后骨髓抑制,表现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者,当以扶正为主,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再辅以祛邪;若病势较重,且有外邪感染引起发烧、出血现象者,当以祛邪为主,辅以扶正。

扶正当以培补脾肾,益气养阴为主,其药物如党参、黄芪、黄精、女贞子、枸杞、补骨脂、菟丝子、淫羊藿、五味子、仙茅、山萸肉、何首乌、生地、元参、麦冬等。

视病性的寒热,有的侧重温补,有的侧重滋补。

祛邪一般多用清热解毒之品,如大青叶、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山慈菇、山豆根、半枝莲、蚤休、黄药子、龙葵等。

这类药一般有抗癌攻毒作用。

另外,白血病亦常表现血脉瘀滞的情况,如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故在方中加入当归、丹参、鸡血藤、莪术等活血祛瘀之品,亦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而且这类药物根据报道同样有抑制癌细胞作用。

处方一:党参20g,黄苠20g,淫羊藿20g,女贞子20g,巴戟天20g,五味子15g,熟地15g,山萸肉20g,鸡血藤20g,丹参20g,莪术15g,白花蛇舌草20g,半枝莲15g,山豆根20g,黄药子15g,生薏仁20g,龙葵20g。

水煎服。

适应证:本方以培补脾肾,大补气血为主,辅以清热解毒。

用治病势缠绵起伏,无明显感染,气血两虚,气少懒言,体疲神倦,面色无华,或化疗后骨髓抑制,出现贫血,白细胞减低,血小板减少。

处方二:生地20g,元参20g,枸杞20g,女贞子20g,桑椹20g,太子参15g,黄精20g,旱莲草20g,白花蛇舌草20g,半枝莲15g,板蓝根20g,蚤休20g,黄药子15g,当归9g,丹皮15g,赤芍15g,水牛角片20g。

以水牛角片煎汤代水煎药口服,日3次。

适应证:本方以养阴清热解毒为主。

用治阴虚内热,或外邪感染引起发热烦渴,以及化疗期而骨髓增生旺盛者。

中医对白血病的解释

中医对白血病的解释

中医对白血病的解释
中医对白血病的解释主要是从气血失调的角度来理解。

中医认为,白血病是由于体内的气血失调引起的。

其中,气指人体的生命活力,而血则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根据中医理论,白血病可以分为虚实两类。

虚型白血病主要是由于体内气血不足,导致免疫力下降,无法正常抵抗病毒或恶性细胞的侵袭,进而导致白血病的发展。

实型白血病则是由于体内湿热、痰火等致病因素导致气血郁结,进而引发白血病。

中医对白血病的治疗主要是调节体内气血的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气功疗法等。

其中,中药疗法常常通过调理脾胃、益气补血的功效来改善患者的气血状态。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体内的气血流通,进而达到平衡的效果。

气功疗法则是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改善体内的气血循环。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白血病主要是辅助治疗,不能完全替代西医的治疗方法,患者还应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并接受西医的专业治疗。

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下,可以综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内科白血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白血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恶性疾病,其特征为白细胞及其幼稚细胞(即白血病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异常增生,浸润各组织,产生不同症状,周围血液白细胞有量和质的变化,甚至危及生命。

本病按病程的缓急和骨髓象的不同而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又根据白细胞系列的异常增生分为淋巴细胞、非淋巴细胞(包括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以婴儿、儿童和青壮年较多,慢性白血病则以中壮年为多。

从本病的临床症状分析,急性白血病多属中医学“温病”、“血证”、“急劳”等范畴;慢性白血病多属“瘢积”、“虚劳”等范畴。

其病因病机主要是因正气不足而发生两方面的变化:一是邪毒乘虚伤人,内陷脏腑,深入心肝营血,表现高热、出血、昏迷、抽搐等温热重证;一是五脏阴阳气血亏虚,而尤以脾肾为主,因脾肾俱虚,则气血精髓生化乏源,必致表现一系列虚损证候。

由于邪毒与正虚的相互影响,气血津液运行失调,可致血不循经而妄行,或气血津液结聚而形成瘢积、痰核,加之正气日耗,虚损日甚,故临床表现往往虚实错综,症情险恶,变化多端。

【诊断】1.急性白血病,起病急骤,病程短而严重,以发热(热型多样化,伴恶寒、汗出、咽峡炎、牙龈肿痛、口腔炎等症,类似急性感染)、出血(可遍及全身,以皮下、口腔、牙龈及鼻黏膜为主)、贫血(发展快,出现皮肤苍白、头晕、心悸、气促、乏力、浮肿等症)为主要症状,淋巴结、肝、脾可肿大,血象白细胞总数中度增多,有大量原始白细胞出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均减少。

2.慢性白血病,起病缓慢,开始时自觉症状不明显,有贫血和一般虚弱症状,如乏力、头晕、消瘦、心悸、低热、腹胀、食欲不振等主要临床表现,可有皮肤瘀点、瘀斑,脾脏显著肿大,或肝脏肿大,或淋巴结明显肿大,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以幼稚细胞为主,而原始细胞很少。

3.可作骨髓穿刺,从骨髓象可以鉴别不同类型的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应与再生隙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瘢、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细菌或病毒感染及类白血病反应等相鉴别;慢性白血病应与黑热病、血吸虫病、肝硬化等相鉴别(主要鉴别点:本病有未成熟的原始细胞或幼稚细胞增生)。

白血病的中医分型与治疗

白血病的中医分型与治疗

白血病的中医分型与治疗白血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恶性疾病,主要病变为造白细胞组织异常增生,全身各组织和脏器遭受浸润。

常见症状有贫血和出血等。

发病原因,有病毒感染、放射物质与化学品损伤、神经体液障碍(内分泌或某种代谢失调)及遗传等学说。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中的温毒、虚劳、症瘕、积聚等范围。

症候认识一、急性白血病:发病急,进展快,预後差。

《慎柔五书》:“热劳由心肺壅热,伤于气血,以致心神烦躁、颊赤、头痛、眼涩、唇干、口舌生疮、神思困倦、四肢壮热、饮食无味、肢体酸痛、怔忡盗汗、肌肤作痛,或寒热往来”。

《普济方》载:“夫急劳之病,其徵与热劳相似而得之差暴也,血气俱盛,积热内于心肺,脏腑壅滞,热毒不除而致之。

缘廪受不足,忧思气细,营卫俱损,心肺壅热,金火相刑,脏气传克,或应外邪,故烦躁体热、颊赤、心悸、头痛、盗汗、咳嗽、咽乾、骨节酸痛、萎黄羸瘦,久则肌肤失烁,咯涎唾血者,皆其候也”。

古籍所述,证候与急性白血病颇同。

二、慢性白血病:如虚损中的阴虚症,骨痛如折、怔忡、盗汗、咯血、吐衄、经闭、骨蒸等等。

阴虚症之怯寒少气,自汗喘气,食减无味,呕胀飧泄等,皆与白血病的症状相似。

三、其它类型的白血病:如慢淋之淋巴结肿大,与古代文献之“瘿”、“瘤”、“痰核”相似,“绿色瘤”与祖国医学之“恶核”相似。

出血证候是白血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血证的产生与心肝脾三脏关系较密切。

“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

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迫血妄行;损者多由气,气伤则血无以存。

”而其动火、损气之源,可由外感邪气,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素体不足或病后体弱,致使脏腑失调,阴阳偏亢,气血逆乱,络脉受伤而引起。

上述原因也多见于病情急性发作时的诱因。

祖国医学在这方面的观察,与现代医学观点吻合。

分型与治法我院根据57例白血病的临床资料分析,计分为六个类型,作为临床指导。

一、阴虚型:持久发热、消瘦乏力、盗汗、口干、头痛、头昏、耳鸣、出血症状(包括鼻衄、齿衄、紫癜、视网膜出血,下同)、遗精、关节痛、咽喉炎、口腔齿龈发炎、厌食、肝脾轻度种大、舌红绛、剥苔或舌焦、脉数虚大。

中医辨证治疗白血病

中医辨证治疗白血病

内科许知识点:中医辨证治疗白血病的方法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俗称“血癌”。

其临床特点是某一种类型的白血病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的肿瘤样增生,进而侵犯到体内各个器官、组织,使各个器官的功能受到损害,从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在临床上,白血病患者一般常有贫血、发热、感染、出血和肝、脾、淋巴结等器官不同程度的肿大等症状,同时还可表现为正常血细胞减少、周围血白细胞质和量发生异常变化等现象。

据统计,我国每10万人口中约有白血病患者3-4万人,其中男性多于女性。

各地区的发病情况不一。

急性白血病中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最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次之。

患者多为20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多见于老年人。

目前,关于白血病的形成原因还众说纷纭。

据有关研究证实,具有以下情况者,其白血病的发病率可高于正常人,属于白血病的“高危人群”:①曾因某些特殊需要或意外事故而受到电离辐射,如肿瘤或其他患者进行X线或γ射线照射治疗以及受原子弹爆炸等辐射后的幸存者等;②长期接触或使用某些化学试剂或药物者。

这些化学试剂或药物包括苯及其衍生物以及烷化剂或某些免疫抑制剂等;③曾受到某种逆转录RNA病毒(如HTLV-I型病毒)感染者;④具有某些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者,如Down氏综合征、Fanconi贫血、Bloom综合征等。

祖国医学认为,白血病属于“急劳”的范畴。

患者多为温热毒邪侵袭,伤营动血,侵及骨髓导致阴伤血耗而发病。

同时,该病还与劳倦、饥饱、七情等因素有关。

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一般可将白血病分为邪毒炽盛型、气阴两虚型、肝肾虚损型、气滞血瘀型等四种类型。

近年来,经临床实践证实,用中药治疗白血病不仅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轻放化疗引起的各种副作用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那么,应怎样用中医的方法治疗白血病呢?1.邪毒炽盛型该型患者多表现为高热烦躁、面色苍白、汗出口渴、皮肤出现瘀斑、肝脾肿大,或伴有关节疼痛、溲赤便干、舌质红或淡红、苔黄白、脉浮数或弦数等。

慢性白血病辨证论治方法

慢性白血病辨证论治方法

慢性白血病辨证论治方法中医学认为慢性白血病的实质为外邪(即毒邪)侵入人体血脉之中,暗耗正气,阻滞血行;毒邪久居不去,壅聚于脾则成症积;气虚血脉失统或瘀阻脉道,从而可见乏力、低热、腹满、贫血、出血等一系列症状体征,但无一不由毒邪所致。

根据本病的临床实际,大致可辨为瘀血阻滞,毒盛血热、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不足五个类型。

治疗应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养阴凉血,透热解毒,清退虚热,滋补肝肾,填精健脾,温阳益肾,健脾益胃,补气养血为基本治则。

1.肝肾阴虚型 耳鸣耳聋,头晕目眩,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视物不清,腰瘦遗精,月经过少,舌质红,苔少,脉弦细。

本证乃系肝血不足,肾阴亏虚所致。

肝肾阴虚,耗伤肾精,不能上充于清窍,头目失养,故耳鸣耳聋;肝血不足,不能上荣于目,故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肾阴不足,相火妄动,精室被扰则腰酸遗精;阴液亏虚则月经量少;阴虚生内热,虚热内蒸故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均乃阴虚火旺之征。

治宜滋补肝肾、填精健脾。

选用六味地黄汤合一贯煎加减:沙参、山药、枸杞、女贞子、生地各30g,麦冬、丹皮、旱莲草、菊花各15g,山萸肉10g。

如气阴两虚者可加黄精30g;气虚明显加党参、黄芪各15g;阴虚夹有湿热者加小蓟30g;血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各10g,赤芍15g。

2.瘀血阻滞型 形体消瘦,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胸、腹及骨骼刺痛不移,胁下癥块坚硬胀痛,常有低热。

舌质红而舌下脉络纡曲,或舌胖齿痕,脉细或细数。

此乃久积气结,脉络阻滞,瘀血内阻所致。

气结血瘀,血行不畅故胸、腹骨骼刺痛不移,面色黧黑、肌肤甲错、低热;瘀血凝结不散故胁下癥块坚硬。

舌质红而舌下脉络纡曲或舌胖齿痕,脉细数均乃血瘀或气虚之征。

治宜行气活血,化瘀通络,选用活络效灵丹合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乳香、没药、桃仁、红花、香附各10g,丹参、半枝莲、八月札、猪苓、猪殃殃各30g,党参、白术各10g;如阴虚内热可选加黄柏、知母、地骨皮各10g。

中医分期治疗急性白血病

中医分期治疗急性白血病

中医分期治疗急性白血病引言急性白血病是一种以恶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增殖,并导致正常造血功能障碍的疾病。

中医在治疗急性白血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理念。

本文将介绍中医在急性白血病治疗中的分期治疗方法。

急性白血病的中医分期中医分期治疗急性白血病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分期,以达到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的目的。

根据中医理论,急性白血病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起期、稳定期和恢复期。

初起期初起期是指急性白血病刚刚发生时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患者往往有明显的白血病症状,如发热、乏力、出血等。

中医认为初起期是热毒郁结的阶段,治疗的重点是清热解毒、祛风散寒。

中药治疗在初起期,可以选用一些中药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的功效,如黄连、连翘、草果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选用一些调理药物来加强体质,如黄芪、白术、山药等。

同时,对于初起期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还可以采用中药封阳法,通过温阳固表的方法来增强患者的抵抗力。

稳定期是指急性白血病病情相对稳定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患者的症状可能减轻或者消失,但白血细胞数量仍然较高。

中医认为稳定期是气血失调的阶段,治疗的重点是调补气血、益气养血。

中药治疗在稳定期,可以选用一些中药以调补气血、益气养血的功效,如黄芪、当归、党参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气虚、血虚、脾胃虚弱的特点,选用一些针对性的调理药物来加强体质,如枸杞子、淮山药、陈皮等。

同时,还可以采用中药扶正法,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恢复期恢复期是指急性白血病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已经好转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患者的白血细胞数量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但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治疗以防止复发。

中医认为恢复期是气血调和的阶段,治疗的重点是调理气血、益气固表。

中药治疗在恢复期,可以选用一些中药以调理气血、益气固表的功效,如人参、当归、白术等。

此外,可以选用一些具有滋养作用的中药来巩固治疗的效果,如鹿角胶、枸杞子、西洋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血病的中医分型与治疗
白血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恶性疾病,主要病变为造白细胞组织异常增生,全身各组织和脏器遭受浸润。

常见症状有贫血和出血等。

发病原因,有病毒感染、放射物质与化学品损伤、神经体液障碍(内分泌或某种代谢失调)及遗传等学说。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中的温毒、虚劳、症瘕、积聚等范围。

症候认识
一、急性白血病:
发病急,进展快,预後差。

《慎柔五书》:“热劳由心肺壅热,伤于气血,以致心神烦躁、颊赤、头痛、眼涩、唇干、口舌生疮、神思困倦、四肢壮热、饮食无味、肢体酸痛、怔忡盗汗、肌肤作痛,或寒热往来”。

《普济方》载:“夫急劳之病,其徵与热劳相似而得之差暴也,血气俱盛,积热内于心肺,脏腑壅滞,热毒不除而致之。

缘廪受不足,忧思气细,营卫俱损,心肺壅热,金火相刑,脏气传克,或应外邪,故烦躁体热、颊赤、心悸、头痛、盗汗、咳嗽、咽乾、骨节酸痛、萎黄羸瘦,久则肌肤失烁,咯涎唾血者,皆其候也”。

古籍所述,证候与急性白血病颇同。

二、慢性白血病:
如虚损中的阴虚症,骨痛如折、怔忡、盗汗、咯血、吐衄、经闭、骨蒸等等。

阴虚症之怯寒少气,自汗喘气,食减无味,呕胀飧泄等,皆与白血病的症状相似。

三、其它类型的白血病:
如慢淋之淋巴结肿大,与古代文献之“瘿”、“瘤”、“痰核”相似,“绿色瘤”与祖国医学之“恶核”相似。

出血证候是白血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血证的产生与心肝脾三脏关系较密切。

“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

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迫血妄行;损者多由气,气伤则血无以存。

”而其动火、损气之源,可由外感邪气,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素体不足或病后体弱,致使脏腑失调,阴阳偏亢,气血逆乱,络脉受伤而引起。

上述原因也多见于病情急性发作时的诱因。

祖国医学在这方面的观察,与现代医学观点吻合。

分型与治法
我院根据57例白血病的临床资料分析,计分为六个类型,作为临床指导。

一、阴虚型:
持久发热、消瘦乏力、盗汗、口干、头痛、头昏、耳鸣、出血症状(包括鼻衄、齿衄、紫癜、视网膜出血,下同)、遗精、关节痛、咽喉炎、口腔齿龈发炎、厌食、肝脾轻度种大、舌红绛、剥苔或舌焦、脉数虚大。

正虚邪实,伤及营阴,骨髓受损,内热伤津,热伤血脉,迫血妄行,治以养阴、溥热、止血。

二、阳虚型:
浮肿、便溏、头昏、乏力、自汗、肢末欠温、发麻、面白光不华、唇白、爪甲不荣、舌胖、出血症状、脉软弱无力、舌白而润、薄白苔、白细胞降低。

正气本虚,毒邪侵袭,营卫失和,脾肺亏损,肾阳虚竭,治宜甘温益火,补阳配阴,“参仙八味饮”补肾益脾,补阳而不伤阴,对改善红细胞有一定疗效。

三、阴阳两虚型:
面白光或苍黑、爪甲不荣、乏力、多汗、出血症状、发热、骨节酸痛、遗精、形寒或潮热、便溏或便艰、面浮、跗肿、脉细数或沉微无力、活淡苔薄、舌尖起刺,
常出现偏阴虚或阳虚。

治以“气血双补饮”。

四、瘀血型:
肝脾肿大,闭经或月经过多、胸闷、出血症状、胁痛、关节酸痛、低热、乏力、白细胞偏高、脉涩而数、舌紫苔腻。

肾气不足,热毒之邪,内侵骨髓荣血,髓热熏蒸,煎熬阴液,渐成瘀血,盘居于经隧之间,既碍周身之营养,又阻新血之化生。

治宜扶正达邪,“龟甲化瘀饮”。

能缩小脾脏,降低白细胞。

五、痰热型:
发热、头痛、体倦、淋巴结肿大、扁桃体及腮腺肿大、喉痛、出血症状、肝脾轻度肿大、脉滑数、舌红苔腻,白细胞大致偏高。

气血不足,痰热阻于窍络,耗营散津,邪实者可以化痰软坚为主,用“清热化痰饮”。

六、温热型:
发病急、高热、头痛、烦闷、口干、出血症状显著,神昏谵语、脉弦数洪大,舌绛、苔黄腻或灰黑少津。

热毒之邪深入营血,内窜心包,逼乱神明,闭塞脉络,精液耗竭,迫血妄行,多见温邪病的营血症状,治当清营凉血,解热镇痉。

当用犀角、连翘、远志、鲜石菖蒲、牛黄、麦冬、川贝、至宝丹之属。

方可取清营之类。

我们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医结合,适当采用化疗或激素,或另服抗白血病的药物(如蟾蜍、雄黄之类)。

治疗的几点体会
一、治则:
医科院血研所认为本病骨髓高度增生,与再生障碍性盆血的发病机制完全相反,应属于实证。

较多的医务人员则认为,既非虚证,也非实证,而是一个较复杂的病
理过程。

中西医结合的问题,一般经化疗发生骨髓抑制及缓解期主张用扶正者多,急性发作期用清热解毒的攻法为多,诱导缓解阶段是祛邪还是扶正则不一致,通过多年来观察,我们设想,尽管白血病的进程虚虚实实,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对白血病细胞予以足够的打击。

我们现在的治疗原则是,化疗期间西医主攻,中医应补,加强骨髓中正常造血细胞的生长因素,使矛盾的转化有利于机体和正常血细胞,而不利于白血病细胞,也就是注意调动整个机体的抗癌能力,维持正常血细胞的生存,有助于正常血细胞的生长。

停止化疗后应改补为攻,但这种治疗用药应该是辨证、灵活,而不是机械、死板的。

一切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出发,辨证法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更为重要。

二、药物:
临床观察,犀角能使白细胞迅速降低,使高烧下降,出血停止。

李时珍曰:犀角治吐血、衄血、下血及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斑解毒。

常用的方剂,有紫雪丹、神犀丹、化斑汤、犀角地黄汤、安宫牛黄丸,都以犀角为主要成分。

另以雄黄治疗各型急性白血病,能降白细胞与红细胞,对血小板无影响,结合化疗能起协同作用,亦可作为维持缓解期的药物。

外敷治局部白细胞浸润亦有效,曾对腹水癌小白鼠作试验,发现有抑制腹水及出血倾向的功能。

上海华山医院以天门冬治疗白血病10例,皆见临床好转;遵义医学院以青黛(装入胶襄,日服5~9克),江苏吴县东山以猪血结合中西药治疗白血病(日报鲜猪血200毫升),兰州医学院也有类似的应用;南昌第一医学院用柳树根、梨树根、桃树根,各30克煎服,均有一定疗效。

三、退热:
来势急,热入营血,应从温邪治疗;虚热则属内伤范畴,多以益气扶元、柔养
肝肾之法治疗。

我们对发热之治疗,实者“药不厌凉,凉不厌早”,投以羚羊角、神犀丹、紫雪丹、复方化斑汤,参差取用。

临床还看到一些患者的脉搏,如突然转化为弦劲者,往往为复发之徵兆,及时用凉药,治其青萍之末。

病势转安,渐加补剂,如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

四、止血:
虚则养阴清热、凉血止血,或益气摄血,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加黄蓍,或归脾汤加大补阴丸。

实则急治其标,以止血安络为主。

本着“血无止法”的方义,化瘀药如蒲黄、赤芍、三七、大黄、羊蹄根、花蕊石等亦对症施治。

我们还配合外治方法,以附子生姜合捣,敷两足涌泉穴,引火下行,同时以大黄末外敷太阳穴以降其热。

颅内出血之病人,有头痛、神昏,我们用羚羊角粉、犀角粉(广犀角代)与紫雪丹同服,曾以之多次抢救垂危病员。

感染与出血相互有关,治中稍加留意。

结语
辨病与辨证结合,中药与西药同用,标本缓急分清,白血病还是可望控制。

望同道协力攻关,作出贡献。

(以上经验仅供医师同道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