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有无相生教案

合集下载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有无相生》这一主题,理解其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和人生观。

1.2 教学目标通过导入,让学生对《有无相生》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1.4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的例子,如:水与波、日与月、阴与阳等。

第二章:理论阐述2.1 课程背景让学生了解《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理解其哲学内涵。

2.2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如:道家的思想、阴阳家的理论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例子,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

2.4 教学内容讲解《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如:道家的思想、阴阳家的理论等,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第三章:实例分析3.1 课程背景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更深入地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3.2 教学目标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3.4 教学内容提供一些实例,如:企业的兴衰、个人的成功与失败等,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第四章:小组讨论4.1 课程背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2 教学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对《有无相生》的理解。

4.4 教学内容提供一些问题,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有无相生》的原理?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对《有无相生》的理解。

5.1 课程背景5.2 教学目标5.3 教学方法5.4 教学内容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课程背景通过师生互动和课堂讨论,深化学生对《有无相生》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第一篇: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作为语录体文章,《老子》中的篇目大多言简意赅,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着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就是从辩证法的角度,精选了《老子》中七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进行思考。

学情分析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2、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过程与方法:诵读、鉴赏、拓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老子思想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培养学生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重点: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难点:感知、体悟《老子》思想学说中一以贯之的辩证法思想。

教学设计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文字文意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时,重点讲授12两则,3-7则已学生讨论质疑解惑形式完成。

3、在教学中要,联系社会现实和师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智慧地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

方法指导:诵读法:《老子》行文含蓄隐晦,必须熟读成诵,方能解读思想。

概括法:本节文选涉及到许多相反、相对概念,应加以概括。

拓展法:通过联系现实,举出实例,体会《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一、导入:道家经典《老子》又名《道德经》,我们探求字的本源,在金文中,“道德”两字是这样写的(板书)“道”指那种很远之处可以看清楚人的面目的宽广大路;“德”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

后期在下面加个心字,表示不但如此做,还要如此想。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其作品2、掌握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学习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课时安排】 2——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

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二、走近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据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汇集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故称老子。

亦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而能言,指树而姓“李”。

北魏前称”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道教称“天尊”之神者不多,其中以“三清”为最高天神。

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在道教宫观“三清殿”中,其塑像居右位,手执扇子。

约自北魏起,又称太上老君。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道理、法则、规律。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世间一切皆由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

老子还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

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又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否定人的实践经验,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老子宣扬“涤除玄览”,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擦拭心灵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真的平静,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有无相生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无相生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无相生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概念,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转化。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其哲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引言:介绍“有无相生”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对立统一现象。

2.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有无相生”现象,如阴阳、日月、水火等。

3. 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并交流心得。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无相生”的意义,学会用辩证思维看待事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引出“有无相生”的主题。

2.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有无相生”现象,如阴阳、日月、水火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分享心得体会。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有无相生”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有无相生”的概念。

2.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表达和沟通能力。

3. 引导思考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参与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和团队协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有无相生”的概念。

六、教学资源1. 案例素材:收集生活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图片或视频,如阴阳、日月、水火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

3.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哲学书籍,如《道德经》、《论语》等,供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七、教学环境1. 教室布置:座位排列以圆形或小组形式摆放,便于学生讨论交流。

2. 教学氛围:营造轻松、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目标:1. 理解《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掌握并应用文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分析并评价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和应用文中的辩证法思想。

2. 分析和评价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2. 提问学生对于“有无相生”这一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阅读《有无相生》这篇文章。

2. 教师提问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认同程度。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三、论证方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2. 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2. 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15分钟)1. 教师提出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论证方法分析、修辞手法分析和思辨能力培养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点评讲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文本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论述。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有无相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有无”、“相生”的含义。

(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有无相生”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有无”、“相生”的含义。

3.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有无相生》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有无相生》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问:“有无相生”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学习心得。

4. 讲解分析:(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师举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

6.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对“有无相生”的理解和感悟。

7. 布置作业:(1)学生回家后背诵课文《有无相生》。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理解程度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教学内容:《有无相生》【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有无相生》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2.培养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来提升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

3.帮助学生理解相对论、对立统一等哲学概念,并掌握其在文章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掌握《有无相生》的核心概念及哲学意义。

2.分析文中所涉及的概念,如有无、相生、对立统一等。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抽象的哲学概念及其相互关联。

2.运用哲学概念解读文中的主题和观点。

【教学准备】1.课文《有无相生》2.幻灯片或黑板笔记3.学生阅读材料4.讨论问题和小组讨论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有无相生》的背景,并提问:你们对有无相生这个概念有什么理解吗?或者你们对哲学中有关对立统一的概念有什么了解吗?二、阅读(15分钟)学生阅读《有无相生》,注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三、概念解析(20分钟)教师解释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哲学概念,如有无、相生、对立统一等,并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在文章中的应用。

四、讨论(20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探讨文章中提出的概念对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有何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

五、问题解答(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强调文章中对于哲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六、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延伸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文章中的概念应用到生活中,或者与其他哲学作品进行对比与联想。

【课堂总结】(5分钟)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强调《有无相生》这篇文章所传达的核心哲学意义,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相关哲学概念。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有无相生》文章的理解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哲学概念,并在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中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延伸拓展和作业布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哲学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

2.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1. 观察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

2. 理解并运用“有无相生”的原理。

【教学难点】1. 发现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

2. 深入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发现。

【教学步骤】1. 教师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

2.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第二章:理论阐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有无相生”的原理。

2. 运用“有无相生”原理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2. 运用“有无相生”原理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无相生”的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有无相生”的原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有无相生”原理进行分析。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过程和结论。

第三章:实例分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有无相生”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2. 运用“有无相生”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 发现生活中的实例。

2. 深入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发现。

【教学步骤】1.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有无相生”原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分析过程。

第四章:小组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有无相生”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小组合作学习。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有无相生”、“相生相依”、“相互转化”等概念。

(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句型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具备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型的讲解。

3.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4. 课文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查找不理解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型,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合作探讨的结果进行讲解,深入剖析课文内容,讲解课文原理。

5. 实践应用(10分钟)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运用课文原理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单元测试: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素材。

4. 课后作业评价标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朗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展示《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

2. 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

2. 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什么是‘有无相生’?”,“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等。

3. 教师通过案例或举例,进一步解释和阐述《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

4. 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5. 教师总结和强调《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

第二章:理解文意【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2.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

【教学重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2. 分析并解释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2. 分析并解释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展示《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2. 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

2. 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如:“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是什么?”,“这些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等。

3. 教师通过案例或举例,进一步解释和阐述《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4. 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解释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

5. 教师总结和强调《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其作品2、掌握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学习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课时安排】 2——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

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二、走近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据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汇集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故称老子。

亦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而能言,指树而姓“李”。

北魏前称”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道教称“天尊”之神者不多,其中以“三清”为最高天神。

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在道教宫观“三清殿”中,其塑像居右位,手执扇子。

约自北魏起,又称太上老君。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道理、法则、规律。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世间一切皆由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

老子还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

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又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否定人的实践经验,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老子宣扬“涤除玄览”,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擦拭心灵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真的平静,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有无相生学案

有无相生学案

老子《有无相生》教导案【导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情感目标: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导学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导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板题)二走近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

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有不是一尘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否定人的感觉经验,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他宣扬“涤除玄览”,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擦拭心灵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真的平静,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老子还主张“小国寡民”,他向往淳朴的民风,向往平等和平的社会状态。

代表作品:《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三、思、议、展、评:(一)学生讨论解析课文要求:1 每组一名同学朗读所选小层(共四层,每组选一层)2 每组有一名同学来翻译课文3每组有一名同学联系生活列举相关事例4 每组有一名同学总结,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有感而发,说出自己的感悟或者启发,最好用一句话总结。

《有无相生》教案03

《有无相生》教案03

《有无相生》教案0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并牢记文中词类活用现象(事、味、难、兆、败、见等)、特殊句式(为之于未有、报怨以德等)、一词多义(知、当、为等)等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对照注释,及参考译文,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

(2)诵读全文,整体感知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启发学生智慧的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老子处理人生问题的辩证法思想,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诵读法、启发式、交流法、讨论法教学重点(1)掌握并牢记文中词类活用现象(事、味、难兆败等)、特殊句式(为之于未有、报怨以德等)、一词多义(知、当、为等)等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在先秦诸子这个偌大的客厅里,落座的个个都是大师。

前面我们相继拜访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儒家大师,刚才大家温习了《论语》,《论语》是启发我们正确做人合理做事的。

那么,这节课我们要拜访另一位大师――老子,而《道德经》又会给我们何种启示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也许我们在这段视频里会发现答案。

(播放视频:孔子见老子)提问:孔子为何去见老子?(孔子思想遇到了困惑)由此看来,《道德经》的确是一个药店,当我们的思想出现状况的时候,这部经典会给我们提供医治的良方。

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二、拨动自己的心弦--感知课文的内容1、通读全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校正字音斯恶已wù自矜者不长jīn zhǎng 其脆易泮pàn 起于累土léi 音声相和hè3、答疑解惑结合课文注释,想一想自己还有哪些疑惑,同桌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启发点拨。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哲理思想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讲解,培养学生倾听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兴趣和认识,拓宽知识视野。

(2)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正确认识和评价古代文化的态度。

(3)培养学生学会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于现实生活的智慧。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

2. 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哲理思想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 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先秦诸子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先秦诸子选读》这本书的背景和内容,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文章《有无相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并勾画出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究: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以及文章的哲理思想。

5. 实践运用:教师提出一些与文章哲理思想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思想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哲理思想和现实意义。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讲解,整理并抄写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2. 结合文章的哲理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写成短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复述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对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有清晰的理解。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有无相生》。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引导学生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有无相生》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4. 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5. 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有无相生》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的学习和运用。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2)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和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网络教学: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有无相生》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有经历过有无相生的情景。

2. 课文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有无相生》教案3

《有无相生》教案3

《有无相生》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选文第3、4、5、6则;2 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3 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各类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选读《有无相生》。

二:介绍老子及《老子》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有无相生》这篇文章。

(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有无相生”的道理。

(2)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3)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李白的《有无相生》。

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掌握重要概念和观点。

3.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讲述李白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李白的作品。

(2)介绍文章背景:简要介绍《有无相生》的创作背景。

(3)发布学习任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自主探究,掌握重要概念和观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2)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开展实践活动:参观企业或社区,了解“有无相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反思(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反思: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有无相生》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李白的生平事迹、相关诗歌等。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思考选文中涉及的老子的宇宙认识观及人生智慧,包括后者对自己人生的指导意义。

3、对别有会心处,能做一点阐发、议论。

教学简易流程:一、关于老子其人。

下面是《史记老子荀卿列传》(采用三家校本。

注解保留原貌,略有删改)中老子部分,供老师选择使用。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周守藏室之史也。

□正义p韬玉札及神仙传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

”又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

”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索隐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

”又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索隐按:许慎云“,耳曼也”。

故名耳,字○索隐按: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

又张苍传“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

孔子m周,将问礼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索隐刘氏云:“蓬累犹扶持也。

累音六水反。

说者云头戴物,两手扶之而行,谓之蓬累也。

”按:蓬者,盖也;累者,随也。

以言若得明君则驾车服冕,不遭时则自覆盖相携随而去耳。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索隐良贾谓善货卖之人。

贾音古。

深藏谓隐其宝货,不令人见,故云“若虚”。

而君子之人,身有盛德,其容貌谦退有若愚鲁之人然。

嵇康高士传亦载此语,文则小异,云“良贾深藏,外形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不足”也。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正义恣态之容色与淫欲之志皆无益於夫子,须去除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无相生》人物简评引入道学派创始人——老子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

在国际影响上,他是唯一可以和孔子抗衡的中国思想家。

他所开创的道学与孔子开创的儒学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两大主流,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约前580~前500年),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儒家始祖孔子曾师事老子,据《史记》所载,孔子以“其犹龙乎”来赞叹老子的高深莫测。

后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官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老子写下的这五千余言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就是“道”。

老子用虚无的本体“道”代替商周以来的天命论,否定客观世界的物质本源。

他看到自然界的盛衰消长、社会上的对立和争斗,认识到事物的对立方可以相互转化,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但他把这种变化认为是循环往复,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本质,因此具有很大的保守性。

他教人无为、居下、自然、柔弱、愚鲁,从反面看问题,他的这一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了韧性。

老子的思想丰富而深刻,既有唯物主义倾向又有唯心主义的成份,对后世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老子是个神一样的人物,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两千多年来,各种学派或吸取,或改造与承继,总有他的影子存在。

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他的学说博大精深,玄妙至极,常言人所不能言,道人所不可道。

后世的英才都从他那里吸取“养分”。

张良、诸葛亮、刘基……在这些拔乱反正、匡救时弊的大贤天才身上,无不留有老子学说的烙印。

他被尊奉为道教教祖,是一个神秘而睿智的华夏民族精英。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选文第1、3、4、5、6则; 2 、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 3、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选读》中的《有无相生》这篇课文。

二、老子及《老子》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

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三、整体感知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1)斯恶(è)已(2)音声相和(hè)(3)共一毂(gǔ)(4)埏埴(shánzhí)以为器(5)凿(záo)户牖(yǒu)以为室(6)自见(xiàn)者不明,自矜(jīn)者不长(zhǎng)(7)曰余食赘(zhuì)形,物或恶(wù)之(8)其脆易泮(pàn)(9)起于累(léi)土四、研读文本1、研读第1节。

(1)诵读。

(2)梳理。

天下皆知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独立性)为(判断词,是)美,斯(连词,那么、就)恶(丑,与“美”相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副词,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对照,比较),高下相盈(充满),音声相和(应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3)分析。

《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问题探究:“美丑相对”“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该如何理解呢?学生讨论后提示: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

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

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

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容易解决;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

这里面也包含了有难生成易,有易生成难的道理。

小结: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2、研读第3则。

(1)诵读。

(2)梳理。

企(踮着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通“现”表现)者不明,自是(意动用法,以……为是)者不彰,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得到尊重)。

其(如果)在(存问、询问)道也,曰余食赘(肉瘤)形,物(指牲畜)或(有的)恶(厌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居于、立身)。

(《老子》二十四章)(3)分析。

《老子》更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它对矛盾对立项的辩证把握和持守。

在《老子》看来,“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要不得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一种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另一种态度,一般人认为后种态度距离目的更近,可是《老子》认为应该选择前一种。

因为自见而不明,自是而不彰,自伐而无功,自矜而不长,因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

《老子》这种选择显示了它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也显示了它的人生智慧,在很多时候,人们“若欲如之何,必先居于此如之何之反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小结: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

3、研读第4则。

(1)诵读。

(2)梳理。

知人(了解别人)者智,自知(了解自己)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qiáng,刚强)。

知足者富。

强(qiǎng,尽力,竭力)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名词,地方,位置)者久。

死而不亡(通“妄”,荒谬)者寿。

(3)分析。

《老子》所体现出来的有关“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的看法,都显示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对今人的启示意义是深刻的。

小结: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这也正是人们难以做到的。

4、研读第5节。

(1)朗读。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梳理。

为(意动用法,把……当做有为)无为(道家指清静虚无、顺其自然),事(意动用法,把……当做事业)无事(道家指无为而治),味(意动用法,把……当做有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名词,难事)于(介词,从)其易(名词,容易处),为大(名词,大事)于其细(名词,细小处)。

天下难事必作(开始)于易(名词,容易的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名词,细小的事)。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名词,大事),故能成其大(名词,伟大)。

夫轻诺必寡(使动用法,使……减少)信,多易(意动用法,把……看得容易)必多(使动用法,使……增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意动用法,把……看得困难)之,故终无难矣。

(3)分析。

依然是从一系列对立项的逻辑关系中来考量事物、思考问题,使《老子》充满了一种智慧。

小结: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

为人处世,应当谨慎做事,而不应当“轻诺”、“多易”。

5、研读第6则。

(1)朗读。

(2)梳理。

其安易持,其未兆(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易谋,其脆易泮(通“判”,分离),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通“蔂”,装土的工具)土。

千里之行(即“行千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做事、行事),常于(在)几成(几乎成功)而败(使动用法,使……失败)之。

慎(慎重对待)终如始,则无败事。

(3)分析。

本则体现了《老子》看待问题的前瞻性。

小结:做事要有预见,人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

“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为“无祸患常积于忽微”。

6、研读第7则。

小结:这一章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反复说明这样一种观点:柔弱胜刚强。

老子向来主张贵柔、处弱,他从直观的认识角度,看到了人初生之时,身体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坚硬了,草木初生之时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枯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