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新特点及综合防治研究

姓名:屈素霞

单位:新密市职教中心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新特点及综合防治研究

摘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动物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毒在法氏囊的B淋巴细胞中迅速繁殖,损伤法氏囊的B淋巴细胞,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3-6周龄雏鸡多发,发病率高达80%-100%,从而对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章简要介绍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毒特性,重点介绍了该病的流行新特点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鸡传染性法氏囊;新特点;防治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动物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于1957年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地区的肉鸡群中首次发现,因此又称“甘博罗病”。80年代,欧洲、中国、日本等都先后报道了IBDV超强毒株,这些毒株能引起病鸡死亡率达70%以上,病变法氏囊多呈“紫葡萄样”外观,出现严重的胸腺和骨髓病变,及全身炎症反应。目前本病作为危害养禽业的三大主要疫病之一,呈世界性分布,该病引起雏鸡的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因此该病对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本病经过多年的预防和控制,但至今尚未消灭,并且近年来呈现出新的发病特点。

1. 病毒学分析

IBDV是一种无囊膜的RNA病毒,具有单层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晶格分布,病毒粒子直径约60nm。组成病毒核衣壳的结构蛋白主要以三聚体形式存在[2]。在分类上属于双RNA病毒科的禽双RNA病毒属,病毒基因组由A,B两个片段的双股RNA组成。其中,基因组A 片段包含2个部分重叠的开放阅读框架(ORF),小ORF编码分子量为17kDa的非结构蛋白VP5;大ORF编码一种分子量约110kDa的前体多聚蛋白,该蛋白在翻译后进一步加工形成VP2、VP3和VP4,形成IBDV的结构蛋白,参与病毒核衣壳的形成,携带病毒主要中和性B细胞抗原表位,诱导中和性抗体的产生。基因组B片段编码病毒蛋白VP1,它是一种RNA依赖性的RNA聚合酶;病毒在法氏囊的B淋巴细胞中迅速繁殖,损伤法氏囊的B淋巴细胞,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从而导致疫苗免疫失败和继发感染的发生。

2.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鸡精神沉郁、畏寒、缩头、闭眼、两翅下垂,排黄色或白色水样稀便。剖检可见胸肌、腿肌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法氏囊肿大、出血或水肿,内有干酪物,也有个别鸡出现法氏囊萎缩;盲肠扁桃体出血;肌胃与腺胃交界处有1条带状出血;肾脏轻度肿大,呈花斑状;但肉鸡、成年蛋鸡患法氏囊炎时,往往胸肌、腿肌不出血,只见到法氏囊的变化。

3.流行病学新特点

3.1 发病日龄逐渐拓宽

由当初发病日龄多集中在20~60龄左右的雏鸡发展到现在的最小6日龄发病,最大见16o日龄的鸡发病。每年4~1O月份多发IBD,特别是鸡群在未进行IBD免疫之前就已经发生球虫病,造成免疫抑制,从而影响IBD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而现在一年四季均发病,冬季也不例外。

3.2 由全群暴发向零星散发发展

当初发生法氏囊病时,全群暴发,90%以上鸡突然发病,卧地不起,死亡率极高。现在发病多出现零星散发,典型症状不明显,个别出现死亡。剖解变化仅出现法氏囊稍微水肿。但病情发展较长,可持续15d左右,多见于肉仔鸡。

3.3 伴发症的出现

由单一的法氏囊病的发生逐渐发展到与新城疫、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呼吸道病混合感染。由于法氏囊病的发生导致机体免疫能力下降,从而继发其他传染病的发生。

3.4、免疫鸡群仍然发生IBD

3.4.1 病毒发生变异或出现超强毒力

IBDV有2个血清型,即对鸡有致病性的血清型I型和对火鸡有致病性的血清型II型。但是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报道分离出IBDV变异株,其致病特性以出现亚临床型IBD症状为主,不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感染鸡群死亡率不高。

3.4.2 饮水免疫较滴口免疫的鸡群多发

有些养殖户(场)习惯采用饮水免疫方法进行雏鸡的IBD免疫,由于受母源抗体的影响,结果使得免疫鸡群产生抗体水平低且不均匀,造成发病。

3.4.3 使用单价苗免疫较多价苗的鸡群多发

由于IBDV变异毒株、超强毒株的出现,使得应用单价IBD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不如IBD多价苗。

3.4.4 使用毒力过强的活疫苗易发

我们发现,过早使用毒力较强的IBD活疫苗免疫,引起免疫抑制甚至诱发IBD发生。3.4.5 单次免疫的鸡场易发

在生产实践中,1次免疫IBD疫苗毒株不能成为鸡群中的优势病毒群体,也就不能提高机体IBD保护性抗体水平,而引起IBD的发生。

4.原因分析

4.1 疫苗接种问题法氏囊疫苗接种不合理,有的接种时间过早,5d就进行首免,不考虑母源抗体水平高低的影响,有的用量过大,造成免疫麻痹,甚至导致疾病发生。与其他疫苗间隔太近,导致对其他疫苗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出现继发症。

4.2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毒株不断变异单纯使用B87毒株或其他单一毒株,不能有效控制其传染病的发生,必须考虑多价苗的使用。周围环境野毒的存在是造成鸡交叉感染的主要原因。

4.3 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饲养小区、养殖村,圈舍之间距离太近,饲养密集,空气污浊,一家一旦有病,很快祸及其他。不注意周围环境卫生,粪便、垫料随处乱堆,消毒不彻底,甚至不进行周边地区的消毒,造成相互感染,形成恶性循环。

5.预防措施

5.1 加强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完善卫生消毒制度,贯彻“群防群治”的方针饲喂全价配合饲料,鸡舍合理布局,鸡舍之间、养殖小区之间,间隔距离要适当,减少各种应激反应,创造适宜的温度,良好的通风,新鲜的空气等外界环境,避免交叉感染。临时消毒与定期消毒相结合,物理消毒与药物消毒、生物消毒相结合,饮水消毒与外部环境消毒相结合,杜绝野毒的存在。

5.2 科学免疫

到目前为止,应用传统经典毒株的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预防接种仍是防止鸡IBD发生的首选有效方法。但是,由于环境中IBDV超强毒株的存在,以及IBDV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所以一般的日常卫生管理,常规的传统疫苗免疫往往不能达到有效预防本病的目的。对产蛋种鸡应用超强毒株的灭活油乳剂疫苗,可以诱导较高的母源抗体。这种高母源抗体一方面可以保护雏鸡在一定时间内免受强毒感染,另一方面由于高母源抗体可以中和弱毒疫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