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知识方剂集锦:黄土汤医案
伤寒学堂——黄土汤
伤寒学堂——黄土汤作者:李超《金匮要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上七昧,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神农本草经》药解:甘草:味甘平。
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
干地黄:味甘寒。
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白术:味苦温。
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
附子:味辛温。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痿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
阿胶:味甘平。
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
黄芩:味苦平。
主诸热黄疽,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恒蚀,火疡。
灶中黄土:味辛,微温。
主治妇人崩中,吐下血,止咳逆,止血,消痈肿毒瓦斯。
(摘自《名医别录》,瓦斯究竟为何意,待考证。
)见贤思齐,前贤注释:黄元御:下血,先便而后血者,此远血,在大便之上者也。
便血之证,总缘土湿木遏,风动而疏泄也。
其木气沉陷而风泄于魄门,则便近血,其水气郁冲而风泄于肠胃,则便远血。
黄土汤,黄土、术、甘,补中燥湿而止血,胶、地、黄芩,滋木清风而泻热,附子暖水土以荣肝木也。
下血之家,风木郁遏,未尝不生燥热,仲景所以用胶、地、黄芩。
而风木郁遏,而生燥热,全由水土之湿寒,仲景所以用术、甘、附子。
盖水土温暖,乙木荣畅,万无风动血亡之理。
风淫不作,何至以和煦之气,改而为燥热哉!燥热者,水寒土湿,生气不遂,乙木郁怒而风动也。
尤在泾:下血先便后血者,由脾虚气寒,失其统御之权,而血为之不守也,脾去肛门远,故曰远血。
黄土温燥入脾,合白术、附子以复健行之气,阿胶、生地黄、甘草以益脱竭之血,而又虑辛温之品转为血病之厉,故又以黄芩之苦寒防其太过,所谓有制之师也。
《医宗金鉴》:先便后血,此远血也,谓血在胃也,即古之所谓结阴,今之所谓便血也。
黄土汤---温脾摄血
黄土汤---温脾摄血甘草9克干地黄9克白术9克炮附子9克阿胶9克黄芩9克灶中黄土100~200克(包)用1.若胃纳差,阿胶可改为阿胶珠,以减其滋腻之性。
2.气虚甚者,可加人参以益气摄血。
3.出血较多者,亦可酌加三七、白及等止血之品。
4.便溏者,黄芩(炒炭),减其苦寒之性。
(原文] 下血,先便後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15)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乾地黄白术附子(炮) 阿胶黄芩各三两竈中黄土半斤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虚寒性便血的证治。
血从下窍而出,谓之下血。
《素问.阴阳别论》称之为“结阴”,后世称之为便血。
大便在先,出血在后,因其血多来自直肠以上,离肛门较远,故称为远血。
至于远血的形成,如唐容川云:“系中宫不守.血无所摄而下也”。
乃多因中气虚寒,脾失统御之权,则血渗于下,从大便而出。
证见便血,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
治以黄土汤温脾摄血。
(方药评析) 黄土汤方中灶中黄土又名伏龙肝,既能温中,又可涩肠止血,为主药;脾气虚寒之失血,虚寒为本,失血为标,若单纯从标,徒恃止血之品,很难奏效,唯有“标本兼顾”,温中健脾与止血同用,收效始捷,故用白术、附子温阳健脾,以复统血摄血之权;然辛温燥热之术、附,易耗血动血,且出血过多,阴血必耗,故以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阴血亏耗,易生内热,黄芩苦寒以清内热,且能制约术、附温燥动血之弊;甘草和中缓急。
诸药合用,刚柔相济,温阳止血而不伤阴,滋阴养血而不碍脾,共奏温中健脾,养血止血之功。
灶中黄土是烧杂草或木柴的灶中土块经火久烧而成的焦黄土,以釜脐下外赤中黄者为佳,其性味辛微温,入脾胃、肝经。
有温中降逆、止呕止血之效,为镇吐、止血与妇科要药。
历代本草书对此药多有记载,如《别录》日:“主妇人崩中吐血、止咳逆血”;《大明本草》曰:“止鼻红、肠风、带下、尿血、泄精”;《本草备要》曰:“主咳逆反胃、吐衄……”。
经方:黄土汤(肠胃下血)
经⽅:黄⼟汤(肠胃下⾎)黄⼟汤【原⽂】⽢草⼲地黄⽩术附⼦(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半⽄右七味,以⽔⼋升,煮取三升,分温⼆服。
灶中黄⼟可以⽤⾚⽯脂来代替。
【作者】张仲景【出⾃】《⾦匮》【⾦匮】1、下⾎,先便后⾎,此远⾎也,黄⼟汤主之。
【组成】⽢草地黄⽩术阿胶黄芩附⼦灶⼼⼟【时机】1、肠胃出⾎的时候,⼤便带⾎,⿊⾊的⾎。
如果擦的时候有⾎⽽且颜⾊是新鲜的,就是痔疮。
【⽅解】1、⼲地黄补⾎,因为有下⾎的⼈⼀定兼有⾎虚;2、⽢草、⽩术健脾整胃的,增加脾的蠕动,让肠胃消化的很好能够⽣新⾎;3、附⼦除寒,因为失⾎的病⼈除了⾎虚之外,⼀定也有⾥寒;4、阿胶⽌⾎;5、黄芩消炎,因为肠胃有破⼝,不管是在⼗⼆指肠的位置或在⼩肠中,本⾝就⼀定会发炎,肠胃发炎就靠黄芩,黄芩能消炎;6、灶中黄⼟来补破裂的伤⼝。
临床上如果没有,可以⽤⾚⽯脂来代替,⾚⽯脂是温剂。
【应⽤集锦】1、胃出⾎,胃下垂,胃溃疡,胃癌,统统可以使⽤它;2、(彭⼦益)黄⼟汤治便⾎,⽤附⼦黄芩灶⼼⼟⽩术炙草阿胶地黄。
既⽤附⼦之热性,⼜有黄芩之寒性。
既⽤灶⼼⼟⽩术之燥性,⼜⽤阿胶地黄之润性。
⽤附⼦、因肾⽔寒不能养肝⽊也。
⽤⽩术灶⼼⼟,因⽔寒⽊郁,⼟⽓必湿。
⼟湿则⽊⽓愈郁,愈妄肆疏泄也。
⽤阿胶地黄,因⽊郁疏泄,必⽣风燥、既⽣风燥,必更疏泄也。
各有认定,各有着落。
亦⾮寒热燥润并⽤,彼此牵制也。
有⼈嗜酒,遂病便⾎。
六年⽆虚⽇,服黄⼟汤病反加。
其病⾯黄,左腿⾜热,左⼿⼼热,左乳部微胀,⼤腹满胀,⼩腹硬胀,均时胀时消。
⾏动则咳。
脉⼩⽽短。
为处⼀⽅,麦冬⽩芍法半夏各三钱,川芎⼀钱,⽩术茯苓苡仁各三钱⽽愈。
此病⾯黄,⼟湿也。
左⼿⾜热,⾎去⽊枯,⼜阻于湿,⽊⽓不能左升,则左⾜热。
⽊⽓不能右降,则左⼿热。
⽊枯⽓滞,升降不和,则胸腹胀也。
⽅以术苓苡仁,除湿建⼟。
麦冬半夏⽩芍,由右以润降肺胆胃三经。
轻⽤川芎,由左以温升肝经。
肝胆⼆经升降调和。
风⽊之⽓得润,中⼟之⽓运化,故诸病皆愈。
第146篇黄土汤
第146篇黄土汤人体消化道出血是在临床病例中较常见的病症。
血液是人体的生命之河,起着滋养人体和进行物质代谢的重要作用,出血以及血液流失等疾病会造成人体生命机能下降,严重影响生命健康。
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和代谢与人体的温度密切相关。
人体的温度必须保持在合适的温度,过热或者过冷均可能导致出血症的发生。
从人体的血脉运行图上可以看到,人体靠心脏压缩形成正压,正压泵出的血液通过动脉被输送到全身的组织和器官。
肺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呼吸给心脏提供“加压”的作用。
心脏通过扩张形成负压,通过静脉将血液吸收回流到心脏。
从图上可以看到,血液在通过静脉血管回流的时候大部分静脉血先回流到肝脏(脾、胃、小肠、大肠的静脉血都先回流到肝脏),最后才回流进入心脏。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曾多次提到,肝脏如同身体中的血液湖泊,和生态系统中湖泊的功能非常相像。
肝脏贮存血液的功能如同自然界的湖泊,良好的湖泊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弹性”调节能力,在自然界涝灾时可以吸收多余的水分,在自然界旱灾时可以“释放”水分;湖泊还可以让区域的生态环境变得柔和起来,抑制过冷和过热的极端天气,还可以抑制强烈的空气对流造成的“风”,减轻蒸发。
相似的道理,人体中肝脏贮存的血液量越大、越丰富,则人体的弹性调节越强,身体对冷热的调节能力也较强,身体也能相对较容易的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较少遭遇疾病。
人体的温度必须保持在合理的幅度范围内,偏离正常水平过高和过低都会引发疾病。
身体内温度过高,分子运动会过于亢奋,血液会过热,导致血液偏离正常的经脉运行轨道而出现出血症状;如果身体内的温度过低,分子运动会过于懒惰,寒冷会导致人体血脉收缩,令血液无法正常流通而导致出血症状。
脾胃在五行中属“土”,可以将人体的肠胃和自然界的土地做一个类比。
自然界肥沃的土地一般都含有丰富的植物根系。
丰富的植物根系一方面可以保持泥土松软而有营养;另一方面可以营造很好的生态体系,植物的根系既可以把深地层的水分“汲取”上来湿润土地,又可以在雨水过多的时候,通过根系把水引导贮存在较深的地下层。
中医医案——溃疡病合并出血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黄土汤加味治愈吐血便血病案:王某,男,19岁。
主诉及病史:因反酸,胃痛6年,头昏、乏力,黑便4天,于1959年11月24日收住院。
入院后诊为“溃疡病合并出血”,经多次输血和止血针药等治疗,病情反而逐渐加重。
特邀米老诊治。
诊查:症见精神委靡,面色苍白,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口臭,腹痛腹胀,恶心欲呕。
昨日吐血200ml,大便色黑呈柏油样。
舌质淡,苔黄腻,脉细弱数。
血压100/60~20mmHg。
红细胞256万/mm3。
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辨证:证属脾虚湿盛,胃络损伤。
治法:宜健脾化湿,凉血止血。
以黄土汤加减。
处方:灶心土24g 白术9g 炒黄芩9g 生地24g 杭芍12g 丹皮12g 阿胶9g(烊化兑入)炙甘草9g 地榆炭9g服药2剂后,症状好转,无吐血便血,大便稀色黄,无恶心呕吐、头晕、腹痛,有饥饿感,舌淡、苔白腻略黄,脉细弱。
血压100/76mmHg。
继服上方药5剂。
药后精神明显好转,多食后腹部不适,大便日1~2次,呈1棕色,苔白腻,脉沉细。
继用上方加血余炭12g、附子3g。
服上方药3剂后,大便成形,日1次,色黄。
舌脉如前。
继用上方药2剂,以巩固疗效。
药后大便正常,昨日食后腹胀,腹部隐隐作痛,咽干,苔白,脉细。
血压正常。
红细胞380万/mm3。
大便隐血试验阴性。
证为脾胃虚弱,气津不足。
以六君子汤加味。
处方:党参9g 白术9g 姜半夏9g 茯苓9g 陈皮9g 炙甘草9g 麦冬9g 五味子4.5g服上方药6剂后,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按语便血有远血、近血之分。
本例远血,始用黄土汤去附子,加丹皮、杭芍、地榆炭以凉血止血。
待三诊时上方加用附子、血余炭以温摄止血。
妙在附子用量仅为3g,若过量大热则失其温摄,反而致使出血。
五诊时出血已痊愈,改用六君子汤加味,以健脾养胃,补益气血。
符合陈修园所说“血之道,化中焦”之血液生成机理。
两付中药治疗便血——黄土汤验案一则
两付中药治疗便血——黄土汤验案一则平安甘草中医两付中药治疗便血——黄土汤验案一则2月11日,朋友微信联系,其父亲近两天反复便血,希望能中医诊治一下。
58岁男性,近两天便血3次,颜色鲜红,否认痔疮病史,于中医友好医院诊查后,给予奥美拉唑、整肠生等药物治疗,并建议行胃肠镜检查,让患者及家属考虑一下。
朋友考虑再三,决定服用中药治疗。
进一步询问病情,便血色鲜红,先排便后便血,没有肛周疼痛,除便血外,尚有反酸,嗳气,腹胀,胸闷,大便不成形,饮食喜热,舌胖大齿痕,苔白略厚。
按照“先便后血,此远血也”的辨证法则来看,患者应是胃肠消化道出血;但从临床来看,胃肠消化道出血引起的便血多是黑色柏油样便,鲜红色便血则多见于痔疮、结肠息肉等疾病。
患者既往无痔疮病史,本次发病无肛周疼痛,西医检查暂时未见异常,痔疮可能性较小。
按照患者的伴随症状来看,“腹胀”、“便溏”、“饮食喜热”等都是比较典型的脾胃虚寒的表现,而治疗便血的黄土汤则是温阳健脾,养血止血的名方,遂处方如下:开方时,因“鲜红色血便”反复思考,最终决定在黄土汤基础上加用侧柏炭。
之所以加侧柏炭,还是考虑有局部热伤血络的问题。
前几日朋友微信告知,老爷子服药2付后便血便消失了,服药期间上火的症状比较明显,遂停药。
便血虽然停止了,但还是建议朋友西医该做的检查一一完善。
黄土汤中为何用黄芩,历代医家对此见解不一,有人说是“清肝止血”,有人说是“佐制热药”。
后学愚钝,窃以为脾胃虚寒是整体表现,需要温阳健脾,而出血则是局部表现,瘀滞化热,则需清热治疗。
这点跟肿瘤或结节有些类似,肿瘤与结节从中医考虑有阳气不能运化的问题,但局部化热也很明显,治疗时也需要标本兼顾。
黄土汤治胃糜烂案例
黄土汤治胃糜烂案例中医认为,胃糜烂是指胃黏膜受到某种不良因素的刺激,从而导致炎症性病变,以致无法正常进行消化吸收的消化系统疾病。
虽然胃糜烂的病因综合复杂,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胃肠道营养不良、过度暴饮烈酒、精神及情绪过度激动及传染病的感染等。
山东省泰安市在2007年发生的一例胃糜烂病例,患者男性,70岁,非常敏感,体内抵抗力很差。
患者发病前长期抽烟酗酒,并且饮食失调、久坐不动,营养不良,并因心理原因而出现精神抑郁,出现腹痛和恶心情况。
当患者就诊时,其病情被医生诊断为胃糜烂,这是本病形式最严重的情况。
为了治疗胃糜烂,医生给予了相关药物疗法、胃部冲洗疗法,但患者的病情无法好转,多次的治疗都无法改善病情,疼痛和恶心仍然困扰着病人。
认为无法仅靠西药,医生考虑给患者进行中药治疗,于是医生提出使用黄土汤治疗胃糜烂的方法。
黄土汤是一种消化性中药,可以有效治疗胃溃疡和糜烂。
它可以消除胃黏膜腔内炎症活动,有效抑制血栓形成,预防胃病变和严重的血管病变。
此外,黄土汤可以抑制胃液分泌,防止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从而减轻病人的疼痛。
按照中医治疗原则,医生在给患者煎药时,还会给患者加入其他中药配方,帮助调节肠道蠕动,增强体质抵抗力,消除热毒瘀垢,并服用抗生素以抑制感染。
在患者每日服用黄土汤近一周后,它病情有了显著改善。
疼痛明显减轻,精神也有所改善,最终患者痊愈归家。
由此可见,使用黄土汤治疗胃糜烂不仅疗效确切,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一般的治疗期间大约在7天左右,口服黄土汤在每日服用过程中,可结合调理胃肠蠕动的中药配比,达到痊愈效果。
此外,为了提高治疗效果,还应保证患者服药前后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减少不良因素的暴露。
同时,还应该加强营养支持,平衡患者饮食,增强体质抵抗力,从而有效预防胃糜烂发作。
总之,胃糜烂是一种常见的消化性疾病,发生率正在不断增加。
大多数时候,中医治疗能够起到显著效果。
其中,黄土汤作为消化性中药,可有效治疗各种胃糜烂,帮助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其安全性和耐受性极高,是一种推荐使用的治疗药物。
实用方剂学----黄土汤
实用方剂学----黄土汤黄土汤(温脾摄血法)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主治】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方论选萃】明赵以德:治远血者,黄土汤主之。
然则血聚于胃者,何也盖血从中焦所化,上行于荣,以配于卫,荣卫之流连变化,实胃土所资也。
胃与脾为表里,胃虚不能行气于三阳,脾虚不能行津于三阴,气日以衰,脉道不利,或痹而不通于血中,积随其逆而出,或呕或吐,或衄或泄也。
若欲崇土以求类,莫如黄土。
黄者,土之正色,更以火烧之,火乃土之母,其得母燥而不湿,血就温化,则所积者消,所溢者止。
阿胶益血,以牛是土畜,亦是取物类。
地黄补血,取其象类。
甘草、白术养血补胃和平,取其味类。
甘草缓附子之热,使不僭上。
是方之药,不惟治远血而已,亦可治久吐血、胃虚脉迟细者,增减用之。
盖胃之阳不化者,非附子之善走,不能通诸经脉散血积也;脾之阴不理者,非黄芩之苦,不能坚其阴,以固其血之走也。
黄芩又制黄土、附子之热,不令其过,故以二药为使(《金匮玉函经二注》)。
明徐彬:下血较吐血势顺而不逆,此病不在气也,当从腹中求责。
故以先便后血,知未便时血分不动,直至便后努责,然后下血。
是内寒不能温脾,脾元不足,不能统血。
脾居中土,自下焦而言之,则为远矣。
故以附子温肾之阳,又恐过燥,阿胶、地黄壮阴为佐;白术健脾之气,脾又喜凉,故以黄芩、甘草清热;而以经火之黄土与脾为类者,引之入脾,使暖气于脾中,加冬时地中之阳气而为发生之本,真神方也。
脾肾为先、后天之本,调则荣卫相得,血无妄出,故又主吐、衄。
愚谓吐血自利者,尤宜之(《金匮要略论注》)。
清程云来:先便后血,以当便之时,血亦随便而下行。
《内经》曰: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以阴气内结不得外行,血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上经》曰: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
夫肠有夹层,其中脂膜联络,当其和平则行气血,及其节养失宜,则血从夹层渗入肠中,非从肠外而渗入肠中也。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止血)——黄土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止血)——黄土汤(《金匮要略》)一、组成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各9克)、灶心黄土半斤(30克)。
二、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现代用法:先将灶心土水煎取汤,再煎余药)。
三、歌括黄土汤中术附芩,阿胶甘草地黄并;便后下血功独擅,吐衄崩中效亦灵。
四、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五、主治脾阳不足,中焦虚寒。
大便下血,或吐血、衄血,及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者。
六、方解脾主统血,气能摄血。
若脾阳不足,脾气亦虚,失去统摄之权,则血从上溢为吐、衄,下溢而为便血,崩漏。
但必血色黯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才是脾气虚寒及阴血不足之象。
治当温阳止血为主。
方中灶心黄土(即伏龙肝)温中止血,为君药。
配以白术、附子温脾阳而补中气,助君药以复统摄之权,为臣药。
但辛温之术、附易耗血动血,且出血量多,阴血每亦亏耗,故佐以生地、阿胶滋阴养血,并能止血;更配苦寒之黄芩与甘寒滋润之生地、阿胶共同制约术、附过于温燥之性,生地阿胶得术、附又不虑其滋腻呆滞。
甘草调药和中为使药。
诸药配合,寒热并用,标本兼治,刚柔相济,温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阳。
吴瑭称本方为“甘苦合用,刚柔互济法。
”对便血、吐、衄、崩漏下血,因于阳气虚乏所致者,本方有较好疗效。
七、文献摘录(方论)唐容川:“血者,脾之统也。
先便后血,乃脾气不摄,故便行气下泄,而血因随之以下。
方用灶土、草、术健补脾土,以为摄血之本。
气陷则阳陷,故用附子以振其阳。
血伤则阴虚火动,故用黄以清火。
而阿胶、熟地又滋其既虚之血。
合计此方,乃滋(《血证论》)补气血,而兼用温清之品以和之,为下血崩中之总方。
”。
中医医案——胃出血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黄土汤治愈胃出血病案:郑某,男,38岁。
初诊1967年10月。
主诉及病史:患者素有胃痛史。
某日于午餐后自觉胃中嘈杂,且有灼热感,突于当夜腹痛欲便,下酱黑色血便,量较多,来邀急诊。
诊查:见患者面唇㿠白,神疲倦卧肢冷,嗢嗢欲吐,肠鸣幽幽,舌苔中微黄薄腻,边尖质淡红,脉象细弱。
辨证:胃络破损,气不摄血。
治法:仿《金匮》黄土汤意以进。
药用干地黄、炮姜、黄芩、焦白术、阿胶、别直参、陈皮、赤石脂、侧柏炭、炙甘草。
服1剂。
次日下午复诊,患者自诉腹中温舒,呕恶肠鸣亦除,肢温,但大便1次,色仍黑,脉濡缓,舌苔薄腻。
于前方加乌贼骨、生白芍,减轻炮姜用量,继服2剂。
三诊时,大便色已转黄,再以原方减去阿胶,加山药、茯苓等出入之方药持服10余剂,逐渐恢复。
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出血一证,多因实火,亦有因虚而发者,如张景岳所言“于火热之外,则有脾肾阳虚,不能统血者……故治血者,当知虚实之要。
”本例便血,伴见面色㿠白、神疲肢冷、嗢嗢欲吐等一派虚寒之象,足见胃络损伤,气不摄血之所为。
治疗取黄土汤温阳坚阴止血之意,加炮姜助温阳,配赤石脂,侧柏炭以止血,理法方药,丝丝入扣,故取效迅速。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P208-209,潘澄濂医案。
潘澄濂,1910年生。
浙江省温州市人。
中医研究员,16岁入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中医,19岁毕业后,曾任教于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国医学院,并任温州普安药局医务主任。
解放后,历任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浙江省中医研究所副所长、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
曾为全国政协委员。
潘氏从事中医临床及研究50余年,学验俱富,力主中西医学在理论上的结合,主张融经方时方于一炉。
在辨证论治、遣方用药方面有自已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主要著作有《伤寒论新解》、《潘澄濂论医集》等。
黄土汤金匮要略一类方
黄土汤《金匮要略》一类方黄土汤《金匮要略》一类方止血的最后一个方,黄土汤,是一类方。
前面曾经讨论过,归脾汤。
归脾汤脾不统血是脾气虚不统血,黄土汤反映的是脾阳虚不统血。
也就是它有一种中焦虚寒的基础病机。
而主要这种中焦虚寒,反映在阳气不能固摄阴血上,造成一种慢性的出血。
主证分析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
阳虚出血出血特点部位一下部居多(消化道,妇科出血)血色,质一色比较淡,质地比较清稀病程一一般较长伴见虚寒证一四肢清冷阳气虚出血,主治证候由两个部分构成,(1)出血自身特点,这类阳虚出血,特别用黄土汤,在部位方面,一般下部出血居多。
下部出血,包括消化道的出血,便血。
包括妇科方面,月经过多,月经提前,量多,这类涉及虚寒型的月经不调。
特别以经血过多为特点。
或者崩漏。
部位以下为主,当然临床上用于像皮下出血这类也有。
但是以消化道的,和妇科出血最为多见。
病程一般较长,而且随着体质情况会反复发作。
(2)全身性虚寒见证。
比如说四肢不温,四肢清冷,同时比如消化道出血,伴随可以腹痛喜温喜按,腹痛往往绵绵作痛这一类的。
中焦虚寒的基本见症。
它可以有面色较淡,舌质较淡,脉可以沉细,这都反映出长期出血。
使阳气虚衰不能固摄,加上阴血又不足,出血造成阴血不足。
这是黄土汤证的病机分析。
根本的是脾阳不足。
脾阳不足后一方面不能固摄,医方面也影响脾胃运化。
出血以后也进一步可以伤耗阴血,所以这类证候不但阳虚,继发也有阴血不足的内寒表现。
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针对病机的阳虚脾失健运,同时阴血又不足)方解君灶心土温涩止血臣附子温阳健脾白戊佐1生地养阴养血,制约温燥阿胶养血补血,制约温燥,止血佐2黄苓清肝止血使甘草益气补中,和附子相配,针对虚寒,温补结合。
调合诸药灶心土,又叫伏龙肝,为君药,这药,现代城市不太好找,因为它要在过去烧柴灶,乡村才有,烧柴灶的里边取灶心土。
灶心土是长期经过烘烤,柴灶里面烧,带有温涩的特点。
过去取这灶心土,它用量一般来说都比较大,我们过去在基层工作用,一开始泡水的时候,起码都是二两,甚至于群众用的时候,泡,它还量多一些,二两以上,最少。
黄土汤治腹泻配方、医案
黄土汤治腹泻配方、医案
【组成】灶心土30克,白术9克,炮附子9克,干地黄9克,阿胶9克(烊化),甘草9克,黄芩9克。
【用法】先将灶心土水煎取汁,再煎余药,阿胶烊化冲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腹泻是消化系统多种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成糊状,稀薄,甚至水样便,有时脂肪增多,带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或含有脓血。
腹泻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为慢性腹泻。
腹泻在中医称为“泄泻”,本证在《内经》称为“泄”,有濡泄、洞泄、飨泄、注泄之称;《难经》有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等名称;宋代以后统称泄泻。
其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小肠。
关键是脾不能运化水湿,小肠不能泌别清浊,大肠失其传化所致。
临证有食滞、湿热、肝郁、脾虚、肾虚、水饮、瘀血之分。
根据《湖北中医杂志》2002,24(6):43,方秀梅报道:采取黄土汤为主加减治疗糖尿病性腹泻,收到较好的效果。
处方:赤石脂60克,干地黄10克,白术10克,炮附子10克,阿胶10克(烊化),党参10克,肉豆蔻10克,黄芩6克。
若气虚下陷者,加升麻10克,柴胡10克,黄芪10克;若有脂肪泻者,加鸡内金15克,生姜9克。
每日1剂,水煎服,口服2次,2周为1个疗程。
黄土汤临床验案三则
黄土汤临床验案三则关键词黄土汤慢性结肠炎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癌术后医案黄土汤首见于《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中,由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灶心土组成,主治虚寒便血。
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中运用该方治疗内科杂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举验案三则介绍如下。
1 慢性结肠炎宋某某,男,78岁。
2009年10月12日初诊。
患者有慢性结肠炎病史数年,平时饮食稍有不慎,即大便溏泻。
此次大便时溏时泻,反复迁延已3月余,曾先后口服氟哌酸及参苓白术散等药,症状如故。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思其病程长,脾气虚弱,损及中阳。
治以温中健脾止泻。
黄土汤加味:灶心土80g,炒白术、茯苓各15g,附子9g,党参20g,莲肉、芡实、肉豆蔻各10g,炙甘草6g。
每日1剂。
先煎灶心土,以其滤液再煎其他药物。
7剂后,大便较以前好转,原方再服5剂后,大便已成形,上方加炒山楂15g,再服十余剂巩固,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患者罹患久泻,不仅中气受伤,也损及中阳,故取灶心土既温暖脾胃,又能涩肠止泻,《本草便读》谓其:“功专人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意。
”辅以余药健脾益气、涩肠止泻而收效。
2 上消化道出血王某某,男,45岁。
1986年5月28日初诊。
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黑便。
曾经胃镜检查示:糜烂性胃炎。
纤维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
曾先后用西药止血药(具体欠详)及中药(补中益气汤加味)等治疗,仍间有黑便。
刻诊:黑便,食少乏力,怯寒,面色萎黄。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证属脾肾阳虚,不能摄血。
治以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黄土汤加减:灶心土60g,白术、附子、干地黄、阿胶(烊化)各10g,黄芩9g,三七粉(分冲)、炙甘草各6g。
每日1剂。
先煎灶心土,以其滤液再煎其他药。
5剂后,黑便消失,食纳增加,仍觉怯寒、乏力,上方灶心土增至120g,余药量不变,用法同前,续服7剂。
半年后,该患者带他人来诊时,诉上次共服12剂后,症状消失,至今未见复发。
【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治诸失血症、二便下血、赤带、吐血衄血、崩漏、紫癜】
【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治诸失血症、二便下血、赤带、吐血衄血、崩漏、紫癜】1从一个案例说起张xx,男,4岁。
出现紫毅20余天,概未发热,经前医治疗,给予犀角地黄汤八剂,不但没有好转,出血点反而日见增多,旧的还未见退下去,新的又生起来,此起彼落,遍于臂部、四肢、躯干。
其癜色不鲜而发紫黯。
其母代诉:近日精神不好,食欲不振,大便稀溏,且平素就容易患腹胀肠鸣,大便稀泻。
如此则脾胃阳虚可知。
且患儿面色不华,手足不温,懒于活动,脉弱,舌淡无苔。
综合其脉证:纯为一派脾虚胃寒之象,温补狁恐不及,又服了八剂犀角地费汤,愈挫伤了脾阳,故致病情日有发展。
鉴于这种情况,考虑非用温补之法不足以治愈此病,遂给黄土汤二剂,服后诸证皆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继服四剂,患儿诸证痊愈。
2方证、药证今天要介绍的是一首能够温阳健脾,养血止血的经方。
临床上只要见到大便下血、吐血、衄血、妇人崩漏、紫癜、赤代等诸血症,你都应该想到这首仲景经方。
但是并不是所有失血症都可以用它来治疗。
中医强调辨证,强调因证施方,那么黄土汤适用于什么那种情况的失血呢?黄土汤适用于脾阳不足,脾不统血之证。
此证除可见大便下血,以及吐血、衄血、妇人崩漏等主症外,还需伴随一组脾胃阳虚的症状群,如血色黯淡,四肢不温,神倦无力,口淡不渴,面色菱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
患者脾阳不足,脾气亦虚,失去统摄之权,则血从上溢而为吐衄,下走而为便血、崩漏、赤带,外溢则为紫癜(斑)。
血色黯淡,四肢不温,神倦无力,口淡不渴,面色菱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证,皆为脾气虚寒,阴血不足之象。
“下血,先便后血者,由脾虚气寒,失其统御之权,而血为之不守也”(《金匮要略心典)卷下)。
“经言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又云,阴络伤则血内溢,今因胃中寒邪,并伤阴络,致清阳失守,迫血下溢二肠,遂成本寒标热之患”《张氏医通》卷5)。
由此可见,本证临床表现虽为便血,或崩漏,或吐衄、但其本质不出“虚”、“寒”二字。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黄土汤6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黄土汤黄土汤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6种“黄土汤”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医略十三篇》卷十一。
组成:净黄土2两,广藿香2钱,生木香8分,宣木瓜2钱,陈橘皮1钱,紫厚朴8分,白扁豆3钱,活水芦根2两。
功效:霍乱吐泻及转筋霍乱。
用法:长流水煎。
注意:忌稠粘粥食。
来源:《千金》卷十二。
组成:伏龙肝半升,甘草3两,白术3两,阿胶3两,干姜3两,黄芩3两。
功效:卒吐血及衄血。
用法:上(口父)咀。
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下胶,分3服。
来源:《普济方》卷一○八引《旅舍方》。
组成:伏龙肝(即灶下黄土)。
制法:上为细末。
功效:赤疹瘙痒,烦躁昏闷。
用法:每服2钱,生姜蜜汤调下。
来源:《金匮》卷中。
组成:甘草3两,干地黄3两,白术3两,附子3两(炮),阿胶3两,黄芩3两,灶中黄土半斤。
功效:脾虚阳衰,大便下血,或吐血,衄血,妇人崩漏,血色黯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苦白,脉沉细无力者。
用法:上7味,以水8升,煮取3升,分温2服。
来源:《外台》卷三引《深师方》。
组成:当归3两,甘草3两(炙),芍药3两,黄芩3两,芎 3两,桂心1两,生地黄1斤,釜月下焦黄土(如鸡子大)1枚(碎,绵裹),青竹皮5两。
制法:上切。
功效:鼻衄或吐血。
用法:以水1斗3升,煮竹皮,减3升,去滓,纳诸药,煮取3升,分4服。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葱。
来源:《增补内经拾遗》卷四引钱仲阳方。
组成:黄土适量。
功效:小儿急惊、慢惊。
用法:煎汤,饮之。
黄土汤加减治疗便血(直肠癌)两年
黄土汤加减治疗便血(直肠癌)两年郑某某,男,76岁,发现便血2年由余,反复便血,不痛不痒,多方治疗效果欠佳。
时好时坏。
因年纪大,基础病多,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几个医院都不敢做肠镜。
后经人介绍来我院中医门诊求治。
还是让患者做了肠镜,诊断为直肠癌中期。
患者拒绝手术,要求中药治疗。
刻下,纳差,面色萎黄,乏力,腹胀。
大便软,间断性便血,色红,舌质淡,苔白,脉沉缓。
前医用了很多,什么槐花汤,半夏泻心汤,等效果不佳,我考虑其是脾阳不足、脾不能统摄血导致,就用黄土汤加减治疗。
处方,灶心黄土包煎、炮附子,干地黄,甘草,生白术,阿胶洋化,地榆碳,黄芪,升麻是,艾叶炭。
七剂水煎服,一周后复诊。
患者自诉,出血无明显减轻,只是人觉得轻松点,乏力好转。
舌脉同前。
考虑到病久了,没那么快。
守上方,增党参,蒲黄炭包煎。
灶心黄土包煎、炮附子,干地黄,甘草,生白术,阿胶洋化地榆碳,黄芪,升麻是,艾叶炭。
七剂水煎服。
一周后复诊。
患者自诉,便血次数减少,血量也见少了,乏力减轻,吃饭增加,想吃了,但不敢多吃。
舌脉同前。
守上方,去升麻,增三七粉冲服。
灶心黄土包煎、炮附子,干地黄,甘草,生白术,阿胶洋化,地榆碳,黄芪,艾叶炭,党参,蒲黄炭包煎。
七剂水煎服。
一周后复诊。
患者自诉,诸症减轻,仍有出血,血量减少,不痛。
乏力,面色萎黄。
舌脉同前。
守上方,增仙鹤草。
灶心黄土包煎、炮附子,干地黄,甘草,生白术,阿胶洋化,地榆碳,黄芪,艾叶炭。
党参,蒲黄炭包煎。
七剂水煎服。
一周后复诊。
患者自述,出血渐止,仍有乏力。
舌脉同前。
守上方,增炒麦芽,继续巩固半个月,便血两年后初步告愈。
考虑到直肠癌不治疗便血好不了。
下一步继续扶正祛邪,抗肿瘤治疗。
目前患者已经纯中药治疗六年,停中药4年了。
直肠癌控制良好。
【金匮名医验案:黄土汤】
【金匮名医验案:黄土汤】黄土汤【方药】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 阿胶黄芩各三两(各9克)灶中黄土半斤(24克)【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现代用法:先煎灶中黄土,澄清取汁,以汁再煎余药,去渣,加入阿胶烊化,温服)。
【原文】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十五)【解说】本方主治虚寒性便血。
大便下血,如大便在先,便后出血者,说明血来自直肠以上的部位,谓之远血。
多由中焦脾气虚寒,统摄无权所致。
必血色黯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以黄土汤温阳止血。
方中灶心黄土,又名伏龙肝,温中涩肠止血;附子、白术,温阳健脾摄血;地黄、阿胶,滋阴养血止血;黄芩反佐,以防温燥动血之弊;甘草甘缓,补中调和诸药。
本方不唯治远血,凡脾气虚寒所致的吐血、衄血、崩漏、泄泻、呕吐、尿血等病证,用之皆有良效。
【运用】一、便血蒲辅周医案:苗某,女,58岁,患者大便后流鲜血,或无大便亦流大量鲜血,每次流血量约1~2茶碗之多,每日2~3次,已20余日。
两少腹有隐痛,自觉头晕心慌,气短自汗、脸肿、饮食尚可,素有失眠及关节疼痛,月经已停2年,脉沉数、舌微淡无苔……。
治宜温养脾肾,方用《金匮要略》黄土汤加味:熟地30克,白术18克,炙甘草18克,黑附子9克,黄芩6克,阿胶15克,黄土60克。
用开水泡黄土,澄清取水煎药,服2剂。
复诊时服上方已有好转,昨日大便3次,仅有1次流血,今日又便后流血1次,仍心跳气短,无头晕及自汗出,饮食尚可,眠佳,舌无苔,脉为沉数,原方再服3剂。
三诊便血已很少,心跳气短亦减,舌微黄薄苔,脉如前,血虽渐止,但日久伤血,中气已伤,仍宜益气滋阴补血以资善后。
黄芪15克,当归9克,干地黄12克,阿胶9克(烊),甘草6克,生地榆6克,侧柏叶6克,黄芩4.5克,槐花6克,地骨皮6克。
5剂。
3个月后随访,未再便血,心跳气短亦较前好转。
(《蒲辅周医案》1975:45)按语:便血量多,见头晕心慌、气短自汗,乃脾虚失统之象,蒲老断证准确,经用黄土汤原方,使便血大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