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幼儿科学观察与实验活动指导

幼儿科学观察与实验活动指导

对幼儿情感态度的影响
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通过参与有趣的科学活动,幼儿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培 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增强功完成实验任务或解决问题 来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
培养耐心和细致的品质
观察和实验活动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操作,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耐心和 细致的品质。
生态平衡
通过观察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关系 ,了解生态平衡的原理。
05
04
微生物培养
通过培养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形态 和生长条件。
04
幼儿科学观察与实验活动的 实施与注意事项
活动准备
明确活动目标
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应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以便引导幼儿进行 有针对性的观察和实验。
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
根据活动内容,选择安全、有趣、易于操作的实验材料,确保幼儿 能够通过操作材料进行有效的观察和实验。
03
幼儿科学实验活动指导
简单物理实验
光的折射
通过观察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 路径变化,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
电的传导
通过观察电在金属中的传导现 象,了解电流和导体的关系。
总结词
通过简单的物理实验,培养幼 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激发 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
水的循环
通过模拟水循环的过程,让幼 儿了解水的形态变化和循环原 理。
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帮助幼儿理解 科学概念,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发现事物的 特征和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注 意力。
幼儿科学观察与实验活动的意义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01
通过有趣的观察和实验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幼儿教育专业人员,包括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者等,掌握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指导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对学前儿童行为的敏感性和识别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1.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方法:介绍观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包括观察工具的选择、观察记录的整理和分析等。

2.学前儿童行为解读:分析学前儿童常见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包括情绪、社交、学习、生活习惯等方面。

3.学前儿童行为干预: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适当的干预措施,包括语言、行为和环境等方面的调整,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4.案例分析与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指导的理解,并提供实践机会,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结合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指导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记录,通过分析案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观察经验,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考核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等。

2.作业:包括观察记录、案例分析报告等。

3.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等,重点考查学生对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指导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课程实施建议1.教师应具备相关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2.课程应注重实践操作,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交流经验和心得,提高学习效果。

4.课程应注重与实际工作的衔接,为学生提供实际应用的场景和机会,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六、课程资源1.教材:推荐使用适合幼儿教育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籍,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等。

2.视频、案例库:提供相关的视频资料和案例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

3.网上学习资源:提供相关的在线学习资源和平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交流。

《0—3岁婴幼儿观察与评价》课程标准

《0—3岁婴幼儿观察与评价》课程标准

《0—3岁婴幼儿观察与评价》课程标准课程名称:0—3岁婴幼儿观察与评价课程代码:3221122003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早期教育课程学时:36课程学分:2授课系部: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课程负责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和作用0—3岁婴幼儿发展与评价是一门兼具基础性与应用性的工具课程,本课程旨在帮助早期教育专业学生掌握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观察方法开展行为观察记录活动,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评价0—3岁婴幼儿发展状况,提出有效教育建议,从而全面夯实学生0—3岁婴幼发展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效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融合的意识,切实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早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0—3岁婴幼儿发展与评价是早期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早期教育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也是理解婴幼儿心理学、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等课程中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课。

在专业知识体系中,本课程是早期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先前学习的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奠定了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同时该课程为后期0—3岁婴幼儿游戏、0—3岁婴幼儿活动设计等课程和毕业论文写作等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在早期教育专业(专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0—3岁婴幼儿观察与评价是早期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也是理解婴幼儿心理学、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等课程中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课。

在专业知识体系中,本课程是早期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先期幼儿卫生学、婴儿心理学、婴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等课程奠定了0—3岁儿童观察与评估相关理论的基础,同时该课程为后期论文写作、早教机构教研等学习与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理念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

婴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 课程标准

婴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 课程标准

婴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幼儿教育机构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婴幼儿的行为观察和指导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婴幼儿教育的质量,制定婴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的课程标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的课程标准,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背景和目的婴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关键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是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刺激的阶段。

因此,婴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其目的是帮助教育者对婴幼儿的行为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评估,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课程标准内容1. 基本知识和理论:课程标准应包括教育者必备的婴幼儿发展知识和理论,如认知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等。

这些知识将帮助教育者深入理解婴幼儿的行为特点和需求。

2. 观察工具和技巧:课程标准应包括观察工具和技巧的培训。

观察工具可以是记录表、观察日志等,通过这些工具,教育者可以系统地观察和记录婴幼儿的行为表现。

同时,课程还应培养教育者的观察技巧,包括注意力集中、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客观评估的能力。

3. 行为分析和评估:课程标准应培养教育者对婴幼儿行为的科学分析和评估能力。

通过对婴幼儿行为的分析和评估,教育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为婴幼儿提供个性化的行为指导。

4. 行为指导和干预策略:课程标准还应提供行为指导和干预策略的培训。

教育者需要学习如何与婴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为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干预,以促进其积极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课程实施建议1. 实践导向:婴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的课程标准应设立实践环节,例如实习或实训环节。

通过与实际婴幼儿的接触和观察,教育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2. 多元评估方式:课程标准的评估方式应多元化,包括考试、实际操作、观察报告等。

通过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可以更全面地评价教育者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追踪和评估效果:课程培训结束后,应对教育者的行为观察和指导能力进行追踪和评估。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课程代码:建议课时数:24 学分:1.5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先修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开课单位: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组一、课程的性质《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

该门课程以幼儿的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为出发点,学习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三种心理学主要思想,并结合实际将理论应用于幼儿行为观察及指导当中,是提升学生在幼儿行为养成理念与技术方面的核心课程。

该课程相关的先修课程为《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教育心理学》等。

本课程在幼儿行为观察方法的基础上,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三种心理学主要思想与技术开展教学实践。

其中,行为观察方法2课时,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10课时,人本主义心理学8课时,认知心理学4课时。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提升学生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与指导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上,传授学生关于幼儿良好行为养成和不良行为改变的心理学原理,并根据这些基本原理在教师的实例分析下能了解、理解并学会尝试应用于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的实践当中,形成较为科学的教育观和实际的操作技能。

学生应达到的具体职业能力目标:●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并记录幼儿行为;●掌握强化、惩罚、消退、塑造、代币制与行为契约、刺激控制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技术并合理运用于幼儿行为的指导中;●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技术并合理运用于幼儿行为的指导中。

●掌握理性情绪疗法等认知取向的心理学技术并合理运用于幼儿行为的指导中。

三、理论教学内容四、实施建议(一)教材选用与编写本课程所用教材为自编教材,详见智慧职教《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的电子教材。

参考教材为《行为矫正》(伍新春)、《纪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朱家雄)、《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蔡春美)、《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王烨芳)等。

(二)教学建议1.教学组织形式上,除了集体教学外,尽可能多地运用小组学习;2.教学方法上,除了讲授法外,可以运用小组讨论,启发反思,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新知;3.在教学手段,充公利用学前专业教学资源库等网络资源,开展网上学习、移动学习,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幼儿教育作为人生起点的关键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幼儿相关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新一代的重要任务。

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一、课程背景与意义1.背景分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行为特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2.课程意义(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可以帮助教师掌握观察和分析幼儿行为的方法,提高教育实践能力。

(2)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通过对幼儿行为的观察与指导,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潜能和问题,为幼儿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3)增进家园合作。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在园的行为,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幼儿行为观察的基本方法。

(2)了解幼儿行为发展的基本规律。

(3)学会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分析幼儿行为。

2.技能目标(1)能够准确观察和记录幼儿行为。

(2)具备对幼儿行为进行有效指导的能力。

(3)能够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共同促进幼儿成长。

3.情感目标(1)培养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

(3)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共同为幼儿成长助力。

三、课程内容1.幼儿行为观察的基本方法(1)自然观察法。

(2)实验观察法。

(3)观察记录法。

2.幼儿行为发展的基本规律(1)生理发展。

(2)心理发展。

(3)社会性发展。

3.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中的应用(1)皮亚杰发展心理学理论。

(2)埃里克·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3)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幼儿行为观察计划

幼儿行为观察计划

幼儿行为观察计划幼儿行为观察计划是指针对幼儿的行为特点和发展需求,通过系统观察和记录,以便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发展状况和个性特点,从而为幼儿提供更加个性化、有效的教育和关爱。

下面将从观察计划的目的、方法、步骤和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目的,幼儿行为观察计划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特点,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指导和教育幼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通过观察计划,可以发现幼儿的优点和不足,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方法,观察计划的方法主要包括日常观察、定期观察和重点观察。

日常观察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定期观察是指针对特定时间段或特定行为进行系统观察和记录;重点观察是指对幼儿某一特定行为或发展领域进行重点观察和记录。

步骤,观察计划的步骤包括确定观察对象、明确观察内容、选择观察方法、制定观察计划、实施观察、整理观察资料和分析评估观察结果。

在确定观察对象时,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性别、个性特点等因素进行选择;在明确观察内容时,需要确定观察的具体内容和重点;在选择观察方法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在制定观察计划时,需要确定观察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在实施观察时,需要按照计划进行观察和记录;在整理观察资料时,需要对观察所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在分析评估观察结果时,需要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找出幼儿的行为特点和发展需求。

实施过程,观察计划的实施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

教师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和定期观察,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状况,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制定幼儿的个性化教育计划;家长可以通过参与观察计划,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行为特点和发展需求,与教师共同关心和指导幼儿的成长。

总结,幼儿行为观察计划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观察计划,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行为特点和发展需求,为幼儿提供更加个性化、有效的教育和关爱。

教师和家长应密切配合,共同关心和指导幼儿的成长,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婴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 课程标准

婴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  课程标准

《婴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婴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是三年制高职高专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婴幼儿行为观察的基本概念、观察婴幼儿行为的科学方法和记录方法,从婴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体系出发,在对婴幼儿行为观察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学习婴幼儿行为观察的基本方法、婴幼儿具体行为的观察与指导、教师行为观察能力的提升等内容,结合具体情境和案例,引导学生结合当前托幼机构保教工作的现实情境思考和分析问题。

本课程应通过在真实情境和模拟情境中学习,要求学生在全面掌握婴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在工作情境中观察婴幼儿、对婴幼儿的行为进行解释与分析、基于分析有效支持婴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等基本技能。

学时:32课时(二)设计思路课程思政,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任务,是对所有课程的要求,是对新时代教师育人职责的深化与拓展,是对教育理念的发展。

本教材在教学内容中着重体现了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在案例中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线,理实一体: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密切联系0~6 岁婴幼儿行为的实际情况,收集了大量婴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实际案例,以帮助学生学习。

另外借助实际案例来说明重要的理论问题,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努力提高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简约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贯彻"做中学、学中做”的职教理论,遵循学生认知学习规律,构建递进式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通过婴幼儿托育机构认知、见习、模拟实训、以及后期的顶岗实习来实施教学。

(三)课程定位本专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要针对幼儿教师、保育师、育婴员等岗位开设,为中高端托育机构、幼儿园、健康服务机构等培养具备现代健康理念和良好职业素养,具有扎实的婴幼儿行为观察、对婴幼儿行为的解释与分析、基于分析有效支持婴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等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胜任促进婴幼儿学习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服务人才和中基层管理人才。

《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引导》课程标准

《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引导》课程标准

《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引导》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引导二、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保育专业)三、课程性质与任务《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引导》是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保育专业)专业核心课之一,本课程主要围绕婴幼儿的感觉、动作、认知、言语、情绪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和婴幼儿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其他形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让学生能读懂婴幼儿的行为、明白婴幼儿行为背后的意义和需求、掌握婴幼儿行为观察的方法并能够为婴幼儿提供科学的、适宜的帮助和指导。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及依托与本课程相适应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构建科学的儿童观、树立专业的婴幼儿行为观察理念、熟练运用婴幼儿心理发展相关理论分析婴幼儿表现、恰当使用适宜的观察方法、提升学生观察与解读婴幼儿行为的能力及保教能力。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托育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幼儿游戏活动保育》、见习等。

四、课程设计本课程设计遵循终身教育理念,秉承能力本位的质量观,强调能力本位的内容体系,强调积极情感和学科方法的习得。

着重学生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态度的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应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一)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以实际任务为引领,依据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幼儿教师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幼儿教师的职业内容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任务,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并掌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实训项目设计以若干具体活动场景中的工作任务为线索来进行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采用采取工学结合的形式、任务项目驱动的方式,通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和学习的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学前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课程基本信息教学团队:一、课程性质《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是教育方法学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限选课程,即专门研究学前儿童行为的意义,并依据外部行为表现的观察与记录,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情绪表现、语言活动和游戏活动进行观察记录与评估。

本课程既是教育方法学的重要组成,又是实现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专业培养目标实践技能的课程。

因此,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性质,是实现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课程。

首先,本门课程可以提高学习者的专业理论水平,掌握学前儿童行为研究的功能、心理学界对行为解释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明确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具体实施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教学理论能力。

其次,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

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并与实际技能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具有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设计能力。

第三,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全面的了解幼儿,为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园教师观察理念的要求,紧密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维度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激励与评价领域中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掌握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是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建立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正确观念。

(2)了解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方法的基本内容,把握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要求,做好观察的准备。

(3)掌握各种类型的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基本方法。

《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课程标准

《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课程标准

《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课程标准教学系(部):执笔人:审核人:制定日期:—1—一、课程信息二、课程标准开发团队名单三、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必修课程,它基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综合运用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来描述及解释幼儿的行为,进而提出有建设性的指导建议,实践性及操作性强。

本课程是幼儿生理与保育、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学前教育原理、幼儿游戏等学前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及五大领域教学法设计课程的后续课程,又是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先行课程。

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幼儿园教师工作岗位,培养学生观察、评价幼儿行为与支持幼儿的能力。

四、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及前沿理念,从整体上把握幼儿发展的基本规律;(2)了解幼儿行为观察、评价与指导的基本原则—2—(3)掌握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的基本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客观地描述、记录幼儿的行为;(2)能综合运用所学,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与评价;(3)能够基于观察与分析,提出合理的教育建议。

3.素质目标(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能够尊重幼儿的主体性;(2)养成将正确的教育理念运用于幼儿教育的自觉性;(3)增强基于“幼儿”的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的概述(一)教学内容第一节为什么观察——观察的意义第二节观察什么——幼儿的行为一、行为的含义二、人类行为的共性与差异三、幼儿行为的分类四、幼儿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三节怎么观察——观察和记录幼儿行为的方法一、幼儿行为观察的准备二、观察和记录幼儿行为的方法1.叙述的方法(学习故事)2.取样的方法3.判断导向的方法4.图示的方法5.其他辅助的方法三、影响观察的因素及注意事项—3—第四节如何分析——幼儿行为的解释一、幼儿行为解释的影响因素二、解释幼儿行为时可以思考的问题第五节基于观察的幼儿行为指导一、行为指导及其价值二、行为指导的原则(二)教学要求1.了解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的意义、幼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2.理解幼儿行为观察记录与评价的一般原则;3.掌握观察幼儿的科学方法。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2016.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2016.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课程代码:建议课时数:24 学分:1.5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先修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开课单位: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组一、课程的性质《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

该门课程以幼儿的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为出发点,学习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三种心理学主要思想,并结合实际将理论应用于幼儿行为观察及指导当中,是提升学生在幼儿行为养成理念与技术方面的核心课程。

该课程相关的先修课程为《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教育心理学》等。

本课程在幼儿行为观察方法的基础上,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三种心理学主要思想与技术开展教学实践。

其中,行为观察方法2课时,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10课时,人本主义心理学8课时,认知心理学4课时。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提升学生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与指导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上,传授学生关于幼儿良好行为养成和不良行为改变的心理学原理,并根据这些基本原理在教师的实例分析下能了解、理解并学会尝试应用于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的实践当中,形成较为科学的教育观和实际的操作技能。

学生应达到的具体职业能力目标:●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并记录幼儿行为;●掌握强化、惩罚、消退、塑造、代币制与行为契约、刺激控制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技术并合理运用于幼儿行为的指导中;●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技术并合理运用于幼儿行为的指导中。

●掌握理性情绪疗法等认知取向的心理学技术并合理运用于幼儿行为的指导中。

四、实施建议(一)教材选用与编写本课程所用教材为自编教材,详见智慧职教《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的电子教材。

参考教材为《行为矫正》(伍新春)、《纪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朱家雄)、《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蔡春美)、《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王烨芳)等。

(二)教学建议1.教学组织形式上,除了集体教学外,尽可能多地运用小组学习;2.教学方法上,除了讲授法外,可以运用小组讨论,启发反思,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新知;3.在教学手段,充公利用学前专业教学资源库等网络资源,开展网上学习、移动学习,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

幼儿行为观察正类目和反类目

幼儿行为观察正类目和反类目

幼儿行为观察正类目和反类目一、引言幼儿行为观察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有效的教育依据。

本文将对幼儿行为观察的正类目和反类目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幼儿行为观察正类目概述1.社交行为:观察幼儿在与同伴、教师和家庭成员互动中的表现,如合作、分享、礼貌等。

2.情绪行为:关注幼儿在面对挫折、高兴、紧张等情绪时的表现,如情绪调节、情绪表达等。

3.学习行为:关注幼儿在课堂、游戏等场景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

4.生活习惯:观察幼儿在饮食、睡眠、卫生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及规律性。

三、幼儿行为观察反类目概述1.不良社交行为:如攻击性行为、欺凌、排斥等。

2.负面情绪行为:如哭闹、发脾气、焦虑等。

3.学习困难: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不足、学习兴趣缺乏等。

4.不良生活习惯:如偏食、晚睡、不爱运动等。

四、如何进行有效的幼儿行为观察1.观察方法:采用自然观察、定点观察、定时观察等方法,确保观察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观察周期: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发展阶段制定合适的观察周期,如每天、每周或每月。

3.观察记录:采用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确保观察数据的完整性。

4.观察分析与反馈: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及时与家长、同事沟通,共同促进幼儿成长。

五、观察结果的应用1.个别化教育计划:根据观察结果为每个幼儿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

2.家庭与幼儿园合作:通过观察结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促进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共识。

3.环境创设: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幼儿园环境布局,使之更符合幼儿的发展需求。

4.幼儿心理健康干预:针对观察中发现的心理问题,采取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手段进行干预。

六、总结幼儿行为观察是幼儿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正类目和反类目的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幼儿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幼儿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幼儿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幼儿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深化教育实践的关键》在当今的幼儿园教育中,幼儿区域活动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自我探索、学习和创造的空间,也是教师实施个性化教育,观察和引导幼儿发展的重要途径。

《幼儿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作为一项专业指导,旨在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这一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围绕这个主题,详细探讨其核心内容和实践策略。

首先,我们要明确幼儿区域活动的概念。

这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方式,通过设置各种主题性的区域,如建构区、绘画区、科学探索区等,让孩子们在自由选择和操作中学习和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讲授者”,而是转变为观察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幼儿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的重要性: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需求、兴趣和能力的第一手资料。

教师需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幼儿在区域中的行为,包括他们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解决问题,以及他们的社交互动等,以此来评估他们的学习和发展状况。

2. 指导的艺术: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应提供适时、适度的指导。

这包括提供新的挑战,引导幼儿从已有的经验中扩展,同时也要尊重他们的自主性,给予他们足够的探索空间。

指导的方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关键在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3. 区域环境的创设:课程标准强调,区域活动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创设。

教师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设计富有吸引力、安全且能激发探索欲望的区域,如用丰富的材料、有趣的主题、合理的布局等。

4. 家园合作:课程标准倡导家园同步,鼓励家长参与到幼儿的区域活动中。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实践中,教师需要遵循以下步骤:1. 有效观察:通过持续、深入的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和反应,以便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进步。

2. 精准指导:根据观察结果,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困难,引导他们发现新的可能性。

《幼儿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幼儿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幼儿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幼儿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深度解析与实践策略在当前的幼儿教育环境中,幼儿区域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指南,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和实施这一教学方法的框架。

本文将从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观察与指导的重要性、具体实施策略以及案例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课程标准强调了幼儿区域活动的核心理念——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它提倡幼儿在自由探索和操作中,通过互动和合作,发展认知、社会、情感和身体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协助者,尊重并支持幼儿的自主选择和学习过程。

观察是实施有效指导的基础。

教师需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幼儿的行为、兴趣、问题和挑战,以便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学习进度。

这包括观察他们如何使用材料,与其他幼儿的互动方式,以及他们在遇到困难时的反应。

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发现幼儿的优势领域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指导则是在观察基础上进行的,它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如提问、示范、引导和反馈。

例如,当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提示,鼓励他们自己寻找解决方案;当他们表现出创新思维时,教师应给予肯定和赞赏,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

具体实施策略上,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设计多元化的区域活动,涵盖艺术、科学、数学、语言等领域,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同时,教师应定期调整和更新区域材料,保持其新鲜感和吸引力。

此外,教师还应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鼓励幼儿之间的互助和分享,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以一个具体的案例为例,假设在科学区,一名幼儿对磁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他不知道如何将磁铁吸附在一起。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他的行为,理解他的困惑,然后通过示范磁铁的吸附原理,并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认为磁铁能吸引什么?”引导他自我探索。

《 幼儿游戏与指导》课程标准

《 幼儿游戏与指导》课程标准

《幼儿游戏与指导》课程标准教学系(部):执笔人:审核人:制定日期:教务与科研管理处制一、课程信息二、课程标准开发团队名单三、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一)课程性质《幼儿游戏与指导》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必备的基础性强、应用范围广的教学和实践指导性课程,该门课程知识是构成幼儿教师完整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及幼儿园各领域的教育活动这些相关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相互促进。

课程全面、系统、科学地阐述了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及其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教育作用、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主要内容、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主要涉及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内容,并针对性地提出技能实训方略。

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对幼儿游戏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幼儿游戏的特点与规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会观察幼儿游戏,学会创设游戏及游戏环境,学会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游戏,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又使学生对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有了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将知识融于岗位工作过程中,以幼儿园常见游戏的具体工作任务为核心,整合教学资源,将幼儿教师岗位要求、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和幼儿园支持与引导幼儿游戏实际要求融入教学中,以“学习任务”的形式呈现幼儿游戏的五项典型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各项幼儿游戏活动工作任务,直接获取融于实践行动中的知识和操作经验。

该教材与幼儿教师在园组织的游戏活动对接,与幼儿教师的职业需求与职业过程相对接,符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中游戏课程“重概念理论、轻应用实践”的现实问题,还将推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三)课程设计思路新课程改革以来,幼儿园游戏已成为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引导》课程标准

《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引导》课程标准

《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引导》课程标准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引导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引导是一门关于婴幼儿行为发展的课程,旨在帮助家长和照顾者更好地了解和引导婴幼儿的行为。

本课程标准将介绍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及评估方式,以便有效地指导并提升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员掌握以下技能和能力:1. 了解婴幼儿行为发展的基本原理和阶段;2. 学习观察婴幼儿行为的方法和技巧;3. 掌握引导婴幼儿积极行为的策略;4. 理解婴幼儿行为问题的可能原因,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5. 学习与家长和照顾者的沟通技巧,以便更好地协助他们引导婴幼儿行为。

二、教学内容1. 婴幼儿行为的发展阶段:a. 新生儿期:观察和理解新生儿的基本行为反应;b. 婴儿期:了解婴儿各类行为的发展特征,如运动、认知和情感发展;c. 幼儿期:研究幼儿运动协调性、语言能力以及社交行为的发展变化。

2. 婴幼儿行为观察的方法:a. 观察环境的创造:创造安全、舒适的观察环境,以促进婴幼儿自然行为的展示;b. 日志记录:学习使用日志记录婴幼儿行为的方法,包括行为描述和背景信息的记录;c. 视频录制:了解如何使用视频记录婴幼儿的行为,以便回放观察和进一步分析。

3. 引导婴幼儿积极行为的策略:a. 建立正面亲密关系:培养与婴幼儿的情感联系,以增强他们对积极行为的倾向;b. 提供适当的刺激和玩具:根据婴幼儿的发展阶段,提供适合他们年龄和能力的刺激和玩具;c. 制定可行的规则和限制:为婴幼儿制定明确的规则和限制,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

4. 解决婴幼儿行为问题的方法:a. 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了解婴幼儿行为问题可能的原因,如身体不适、情绪问题等;b. 提供适当的应对策略:针对不同的行为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如转移注意力、给予积极反馈等。

5. 与家长和照顾者的沟通技巧:a.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培养与家长和照顾者的信任和合作关系,以便更好地协同工作;b. 提供实用的指导建议:向家长和照顾者提供针对性的行为引导建议,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婴幼儿行为问题。

《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课程标准及考核标准

《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课程标准及考核标准

娄底潇湘职业学院《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2.课程代码:051325103.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4.适用专业: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学前教育专业5.学时:3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16学时,实践学时18学时。

6.建议开课学期:第四学期二、课程标注基本结构(一)课程概述1.课程的基本理念:《婴幼儿发展评估与指导》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

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并与实际技能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具有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设计能力。

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全面的了解婴幼儿,为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2.课程性质和定位:《婴幼儿发展评估与指导》是教育方法学的重要课程之一,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限选课程,即专门研究婴幼儿行为的意义,并依据外部行为表现的观察与记录,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情绪表现、语言活动和游戏活动进行观察记录与评估。

本课程既是教育方法学的重要组成,又是实现婴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专业培养目标实践技能的课程。

因此,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是实现婴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课程。

本课程主要围绕0-3岁婴幼儿的行为展开观察与分析,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对于学生在实践期间更好地将“观察法”运用于实践的一门课。

它可提高学习者的专业理论水平,掌握婴幼儿行为研究的方法,明确婴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实施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能力。

3.先开课程及续接课程:《婴幼儿发展评估与指导》是在“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些先开课程基础上开设,为学生将来的实习、工作打下基础。

4.主要内容(课程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婴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建立婴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正确观念。

(2)了解婴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方法的基本内容,把握婴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要求,做好观察的准备。

《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引导》课程标准

《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引导》课程标准

《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引导》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类幼儿保育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婴幼儿身心发展与保健》《托幼园所保育与教育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引导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其后续的《家园社合作共育》《幼儿园教育活动辅助与支持》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学时+实训1周,8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突出专业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引导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学习与职业精神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类幼儿保育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婴幼儿行为观察、记录、分析和引导能力的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幼儿保育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婴幼儿保育等工作的岗位需求,围绕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引导的关键能力,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婴幼儿行为的“观察—记录—分析—引导”的工作流程为主线,设置模块和教学单元,将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引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确定学习内容的顺序。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引导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科学的观察理念与浓厚的观察兴趣,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1.了解婴幼儿行为观察的基本概念与意义,掌握婴幼儿行为观察的原则、步骤,能够运用常用观察方法观察婴幼儿行为。

2.掌握典型的婴幼儿行为记录方法,并能采用合适的记录方法规范记录婴幼儿行为。

3.理解婴幼儿行为分析的价值,能够识别、分析婴幼儿动作、言语、认知、情绪、个性与社会性等典型行为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课程基本信息
教学团队:
一、课程性质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是教育方法学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限选课程,即专门研究学前儿童行为的意义,并依据外部行为表现的观察与记录,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情绪表现、语言活动和游戏活动进行观察记录与评估。

本课程既是教育方法学的重要组成,又是实现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专业培养目标实践技能的课程。

因此,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性质,是实现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课程。

首先,本门课程可以提高学习者的专业理论水平,掌握学前儿童行为研究的功能、心理学界对行为解释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明确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具体实施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教学理论能力。

其次,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

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并与实际技能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具有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设计能力。

第三,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全面的了解幼儿,为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园教师观察理念的要求,紧密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维度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激励与评价领域中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掌握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是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建立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正确观念。

(2)了解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方法的基本内容,把握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要求,做好观察的准备。

(3)掌握各种类型的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基本方法。

(4)了解学前儿童行为评估的重要意义,建立正确的观察评价观。

(5)掌握学前儿童行为评价的基本方法和评估角度。

2.技能目标:
(1)具备结合学前儿童发展阶段选定观察目标的能力。

(2)具备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能力。

(3)具备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行为记录的能力。

(4)具备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行为评价的初级能力。

3.情感目标:
(1)积极关注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主动获取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各种信息。

(2)主动探索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有效方法和具体措施。

(3)富有创造性地进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积极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三、课程内容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园教师观察理念的要求,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维度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领域中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共设计了15个模块,34个教学任务,17个实践内容,2周幼儿园生活实习,1周复习。

总课时36,实际课时34。

具体安排见下表。

四、教学策略
课程设计采用课堂讲授、参与讨论、观察练习、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注重营造宽松自由、自主创造的学习氛围,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提升的学习过程,突出学生主体性,注重教学目标中知识、技能、情感的三位一体。

采用项目化的技能训练方式,将技能训练分解成具体的实践项目,使任课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学生明晰自己的学习任务,促进教学双方的共同提高。

五、学习评价
本课程采用多元评价形式。

考核评价包括理论考试、技能展示、观察记录方案的设计与教学、平时作业、专业拓展等方面,尤其重视平时的学习积累和技能实践效果。

1.评价内容及方式
教学评价围绕教学目标,根据15个模块内容,通过模块作业练习、综合能力测评和实践操作测评,进行本学科学习评价。

各部分测试题设计要求如下:知识测试。

每一个模块,设计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论述题,重在检测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培养学生书面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综合能力测试。

主要根据观察记录要求设计实践应用题,重在检测学生的知识熟识度,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操作技能测试。

主要依托实训实习基地,进行实践设计和运用,重在检测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现场模拟测试。

主要根据教学任务模拟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实践活动,重在检测学生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2.计分方式
成绩按百分制记录。

学生根据学习进度自主完成知识测试,不合格可以申请重做。

按平时成绩记录,占10%。

综合测试分练习和测试两部分,学生可自主选择题库题目进行练习,练习量可作为平时成绩进行记录,纳入前项10%计算。

测试由教师安排统一时间,统一完成,统一评价。

占20%。

实践操作技能测试可选择各活动类型,自主到实训中心、幼儿园实践操作,然后申请测试,评分。

占30%。

现场模拟测试分小组完成,自主申请测试时间,教师评分。

占40%。

六、课程资源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第5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这样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训场地及设备:幼儿园实习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