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根火柴》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七根火柴 教案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 教案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七根火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幸福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把握《七根火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七根火柴》。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七根火柴》的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火柴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火柴的故事——《七根火柴》。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珍惜幸福生活。

6. 课后作业:(1)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反映故事情节的思维导图。

(2)写一篇心得体会,阐述自己对革命先烈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七根火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讨,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沪教版(五四学制)10七根火柴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学制)10七根火柴教学设计

10 七根火柴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感受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和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

2重点难点
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形象。

感受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和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

3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检查预习
学生课前查找的资料:红军长征的时间、伤亡情况以及长征途中所遇到的困难。

活动2【导入】由课题直接导入
活动3【活动】梳理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形象。

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几次写到了火和火柴,圈划文中提到“火”和“火柴”的语句。

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环境描写出现在哪几段中,有什么作用?
(补充有关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背景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
①圈划文中描写无名战士的语句,简要摘抄简并做批注。

②这些句子我们应该怎样读呢?请试着读一读。

(3)小结无名战士形象
活动4【活动】拓展
文中的“无名战士”有没有名字?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为什么最终没有写明他的名字?
活动5【作业】延伸
回到部队后,倍受鼓励的卢进勇打算把无名战士的事迹作为部队的宣传材料,请你替卢进勇设计一份小报。

七根火柴-教学教案[合集5篇]

七根火柴-教学教案[合集5篇]

七根火柴-教学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七根火柴-教学教案一、关于题目的内涵《七根火柴》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

“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

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

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

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二、段落层次以“七根火柴”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三、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

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夹杂着冰雹的坏天气,紧接着又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荒草躺倒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

这些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动的背景——艰苦的长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义。

另一方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他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

四、以“火”为线索组织材料这篇小说有关“火”的文字多次出现且贯穿始终。

第一次出现是描写卢进勇暴雨下追赶部队,又冻又饿,渴望有火的情形。

第二次出现则强调部队断火三天,卢进勇希望落空。

两次描写,火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

这时,卢进勇遇到无名战士,面对饥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卢进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对火的渴望。

“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

而这一次他居然见到了火柴——无名战士不惜用生命来保存的火柴。

文章至此之后,“火”的字眼接二连三地出现,并随着主题的升华、情节的发展而变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

“火”在实质上已经成为无名战士的精神的形象写照。

小说最后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在闪闪跳动的火光下”,卢进勇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

课文七根火柴的教案一等奖3篇

课文七根火柴的教案一等奖3篇

1、课文七根火柴的教案一等奖《七根火柴》是初中语文(人教版试用修订本)第二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现就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的位置及课文特点本单元课文包括《纪念白求恩》、《小橘灯》、《梅岭三章》、《七根火柴》和《勇气》,其中有三篇小说,《七根火柴》是第二篇。

它是一篇自读课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七根火柴的故事表现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它对训练学生学习欣赏小说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本课的教学目标①理解环境描写和线索对推动故事情节及表现主题的作用。

②理解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③学习无名战士的崇高精神,培养忠于党和祖国的思想感情。

④进行联想和拓展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四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其中①②是重点,②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

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

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①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②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七根火柴 教案

七根火柴 教案

七根火柴教案教案标题:七根火柴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火柴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火柴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火柴的种类和用途。

3. 火柴的安全使用和存放。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准备七根火柴,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火柴的外观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火柴的用途和功能。

知识讲解:1. 介绍火柴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火柴头、火柴杆和火柴盒。

2. 分类介绍不同种类的火柴及其用途,如普通火柴、防风火柴、长柄火柴等。

实践探究: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七根火柴。

2. 要求学生利用这七根火柴,创造出不同的形状或物体,并给予命名。

3. 每组学生展示他们创造的作品,并进行简单的解释。

讨论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的创作过程,分享他们的想法和体验。

2. 引导学生讨论火柴的安全使用和存放方法,强调火柴的易燃性和防止火灾的重要性。

拓展活动:1. 让学生在家中进行火柴的安全使用实践,如点燃蜡烛或炉灶时的注意事项。

2.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火柴用途,如厨房、露营等场景。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创造力。

2. 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和贡献。

3. 学生对火柴安全使用和存放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1. 七根火柴2. PPT或黑板3. 讨论记录表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鼓励他们思考和尝试不同的创作方式。

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对火柴的安全使用和存放的教育,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火柴并防止火灾的发生。

初中初一语文下册《七根火柴》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初一语文下册《七根火柴》优秀教学案例
《七根火柴》这篇课文以真实感人的故事情节,展示了红军战士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坚定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本文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感受人物形象,从而激发他们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情境体验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关注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此外,本案例还注重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反思与评价,促进自我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巩固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回顾学习过程,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制定合理目标。同时,相互评价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
5.融合德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案例注重将语文学习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士的优秀品质,如勇敢、坚定、无私、奉献等。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珍视和平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课文《七根火柴》所描绘的情境中,教师将通过以下方式创设情景:
1.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中的生活状态。
2.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使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3.创设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代入红军战士的角色,体验他们在困境中的心理变化和英勇行为。
2.强调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师:课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绘,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能尝试运用这些手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七根火柴教案

七根火柴教案

七根火柴教案教案标题:七根火柴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教学重点:1. 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

2. 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教学准备:1. 七根火柴2. 数字卡片(0-9)3. 白板/黑板和粉笔/白板笔4. 小组合作的桌面空间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并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

2. 准备七根火柴,展示给学生,并提问:“你能用这七根火柴做些什么呢?”主体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2-4人,为每个小组分发七根火柴和数字卡片。

2. 解释规则:每组利用七根火柴和数字卡片,创造出一个等式或一个问题,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 学生开始思考并合作完成任务。

教师可以巡视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 时间到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等式或问题,并解释他们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5. 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或提供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6. 教师总结学生的思路和方法,引导他们总结加法和减法的规律和技巧。

巩固活动:1. 将学生重新分组,每组2人,为每个小组分发七根火柴和数字卡片。

2. 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等式或问题,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 时间到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等式或问题,并解释他们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4. 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或提供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结束活动: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和应用加法和减法的知识。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用更多的火柴和数字卡片创造更复杂的等式和问题。

2. 学生可以尝试将问题扩展到多步运算或多个运算符的情况下。

七根火柴教案幼儿园

七根火柴教案幼儿园

七根火柴教案幼儿园
1. 教学目标
本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让幼儿了解火柴的基本知识。

2.能够使用七根火柴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3.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和注意力。

2.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七根火柴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对幼儿进行具体的操作指导。

3. 教学准备
1.火柴七根一份(每份为10支火柴)。

2.白纸、黑板、彩笔等。

4. 教学内容
4.1 火柴基础知识
1.让幼儿自由摆放火柴,了解火柴的基本形态。

2.游戏扩展:让幼儿利用火柴进行组合拼图游戏。

4.2 七根火柴进行加法和减法计算
1.初步教学:将七根火柴分为三根和四根两组,让幼儿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示例:3 + 4 = ?
2.进一步教学:引入进位和借位的概念,进行更加复杂的加减法计算。

–示例:8 + 5 = ?
3.让幼儿自主进行计算,提高其计算能力。

4.3 火柴拼图
1.提供一些火柴拼图的范例,让幼儿自行拼图,增强幼儿的操作能力和注意力。

5. 教学方法
1.讲解法:对于七根火柴的计算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

2.示范法:通过示范让幼儿更好地理解七根火柴的计算方法和火柴拼图。

3.游戏法:通过游戏的方式加深幼儿对七根火柴计算和操作的认识。

6. 教学评估
通过对幼儿进行操作测试,包括对于七根火柴进行计算和火柴拼图。

7.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幼儿进行更加细致的操作指导,以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需要不断探索更加有趣的教学方式,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教学实录]七根火柴宁鸿彬教学实录第一课时师:上课。

[师生问好]师:按常规做练习。

[生1走到讲台前朗诵《凤凰》]师:好。

[生2走到讲台前朗诵《海棠》]师:很好。

[生3走到讲台前朗诵《清平乐·六盘山》]师:很好。

生4: [走到讲台前]今天由我给大家讲故事。

故事的题目叫《野牛》。

“一群野牛遇见了一只老虎,他们立刻排成一个圆形,脸朝外,把小牛们护在中间。

他们看见一头牛带着两头小牛在旁边转来转去,就向他喊:“‘快来呀!这是大家的事!”’“那头牛自言自语着说:‘我自己还顾不过来呢!哪有工夫管大家的事!’于是他带着自己的两头小牛就往山谷里跑。

“老虎无法进攻那群牛设计的圆圈阵,就扑到山谷里追那母子三头牛去了。

那头牛眼看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被老虎一爪一个拍死了,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别人都没有,只有我家独自倒霉”[全班学生作摘记,师抬手看表]师:还有10秒钟师:时间到了,谁记完了读一下记录。

生5:群牛遇虎,摆圆圈阵护小牛。

另一牛带二子奔山谷。

虎杀其二子。

此牛自觉倒霉。

师:你的记录很精练,值得大家学习。

可是遗漏了群牛与独牛对话这一主要内容。

生6:群牛碰见一虎,他们摆圆圈阵护小牛在中间,见另一牛带二子转,便喊过来,大家协作。

独牛自语自身难保,顾不了大家,带二子奔山谷。

虎无法攻群牛阵,追独牛,得其二子。

独牛想不通。

师:很好,内容全面。

如果语言再精练一些,就更好了。

生7:群牛遇虎,圆阵护犊,见另一牛带二子转,招之协作。

独牛曰,自身难保,怎顾大家。

去。

虎弃群牛追独牛,得其二子,独牛不解。

师:你记录得很好,内容全面,关键的地方都记录下来了,而且语言精练,像“圆阵护犊”,仅用了四个字就说明了问题。

你再读一遍,大家注意听。

[生又读一遍][师出示卡片。

卡片长30厘米,宽10厘米,其上书写着毛笔楷字——“恣睢”] 生8:恣睢,意思是放纵,凶暴。

师:对。

[教师依次出示“耳闻目睹”、“獾”、“名词短语”、“契诃夫”、“《爱莲说》”、“说明”、“反问”等15张卡片,学生或读或讲或背,一一作答。

教师分别表示然否]师:今天讲《七根火柴》。

[板书:七根火柴]看注释①:“作者王愿坚,当代着名作家。

本文选自《人民文学》,1958年6月号。

”下面准备读课文。

读课文之后做这样一件事情:假如有一座博物馆叫做“红军博物馆”,假如你是这个博物馆里面的一名讲解员,假如在你负责的展台上摆放着六根火柴,请你以讲解员的身分,用讲解员的口吻,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向你的观众简要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

听清楚了没有生9:老师,您说得不对。

题目是“七根火柴”,您怎么说成了六根火柴呢师:你的问题提得很好,这说明你看得认真,听得仔细。

不过,我没有说错。

那么,明明是“七根火柴”,为什么我出的题目中变成了六根呢这正是要你们通过认真的读课文来解决的问题。

你听懂了我的意思吗生9:懂了。

师:下面依座次读课文。

[生依次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共14名学生读完全文]师:大家读得都比较好。

有三个字的读音需要注意。

179页第1行,“连路也给遮没了”的“没”字,不读méi,读mò,在这里是漫过的意思。

我们平常说“水很深,没过了膝盖”的“没”就是这个意思。

大家跟我读,mò。

生[齐] mò。

师:再读。

生[齐]:mò。

师:182页第6行,“贮满水”的“贮”读出zhù,在这里是积存的意思。

跟我读,zhù。

生[齐]:zhù。

师:再读。

生[齐]:zhù。

师:往下数2行,“蓦地”的“地”读dì,不读de。

跟我读,mò dì。

生[齐]:mò dì。

师:再读。

生[齐]:mò dì。

师:下面给两分钟准备时间,然后请你以红军博物馆讲解员的身分,用讲解员的口吻,根据课文的内容,向你的观众简要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

[众生翻书,思考] 师:谁来作介绍[两名学生先后走上讲台,作了介绍,教师分别作了讲评]生10:[走上讲台]同志们好,大家请看这个展台。

这里放着一个党证,这是几十年前光荣牺牲的一位红军战士的遗物。

党证上面并排摆放着六根火柴。

人们不禁会问,这微不足道的几根火柴怎么会摆在堂堂的红军博物馆里呢那是因为这六根火柴有着不平凡的来历。

它曾经发挥过不平常的作用。

就是这六根火柴,代表了一位红军战士对党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就是这六根火柴,引出了一个曲折而又动人的故事。

那是在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故事:内容从略]同志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舍生忘死、大公无私的无名战土吧!我的介绍完了,请同志们看下一部分。

师:讲解得很好。

是讲解员的身分,是讲解员的口吻。

开头和结尾设计得也很好,有一定的创造性。

刚才我们所做的,实际是对课文内容的创造性复述。

大家能不能继续发挥创造性,根据你对本文内容的理解,给这篇课文重新拟定个标题呢发言时请你对所拟的标题稍作解释。

[片刻,众生举于]生11:我拟的标题是“点燃生命之火的火柴”。

我这样拟标题的理由是,当时连队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部队正在危难之之中,战士的健康甚至生命受到了威胁。

有了那位不知名的战士献出的火柴,部队就转危为安了,战士们的生命之火又燃烧起来了。

因此我拟了这个标题。

生12:我拟的标题是“烈士的遗物”。

我所说的“遗物”不仅包括那位战士献出的火柴,而且包括他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和对党的忠心。

师:你的意思是说那位无名战士给我们留下的既有物质财又有精神财富。

解释得很好,有—定的深度。

生13:我拟的标题是“无声的回符答。

理由是本文写的是—个党员,他在临死[众生:牺牲],牺牲前交给党七根火柴,而且有党证。

这说明他—心想着党,牺牲前还想着为党的事业贡献一切力量。

这是他用白己的实际行动对党和人民的期望做出的回答。

生14:我拟的标题是“跳动的火焰”。

理由是文中写: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这表示那个战士临终前的赤诚的心在跳。

表示他的精神永远放射着光芒,表示革命的火种是永远扑不灭的。

师:你这样理解很深刻,这个标题也很形象生动。

生15:我拟的标题是“点点星火映人心”。

我说的“点点星火”指的是那位战士的崇高思想,我所说的“映人心”是指那位战士的精神对别人的教育和鼓舞。

这不仅指卢进勇在革命路上大步向前,也指所有的战士受无名战士鼓舞大步前进。

生16:我拟的标题是“舍上为国的无名战士。

理由是无名战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有一堆火,有—杯热水,也计他能够活下去”的情况下,仍舍不得用一根火柴,而是把火柴托付给战友交给部队。

由此可以看出他为了国家和民族可以舍弃自己的一切。

他的品质是高尚的。

师:你是从概括人物精神品质的角度拟的标题,这样拟标题也很好。

生17:我拟的标题是“普通而又不普通的火柴”。

理由是火柴是极平常的东西,又微小又不值钱;但文中的这七根火柴却是一个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而且对部队能不能走出草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说它既普通,又不普通。

师:把你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火柴本身普通,而它的意义和作用不普通。

你说得很好。

生18:我拟的标题是“永恒的火光,永恒的路标”。

理由是火柴的光亮是微小的,但点起篝火来会越烧越旺,无名战士的精神就像这火光一样永远在人们心里闪亮。

他临终前“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的擎着,像一支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这是他用自己的忠心树起的路标。

这路标指着前进的方向,指着胜利的方向。

虽然无名战士牺牲了,但他用手树起的这个路标,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师:你拟的标题很有文采,既生动形象,又含义深刻。

很好。

[仍然有学生举手]师:大家拟的这些标题都不错,有些还很深刻,抓住了本文的核心内容,这说明同学们对本文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既然你们拟的这些标题都不错,为什么作者却用“七根火柴”作标题呢请研究一下课文,谈你的看法。

生19:因为“七根火柴”贯穿全文的始终。

文章开头写卢进勇非常需要火,在草地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他的伤口又发炎了,他想:“要是有一堆火烤,该多好呵。

”而无名战士更需要火,课文说:“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

”但是,他说,这是大家的,他把这七根火柴请卢进勇转交给部队。

最后写卢进勇赶上了部队,草地上“一簇簇篝火燃起来了”。

这些都说明火柴是贯穿全文的。

师:你的话没有说全。

你能不能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把你的意思总结一下。

生19:“七根火柴”是线索吧[众生点头]师:“七根火柴”是不是本文的线索呢[下课铃响]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解决。

[下课]第二课时师:上课。

[师生问好]师:上节课大家针对本文内容作了创造性复述,而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课文重新拟定了标题。

大家拟的标题都很好,有些标题还很深刻。

可是作者为什么要以“七根火柴”为标题呢看来多数同学认为“七根火柴”是本文的线索。

是不是这样呢这要通过对全文的进一步阅读后得出结论。

下面大家先看课文前3段对草地气候的描写。

阅读后请用简练的语言——或者是一个句子,或者是一个短语,把草地的气候特点概括出来,并且要简单解释一下这样概括的理由。

[生看书,思考]生20:“恶劣”。

课文178页写道:“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是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刹时把天空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这就说明草地的气候是恶劣的。

生21:“奇怪”。

刚才他引用的那一段课文不仅说明草地气候是恶劣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说明草地气候是奇怪的。

这二段的开头就说“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

我认为这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全段内容都是说明草地气候的奇怪。

生22:我认为可以用“天气莫测”来概括。

因为“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天气就变化,“刹时”暴雨冰雹就来了。

这说明这里的天气说变就变,使人无法预料。

师:你这四个字用得不错。

大家接着说。

生23:千变万化。

生24:变化无常。

生25:变化多端。

师:大家概括得都不错。

我认为“天气莫测”更好一些。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26:因为“天气莫测”指出了是什么“变化无常”,是“天气”变化无常。

师:好。

生27:“天气莫测”还指出了天气变化到了“莫测”的程度,也就是到了令人难以预料的程度。

师:好。

把你们两个人的发言合在一起就全面了。

如果用“变化无常”之类概括当然是对的,但没有指出是什么变化无常,而用“天气莫测”这个主谓短语来概括,意思就完整了。

不过人们一般不用“天气莫测”这个说法,你们能不能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换一个人们常用的说法呢生28:风云莫测。

师:很好。

我们就这样概括。

[板书:风云莫测]师:大家想一想,本文开头用3段文字写草地风云莫测的气候,与火柴有什么关系生29:草地气候恶劣,说明这里需要火。

课文179页第10行写道“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呵”,表达了卢进勇需要火的强烈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