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精)

合集下载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引言
•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
•引出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概述本课程的目标和结构
第一部分: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1.微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常见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及特征
3.微生物鉴定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4.实践操作:微生物鉴定实验
第二部分:环境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1.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和生长特性
3.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能量来源
4.实践操作:微生物生长实验
第三部分:环境微生物的生活史和遗传特征
1.微生物的繁殖和生活史
2.微生物的遗传特征和遗传物质
3.环境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
4.实践操作:微生物遗传实验
第四部分:环境微生物的功能和生态学
1.环境微生物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2.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调控
3.环境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和相互作用
4.实践操作:环境微生物的生态学实验
第五部分:环境微生物学应用与前沿研究
1.环境微生物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环境微生物学在美食生产中的应用
3.环境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4.环境微生物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和趋势
结语
•总结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强调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和研究
以上是《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的大致内容安排,本课程将通过理论讲授、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

欢迎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共同探索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新知识和新发现。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微生物对于污染物质的降解与转化,从而修复并改善环境的作用规律;微生物对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从而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的作用规律,了解环境微生物学— 1 —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括废水、废渣的微生物治理与综合利用的方法,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等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科学分析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环境微生物学知识去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素质目标: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为以后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环境中主要的微生物类群、其生理生态特性,环境微生物的检测和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技术,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等。

(二)理解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及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

(三)掌握环境工程中的污(废)水、废气及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生物处理和水体、土壤及大气污染与自净过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水处理基本工程技能,为以后从事专业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微生物的发展及主要奠基人0.5学时知识点:微生物学发展史的几个关键阶段;各阶段的奠基人及其主要贡献。

第二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0.5学时知识点: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分别是什么?第三节微生物的类群及基本特征 1 学时知识点:微生物的五大基本特征及各自的表现。

本章小结重点:微生物及其类群、特点、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难点: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考题:微生物是如何分类、如何命名的?— 2 —作业:(1)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拉丁文全称。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experiment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理论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

(二)能力目标:要求能熟练对微生物进行制片及染色观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方法,掌握特定功能微生物的纯种分离与接种技术等。

— 1 —(三)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及有关利用微生物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和环境监测中微生物学的相关方法,具有在相关行业中顺利开展工作的业务能力。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常用实验操作技术及特定功能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技术。

(二)理解微生物制片及染色技术,观察培养微生物的方法,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纯种分离与接种技术等基本实验操作所利用的原理。

(三)掌握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及有关利用微生物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和环境监测中微生物学的相关方法。

四、实验项目设置情况五、各实验项目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显微镜的使用及典型细菌形态的观察4学时(一)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学习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和保养。

2.掌握革兰氏染色方法,熟悉常见细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学会生物图的绘制。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仪器:普通光学显微镜(CX21)、超净工作台耗材:载(盖)玻片、擦镜纸试剂:香柏油、30%乙醚酒精、草酸铵结晶紫染液、革兰氏碘液、95%乙醇、蕃— 2 —红染液、乳酸石炭酸棉蓝染液等实验材料: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放线菌培养平板等。

(三)实验内容显微镜的结构及其使用方法介绍——革兰氏染色(涂片→初染→媒染→乙醇脱色→复染→干燥并镜检)——显微镜的清洁护理(四)思考题:(1)使用油镜时,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2)使用显微镜油镜观察为什么能提高分辨力?(3)要得到正确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哪些操作?哪一步是关键步骤?(4)画出你所看到的细菌基本形态。

《环境微生物》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课程教学大纲
01
03 02
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 微生物对环境胁迫的抵抗策略与生存策略 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
04
环境微生物检测技术
微生物培养与分离技术
培养基的制备与选择
01
了解不同类型培养基的组成及适用范围,掌握培养基的制备方
法。
微生物的纯培养
02
学习微生物纯培养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固体废物生物处理技术
1 2
堆肥法
利用微生物对固体废物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和转 化,生成稳定的腐殖质,同时产生热量杀灭病原 体和杂草种子。
厌氧发酵 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对固体废物进行 发酵处理,产生沼气等可再生能源。
3
生物浸出
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有机酸等物质,将固体废 物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溶解出来,达到治理目
01
微生物在土壤、水体、空气等 自然环境中的分布特点
02
不同生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 其影响因素
03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 的研究方法
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微生物参与的污染物降解 与转化机制
微生物驱动的有机物分解 与矿化过程
微生物在碳、氮、磷等元 素循环中的关键作用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03
了解微生物分离与纯化的常用方法,如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
法等,并能够进行实际操作。
微生物鉴定与分类技术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如细 菌、真菌、藻类等。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
了解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及其鉴定意义,如 营养类型、呼吸类型、酶活性等。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大气污染生物治理技术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doc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doc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实验学时]18学时一、实验教学任务和目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程密切结合的一门重要的、非单独设课的环境科学专业基础实验课程。

课程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技能操作,为学习基础环境科学有关课程和为学生将来从事环境相关工作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1)训练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

(2)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某些环境微生物学理论。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5)培养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作风。

三、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一细菌的人工培养法1、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各种培养基接种技术。

(2)熟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认识菌落、菌苔。

(3)了解常用的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的成分、制备方法和用途。

2、实验内容(1)培养基的配制,摆斜面,倒平板(2)分离培养法(平板划线法)(3)斜面培养基接种方法(4)液体培养基接种法(5)半固体培养基的接种法(6)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细菌各种培养物的示教;描述细菌在各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观察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的现象。

普通琼脂平板,普通琼脂斜面,半固体培养基,肉汤培养基,接种环,接种针,酒精灯,大肠杆菌24小时斜面培养物等。

4、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二细菌的分布及消毒与灭菌1、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高压蒸气灭菌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证实热力和紫外线的杀菌效果;证实常用消毒剂的消毒效果;证明细菌在自然界和正常人体的存在,为在微生物学实践中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提供依据。

2、实验内容(1)高压蒸气灭菌法(2)干热灭菌器(干烤箱)(3)紫外线的杀菌实验(4)热力对芽胞及繁殖体的作用(5)药物敏感性试验(6)化学消毒剂的杀菌的作用------ 手指皮肤消毒前后的细菌学检查(7)空气中的细菌检查(8)污水和净水中的细菌数检查(9)皮肤表面的细菌检查3、实验仪器普通琼脂平板、1%高层琼脂,血琼脂平板,无菌试管,无菌吸管,无菌平皿,灭菌棉签,咽拭子,酒精灯等。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环境生态工程所属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实验学时、学分:32 学时 1 学分一、实验教学目的配合《环境微生物学》课堂教学,通过操作性实验,使学生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制备技术、纯种分离培养技术、制片染色技术、显微观察技术等经典微生物学实验技术;通过综合性实验,使学生能够联合运用多种微生物学实验技术;通过设计性实验,使学生熟悉科研,善用微生物学理论和实验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示范性实验和多媒体演示性实验拓展视野。

二、实验教学要求每人一台显微镜,独立或协作工作,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

三、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一)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内容和操作。

(二)仔细观摩实验指导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掌握实验操作要领,了解仪器设备性能,严格按照规程操作。

(三)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如实做好实验记录。

(四)及时撰写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材料与仪器、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讨论、思考题等。

(五)实验结束后,各自做好试剂药品整理和仪器设备维护工作。

值日生做好卫生清洁工作。

四、实验考核方式考查,考查成绩包括考勤成绩、课堂成绩、实验报告成绩。

五、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常用器皿的洗涤和细菌三形片的观察(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1. 了解微生物实验常用的实验器皿的种类及其洗涤方法;2.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常见的三种形态。

(4)主要仪器:双目光学显微镜、试管、吸管、培养皿、双层瓶、接种工具等。

实验项目(二):消毒与灭菌(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1. 区分消毒与灭菌;消毒与灭菌的方法可分为加热、过滤、照射和使用化学药品等方法;2. 了解微生物实验室经常用到的各种消毒与灭菌的方法,重点掌握高压蒸汽灭菌法。

《环境微生物》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环境微生物》课程的第五章节,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

具体讲解环境微生物的生存环境、生长特性以及其在环境保护、污水处理、土壤改良等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环境微生物的基本概念,掌握其主要特点及其在环境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对环境微生物研究的兴趣,提高其环保意识。

3. 训练学生运用环境微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环境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

难点:环境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及其在污水处理、土壤改良等方面的作用机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污水处理厂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环境微生物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环境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重点阐述其生长特性以及在污水处理、土壤改良等方面的作用。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微生物在解决环保问题中的具体应用。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环境微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就环境微生物的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环境微生物1. 定义:……2. 分类:……3. 生长特性:……4. 应用:a. 污水处理b. 土壤改良七、作业设计1. 简述环境微生物的定义及其分类。

2. 解释环境微生物在污水处理和土壤改良中的作用机制。

3. 举例说明环境微生物在实际环保工作中的应用。

答案:1. 环境微生物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繁殖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其分类繁多,可根据其生存环境、生长特性等进行分类。

2. 环境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通过分解有机物,降低污水中的污染物浓度;在土壤改良中,能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

3. 例如,在污水处理厂中,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3
实验操作
实验报告
综合
接种技术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3
实验操作
实验报告
综合
土壤中α-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
3
实验操作
实验报告
综合
*考核方式
(Grading)
(成绩构成)
实验操作:40%;实验报告:40%;预习:20%。
*教材或参考资料
(Textbooks & Other Materials)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讲义,张小凡,上海交通大学教材科
课程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学习目标(Learning Outcomes)
通过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使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为进行有关环境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与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进度安排及要求
(Class Schedule
&Requirements)
教学内容
学时
环境微生物实验是环境微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及创新能力。本实验包括;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微生物个体形态的观察,微生物的染色,微生物大小的测量,微生物细胞数的计数,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细菌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以及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Course Information)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EV214
*学时
(CreditHours)
48
*学分
(Credits)
3
*课程名称
(Course Name)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生命周期、代谢和影响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功能。

2. 了解和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 了解环境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如生物降解、生物修复和生物控制等。

4. 了解环境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1. 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环境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和分布规律- 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2. 环境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 环境中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功能特征- 环境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和环境影响3. 环境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技术- 分离环境微生物的常用方法- 微生物菌种鉴定的常见技术- 分析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方法4. 环境微生物与环境修复- 微生物的生物降解和污染物去除- 微生物修复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微生物与植物的协同修复技术5. 环境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和工业生产- 环境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生物能源生产中的应用- 环境微生物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以课堂讲授的形式,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实验操作:组织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3. 文献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5. 实地考察:组织环境微生物学相关的实地考察活动,加深学生对环境微生物的认识。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占比30%):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等。

环境微生物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54 讲课学时:54 学分:3适用对象:环境工程先修课程:生物化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环境微生物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需要生物化学的知识为基础,可以作为污水处理、大气处理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介绍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及病毒等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微生物的生态、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注重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如微生物的形态、营养、呼吸、生长繁殖、物质代谢、遗传变异、生态等,掌握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机理;要求学生研究解决微生物在水体净化等环境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较好地将微生物应用于环境工程的治理,防治、控制和消除微生物的有害活动。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绪论重点:微生物及其类群、特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难点:微生物的分类命名。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重点:①病毒的特点。

②噬菌体的类型、大小和繁殖过程。

难点: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细胞的不同反应。

②噬菌体的培养和鉴别。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重点:①细菌的个体形态与菌落形态、细胞结构中细胞壁、细胞膜结构与功能。

②芽孢、荚膜的特性与应用。

③细菌与放线菌的形态与菌落形态差异。

难点:细菌细胞壁结构与革兰氏染色,芽孢,荚膜的特性与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重点:①原生动物的形态、类型及应用上的作用。

②原生动物在废水生物处理中作为指示生物的机理。

③藻类的生长特性与水体富营养化。

④酵母菌、霉菌形态及比较,霉菌与放线菌的形态和菌落形态的差异。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况实践环节课程2.实验课程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况实践环节课程2.实验课程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概况2.实验课程内容3.实验的主要仪器设备(可根据需要自行添加行)4.实验指导书具体要求(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共设9个实验,包括显微镜的使用及放线菌、真菌、藻类等微生物形态的观察,活性污泥中原生及微型后生动物的观察和数量的测定,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细菌淀粉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定性测定、空气中微生物的检测、水中细菌菌落总数(CFU)的测定、水源水中粪便污染指示菌的检测—多管发酵法、环境中特殊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自编的实验指导书必须包括这9项实验内容,每个实验内容包含实验目的及原理,实验材料,实验内容或步骤,结果分析或实验作业等四部分组成。

具体要求如下:(1)实验目的及原理,注意强调“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什么知识,训练或培养什么技能,为今后继续哪方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对于设计性实验,应根据“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内涵要求,注意省略由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

(2)实验材料,包括仪器设备条件、物质条件、相关文献资料等。

(3)实验内容或步骤,对于综合性实验,注意直接或间接指明本实验涉及了哪几个具体的知识点。

对于设计性实验,应根据“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内涵要求,注意省略与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相关联的实验步骤。

(4)结果分析或实验作业,根据各实验内容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完成各实验内容相关的思考题。

必要时对上述相关内容进行补充,或告知学生实验室管理的相关规定及安全事项等内容。

5.实验报告内容及要求实验报告中,每项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及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指导书中实验作业。

写实验报告时:(1)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格式简述实验目的及原理、基本要求。

(2)简洁表述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如何操作,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

(3)按照实验要求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2024年度《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2024年度《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2024/2/2
引入典型案例
01
结合实验内容,引入相关的典型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
验原理和操作要点。
分析案例中的关键问题
0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加深对实验难点的理解。
拓展学生视野
0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环境微生物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
性,拓展学生的视野。
15
互动式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03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实验资源的 节约和循环利用。
7
02
实验内容与安排
Chapter
2024/2/2
8
环境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
01
实验目的
掌握从环境中分离和 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方 法和技术。
02
实验内容
包括样品采集、培养 基制备、接种、分离 纯化等步骤。
03
实验方法
平板划线法、稀释涂 布平板法等。
不断更新
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需求,及时更新实验考核内容、形式和标准,确 保考核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
22
05
实验教材与参考资料推荐
Chapter
2024/2/2
23
经典教材回顾与推荐理由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详细介绍了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 技术,包括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等方面,是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必备教材。推荐理由:内容全 面,实用性强,适合初学者和实验人员使用。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鼓励小组内成员互相讨论、交流意见,共同 解决问题。
教师学生互动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 生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展示成果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环境科学专业)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环境科学专业)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环境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试行)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熟悉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牢固掌握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初步掌握微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及环境监测中的微生物学相关方法。

进一步加深理解环境微生物学课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基本要求1、在实验课中,开课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该课程实验的教学要求、实验课安排和进度、实验考核方法、实验报告要求和实验室的管理要求。

2、每次实验之前,学生必须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作出预习报告方可进行实验。

3、实验分组进行,在规定的学时内由学生本人独立操作,实验中学生应分工负责,指导教师负责解答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掌握方法,教师不得包办代替。

4、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认真记录实验数据,每次实验结果需经教师认可确认。

5、通过本课程训练,要求学生牢固树立无菌概念,掌握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及有关利用微生物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和环境监测中微生物学的相关方法。

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和相互协作的优良作风。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与细胞形态的观察(4学时)实验二真核微生物的个体形态观察(4学时)实验三空气中微生物的培养(4学时)实验四空气中菌落总数测定(4学时)实验五微生物的染色(4学时)实验六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4学时)三、教材及参考书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编.《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四、其它说明五、实验项目一览表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使用专业:环境科学实验总课时:编制人:朱峰校稿人:陈伟华系部审定人:刘睦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开课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
教学大纲撰写人:高冬梅撰写时间:2006年 6 月6 日
开课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程编号:(由教务处统一编制)
课程英文名称:Experiment of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课程总学时:总学分: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34学分:2
推荐使用教材: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编者:周群英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2000年7月第二版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基本检测方法和技能,巩固理论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使环境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环境污染防治等生产实践或科学研究中得到应用打下基础。

考试形式:实验报告、实验操作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肖琳, 杨柳燕, 尹大强, 张敏跃主编.环境微生物实验技术(第1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沈萍, 范秀荣, 李广武主编. 微生物学实验(第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周群英, 高延耀编著.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2版). 北京: 高等教学出版社, 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