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六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教学目的与要求:

分别掌握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观念结构各自的基本内容,了解社会形态的两种划分标准。

教学重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国家、意识形态

教学难点:社会的观念结构

人类社会是由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组成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经济结构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物质基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它们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揭示社会有机系统形成的基础、原因和机制,揭示其基本构成和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过程和规律。

第一节社会的经济结构与要素

社会经济结构就是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子系统,其中,生产力是其根基。

一、社会生产力

(一)生产力的构成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以及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它体现着在生产活动中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一方面是人的“自然力”和本质力量不断对象化,自然力不断地被“人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外部自然力被同化于人的体力、自然规律被同化为人的智力的过程。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构成生产力的本质。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一类是非独立的附着性、渗透性要素。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各种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体系,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动资料是个内容广泛的物质系统,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其中生产工具是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除了生产工具外,劳动资料还包括劳

动过程中所必需的、不属于劳动对象的物质条件和物质资料,比如生产过程中的动力系统、能源系统、控制系统、信息系统等。劳动资料是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媒介,只有把劳动资料作为发挥力量的手段,才能改造和影响劳动对象,创造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在劳动资料中,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也是划分各种经济时代的根据。“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页。)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改造、加工、制作的一切对象。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的物体,即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生产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地下矿石等;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如工业中的钢材、棉纱、农业中的种子,建筑中的木板等。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制约因素。首先,劳动对象制约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水平同构成生产工具的材料密切相关;其次,劳动对象影响生产效率,制约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再次,劳动同劳动对象相结合才是物质财富的源泉,劳动者只有使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时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1)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2)具有劳动能力是劳动者的本质特征,劳动能力直接体现在从事劳动的活的人体之中。一定的体力是人成为劳动者的根本条件,一定的智力、经验和技能是人成为劳动者的必备条件。(3)劳动者是生产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是劳动对象的加工者,劳动者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主导作用。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统称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两者结合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生产力中的非实体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等,是生产力中的智能性要素,在生产力中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要素,邓小平同志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当其未被应用于生产过程、物化为生产技术时,是潜在的生产力;当其被应用于生产过程以后,便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新的劳动对象的发现和利用,新的工艺流程的设计以及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均须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科学技术紧密相联的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中非实体性要素的重要方面。科学管理表现为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对生产过程的组织、控制和管理。科学管理可以协调生产力中各要素、各环节、各方面的关系,使它们既协调又充分地发挥作用,有利于合理地使用人力、

物力、财力,使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最佳结合,取得最佳的整

体效益,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生产力的状况

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结构状况,直接决定生产力的系统功能和生产力

的状况。生产力的状况表现在两个方面: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中生产力的具体性质。生产力的具体

性质是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物质技术构成。一是社会结构形式。

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是指生产力的水平。主要表现在生产发展的规模和劳动

生产率的高低等方面。

(三)生产力的社会性和物质性

第一,生产力的社会性。

第二,生产力的物质性。

第三,生产力的历史性。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操作系统,再到自动化控制系

统,标志着人类生产力发展的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二、社会生产关系

(一)生产关系的构成

所谓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是由其内部诸方面组

成的有机整体。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

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指的

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的问题。这不是人对物的关系,而是在人对物的

关系上表现出来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体体现为生产资料

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等不同形式,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

的所有权,而生产资料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都以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为转移。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就是人们在生产中互相交换其活动的关

系。这种交换活动的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在不同的生产关

系中,交换的情形是不一样的。例如,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扮演生产

活动组织者的角色,而工人则出卖劳动力,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这也是一种活动

交换,但这种活动的交换是由私有制决定的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服从的关系。

劳动分工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都有交换活动。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资

料是公有财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在生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

生产者之间,在工业劳动者和农业劳动者之间,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之间,

在各部门、各工厂、企业的劳动者之间,他们的活动交换是分工协作,由此结成

了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3、产品的分配关系,可以分为总产品的分配、收入

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三个层次。总产品是指全部生产物;总产品扣除用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