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教案(1课时)

合集下载

高中城市化的现象教案

高中城市化的现象教案

高中城市化的现象教案引言在课堂上引入城市化的概念时,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出发,提出问题:“我们身边有哪些变化表明我们的城市正在发生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对城市化现象的兴趣。

目标设定1. 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2.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3. 探讨如何平衡城市化过程中的发展与环境保护。

4.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城市化的定义与背景- 定义城市化: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区域不断扩大,城市生活方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

- 分析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寻求更多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第二部分:城市化的积极影响- 经济发展:城市化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 生活便利:城市提供了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 文化交流:城市化使不同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有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第三部分:城市化的消极影响- 环境污染: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 社会问题:人口密度增加引发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问题。

- 生态破坏:城市扩张占用大量耕地和绿地,威胁生物多样性。

第四部分:案例研究与讨论- 分组讨论:选择一个具体城市作为案例,分析其城市化进程中的亮点和问题。

-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城市规划者、企业家、环保人士等角色,就如何解决城市化中的问题进行辩论。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 组织实地考察或在线调研,让学生亲身体验城市化带来的变化。

总结与反思在课程结束时,引导学生总结城市化的利弊,并思考如何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城市化 教案

城市化 教案

《城市化》教案一、课标解读:[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标重在对资料的分析,此处的资料除了包括文字说明外,还包括课文中提供的插图。

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读图分析法,这样可以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可以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通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通过读图分析,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也就掌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的插图主要有两种:一是抽象的变化示意图——曲线图,它反映的是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读这类图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在这节中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纵坐标虽然表示的都是“城市人口比重”,但数值比不同(这点最好由学生读出来)。

二是景观图,通过对这类图的分析来解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城市化的内涵、过程特点、表现,客观地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②根据文字、图表、数据等背景资料,分析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培养图形转换能力、动手绘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②通过与同学的合作交流,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③提高收集地理信息、利用信息源及对信息有效识别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理解城市化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②形成正确的城市环境观。

四、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五、教学难点:城市化的内涵六、课时安排:本节教学用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城市化的内涵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第二课时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如城市化率、城市化速度等。

(2)学生能够掌握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3)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关心城市发展的态度。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关注国际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城市化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城市化的魅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城市化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新课:(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关于城市化的课文,了解大意。

(2)教师讲解:针对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等方面,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城市化的知识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城市化。

3. 深入探讨:(1)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如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创造等。

(2)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影响。

(3)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影响。

(4)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对城市化的看法和建议。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

第三节城市化(教案)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李中东 277500【教材解析】“城市化”是人教版《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第三节内容。

根据高一下学期课时计划,本节安排2课时,本课为第1课时。

教科书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安排了“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等三节内容。

从总体安排看,前两节主要是从静态方面探讨了城市的形态特征、功能分区与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等内容。

后一节从动态角度探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城市化”有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了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的动力以及城市化的意义。

第二部分以英国的城市化为例,讲述了城市化的进程。

第三部分探讨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课只讲前两部分。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是:“能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根据这一要求,“城市化的进程”是本节的核心内容。

而从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教学内容的落脚点。

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变最强烈的地方,城市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非常深刻。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化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市化的特点不同。

城市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并改变自然环境。

认识城市化的过程与和各阶段的特点,是探讨城市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

教材的编写思路十分明析:首先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内涵,进而明确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化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然后图文结合,反映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不同,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作了比较,并以英国为例,通过案例分析,得出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利用示意图总结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的特点。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确定了教学重难点。

高中地理《城市化进程》课堂教案

高中地理《城市化进程》课堂教案

高中地理《城市化进程》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2)掌握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能够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3)学会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绘制城市化进程曲线,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和地理图表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心环境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表现和进程。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2、教学难点(1)理解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绘图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城市和乡村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并思考城市和乡村的差异,从而引出城市化的概念。

(二)新课讲授1、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1)讲解城市化的概念,即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引导学生从人口迁移、城市规模扩大、产业结构变化等方面分析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城市化的进程(1)展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时间变化曲线,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特点。

(2)介绍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分别阐述各阶段的特点。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起步时间、目前水平、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

(2)结合案例,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

(三)课堂活动1、让学生绘制城市化进程曲线,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2、给出一个城市的发展资料,让学生分析该城市处于城市化的哪个阶段,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城市化的概念、主要表现、进程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专题21城市化-教案(详案)

专题21城市化-教案(详案)

中学地理教案
教学过程:
作业:
练习册P17-19
板画:
专题21 城市化
一、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三、郊区化人口
用地
人口中心郊区
逆城市化化人口
用地
人口城市郊外或小城镇
四、城市问题
附:
学生课堂练习单
1、利用书本P54 表6.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
让我来设计一图表(折线图,柱状图均可)
要求:
✓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简单明了
绘图区:
2、让我找一找:当前世界城市化主流特点以及其证据
3、我所关注到的城市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城市化的影响和挑战。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概念和过程:(1) 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

(2) 城市化的主要流程和阶段。

2. 城市化的影响和挑战:(1) 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2) 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人口流动、社会结构的变化等。

(3)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资源消耗、生态破坏等。

(4) 城市化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城市规划与管理、社会福利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 引入城市化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城市化是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你所居住的城市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城市化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 讲解:(1) 讲解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并给出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2) 讲解城市化的流程和阶段,让学生了解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3. 讨论:(1) 学生小组分工讨论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和挑战。

(2)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教师总结:(1)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城市化的影响和挑战。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城市化的挑战?四、教学方法:1. 探究法:通过讨论和小组展示,让学生自己发现城市化的影响和挑战。

2.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城市化的概念和过程。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城市化的定义、特点、流程和阶段等。

2. 媒体素材:包括城市化的图表、数据和案例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 学生掌握程度:学生能准确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过程和影响,能较好地分析城市化的挑战和问题。

3. 学生合作能力:学生能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和展示。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

总63-68课时2.2城市化(1)[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说明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并能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难点]:1、城市概念2、城市化特点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授过程]:导入:世界上最早的聚落不是城市,而是乡村,而乡村发展成为城市的过程即为城市化过程。

[阅读]探索活动,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为什么乡村人口要流向城市?(经济因素:谋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水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城市中发生哪些现象?(住房、就业、交通等方面)前面描述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化过程的一种表现。

一、城市化:内涵:1、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2、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3、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城市化指标:1、城市地域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2、城市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3、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4、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的扩散。

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工业革命至二战: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但由于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相对较低,所以平均的世界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

二战后: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且发展迅速。

全世界至2000年,平均城市化水平达46.6%。

这一进程也体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读图]P36图2-2-3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上世纪70年代一般达70%)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1950年之后年增长率高达近5%,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表现在:(1)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读表]2-2-1:体现了大城市发展迅速的特征。

例:墨西哥城人口占本国人口的17%左右,布宜诺斯艾利斯占本国人口的30%。

(2)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带”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等。

[读图]2-2-4,世界主要城市带形成的有利地理条件是什么?地形:平原;气候:适宜的气候;河流:提供水源;资源:一般都较丰富。

《城市化》互联网搜索教案

《城市化》互联网搜索教案
(读图提示: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曲线的形状,各阶段的名称。)
师问:世界城市化进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曲线的倾斜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每个阶段有怎么样的特点和问题?请同学们根据上述问题列表城市化不同过程特征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出现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提出问题
=%BC%C3%C4%CF%B3%C7%CA%D0%B1%E4%BB%AF&in=7452&cl=2&lm=-1&pn=164&rn=1&di=28931451000&ln=2000&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164&-1&di28931451000&objURLhttp%3A%2F%%2Fjnsb%2F20080801%2Fm_SB080146_5.jpg&fromURLhttp%3A%2F%%2Fhtml%2Fjnsb%2F20080801%2Fjnsb135649.html&W410&H272(1980年济南城市景观图)
城市化标志(板书)
师问:城市化有哪些标志?
生答: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B3%C7%CF%E7%C8%CB%BF%DA%C7%A8%D2%C6%C7%FD%B6%AF%C1%A6%CA%BE%D2%E2%CD%BC&in=16338&cl=&lm=-1&pn=0&rn=1&di=16685518200&ln=77&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0&-1&di16685518200&objURLhttp%3A%2F%%2Fimagematerial%2Fupload%2Fdl%2F5KOCTUOGHFIOLHQG.jpg&fromURLhttp%3A%2F%%2Fimagematerial%2Fview.asp%3Fid%3D31614&W531&H284(城乡人口迁移驱动力示意图)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精品教案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精品教案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本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村落、集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包含了“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四个子目。

主要说明了近代以来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的进步意义。

另一方面,也直述了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辩证地分析城市化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积极思考问题的解决之道,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理念。

二、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在初中教材和《中外历史纲要》虽有所涉及,但课文的时间跨度较大,知识体系庞杂。

高中生基于本单元第10课和《中外历史纲要·下》的学习,对城市的发展及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通过两本必修教材的学习,史料分析、历史解释、时空定位等能力有了一定提升。

但受限于生活经验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对问题的理性认识还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1.借助相关材料,站在历史解释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理清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关系。

2.依据教材,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世界(英)和中国城市化的不同进程,观察时间轴,通过对比指出中英城市化进程的特点,结合图片、文字史料分析其呈现独特特点的原因,深刻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环境。

3. 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能力辩证地分析城市化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生活理念。

四、重点难点重点:近代城市化演进的原因及影响难点:城市化的成因及影响。

五、课时安排 1课时六、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合作探究;情境创设;史料研习;问题引导。

七、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教师讲述:教师原始人和现代城市之间的牵连导入本节课。

教师讲述:人类从狩猎,采摘到农业定居大概花了三四百万年的岁月;人类从村落到城市大约花了近一万年的时光;人类从古代城市发展到近代城市大约花了近五千年的时间;近代以来的城市又是什么样的发展速度呢?城市化又会给社会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到本课的学习。

城市化优秀教案

城市化优秀教案
学校
教师
授课时间
40分钟
课 题
城市化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
3.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2.通过读图、分析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分析与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城市化初期、中期、后期城市化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以此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列表比较法学习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画图、从图中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分组讨论分析,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教学难点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学组织
新课
导入




视频感受城市化。
作业:上网或查阅资料分析什么是大城市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巩固本节所学重难点知识,引导学生运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节课所学内容。作业的布置,培养了学生课后预习的习惯。
4.根据地图及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
5.“S”曲线以及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城市化高中地理教案

城市化高中地理教案

城市化高中地理教案精选一、城市化的概念与进程1. 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定义、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2)掌握城市化的进程及其影响因素。

(3)认识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1)城市化的定义与特点(2)城市化的进程(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教学活动(1)引入话题:展示城市化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的概念。

(2)讲解城市化的定义与特点。

(3)分析城市化的进程及其影响因素。

(4)讨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城市化的动力与机制1. 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来源。

(2)掌握城市化的机制及其作用。

2. 教学内容(1)城市化的动力来源(2)城市化的机制(1)讲解城市化的动力来源,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

(2)分析城市化的机制,如集聚效应、推拉理论等。

(3)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动力与机制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

三、城市化的空间特征与分布1. 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空间特征。

(2)掌握城市化的分布规律。

2. 教学内容(1)城市化的空间特征(2)城市化的分布规律3. 教学活动(1)讲解城市化的空间特征,如集中连片、城乡差异等。

(2)分析城市化的分布规律,如沿海、沿铁路等。

(3)利用地图、案例等材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城市化的空间分布。

四、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1. 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2)掌握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2. 教学内容(1)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1)讲解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如土地利用、水资源、空气质量等。

(2)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如城市扩张、污染等。

(3)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城市化环境问题的途径。

五、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1. 教学目标(1)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

(2)掌握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 教学内容(1)可持续发展理念(2)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 教学活动(1)讲解可持续发展理念,如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范文大全

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范文大全

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和过程,掌握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2. 使学生了解城市化的驱动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政策等方面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4. 提高学生对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城市化的概念、特点、过程及驱动因素;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 难点: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城市化实例进行教学。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3. 利用图表和数据,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城市化的特点和过程。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城市化案例资料,如我国部分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2. 收集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相关资料。

3. 制作课件,展示城市化的相关图表和数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城市化的图表和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和过程,让学生掌握城市化的基本知识。

3. 分析城市化的驱动因素,让学生了解影响城市化的各种因素。

4. 探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5. 讲解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谈谈对城市化过程中问题的认识及解决途径。

8. 课后反思:让学生思考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

六、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一:我国某城市的城市化发展历程1. 展示案例图片,让学生观察城市化过程中的变化。

2. 分析案例中城市化的特点,如人口增长、城市扩张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4. 探讨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如优化城市规划、发展公共交通等。

《城市化》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城市化》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年级高三教科书版本及章节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单元(或主题)名称城市与地理环境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以我国某城市空间结构图、城市规划图或统计图为载体,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等级体系理论等。

以我国某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载体,考查城镇化的特点和城镇化问题的解决途径,如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考查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内涝、城市污染、城市就业等相关内容。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1.地理实践力:结合某城市规划图,综合分析评价城市功能区的布局。

针对城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2.综合思维: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时期、不同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不同。

结合城镇化的图文材料,分析城镇化过程、特点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3.区域认知:不同地区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差异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存在差异。

结合实例或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4. 人地协调观:合理布局和规划城市功能区,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能针对城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制定相关对策。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城镇化的概念自主整理学案,提出问题建构知识体系环节二:教师活动2城镇化的特征学生活动2自主整理学案,提出问题活动意图说明建构知识体系环节三:教的活动3城镇化的影响学的活动3自主整理学案,提出问题活动意图说明建构知识体系7.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

使用PPT应注意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设计时关注作业的意图、功能、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

发挥好作业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面向全体,进行分层设计;检测类作业与探究类、实践类作业有机衔接;分析作业完成情况,作为教学改进和个性化指导与补偿的依据)一、单项选择题(2019·徐州学测模拟)城市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第一章:城市化的概念与意义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理解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3. 掌握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衡量指标。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城市化的表现和衡量指标;3. 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2. 讲解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3. 分析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衡量指标;4. 探讨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思考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 练习计算城市化率。

第二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2. 掌握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概述;2. 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城市化是如何发展的?它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2. 讲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3. 分析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4. 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2. 思考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第三章:城市化的地理分布与空间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掌握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城市化在地理上是如何分布的?它有什么空间特征?2. 讲解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4. 探讨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思考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城市化》互联网搜索教案

《城市化》互联网搜索教案
师问:分析济南城市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从用地和人口两个方面分析城市化的概念)
教师总结: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师生共同完成探究活动,总结提升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提出问题
分组探讨问题
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分析案例,探究活动
一、城市化(板书)
1.城市化定义(板书)
培养学生乐于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修正自己观点的习惯。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Ⅱ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根据教材内容需要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什么是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第二课时:城市化对城市的影响。
/i?ct=5033=%BC%B8%B8%F6%B9%FA%BC%D2%B5%C4%B3%C7%CA%D0%BB%AF%B9%FD%B3%CC&in=30462&cl=&lm=-1&pn=0&rn=1&di=31084167135&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0&-1&di31084167135&objURLhttp%3A%2F%%2Fweb%2F15106%2FotherData%2F1%2F15106_178989%2F15106_178989_1256657412218.jpg&fromURLhttp%3A%2F%%2Fweb%2Floadwebpage.do%3F15106_178989_121318_4&W1596&H1092(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过程)

2.2城镇化 第一课时(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2城镇化 第一课时(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内容名称城镇化设计者授课年级高一课时2课时选用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一、课标分析《普通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节内容提出: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本条课标表明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通过资料和实例,从综合和区域的角度分析城镇化的变化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同时以人地协调观为背景探讨城镇化所带来的利与弊,以时代发展的角度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来解决,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第一课时。

该内容属于必修二第二章,本章是对第一章人口学习的深化,也为后面产业与交通的学习奠定基础本章第一节从空间角度讲解城镇,该节以时间角度进行知识串联,从人口到城镇到城镇化的过程、特点、利弊及解决等有很强的逻辑性。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过城镇、聚落等概念,在必修二第一章掌握了人口的迁移,对于本章城镇化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城镇化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仍处于思维活跃的时期,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搭建学习体系的桥梁。

四、教学理念采用对比法、地图法等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城镇化阶段和特点。

通过知识点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在城镇化的利于弊以及解决上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说明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以及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②解释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③说出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和案例及问题探究,运动比较法、地图法等方法分析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利与弊,提出相关解决办法,树立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协调观念;②探讨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培养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运用资料,分析说明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教案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课时1

教案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课时1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时1 对外开放的前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注重学习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问题。

城市的合理分布和发展,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城市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影响。

本节内容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通过此案例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等问题进行了剖析。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和美化环境的良好品德。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和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

难点是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二、课标要求:以某经济发达地区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课标解读:知道: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条件,工业化两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对城市化的影响。

应用:能够根据材料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为区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三、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2.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位优势,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3.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分布等相关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及从信息提取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位优势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推进的过程及特点四、教学难点: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推进的过程及特点五、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

师:这首“春天的故事”好听吗?生:……师:歌词中的这位老人是谁呢?(展示邓小平的图)他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在我国的哪里?(珠江三角洲)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在地理学上它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展示珠江三角洲今昔对比图)(城市化)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城市化的概念与过程教学目标:1. 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掌握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2. 了解城市化的过程,理解城市化的驱动因素。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的表现。

2. 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的阶段、城市化的速度。

3. 城市化的驱动因素: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科技进步、政策影响。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城市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城市化的思考。

2. 讲解:教师讲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化的过程和驱动因素,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观点。

4. 总结:教师总结城市化的过程和驱动因素,强调城市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第二章:城市化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城市化对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2. 分析城市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内容:1.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水资源、空气质量、生态系统。

2. 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经济增长、就业机会、产业结构。

3. 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人口迁移、城市贫困、社会不平等。

4. 城市化对文化的影响:文化融合、文化保护、城市特色。

5. 城市化的机遇与挑战:经济发展的机遇、社会进步的机会、环境问题的挑战。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城市化对不同领域的影响,引发学生对城市化影响的思考。

2. 讲解:教师讲解城市化对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具体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分析具体城市化案例,探讨城市化对不同领域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化的机遇与挑战,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观点。

5. 总结:教师总结城市化对不同领域的影响,强调城市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章: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1.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 分析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路径。

教学内容: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富强而学习。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概念: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标志(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推力因素: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②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③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拉力因素:①城市就业机会多;②城市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高;③文化设施齐全;④城市交通便捷。

4.城市化的意义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教材图表P31 图2。

17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中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从1985年到2000年城市发展状况,它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分析一个地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应主要从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入手:(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P31 读图思考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化表现理由说明城市数目增多特大城市由2各增加到5个,中小城市增加若干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原有的三个大城市发展为特大城市,同时又增加三个大城市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产业结构变化由过去有大面积的农村到现在大、中、小城市星罗棋布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图2。

18 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城市化的一个很重要标志就是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不外乎推力和拉力。

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很不相同,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的推力来自农村,如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等。

主要的拉力因素来自城市,如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等。

但是也要看到对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来说,农村也有拉力,如人们的乡情、故土难离等,城市也有推力,如陌生的城市环境、生活方式、住房、教育、政策等也会阻碍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随时间的变化可用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表示。

即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成熟阶段。

如下表所示: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出现的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势甚至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停滞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目前速度趋缓(甚至停滞)速度加快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人口比重大(70%以上)小(不到40%)所处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原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教材图表P32 图2。

19 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从1800——2000年,世界人口增长了5倍多,其中世界城市人口增长了56倍,城市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从图中三条曲线看,无论是从起步时间、城市化水平,还是从城市化速度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国家类型所处阶段快速发展时间目前速度发展水平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原因发达国家后期(饱和期)早缓高大相适应资本注意发展较早,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发展中国家中期(发展期)晚快低小不相适应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教材图表 P33 图2。

20 城市化进程示意该图的纵坐标是城市人口比重,横坐标是时间,图中的呈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表示世界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城市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特征,不同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

P33 阅读材料世界城市化浪潮世界城市化发展大约从18世纪中叶开始,到现在席卷全球。

不同时间阶段,城市化发展的重心不同。

基本内容整理如下:时间城市化重心地区结果18世纪中叶开始最早出现在英国使英国成为世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整个19世纪欧洲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出现一批规模巨大,职能广泛的多样化城市20世纪初北美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美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P34 活动图中共列举了三个发达国家和两个发展中国家,其中英国是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美国和日本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具有“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印度是亚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表现为“滞后城市化”的特点。

这些国家是世界城市化的典型代表。

1.城市化的开始时间英国最早,开始于18世纪中叶,其次是美国,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20世纪初期,再次是日本,印度开始时间要比巴西早一点。

2.从城市化水平上看,目前三个发达国家均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巴西很明显地处在中期地加速阶段,印度由于城市化具有“滞后城市化”的特点,所以可以判断处于初期阶段。

3.三个发达国家由于处在城市化后期的成熟阶段,所以城市化将减速,并会随着大城市的过渡扩张,市中心的居住环境逐渐恶化,城市居民陆续外迁,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初衰落的迹象。

一部分商业和制造业由市中心向边缘区迁移,城市外围地带的人口显著增加,出现了比较多的卫星和工业区。

两个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压力。

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同时也会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P34 案例英国的城市化现象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说是世界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典型代表,它的发展过程可以用下表总结:阶段时间结果开始时间18世纪中叶出现工业城市城市化迅速时期19世纪城镇由106个增加到265个,城镇人口比例由26%提高到45%。

出现了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出现郊区城市化时期20世纪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一带的城市规模都在迅速扩大,而且相互越来越接近,城市与城市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形成连成一片的城市地域,称英格兰城市带出现逆城市化时期20世纪下半叶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了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的空洞化等现象改进时期近二十年以来大伦敦的人口在经历了连续30多年的下降后,于1985年开始微弱增长P35 活动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低慢城市地域规模小幅度扩大表现不明显中期阶段较高快城市地域规模快速扩大,并出现郊区城市化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后期阶段高慢城市地域界限模糊,出现逆城市化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了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的空洞化等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原因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地表现(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改变了生物原有的栖息环境,使部分生物因生存环境的改变二灭绝霍减少。

(2)土地质量的下降:城市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固体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堆弃于土地之上,污染了土地,使城市土地质量下降。

(3)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中工业企业,住宅、交通干线的建设,以及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循环,影响了各种水体的再分配,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4)对气候的影响:城市工业各种气体的排放和各项建设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和地面的热容量,导致气温的变化,产生城市“热岛”现象,也使城市中降水发生变化,以及日照、风等。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两个方面环境良性发展减轻环境压力平整土地兴建水利绿地环境城市化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改善环境P36 图2。

2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是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聚集的中心。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地变化。

课本以图解地形式列出了城市对地理环境地影响,分别从四个方面叙述:一是对生物圈地影响,主要是影响生物地多样性;二是对水圈地影响,主要是对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地影响;三是对岩石圈地影响,特别是对土壤层次的影响;四是对大气圈的影响,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大气水热状况。

图2。

26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城市环境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污染类别污染源污染物造成的结果危害大气污染工矿企业、家庭炉灶、汽车尾气煤烟、粉尘产生烟雾使空气污染;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形成光化学烟雾;硫氧化合物产生酸雨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筑物水体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生生物过渡繁殖使水体缺氧,危害水生生物生存;有害金属导致公害病发生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50分贝的噪声破坏生活环境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居民生活垃圾垃圾影响环境卫生,占据活动空间影响人类健康光污染城市建筑玻璃幕墙城市灯光建筑玻璃幕墙反射太阳光和夜晚灯光,构成炫目的光污染刺激人的视觉,诱发交通事故电磁波污染各种电磁设备广播电视设备通讯设备,其他用电设备产生高频电磁信号影响人体健康P37 活动参与1.本题的计算需要两个数据,一是要知道各年的总人口数,二是要知道每年城市人口比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