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铜双辉等离子体渗镍层形成及扩散机理分析0

合集下载

《Ti2AlNb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及其性能研究》

《Ti2AlNb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及其性能研究》

《Ti2AlNb 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及其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对材料性能的日益苛求,Ti2AlNb O相合金因其优良的力学性能和高温稳定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为了进一步提升其性能,采用双辉等离子渗技术对Ti2AlNb O相合金进行Mo、Cr元素的渗入,以期获得更好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本文将针对这一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性能变化。

二、Ti2AlNb O相合金概述Ti2AlNb O相合金是一种新型的高温合金,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高温稳定性。

然而,为了满足某些特殊应用的需求,如提高耐磨性、耐腐蚀性和高温强度等,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双辉等离子渗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表面改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

三、双辉等离子渗技术双辉等离子渗技术是一种利用等离子体的高温、高能量特点,将Mo、Cr等元素渗入金属材料表面的技术。

该技术具有渗入速度快、渗入层均匀、组织致密等优点。

在Ti2AlNb O相合金的表面处理中,通过双辉等离子渗技术渗入Mo、Cr元素,可以提高其表面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四、实验方法与过程1. 实验材料:选用Ti2AlNb O相合金作为基体材料。

2. 实验设备:采用双辉等离子渗设备进行渗入实验。

3. 实验过程:首先对Ti2AlNb O相合金进行预处理,然后进行Mo、Cr元素的双辉等离子渗入。

在渗入过程中,控制渗入温度、渗入时间和气氛等参数,以获得最佳的渗入效果。

五、结果与讨论1. 表面形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渗入前后Ti2AlNb O相合金的表面形貌,发现渗入Mo、Cr元素后,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渗入层,有效提高了表面的硬度。

2. 力学性能:通过硬度测试和拉伸试验,发现双辉等离子渗入Mo、Cr元素后,Ti2AlNb O相合金的硬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拉伸性能也得到了提升。

3. 耐腐蚀性能:通过电化学腐蚀试验,发现双辉等离子渗入Mo、Cr元素后,Ti2AlNb O相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得到了明显提高。

铜和镍扩散机制

铜和镍扩散机制

铜和镍扩散机制铜和镍是两种常见的金属元素,它们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铜和镍的扩散机制,以及它们在材料科学和工程中的重要性。

一、铜的扩散机制铜是一种良好的导电金属,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电线电缆等领域。

在材料中,铜的扩散是指铜原子在晶体结构中的迁移和扩散过程。

铜的扩散机制主要包括晶体扩散和界面扩散两种形式。

晶体扩散是指铜原子在晶体内部通过空位、间隙等缺陷进行迁移的过程。

晶体扩散的速率受到温度、晶体结构和缺陷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晶体扩散的速率通常符合弗克定律,即扩散速率与浓度梯度成正比。

界面扩散是指铜原子在晶界、相界等界面上的迁移过程。

界面扩散的速率受到界面能、晶界角等因素的影响。

界面扩散在材料的相变、晶粒长大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镍的扩散机制镍是一种具有良好耐腐蚀性和高温稳定性的金属,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化工等领域。

镍的扩散机制与铜类似,也包括晶体扩散和界面扩散两种形式。

晶体扩散是指镍原子在晶体内部通过空位、间隙等缺陷进行迁移的过程。

晶体扩散的速率受到温度、晶体结构和缺陷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晶体扩散的速率通常符合弗克定律。

界面扩散是指镍原子在晶界、相界等界面上的迁移过程。

界面扩散的速率受到界面能、晶界角等因素的影响。

界面扩散在材料的相变、晶粒长大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铜和镍的应用铜和镍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铜的良好导电性使其成为电子器件、电线电缆等领域的重要材料。

而镍的耐腐蚀性和高温稳定性使其在航空航天、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铜和镍的合金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铜镍合金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耐腐蚀性,常用于制造弹簧、电池等产品。

总结:铜和镍的扩散机制对于材料科学和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铜和镍的扩散机制有助于优化材料的性能和制备工艺。

铜和镍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双辉等离子表面Ni-Cr合金渗层的组织及耐蚀性能研究

双辉等离子表面Ni-Cr合金渗层的组织及耐蚀性能研究

双辉等离子表面Ni-Cr合金渗层的组织及耐蚀性能研究黄俊;吴红艳;毕强;张平则;姜云东【摘要】采用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冶金技术在Q235钢表面制备Ni-Cr合金渗层,对合金渗层的组织特征、成分和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i-Cr合金渗层与基体呈现良好的冶金结合状态;渗层中Ni,Cr元素含量由表及里逐渐减少,厚度约为30μm,渗层主要物相为Ni2.9Cr0.7Fe0.36.电化学极化试验表明经Ni-Cr共渗处理后试样的耐蚀性明显优于基材,且Ni-Cr合金渗层的保护效率高达99.7468%,而孔隙率仅有0.2%.【期刊名称】《材料工程》【年(卷),期】2010(000)011【总页数】4页(P79-82)【关键词】双层辉光等离子冶金技术;Ni-Cr合金渗层;Q235钢;极化曲线;耐蚀性【作者】黄俊;吴红艳;毕强;张平则;姜云东【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21110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理学院,南京,21004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21110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21110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21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74.445在工业生产中,钢铁零部件的失效多数起源与表面磨损与腐蚀破坏。

钢铁的腐蚀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不利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保护,有些情况下钢铁的腐蚀还危及人身安全[1-3]。

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性覆盖层能够有效地改善碳钢耐蚀性能。

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冶金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表面冶金技术,它可以在普通材料表面形成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的表面合金层[4-7]。

Q235钢是铁道道钉、油气管道、输电系统、桥梁等户外结构的主要原料,这类零部件的腐蚀情况常常很严重[8-13]。

本工作采用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冶金技术对Q235钢进行等离子表面Ni2Cr共渗处理,并研究其合金渗层的微观组织和耐蚀性能。

纯铜表面纳米化的微观结构演化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纯铜表面纳米化的微观结构演化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纯铜表面纳米化的微观结构演化及其力学性能研究摘要: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在磁性、光学、电学、力学和化学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纳米化机制对于纳米材料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纯铜表面的等离子体处理,实现了纯铜表面的纳米化,并研究了纳米化过程中微观结构的演化和力学性能的变化。

结果表明,在等离子体处理后的纯铜表面,形成了纳米尺度的晶体颗粒,晶体颗粒的尺寸在10~30 nm之间。

同时,纯铜表面的硬度和弹性模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硬度提高了2倍,弹性模量提高了1.5倍。

这种纳米化的铜表面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稳定的微观结构,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纯铜表面,纳米化,等离子体处理,微观结构,力学性能IntroductionExperimental本文采用的样品是通用的优质纯铜片。

首先,利用电解液实现了表面的清洁。

然后,将纯铜片放置于所需等离子体处理区域内,利用放电等离子体技术进行处理,处理时间为30秒。

处理结束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铜表面的形貌,并通过扫描探针显微镜研究了表面的硬度和弹性模量。

Result and Discussion通过等离子体处理,成功实现了纯铜表面的纳米化。

通过SEM观察可以看出,在处理后的铜表面上形成了纳米尺度的晶体颗粒,晶体颗粒的尺寸在10~30 nm之间。

这种纳米化的铜表面具有良好的表面平整度和光滑度,且表面形态具有良好的可控性。

研究了纳米化对铜表面力学性能的影响。

通过SPM测量了纳米化后的铜表面硬度和弹性模量,发现纳米化后的硬度提高了2倍,弹性模量提高了1.5倍。

这表明,纳米化过程中产生的晶体颗粒可以有效增强铜表面的力学性能,使其硬度和弹性模量得到明显提升。

纯铜加弧辉光离子渗钛的研究

纯铜加弧辉光离子渗钛的研究
维普资讯
纯铜 加 弧辉 光 离子渗钛 的研 究
张跃 飞 , 陈 飞, 苏永安 , 俊德 , 潘 徐 重 ( 厚理工 大学表 面工程斫 究所 山西 太
层台金成分分布 、 渗层 的相组成及其显微硬度分布。 关键 词 : 纯铜 ; 离子渗钛 ; 辉光放 电; 弧光放 电 中图分类号 : G 5 . T 16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2 46 5 (0 20-0 70 05 -0 12 0 )40 2.2
太厚 002 ) 304
摘要 : 介绍 r加弧辉光 离子 渗钛 新技术 . 用特征 、 渗
St d n Ar - d e o Di c r e I n Tia z n n Co e u f c u y o c a d d Gl w s ha g o t ni i g o pp r S r a e
能。在黑 色金属零件表 面进行 渗钛 处理是 国内外十分重视的
和离子 的轰 击 与扩散渗人工 件内部 . 成均 匀的渗钛层 . 节 形 调
工 艺参数 可 形成渗镀结合层 或镀镘 , 使试样 表面获得 特 殊 的物理 、 化学和力学性能
研究课胚 。渗钍的方法很 多 , 有传 统的 固体渗 、 液体 渗 、 气体 渗、 感应加 热膏剂渗 、 粉末渗等 。近 {几年来叉发展了加孤辉 光离子渗钛 、 双层辉光离子渗钛 、 多弧离子渗钛 等表面合金化
Z HANG Yt .e,: i f【(HEN iS Yo g a , AN u e XU h n e Fe, U n —n P J nd , Z og
( s ac n t ueo u fc gn e ig, iu n Unv r[ f c n lg , iu n S a x 3 0 4, ia Ree rh isi t f ra eEn ie r t S n Tay a iest o h oo y Tay a h n i 0 2 Chn ) y Te 0

《Ti2AlNb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及其性能研究》范文

《Ti2AlNb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及其性能研究》范文

《Ti2AlNb 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及其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的不断发展,对于材料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Ti2AlNb O相合金作为一种轻质、高强、耐高温的金属间化合物,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其性能仍需进一步提高以满足更为严苛的使用环境。

因此,本文研究了Ti2AlNb 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的工艺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二、Ti2AlNb O相合金概述Ti2AlNb O相合金是一种由钛、铝、铌等元素组成的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轻质、高强、耐高温等优点。

然而,其表面性能和耐磨性能仍有待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其性能,本文采用双辉等离子渗技术,对Ti2AlNb O相合金进行表面处理。

三、双辉等离子渗Mo、Cr技术双辉等离子渗技术是一种表面处理技术,通过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高硬度、高耐磨性的合金层,从而提高材料的表面性能和耐磨性能。

本文采用双辉等离子渗技术,分别在Ti2AlNb O相合金表面渗入Mo和Cr元素。

1. 渗Mo处理: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通过辉光放电将Mo元素引入Ti2AlNb O相合金表面,形成一层高硬度的Mo 合金层。

2. 渗Cr处理:与渗Mo处理类似,通过辉光放电将Cr元素引入Ti2AlNb O相合金表面,形成一层高硬度的Cr合金层。

四、性能研究1. 硬度测试:经过双辉等离子渗Mo、Cr处理后,Ti2AlNb O 相合金的表面硬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其中,渗Cr处理的表面硬度更高,达到了XXX HV。

2. 耐磨性测试:经过双辉等离子渗Mo、Cr处理的Ti2AlNb O相合金的耐磨性能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与未处理的样品相比,经过渗Mo和渗Cr处理的样品在磨损试验中的磨损率分别降低了XX%和XX%。

3. 抗高温性能:经过双辉等离子渗Mo、Cr处理的Ti2AlNb O相合金的抗高温性能也得到了提高。

在高温环境下,其强度和硬度均有所提高,表现出更好的高温稳定性。

《Ti2AlNb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及其性能研究》范文

《Ti2AlNb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及其性能研究》范文

《Ti2AlNb 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及其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对材料性能的日益提高,Ti2AlNb O相合金因其优异的综合性能而备受关注。

为了进一步提高其性能,研究者们尝试了多种表面处理技术,其中双辉等离子渗Mo、Cr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而备受青睐。

本文将针对Ti2AlNb O相合金进行双辉等离子渗Mo、Cr处理,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准备本实验所使用的材料为Ti2AlNb O相合金。

首先对合金进行表面处理,包括清洗、抛光等步骤,以获得光滑、无杂质的表面。

2. 双辉等离子渗Mo、Cr技术双辉等离子渗Mo、Cr技术是一种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其原理是利用高能等离子体将Mo、Cr元素渗入材料表面,从而提高材料的硬度、耐磨性等性能。

实验中,我们采用双辉等离子渗设备,将Ti2AlNb O相合金置于设备中,通入氩气作为工作气体,然后在真空中加入Mo、Cr元素。

通过控制渗入时间和温度等参数,使Mo、Cr元素充分渗入合金表面。

3. 性能测试为了评估双辉等离子渗Mo、Cr处理后Ti2AlNb O相合金的性能,我们进行了以下测试:(1)硬度测试:采用维氏硬度计测量处理前后合金的硬度变化。

(2)耐磨性测试: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处理前后合金的耐磨性能。

(3)组织结构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处理前后合金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1. 硬度测试结果经过双辉等离子渗Mo、Cr处理后,Ti2AlNb O相合金的硬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与处理前相比,处理后的合金硬度提高了约XX%,这表明Mo、Cr元素的渗入有效地强化了合金表面。

2. 耐磨性测试结果耐磨性测试结果显示,经过双辉等离子渗Mo、Cr处理的Ti2AlNb O相合金耐磨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与处理前相比,处理后合金的磨损率降低了约XX%,这表明Mo、Cr元素的渗入不仅提高了合金的硬度,还改善了其耐磨性能。

焊点失效之铜扩散机理

焊点失效之铜扩散机理

无铅焊点失效之铜扩散机理罗道军 邹雅冰(中国赛宝实验室 广州 510610 luodj@)摘 要本文通过对失效焊点界面的合金层的仔细分析和试验验证,发现了过渡回流以及镍镀层龟裂将使焊盘基材上镀层铜异常地长距离扩散到金属间化物中,导致金属间化物的与镀层之间的强度急速下降,使焊点在正常外力条件下都可能产生早期失效,这种失效机理正常情况难以发觉。

本文一并给出会控制这种早期失效的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焊点失效 铜扩散 失效机理前 言随着全新的无铅制造工艺的导入,以及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发展,导致大量无铅电子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问题产生,其中很大部分是由于无铅焊接工艺或材料造成的不可靠焊点引起的。

尤其当使用无铅的BGA器件以及高熔点的无铅焊料,且在小型电子产品如MP3与移动电话的主板的中通常必须使用ENIG(化学镍金可焊性涂层)的线路板进行组装时,技术难度明显增加,除了容易出现润湿不良、空洞集中、金属化不理想等典型缺陷外,还容易出现这样一种不容易诊断或发现的可靠性问题:外观润湿良好、金相切片结果显示焊点界面上形成了很好的金属间化物,但如果稍受外部的正常的应力作用,焊点就会出现开裂失效。

这种失效往往是在产品出厂后或使用的一段不长的时间内,制程中并不容易发现,这样就会给厂家带来很大的损失与品牌影响。

本文将对这种可靠性问题与解决方案进行深入的分析。

1 无铅焊点可靠性问题产生的背景目前无铅SMT组装工艺中,普遍使用锡银铜(SAC)系列的无铅焊料合金,这种合金与传统的锡铅共晶焊料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SAC具有较高的熔点与明显下降的润湿性,这就要求在工艺中使用更高的焊接温度与焊接时间,也就必然导致PCB焊盘或元器件的引线脚上的金属镀层金属化熔解与扩散速度明显加快。

另外,对于小型化的电子产品的无铅主板,在SMT的加工过程中除了要保证PCB焊盘的可焊性以外,还需要有很好的表面平整度,这就必须大量使用ENIG处理的线路板。

ENIG的本身主要问题是容易出现黑焊盘、金镀层薄、镍扩散、表面污染或晶挛结构异常导致的可焊性不良。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成果——提高金属表面耐磨耐蚀的双辉渗金属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成果——提高金属表面耐磨耐蚀的双辉渗金属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成果——提高金属表面耐磨耐蚀
的双辉渗金属技术
项目简介提高金属表面耐磨耐蚀的双辉渗金属技术是由太原理工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联合研制开发的基于提高合金表面耐磨耐蚀的一种新型的表面改型技术。

该技术于1985年获得美国专利,而后技术发明人徐重教授又对该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进一步完善。

双层辉光渗金属技术是等离子表面冶金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低真空条件下的气体辉光放电所产生的等离子体,使普通材料表面形成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的合金层,合金层中合金元素含量可以在百分之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范围内变化,合金层厚度可以达到数百微米,如在普通钢表面形成高速钢、不锈钢和镍基超合金等。

由于双层辉光渗金属技术是低温等离子技术与传统渗金属技术的有机结合,渗层是依靠扩散方法形成的,合金元素在表面与基体之间成梯度分布,渗层与基体之间是靠形成合金结合起来的,因此结合非常牢固,渗层不易脱落,这是金属涂镀技术所不及的突出优点。

由此该项技术开创了表面冶金新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本项目的研究和研制开发工作是在国家“863”计划资助下完成的。

可以通过不同的源极设计,利用双辉渗金属技术对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可以按用途不同分别获得提高材料表面耐磨、耐蚀、以及耐磨耐蚀的材料。

如采用该技术在普通碳钢锯条上沿齿廓形成性能接近高速钢的合金表面层,其综合性能可以与当今世界先进工业国家锯切工业中广泛应用的双金属锯条相媲美。

纯铜表面纳米化对镍扩散的影响

纯铜表面纳米化对镍扩散的影响

第34卷第11期2009年11月HEATTREATMENTOFMETALSVol134No111November2009纯铜表面纳米化对镍扩散的影响林万明卫英慧杜华云毕海香侯利锋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摘要:利用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在纯铜表面制备出纳米结构表层并对其表面进行了电镀镍处理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镍原子在纳米晶铜中的扩散行为。

结果表明:表面纳米晶层内存在有大量非平衡态缺陷和晶界尤其是三叉晶界数量增加降低了镍原子扩散的激活能提高了其扩散系数从而加快了镍原子的扩散。

关键词:表面机械研磨处理扩散铜表面纳米化中图分类号:TG1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42605120091120014204EffectsofsurfacenanocrystallizationondiffusionofnickelLI NWan2mingWEIYing2huiDUHua2yunBIHai2xiangHOULi2fengCollegeofMaterialsScie nceandEngineeringof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Shanxi030024ChinaAbstra ct:Nanostructuredsurfacelayerwassynthesizedonpurecopperbyusingsurfacemechanicalattri tiontreatmentSMAT1Thecoppersamplessurfacewascleanedandelectroplatedwithalayerofp urenickeland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EMisusedtoanalyzediffusionbehaviorofNiatom sinthepurecopper1ExperimentalresultsshowthattheincreaseofdiffusionrateofNiatomsisattri butedtolowerdiffusionactivationenergyandhigherdiffusioncoefficientwhichinducedbythen on2equilibriumdefectsandgrainboundaryinnanocrystallineespeciallyalargenumberoftriplej unctionboundaries1Keywords:surfacemechanicalattritiontreatmentSMATdiffusioncopper surfacenanocrystallization收稿日期:20092042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471070山西省留学回国人员科研资助项目2006232作者简介:林万明1970—男回山西河津人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冶金新材料及其制备的研究。

Al_Cu扩散溶解层的形成机理研究_宋玉强

Al_Cu扩散溶解层的形成机理研究_宋玉强

第30卷 第1期2009年 2月材 料 热 处 理 学 报TRANSACTIONS OF MATERIALS AND HEAT TREATMENTVol .30 No .1February 2009Al Cu 扩散溶解层的形成机理研究宋玉强, 李世春, 耿相英, 杨 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学院,山东东营 257061)摘 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对不同退火处理的Al Cu 镶嵌式扩散偶扩散溶解层的形态和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当580 保温160h 退火处理后,在Al Cu 界面处形成厚度约2 5mm 的扩散溶解层,其主要结构相与A-l Cu 相图上相的排列位置一致。

CuAl 相层首先在Cu 上形成,接着CuAl 2在Al 上形成,然后Cu 4Al 3、Cu 5Al 3、Cu 3Al 2、Cu 9Al 4和Cu 3Al 等五个相层依次在Cu 上形成,各个扩散溶解层按照平面式长大方式长大;A-l Cu 扩散溶解层的形成是Al 和Cu 固相扩散、溶解与二次结晶的结果,由于扩散浓度和固溶度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扩散溶解层析出的序列性。

关键词:铝; 铜; 扩散焊; 扩散; 溶解; 结晶中图分类号:TG146 1; TG14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264(2009)01-0001-05Study on forming mechanism of Al Cu diffusion solution zoneSONG Yu -qiang, LI Sh-i chun, GENG Xiang -ying, YANG Rui(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Dongying 257061,China)Abstract :By means of SE M and EDS,the microstructure and forming mechanism of diffusion -solution zone in Al Cu diffusion couple made by inlaying aluminium wire in copper were researched under different annealing condi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 ffusion -solution zone with thickness of 2 5m m is formed at Al Cu interface after heating at 580 for 160h,in which all phases in Al Cu binary alloy phase diagram are observed.CuAl phase layer firstly formes on Cu,in succession,CuAl 2formes on Al,and then Cu 4Al 3,Cu 5Al 3,Cu 3Al 2,Cu 9Al 4and Cu 3Al phase layers form in sequence on Cu by growing with a plane mode.The formation of Al Cu diffusion -solution zone is resulted from diffusion,dissolution and secondary crystallization of Al and Cu in solid phase.The interaction of concentration and solubili ty in the process of Al Cu diffusion and solution results in the sequence of the phases in diffusion -solution zone.Key words :Al;Cu;diffusion welding;diffusion;dissolve;crystallization收稿日期: 2008-03-11; 修订日期: 2008-06-25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371059);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基金项目(Y070322)作者简介: 宋玉强(1972 ),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教授,博士,主要进行材料界面的实验研究,发表论文11篇,E -mail:s yqxh@ 。

铜基体镀镍-金层变色机理分析及改善途径

铜基体镀镍-金层变色机理分析及改善途径

铜基体镀镍/金层变色机理分析及改善途径张勇强1,陈阳2(1. 四川华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2.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00)摘要:本文对发生电连接器镀金接触体表面的红(黑)斑点现象进行了描述,结合的微观分析手段,对电化学腐蚀原理和铜合金基体镀镍镀金产品大气腐蚀失效的机理,从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对大气腐蚀表现与镀金层厚度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探讨,从内生变量(内因)和环境变量(外因)改善入手,寻求解决该类问题的思路及具体方法,以减少大气腐蚀引起的不必要损失。

关键词:镀金层变色;红斑;黑斑;电化学腐蚀;能谱仪;电解质;湿度;腐蚀动力学1.引言每年4~10月,电连接器的镀金插针、金手指类表面在中国南方地区可能会发现氧化变色点,变色点为小至针尖、大至小米粒的大小不等的红棕色至红黑色斑,呈离散分布。

而存放在其他地区的同批次电镀零件,包括无包装的、因机械缺陷胡乱废弃在废品堆中的零件可能发生的变色比例极低。

腐蚀样件如下图1所示。

图1产生腐蚀斑的Cu/Ep.Ni1.3Au0.80产品图2 Cu/Ep.Ni1.3Au1.3镀件的腐蚀斑点另外,在加速腐蚀试验和模拟大气腐蚀试验,以及客户投诉变色的统计,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变色与镀金层厚度没有线性关系,即相同的铜基体上、以相同体系镀镍液镀相同厚度底镍1.3μm后镀金,虽然抵抗盐雾、硝酸蒸汽腐蚀的能力与镀金层厚度正相关,但在大气中存放变色的表现却不同步:最易出现变色斑的镀金层厚度区域是0.25~0.80μm,0.80μm 以上乃至2μm厚的镀金层,受潮情况下也不可避免出现变色斑,只是发生概率低些;而0.25μm以下镀金层,特别是0.10μm左右的闪金层在大气中出现变色斑的概率,相比0.25~0.80μm厚镀金层,出现变色斑点的概率也要低得多。

相对而言,盐雾试验和硝酸蒸汽试验中所表现出的抵抗能力却必然与镀金层的厚度成正相关。

2. 原因和机理分析2.1能谱分析变色点化学成份镀金层产生变色点的零件电镀批次的电镀过程参数与正常表现的同类产品相同,可能的差异是电镀后的清洗水质不同或者烘干程度、电解质等极性物质污染。

转载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热处理技术

转载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热处理技术

转载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热处理技术[转载]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热处理技术00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热处理技术一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的发展及现状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由我国学者徐重教授所发明.此项发明于1981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并于1985年5月以后陆续获得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等多个国家的专利权,以及德国、日本、荷兰等国家的专利优先权。

该技术在国际上被称为XU-TEC或XU-LOYPROCESS,是中国大陆学者白1949年以来在美国获得的第一个专利权,并被国家科委及863计划列为国家高技术的重人关键技术项目。

此技术是我国首创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通过不断的实验研究,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的方法,己经成功地将钨、钥、铬、镍、钦、铝、钒、担等多种元素渗入以钢铁或有色金属为基体的表层。

而且,也可以方便地进行钨------铝、铬------侣、铬------镍、钨------铝------铬------钒、镍------铬------铝等多元共渗,从而形成具有各种特殊性能的合金渗层。

在进行工艺实验的同时,理论上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研究,诸如渗层组织形成条件及其机制、渗层中合金元素扩散机制,不等电位空心阴极放电特性等,工艺应用方面进行了多种零件的试验,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离子渗钨铝手用锯条的大批量生产工艺己完全成熟,并己建成了工业生产线。

该新型锯条己经达到当今先进工业国家普遍采用的高速钢锯条的切削性能要求。

其次,离子渗金属炉的设计制造也日臻完善。

双辉渗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

二双层辉光离子诊金属技术的特点和其它常规的盐浴炉渗金属、气氛电离渗金属方法相比,双辉渗技术具有突出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①渗材金属选材非常广泛,可采用多种金属或合金,并可实现任意合金配比共渗。

因而其适应性好,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②处理过程中工件表面接受均匀的合金元素供应,因而渗层分布一致,深度、成份、结构及组织性能均匀,处理后的工件质量佳, 能够满足各种严格的质量要求。

《Ti2AlNb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及其性能研究》范文

《Ti2AlNb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及其性能研究》范文

《Ti2AlNb 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及其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Ti2AlNb O相合金是一种新型的高温合金材料,因其出色的高温性能和机械性能而备受关注。

为了提高其综合性能,本研究采用双辉等离子渗技术对Ti2AlNb O相合金进行Mo、Cr元素的渗入处理。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研究其表面渗入过程和最终得到的材料性能,以期在航空、航天等领域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实验选用Ti2AlNb O相合金作为基体材料,渗入元素包括Mo和Cr。

2. 方法(1)双辉等离子渗技术:采用双辉等离子渗技术对Ti2AlNb O相合金进行Mo、Cr元素的渗入处理。

这种方法利用等离子体的高温高活性特点,使Mo、Cr元素能够有效地渗入到合金基体中。

(2)实验设计:设计不同的渗入时间和温度梯度,以研究不同工艺参数对渗入效果的影响。

(3)性能测试:对渗入后的合金进行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等性能测试,以评估其综合性能。

三、结果与讨论1. 渗入过程分析双辉等离子渗Mo、Cr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Mo、Cr元素的蒸发和等离子体的形成,然后是Mo、Cr元素在高温下向基体扩散,最后是Mo、Cr元素在基体表面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这一过程中,温度和时间对渗入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2. 渗入效果分析(1)表面形貌:通过SEM观察发现,随着渗入时间和温度的增加,Mo、Cr元素在基体表面的分布更加均匀,表面形貌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2)组织结构:XRD分析表明,渗入后基体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Mo、Cr元素与基体形成了稳定的化合物,提高了基体的稳定性。

(3)性能测试结果:硬度测试表明,渗入后的合金硬度得到了显著提高;耐磨性测试显示,渗入后的合金耐磨性能也得到了提高;耐腐蚀性测试表明,渗入后的合金耐腐蚀性能也有所改善。

这些结果都表明了双辉等离子渗技术的有效性。

四、结论本研究采用双辉等离子渗技术对Ti2AlNb O相合金进行Mo、Cr元素的渗入处理,研究了其表面渗入过程和最终得到的材料性能。

Ti-6Al-4V表面等离子合金层中渗Mo的扩散系数

Ti-6Al-4V表面等离子合金层中渗Mo的扩散系数

Ti-6Al-4V表面等离子合金层中渗Mo的扩散系数李哲;秦林;马连军;范爱兰;张万祯;唐宾【期刊名称】《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年(卷),期】2010(020)006【摘要】研究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Ti-6Al-4V合金表面制备Mo基改性层的Mo扩散过程.通过观察渗层截面组织形貌,测定各种合金化元素的分布情况,着重分析不同温度下不同元素的加入对Mo扩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00~950 ℃下,Ti-6Al-4V合金离子渗Mo后所得改性层厚度、Mo平均扩散系数及相同浓度下Mo的扩散系数都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由于反溅射和Ti-6Al-4V基体相变等原因,1 000 ℃时各参数反常;加入合金元素W和N使Mo的扩散系数有所降低,Mo的平均扩散系数在单纯渗Mo时为2.376 88×10-4,W-Mo共渗时为1.471 27×10-4,W-Mo-N共渗时为7.026 81×10-5.【总页数】6页(P1137-1142)【作者】李哲;秦林;马连军;范爱兰;张万祯;唐宾【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表面工程研究所,太原,030024;太原理工大学,表面工程研究所,太原,030024;太原理工大学,表面工程研究所,太原,030024;太原理工大学,表面工程研究所,太原,030024;平朔煤炭公司设计院,朔州,038506;太原理工大学,表面工程研究所,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56.8【相关文献】1.Ti-6Al-4V钛合金的等离子W-Mo共渗 [J], 黄俊;周舸;张平则2.钛合金表面辉光离子渗Mo合金化层在航空煤油环境中的摩擦学行为 [J], 汤金钢;刘道新;唐长斌;张晓化;熊华;唐宾3.钛合金表面辉光离子渗Mo合金化层在航空煤油环境中的摩擦学行为 [J], 汤金钢;刘道新;唐长斌;张晓化;熊华;唐宾4.Ti-6Al-4V表面等离子渗锆及锆合金层的性能 [J], 陈凯;刘小萍;范文娟;安康;邹鹏远;姚文苇5.Ti-6Al-4V合金表面渗层制备及空蚀性能研究 [J], 李海斌;刘树龙;刘义;胡菁;汤中亮;张晓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i2AlNb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及其性能研究》范文

《Ti2AlNb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及其性能研究》范文

《Ti2AlNb 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及其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对材料性能的日益提高,Ti2AlNb O相合金因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如高强度、良好的抗蠕变性和高温稳定性等,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为了进一步提高Ti2AlNb O相合金的性能,采用双辉等离子渗技术对其表面进行Mo、Cr元素的渗入,能够有效提高其耐磨性、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等。

本文将对Ti2AlNb 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的过程及其性能进行研究。

二、Ti2AlNb O相合金的背景及双辉等离子渗技术Ti2AlNb O相合金是一种新型的轻质高强合金,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

然而,其表面性能仍有待提高。

双辉等离子渗技术是一种表面改性技术,通过在真空环境下利用双辉等离子源将元素渗入材料表面,从而改善材料的表面性能。

三、实验方法1. 材料选择与制备:选择合适的Ti2AlNb O相合金作为基材,并进行表面预处理。

2. 双辉等离子渗Mo、Cr:设置合适的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时间等,将Mo、Cr元素渗入Ti2AlNb O相合金表面。

3. 性能测试:对渗入Mo、Cr后的Ti2AlNb O相合金进行耐磨性、耐腐蚀性、抗氧化性等性能测试。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表面形貌分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渗入Mo、Cr后的Ti2AlNb O相合金表面形貌,发现表面呈现出均匀细密的晶粒结构。

2. 元素分布分析:利用能量色散谱(EDS)分析Mo、Cr元素在Ti2AlNb O相合金表面的分布情况,发现Mo、Cr元素在表面形成了均匀的渗层。

3. 性能测试结果:对渗入Mo、Cr后的Ti2AlNb O相合金进行性能测试,发现其耐磨性、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五、讨论双辉等离子渗技术通过将Mo、Cr元素渗入Ti2AlNb O相合金表面,有效改善了其表面性能。

Mo元素的渗入提高了合金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而Cr元素的渗入则增强了合金的抗氧化性。

钨表面双辉等离子渗镍组织及机理

钨表面双辉等离子渗镍组织及机理

钨表面双辉等离子渗镍组织及机理孟氢钡;沈以赴;杨宗辉;陈文华【摘要】采用双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钨表面进行渗镍实验,并采用XRD,SEM,EDX等分析手段对渗镍试样的微观组织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镍改性层与基体结合良好,无明星缺陷.改性层与基体表面之间存在明显的扩散层,扩散层中存在少量NiW和Ni4W中间相.利用划痕法研究了渗镍层与基体间的结合强度.结果表明:持续加载100N未发生改性层剥落现象.对钨表面双辉等离子渗镍改性层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A Ni-modified coating is prepared on the W substrate by double glow plasma method. Microstructure of as-prepared coating are examined by XRD, SEM and EDX,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good combination of Ni coating and W substrate, with no significant defects ,is obtained. The transition layer, containing few NiW and Ni4W interphases, forms between the Ni coating and W substrate. The adhesive strength between the Ni layer and the substrate is studied by using the scratch method.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loying layer does not flaked till continuously loading to 100 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ransition layer is discussed.【期刊名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44)003【总页数】4页(P405-408)【关键词】双辉等离子;镍;钨;冶金结合【作者】孟氢钡;沈以赴;杨宗辉;陈文华【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 210009;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 210009;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 210009;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 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941钨及其合金是一种耐高温材料,具有熔点高、高温强度优良、导热性质好、热膨胀系数小、吸收射线能力强、耐蚀性良好以及屏蔽射线功能优异等优点,因而广泛应用于核工业、航空、航天、军事及电子工业等高温和高真空领域[1-4]。

钨表面双辉等离子渗镍组织及机理

钨表面双辉等离子渗镍组织及机理
第 4 卷第 3 4 期
21 0 2年 6月
南 京 航 空



学 学 报
V o .4 o. 1 4N 3
to a tc J u n l fNa j g U n v r iy o e o u is & As r n u is o r a n i i e st fA r na tc o n
观 组 织进 行 了表 征 。结 果表 明 , 改 性 层 与 基 体 结 合 良好 , 明显 缺 陷 。改性 层 与 基 体 表 面 之 间 存 在 明 显 的扩 散 镍 无 层 , 散 层 中存 在 少量 Ni 和 N 中 间相 。利 用 划 痕 法 研 究 了渗镍 层 与 基 体 间 的 结 合 强 度 。结 果表 明 : 续加 扩 W i w 持 栽 lON 未 发 生 改 性层 剥 落 现 象 。 对 钨表 面 双 辉 等 离子 渗 镍 改 性 层 的 形 成 机 制 进 行 了探 讨 。 D
钨 及 其合 金 是 一种 耐 高 温材 料 , 有 熔 点高 、 具 高 温 强 度 优 良、 热 性 质好 、热 膨 胀 系 数 小 、 收 导 吸 射线 能 力强 、 耐蚀 性 良好 以及 屏蔽 射线 功能 优异 等 优 点 , 而 广泛 应 用 于核 工业 、 空 、 天 、 事及 因 航 航 军
Ab t a t A — dii d c a i g i p e r d on he W ub t a e by d bl l s r c : Nimo fe o tn s r pa e t s s r t ou e g ow a ma m e ho pls t d. M i —
m e ho t d. Re u t ho t a h loy n a e e t fa d tl c ntnu s y l a i g t 1 0 N. Th s ls s w h t t e a l i g l y r do s no l ke il o i ou l o d n o 0 e f ma i c n s oft a ii n l y r i ic s e or ton me ha i m r nsto a e s d s u s d. Ke y wor ds:d bl l w l s ou e g o p a ma;n c l u s e ike ;t ng t n;me a l g c lb t lur ia ond n ig

纯铜热喷涂扩散渗铝层的显微组织

纯铜热喷涂扩散渗铝层的显微组织

纯铜热喷涂扩散渗铝层的显微组织张忠礼;赵娇玉;王艳燕;王义华;贺传军【期刊名称】《沈阳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08(030)004【摘要】铜铝合金具有很好的抗高温氧化性能.在纯铜表面分别电弧喷涂1.5mm 和2.5mm厚的铝涂层,经900℃保温4h的扩散处理后获得1.9mm和3.6mm厚的铜铝合金渗层.主要针对渗层显微组织、渗层内的成分分布以及渗层的物相构成进行观察与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渗层由表面层和内层两部分组成.层间结合良好.在加热处理过程中,铝涂层发生熔化,基体中的铜原子进入铝熔体形成表面渗层,表面渗层中遗留了原涂层的氧化物和孔洞.铝原子向铜基体的扩散形成组织紧密的内扩散层.内、外渗层都由金属间化合物Cu9Al4与a-Cu固溶体二相结构组成.在同样的扩散处理条件下,试件喷涂的铝涂层越厚.形成的渗层厚度越大,渗层中平均铝含量越高.【总页数】7页(P437-443)【作者】张忠礼;赵娇玉;王艳燕;王义华;贺传军【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沈阳,110178;沈阳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沈阳,110178;沈阳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沈阳,110178;沈阳金杯汽车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沈阳,110041;沈阳金杯汽车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沈阳,1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74.442【相关文献】1.石墨电极表面的热喷涂扩散渗铝工艺 [J], 崔明灿;洪明子;孙东;刘金义2.碳钢热喷涂渗铝互扩散系数计算 [J], 李德元;杨成;张忠礼;贺传军;王义华3.纯铜热喷涂陶瓷/渗铝复合涂层的制备及耐磨性研究 [J], 马壮;董书琳;董世知;李智超4.纯铜表面热喷涂扩散制备铝化物层工艺与组织结构 [J], 张忠礼;何越;鄂世国;孙磊5.纯铜表面火焰喷涂陶瓷/渗铝复合层及其性能 [J], 马壮;董书琳;董世知;李智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纯铜双层辉光离子渗钛高温氧化性能的研究

纯铜双层辉光离子渗钛高温氧化性能的研究

纯铜双层辉光离子渗钛高温氧化性能的研究
张跃飞;袁庆龙;陈飞;苏永安;徐重
【期刊名称】《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年(卷),期】2004(24)3
【摘要】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 ,在纯铜表面形成均匀的渗钛层 .对离子渗钛试样和纯铜试样在4 0 0℃和70 0℃进行了高温氧化对比实验 ,分别给出了它们的氧化动力学曲线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氧化表面形貌 ,结果表明纯铜表面离子渗钛后提高了高温抗氧化的性能 ,降低了氧化速率 ,离子渗钛层的氧化膜致密 ,对继续氧化有阻碍作用 .
【总页数】4页(P139-142)
【关键词】离子渗钛;纯铜;高温氧化性能
【作者】张跃飞;袁庆龙;陈飞;苏永安;徐重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等离子体物理及材料实验室;太原理工大学表面工程研究所;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G172.82
【相关文献】
1.纯铜双层辉光离子渗镀钛扩散钎焊 [J], 袁庆龙;池承忠;苏永安;徐重
2.纯铜双层辉光离子渗钛组织形成机理及性能分析 [J], 袁庆龙;池承忠;苏永安;徐重
3.纯铜双层辉光离子临界区渗钛研究 [J], 袁庆龙;苏永安;张跃飞;徐重
4.纯铜表面双层辉光离子渗钛合金层的摩擦磨损性能 [J], 张跃飞;袁庆龙;陈飞;苏永安;徐重
5.Ti6Al4V表面双层辉光等离子渗铬及渗层的抗高温氧化性能 [J], 崔宏;骆心怡;张云露;郑婷;孙晓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17. 1 6. 67 20. 2 8. 26
30 36 42
13. 7 4. 2 2. 8 8. 32 10. 11 12. 69 11. 8 6. 7 3. 8 9. 82 11. 31 13. 27
214 影响铜镍扩散的因素
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中 ,渗层的厚度主 要受温度 、时间和放电条件的控制 。前两者的作用
图 3 为纯 Cu 经 3h 渗 Ni 后由表至里 Ni 元素的 成分分布曲线 。由于来自源极充足的镍原子或原子 团及镍离子被铜表面吸附沉积并扩散 ,这一过程类 似于将 两 根 半 无 限 长 试 样 焊 接 在 一 起 构 成 的 扩 散 偶 。因而 ,可近似采用扩散偶方法求扩散系数 。由 图 3 浓度曲线找出 Matano 平面 ,即图 4 示意中使面 积 A 1 和面积 A 2 相等的平面 。含镍浓度为 C 的扩 散系数根据相关公式 (1) 可求得[5 ] 。
图 4 用扩散偶测量互扩散系数 Fig14 Schematic diagram of t he diffusion couple 表 1 不同工艺渗镍时 Cu 和 Ni 的互扩散系数 Table 1 Mutual diff usion coeff icient of Cu and Ni at
[ 5 ] Kawasski2k. Microstructureal characteristics and unique properties obtained by solution treating or aging inβ2richα+β titanium alloy [J ] .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999 ,A263 :1322136.
子渗镍具有较高的等温互扩散系数 ,且该等温互扩
散系数随试验温度及表面 Ni 浓度的提高而增大 ,表
层高的空位浓度梯度是加速扩散的主要原因 。
图 2 纯铜渗镍层金相组织 ×400 Fig12 Microstructure of Ni alloyed layer on copper ×400
212 渗层形成机理
Diff usion Mechanism and Formation of Nickel ized Layer by Double Glo w
Discharge Process on Copper Surface
YUAN Qing2long ,CHI Cheng2zhong ,SU Yong2an ,XU Zhong ( Surface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 ute , Taiyuan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Taiyuan Shanxi 030024 ,China)
纯铜双辉等离子体渗镍层形成及扩散机理分析
袁庆龙 ,池承忠 ,苏永安 ,徐 重 (太原理工大学 表面工程研究所 ,山西 太原 030024) 摘要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实现了在纯铜表面的渗镍 ,对渗层中镍元素的分布进行了测定 ,用扩散偶 方法计算了铜镍等温互扩散系数 ,并对在辉光放电中影响扩散系数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结果表明 ,纯铜双层 辉光离子渗镍是一个先吸附沉积再扩散的过程 ,利用扩散偶方法求得的等温互扩散系数随试验温度及表面镍 浓度的提高而增大 。只要合理选择放电条件下的各工艺参数 ,便可以有效控制渗层中的镍含量及分布 。 关键词 :纯铜 ;双层辉光放电 ;渗镍 ;扩散系数 中图分类号 :TG1741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426051( 2003) 1120043203
试件在辉光放电中同样受到 Ar + 离子的轰击 。 对试件进行轰击 ,不仅可除去表面氧化膜而使表面 活化 ,这样的表面溶质原子更容易被吸附 ,而且使试 件在短时间内升至试验温度 。轰击还会使试件表层 一定深度范围内产生较高浓度的点缺陷群[4 ] ,这对 吸附原子加速向内扩散是有利的 。据此 ,试件电压 应尽量高一些 。但是 ,轰击亦会对试件产生溅射作 用 ,使得试件表层的 Ni 浓度下降 ,而对扩散产生“负 作用”。另外 ,铜的溅射系数高于镍的溅射系数[6 ] ,
211 渗层组织特征 用大视野光学显微镜观察渗层组织 。渗层截面
金相组织如图 2 所示 。由图 2 可见 ,渗 Ni 层由沉积 层 (约 5μm~10μm) 和扩散层组成 ,扩散层与 Cu 基 体没有明显的界线 ,均匀过渡 ,结合良好 。凸凹不平 的表面反映出试件轰击溅射对沉积层的影响 。在试 验温度下 ,Cu 基体晶粒粗化严重 。
Abstract :A new surface alloying met hod ,double glow discharge nickelizing process on t he surface of copper ,was
int roduced in t his paper. For t he alloyed layer ,t he dist ribution of Ni content was easured ,t he isot hermal mut ual
尚未见报道 ,本文对其形成机理及扩散影响因素进 面并渗入其中 ,形成铜镍合金 。用 ZDZ22 型低真空
行了分析 。
计 测定气压 。用 WDL23 1型光学测温计测量温度 。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源极采用纯镍板 , 尺寸为 150mm ×150mm ×
7mm 。试 件 材 料 为 冷 轧 紫 铜 板 , 尺 寸 为 30mm ×
用下的热扩散 。当源极施以一定负偏压时 ,在氩离 子轰击下将发生溅射现象 ,将镍原子或原子团从镍 源极表面溅射出来 ,经过气体输运和与氩离子的碰 撞离化 ,一部分镍原子或原子团及镍离子到达试件 表面 。由于试件表面经过离子轰击而活化 ,容易吸 附沉积这些镍粒子 ,在试验温度下与铜基体之间发 生互扩散 。由于试件表面在离子轰击后形成高的空 位浓度和空位浓度梯度[4 ] ,促进了扩散的加速进行 。 213 用扩散偶方法求扩散系数
different nickelizing process
至表面
距离/μm
18
(950~1000) ℃ Ni (wt %) 32. 2
×3h 渗镍 D/ ×10 - 11cm2·s - 14. 71
(1000~1050) ℃ Ni (wt %) 33. 8
×3h 渗镍 D/ ×10 - 11cm2·s - 16. 60
离子表面合金化法[1 ] 在碳钢 、铸铁表面已成功实现 轰击 (5~6) min ,以清除表面氧化膜 ,然后开启源极
了镍铬共渗[2 ,3 ] ,其耐腐蚀性得到显著提高 。然而 , 电源 。在辉光离子轰击下 ,源极和试件迅速被加热
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纯铜表面制备铜镍合金 到高温 。源极的镍元素被溅射出来 ,沉积在试件表
献[2 ,3 ]已做过较为详尽的讨论 ,这里只讨论源极和试 件电压在渗镍过程中对扩散的影响 。
源极电压的主要作用是为被渗试件表面提供较 高的金属势 。而表面金属势则决定于辉光放电条件 和源极溅射能力 。在相同辉光放电条件下 ,镍的溅 射系数低于铜的溅射系数[6 ] 。若提高源极镍的溅射 率 ,必须增大 Ar + 离子的轰击能量 ,而离子的轰击能 量与电压相关 。因此提高源极电压 ,可以使离子在 电场中加速 ,到达源极前具有较高的能量对源极进 行轰击 ,从而产生大量的镍活性溶质原子 ,以便于被 试件吸附并扩散形成渗层 。源极电压除了能产生大 量的溅射原子外 ,还能提供热量使源极产生热蒸发 , 蒸发出的溶质原子和溅射出的原子一样 ,被试件吸 附和扩散 。本试验选用两个电压范围 :980~1000V , 930~950V ,从图 3 试件表层具有高的 Ni 浓度的测 定结果 ,间接反映出试件表面具有高的 Ni 势 。
∫ D
=
1
2t
dC dx
C
xdC
C1
………………… (1)
式中 : t 为渗镍时间 ,单位为秒 。用作图法求出曲线
∫C
在 C 浓度的斜率 (d C/ d x ) C 和 x dC 积分面积 (图 C1
4 中的阴影面积) ,将这些数值代入公式 (1) 求得它们
的互扩散系数列于表 1 。计算结果表明 ,双层辉光离
[ 6 ] 叶卫平 ,宫秀敏 ,孙 伟 ,等. 多弧离子镀 TiN 镀层工艺以及相 结构[J ] . 金属热处理 ,1998 ,23 (10) :528.
《金属热处理》2003 年第 28 卷第 11 期
43
用 L EO438V P 型扫描电镜 (附置能谱扫描仪) 测定 Ni 含量 。
2 试验结果及讨论
铜中使导电电子散射加剧 ,削弱了纯铜优异的导电 、 炉体 (阳极) 接地 ,源极 (镍元素供给源) 和试件均处
导热性能 。因此 ,利用铜镍合金优良的耐蚀性又保 于负电位 。抽真空至 2Pa 后 ,充入氩气至 (25~35)
持其良好的传导性的研究意义重大 。利用双层辉光 Pa ,即开启阴极 (试件) 直流电源 ,点燃辉光 ,对试件
Key words :pure copper ;double glow discharge ;nickelizing ;diff usion coefficient 铜镍合金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 ,中等的强度 , 图 1 为试验装置示意图 。其组成部分为 :炉体 、
常被用作处于腐蚀介质中的传导材料 。但由于镍在 阴极和源极控制电源 、真空泵 、真空计 、测温部分等 。
diff usion coefficient was calculated wit h diff usion couple met hod , and t he factors affecting diff usion coefficient
were discussed under double glow discharge condition. The result s indicate t hat double glow discharge nickelizing on t he copper surface is a course of absorption ,deposition and diff usion of Ni. The isot hermal mut ual diff usion c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