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
急诊科的急诊中医技术与中药药物的个性化治疗应用
中西医结合在急诊科的实践
急诊中医技术
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技术在急诊科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急性疼痛、高热、惊 厥等症状具有迅速缓解作用。
中药药物应用
根据患者病情,急诊科中医师可以辨证施治,选用适当的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如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药物,以迅速控制病情。
疗效评估与对比分析
疗效评估
通过对比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医 治疗的患者,可以发现中西医结合治 疗在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 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神经系统疾病
心血管疾病
针灸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对于心绞 痛、心律失常等急症有一定的治疗作 用。
针灸对于中风、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 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能够迅速缓解 症状,减轻病人痛苦。
推拿技术在急诊中的应用
急性损伤
01
推拿技术对于急性肌肉、韧带损伤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
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 推广与合作
国家积极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为急诊科的中医技术与中药药 物在国际市场的应用和推广创造 了有利条件。
THANKS
感谢观看
急诊科需要应对各种急性疾病和突发事件,疾病 种类多样化,对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应急能力要求 较高。
诊疗时间紧迫
急诊患者的病情往往较为紧急,需要在短时间内 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对医生的诊疗水平和应 急反应能力提出挑战。
患者需求与期望
快速有效治疗
患者期望在急诊科能够得到快速 有效的治疗,缓解病痛,保障生 命安全。
对比分析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急诊科的应用能够提高治愈率、降 低死亡率,同时减少抗生素等西药的 使用,降低医疗成本。
中医传统疗法于急诊科应用
1.大承气汤灌肠治疗不完全性 肠梗阻
适应症:多脏器功能衰竭及脓毒症患者,多患有动力性肠梗 阻,我科运用大承气汤灌肠,对解除梗阻,回复肠道正常功 能有明显效果。 方药:大黄30g(后下),枳实15g,厚朴15g,芒硝30g (后下)莱菔子15g。水煎取液200-300ml,温度30度。 方法:先备一肛管,外面涂少量石蜡油,使之润滑,以便插 入时不致对肛门及肠粘膜产生刺激或损伤;然后将肛管插入 肛门,插入深度一般约10-30cm之间;接着将已配制好的药 液经灌肠筒滴入,保留2-3小时,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4.耳穴压豆治疗焦虑、失眠等
操作规范: 神门、心、交感、皮质下、肝; 操作:先行常规消毒,左手托住耳廓,右 手用止血钳将粘有王不留行的胶布对准所选 耳穴贴压,并用手指轻压耳穴1-2分钟。留 压3天,每天上、下午由患者自行轻压敷贴 部位各一次,每次一分钟左右。
5.针灸治疗抽搐
治法 醒脑开窍,熄风止痉。以督脉及手 足厥阴、手阳明穴为主。 主穴 水沟 内关 合谷 太冲 配穴 发热者加大椎、曲池;神昏者加十 宣、涌泉;痰盛者加阴陵泉、丰隆;血 虚者加血海、足三里。 操作 毫针泻法。
内脏绞痛-肾绞痛
治法 清利湿热,通淋止痛。以相应背俞 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肾俞 三焦俞 关元 阴陵泉 三阴交 配穴 血尿者加血海、太冲;湿热重者委 阳、合谷。 操作 毫针泻法。
11.针灸治疗牙痛
治法 祛风泻火,通络止痛。以手阳明经 穴为主。 主穴 合谷 颊车 下关 配穴 风火牙痛者加外关、风池;胃火牙 痛者加内庭、二间;阴虚牙痛者加太溪、 行间。 操作 主穴用泻法,循经远取可左右交叉 刺,合谷持续行针1~3分钟。配穴太溪 用补法,行间用泻法,余穴均用泻法。
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实施方案
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实施方案中医急诊急救能力是指中医医务人员在急诊急救工作中,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运用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及时、准确地对急诊急救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中医急诊急救工作是中医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
为了提高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制定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实施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一、急诊急救能力的要求。
1. 具备快速判断病情的能力。
中医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快速判断患者病情的能力,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情、声音、呼吸、脉象等,以及对患者的主诉和病史进行分析,快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
2. 熟练掌握中医急诊急救技术和方法。
中医医务人员应当熟练掌握中医急诊急救技术和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能够在急诊急救中灵活运用,提高治疗效果。
3. 具备处理急诊急救常见病症和常见意外伤害的能力。
中医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处理急性心梗、中风、哮喘、过敏性休克等急诊急救常见病症,以及外伤、烧伤、中毒等常见意外伤害的能力。
4. 具备急救抢救的能力。
中医医务人员应当具备急救抢救的能力,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处理休克等急救抢救技能,能够在急救现场迅速、有效地进行抢救工作。
二、提高中医急诊急救能力的措施。
1. 加强中医急诊急救技术培训。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中医急诊急救技术培训,定期组织中医医务人员进行急诊急救技术和方法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急诊急救能力。
2. 建立中医急诊急救规范化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中医急诊急救规范化管理制度,明确中医急诊急救工作的流程和要求,规范中医急诊急救工作的各个环节,提高中医急诊急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 加强中医急诊急救设备的配置。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中医急诊急救设备的配置,确保中医急诊急救设备齐全、完好,提高中医急诊急救工作的条件保障。
4. 加强中医急诊急救队伍建设。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中医急诊急救队伍建设,完善中医急诊急救人员的队伍结构,提高中医急诊急救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急诊科1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急诊科石淋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诊断标准:疾病名称(TCD、ICD-10码)中医:石淋病(BNS030);西医:尿石病(N20-N23)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疗效标准》(ZY/T001.1-94)。
(1)发作时腰腹疼痛,可痛及前阴,面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
可伴有发热恶寒,小便涩痛频急,或有排尿中断。
(2)肉眼可见血尿,或小便有砂石排出。
(3)尿常规检查有红细胞。
(4)做肾系B超检查,或X线腹部平片CT扫描、肾盂造影等可明确结石部位。
必要时作膀胱镜逆行造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尿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试行)》(《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8年04期作者:张亚强; 岳惠卿; 王树声)(1)疼痛和血尿肾盂内大结石及肾盏结石可无明显症状。
巨大结石或继发梗阻、肾积水可有腰部钝痛、胀痛。
较小结石如在肾盂内活动,或嵌于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或刺激输尿管壁引起强烈蠕动或痉挛,可出现绞痛和血尿。
(2)肾区叩击痛及压痛在绞痛发作时病侧脊肋角可有压痛和叩击痛。
肾绞痛发作静止期,体检可无阳性体征或肾区有轻度叩击痛。
(3)并发感染可有尿频、尿痛、脓尿等症状;继发急性肾盂肾炎或肾积脓时,可有发热、畏寒、寒战等全身症状。
(4)无尿常由双侧输尿管结石造成完全性梗阻性肾积水,或一侧输尿管结石梗阻,对侧肾缺如或无功能所致,膀胱呈空虚状态,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5)尿常规大多数患者可见到红细胞,伴感染时可见到脓细胞。
(6)尿菌培养伴感染时应作尿细菌培养。
(7)24 h尿定量分析测定钙、磷、尿酸、草酸等含量有助于结石成因的分析。
(8)血液检测血清钙、磷、尿酸、尿素氮、肌酐等,必要时测定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
(9)泌尿系X线平片(Kidney ureter bladder,KUB) 90%以上的患者X线平片上显示结石阴影,纯尿酸结石不显影。
(10)静脉尿路造影(Intravenous urography,IVU) 了解结石位置、肾盏肾盂形态、有无肾积水及对侧肾功能状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
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2011版)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11版)》1.脑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眩晕、肝豆状核变性、头痛(偏头痛)假性延髓麻痹2.急诊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3.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4.精神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不寐(失眠)诊疗方案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5.肺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6.骨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骨蚀(股骨头坏死)诊疗方案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锁骨骨折诊疗方案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踇外翻诊疗方案7.针灸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8.内分泌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门诊)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住院)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诊疗方案9.肾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诊疗方案肾风(IgA 肾病)诊疗方案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诊疗方案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晚期诊疗方案10.外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方案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诊疗方案脱疽(糖尿病性足病-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未溃期诊疗方案蝮蛇咬伤诊疗方案臁疮咬伤诊疗方案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烧伤诊疗方案11.风湿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骨痹(骨关节病)诊疗方案痛风诊疗方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燥痹(干燥综合征)诊疗方案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方案12.皮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湿疮(湿疹)诊疗方案13.肿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肺癌诊疗方案14.血液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诊疗方案慢性髓劳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方案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方案紫癜风(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15.眼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白涩症(干眼病)诊疗方案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诊疗方案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疗方案青盲(视神经萎缩)诊疗方案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疗方案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诊疗方案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方案16.肝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诊疗方案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积聚(肝硬化)诊疗方案急性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17.传染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手足口病(普通型)诊疗方案流行性出血热(轻型)诊疗方案18.肛肠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脱肛病(直肠脱垂)诊疗方案痔(混合痔)诊疗方案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19.脾胃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案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方案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20.儿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21.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耳鸣诊疗方案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22.妇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盆腔炎诊疗方案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中医临床路径实用指南》▲为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临床疗效,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制和发布了首批22 个专业95 个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并于2011 年2 月启动和实施试点工作。
中医院急诊诊疗规范 急性心肌梗死 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心力衰竭 昏迷 胸痛 急性腹痛 发热
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一、急性心肌梗死概述本病属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
其指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而引起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坏死,临床主要表现为胸痛,同时伴有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记物的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
诊断1、症状: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最主要的症状。
典型的疼痛表现为胸骨后持久而剧烈的压榨性疼痛,不典型的疼痛可表现为上腹部、咽喉下颌部或牙痛,疼痛发作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的胃肠道症状。
少数病人可不出现疼痛而以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或休克为首发症状。
2、心电图:最初表现为以正相波为主的导联上的ST段斜向上抬高和以负相波为主的导联上的T波高耸,随后演变为病理性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和T波倒臵。
另有部分病人表现为普遍导联的ST段压低和T波的深倒。
3、心肌损伤标志物:①心肌肌钙蛋白:发病后2~4小时开始升高,可持续1~2周。
②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心肌同工酶(CK-MB):两者意义相同,均在发病后4~6小时开始升高,18~24小时达高峰,持续2~3日。
③肌红蛋白:发病后2~4小时即可升高,多数24小时即可恢复正常。
对于12导联心电图上ST段抬高且有心急梗死症状的患者,应尽早开始再灌注治疗,而不应等待生化标志物测定。
典型的胸痛症状、心电图的动态演变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阳性,三项中符合两项即可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处理1、常规处理①绝对卧床。
②吸氧。
③床边心电监护。
④硝酸甘油10mg加入5%GS250ml按30ml/h静脉滴注。
⑤镇痛:硫酸吗啡10mg加注射用水9ml,先予2~4ml静脉推注,必要时间隔5~15分钟可重复2~8ml。
⑥阿司匹林300mg嚼碎服用。
⑦倍他乐克2、溶栓①适应症:A.在无禁忌症时,对于症状开始出现的12小时内和至少两个相邻胸前或肢体导联的ST段抬高0.1mV以上,或新出现(或推测为新出现)的LBBB的患者,应给予溶栓治疗。
中医院二甲评审-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眩晕
眩晕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眩晕西医病名:眩晕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二)证候诊断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中医科急症处理流程
中医科急症处理流程
一、急症患者的接诊与初步评估
1. 急诊接诊员应迅速了解患者的病情,询问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等,并记录在病历中。
2. 进一步了解患者的主诉和症状,重点询问疼痛部位、病程、
诱因等相关信息。
3. 进行初步体格检查,包括查看舌苔、脉象、测量体温、血压
等基本指标。
4. 根据初步评估,判断是否为急性病情,若是则尽快进行治疗。
二、中医急症处理流程
1. 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症状,结合舌苔、脉象等信息,初步判断
病情所属中医病名范畴。
2. 根据病名范畴,选择相应的中医急症处理方案。
3. 进行中医四诊观察,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以进一
步明确病情。
4. 根据中医诊断结果,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处方、
针灸疗法等。
5. 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并时刻观察病情的变化。
6. 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三、急症处理后的注意事项
1. 治疗结束后,及时记录患者的病历,包括病情描述、治疗方
案和治疗效果等信息。
2. 对于需要转诊或留院观察的患者,应及时与相关科室或医院
联系,并做好交接工作。
3. 患者治疗结束后,应进行随访,了解其病情变化和恢复情况,必要时进行复诊。
以上为中医科急症处理流程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急诊接诊员
和中医科医生在处理急症患者时有所帮助。
急诊科常见病中医传统疗法
急诊科常见病中医传统疗法
耳穴埋豆
1.AECOPD
取穴:针对气短肺、气管、神门、皮质下、交感、心(主穴选3-4个)兼有腹胀纳呆便秘脾、胃、三焦、胰、胆、大肠(配穴选1-2个)
2.社区获得性肺炎
取穴:支气管、肺、皮质下区、胸椎上段、肾上腺区、角窝中
3.支气管哮喘
取穴:神门、肾上腺、肺、支气管、皮质下、肾
4.高血压(眩晕)
取穴:耳背沟(降压沟)、角窝上、神门、心、肝、肾
5.冠心病
取穴:交感、胸、皮质下、心
6.糖尿病
取穴:胰、胆、内分泌、皮质下、缘中(主穴)
脾胃虚弱:脾、胃(配穴)
阴虚火旺:肺、胃(配穴)
气阴两虚:脾、肺、肾(配穴)
阴阳两虚:脾、肾、三焦(配穴)
穴位贴敷
1.慢性咳嗽外用方:甘遂30g、生白芥子15g、细辛15g、白芷15g、黄芩15g、
肉桂5g、丁香5g
用法:上药用姜汁水调成丸状,外贴于颈部前后2个穴位,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大椎穴(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急诊科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管理资料]
急诊科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千百年来在治疗内科学急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建了系统的理论。
上溯春秋战国以远下迄明清代有发展。
随着我国西医学七十年代以来的迅猛发展,中医药学的固步自封,逐步形成西医治急性病,中医治慢性病的局面。
本科成立于2004年5月,成立至今,处理大量门急诊患者,本科急诊处理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一)与西医紧密结合,大胆吸取其研究成果以补己之短,提高中医急诊治疗水平。
(二)强调突出中医特色,使中医急症治疗发挥应用水平。
(三)强调综合疗法,使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手段得以广泛应用。
本科室制定了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胁痛(胆石症、胆囊炎);淋症(泌尿系结石)三个高发常见病种中医治疗方案。
一.感冒(一)概述: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称之感冒。
其发生的常见病因及病机:1。
外感风邪疫毒,外感邪气或疫毒,从皮毛或口鼻侵犯人体,使肺卫失和而发病;2。
正气虚弱,肺卫功能失常。
若生活起居不慎,寒暧不调或过度疲劳,皆使肌腠不密,肺卫调节功能失常,卫外不固,遇外邪侵袭易发病。
(二)辨证论治:感冒之病位在肺卫,而主要在卫表。
其性轻扬,即“伤风者,上先受之”,肺为五脏之华盖,居胸中,属上焦,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职司卫外,且为娇脏,不耐邪扰。
外邪侵袭,肺卫首当其冲,卫阳被遏,营卫失和,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肺失宣肃则鼻寒、流涕、咳嗽、咽痛。
至于临床辨证,当分外感、兼挟及内伤:如风寒、风热、暑湿属外感;气虚、阴虚属体虚感冒。
治疗原则:感冒,邪在肺卫。
一般感冒多实证,治疗以解表达邪为原则。
风寒治以辛温解表;风热治疗以辛凉;暑湿合感当清暑祛湿;挟湿化燥者,当随证加减;病有入里之趋势或兼里证者,应表里双解;时行感冒多属风热重证,除辛凉解表之外,还当佐以清热解毒之品;虚人感冒,应识气、血、阴、阳虚之别,即益气解表,养血解表,滋阴解表,温阳解表,扶正祛邪兼顾。
13急诊科血脱中医诊疗方案
13急诊科血脱中医诊疗方案血脱是指由于毛细血管壁的破裂或破坏,导致血液从血管内溢出的现象。
在急诊科,血脱是一种常见的急症,需要紧急处理和治疗。
中医药在应对血脱时有一定的独特优势和丰富经验,以下是中医急诊科血脱的诊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1.优先控制出血,制止血液流失,维持生命。
2.根据病情分层次进行治疗。
3.综合中西医方法,个体化治疗,针对病因施治。
二、常见病因及诊断1.创伤性出血:外伤、手术、损伤等。
2.血管病变引起的出血:动脉瘤破裂、动脉血管炎等。
3.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等。
4.中毒性或药物性出血:药物过量、自发性溶血等。
5.代谢性或系统性疾病引起的出血:肝硬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等。
三、急救处理1.快速获取病史,了解出血部位和性质。
2.将患者平卧,头偏侧,维持呼吸道通畅。
3.快速止血:压迫止血点、提高患肢,并使用冷敷减轻局部血管扩张。
4.输液支持:静脉输注液体,改善循环状态。
5.给予血液凝固功能药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给予止血药物,如止血贴、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6.配合西医治疗:如手术、血管介入等。
四、中医辨证施治1.血热出血:症状有鲜红色、热、痛、流动性,可配方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如连翘、龙胆草、百部等。
2.湿热出血:症状有鲜红色、黏稠、痛、湿热痰饮等,可配方清热解湿、化痰止血的药物如黄连、藿香等。
3.血虚出血:症状有色淡、出血不止、久不收口等,可配方益气养血、补肾止血的药物如熟地、黄精等。
4.血瘀出血:症状有出血不止、色紫红、瘀块明显等,可配方活血化瘀、止血安神的药物如桃木香、三七等。
5.脾阳虚血瘀:症状有出血不止、色暗、重块、乏力等,可配方温阳固脱、补脾止血的药物如桂枝、当归等。
五、中医治疗技术1.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病情和辨证施治,选用经典方剂或个体化处方,并酌情调整剂量。
2.中药外敷:根据出血部位,可使用药物敷贴、药物涂敷等方法,帮助止血和消肿。
3.经络注射:在穴位上注射中药合剂,直接作用于病灶,加强效果。
【精品】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
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血脱(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急乳蛾病(急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明确的感冒或有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咳痰,或咽干、咽痒。
(3)肺部可无阳性体征或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
(4)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属于急性咳嗽(病程<3周)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1)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鼻部相关症状,如流涕、打喷嚏、鼻塞和鼻后滴流感,咽喉刺激感或不适,伴或不伴发热。
(2)急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呈自限性,全身症状可在数天内消失,但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3周。
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
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病毒感染者,血中淋巴细胞可增加。
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咳嗽、咳痰连续2年以上,每年累积或持续至少3个月,并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如肺结核、尘肺、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时,可作出诊断。
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胸部X线片、呼吸功能等),亦可作出诊断。
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二)证候诊断1.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急诊科中医诊疗常规
广德县中医院急诊科中医诊疗常规一、中风【定义】中风又名卒中。
因本病起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
本病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症的一种疾病。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重症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
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2、病机特点:中风之发生,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
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夹痰夹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候。
【诊断分析步骤】1、是卒中还是其他疾病:重视发病形式、发病时间,同时注意排除脑外伤、中毒、癫痫后状态、脑栓塞、高血压脑病、低血糖昏迷、高血糖昏迷、脑部炎症以及躯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脑部病变。
2、是哪一类型的卒中: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卒中,根据起病方式、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除非有其他原因不能检查或患者条件不允许搬动,所有疑为卒中的患者都应尽快进行头部影像学(CT/MRI)检查,观察有无脑梗死、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3、缺血性卒中者是否有溶栓治疗指征: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之前必须进行相应的影像学(CT/MRI)检查。
溶栓治疗对血压的要求是既往有高血压的患者维持血压在160-180/100-105mmHg水平;既往无高血压的患者,血压维持在160-180/90-100mmHg;当血压高于200/105mmHg时,可以考虑谨慎降压治疗。
近年西班牙对250例半球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后24小时内的血压波动情况、ESS、CT 容积及死亡率进行的一项研究,与三个月后的结果做对照表明。
13急诊科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 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呕血/便血》(中华中医药学会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年)。
(1)呕血:呕吐液呈咖啡色或暗红色,吐血量多者可呈鲜红色,多夹有食物残渣,混有胃液;初起常有恶心,胃部不适或疼痛,脘腹有压痛,肠鸣音活跃;出血量多者可见头晕心慌,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甚或晕厥,以及心率增快,血压下降。
(2)便血:血液随大便而下,或血与粪便夹杂,或下纯血;出血部位偏下消化道者,多见便下鲜血;出血部位偏上消化道者,血色污浊而暗,或色黑呈柏油状;可伴有畏寒、头晕、心慌、气短及腹痛等症;出血量过多,可有昏厥、肢冷汗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腹部按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年,南昌)》(《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主编,中华内科杂志,2015年)。
(1)症状及体征: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可伴有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
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
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此类患者不应漏诊。
(2)内镜检查:无内镜检查禁忌症,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ANVUGIB)诊断可确立。
(3)应避免下列情况误诊为ANVUGIB: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人食管,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粪便发黑。
对可疑患者可行胃液、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
(二)证候诊断1.胃热炽盛,络破血溢证: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伴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脾不统血,血溢脉外证:吐血或黑便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伴食少,体倦,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中医急诊医案
中医急诊医案
患者,男性,45岁。
主诉突然心悸、胸闷、气短、出汗,伴有大汗出、神疲乏力、腰酸腿软、小便不利、大便干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患者平素体弱,有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
家族中有冠心病、中风病史。
患者本次发病前有感冒史,感冒后病情加重。
患者本次发病突然,症状明显,伴有大汗出、神疲乏力、腰酸腿软、小便不利、大便干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考虑为气虚阳虚所致的急性心悸,治疗当益气养血、固卫散寒。
处方:
黄芪30克,白术15克,升麻10克,桂枝10克,甘草5克,生姜10克,大枣5枚,龙眼肉10克。
附子10克,草乌叶15克,细辛5克,防风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5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甘草5克,干姜10克,附子10克,草乌叶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医嘱:
患者服上方药,每日3次,连续服用5天。
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患者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
患者按医嘱服用药物,定期复诊。
经过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心悸、胸闷、气短、出汗、大汗出等症状得到有效控制,血压逐渐恢复正常,饮食、精神状态等也有所改善。
舌苔变薄,脉象弦细,说明患者体内阴寒渐消,阳气得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血脱(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急乳蛾病(急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明确的感冒或有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咳痰,或咽干、咽痒。
(3)肺部可无阳性体征或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
(4)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属于急性咳嗽(病程<3周)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1)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鼻部相关症状,如流涕、打喷嚏、鼻塞和鼻后滴流感,咽喉刺激感或不适,伴或不伴发热。
(2)急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呈自限性,全身症状可在数天内消失,但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3周。
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
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病毒感染者,血中淋巴细胞可增加。
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咳嗽、咳痰连续2年以上,每年累积或持续至少3个月,并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如肺结核、尘肺、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时,可作出诊断。
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胸部X线片、呼吸功能等),亦可作出诊断。
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二)证候诊断1.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4.痰热郁肺证:咳嗽、气粗息促,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挟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口干而黏,欲饮水,鼻塞流浊涕,咽痛声哑,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寒袭肺证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①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炙麻黄、杏仁、桔梗、白前、紫苑、款冬、陈皮、炙百部、金沸草、甘草等。
②肺宁止咳方加减。
麻黄、杏仁、桔梗、款冬花、瓜蒌皮、前胡、枇杷叶、甘草等。
中成药:止喘灵口服液、冬苑止咳颗粒等。
2.风热犯肺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①桑菊饮加减。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贝母、枇杷叶等。
②清肺消炎饮加减。
麻黄、石膏、黄芩、黄连、鱼腥草、银花、连翘、大青叶、甘草等。
③清热解毒片方加减。
金银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黄芩、甘草等。
中成药:急支糖浆、清宣止咳颗粒等。
3.风燥伤肺证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推荐方药:①桑杏汤加减。
桑叶、薄荷、豆豉、杏仁、前胡、牛蒡子、南沙参、大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等。
②杏苏散加减。
苏叶、杏仁、前胡、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等。
③清燥救肺汤加减。
桑叶、石膏、阿胶、麦冬、胡麻仁、杏仁、枇杷叶、半夏、北沙参等。
中成药:强力枇杷露、润肺止咳合剂等。
4.痰热郁肺证: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推荐方药:①清金化痰汤加减。
桑白皮、黄芩、栀子、瓜蒌皮、浙贝母、橘红、前胡、黛蛤散、桔梗、甘草等。
②复方薤白汤加减。
薤白、姜半夏、全栝蒌、黄连等。
③黛芩化痰汤加减。
黄芩、青黛、海浮石、连翘、川贝、射干、天门冬、青果、橘红、香附、姜汁、风化硝、天花粉等。
④千金苇茎汤加味。
苇茎、薏苡仁、冬瓜仁、桃仁、黄芩、桑叶、前胡、射干、桑白皮、浙贝、桔梗、甘草等。
⑤痰热咳嗽方加减。
黄芩、胆星、青黛、海蛤壳、鱼腥草、山栀、骨碎补、厚朴、杏仁等。
中成药:金振口服液、复方鲜竹沥口服液等。
(二)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
(三)针灸治疗主穴:肺俞、中府、列缺、太渊。
风寒袭肺证,加风门、合谷;风热犯肺证,加大椎、曲池、尺泽;燥邪伤肺证,加太溪、照海;痰湿蕴肺证,加足三里、丰隆;痰热郁肺证,加尺泽、天突;实证针用泻法。
(四)拔罐、耳针治疗拔火罐:一般在肺俞、大椎、命门穴处拔火罐。
耳针:取肺、气管、肾上腺等穴,可针刺,也可贴敷。
(五)其它疗法根据临床情况选用雷火灸、热敏灸疗法,也可配合使用经络刺激法,伴有咽痒、咽部不适等症状时,可配合雾化吸入治疗。
(六)内科基础治疗急性咳嗽的感冒咳嗽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临床上通常可采用减充血剂、退热药物、抗过敏药和止咳药物等,一般无需用抗菌药物。
对于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有明确细菌感染指征者,可以考虑适当使用抗生素。
其他治疗可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七)护理1.情志调护:多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给予耐心的开导,热心的抚慰与鼓励,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保持心情舒畅,了解治疗的过程与方法,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起居护理: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受凉,尤其在气候反常之时更要注意调摄。
3.饮食护理:咳嗽痰多,饮食不宜肥甘厚味,以免蕴湿生痰。
风热、风燥咳嗽,不宜食辛辣香燥之品及饮酒,以免伤阴化燥助热。
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以咳嗽症状计分为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后降至0分)。
显效: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6~9分)。
有效:咳嗽症状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2~5分)。
无效:咳嗽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二)评价方法咳嗽症状计分:由患者每天根据自己前24小时的咳嗽症状,对照计分表进行判断及记录:总分值=日间计分+夜间计分。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方案说明:本方案适用于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以喘促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有呼吸衰竭的轻症患者。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
(2)多有慢性咳嗽、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呈桶状胸,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
两肺呼吸音低,可及干、湿性啰音或哮鸣音。
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7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标准。
(1)具备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常见原因,如气管-支气管感染,主要是病毒、细菌的感染。
部分病例加重的原因难以确定,环境理化因素改变可能有作用。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主要症状是气促加重,常伴有喘息、胸闷、咳嗽加剧、痰量增加、痰液颜色和(或)黏度改变以及发热等,此外亦可出现全身不适、失眠、嗜睡、疲乏抑郁和精神紊乱等症状。
(3)出现运动耐力下降、发热和(或)胸部影像异常时可能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征兆。
气促加重,咳嗽痰量增多及出现脓性痰常提示细菌感染。
(4)与加重前的病史、症状、体征、肺功能测定、动脉血气检测和其他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对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严重程度甚为重要。
(二)证候诊断1.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辘,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
舌质淡,苔薄白,脉滑,脉浮紧或弦紧。
2.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3.痰浊壅肺证:咳嗽喘息,咯唾痰涎,量多色灰白,胸胁膨满,气短,不得平卧,心胸憋闷。
苔白腻,脉弦滑。
4.肺气郁闭证: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
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
苔薄,脉弦。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或静脉使用中药注射剂1.外寒内饮证治法: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推荐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制半夏、白芍、五味子、炙甘草等。
中成药:小青龙合剂等。
2.风热犯肺证治法:疏散风热,清肺平喘。
推荐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淡豆豉、桔梗、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等。
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橘红丸等。
中药注射剂:热毒宁注射液等。
3.痰浊壅肺证治法:化痰宣肺,降浊平喘。
推荐方药:宽胸理肺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麻黄、杏仁、瓜蒌仁、瓜蒌皮、半夏、薤白、地龙、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葶苈子、橘红、法半夏、前胡、茯苓等。
中成药:猴枣散等。
4.肺气郁闭证治法:开郁宣肺,理气通络。
推荐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木香、沉香(后下)、槟榔、枳实、台乌药等。
(二)针刺治疗疏风解表,取风池、列缺、外关等穴;清热解表,取风池、大椎、曲池、合谷等穴;平喘取定喘、大椎、天突、肺腧等穴;化痰取丰隆、鱼际等穴;胸闷取内关、膻中等穴。
可选用针刺手法针疗仪刺激20分钟,每日1~2次。
(三)穴位外敷外寒内饮证、痰浊壅肺证可选用穴位敷贴:将白芥子、川椒目各等份,全蝎适量共研末,用姜汁调拌后,掺入冰片适量,外敷双侧肺俞、膏肓俞、四花穴、膻中穴,以皮肤灼痛难忍,发疱,溃烂为度。
每日1次。
对皮肤过敏者慎用。
(四)超声雾化吸入超声雾化仪内加入生理盐水10ml、痰热清10ml雾化吸入。
每日2次。
(五)护理护理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合理氧疗、保持气道通畅、有效排痰、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生活指导。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证候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喘病”病症相关标准拟定,证候积分率=(治疗前的证候积分-治疗后的证候积分)/治疗前的积分×100%。
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率≥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率≥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率≥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不足30%。
2.呼吸困难程度的评估可用MRC呼吸困难量表进行评价。
0级:除非剧烈活动,无明显呼吸困难;1级:当快走或上缓坡时有气短;2级:由于呼吸困难比同龄人步行得慢,或者以自己的速度在平地上行走时需要停下来呼吸;3级:在平地上步行100m或数分钟后需要停下来呼吸;4级:明显的呼吸困难而不能离开房屋或者当穿脱衣服时气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