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远和近》教学实录
顾城的远和近的理解
《顾城的<远和近>的理解》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一起理解一首诗,叫《远和近》。
这首诗说“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
小朋友们想想呀,有时候我们和好朋友在一起,但是心里却想着别的好玩的东西,是不是就感觉和好朋友有点远啦?这就像诗里说的,明明人就在眼前,但是心却好像不在一块儿,就觉得远了。
比如说,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一起玩,他一边和我说话,一边盯着旁边的玩具,我就觉得他好像没在认真和我玩,心里就有点不舒服,好像我们隔得很远。
小朋友们,能懂一点吗?
《顾城的<远和近>的理解》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说。
诗里还说看云时很近,云在天上,离我们很远很远呀,可为什么会觉得近呢?那是因为心里喜欢云,觉得云很美,心里想着云,就感觉和云很近很近。
就像我们喜欢一个动画片里的角色,虽然它在电视里,但是我们心里喜欢,就好像它就在身边一样。
有个小朋友特别喜欢星星,晚上看星星的时候,就觉得星星离自己特别近,好像一伸手就能抓到。
小朋友们,是不是有点明白了?
《顾城的<远和近>的理解》
小朋友们,我再来讲讲。
比如说,我们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如果爸爸妈妈在玩手机,不理我们,我们是不是就觉得他们离我们远啦?可如果他们认真听我们说话,陪我们玩,我们就觉得和他们很近很近。
还有呀,在学校里,如果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一起玩耍,就会觉得很近;要是谁不理谁,就会觉得远。
这首诗就是告诉我们,真正的近和远,不是看距离,而是看心里是不是在一起。
小朋友们,希望我们都能和喜欢的人、事、物,心贴心地近近的哟!。
诗歌远与近教案
诗歌远与近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诗歌远与近》。
本课共五首诗,分别是《题临安邸》、《示儿》、《己亥杂诗》、《村居》和《静夜思》。
本节课将学习前两首诗。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2. 能够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3. 能够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了解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难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中重点词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诗歌远与近PPT3. 学生课本4. 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题临安邸》的背景音乐,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诗歌的美。
然后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 学习《题临安邸》(10分钟)(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诗歌背景,解释重点词语。
(3)学生跟读,体会诗歌意境。
3. 学习《示儿》(10分钟)(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诗歌背景,解释重点词语。
(3)学生跟读,体会诗歌意境。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检验学习效果。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诗歌远与近《题临安邸》《示儿》七、作业设计1. 熟读《题临安邸》和《示儿》。
3. 思考:这两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背景音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
通过随堂练习,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作业设计上,注重让学生熟读课文,加强记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其他关于远与近的诗歌,进行欣赏和分享。
可以是与自然景观有关的,也可以是与人文景观有关的。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远与近的主题。
《远和近》课堂教学实录
《远和近》课堂教学实录师:刚才我们充分体会到一个成语的含义,就是“隔墙有耳”。
因为我们在墙的这一边,他们在墙的那一边。
然后他们在墙的那一边叽里呱啦说一些事情,我们多么希望这堵墙永远不要拉开。
没想到忽然就拉开了。
我希望这节课,反正都是小学的同学,我们就当那堵墙它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就在这小小的空间里面来上一节课,而已。
刚才我听到,有人用一句话,一两句话,很生气的,然后需要很多的解释。
其实我们这节课也一样,也只是因为一两句话,但是我们可能会感到很迷惑,同样也需要很多解释。
好,我们来看一看吧。
(打开投影仪)来,那位同学情你来朗读,好吗?生: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师:好,请坐!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大家看,第二句和第三句,后面这个儿化音,要把它加上去,“一会儿”,“一会儿”,很好。
好,第二位同学,你再来朗读一遍,好吗?生: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师:很好,请坐!我们发现这首诗第二句和第三句格式很整齐,两两相对。
第五句和第六句格式也很整齐,两两相对。
于是,我们就会推测第一句和第四句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有对应,对吗?所以第二位同学朗读的时候,她把这个“你”字单独的做了个强调,“你”,在这首诗里面的确很重要。
好,第三位男生,请你读一遍。
生: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师:很好,请坐!其实在这首诗里面,大家看了一下,发现无非只有两个动词而已。
其中一个动词,在我们第三位男生朗读的时候得到了强调——“我觉得”,对吗?这首诗后半部分写的是他内心的一种感觉。
好,继续,请你再读一遍!生: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师:好,请坐!我们发现诗歌有时候,它的声调和它的意义也会有些关联,“远~~”和“近”,对吗?“远~~”,距离很远,“近”,路程很短,距离很近。
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一、二…生: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师:我们再来朗读一遍。
顾城《远和近》课件
“你”和“我”该是熟人,或者是朋友、爱人,但是 作者 没有明确指出来。这种不确定的关系,使诗带上了朦 胧意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你”和“我”起码 不生疏,否则“我”也不会产生远与近的感慨。两人 的现实距离是很近的,但是心理距离却很远。“云” 在这首诗中有一定象征意义,可能象征着淳朴的自然。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意思是 你对那些自然物那么亲近,对人却很冷漠,使“我” 产生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这就暗示出二人之间在 心灵上的隔膜。这种隔膜怎么产生的呢?诗人没有明 确地写,好比只摆出谜面,而不亮出谜底,这也是造 成诗意朦胧的因素之一,这才使这首诗具有耐人寻味 的魅力。
鉴赏二
《远和近》一诗,是诗人对不正常生活的本质 发现。此诗初发表时,被视为难懂的怪诗。按照当 时僵化的阅读方式,人们已被习惯钝化的思维模式, 此诗确实难于解读。因为在目光可视之间,你与我 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可诗人为什么觉 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呢?原因是诗 人所写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种被扭曲了的 人际关系。在这扭曲了的关系中,一切都颠倒了。 本应相亲相近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 远了,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为人际关系的 疏远,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 也许,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亲切可近,更进一步显 示出人的孤寂;也许,正是这孤寂,常使顾城想到 梦的天国。可顾城应该知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 界上,梦的天国是不存在的。
《一代人》中心
《一代人》一诗既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阐 释,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黑暗要 扼杀一个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杀却没 有达到它的目的反而创造了它的对立物;黑 色的眼睛;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 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正是 这坚毅的寻找,才使他们看到掩盖在生活表 象之下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本质。
怎样细读现代诗歌_以顾城的_远和近_为例
是 “ 你”的。对此,诗人只是客观描摹 “ 你”的举动,没有掺入任何 “ 我”的主观 因素。第一节中, “ 你”是一个独立的、不 受干扰的存在,行为也是自在的。另一个当 然是 “ 我”的,是 “ 我”的心理世界,是 “ 我”对 “ 你”的自在世界的感受,是某种 介入。 “ 我觉得”之后凸显的是 “ 我”的自 主世界,很主观,甚至相当武断。因为不论 “ 你”赞同还是反对,也不论 “ 你”的看是 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只要 “ 我觉得”是这样 就够了。这一方面表明 “ 我”对 “ 你”的一 点一滴的在乎,也说明 “ 我”对自己内心感 受的看重。这两个世界,一个自在,一个自 主,同样的平等、独立,同样的值得尊重。 当然,作为此诗的 “ 抒情者”,诗的重心是 落在 “ 我觉得”之后,演绎出两个彼此独立 的世界之间一场无声的内心冲突。由此也进 一步证明, “ 我觉得”无论在诗的结构还是 含蕴上,都是不可或缺的。 综上分析,我们对第一个问题的解答 是: 《 远与近》是一首表达恋情的诗,既单 纯又复杂。 关于第二个问题。在分析 “ 远”和 “ 近”的意味之前,首先明确,它们是 “ 我 觉得”的结果,来自 “ 我”的内心感受,也 可以说是一种直觉;是 “ 我”赋予 “ 你”看 的举动的,也就是说,没有 “ 我”的 “ 觉 得”, “ 你”看 “ 我”和看 “ 云”的举动无 以显现, “ 远”和 “ 近”的差异更无从谈 起。前面说过,诗的第一节保持了 “ 你”的 世界的独立性、自在性,没有掺入 “ 我”的 任何主观因素;而第二节则纯然是 “ 我”对 “ 你”的举动的主观感觉,是 “ 我”的心理 活动的呈现。所以, “ 远”和 “ 近”表达的 不是物理距离,而是心理距离。从物理距离 说, “ 你”看 “ 我”是近的, “ 你”看 “ 云”是远的,但从心理距离说正好相反—— — 诗意往往是从违反常识、常理的地方开始 的,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 “ 陌生化”。物理 距离一般来说是恒定的、可以度量的,心理 距离则是模糊的、不可度量的。不过,这并
远与近教案反思参考公文溜溜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远与近》。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课文主题,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技巧;讨论课文中远与近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分析课文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远与近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课文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技巧,理解远与近的概念。
重点: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文PPT、黑板、粉笔、教学卡片。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生活中远与近的现象,引出本课主题。
2. 课文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3. 生词、短语和句型学习(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词、短语和句型,通过例句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技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完成随堂练习,教师实时解答学生疑问。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明确作业要求和提交时间。
六、板书设计1. 《远与近》2. 内容:课文结构:总分总生词、短语和句型远与近的概念及运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用远与近的概念描述一幅画面。
用本节课所学生词、短语和句型,编写一段对话。
2. 答案:画面描述:夕阳西下,天空中的云彩由远及近地飘过,远处的高山若隐若现,近处的树木郁郁葱葱。
对话编写:A:“你从哪里来?”B:“我从远方来,那里的风景很美。
”A:“哦,是吗?我也喜欢远方的风景,感觉那里离我们很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充分理解远与近的概念,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顾城远和近教案
顾城远和近教案顾城远和近教案顾城《远和近》教案设计是怎样的呢?顾城《远和近》教案包含哪些内容呢?《远和近》虽只有短短的六句,却容纳了对历史反思的丰富内涵。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顾城《远和近》教案,欢迎阅读!顾城远和近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正确且带有感情得诵读诗《远和近》;2.解读诗歌《远和近》;3.走近诗人顾城,体味《顾城的诗》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解读诗歌,感悟哲理。
三、教学过程1.诵读诗歌:①开小火车的形式请学生范读,读的过程中指正读音、错别字等朗读错误;②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齐读;③给一分钟时间默读,并抽个别同学背诵,再集体背诵。
2.初步解读:①让学生选择、画一画能简单概括诗歌的几何图形;②结合诗歌说一说选择几何图形的理由;③利用图形,巧妙背诵诗歌。
3.认识顾城呈现关于顾城生平以及他的帽子的相关连接资料,初步认识一个富有个性而又浪漫的诗人形象。
4.深入解读:①让学生给这首诗拟一个题目;②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个最佳的题目,并且合理分工,四位同学分别书写标题、阐述理由、补充回答;③呈现诗歌原题,并提出诗人“富贵自然”的愿望;④最后谈一谈最喜欢的题目,并阐述理由。
5.带有情感得诵读诗歌6.课后作业:找一找其他的顾城的诗,品一品其中意味。
顾城远和近教案篇二:第一节《远和近》教学目标:了解顾城简况,掌握《远和近》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远和近》的创作背景及其朦胧诗特点。
一、作者:顾城(1956—1993)祖籍上海,出生于北京。
1969年随父亲顾工在山东一个农场下放。
1974年回京后,当过木工、搬运工、借调编辑等。
1980年待业。
1971年创作《生命幻想曲》,1977年发表诗作。
“朦胧诗”的主要诗人之一,被称为童话诗人。
主要诗集有《黑眼睛》、《雷米》、《城》、《水银》、合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等。
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国家,进行文化交流。
1988年赴新西兰教授中国古典文学。
后辞职隐居新西兰激流岛。
顾城《远和近》课件
顾城《远和近》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顾城的诗歌《远和近》,该作品位于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现代诗歌欣赏”中。
详细内容包括对诗歌的整体感知、语言分析、意象解读、主题探讨以及诗歌形式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把握《远和近》的诗歌意象,学会运用意象分析的方法解读现代诗歌。
2. 领悟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和哲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培养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意象的解读和主题探讨。
重点:诗歌的整体感知、语言分析以及形式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含诗歌原文、图片、例句等。
2. 黑板、粉笔。
3.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远山近水的图片,让学生描述自己眼中的远和近,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感知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氛围。
3. 语言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特点,如词汇、句式等,分析并解读诗歌的意象。
4. 意象解读:选取典型意象进行分析,如“远山如黛,近水如烟”,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情感。
5. 主题探讨:结合诗歌的背景和内容,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内心的孤独等。
6. 形式分析:分析诗歌的基本形式,如行数、韵脚等,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7. 例题讲解:结合诗歌内容,讲解一道关于意象分析的例题。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意象分析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远和近》2. 诗歌原文3. 意象解读远山如黛,近水如烟他站在远处,我站在近处4. 主题探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内心的孤独5. 形式分析:行数、韵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意象分析方法,分析《远和近》中的其他意象,并探讨其作用。
答案示例:“他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却看不清他的脸庞。
”意象:明亮的眼睛、看不清的脸庞作用:表达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揭示内心的孤独2. 拓展延伸:请尝试创作一首以“远和近”为主题的现代诗歌。
《远和近》课堂实录
《远与近》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首诗(出示PPT),第一个同学,请你朗读,好吗?生:(朗读)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师:非常好,请坐,把话筒往后传。
第一个同学朗读的时候,把儿化音加上去了,“一会儿、一会儿”。
好,后面那位同学,请你继续朗读,好吗?生:(朗读)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师:非常好,请坐。
第二位同学朗读的时候,他有意强调了第一个字“你”,在这首诗里面,“你”是一个核心,是所有猜测的焦点,值得强调。
(示意往后)继续,接着往下读。
生:(朗读)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师:非常好,请坐。
在读的时候大家要注意,“远”,第几声?生:第三声。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远”,一、二,开始。
生:(齐声)远。
师:嗯,第三声,它有一个拖长的音调,对吗?而“近”呢?是第四声,很短促。
所以“yu ǎn”距离很远——有这样一种声调的对应,对吗?“jìn”,(靠近身边的学生)我们很近。
这在刚才的那位同学的朗读上有所体现,最后,请你朗读一遍,好吗?生:(朗读)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师:非常好,请坐。
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遍,请注意这首诗分成两节,中间要有适当的停顿。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领读)一、二,开始。
生:(齐声)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师:再来一遍,一、二,开始。
生:(齐声)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师:默读一遍,记住它。
(学生们坐姿紧张,双手叠放于桌上)各位可不可以把手都从桌子上放下去,你的手放在桌子上,记忆力会很差,把手都放到桌下,轻松一点。
看到大家的手都放在桌子上,我很害怕。
(学生垂下手,换了轻松的坐姿)对,记住它。
好,各位朝我这里看,请看我,不要看云啊,不要偷看。
你,一、二,开始。
从顾城的《远和近》谈现代诗歌的魔力
从顾城的《远和近》谈现代诗歌的魔力作者:张萍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6年第04期“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诗人余光中用这个著名的反问,解读了现代诗的重要性。
因为我们是现代人,只有现代诗才能更深刻地表达我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的现代性;因为我们是现代人,才能感知现代诗歌附着的魔力。
例:《远和近》——顾城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顾城写于1980年6月的一首小诗。
然而自发表之日起,便引起相当大的风波,赞成的,攻击的,争论很激烈。
这首诗可以作为现代诗歌的代表。
魔力一:无规则、无定数、无押韵现代诗分行排列,每行的字数没有固定的限制,没有规则的押韵格式。
从诗行建构来看,顾城这首《远和近》,仅两节6行24个字,如此短小的篇幅中,“你”字却独占一行,这不得不引起人的注意,从而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我觉得”也独占一行,在形式上与第一行“你”呈现一种呼应,同时暗示了“我”的一切内心活动和感觉都是以“你”为中心的,“我”从你的动作和飘忽的眼神中读出了“你”的内心。
从押韵上看,尾字毫无韵律,毫无规则可言。
这与中国古典诗歌,通常都有固定的字数、格式与韵律有着强烈的反差。
因为这种反差,使得现代诗歌附着着“自由”的魔力,没有了束缚,随心所欲。
魔力二:瞬间感知、即兴自发、具有非预设的现代气质古典诗歌在悠久的传统中形成了公式化的固定联想,如“夕阳”常用于表达悲哀、怀旧或类似的意境,“登高”时往往会有忧郁的哀婉等。
而现代诗歌主张一种新的诗歌态度,将诗歌作为发掘自我和世界的工具,流露出瞬间的感知,即兴自发,非预设的现代气质。
对顾城《远和近》的解读历来存在争议,很多人直喊读不懂,而那些略微挼出些头绪的人又往往只侧重其中的一个方面,诸如单纯从爱情、哲学、历史反思的角度去解读,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王朝闻在《欣赏、“再创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看不见林中的庙宇,看得见溪边的和尚;看不见路边的酒店,看得见林梢的酒旌;看不见赶路的行人,看得见待渡的小船”。
《远和近》教案
《远和近》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远和近》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文章主题,掌握作者通过对比手法描绘景物特点的技巧;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及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能够概括出作者对比描绘景物的方法。
2. 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能够运用对比手法,进行景物描绘的写作实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章主题的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对比鲜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对比手法在描绘景物中的作用,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作者对比描绘景物的手法。
3. 课堂讲解:a. 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结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实践环节:a. 让学生选取身边的景物,运用对比手法进行描绘,并进行交流分享。
b. 教师选取典型实例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方法。
5.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一个具体对比描绘景物的句子,讲解其写作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选取一个景物进行对比描绘,并进行互相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远和近》2. 对比手法:远近对比、大小对比、动静对比、色彩对比等3. 写作背景:作者经历、时代背景等4. 结构分析:总分总、前后照应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一个你熟悉的景物。
2.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对比鲜明,表达准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对比手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观察身边的景物,尝试运用不同的对比手法进行描绘,提高写作水平。
同时,推荐阅读其他描绘景物的文章,丰富知识储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比手法的理解与运用2. 文章写作背景和结构分析一、对比手法的理解与运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的核心写作技巧,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一技巧是关键。
心灵之间的距离--顾城的《远和近》赏析
心灵之间的距离--顾城的《远和近》赏析《远和近》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顾城的一首诗歌,也是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经典诗篇。
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在想象中,诗人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来,把远方的梦想与近处的现实相比较,表达了一种追求梦想的精神。
该诗的第一句“远在近,近在远”,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和梦想之间的距离的认识。
这句话表明,尽管梦想和现实之间有着距离,但它们并不是完全分离的。
它们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互相融合,在一起工作。
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也不是一种绝对的距离,而是一种相对的距离。
诗的第二句是“晴空一色,无边无际”,表达了诗人对梦想无限性的思考。
诗人将梦想比喻为无边无际的晴空,表达了他对梦想无限可能性的认识。
他认为,梦想可以无限地扩展,它不受任何物理上的限制,只受限于人类想象力的范围。
诗的第三句是“梦魂相隔,未触及灵魂”,表达了诗人对梦想和灵魂之间的距离的看法。
诗人认为,虽然梦想和灵魂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但是这种距离只是个体的情感和行为的距离,而不是精神上的距离。
梦想和灵魂之间的距离,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而不是一种绝对的实质性距离。
最后,诗的最后一句是“谁有权说,远和近”,表达了诗人对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的思考。
诗人认为,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也只是一种相对的距离,而不是一种绝对的距离。
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取决于个体的意志和勇气,只有经过不断的努力,才能跨越这种距离。
总之,顾城在这首《远和近》中,表达了他对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的看法。
他认为,梦想与现实之间只有一种相对的距离,而不是绝对的距离,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跨越这种距离。
这首诗歌激励着人们要勇敢地追求梦想,不断前行,追求梦想。
远和近 教案
远和近教案教案标题:远和近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运用远和近这两个概念。
2. 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远和近这两个概念进行描述和比较。
3. 学生能够运用远和近这两个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远和近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 运用远和近这两个概念进行描述和比较。
3. 运用远和近这两个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图片或实物等展示材料。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远和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认为这张图片中的哪些物体是远的?哪些是近的?”2. 让学生自由发言,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远和近的概念。
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实物等展示材料,简单明了地解释远和近的概念。
2. 教师可以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远和近的含义。
步骤三:运用远和近进行描述和比较(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或实物,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中的远和近。
2. 学生可以两两合作,交流彼此的观察和描述,然后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例如:“这个物体比那个物体近,那个物体比这个物体远。
”步骤四:运用远和近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例如:“你们家离学校远还是近?请用远和近这两个词来回答。
”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 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类似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步骤五:小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远和近的概念和运用。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思考和运用远和近的概念。
3. 可以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和比较远和近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将远和近这两个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心灵之间的距离--顾城的《远和近》赏析
心灵之间的距离--顾城的《远和近》赏析不知是否有这样一个人,会在漫长的岁月中在你的生命中留下一段美丽的印记,总能轻易牵动你的心弦,激起无数的涟漪。
你会觉得自己离他们很近很近,可以听见他们呼吸的声音,甚至有时能看到他们微笑的嘴角。
可就是这样近的距离,却似乎仍然有着心灵之间的那条沟壑,让你即使靠得再近,也永远触摸不到他们内心的感动。
记得看到过顾城写的《远和近》的书名,文字里描绘的像是我曾经体验过的事情,如果把这篇文章当作小说来读,或许会更合适一些。
尽管,这是一篇散文诗,但从头至尾都透着一股浓郁的顾城风格。
开始觉得,写这种文体的人多半是些太年轻的孩子,可看着看着,越发觉得我们这代人被排挤在成人世界之外的事实。
如同顾城一般,我们被所谓的规矩束缚住了身心,做什么事都要考虑是否会影响别人的情绪,是否会破坏他人的生活习惯,是否有损他人的利益。
有人说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其实,只不过是把最虚伪的面具戴在了人们的脸上而已,没有人愿意让别人揭下它。
而现在的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想,如果一个时代的主题都是如此,那么我们都会恐惧地逃避着吧。
与心灵相通的大抵也只有距离了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彼此的真诚与善良,更多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被圈在了某个领域里,渐渐地就忘记了怎样去用心去交流。
在这个圈子里,明明相识却未必相知;明明不在同一屋檐下,却难免相互打扰。
因为隔阂和陌生,使得我们与身边的朋友越来越疏远,久而久之便有了遥不可及的距离。
距离有时很模糊,仿佛伸手便能触碰得到,但心灵却清晰地感觉到它的存在。
两者本应该是近的,就像有一层薄纱在隔开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我们与他人的距离。
最终还是回到“大树”和“花”的事情上来,假设你站在花前,仔细观察那一株株美丽的花朵,你肯定会对那花产生怜爱之情,如果再有几缕清风拂过,便又平添了几分柔和与温馨。
也许,那花会对你感恩戴德,毕竟谁不喜欢欣赏赞美呢?可是站在远处的人,又会怎样呢?想来也只会觉得那花就像冰冷无情的怪物,让人退避三舍。
《远和近》课堂教学实录
《远和近》课堂教学实录师:刚才我们充分体会到一个成语的含义,确实是“隔墙有耳”。
因为我们在墙的这一边,他们在墙的那一边。
然后他们在墙的那一边叽里呱啦说一些情况,我们多么期望这堵墙永久不要拉开。
没想到突然就拉开了。
我期望这节课,反正差不多上小学的同学,我们就当那堵墙它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就在这小小的空间里面来上一节课,而已。
刚才我听到,有人用一句话,一两句话,专门动气的,然后需要专门多的说明。
事实上我们这节课也一样,也只是因为一两句话,然而我们可能会感到专门困惑,同样也需要专门多说明。
好,我们来看一看吧。
(打开投影仪)来,那位同学情你来朗读,好吗?生: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专门远你看云时专门近师:好,请坐!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大伙儿看,第二句和第三句,后面那个儿化音,要把它加上去,“一会儿”,“一会儿”,专门好。
好,第二位同学,你再来朗读一遍,好吗?生: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专门远你看云时专门近师:专门好,请坐!我们发觉这首诗第二句和第三句格式专门整齐,两两相对。
第五句和第六句格式也专门整齐,两两相对。
因此,我们就会估量第一句和第四句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有对应,对吗?因此第二位同学朗读的时候,她把那个“你”字单独的做了个强调,“你”,在这首诗里面的确专门重要。
好,第三位男生,请你读一遍。
生: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专门远你看云时专门近师:专门好,请坐!事实上在这首诗里面,大伙儿看了一下,发觉无非只有两个动词而已。
其中一个动词,在我们第三位男生朗读的时候得到了强调——“我觉得”,对吗?这首诗后半部分写的是他内心的一种感受。
好,连续,请你再读一遍!生: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专门远你看云时专门近师:好,请坐!我们发觉诗歌有时候,它的声调和它的意义也会有些关联,“远~~”和“近”,对吗?“远~~”,距离专门远,“近”,路程专门短,距离专门近。
顾城唯美诗词《远和近》
顾城唯美诗词《远和近》《远和近》是朦胧诗里非常著名的诗篇,是被许多人传诵的诗歌。
下面是顾城唯美诗词《远和近》,希望对你有帮助。
远和近顾城远和近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1980年6月赏析对顾城的这首《远和近》的解读历来存在普遍争议,很多人直喊读不懂,而那些略微捋出些头绪人又往往只侧重其中的一个方面,诸如单纯从爱情、哲学、历史反思的角度去解读,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在我看来,这确实是一首表现爱情的诗,却又不单单是写爱情的,更蕴含了诗人强烈的精神寄托和追求。
下面就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此诗:一、单纯而复杂的特殊感情:从诗行建构来看,顾城这首《远和近》,仅两节6行24个字,如此短小的篇幅中,“你”字却独占一行,这不得不引起人的注意,从而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我觉得”也独占一行,在形式上与第一行“你”呈现一种呼应,同时暗示了“我”的一切内心活动和感觉都是以“你”为中心的,“我”从你的动作和飘忽的眼神中读出了“你”的内心。
上节主要客观描述“你”的举动,展示的是“你”的世界,是自由自在的世界;下节主要描述“我”对“你”的举动的内心感受,是完全自主的、“我”的世界,也可以说是“我”对“你”的世界的一种主观介入。
而诗的基本功能是“主情”、“言志”,因而很明显,下节才是诗歌的重点。
整体来看,“你”的举动是通过“我”的眼睛才得以展示出来的,是“我”的看赋予了“你”在这首诗里的所有举动。
这一方面表现了我对你一举一动、一点一滴的在乎,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对自己内心感受的尊重。
试想如果是一位完全陌生的人,“我”能如此在乎吗?因而说这是一首表达恋情的诗,充斥于其中的感情既单纯又复杂。
二、两种距离的.悖反:在这首诗中,远与近既是物理距离,也是心理距离,物理距离可以衡量,具有固定性,而心理距离确实模糊的,不可度量的,作者把这两种不同性质,也不可比较的两种距离放到一起做比较,这本身就是一种荒谬,一种悖反。
赏析题顾城远和近
远和近顾城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一九八O年六月赏析(注:这就是顾城写于1980年6月的一首小诗。
顾城就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的一个著名诗歌流派——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类诗歌,从形式上看追求整体象征,其意象多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从内容上看追求自我价值,常有对历史、传统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
整体上朦胧诗正因为其意象本身的不透明性及组合时的片段性,而产生众多空白点和不确定性,也给读者预留了众多的想象的空间和思考余地,让人常读常新。
它以平凡简单的意象,朴实平易的语言,简短的诗行结构,给读者展现出最大的想象空间,赋予诗歌以无限的张力。
)在我看来,这确实就是一首表现爱情的诗,却又不单单就是写爱情的,更蕴含了诗人强烈的精神寄托和追求。
下面就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此诗:一、单纯而复杂的特殊感情:从诗行建构来看,顾城这首《远和近》,仅两节6行24个字,如此短小的篇幅中,“你”字却独占一行,这不得不引起人的注意,从而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我觉得”也独占一行,在形式上与第一行“你”呈现一种呼应,同时暗示了“我”的一切内心活动和感觉都就是以“你”为中心的,“我”从你的动作和飘忽的眼神中读出了“你”的内心。
上节主要客观描述“你”的举动,展示的就是“你”的世界,就是自由自在的世界;下节主要描述“我”对“你”的举动的内心感受,就是完全自主的、“我”的世界,也可以说就是“我”对“你”的世界的一种主观介入。
而诗的基本功能就是“主情”、“言志”,因而很明显,下节才就是诗歌的重点。
整体来看,“你”的举动就是通过“我”的眼睛才得以展示出来的,就是“我”的看赋予了“你”在这首诗里的所有举动。
这一方面表现了我对你一举一动、一点一滴的在乎,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对自己内心感受的尊重。
试想如果就是一位完全陌生的人,“我”能如此在乎吗?因而说这就是一首表达恋情的诗,充斥于其中的感情既单纯又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城《远和近》教学实录郭初阳(一开始,请四位同学个别朗读,点评中设计了儿化音(一会儿),重音“你”、“我觉得”,诗歌声调和意义的关联(“远~~”和“近”)然后齐读两遍,默读一遍,背诵一遍。
最后请两位同学单独背诵。
)师:这首诗很短,只有二十四个字而已。
好,接下来请准备好笔和纸。
你是否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来展现或者概括这首诗?(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画了一个三角形)师:有位同学在上面画了这样一个图形,请你说说,你为什么要画这样的图形?生:因为云一般都在高高的天上,我把它画在三角形的最高处,底下是你和我,所以我画了三角形。
师:所以请你对着这张图形给我们朗诵一下,好吗?生:(朗诵)师:非常好,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
生:(朗读)师: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图形,这首诗的作者是有没有同学知道?(举手)你说!生:顾城。
师:很好!这首诗的作者是顾城。
1956.9 --1993.101956.9师:顾城喜欢戴一顶很有特色的帽子。
这首诗原来也有一顶帽子,不过它的题目让老师藏起来了。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首诗加上一个最漂亮的题目。
生:(思考)师:题目题目,“目”是眼睛,“题”是额头。
这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精神的部位。
标题字数很少,但能够体现诗的精华。
生:(思考)师:四人小组,A-B-C-D交换意见,选出最能代表小组水平的标题,请每个小组的A同学到黑板前写下标题,然后由C同学来阐释,B同学和D同学负责回答后续的提问。
生:(讨论)师:(到分小组参聆听讨论,并给出意见)师:讨论好的小组的A同学,可以到黑板前来,把标题写下来,在题目的后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生:(写标题)师:同学们讨论的结果呈现在了黑板上:朋友、距离、看法、距·离、人与自然、看、生疏、心理距离、心比云更远、情感的距离、心灵的距离。
我们发现写到“距离”的有四个小组。
分为前四组,“心比云更远”为第五组,第六组是“生疏”,“看”和“看法”为七和八,九是“朋友”,十是“人与自然”,总共十个小组。
接下来要请小组的C同学来用简洁、明朗的话来阐释,为什么给了这个题目。
首先,第一组来。
生:我们之所以选这个题目,是因为“远”和“近”,都是代表距离的词语。
第二点是因为,“你”和“我”,“你”和“云”都是不同的距离。
师:无论是“你”和“我”还是“你”和“云”,都有明显的距离,所以你们选择用“距离”这个词语作为这首诗的标题,请坐。
好,我们来看第二组。
他们在“距离”两个字中间加了个点。
好,请来解释一下。
生:这两个词应该拆开来看,“距”是相距,“离”是分开,所以要加一个点,把两个字分开。
而且,这个题目有一种朦胧的美感,而顾城也正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这个题目很符合他的风格。
(掌声)师:那你可以带着这种那个朦胧的美,给我们朗诵一下这首诗吗?生:(朗诵)。
师:确实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相聚,又分离,“距”和“离”可以分开,非常好。
我们来看下一组——“情感的距离”,来阐释一下好不好?生:“情感的距离”既指“我”,“你”,“云”三中不同的东西,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情感不同距离就不同,这不是表面是上的距离,而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师:第三小组同学在这首诗里读出了不同的距离,距离的远近跟情感有关。
你来说一下,这是什么样的情感?具体一点。
生:有一点悲伤。
师:那你能不能朗诵出悲伤的情感?生:(朗诵)师:想跟你靠近,但是你却离我这么远,所以感到很悲伤,这一小组的同学认为,这是一种悲伤的情感。
还有第四小组——“心灵的距离”,你们阐释一下。
生:我们组的题目是“心灵的距离“,在这首诗中,“我”和“你”都存在于残酷的社会竞争中,所以难免产生心灵隔阂。
而“云”是大自然最美丽的造物,“你”与“云”之间没有心灵的阻隔,反而拉近了距离,所以,你看云时很近,你看我时很远。
诗歌表明了一种纯净与朦胧的美。
也表达了诗人顾城对社会的失望。
师:刚才你说云是自然物,所以看云时拉近了你和云的距离,你用了“拉近”这个词语,黑板上画的是一个固定的距离,在你看来,这个距离是可以发生改变的,对吗?生:是可以变化的。
师:请坐。
心灵的距离,与之相对的……来,同桌,请你告诉我,与心灵的距离相对的是什么距离?心灵的距离,也可以说是心理的距离。
生:现实的距离。
师:好,请坐。
如果这个词的后一个字是“理”字,那是什么词?生:我觉得应该是——物理的距离。
师:请坐。
这首诗起初读起来很难懂,是因为里面有两种距离。
物理的距离是不变的,而心灵的距离是在变化的。
通过四个小组的阐释,我们理解了其中的玄妙。
下面我们看第五组,“心比云更远”。
生: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大于人与云的距离,这是这首诗的内涵,所以我们组用了这个题目。
师:第五小组也在探讨“远”和“近”的问题,关于“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我们来做个填空。
师:来,同桌,请你来给我们填两个字好吗?生:我觉得你看我时(离我)很远你看云时(离云)很近师:请坐,大家回味一下这个答案,“我觉得,你看我时(离我)很远,你看云时(离云)很近”,坐看云起时,你看云的时候,也许升腾而起,也许你突然降落。
这是第一种解释,还有没有别的可能?请你来说。
生:我觉得可以把它的“你”和“我”改成“心”。
我觉得你看我时(离心)很远你看云时(离心)很近师:谁的心?生:我的心。
师:那为什么不换成“我”呢?朗读一下。
生:我觉得你看我时(离我)很远你看云时(离我)很近师:在这首诗里面加上不同的字,就有不同的变化。
下一小组写的是“生疏”,请来阐释一下。
生:生疏的原因是诗中说“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两句反应了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远,人与人变生疏,所以,我们选择了“生疏”师:你们小组说这是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疏,他们两个人是什么关系?你猜。
生:(沉默)师:同桌帮助一下。
生:我觉得应该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与陌生人一般不会多说话,有些生疏。
师:哦,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在街头偶尔碰到,对吧。
好,请朗读一下,两个陌生人初次见面。
生:(朗读)师:请坐。
朗读的时候我有点迷惑,那个陌生人,怎么老是看我呢?生:(笑)师:一会看看云,一会看看我,他老是看我,好可怕哦。
(笑)有没有不同的想法?你来说。
生:我觉得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很熟悉。
师:完全相反的观点。
生:“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表达了“我“渴望和对方拉近距离,渴望走进她的心灵,就因为他们之间很熟悉,才会有这种感觉。
师:有同学说他们是陌生人,路上擦肩而过,互不相识。
第二位同学说他俩非常密切,但是有一点隔阂,渴望更深地进入对方的情感世界。
读诗歌,让人越读越迷惑。
第六小组来谈一谈,为什么你们用了一个“看”字?生:我觉得这个“看”,应该再加个双引号,它本身是个动词,诗人最终想表达的意思,不仅仅是一个“看”,还代表着另一层意思——我读这首诗,读到“看”,还读到两双眼睛:第一双眼睛,是我们看这首诗;第二双眼睛,是作者的眼睛。
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看到眼睛,就能读懂内心的想法。
像刚才我们读到的,他们两人的关系是陌生还是熟悉,这都是通过眼睛看到的。
师:那么从你的角度看,他们的关系是陌生还是熟悉呢?生:他们应该十分熟悉的。
越熟悉越亲密,反而容易感觉被疏忽了。
之所以觉得你离我远,而在天上很高的云离我近,是因为作者关注到内心,内心离我近就近,内心离我远就远。
师:这位同学对看”字的阐释非常精妙,让我们发现这首诗里藏着两双眼睛。
(学生笑)很惊奇,是吧?“相视一笑,莫逆于心”,最为节简的交流,是不需要语言的。
还有一个小组,在“看”字后面多了一个“法”字,继续看!生:“看”贯穿全文,第一个字是“看”,而这首诗中也包括了作者的感受,“我觉得”,所以“看法”贯穿全文,也可以说,“看法”就是点睛之笔。
师:好,下面一小组,给我们谈一谈“朋友”。
生:这个题目是联系生活的,我们认为要保持朋友间的友谊,得有距离。
师:怎么讲?生:因为距离产生美。
师:请坐,朋友之间应有一种相互的平等的信任。
同桌来补充,你觉得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朋友?生:应该是发生了一点事情的人。
师:什么叫“发生了一点事情的人”?发生了什么事情?生:就是他们之间吵了架。
师:你觉得他们之间吵了架,是吗?好,请坐。
请你朗读这首诗。
生:(朗读)(掌声)师:请坐。
一对吵了架的朋友,他的朗读中有很好的体现。
好,我们来看最后一组——“人与自然”。
生:用“人与自然”的原因是“云”是自然的代表物,文中提到了“你”、“我”,“云”代表着人不能破坏环境,要和它和平相处。
所以,我们用“人与自然”。
师:谢谢,请坐,我非常钦佩这个小组的答案,来看一下顾城本人对于这首诗的阐释。
请同学来朗读一下。
生:(朗读)师:当然,作者本人的观点,也只是很多种理解中的一种,并不是绝对的权威。
好,我们来完整地朗读这首诗,它本来的标题是《远和近》。
生:(朗读)师:我来问几位同学,你最喜欢那个题目。
生:我最喜欢《人与自然》(学生笑),他体现了作者的观点。
师:你呢?生:我还是觉得是我们组最好,就是“心比云更远”,因为我认为“云”就代表大自然,人对云有一种亲切感,但是人与人之间确实有很多隔阂。
师:谢谢。
请坐,我非常高兴两位同学经过这样的探讨之后,还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
读一个作品,自己的直觉和判断是很重要的。
今天天气很好,放学以后,请大家抬头看一看云。
好,下课。